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凤城三路花店:“三十而立”的八零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58:31
“三十而立”的八零后作者:程新友来源:作者赐稿来源日期:2011-3-26本站发布时间:2011-3-26 16:50:13阅读量:23次  轻狂,张扬,离经叛道,曾是贴在80后身上的标签。

  自2010年开始,首批80后年三十,步入而立之年。

  对于一只脚已经迈入30岁门槛的80后来说,三十而立则是更多地意味着成家和立业。功成名就先不说,能否像他们的父辈那样拥有自己的一套房子,顺利地在三十岁之前站稳脚跟、娶妻生子。

  在这个“涨”字当头的社会似乎成了许多80后难以实现的梦想。然而,背负着“房奴”、“裸婚”、“蚁族”、“贫二代”名称的他们,才真正体会到孔夫子语重心长地提出“三十而立”其实并不是件易事。

  何为“三十而立”

  三十而立,那么何为“立”?按中国传统,人的一生,立言、立功、立德最重要。按通俗说法,一个人应该成家立业,有所作为。撇开“三十而立”的内涵不谈,到底怎样才算“立”,如何给80后一个能够接受的标准?人们众说纷纭。

  小沈阳说,人生最痛苦的事莫过于人死了钱没花了;赵本山说,最最痛苦莫过于人活着钱没了。对于80后来说,人生最大的痛苦是,婚结了,没了房;有了房,婚没了。如果是真的,那“立”最起码的标准应该是一套住房,一个家;如果还要奢侈一点,那就再加一辆车。这是众多80后给自己“三十而立”的标准。

  从社会学角度看,“三十而立”其实只是一个模糊的界限。无论是不到30岁还是稍微过了30岁,他们面临的问题是共同的,就像新闻中调查所呈现的30岁80后的问题:薪酬不高、力不从心、无房无车、半数未婚。这样的情况其实是青年人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

  房子,一个沉重的话题

  “每天认真工作,每月固定的食物分配,过年才有新衣服,人人都骑老破车。全家住在不到20平米的老房”这是我们父辈的典型生活。

  而开始跨入而立之年的80后们,不知从何时起,被房子拴住了全部——爱情、婚姻、家庭、未来等等围绕着房子展开了一连串的联想与牵制。或喜或悲,或难或易,或好或坏,以有无房子为基准点,80后的一生似乎都注定与房子剪不断,理还乱。

  有些人爱上房子,最后嫁给了房子;有些人在房子面前踌躇不前,在忐忑不安中签下了购房合同,给自己背了半背子的债。爱情、婚姻在房子面前如此的苍白,高房价正导致越来越多的“中国式爱情”。

  29岁的王想(化名)来自于河南农村,2007年毕业于华东政法大学,并于当年考上上海市公务员,年到手收入10万左右,攒下了不少积蓄。有一个相恋五年的上海女友,温柔而漂亮。他是周围朋友羡慕的对象。抱着不靠父母自己建设小家的愿望,不过,随着上海房价的高涨,他越来越发现,自己几年省吃俭用的积蓄只够付房款的零头,工资涨幅远远比不上房子的涨幅,就连郊区的房价,也眼看着从七八千涨到了近两万元一平米。

  2010年,他们终于下定决心,不再观望房价,准备贷款,忍痛做个房奴,一起负担房贷。然而,眼看就要交订金了,女方家长认为,买房应该是男方的事,女方不能“倒贴”。一气之下,王想与相恋五年的女友提出分手,两人以分手告终。

  其实,像王想这种“折”在房子问题上的80后并不在少数。这也是今天“丈母娘经济”理论形成的根由。当然,那些最终依靠父母买了房子的,也未必就能安枕无忧。在中国传统观念作祟下,房子成为立家、立业之根本。而工作资历尚浅的80后们,只得依赖父母购房。最后,常常出现这种现象:80后购房新人的背后,有3个家庭在支撑,即双方父母拿出首付,子女自己完成按揭,由此造成了两个老年家庭的“失血”和一个年轻“月光族”家庭的诞生。

  当然,也有幸运儿,穆唯就是其中的一员。84年出生的她,2009年毕业于扬州大学,研究生学历。毕业两年来,她在上海已经换了三个工作,虽然待遇不差,但是她还是不断换工作,原因只是不喜欢在一个公司久待。她是家中的独生女儿,嫁给一个上海本地人,男方父母为她们提供婚房。没有经济压力的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他们买了车,每星期都会去高级餐厅吃大餐,每个周末都会驾车出去旅游,生活无忧无虑。

  而更普遍的是一群遍布于城市各个角落的“蚁族”,他们漂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为生活四处奔波。他们大多来自农村和小城市,家庭收入较低,他们的父母处于社会中下层。对于“蚁族”成员来说,他们从小被灌输的是好好学习,将来考取大学,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十年寒窗考上大学后,他们仍然为了今后能找到一个好工作而努力学习。但毕业时他们却发现,由于自己没有“硬”关系,找不到工作或者只能找到一份勉强维持温饱的工作。高昂的房价是他们不可企及的,而房租的上涨,让他们雪上加霜。据媒体报道,今年1月份以来,全国一线城市房租涨价全面上涨,1月份,住房租金价格上涨7.1%。在这样的环境下,他们的梦想插上了“高房价”的沉重翅膀,他们有美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却只能 “蜗居”在社会的底层。

