西安两室一厅酒店:中医教授张谷才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55:09
地址: 如皋市常青镇高井草张庄
南京中医药大学
教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张谷才,退休回到乡下老家——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近20年,左邻右舍,近村远乡,免费找他看过病、抓过药的不计其数。不少病人甚至不远千里,慕名前来求医。
张谷才,号济民,江苏如皋人,生于1921年。8岁入小学学习4年,后因日军侵华入私塾熟读四书五经等书。18岁师从当地世传名医刘朗甫。在3年的学徒中,熟读《内经》、《伤寒》、《金匮》、《温病》、《脉诀》、《药性》、《汤头歌》等书,并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后在当地开业行医,并带徒授课。
1950年参加当时的如皋县卫生工作者协会,组织成立联合诊所,任区卫生工作者协会主任、联合诊所所长,后任县卫生工作协会秘书、主任等职,并参加卫生防疫工作,任县人大代表
1955年考入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现南京中医药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先后从事针灸、诊断、药物等教学工作。1962年调至金匮教研室工作,后一直从事金匮的教学与研究工作,曾任教研室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参与编写《金匮要略选读讲义》等书;总结教学中的体会及临床经验编写的《金匮教学参考资料》、《金匮题解》、《金匮方解》等书,为后学者提供了很好的帮助;编辑出版的《仲景内科学》、《肿瘤药物学》总结了多年的教学及临床经验,有很高的学术价值,为《金匮要略》的学习、教学做出了贡献。
1991年退休后回如皋市常青镇高井老家,开设中医门诊部。重点治疗肝病、肿瘤、中风等内伤染病以及妇幼疾病。在门诊中自制中成药供门诊应用。由于中成药疗效好,治愈疾病多,因此门诊病人越看越多。现在来门诊看病的人,除本市者外还有泰兴、泰县、泰州、靖江、如东、海安、东台、南通、通州、海门、江阴、张家港等地者。
在门诊治病中,除应诊业务外,并根据中医理论,结合临床实践,先编成《张谷才临征集》已在河北出版社出版。后编成《简明中医》、《中医内科全书》、《中医士牙科全书》、《中医方剂学》等书,现已出版。
他不仅是一名中医专家,而且在其他领域也有所成就。他爱好广泛,特别是自退休后十多年来,他除治病救人外,还致力于收藏,收藏的品种范围很广,至今已成立博物馆,名为济民博物馆。馆中藏品以石刻雕像为主,石材选用上等汉白玉石,聘请能工巧匠精雕而成。人物雕像自远古的黄帝至现代的革命家,整个系列藏品就是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的再现,让人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特别是长征历史图片展和解放战争四大战役图片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
张谷才出生在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里。目睹农村缺医少药,患者就医无门的状况,他决心做一名中医,造福乡里。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学徒期满后,他便独设门诊,悬壶乡里,不久就声誉鹊起。1955他被选拔进南京中医药大学(时名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第一届师资班,毕业后留校工作,为金匮要略学科最早的学术带头人之一。张谷才曾任该校金匮教研室主任,主编、参编了多部中医学术论著,并公开发表了论金匮同病异治、异病同治,出血的诊治等学术论文数十篇。张谷才还长期从事中医诊疗工作,临床疗效显著,深受广大患者欢迎。
  1991年,已是70高龄的张谷才退休回到如皋老家。这里是癌症高发地区,张谷才开设中医门诊,把重点放在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上。在治疗肿瘤的过程中,根据不同的肿瘤病理变化、症状表现辩证施治,拟定处方。他将处方用药研成粉末,用胶囊装好,经门诊使用,及时观察药效,并记录在案。他说:“我不是神医,但我要坚持有效则守,无效则改,力求药到症状减轻,肿瘤缩小或消退的效果。”
  2008年,张谷才向当地人民政府捐献出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由于担心药厂偷工减料,以次充好,不能严格地按献方制药,张谷才根据门诊总结,自配自制中成药。我在张谷才的药橱里看到很多瓶瓶罐罐,分别装着口癌平,鼻癌治,肺癌好、胸瘤佳、开隔饮、肝癌丸、胆癌除,胰癌妙、肠癌去、膀癌退、肾癌去、骨癌灵、乳癌净、宫癌除、见瘤消、灭核定、去囊丹等二十一种。正是这些名不见经传的土药材,成为许多癌症患者或完全康复或延长生命的“灵丹妙药”。 九旬中医教授张谷才扎根乡村20年
中医专家张谷才退休后放弃大城市生活,到江苏如皋市草张庄村,治疗病人6万余例,肿瘤
患者“带瘤生存”满5年者数百人。他还出资18万元为村里修桥,自建博物馆免费开放——





