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文理学院官网首页:传统治疗的困惑—降糖与并发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2:06:24
B1 到底怎样降糖才正确?应尽早联合用药更科学!
降糖是治疗2型糖尿病的重要措施,但很多患者对降糖存在着各种困惑,导致治疗走了不少弯路。那么,到底怎样降糖才是正确的呢?
1、降糖是不是越快越好?
降糖不是越快越好!因为血糖下降速度太快,会出现一系列低血糖症状,而降糖太快人体很难适应。
适应与被适应是人体的重要特点。降血糖时,人的机体需要一个逐渐调整和适应的过程。很多高血糖患者快速降糖以后失明了,就是因为视网膜习惯了原来的高血糖环境,血糖突然降下来后反而不适应,诱发了视神经细胞凋亡。另外,血糖降得太快,血浆渗透压迅速降低,可使血管内水分进入脑组织细胞形成脑水肿,发生神志改变。所以,降糖不能太快。
研究证明,爱能?罗格列酮片是针对2型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即胰岛素抵抗而发挥作用,对于绝大多数患者,每天4毫克单独用药时,可在服药后2周内开始发挥降血糖功用,在第4周时接近有效指标(空腹血糖下降30mg/dl),在8-12周时基本达到或超过有效指标,在第26周时达到最大幅度的降空腹血糖作用。每天4毫克联合用药时,在第4周时基本达到或超过有效指标(空腹血糖下降30mg/dl),在12-18周时达空腹血糖最大降幅。爱能?罗格列酮片能够给予机体充分的逐渐调整和适应过程。
2、为什么传统药物治疗降糖越来越难?
很多患者开始服用哪怕很便宜的降糖药效果都很好,血糖很快降下来了。但随着病史延长,药物剂量越用越大,但降糖效果越来越差。这是为什么?
这在医学上称为药物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是指在稳定的摄食、体重、活动量和口服足量降糖药的条件下,开始治疗时效果较满意,之后疗效逐渐减弱,最后失效以致空腹血糖>11.1mmol/L的状况持续3个月以上。据统计,应用磺脲类药物治疗5年,有22%的患者发生继发性失效。继发性失效是否说明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真正衰竭了呢?出现继发性失效后应该怎样治疗呢?
国外一项五年期的临床试验证实,罗格列酮片具有独立于血糖控制之外的胰腺β-细胞保护作用,无论单独或联合用药,长期治疗2型糖尿病患者均无继发性失效发生。
3、糖尿病治疗为什么提倡联合用药?
一直以来,2型糖尿病的常规治疗模式是首先进行生活方式的调整,之后使用口服降糖药物。而且,通常是先使用单一药物,如果血糖控制欠佳,就增加药物剂量,如果还不行,再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口服降糖药。传统治疗模式为2型糖尿病患者服务了几十年。
这种传统的治疗模式是否有弊端?经过多年临床实际应用,发现这种常规模式的弊端在于,经过这样的“摸索”阶段,部分患者的高血糖没有得到有效的控制,延误了治疗时机。过高的血糖水平加速了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和发展,加速了胰岛β细胞功能衰竭。由于继发性失效,单一药物传统治疗的疗效逐年减退,长期效果变差,而且副作用出现的可能性也增加。
联合用药能让药物之间起到协同作用,可以得到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并能减少药物间的副作用。现在随着胰岛素增敏剂爱能?罗格列酮片的问世,我们有了更多科学的选择。根据我国目前糖尿病的现状,专家建议尽快改变传统治疗模式,尽早联合应用能从根本上治疗2型糖尿病的、防治并发症发生的新型药物——胰岛素增敏剂。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罗格列酮片与所有传统抗糖尿病药物联合使用均有协同作用,能逐步减少传统抗糖尿病药物的用量。
B2 传统降血糖药能预防并发症吗?证据不充分!
难道传统降血糖药(口服双胍类、磺脲类、列奈类和α-糖苷酶抑制剂类或胰岛素注射治疗)无法良好地预防血管和神经病变吗?答案是肯定的。过去三四十年来有少量研究报告指出,部分传统降糖药血糖控制理想,并发症也较少,但这些研究的病人标本数少,而且大多只进行一、二年的短期研究。血糖升高只是糖尿病的一个外在表现,血管和神经病变是罹患糖尿病数十年后的并发症,所以这些研究并不能提供足够的证据,证实理想的血糖控制就能良好地预防糖尿病大小血管病变的发生。
B3 胰岛素分泌足够了,为什么血糖还高呢?
人体能降低血糖的物质只有胰岛素。患糖尿病是否就是胰岛素分泌不够呢?早在20世纪60年代,糖尿病专家通过研究,发现2型糖尿病患者不但血糖异常升高,而且分泌的胰岛素水平也高于正常人,因此,临床中胰岛素注射虽然给糖尿病治疗带来新的希望,但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专家们曾经感到困惑,为什么高分泌的胰岛素,不能把高血糖降低呢?这些胰岛素为什么不能发挥正常作用呢?这到底是什么原因?经过近50年的探索,上世纪末期,科学工作者终于找到了答案:胰岛素抵抗,是2型糖尿病的主要病理生理学特征!
小结和忠告
全球近半个世纪的2型糖尿病治疗主要经历了两个困惑阶段。在糖尿病治疗就是有效控制血糖这一阶段,主要困惑是怎样正确降糖。在此阶段,专家们注意的是药物继发性失效问题,并认识到降糖不能太快,从而提倡联合用药,并要求监测血糖情况不能单凭瞬间的血糖值,更应该进行能反映阶段性血糖控制情况的糖化血红蛋白检测。
近年来随着胰岛素和大量传统降糖药物的广泛使用,降糖早已不是糖尿病治疗的难题,但令人困惑的是,血糖控制得很理想的2型糖尿病患者还是要发生并发症!同时发现患者的胰岛素分泌高于正常人,但血糖仍高。2型糖尿病与高脂血症、高血压、心脑血管病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能否减轻或逆转已发生的轻度并发症?这才是急待解决的新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