  工作,一个艰巨的挑战

  每年3月,当应届高校毕业生辗转在一场又一场的招聘会时,不少往届毕业生也加入到了求职大军的队伍中。在这些准备跳槽另谋高就的求职者中,不少都已经毕业两三年。

  就在不久前,魏琳再一次选择了辞职,距离毕业刚好半年。去年七月,她毕业于上海一所普通的二本高校。作为以为普通的高校的女研究生,就业屡受歧视,好不容易在某经营体育运动场所的公司工作,月薪2800,包住。在上海,这只能解决温饱。然而,不到半年,她就离职了,和他同年毕业的男朋友这时也辞职了,原因是不能适应公司的巨大压力,“这份工作薪水不算高,老板还总找茬,特别难伺候。”后来,她又在一家公司找到一个工作,底薪也是2000多,但是有提成,主要职责是打电话,拉客户。对一个研究生来说,似乎是大材小用,但她很满足,“这个工作有提成,上升空间也大,也符合我的性格,我喜欢与人打交道。”在她看来,跳槽似乎能够产生一种不可思议的惯性,只要跳过一次,再跳的话,就不觉得是生死攸关的大事,“跳都跳了,还不找一个满意的?”抱着这种想法,她一边工作,一边在网上广投简历,并报考了事业单位、公务员考试。她仍然希望找到一个满意的工作,最好是进入体制内,过上轻松惬意的生活。

  “与公司其他职员相比,刚工作三四年的大学生,流动性更大。每年招聘的高校毕业生,三四年后还留在公司的人数不超过一半,不少大学生工作两三年后,有了一定的工作经验,想动一动的想法相对更加强烈。大学生频繁跳槽,已成为‘三年之痒’,很多大学生都是因为薪水不高、厌倦现在的工作单位等原因想换新单位。”面对大学生频繁跳槽,一家民营企业的招聘工作人员无奈地说。

  相对那些频繁跳槽80后,坚守一份工作者,生存状况也不尽如人意。在很多人看来,曾经用壮志豪情跨入职场大门,多年后却发现与当初定下理想的职业发展目标相融合的寥寥无几。职场“瓶颈期”已经成为大多80后不可回避的问题:向上,得到晋升的机会很少,晋升的希望比较渺茫;向外,受制于自己的工作经历以及个人的能力,可以选择的方向也不多,与此同时,加薪的幅度赶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工作越来越重复,日复一日地原地踏步……这种在夹缝中生存的状态,让80后们心情烦躁。

  从“初生牛犊不怕虎”,到现实与预期的落差,再到打磨得更为成熟圆融,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教授夏学銮认为,80后面对的是角色的巨大转变以及社会历程的转折,要想在当今房价、物价高企、竞争残酷等许多不确定社会因素的冲击下立足,相比60后、70后当年的毕业生来说,具有更多的挑战。

  啃老,一个无奈的选择

  高峰,2010年毕业于上海一所普通大学,硕士学历。家在浙江,父母开了一家小公司,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他得到了太多的照顾。毕业后,他找到一家公司做销售,一个月所有收入3000多,而消费却5000以上。工作几个月后,他辞职了,“工作薪水不高,还不够自己的开支,比起家里每月给我上万元零花钱,根本就算不了什么,还经常被老板批评。”辞职后,他干脆不再去找工作,准备认真复习公务员考试。父母给他在上海买了一套房、一辆车,每月按时给他生活费,基本衣食无忧,做起了“啃老族”。2011年,在父母的强烈要求下,他卖掉了上海的房子,回到老家,准备继承家业。

  像他这样的幸运儿毕竟是少数,而更多的刚毕业的80后们,或找不到工作,被迫在家啃老;或薪酬不高,入不敷出,需父母补贴。马上就“奔三”的他们,面临买房、结婚、生子等一系列压力,而作为刚毕业不到几年的80后们,很少能负担起如此沉重的经济压力,只能被迫向父母寻求支持,而大多数父母也是勉为其难。84年出生的关伟,2006年毕业于武汉某专科大学,毕业后工作换了几个,工资只够日常开支。2011年,他打算和女友买房结婚,虽然他们所在的长沙房价不是特别高,但是,毕业几年来,他们没在一个公司工作超过一年,工作总不满意,也不停地换工作,基本没有积蓄。两人都来自农村,为了他们结婚买房,双方的父母东凑西借才凑齐了首付。本以为儿女读出书来后可以安享晚年,却没想到仍要继续劳累,一说起来就无奈的摇头。

  80后欲立,出路在何方

  “薪酬不高、力不从心、无房无车、半数未婚”,这样的情况其实是80后普遍的一种生存状态。未来在何方,他们也很迷茫。这个社会灌输给他们一种观念,那就是有房有车才是成功,才能“立”起来。其实,“三十而立”的“立”可以是成家立业,拥有自己的稳定生活,但更应该是找到未来的方向和建立稳定的价值观。在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后者意义上的而立比前者更重要。因为,在开放的时代机会很多,三十不能拥有稳定的家业未必算晚,但在浮躁的时代心态却更重要,即使有了一定的家业,没有稳定的心态依然不可能成为一个成熟的人。

  三十而立。进入一零年代,所有的“80后”都将面临着这样的立身“拷问”。视野转向物质的层面,看见的是“三十难立”的失望的大多数;唯有在社会责任感与公民素质的一边,凸显着一片温暖的亮色。当80后已经成长为汶川大地震后的自发救助者,奥运会、世博会的志愿者,在社会的大染缸里,主流“80后”们没有沉沦,而是学会了承担和坚守。“80后”正在逐渐成为各行各业的主力军,他们将用行动证明自己是有担当的一代——“80后”的三十而立,首先是做一个合格公民。        

(转载本文请注明“中国选举与治理网”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