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门子冰箱维修:自己拯救自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8:30:06

自己拯救自己

序 言 只有自己救自己

 大约十五年以前,有人邀请塞缪尔·斯迈尔斯给一个夜校的学员演讲,该夜校位于英国北部一个小镇里,建立夜校的目的是使学员互相学习、共同提高,夜校的情况如下:
  寒冬腊月的晚上,为了相互交流知识,共同提高,两三个身份地位最低微的男人想方设法碰面。最初见面的地点是在一个人住的农舍里,随着其他学员的不断加入,不久小屋就变得拥挤不堪。当炎炎夏季到来的时候,学员们就到农舍外面的花园休息;之后,就把授课地点也改到屋外的空地上,那是个用木板围成的花园。老师为他们开设了算术课程,授课就此进行。当天公作美、夜深人静时,还能看到许多年轻人在小屋周围溜达,像一群蜜蜂交头接耳;可是,突如其来的骤雨也会使他们四散开来,不欢而归。
  寒冷的冬夜正在逼近,此时学员的数量也大大增加,而农舍屋子又根本无法容纳这么多人,他们怎样避寒呢?尽管绝大多年轻人只能挣到相当低的周薪,他们还是要冒着负债的危险租用一间屋子,经过打听,发现了一套又大又脏的出租公寓,那座公寓曾经被用作临时霍乱医院,没有人能发现那儿,因为人们对它都退避三舍,似乎灾难的阴云仍然笼罩着。可是那些互相帮助的年轻人丝毫无惧,以每周很高的费用租下了那间病房,在里面点上灯,搁了几张条凳和一张餐桌,就开始了冬季课程。不久,那儿就一片欢声笑语。毫无疑问,课程可能非常粗糙而不完美。可是,学员们却心满意足。那些知道某些知识的人教另一些不懂的人,在提高别人的同时,也增长了自己的知识,不管怎样,这对他们来说是一项很好的学习。于是,那些年青人(其中也有成年人)继续他们的学习,互相传授阅读与写作、算术与地理,还有数学、化学和其它知识。
  大约有一百个年轻人凑到了一起,他们雄心勃勃,并渴望有人给他们授课,随后,塞缪尔·斯迈尔斯本人知道了此事。一部分人等待着他,为了塞缪尔·斯迈尔斯给他们做个介绍性的演讲,或者用他们自己的话说就是“给他们讲讲”,他们谦虚地向塞缪尔·斯迈尔斯介绍了自己的所作所为,同时提出了这一要求。塞缪尔·斯迈尔斯不能不为他们表现出来的令人敬佩的“自己拯救自己”的精神所感动,尽管授课令人愉快,不过他没有太多信心,但是他感到哪怕是诚挚地给他们只言片语鼓励,也可能会意义非凡。在这一考虑下,他为他们做了多次演讲:别人是怎么做的,个人在多大程度上能为自己做些什么,并且指出,在人的一生中,幸福生活主要而且必定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自己的勤奋、自我修养、自我训练和自律自制;但首先是靠诚实正直地履行自己的职责,这正是人类品行的闪光点。
  没有比这更老掉牙的忠告了,它们就像索罗门寓言一样老套,或者至少也差不多。但就是这些老套的建议受到了欢迎。年轻人们在课堂上勤奋好学,在工作中努力勤奋,成年后,从事着不同的职业,其中许多人现在还走上了值得人们尊重而对社会有益的工作岗位。事隔多年,一天晚上,一位在玻璃厂工作,外表鲜艳的年轻人来访,年轻人说现在自己是公司人力主管,是一位成功人士;他高兴而又感激得记起了以前塞缪尔·斯迈尔斯给他们说过的那些肺腑之言,甚至把他的成功归功于塞缪尔·斯迈尔斯为激励他们的精神所作的努力。这件事自然勾起了塞缪尔·斯迈尔斯的回忆。
  塞缪尔·斯迈尔斯在这方面的兴趣一直被“自己拯救自己”这一主题所吸引,他习惯于从给那些年轻人的演讲体会中做些记录,有时在几个小时的课堂后作笔记,记下阅读、观察和生活经历的结果,因为他在构思与此相关的主题。在他早期的演讲中,最突出的例子之一便是对机械师——史蒂芬逊的描述,此外,塞缪尔·斯迈尔斯拥有描述史蒂芬逊先生生活、事业的特殊便利条件和机会诱使他一如既往的工作,直到最后出版他的自传。现在这本书也是在相似的精神状态下写出来的,两本书的由来基本相同。然而前面所列的性格特征不必太过认真对待——只是些概括而非长篇累牍的描述,在大多情况下,只有一些显著特点为人们所注意到;个人生活和国家常常把他们的关注和兴趣聚焦在事情的经过。现在塞缪尔·斯迈尔斯把这本书交给了读者,希望书中的勤奋、坚韧和自我修养精神对读者有所益裨和启发,并希望大家感兴趣。
  1859年9月于伦敦
  大卫·M·哈特

第一篇 天助自助者
更新时间2010-12-9 16:01:29  字数:15125

 “天助自助者”,是经过实践检验的箴言,具体地说,就是经过人们丰富经验所产生的结果。自助精神是个人所有真正成长的根源,它体现在生活的众多方面,构成了国家强盛的真正源泉。从效果上看,外界的帮助使人更加脆弱,自助却使人得到恒久的鼓励。无论你为一个人或阶级做了什么,从某种程度上讲,就是减弱了他们为自己干活的激励与必要性。在人们受到过分引导和过分监管的地方,其必然趋势是使人们不能自立。
  即使是最好的制度,也不能给人积极的帮助。或许,制度所能做的,顶多就是给予人们发展自我与改进个人状态的自由。但是,人们总是趋向于相信他们的幸福和成功是通过制度而不是自己的行为来确定的。因此,靠立法推动人类进步的价值通常被大大地高估。每隔3至5年选举1至2个立法者,形成立法机构上方的组成部分。