今年90岁的张谷才老人,曾任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是全国知名中医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89年,张谷才退休后放弃南京的优越生活,回到了老家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开设门诊,治病救人。20年来,他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出版医学专著9部,研制中成药71种,并用门诊收入在当地建起了一座博物馆,免费对外开放。2009年12月中旬,张谷才老人被评为“如皋市老有
所为先进个人”。
  妙手回春  惠及乡民  “癌症不等于死亡!”这是张谷才对病人常说的一句话。他望、闻、问、切,根据肿瘤不同的部位与脏腑关系,辨别虚实、寒热、阴阳、表里,运用不同的抗肿瘤方药,辨证用药,不但能控制肿瘤的发展,而且能使肿瘤奇迹般地缩小,有的甚至消除。从而使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有的恢复了健康,有的实现了“带瘤生存”,大大延长了生命存活期。到目前为止,经他治疗的癌症患者恢复健康的有70多人,“带瘤生存”满15年的有17人,
“带瘤生存”满10年的有36人,“带瘤生存”满5年的有数百人。
  张谷才妙手回春的神奇医术,加上低廉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病人。他承诺有钱没钱照样看病。多年来,他免收930多名孤寡老人、特困村民、重症病人及残疾人的诊疗费18万余元,为1500多名困难农民、下岗职工减免医疗费7万余元;贴补病人伙食费、住宿费、差旅费5万余元。张谷才救死扶伤,竭尽全力为贫困患者服务,常常是救人救命后再拯救其贫困家庭。到目前为止,他已相继安排17位特困农民患者的家属到制剂室工作;引导31位家庭困难的康复者种植中草药,增加家庭收入,从而使不少家庭摆脱贫困,走
上了致富路。
  大医仁心  治病救穷
  家住江苏泰兴的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她实施切除手术,花光家中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盆骨、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后来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且是热心肠的人,便抱着试试看的心情陪同妻子前来求医。
  “医生行行好,救救她吧!”周月珍丈夫一进门诊室便“嗵”地一声下跪在地:“我暂时没钱支付医药费,先欠着,这是我们两口子的身份证!”
  “兄弟,快起来,没钱一样看病!”张谷才连忙扶起他安慰说:“你们先住下,看病食宿,免收一切费用!”
  “咋、咋、咋有这样的好人哩!”周月珍的丈夫感动得语无伦次。经过张谷才精心治疗,周月珍一个月后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义务为张谷才做一年的杂活,被他婉言谢绝。
  就要告别了。那天,周月珍与丈夫特意起了早,悄悄地将张家门诊楼前后打扫得干干净净。临别时,张谷才特意雇了一辆出租车送他们,还塞给周月珍1000元钱,让她回去增加营养,滋补身子。然后他又将一袋中草药种子递给周月珍的丈夫,鼓励道:“困难是暂时的,回去利用零星空地种草药,我高价收购!”
  架桥建馆  善人善举
  张谷才所在的草张庄村是一个近3000人的大村,村里有4条主干道,但路面狭窄,坑坑洼洼,既影响了村民出行,又制约了经济发展。“要致富先修路”,张谷才与村干部一拍即合,决定投资修路,造福村民。他率先出资购买160车碎砖后又捐款。在他的带动下,全村村民闻风而动,纷纷加入修路行列。经过几个月奋战,原来弯弯曲曲的乡间泥路变成了笔直宽阔的水泥路。路宽了,车多了,可村头的两座狭窄小桥常出现堵车现象,村民们叫
苦不迭。张谷才拿出多年积蓄的17.9万元稿酬送到村委会,言明要为修桥出点力。半年后,桥面加宽了,车辆畅通无阻,不少村民建议为桥取名“谷才桥”。张谷才连连摆手:“能为大伙儿做点事是我的荣幸,就叫‘致富桥’吧!”
  “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疾病更难治愈。”张谷才如是说。近年来,他用门诊收入在乡村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博物馆,以传承祖国灿烂悠久的历史文化。博物馆设展室36个,展出实物2300余件、图片近3000幅,已累计接待中外游客7000余人次。
  张谷才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括对传染病的抵御,在很多方面与生活卫生习惯和科学保健有关。他根据古代八段锦,自创了老少皆宜、简明易学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科学养生、全民健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蔚然成风,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时间就这样不知不觉地过去了,就向树木秋天落叶春天发芽一样,但已不是去年的那棵树了。它长粗了,长高了,我们再也不是当年的我们了。 站在那里看风景的时,再也不会有那样的笑容与心情。当时的一切都已成了记忆。 我们再也回不去了。
※ 来源:·饮水思源 bbs.sjtu.edu.cn·[FROM: 202.120.62.25]


