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西京学院图片:农村工作会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7:01:37
同志们:
这次全市农村工作会是市委、市政府决定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会议的主要任务是传达贯彻中央、省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总结工作,分析形势,安排部署今年的农业和农村工作。刚才,志平副市长做了一个很好的工作报告,明确了具体要求,我完全赞同,请同志们认真贯彻落实。下面,我就做好今年的“三农”工作讲几点意见。
一、从全局高度深化认识
2010年是“十一五”规划的收官之年,也是新世纪以来我市遭受严重自然灾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较为困难的一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再创农业大市新优势”的目标,按照稳粮保增长、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总体要求,科学应对各种自然灾害,积极化解农产品市场价格波动,不断强化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大生态保护和建设力度,加快发展现代农业,农村经济社会继续保持良好发展态势,总体形势明显好于预期。主要亮点体现为五个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在大灾之年再获大丰收。克服严重自然灾害和农业生产制约因素增多的影响,全市粮食总产达到378.1万吨,为历史第二高产年;生猪出栏593万头,总量居全省各设区市第一位。二是农民收入在大灾之年又有大增长。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措施,积极开辟农民就业增收渠道,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765元,同比增长13.55%。三是农业产业化水平在大灾之年得到大提升。十大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稳步推进,油茶、毛竹、粮食、有机(富硒)四大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发展到17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1226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水平全面提升,各县(市、区)都建立了1个以上现代农业示范区,并成功创建3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和6个国家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四是农业招商和项目建设在大灾之年实现大突破。全市共引进农业招商引资项目153个,其中亿元以上项目28个,投资总额153.7亿元,实际进资64.1亿元;共争取中央、省级项目资金17.12亿元。这些资金的注入,为“三农”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五是绿色生态建设在大灾之年取得大进展。“一大四小”造林绿化工程成效显著,全市共完成植树造林49万亩,被评为全省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综合先进市,6个县(市)被评为综合先进县或单项先进县;新农村建设和农村清洁工程整体水平提升,在8月份召开的全省新农村建设五周年总结表彰暨农村清洁工程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作了典型发言,8个县市区获省委、省政府表彰。成绩来之不易,这得益于中央、省强农惠农政策的强劲推动,取决于市委、市政府对复杂局面的准确判断、果断决策,归功于各地、各部门的密切配合、真抓实干,凝聚了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智慧与创造。特别是全市“三农”战线的同志们,以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积极应对危机、破解发展难题,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和汗水。在此,受市委谢亦森书记委托,我谨代表市委、市政府,向过去一年为全市“三农”工作付出心血的广大干部群众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市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是虽然农民收入连续多年持续增长,但增收的长效机制依然没有建立。近些年农民收入的持续增长,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国家强农惠农政策的拉动,农业本身效益仍然较低。随着政策增收的效应不断弱化,农民收入在就业压力大、农产品价格波动大的现实情况下,保持较快增长势头难度加大。二是虽然近年来现代农业建设步伐明显加快,但农业生产方式仍然比较粗放。农业发展方式尚未根本转变,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较低,大量的农产品不能转化增值。同时,农业龙头企业带动能力弱、合作社辐射效应低、农民进市场难等问题有等进一步解决。三是虽然国家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不断加大,但农业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依然十分脆弱。近年来,各级财政投入大量资金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抗旱排涝等能力有了较大提高,但“靠天吃饭”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性改变,特别是特大洪涝灾害给我市的农业生产和水利设施造成了极大损失,同时也暴露出我市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薄弱,灾后大干水利、大兴水利任务十分紧迫。四是虽然农业服务体系不断健全,但农业科技创新、基层农技推广仍然缓步难行。农业科研投入不足,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引进受到制约。同时,基层农业服务队伍和网络尚不健全,农技推广体系仍不完善,农技推广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随着现代农业的深入推进,农民对新品种、新技术的要求将会更加迫切,农业科技服务已成为农民的最大需求。