  然而,尽管这项义务被诚挚地执行,对人们的生活和天性却并没有起到积极的影响。甚至,人们日渐懂得,政府的功能是消极和有限的,而不是积极和有效的;政府的职能主要在于保护——保护生命、自由和财产。法律,如果被明智地执行,可以确保人们享受他们的劳动成果,不论思想或身体。他们只需付出相对来说很小的代价。然而,再严厉的法律也无法使懒惰之人变得勤勉,使奢靡之人或嗜酒之徒有所节制。这种改变只有通过个人的行为、节俭和自我克制才能生效,即通过好的习惯而不是大的权力去改变。
  一个国家的政府通常被认为是其组成个体的反映。高于人民的政府不可避免将被拉回到人民的位置,同样,低于人民的政府迟早将被提升到人民的位置。依据事物的规律,一个国家的整体特征总能显示适当的法律及政府的运行结果。就像水能显示水平线一样。贵族受到高贵的统治,无知及腐败的人则受无知的统治。事实上,所有经验都证实:一个国家的富强取决于其子民的天性,而非其制度。因为国家仅是社会个体的集合而已,而文明自身也只不过是组成社会的男人、女人、孩子完善个人的问题罢了。
  国家的进步是社会个体勤勉、能干、正直的结果,正如国家衰败是社会个体懒惰、自私和邪恶的结果。我们通常所谴责的社会邪恶,在很大程度上,却源于我们不断堕落的生活。尽管我们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尽量减少或根除它们,但是,他们却会以另外的某种形式重新复苏,除非个人生活及民族天性赖以存在的环境得到彻底的改进。如果这种观点是正确的,得出结论是:最高爱国主义和博爱主义不在于改变法律和修改制度,而在于帮助和激励人们通过他们自己自由且独立的个人行为来提高自我。
  一切事情都由个人的内因所决定,外因产生的影响相对较小。最大的奴隶并不是被暴君所统治的奴隶(尽管这种统治是极大的罪恶),而是自身道义上无知、自私、邪恶的奴隶。一个充满奴性的民族仅通过统治者或制度的改变是无法获得自由的。只要这种致命的幻念盛行,自由将仍由政府掌控。即使这种状况发生了改变,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但这种改变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对曾经身处奴化幻觉的人们,并不会产生太大的实际和持久的效果。个人的天性是自由的坚实基础,也是社会安定和国家进步的可靠保证。约翰·斯图尔特·密尔说得很对,“只要允许个性的存在,即使是专制主义也不会产生最恶劣的后果;任何毁灭个性的东西都是专制主义,不论它以什么名义出现。”
  关于民族进步,时常涌现一些古老的谬论。有些会呼唤恺撒式的救星,其他人则呼唤国家作为救星,另外还有些人则寄希望于议会法令。我们在等待恺撒,然后我们发现“谁承认并听从于他,谁就幸福”这条教义简单来说就是,任何事情都不是由人们自己做主。如果这样的教义被作为指导,社会的自由良知将被破坏,它将迅速为任何形式的专制主义铺平道路。恺撒主义是人类偶像崇拜中最坏的形式——对权力的绝对崇拜。其产生的效果与绝对崇拜财富产生的效果一样。另一个对人们起谆谆教导作用的更加健康的教义便是自立精神。一旦它被完全领悟并付诸行动,恺撒主义将销声匿迹。自立精神与恺撒主义是直接对立的,正如雨果对笔和剑的论述,“其中一个会杀死另外一个”。
  至于国家和议会法令的力量,也只不过是普遍的迷信罢了。爱尔兰一位伟大爱国者威廉·达刚,曾在首届都柏林工业博览会的闭幕式上讲道:“说实话,在我的印象中,从未听到我的同胞提及独立一词。我听得最多的是,如何从这里、那里或其他什么地方去获取独立,如何把希望寄托在我们身边的外国人身上等论调。当我以最大限度去衡量通过这种交流给我们带来的利益时,我的内心常深深地感到,我们工业的独立必须依靠我们自己。我相信,只要把精力放在勤奋刻苦和精益求精上,我们将会比任何时期都有更好的机遇和光辉的前景。我们已经迈出了步伐,但坚韧不拔才是成功的巨大动力。只要我们以饱满的热情前进,我深信,用不了多久,我们将达到一个共同舒适、幸福、独立的状态,并把这种状态带给其他人。”
  任何国家都是无数代人思想与劳动的结晶。生活在各个阶层及条件下的坚忍的劳动者们,包括土地的耕耘者、矿山勘探者、发明家、探险家、制造业者、机械工、手工业者、诗人、哲学家和政治家,都为缔造自己的国家做出奉献。他们一代接一代地努力,并把劳动成果不断推向更高的阶段。这些不断延续的伟大劳动者——文明的缔造者——再混乱的工业、科学、艺术中创造了秩序。因此,生存着的种族,在自然的演化进程中,成为通过我们祖先精湛技艺和辛勤劳动所创造宝贵财富的继承者。这些财富在我们的手中得以耕耘,并下传给我们的继承者,在此过程中,它非但毫发未损,反而会得到更大的完善。
  自立精神,正如它在充满活力的个人行为中所表现出来的那样,它在任何时代都是英国人性格的一个显著特征,也是衡量国家力量的真正标准。通常有一些非常优秀的个人,在做了群众的领袖之后,获得公众的尊敬。但是我们的进步同样归功于成千上万的无名小辈。在历史上的任何一次战役中,尽管只有将军们名垂青史,但在很大程度上,战争的胜利是通过士兵们发挥个人的勇猛精神和英雄主义才赢得的。