一位大学教授的乡村情——记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张谷才2009-5-21 16:24:00 来源:唐汉中医药网 作者:鞠九江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治疗牛皮癣不再是神话!

   大千世界有两种人最快乐:一种是看着小孩洗澡的母亲,一种是看到病人康复出院的医生。桑榆暮景,为家乡缺医少药的农民解除病痛、根治顽疾是我最大的乐趣和追求。

      ——摘自《张谷才日记》面前的张谷才老人,高大硬朗的身板,充满慈祥的白眉,挺直的鼻梁,大而有神的眼睛,满面红光,俨然是寿星下凡。虽然已87岁高龄,却思维敏捷,说话有条有理,给人以超凡越圣、仙风道骨之感。

     一把利剑,乡村郎中当教授

    张谷才,字济民,1921年生于江苏如皋西部高沙土地区一个农民家庭。小时候,他放过牛、挑过草、养过猪。每当看到面黄肌瘦的村民生病无钱医治时,他的怜悯之心油然而生,常常萌发从医为民、治病救人的念头。18岁时,他师从当地名中医刘朗甫,精读《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中医经典名著…一在7个学徒中,唯有他享受与老师同乘—辆人力车出诊的特殊待遇。三年学徒期满后,他开设门诊,悬壶乡里,名声鹊起。

     1955年秋,张谷才作为全县仅有的两名名中医之一,以优异成绩考入南京中医药大学的前身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从土生土长的乡村郎中到正规学校的学生,张谷才在学习上碰到不少难题。为掌握人体穴位,他在自己身体的各部位贴上胶布(胶布上写有穴位名称)辅助记忆;为掌握针灸准确性,他连吃饭时都在厚厚的书本上反复练习指力;考神经学的前一天晚上,为弄清人体面部神经分布,他壮着胆子顶风冒雨赶到人体解剖室,比照书本图示,用镊子夹起尸体面部的细密神经逐一辨认。他的刻苦勤奋,使难题都迎刃而解。

     毕业后,因德才兼备,尤其在中医药研究方面卓有成效,张谷才留校任教,从事针灸、诊断、药物等教学工作。l962年,张谷才调至金匮教研室,先后担任教研室副主任、主任、讲师、副教授、教授等职务。1978年起,他兼任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硕士研究生导师、院学术委员会委员,为国家培养了8名硕士研究生。张谷才教学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带学生上山采药时,他头戴草帽,足蹬草鞋,身背茶壶,手持铁锹,穿越于深山丛林中,不顾树枝藤条划破手臂脸皮,白天采药,晚上连夜赶制标本。在领学生认知的同时,他自己的中药知识也得到了丰富和积累,这为他后来成为名医奠定了基础。1988年,张谷才教授作为对国家有特殊贡献的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著名中医学家吴以岭这样评价张谷才:“精研医术,师古而不泥古,继承中有发扬。论医理法方药,自成一体,临床辨证施治,独辟蹊径。临证经验丰富,尤擅血证、痰饮,诊病视疾,常起疑难解沉疴,福泽一方。悉得仲景深意,每遇疑难怪症,妙手回春,治疗红斑狼疮、肝硬化、类风湿性关节炎等重症更是颇有心得,游刃有余……”