当前,我们尤其还要看到,在世界经济艰难复苏的进程中,我国宏观经济面临的形势更为复杂,影响农业农村发展的外部不确定因素很多,保持农业农村经济良性运行的难度很大;在全球气候变暖影响下,极端天气增多,自然灾害多发,保持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农产品产量稳定增加的难度加大;在隐性通胀的影响下,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明显上涨,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农业效益的难度加大。这些困难和问题把握不好,处理不当,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就可能逆转,粮食生产就可能出现拐点,农民收入就可能陷入徘徊。在看到不利条件的同时,更要善于在困难和挑战中发现机遇并把握机遇。当前,中央高度重视农业,全社会关心支持农业的氛围日益浓厚;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日益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明显加快,农业现代化水平日益提升;农村改革不断深化,农村发展活力日益增强。只要我们善于把握这些机遇,全市上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就一定能夺取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新胜利。
二、以积极创新优化举措
2011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也是我市加速赶超的关键之年。做好今年农业农村工作,意义重大、责任重大。总体要求是:把握一条主线,提高三个能力,强化五方面支撑,即以农民增收为主线;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强化政策、科技、水利、生态和体制支撑,努力构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的长效机制。突出做到“五个新”:
一是在农业产业发展上,力争新优势。加快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是农业发展的必然方向,也是宜春再创农业新优势的根本途径。建设现代农业,关键是加快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只有形成较为发达的农业产业体系,才能真正提升农业综合竞争力。我们必须牢牢抓住这个关键因素,加快建立各种资源有效利用、比较优势充分发挥、竞争力明显增强的农业主导产业,全面促进农业产业优化升级。要坚持以农业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引进和培育一批核心竞争力强、在全省乃至全国叫得响的骨干型龙头企业,规范一批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一批农村种养大户,建设一批农产品基地,培育一批知名品牌,并着力加强企业、合作社、大户、基地、品牌和市场的对接,拓宽产业发展渠道,打造完整产业链,推动“分而散、大而弱”的传统农业向“少而精、优而强”的现代农业转变。建设现代农业,核心是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力度。只有紧紧依靠科技进步,才能有效克服资源与市场的双重约束,才能缓解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双重压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必须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为根本,以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以提高农民素质为保障。当前,要充分利用现代农业示范区这一载体,按照“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的思路和要求,使之建设成为新品种、新技术运用的示范基地,现代新型农民的培训基地,市民的观光休闲基地,城市“菜篮子”的供应基地。
二是在基础设施建设上,力争新提升。农业生产的特殊性决定了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性。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重点要抓好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水利是农业的命脉,没有可靠的水利保障,发展农业将是一句空话。中央将水利建设作为今年农业农村工作的重点,这是党中央、国务院的英明决策,对水旱灾害频繁的宜春来说,更是一个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千载难逢的好机会。当前,要深入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年”活动,加快推进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和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把它作为发展现代农业、保障农村民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来实施。与此同时,还要大力推进农业综合开发,积极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提高耕地质量水平;加快农业防灾减灾体系和重大动物疫病防控、植物保护、森林防火体系建设,提高保障水平;加快发展农业机械化,提高水稻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加强气象工作,提高农业气象服务和人工影响天气水平。
三是在生态环境优化上,力争新水平。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宜春最大的特色,也是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最强的软实力。我们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的过程中,一定要打好生态环境这张品牌。去年,我们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大力推进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效,在全省夺得了荣誉。今年,要一鼓作气地继续把这项工作抓实抓好,一方面,要突出抓好通道绿化提升工程、通道沿线镇村绿化提升工程、通道沿线山地绿化提升工程、森林城乡创建工程、林业特色产业工程等“五大工程”建设,推动造林绿化由注重规模向注重质量转变;另一方面,要全面开展森林街道、森林社区、森林园区、森林单位、森林小区、森林校园、森林营区、森林乡镇、森林村庄、森林公园(湿地公园)等十项创建活动,推动造林绿化由山区绿化向城乡绿化一体化转变。同时,要继续坚定不移地推进新农村建设,以国省道、高速公路、铁路沿线村庄为突破口,以100个和谐小康家园示范村建设为重点,着力打造一批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配套功能完善、集中连片的农村新型社区;要积极稳妥地实施农村清洁工程,着力巩固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模式和农村卫生保洁长效机制,使广大农村逐步达到干净整洁、环境优美的效果;要科学有效地抓好农村面源污染,切实加强水库养殖污染治理,抓好田间有害垃圾清理,不断提高生态农业建设水平。