  同样地,生活也是一场“士兵的战斗”。——人类在任何时候都是最伟大的劳动者。其中绝大多数人们终生默默无闻,他们对人类文明与进步的影响力虽然无法与那些有幸名垂青史的伟人们相比,但是,即便是最卑微的人,只要他在勤奋、节俭、对生活保持公正诚实的态度等方面在其同胞面前做出典范,那么,他对他祖国的美好生活就产生了现实和长远的影响。因为他的生活和品行潜移默化地影响他人,并在未来的时代被推崇为好榜样。
  日常经验表明,充满生机的个人主义对他人的生活和行为的影响是巨大的,也是真正的实效教育。与此相比,小学、中学、大学给予人们的教育仅能算是最简单的文化启蒙而已。来自我们家庭、街道、商店柜台、生产车间、织布机坊、耕地间、财务室、手工作坊、拥挤噪杂的人群的日常生活教育,却更加具有影响力。这是作为社会成员的最后的指导,即席勒所谓的“人生历程的教育”,它表现在人的行为、品行、自我修养、自我驾奴等方面,所有这些都在于正确地指导人们,使他们在人生责任和事业上做出适当的行动。这种教育是无法从任何书本或大量学术训练中获得的。培根用他那惯有的颇具份量的语言说到:“学习并不能教会人们怎么用它们,那是一个属于学习之外并超越学习的智慧,它只能通过亲自观察实践来获得。”这句话即适用于实际生活,对才智本身的培养也是适用的。所有的实践都证明并增强了它的合理性,一个人的自我完善是通过工作而不是通过读书得来的——即是生活而不是文学,是行动而不是研究,是性格而不是遗传,在永久地完善人类。
  伟人的传记,特别是那些品行良好的伟人传记,在为他人提供帮助、指导和动力等方面,仍然是最具启发和最有效的。有些佼佼者的传记无异于给人类带来福音——它教给人类和世界一种高尚的生活、高尚的思想和充满活力的行为。这些有价值的榜样充分展示了自立、耐心、奋斗和坚守良知的伟大力量,这种力量存在于形成高贵品质的过程中。它所展示的语言不会让人误解他们获得成功的力量,它以铁的事实证明了自尊和自助的效力:它能使那些地位最卑微的人为自己赢得令人尊敬的实力和崇高的声望。
  科学、文学和艺术界的伟人——伟大思想的传导者和宽宏心灵的使徒——他们并不是脱离社会阶层,他们同样来自学校、车间、农舍——来自穷人的茅草屋或富人的高楼大厦。甚至某些上帝的最神圣的使徒也是来自“社会阶层”。最穷苦的人有时也会位及巅峰,在他们走向成功的道路上,没有困难被证明是根本无法战胜的。这些困难,在某种程度上,反而是他们最好的帮手。因为这些困难能激发他们勤劳和坚忍的能量,并把这种能量转化成生存的本领和技能。现实中通过克服困难取得成功的例子不计其数,这也是箴言“有志者事竟成”的最好的证实。著名的例子有:出身理发师的最富有诗意的神学家杰勒米·泰勒;发明珍妮纺纱机并成为棉纺织业奠基人的理查德·阿克莱特爵士;英国上议院最卓越大法官之一的腾特顿;最伟大的风景画画家特纳。
  没有人确切了解莎士比亚。但不容置疑的是,他出身于一个社会底层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个屠夫兼牧场主,莎士比亚年少时的目标是成为一个梳毛工,其他人则认为他可能会做学校的门卫,以后顶多成为一个代写文书的文员而已。他确实似乎“不是一个人,而是所有人类的缩影”。他描写海洋的措辞是如此地精确,以至于一位海军军官还断言他以前肯定是个水手;而一位神职人员则表示,从莎翁作品中的种种迹象看来,他以前很可能是一个牧师的文员;一位出色的鉴马师则坚持认为莎士比亚以前是个马贩子。莎士比亚无疑是个演员,在他的一生中,他“扮演了多个角色”,从广泛的经验和观察中他收集了丰富的知识。在任何一件事情中,他都是一个用心的学生及勤奋的工人,直到今天,他的作品对英国人品格的形成仍具有强大的影响力。
  在普通的劳动者阶层中,产生了工程师布兰德雷,航海家库克和诗人伯恩斯。有令泥瓦工和砌砖工们引以为豪的,在林肯法学院工作时总是手中拿着工具口袋里装着书的本·约翰逊,工程师爱德华兹和德尔福特,地理学家休·米勒,作家兼雕刻家阿兰·卡林汉姆。在众多杰出的木匠中,有建筑师伊利戈·琼斯,天文钟制造者哈里逊,生理学家琼·亨特,画家罗姆雷和欧比,东方学专家李约瑟和雕刻家约翰·吉卜生。
  从纺织业阶层中产生了数学家西姆森,雕刻家培根,鸟类学家弥尔纳、亚当·沃克、约翰·福斯特、威尔逊、传道士利文斯通博士、诗人唐纳西尔。在鞋匠中产生了伟大的海军上将克劳德斯雷·肖威尔爵士,电力学家斯特金,散文家塞缪尔·德鲁,《季刊评论》的编辑吉福特,诗人布莱姆菲尔德,传教士威廉·卡雷,另一位传教士莫里逊则曾经是一位鞋楦制造商。在过去的几年里,班佛的鞋匠中出现了一位名叫托马斯·爱德华兹的资深博物学家,在从事贸易的同时,他把自己的业余时间都用于研究自然科学的各个领域,他对细小的甲壳虫进行研究时,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种,这个新物种被博物学家们命名为“普拉尼茨·爱德华兹”。