   浓浓乡慵,教授回乡开门诊

   1990年,70岁的张谷才光荣退休。“这下可好了,老头儿该回家享福了!”老伴喜形于色。逗鸟、养鱼、种花草;下棋、打牌、放风筝;绘画、雕刻、练书法;品茶、旅游、赏戏剧。”儿子已为他安排好养老的日程。聘书、邀请函、合作意向书也像雪片一样飞进他家的信箱,有高等院校请他当客座教授的,有医院聘他当名誉院长的,有华人请他出国讲学的,有个体老板邀请他加盟开药厂的,还有商人愿出高价购买中药方的。那阵子,张谷才虽心烦意乱,但仍不时惦念着家乡的父老乡亲。“我回老家走走,三五天即回”一个闷热的午后,张谷才在餐桌上留下便条,登上了去如皋的班车。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未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白发白眉白胡须,脚蹬圆口布鞋,身着中山装的张谷才回到家乡。他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的革命老区,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重疾的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绝症和疑难杂症。张谷才心情沉重,紧锁眉头,一字一句记下了乡亲们的肺腑之言。在随后的几天里,他走村串户,为l 3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

     回到南京后的张谷才食不甘味,卧不安席,家乡重病患者的身影不时浮现在他的眼前。1990年10月,他放弃了儿子为他设计的颐养天年方案,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他说:“故乡的水土养育了我,我的根在故乡。现在农村缺医少药,我要发挥余热,用自己的一技之长报答父老乡亲,让千千万万个农村贫困病人解除病痛,延续生命.....”

     在家乡,乡亲们目睹了张谷才老人创业之初的那一幕幕感人场景:他和民工们一起挥锹铲土建成一幢颇具中医药文化特色的二层六间中医门诊楼。烈日当空,他在河边坟头采集青蒿、野菊花、车前草等草药,以作研制中成药之原料。他手提肩扛,从南通、扬州、南京等地购回《卫生保健知识》《本草纲目》《中药大辞典》《李时珍评传》《张仲景评传》等200多本书籍,建立了全乡第一个民间图书室,免费向村民开放。他说,防病胜过治病,要不断提高村民的卫生保健和科普知识。他还利用农闲间隙,开办中医药培训班,传播中医药文化……

     夕阳似火,杏林奇才创奇迹

     2001年3月,张老八十华诞时,南京中医药大学特为其庆贺。江苏电视台报道了他的业绩,从全国各地赶来的数百名学生弟子欢聚一堂,为其祝寿,可谓师恩浩大,桃李满天下。 张谷才教授常言:“病人求于你,是对你的信任;委你而治,性命相依,千万不可马虎,当殚思极虑,尽能所为;贫寒之家,非病痛之极不求医;富贵之家,万不可负盛名乘危而劫财取物。” 退休后,他边实践边研究,掌握了30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方法,有的起到了药到病除、起死回生的效果。自退休后的19年间,张老共治疗肿瘤、肝病等内伤杂病及妇幼疾病6万余例,病员遍及周边县市,各地也有不少病员千里迢迢慕名前来求医。张教授总有求必应,笑脸相迎,竭尽全力为患者服务。他说:“什么都可以放下,唯独放不下病人。”众多患者的生命得以康复或延续,病人家属赠送了锦旗数百面。医德高尚,医术精湛”“超凡越圣,神针能言”,“医如扁鹊,技似华佗”,既是康复者的心声,又是对张谷才医德医风及高超医技的评价,同时也是老区人民对他的最高奖赏。

     “癌症不等于死亡!”这对张老来说是个不争的事实。不少癌症患者在走向生命终点时,来到张谷才的门诊室,企望出现奇迹。张老运用不同的抗肿瘤方药,辨证用药,不但能控制肿瘤的发展,更使肿块奇迹般地缩小,有的甚至消除,从而使被判了“死刑”的患者,有的恢复健康,有的实现了“带瘤生存”,大大延长了生命存活期。

