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平高中高考成绩2016:铭记百年前的今天:黄花岗起义的故事----广州日报20110329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4:53:55
铭记百年前的今天:黄花岗起义的故事
2011年03月29日 07:22:14  来源: 广州日报
“三·二九”起义失败后,大批革命党人被捕牺牲,图为就义前的黄花岗起义志士。
20世纪中国的第一个历史巨变,就是推翻清朝政府,结束了几千年君主专制的辛亥革命。在一百年前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中,广州作为辛亥革命的策源地和重要战场,上演着最惊心动魄的一幕。
“七十二健儿酣战春云湛碧血;四百兆国子愁看秋雨湿黄花”,历史永远铭记“三·二九”这一天!一百年前的这一天,130多位革命党之精英,但凭那满腔热血,留下一封封绝命书,跨出广州小东营5号麻石小巷,向着两广总督署冲锋。“三·二九”打响辛亥革命第一枪,成为辛亥武昌起义前奏曲。
正如孙中山所说:此役义军的“勇敢英烈”,为世界各国所“未曾有”;“革命之声威从此愈振,而人心更奋发矣”;“第一次革命,虽由武昌起义,而实广东三月廿九之役为之先”;“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队伍役并寿。”
一百年后的今天,当我们漫步黄花岗墓园,重温先烈感人肺腑的绝命书,我们不要忘记为了国家的未来,谋求人民的幸福而勇敢献身之先烈,这正是我们需要歌颂的“黄花岗精神”。
惨烈
百多人敢死队
八十六人牺牲
“1911年1月18日,黄兴抵香港,与赵声等设统筹部,策划‘三·二九起义’。4月8日统筹部在香港开发难会议,决定当年4月13日(即农历三月十五)举事’。”本月28日,广州市民革孙中山研究会会长、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馆长李穗梅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详细介绍了“三·二九”发生的背景。
“也正是4月8日这一天,革命党人温生才在广州东门外开枪击毙副都统兼署广州将军孚琦,后被捕就义。广州清吏戒备益严。”“起义后来又推迟在4月26日(农历三月二十八)。黄兴在4月23日先到广州,坐镇小东营5号。由于情况变化复杂,赵声等人来不及赶至广州参加起义,黄兴作出了4月27日发动起义的决策,原本的四路军也只有黄兴带领的一路孤军作战。”李穗梅说。
1911年4月27日(旧历辛亥年三月二十九)下午5时30分,革命党先锋队(即“敢死队”)130多人,在黄兴率领下举行起义。起义军臂缠白巾,手执枪械炸弹,分别从设在越华路小东营5号的起义指挥部及莲塘街吴公馆出发,一举攻入清政府两广总督署。两广总督张鸣岐逃脱。此后,革命党人分成几路与敌人展开激烈巷战。黄兴被打断右手两指,以断指继续射击。随后,黄兴将起义军分为三路:川、闽及南洋党人进攻督练公所;徐维扬率花县党人40人攻小北门;黄兴自率方声洞、朱执信等出南大门,接应防营。经过一夜作战,打死打伤敌人多名。最后,张鸣岐放火烧街,徐维扬率部突围,被敌逮捕。
“三·二九”可考的牺牲烈士共有86名,其中华侨29人。根据统计,其中最大年龄52岁,最小18岁,平均年龄29岁。
潘嘉俊的油画《辛亥第一枪》今日首展。黄丹彤、莫健超摄
大义
潘达微冒死
殓葬七十二烈士
他是一个记者、漫画家,他还是同盟会秘密会员,他同时也是一个没有暴露身份的革命党人,他叫潘达微!