  裁缝们也是很优秀的。历史学家约翰·斯通曾有一段时间经营服装贸易。画家杰克逊成年以前一直在做衣服。曾在波依蒂尔斯因为表现突出而被国王爱德华三世授予爵士称号的约翰·霍克斯伍德,早年是一位伦敦裁缝的徒弟。同行中,1702年在维戈摧毁敌人栅栏网的海军上将霍布林,也曾在威特岛靠近本彻奇的一个裁缝那儿当学徒。当听说海军战士要经过该岛时,他从裁缝店跳出来,和一群同伴来到海边,欣赏海军通过时的壮观景象。这孩子突然有了当水手的雄心壮志,他跳进一只小船,滑向海军舰区,抵达海军司令的船,最终被接受作为一名志愿兵。多年以后,他衣锦还乡,还在他曾经当过学徒的小屋吃熏肉和鸡蛋。裁缝出身的人当中,最杰出的要数安德鲁·约翰逊了,美国现任总统——一个具有超常品质和出众才华的人。他在华盛顿的就职演讲中说道,他很早就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人群中突然有人喊道:“他是裁缝出身。”“某些先生说我曾是一个裁缝,这根本不会使我感到难堪,在我做裁缝之时,由于我做的衣服很合身,我享有好裁缝的美誉,我总是热情地对待我的顾客,并且总是把工作做得很好。”赞美好中夹杂着讽刺,似乎又有点当真,这便是约翰逊的性格特征。
  卡迪纳尔·沃尔塞、德·福、阿肯赛德、科克·怀特等人都是屠夫的儿子,班扬曾是补锅匠,约瑟夫·南卡斯则是一个编篮子的工人。以共同参与蒸汽机发明而著名的纽卡门、瓦特和史蒂芬森,第一个人是个铁匠,第二个人是个数学仪器制造商,第三个人是生产灭火器的。传教士亨廷顿最初是个运煤工,木刻之父伯威克曾是个煤矿工,多雷斯是个仆人,霍尔克罗夫特是个马夫,航海家巴芬是以一个普通水手的身份开始他的航海生涯的,克劳德斯雷·肖威尔爵士出身于仓管员,哈斯切尔曾是军乐队的双簧管演奏者,查特雷曾是个熟练的雕刻工,艾迪是个熟练的印刷工人,托马斯·劳伦斯爵士是小餐馆老板的儿子。迈克尔·法拉第是铁匠的儿子,早年曾是一个装订书籍的学徒,并在这个行业一直干到22岁,他现在已经成为一流的哲学家,名声胜过他的导师。汉弗莱·戴维爵士则清晰地阐述了自然科学的众多难点和深奥之处。
  在那些对天文学做出伟大贡献的人中,有哥白尼,一位波兰面包师的儿子;开普勒,德国酒店老板的儿子,自己也曾是“有歌剧表演的餐馆的服务生”;达隆巴特,一个寒冷的冬夜,在巴黎圣让宏教堂的台阶上被人捡到的弃婴,由一个玻璃安装工的妻子抚养长大;牛顿和拉普拉斯,前者是格兰泽姆附近一个小地产商的儿子,后者则是汉弗勒附近的波蒙特奥奇一位穷苦农民的儿子。尽管他们早年处于这样一种不利环境,通过把天赋付诸于实践,他们获得了坚实和永固的荣誉,这些荣誉是人世间所有财富都无法购买的。事实上,拥有财富相对于出生卑微更加有碍于人的成长。天文学家兼数学家拉格朗日的父亲曾在都灵担任战时财务主管,但由于父亲的投机活动,他的家庭陷入贫困的深渊,成名之后,拉格朗日习惯于把他的名望与幸福归功于这种困苦的环境,他说:“如果那时我很富有,我很可能不会成为数学家”。
  在英国历史上,牧师和宗教教长的儿子往往特别优秀。这些人中有名载海军英雄史册的德拉克和纳尔逊;科学精英沃纳斯顿·杨·伯内费尔和贝尔;艺术才俊莱恩、雷诺尔兹、威尔逊和威尔克;法律专才瑟罗、和坎贝尔;文学天才阿迪孙、托马斯、古德史密斯、科勒里奇和特里森。在印度战争中赫赫有名的罗德·哈丁、科勒内尔·爱德华兹和梅杰·哈德森,也是牧师的儿子。事实上,印度的英帝国的建立及维持,主要依靠中产阶级——克里夫、瓦伦·哈斯丁和他们的继承者——他们绝大多数在工厂出生,并被训练成具有事业心的人。
  在律师的儿子中,杰出的人物有:埃德蒙·伯克,史密顿工程师,司格托和伍兹沃斯,斯莫斯勋爵,哈德维克和丹宁。威廉·布莱克斯通爵士是个丝绸商人的遗腹子;吉福特勋爵的父亲是多佛的一个杂货商;登曼勋爵是一位内科医生;法官塔尔福德曾是一位乡村酿酒师;首席男爵波洛克逊曾是查伦交易市场的马鞍贩子;发现尼尼威纪念碑的莱亚德,曾是一个律师事务所的文员;水压器和阿姆斯特朗大炮的发明者威廉·阿姆斯特朗爵士,曾接受过法律知识的培训并一度执业为律师;弥尔顿是伦敦一个公证人的儿子;波普和邵西是布商的儿子;威尔逊教授是巴斯雷俊一个制造商的儿子;麦考雷勋爵出身于一个非洲商人世家;凯兹曾是一个药商;汉弗莱·戴维曾是一个乡村药剂师的徒弟,谈到自己,戴维曾说:“至于我的过去,我在谈及时,将抛开虚荣心,纯粹是以平常心态去对它。”被人称为“自然历史科学界牛顿”的理查德·欧文,早年是海军学校的见习生,起初他并未迈入科学研究的行业,直到晚年他才开始从事科学研究,并在这个领域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渊博的知识源于为约翰·亨特辛勤收集的巨大博物标本做分类工作,这项工作耗费了他在军医学院整整10年的时间。
  在通过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扭转厄运的人中,外国人的数量并不比英国人少。在艺术界,有糕点工的儿子克劳德;面包师的儿子吉福斯;钟表制造商的儿子利奥波德·罗伯特;车轮制造人的儿子海顿;还有歌剧院布景师达格尔勒。格雷戈理七世的父亲是个锯木匠;萨克特斯五世的父亲是一个牧羊人;阿德利安六世的父亲是个穷困潦倒的平底货船船员。孩提时代的阿德利安,因为支付不起学习所需照明的费用,只好借助街上和教堂的灯光来完成功课,这种坚忍与勤奋的精神充分预示了他未来的卓越。同样出身卑微的杰出人物,还有矿物学家豪依,他是圣贾斯特一位纺织工的儿子;机械师霍特菲勒是奥尔良一个面包师的儿子;数学家约瑟夫·弗雷尔是奥克塞纳一个裁缝的儿子;建筑学家德兰特,是巴黎一位鞋商的儿子;博物学家格斯勒是苏黎世一位皮革商的儿子。格斯勒初涉人生,便遭遇了贫困、疾病、家庭灾难等不利因素,然而,所有这些不利都没有使他丧失勇气,阻碍他取得进步。它的人生经历充分说明了这样的真理:有很多事情要做并乐意去做的人会拥有更多的机会。另外一个具有同样特征的人,皮埃尔·拉玛斯,是皮卡迪一对穷苦人的孩子,当他年纪很小的时候就被人雇佣去放羊。但他因为不喜欢这个职业而逃到了巴黎,历尽艰难之后,他成功地进入纳瓦拉大学当雇员,这个环境为他开辟了一条学习之路,他很快便成为他们那个时代最杰出的人物之一。