四是在城乡统筹提升上,力争新成效。统筹城乡发展是我们党科学把握发展规律,着眼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全局,妥善化解工农矛盾和城乡矛盾作出的科学决策。推进城乡统筹,对宜春加快由农业大市向农业强市转变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要坚持把统筹城乡的着力点放在推动资源要素向农村配置上。将政府的公共资源更多地投向农村,引导资金、技术、人才、管理等要素向农村聚集,千方百计促进农民多渠道就业,加快解决农村发展最急需、农民要求最迫切的问题,提高农村社会保障水平,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着力打破城乡二元格局,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要坚持把统筹城乡的对接点放在城镇化建设上。切实落实放宽县城和中心镇落户条件有关政策,结合灾后重建和移民搬迁工作,加快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在城镇落户并享有与当地城镇居民同等的权益。突出抓好以建制镇为重点的小城镇建设,不断提高城镇综合承载力、集聚力和辐射力。
五是在体制机制创新上,力争新特色。改革创新是推动农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当前,农村改革正在向多领域扩展、向深层次推进,改革的复杂性、艰巨性、系统性更加显现。在推进农村改革中,要着力结合改革的特点来抓落实。一要突出一个“稳”字。稳定和完善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落实和保障农民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坚持不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改变土地用途、不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的前提下,鼓励引导农民采取出租、转包、入股、互换等方式,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集约经营。二要突出一个“实”字。始终坚持办实事、求实效的原则,深入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切实转变乡镇政府职能,逐步建立起精干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覆盖城乡的公共财政制度以及农民增收减负的长效机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三要突出一个“活”字。大力推进农村金融改革,着力加快农村金融制度创新、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农村金融信贷机制,切实解决农村经济发展“缺血”难题。其他各项改革也要把握各自立足点、选准各自切入点,通过改革,加快建立有利于激发农村内部活力、优化农村外部环境、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
三、靠务实作风强化领导
农业始终是一个关系国计民生的战略产业,农村始终是一个重要而广阔的社会领域,农民始终是一个庞大而举足轻重的社会群体。当前农业农村经济发展的特殊形势,决定了做好农业农村工作,任务艰巨,工作繁重,必须始终保持清醒的认识,强化领导,整体推进,进一步夯实农业农村发展基础。
一是健全农村工作领导体制。加强对农业农村工作的领导,是中央和省委提出的明确要求,也是我们做好工作的重要保证。各级党委、政府要坚持把农村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真正做到在政策制定上,多出有利于“三农”的真招实策;在工作部署上,投入更多精力,下更大功夫;在财力投放上,真正向“三农”倾斜,舍得拿出“真金白银”;在绩效考核上,把“三农”工作全面纳入党政领导班子考核评价体系,对成绩突出的领导干部优先提拔使用。市直各部门尤其是涉农部门要牢固树立全局观念,进一步将工作职能和资金支持向农村延伸,积极主动为“三农”服务,不断提高“三农”工作水平。
二是加强农村党的建设。农业农村工作能否始终朝着全面、协调、可持续的方向发展,关键靠基层组织“领航”、靠乡(镇)村两级班子“掌舵”。近年来农业农村形势之所以有这样好,基层组织和广大基层干部功不可没。在新的形势下,要继续以改革创新为动力,以夯实党的执政基础为目标,不断提升农村党的建设水平。继续抓实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三落地”,这是宜春的经验,得到了中央领导同志和中组部的高度评价。深入开展农村基层组织创先争优活动,坚持把创先争优活动与夯实党的农村基层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结合起来,与推进地方经济发展、带领群众致富结合起来,与为民服务、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结合起来,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增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
三是做好农村社会稳定工作。统筹城乡发展的进程,就是农村社会深刻变革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各类矛盾和风险日渐增多,必须高度重视和妥善处理影响农村社会稳定的问题。要持之以恒地抓好强农惠农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和农民减负专项治理工作,妥善解决农村征地、环境污染、移民安置、集体资产管理等方面损害农民利益的突出问题,建立和完善党政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进一步加强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发展和完善党领导的村级民主自治机制。深入开展农村平安创建活动,推进农村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创造和谐稳定的环境。
同志们,做好“三农”工作,任务艰巨,责任重大。我们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切实按照这次会议的部署,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更加扎实的工作,努力开创我市农业和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新局面,以优异的成绩向建党90周年献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