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200双轴运动:方舟子:关于“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21:57
方舟子:关于“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
    我以前没有听说过中国还有一个“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因《南都周刊》
要做他的报道,记者问我对此人怎么看,我才去检索了一下。下面是我答复《南
都周刊》记者的原文。  我不清楚经济学的情况,但是此人或其弟子显然善于吹牛。他的确得过威尔
士奖(David P. Wells Prize in Economics),但是那是哈佛经济学系奖励当
年度本系最佳博士论文的,是给学生的奖励(奖金$500),根本不是什么哈佛大
学最高奖、经济学大奖。这是当年其获奖的报道,和他同时获奖的还有一个学生
George Jaszi:  Faculty Awards Two $500 Economics Prizes NO WRITER ATTRIBUTED
  Published: Thursday, April 17, 1947  George Jaszi and Pei-Kang Chang, who received Ph.D.s in 1946, each
won a $500 David P. Wells Prize in Economics yesterday for a thesis in
the field.  Jaszi's prize-winning thesis discussed the subject of "The concept
of National Income and National Produc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Government Transactions," while Chang wrote on "Agriculture and
Industrialization."  Ordinarily only one prize of $500 is given each year, but awarding
of two prizes became possible because no thesis meriting a prize was
presented in 1945-46.  像下面这篇由同济大学理论经济学系主任撰写的文章《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
刚:85岁当博导》说什么哈佛大学系主任去竞争该奖,是哈佛大学最高奖,被经
济学界尊称为小诺贝尔奖,全是胡扯。(原文给读者的印象是陈岱孙和哈佛系主
任竞争,才没得奖。系主任当然不可能去竞争只给学生的奖。)  ==========  1947年,张培刚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获得了哈佛大学1946-1947年
度经济学科最佳论文奖和“大卫·威尔士奖”(David A.Wells Prize)。与他同
样获得过威尔士奖的还有后来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扛旗人的著名经济学家萨缪尔
森(P.A. Samuelson)。在这之前,担任张培刚庚款留美考试指导老师、我国著名
的经济学大师陈岱孙先生也曾竞争过该奖,但最终还是与之擦肩而过,那年获奖
的是张培刚在哈佛大学的老师兼经济系主任张伯仑。“威尔士”奖是哈佛大学最
高奖,被经济学界尊称为小诺贝尔奖。张培刚因此成为全球华人经济学家中唯一
获得威尔士奖者,也是迄今为止华人经济学家中获奖级别最高者。  http://news.sina.com.cn/c/2006-07-21/164410498024.shtml  ===========  国外有一门“新发展经济学”,但是和张培刚没有关系。Googl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有189,000结果,但是google "new development
economics" "Pei-Kang Chang",结果是0。说明介绍“新发展经济学”的国外文
章没有一个提到此人。  至于说他是“发展经济学之父”,google一下"Pei-kang Chang"
"Development Economics"就知道了。除了国内的网页,以及一些图书馆和网上
书店收录其著作的网页,有谁提他?  谁是真正的“发展经济学之父”呢?Google一下"father of development
economics"可知,Arthur Lewis (1979年诺贝尔经济奖获得者)通常被称为
“发展经济学之父”,在国外被称为“发展经济学之父”的还有这些人:  Paul Rosenstein-Rodan
  Friedrich List
  William Petty
  Peter Baur  没人提张培刚。附:
张培刚:一个"反动学术权威"消失的30年010-01-31 南都周刊  张培刚:华中科技大学经济学院名誉院长,发展经济学奠基人。他是首个获
得哈佛大学经济学科最高奖——威尔士论文奖的中国人。有人称之为“小诺贝尔
奖”。他的博士论文《农业与工业化》是第一部以农业国的工业化问题为主题的
专著。1952年,他被调离教学岗位,10年动乱中,他被视为“反动学术权威”,
直到1978年才重返经济学界进行研究工作。  当萨缪尔森拿到哈佛大学最佳论文威尔士奖的时候,另外一位获奖人不久后
却在大洋彼岸当着一个大学的基建“工头”;当刘易斯因为对发展经济学的贡献
获得诺贝尔奖的时候,更早涉足这一领域的他,迟暮之年才被人们重新发现。  。。。。。。
  在一篇文章中,周其仁就写道:张培刚如果有科斯一样的可专心于学术研究
的条件,张氏发展经济学会不会早就把研究的视角对准经济行为的制度条件?因
为他在张的书中发现,产权、市场、交易费用、国家和意识形态——几乎所有的
制度变量,都已经全面登堂入室。  胡鞍钢多次讲,虽然历史不能假设,但是如果当时的领导人能够读一读张培
刚先生的著作,或者像今天的政治局那样,请张培刚先生讲几课,那么中国的历
史可能就会改写。  事实是,过去老师没有机会做到的,学生已经实现。张培刚的三个学生巴曙
松、张燕生、张军扩,都曾到中南海讲课。  2006年,张培刚基金会顺势而生。门生和追随者们为张培刚营造了一个学术
殿堂,他频频出现在各类学术活动中。  20多年前,当西方经济学家认为发展经济学陷入衰落,张培刚曾在各种场合
为发展经济学振臂一呼,倡导建立“新发展经济学”。当时,国际学术界并没有
更多的认可,主流却是华盛顿共识指导下的发展理论与政策。近年来,随着中国
经济发展,国际机构开始开始反思发展理论。首届张培刚奖得主林毅夫被任命为
世行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就是一个例证。  张培刚也曾经公开承认:我一共写了10多本书和多篇文章,最值得一提的,
就是一本书《农业与工业化》和一篇论文《发展经济学该往何处去》。  “你认为中国经济学界还能出大师吗?”  “很难。”这个曾经游历中西的老者摇摇头,他认真地盯着记者说,“学术
风气很不好,当官的如果不带头克服掉浮躁和功利之风,很难!没个三五十年不
行。”在夫人的暗示下,他又更正说,“那就再等个20年吧。”  窗外的太阳彻底下山了。家人暗示采访时间到了,他很听话地打住,表情恢
复了初始的和气,双目微闭,从盖着的毯子里伸出右手和记者握别。  出门前,记者终于决定问出最后一个困扰自己的问题,或许这刺痛了老人的
内心。  “张老,那么,又是什么原因让您再也没能写出比《农业与工业化》更好的
作品呢?”  房间里的气氛一下凝固了片刻。张培刚显然完全听清了这个问题,但是他并
不打算回答。他一动不动陷在沙发里,保持了一种平和的笑容。 本文来自: 人大经济论坛 发展经济学 版,详细出处参考:http://bbs.pinggu.org/viewthread.php?tid=713441&page=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