  化学家沃克林是卡瓦多斯圣安德鲁一带一个农民的儿子。当他小时候上学时,他尽管家境贫寒,却很有才华,他的老师总是习惯于这样称赞他的才华:“继续下去,我的孩子,努力学习,努力工作,将来你定会像教区执行官那样尊贵的。”一位参观该校的乡村药剂师赞赏这孩子强健的臂膀,答应让沃克林去他的实验室做掏碎药片的工作。沃克林希望能在那里继续他的学业,于是他答应了这份工作。但这位药剂师不允许他在学习上花费任何时间,当了解到这样的事实,这个年轻人马上做出决定辞去这份工作。他背着帆布包,离开家乡,前往巴黎。到达巴黎后,他试图找份为药剂师当侍童的工作,但是没有找到。在疲劳与贫困的双重打击之下,沃克林终于病倒了,被人送进医院,在医院,他断定这次死定了。然而好运却降临于这个苦命的孩子。康复之后,他又重新出去找工作。终于,他找到了一个药剂师。随后他被著名化学家福克罗伊知道了,福克罗伊非常喜欢这个年轻人,并把他当成自己的私人秘书。多年之后,当那位伟大的化学家逝世之时,沃克林作为化学教授继承着他的事业。1829年,家乡的选民选举沃克林当议会代表,他载誉回到他那阔别多年、曾使他历尽苦难的家乡。
  在军队,自1789年法国大革命以来,法国军队中从低级军官上升到最高级军职的成功事例相当普遍,相比之下,在英国军队中则太少。“成功的道路时刻为那些能干的人敞开着”这一真理早已被实践所证明,成功之路是公开摆在每个人的面前的,就看你如何去奋斗了。
  霍奇、哈姆伯特、彼奇格鲁等人,都是从士兵开始他们的军职生涯的。霍奇在皇家军队服役期间,从事给马夹绣花的工作,赚钱购买用于学习的军事方面的书籍。哈姆伯特年少时是个不可救药的恶棍,16岁时他逃离家乡,先在南斯地区给一个商人当仆人,随后在里昂给人打下手,再后来又成为野兔毛皮商贩。1792年他报名参加了志愿兵,一年之内就成了旅长。克勒伯、拉费耶尔、舒谢特、维克多、蓝纳斯、苏尔特、马斯纳、赛特·塞尔、德隆基、穆拉特、沃戈洛、巴斯叶赫和列伊等人,都是从普通士兵出身。
  有些情况下提升的快,有些情况下提升的慢。圣·塞尔是多尔地区一个制革工人的儿子,开始他是个演员,之后,他在沙塞尔斯报名参军,一年之内被提升为上尉。伯鲁罗公爵维克多1781年参军,在法国大革命中他被除去军职,在对外战争中他又应征入伍,随后的几个月中,他的勇猛和才智迅速得到赏识,被提升为副少校和营长。莫拉特·白里戈特是一个乡村小餐馆老板的儿子,曾在军队照看马匹,他首次参军是在沙塞尔斯的一个军团,由于他不服从上级命令,被该军团赶出军营,但他又参了军,不久被提升为上校。列伊18岁报名参军,一步一步被提升。克勒伯很快发现了他的才华,称他为“不知疲惫的人”,年仅25岁的他被提拔为副将。
  另一种情况,苏尔特则是在参军6年后才从士兵升到上士的,然而这种提升却比马斯纳要快的多,后者是参军14年才成为上士的。尽管后来他连续获得提升,一步步爬到上校、师长和元帅的职位,他宣称,上士这个职位是他花时间最多的,也是赢得其它职位的起点。类似上述的成功升迁在如今的法国军队中仍然存在。熊戈里尔1815年是作为普通士兵加入皇家童子军的。巴高元帅作为普通士兵在军中服役了4年,然后才成为一个军官。兰登元帅,当前法国的国防部长,他的军旅生涯是从一个小鼓手开始的;在凡尔赛美术馆陈列的他的画像上,只见他的手垂放在鼓面上,这是应他自己的要求绘制的。这样将激励着法国士兵饱含热情地献身于军职工作,因为每一个士兵都觉得也许某一天自己的军用背包上也会插上元帅指挥棒。
  凭借自己坚忍不拔的努力和奋斗,使自己从最低微的社会底层上升到对对社会具有影响力的社会上层,这些事例在法国、英国或其他国家是如此众多,以至于难以将这种情形当作是生活的例外。只要看一看这些成功者中那些出色人物的境遇,我们就可以说,早年遭遇的人生艰难和困境真是一个人成功的必要条件。
  英国国会的下议院就一直有这么一批出身贫寒、通过自我奋斗成功的议员——他们是勤奋人民的代表,使我们的立法机构大为增光,也深受欢迎和尊敬。最近出现的沙尔福特选区的下院议员约瑟夫·布拉哲顿,在下院辩论有关《十小时工作法案》的过程中,以自己曾在一个棉纺厂当童工的遭遇为依据,倍受同情和关怀,非常认真地对待这部法案制定过程的各种细枝末节,并草拟出解决问题的方案。确实,若非现在他具有权力,他还真是无法改善那个阶级的生存条件。詹姆士·格雷汉姆爵士在布拉哲顿发言完后立即站了起来,在议院的欢呼声中,他说,在此之前,他一直不知道布拉哲顿先生的出身是那么卑微,但这个事实使布拉哲顿先生在下议院比以前更受人尊敬了,试想,一个出身那么卑微的人,能一步一步奋斗上来,以同等身份同贵族的后代们平起平坐,怎能不让人感到自豪,不令人肃然起敬呢?