     张老精研医典,博览医籍,长期临证,不断探索,善于总结,创立了一系列治病新说,研制了数十种行之有效的中成药。他认为汤药味苦难服,有人服后出现呕吐,难以达到预期效果。所以他经常先拟好治病处方,配好中药,然后将药碾成粉末用胶囊灌装贮存。临床实用时,有效则守,无效则改,从而达到用药有效、药到病愈之目的。

     中药既能防瘤又能抗瘤,既能治标又能治本。为使自己的科研成果服务更多的癌症患者,2008年,豁达坦荡的张老作出一个令以人难以置信的决定:向当地人民政府捐献自己的科研成果——《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在给如皋市人民政府、常青镇人民政府洋洋万言的《献方书》上,老人这样写道:“谈癌色变一癌症猛于虎’,目前苏北农村肿瘤发病率高,死亡率高、严重威胁老区人民的生命健康。我毕生从事中医学研究,治病救人是天职。风烛残年之际,我将用后半生心血研制成的《中药治疗肿瘤秘方》(共21首)献给人民政府,敬请政府部门转送相关医院临床应用,以造福老区人民,使更多的癌症患者延长生命存活期……

  为进一步弘扬祖国的中医药瑰宝,并使之发扬光大,张老退休后出版了《张谷才临证集》《仲景内科学》《仲景方剂学》《论中医改革》等9部医学专著,计250万字。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沈风阁评价他:“毕生从事中医学理论与实践,不断挖掘和探索中医学奥秘,精于医,敏于思,勤于书,扬名于海内外也。”

     造福一方,洒向人间都是爱

   张老妙手回春的神奇功夫,加之低廉的医疗费用,吸引了来自四面八方的患者。他接触的大多是来自农村的患者,看着他们,他很不是滋味:家庭困难又遭病魔缠身,真是雪上加霜!他承诺有钱没钱照样看病。

  在农村,疾病与贫困是一对孪生兄弟。家人生病,不惜倾家荡产治疗,导致债台高筑,家庭陷入困境;贫困家庭,小病小痛不求医,因小失大,小病酿成重病。张老救死扶伤,竭尽全力为贫困患者服务,常常是救人救命后再拯救其贫困家庭。

  家住江苏泰兴的农村妇女周月珍,2004年患乳腺癌,当地医院为其实施切除手术,家中花光积蓄后又欠下一屁股债。2007年夏,周月珍又患上骨癌,且癌细胞已扩散至骨盆、大腿骨、脊椎骨。她每天疼痛难忍,日夜哭叫不停,再进院治疗时已拿不出分文半钞。周月珍丈夫借债无门、走投无路,听说张谷才教授医技高超又是热心肠的人,于是便抱着试试看的态度陪同妻子前来求医。果然,张老让他们住下,看病食宿费用一切免收。精心治疗一个月后,周月珍疼痛明显减轻,第三个月已无疼痛感,第四个月行动自如,已能下地干活。面对救命恩人,周月珍与丈夫感激不已,执意要留下为张谷才做一年的杂活,被他婉言谢绝。

  千年古城江苏如皋有一座古老的石桥,石桥上刻有一副流传了千余年的对联:“愿天常生好人,愿人常行好事。”张教授退休后一直将这副对联写在本子上,同时也落实在自己的行动上。 张老认为,一个人的健康包括对传染病的抵御能力与生活卫生习惯和科学保健有关。他根据古代“八段锦”原理,通过人体几个主要部位的运动,发明了简明易学、老少皆宜的“归翁健身操”。农闲时,他带领乡亲们一起锻炼。如今,这套行之有效的健身操已被他印成图文并茂的小册子,赠给本村及附近乡镇的千家万户。一个科学养身、全民健身的群众性体育活动已在当地蔚然成风,并成为一道亮丽风景。

   结束采访时,张老感慨而言:“美国纽约东北部的撒拉纳克湖畔的一片墓地上,竖着一块墓碑,墓碑上镌刻着一位名医特鲁多的名言:‘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这句名言永远铭记在我心中,它是我一生从医的行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