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递石林:社会应“包容”北大-----谈教育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38:06
社会应“包容”北大作者:祝乃娟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来源日期:2011-3-30本站发布时间:2011-3-30 22:42:38阅读量:207次         近日,北大话题又重燃起来。这源于去年11月北大在医学部、元培学院开始对十类学生试点会商制度。会商试点引起了社会热议。3月28日,北大学工部副部长査晶通过北大网站表示“会商”并不是管制学生,也不处罚学生。

  社会上多数议论都指出这种制度体现了一种“不包容”,这与北大历来的包容精神和传统不符。比如有观点就认为,这条措施无论出自哪一所大学都没有出自北大那样的令国人吃惊和失望。因为在中国教育界,没有一所大学比北大更具有包容精神的传统。

  以上指责是一种盲人摸象式的片面。因为,这种批评看似结合了北大传统的历史纵面,但是它却忽视了社会的现实横面。人们之所以能够很容易、不假思索地接受这种观点,是因为北大传统的光环几乎盖过了任何其他与北大发生互动的因素,比如社会因素与体制因素。人们对北大的最朴素想象就是她具有“兼容并包、思想自由”的传统,而没有把很多问题置入社会背景中考察。

  坦率地说,正是因为社会普遍缺乏一种包容状态,才会显得北大包容传统的弥足珍贵,并且加深对北大的不包容。包容,本身是开放社会中的一个基本特征,如果它为一所大学而特有,这本身是不值得赞美而值得深思的。近年来,北大的新闻总能吸引社会镁光灯,这部分是因为北大这个高等学府凝聚了很多普通社会中无法到达的高点(比如先进科研与多元思想),也是因为民众这种思维中潜藏了一个暗示,那就是北大被抽象为一种全能完美象征、而且最好一成不变、一如既往。例如北大试图探索高考以外的招生方式(中学校长推荐制),人们就会首先怀疑其中有猫腻。事实上,这其中正体现了社会对北大的不包容。当然,一种全社会的包容状态并不是数年就可形成。

  事实上,该会商制度中所包含的学生(比如学业困难、思想偏激、心理脆弱、经济贫困、学籍异动、生活不能独立、网络成瘾、就业困难、罹患重大疾病、受到违纪处分等十类重点学生),并不是通过一个简单的会商制度就能完全解决他们的问题,如果真要解决这些问题,或许应该用不同的方式去帮助这十类学生,学校所能做的应该主要是在于心理辅导和经济资助方面。而就业难等问题需要宏观政策加以应对。大学体制只是整个教育体制中的一部分,大学生就业等宏观性问题需要政府的力量。“会商”应该是一种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学校与学生沟通的桥梁,而要避免发展成为

  一种圈点式的给某些学生下定论的工具。况且,学校为有需要的学生提供必要的心理辅导帮助,这是无可厚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