  阿德海姆选区晚进的议员福克斯先生则习惯于以“当我在诺威奇当纺织童工的时候”这样的词句向别人推介他昔日贫寒的经历。在国会议员中还有一批健在的同样出身低贱的人。众所周知的船舶业主林赛先生,直到最近还是桑德兰地区的国会议员。一次,在回击他的政敌时,他把自己人生经历的一个小节告诉了威蒙斯选区的选民们:14岁时他就成了孤儿,当离开格拉斯哥去利物浦的时候,他身无分文。船长同意带他走,但必须以提供劳动力作为交换,即他换取此行路费的代价是在轮船上为蒸汽锅炉不断铲送煤炭。到达利物浦后的整整7个星期里,他找不到工作,他忍饥挨饿,住在茅草屋里,几乎要绝望了,直到最后他终于在一艘船上找到了容身之所。他上船当了童工,由于他品行良好又能吃苦,不到19岁他便被提升为船长。23岁时他退出了海上业务,从事岸上业务,之后他进展很快。“我成功了,”他说,“通过坚持不懈地努力,持之以恒的工作,以及时刻坚持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的伟大原则而走向了成功。”
  贝德比郡现任国会议员、白金汉宫的威廉·杰克逊先生的人生境遇同林塞先生相似。他的父亲是南开斯特市的一位内科医生,父亲死后,留下一个由11个孩子组成的家庭,其中,威廉·杰克逊排行老七。父亲在世时年长的孩子们都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但父亲死后,年纪小的孩子们的命运发生了巨变。12岁时,威廉失学了,他在一个轮船码头干苦力,从早晨6点一直干到晚上9点。老板得病后,他被带到办公室,在那里他拥有了更多空余时间。这给了他阅读的机会,他得到了一套《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或白天,或黑夜,他从头到尾读完了该书。后来他投身贸易活动,因为他的勤奋而大获成功。现在,他的船只航行于各大海洋,同世界各国保持着商业往来关系。
  与上述人物相似的人中,最近出现的有理查德·科布登,他同样也出身卑微。他是萨斯克斯的米德哈斯特一位农民的儿子,小小年纪便被送往伦敦,在该市一个仓库做童工。他勤奋且行为规矩,渴望学习更多的知识。他的主人是旧式学校出来的人,警告他别读太多的书。但他不听,继续他的事业,他把从书本中获得的知识财富贮藏在心。很快他获得提升,从一个财产托管员到旅行推销员——从中他建立了大量的关系网络,最后,他在曼彻斯特从当印花布漆工开始了他的商业生涯。由于他对公共事业,尤其是对公众教育颇感兴趣,他的注意力渐渐地被有关谷类贸易法令的问题所吸引。为了废止该法令,他可以说是奉献了自己的全部财富和毕生精力。在这里要提到一个有趣的事情:他首次在公众面前发表的演讲彻底地失败。但是,由于他具有非凡的毅力、实干精神和充沛精力,经过坚持不懈的努力和实践,他终于成为了公共演说家中最具说服力和最具震撼力的人之一,就连一向不苟言笑、吝啬于赞扬别人的罗伯特·皮尔爵士也不得不对科布登的演讲抱以赞美。法国驻英国大使德鲁阿·德·鲁斯先生曾精彩地评论科布登先生,认为他是“一个依靠个人才能、毅力和勤奋所能完成一种杰出伟业的标本;他是那些出身贫寒却通过发挥自己的价值和才能,挤身社会公共生活并受人尊敬的上层人士中最完美的例子;最终,这个品格坚定的罕见例子在英国人的性格中承传了下来”。
  上述所有这些例子表明,要取得杰出成就必须依靠个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好逸恶劳的懒惰品行必然与杰出成就无缘。正是勤劳的双手和大脑才使得人们富裕起来——在自我修养、智慧增长、商业兴旺等方面。一个人即使出生于富贵和社会上层之家,他也得靠实干才能获得稳固的社会声望。因为,虽然几英亩的土地可以承传给后代,但知识和智慧却无法承传给后代。富人也许可以雇佣别人为他们干活,但却无法通过别人来获得干活的思想,或者说从中买到任何形式的自我修养。事实上,只有通过实干才能在任何事业追求中取得杰出成就,这种说法在某些富人的经历中得到的验证就如同在德鲁和吉福特的经历所验证的一样,他们的学校就是补鞋店的摊位,休·米勒也是一样,他的人生大学就是克洛马迪的采石场。
  安逸的生活对一个要达到最高教养的人来说并不是必需的,而且那些出身卑微的人们在任何时代都从未给这个世界增添任何沉重的负担。安逸和奢华的生活无法使人成为艰苦奋斗或敢于直面艰险的人,也不会使人认识到朝气蓬勃的行为在生活中所能唤发出来的巨大力量。事实上,贫穷并不是不幸和痛苦,通过坚持不懈的实干,它将会转化成一种幸福;它能激励人们奋发向上,勇敢地去战斗。在这个奋斗过程中,某些意志薄弱者也许会通过自甘平庸或堕落来换取安逸,但是,那些意志顽强的人则会从中获取力量、信心和胜利。培根说得好,“人类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的财富,也没有很好地理解他们的实力:对于前者,人们竟把它信奉为无所不能的东西;对于后者,人们又太不把它当一回事,对自己的实力太缺乏信心。自力更生和战胜自我将教会一个人从他自身能力的水池中吸取动力,从自己的实力中品尝到甜蜜的面包,学会正确地劳动以养活自己,并认真地扩展好的事物来干好自己的工作。”