“‘三·二九’起义失败后,清政府只顾搜捕革命党人,对满街遗骸置之不管,从越秀山麓至双门底沿途各街道,随处可见殉难烈士暴尸街头。是潘达微想方设法冒死将七十二烈士的遗骸收埋。”美术史家、广东作家黄大德27日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提到一段鲜为人知的故事。
“清政府将烈士遗骸运堆于广东咨议局前的空地,准备槁葬在历来殓埋刑尸的臭岗。为了不让官府仆役的尸体掺杂烈士的忠骸,一直没有暴露身份的革命党人、漫画家潘达微以慈善为词,设法谋求营葬死难烈士。”听说广仁善堂在沙河马路边红花岗有空地一段,便向广仁堂求援,对善董徐树棠痛陈大义,徐树棠等善董深受感动。潘达微又向其父亲好友清乡督办江孔殷求助,江孔殷协助其疏通官府,并电告广仁善堂负责收殓,广仁善堂于是出让红花岗作烈士墓地,并负责棺木营葬各事。潘达微亲率近百名仵工,将七十二烈士的忠骸葬于红花岗上,并将红花岗改名为黄花岗。
潘达微在事后1921年一篇《自述》中,详细地记述了当时情景:“回首黄花岗上,碧血青磷,鬼雄夜啸,抚衷自问,诚无以对诸先烈在天之灵”。
“其实,就在‘三·二九’起义失败当年,这位名画家就将黄花岗刚刚埋葬殉难烈士时最初的情景,画了一幅题为《黄花岗图》的国画,并冒险刊登在1911年第11期的《平民画报》上。当时黄花岗还是一堆乱草丛,而画作中黄花岗是另一番景象。”黄大德说,十多年前一看到这幅画作时十分震撼。原来当年潘达微是想通过这幅画,寄托对建设黄花岗烈士墓园的美好展望。
在这幅珍贵的画作上,埋葬英烈的黄花岗荒烟蔓草间,竖立着烈士墓碑,离离宿草埋恨千古;坟前寥寥松柏,却傲然屹立伟岸挺拔;背景还衬以一轮明月,流露出一股浓浓的悲壮浩然之气。
刊登在1911年第11期《平民画报》上的潘达微国画《黄花岗图》。
祭悼
孙中山两次
亲往墓地读祭文
1912年初,潘达微首先提出为“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举行周年大祭,参加“3·29”起义的胡汉民等人,也提议在黄花岗原墓葬处,“崇大其墓,俾之景仰”。广东省议会决议拨款10万元修葺黄花岗。
在省立中山图书馆馆藏民国报纸中,记者查到中华民国元年5月15日(农历三月二十八)报界公会刊登在广州《民生日报》的一则“停工广告”,上面告示:“阴历三月二十九日为吾革命诸烈士殉难之期,是日停工翌日停派报纸一天,以留纪念。”
同一天《民生日报》又有一则启事:“为吾粤七十二烈士流血一周年纪念本报临时增刊大纸一张”。当天还预告5月16日(农历三月二十九)孙中山发起“公祭黄花岗义节”。这一次,是民国政府对“三·二九”死难烈士的首次大祭。
17日《民生日报》消息记载,5月16日孙中山率各界十余万人现场公祭中,“广仁善堂,献松柏4株,于孙中山赴祭时,恭请躬亲栽种,并施灌溉,以留纪念,孙先生极表同情,即将松柏亲自锄种,依次灌溉,众皆观感不置。”
“孙中山一生五祭七十二英烈,写下四次祭文和一篇演说词,其中还两次亲往墓地宣读祭文。”原中山大学孙中山纪念馆负责人余齐昭老师指出。除了民国元年5月16日首次大祭,1921年5月6日(农历三月二十九),是孙中山第二次,也是最后一次亲往墓地致祭。
感动
百年前绝命书
依然震撼灵魂
七十二烈士中多数都是文弱书生,他们留下的一封封绝命书,但凭一腔热血,为了国家的未来,勇敢地正视死亡,这正是我们需要铭记的“黄花岗精神”。
林觉民的《与妻书》,曾经感动过一代代年轻人。林觉民在《与妻书》中说:“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念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够?司马春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宋教仁从上海赴广州前,有人劝阻他,他回答说:“无恐。事成,为四万万同胞造幸福;不成,则送我一颗头颅已矣!”
方声洞(林觉民的福建同乡)曾两次东渡日本,学军事和医学。当初在日本讨论赴义名单时并没有他,但在林觉民等回国后,他经过深思熟虑,毅然告别妻子,离开日本。慷慨赴义前一天,写下给父亲与侄儿的两封绝笔书。在《禀父绝笔》中说:“祖国之存亡在此一举,事败则中国不免于亡,四万万人皆死,不特儿一人;如事成则四万万人皆生,儿虽死亦乐也。但望大人以国事归心,勿伤儿之死,则幸甚矣……”
冒险收葬72位烈士的同盟会会员潘达微。
孙中山亲定广州起义纪念日
1924年将纪念日由农历三月二十九改为公历3月29日
在1924年前,孙中山及其革命政府一般都在农历三月二十九举行悼祭黄花岗烈士活动。由于民国政府在1912年以后开始采用公历,每年祭拜七十二烈士的公历日期都不在同一天,又不可能将“3·29”改为“4·27”。1924年6月30日,国民党中央执委会第39次会议决定,将黄花岗烈士纪念日由农历三月二十九改为公历的3月29日;同年7月,孙中山发布大元帅令,通令各机关团体等嗣后以公历3月29日为法定纪念日,自1925年开始实行。
《辛亥第一枪》今日首展
火光四起、硝烟弥漫的两广总督署衙门(今越华路广东省民政厅所在地),真实再现着100年前革命党为推翻封建帝制,抛头颅洒热血的悲壮瞬间:手持短枪身先士卒的黄兴,投掷冒烟炸弹的喻培伦,戴着近视镜勇敢射杀的朱执信,还有紧随其后手握短枪不畏牺牲的林觉民……由广东著名油画家潘嘉俊创作完成的油画《辛亥第一枪》,今天下午将在“三·二九”起义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展出,这是建国以来广东第一幅采用正面冲击观众视觉角度的辛亥油画,再现了一百年前黄兴率兵攻打广州两广总督署的情景。
这个题为“纪念辛亥革命第一枪——‘三·二九’起义100周年暨《碧血黄花 浩气长存》展览”,以多种陈列形式生动展示“三·二九”起义过程,由市政协和市文广新局主办,广州博物馆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