  富裕对贪图享乐和自我放纵的人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诱惑,尤其对那些被欲望所驾驭而缺乏自制的人来说更是如此。因此,绝大多数的富人仍然能够在他们这一代人中奋发努力地工作——他们“鄙视享乐而生活在辛勤劳动的时光里”。值得庆幸的是我们国家的富人阶层都不是懒汉;因为他们为这个国家尽心尽职,甚至在国家危难之时付出更多。值得称赞的是,在帕尼苏拉战役中,有一个陆军中尉带领着他的骑兵团独自穿过了湿地和沼地。今天,在塞巴斯托波尔荒芜的斜坡和印度燃烧的土地上,诞生了一批具有自我控制和奉献精神的绅士阶级。众多的贵族同胞们,他们拥有社会地位和财富,但仍然冒着风险,或是牺牲,活动在为祖国服务的一个或多个领域。
  在哲学和科学的和平探索活动中,富人阶层也表现得很优秀。例如,大名鼎鼎的现代哲学之父培根,以及科学家沃塞斯特、波伊勒、卡文迪希、塔尔波特和罗斯。罗斯可以被认为是一个伟大的贵族机械工;如果他不是出身贵族的话,他将会摘取发明家的最高桂冠。他熟练铁匠的工作,以致于一个不了解他身份地位的制造商说服他接受一个在大型制造车间当班长的职务,把所有精力都集中在一个专业上。著名的罗斯望远镜就是由他组装而成的,这无疑是迄今为止已组建的最杰出的仪器。
  但是在上层社会中最勤奋的人主要存在于政治和文学领域。在这些领域里获得成功同在别的领域里一样,也只能靠勤奋、实干和学习才能获得;杰出的部长或议会领袖,肯定是最辛劳的工作者了。如巴麦斯顿、德比、罗素、迪士累利和格拉斯通。根据《十小时工作法》,这些人本来享有工作不超过10小时的权利,然而,经常在议会最繁忙的时候,他们的工作可说是“上双班”了,夜以继日地干。
  当今最能体现这种工作者的人莫过于罗伯特·皮尔爵士了。他在连续进行脑力劳动方面具有非凡的能量,且从未吝啬自己这方面的能量的发挥:事实上,皮尔爵士的人生经历给我们树立了榜样:一个具有相对适度能量的人通过勤奋实干将会完成多少事情啊!在他当国会议员的40年里,他的工作量异常庞大。他是一个诚恳踏实的人,无论做什么,他都自始至终把它做好。他所发表的所有言论,无论是口头的,还是书面的,都证明他对任何所涉及的事物的悉心研究。他是如此细心甚至有些过度;他不辞辛劳地使自己满足各种听众的胃口。此外,他还具有深刻的洞察力和强大的意志力,以及用坚定的双手和眼神指挥行动进展的能力。从某些方面讲,他超越了同时代的绝大多数人:随着时间的推移,他的原则得到了弘扬;不但不会衰落,而且使他的个性走向更加成熟。他坚持敞开心扉接收各种新观点,以使自己走向成熟。尽管许多人认为他在超越过去方面显得过于谨慎,但他不允许自己陷入对过去的盲目崇拜之中,这会麻痹许多受过教育的心灵,并只能对过去的年代报以同情。
  布莱汉姆勋爵辛勤工作的故事现在已经成了大家的榜样了。他为社会服务超过60年的时光,在这60年里,他在众多领域工作过——法律、文学、政治和科学——而且在所有领域都取得了卓越成就。他是如何奋斗的,这对许多人来说至今仍然是个谜。曾经有这样的说法,说是当有人要求塞缪尔·罗米利爵士从事某种新的工作的时候,他抱歉说自己没有时间,“但是”,他补充道,“可以去找布莱汉姆这个人,他能腾出时间做任何事。”这其中的秘密在于,他从不让自己有一分钟的空闲;他有着钢铁般强健的体魄。大多数人到了退休的年龄享受他们终身辛劳所获得的闲暇,或在太师椅上打发他们的晚年,布莱汉姆勋爵却展开了一系列有关光线规律的精确研究活动,并把他的研究结果呈献给来自巴黎和伦敦的众多科学读者。与此同时,他又在新闻界发布了他的论文草稿《科学的人和乔治三世统治文献》,并在上议院中按时履行他的法律业务和政治辩论职责。西德尼·史密斯曾劝他别老是把自己投身于要3个强壮的人才能完成的工作和事务中。但是,布莱汉姆就是如此地热爱工作——习惯不间断地工作——无论多么繁重的工作,对他来讲都不在话下。他对自己在工作上表现卓越的渴望是如此强烈,以致于有人说,如果他的人生岗位是擦皮鞋的话,那么,在他成为全英格兰最好的擦皮鞋匠之前他是绝不会满足的。
  巴威尔·利顿爵士则是另一个具有相同社会地位的勤奋的人。很少有作家能同时在不同领域都取得卓越成就——作为小说家、诗人、戏剧家、历史学家、散文作家、演说家和政治家。他工作起来踏踏实实,不贪图享乐,时刻饱含热情和斗志,并不断超越自己。从勤奋这个角度来说,在仍然健在的英国作家中很少有人写过那么多的著作,更没有人能产生如此多的高品位优秀作品来。巴威尔的勤奋完全值得把所有的称赞都集于他一身。在社交“活跃季节”,他完全可以去狩猎,去射击,去休闲娱乐——频繁出入各种俱乐部和欣赏戏剧,参观伦敦的名胜古迹,然后又驾车去乡间别墅,带上自己储备好的东西在那里度假,享受乡间户外的无穷乐趣——然后又到海外旅游,去巴黎,维也纳或罗马——所有这些对一个爱好玩乐和富有的人来说都是非常具有吸引力的,而且不再使他自愿去长时间从事任何艰苦的工作。尽管有着这么多令人快乐的诱感,并且是他财力所能及的事情,与具有同等社会地位的人相比,巴威尔拒绝了这种享乐的生活方式,并追求过一种文人的生活。与比隆相似,巴威尔艰辛努力创作的首部诗词《杂草和野花》是个败笔。他再次努力的成果是部小说《福克兰》,同样也是失败之作。意志薄弱者如果遇到这种情况,肯定会放弃创作。然而巴威尔却不,他继续创作,坚持不懈,不达目的誓不罢休。通过不断努力,广泛阅读,他从失败的阴影里走出来,最终走向成功。继《福克兰》之后,他在一年之内又出作品《伯尔哈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巴威尔开始了长达30多年的文学生涯,这其中包含了一系列成功的作品。
  狄士累利先生则以实干创造了杰出的公职生涯,同样为我们树立了榜样。像巴威尔一样,他是在文学领域取得第一个成就的。他也是在遭受了一系列失败的打击之后才获得成功。他的作品《阿尔罗伊的神奇传说》和《革命的史诗》遭到人们的讽刺,甚至被人们视为神经错乱的标志。但他继续从别的方向进行努力。《康宁斯比》、《西比尔》和《坦康雷德》便是他创作出来的精品。作为一个演说家,他在国会下院的首次演讲也是个失败,被人们戏称为“比阿德尔菲的滑稽剧还要厉害的尖锐叫声而已。”他在乐队担任词曲作者,而他本人也有雄心壮志,试图创作出一流的词曲作品来,然而,他所创作的歌曲中的每个句子,人们都报以“哄堂大笑”,悲剧《哈姆雷特》被他演奏成了与原剧精神背道而驰的喜剧。最终,他以颇有预见性的语句来结束了这个插曲。他那充满学识的演说遭受到别人的冷嘲热讽,在苦恼之际,他向人们大声说道:“我尝试过很多事情,并且最终都获得了成功。总有一天,我将会再次坐在这里演讲。”
  最终,这一天到来了。狄士累利是通过勤劳和实干获得成功的,他在世界第一次绅士大会上那动人的演讲向我们展示了奋发向前的力量和决心将会干出一番卓越的成就。与许多年轻人不同,狄士累利先生遭遇失败后没有一蹶不振,或躲避到一个阴暗的角落里,而是继续勤奋努力,发奋工作。他认真改正自己的缺点,仔细地研究听众的性格,不知疲惫地练习演说的艺术,刻苦地学习议会知识。为了成功,他忍受着一切,成功终究是到来了,尽管来得慢了点。最后议会不是嘲笑他,而是同他一起欢笑。早年他失败的记忆从公众头脑中消逝,最后,公众一致认为他是议会里最成功和最有感染力的议长之一。
  虽说个人的勤奋和实干对成功很重要,正如前面所引用的事例和以后的篇幅中还要引用的案例所表明的那样,但同时我们应该承认,接受别人的帮助对我们的人生历程也很重要。诗人沃兹沃斯说得对:“自助和受助这两个事物,虽然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然而把他们有效结合才是最完美的——高尚的依赖和自立,高尚的受助和自助”。所有的人终其一生都会因被抚养和受教育而多少受人恩惠;真正优秀的人和强者往往是最乐意承认和接受这种帮助。
  例如,法国作家阿列克西斯·德·托克维尔的人生经历就是榜样。托克维尔的双亲都是贵族,父亲在法国还颇有名望,母亲则是马拉舍伯公爵的孙女。家庭影响力使他21岁就被任命为凡尔赛审计法官,但是,可能是他觉得自己的才能不足以胜任那个职位,他决定放弃那个职位,独自去开创自己的未来。也许有人会说他很愚蠢。但托克维尔勇敢地按照自己的决定去行动。他辞去职位,决定离开法国到美国游历。此行的成果就是后来出版的他那本伟大的《论美国的民主》。对于托克维尔在游历中的那种孜孜不倦的精神,和他一起游历美国的朋友古斯塔夫·德·波蒙是这样描述的:“他的性格与懒惰格格不入,无论是在旅行中还是在休息时,他的头脑一刻也没有休息……同阿历克西斯在一起,他最喜欢与你聊的就是什么东西最有用。对他来说,最难受的日子就是那些无所事事、白白浪费时间的日子;哪怕是浪费一点点时间都使他如坐针毡。”托克维尔在给朋友的信中写道:“生活中,人不能一刻没有行动;个人的外在努力和内在努力同样都是必不可少的,否则,我们只会增长年龄而不增加成熟的智慧。世间的人好比在寒冷地区艰难跋涉的旅行者,他走得越高远,他就走得越快。病态的灵魂是可怕的,为了抵抗这种可怕的罪恶,人们不仅需要内在精神力量的支持,也需要与生活上事业上的朋友互助互爱,共渡难关。”
  尽管托克维尔有力地论述了充分发挥个人吃苦耐劳和独立精神的必要性,但他更充分地认识到人的一生中人们都会或多或少地得到别人的帮助或支持这一事实的价值。因此,他时常承认他非常感激他的两个好友德·克尔格雷和斯托菲尔——前者给托克维尔精神和智力的帮助,后者从道义上支持和同情托克维尔。对德·克尔格雷,托克维尔写道:“你是我惟一值得信赖的心灵,你的影响对我的一生都会起作用。许多人影响过我,但没有一个人能像你那样对我基本理念的形成和行为规则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托克维尔也从不掩饰他对自己的妻子玛丽深深的感激之情,她良好的脾气和性格使得托克维尔能够成功地进行他的研究。托克维尔确信,一个具有高贵心灵和气质的女人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提升她丈夫的品性,而一个低级庸俗的女人只会败坏她丈夫的心灵。
  总言,人类的品格是受各种影响而塑造成的:有榜样和格言的影响;有生活和文学的影响;有朋友和邻居的影响;也有我们所生活的环境和先辈精神的影响,我们继承了他们品德言行的优秀遗产。我们所必须承认这些影响,但我们更需要明白,人们应该是他们自己生活和行为积极的主人;因此,无论对别人的感激显得多么明智和多么美好,从事物的本质属性来讲,自己才是自己最好的救星。

第二篇 天道酬勤
更新时间2010-12-9 16:01:57  字数:13203

 许多最伟大的成就都是一些普通人经过不懈努力获得的。日复一日的平凡生活,尽管有种种牵挂、职责和义务,但它仍然能为人们提供各种最美好的人生经验。对那些勇于开拓者来说,生活总会给他们提供足够努力的机会和不断前进的空间。人类的幸福之路就在于沿着已有的先贤们留下的道路奋进。那些持之以恒,忘我工作的人往往最能成功。
  人们总在责怪命运的盲目性,其实命运本身却不如人们那样漫无目的。洞察生活的人都知道:命运总是站在勤奋一边,正如大风大浪总站在最好的海员一边那样。对人类求知历史的研究表明,一些普普通通的意志品质,比如公共意识、注意力、专心致志和持之以恒等等,在人们成就事业中最为有用,而天资或许可有可无,甚至连绝世天才也不敢轻视这些品质的巨大作用。事实上,那些伟人相信智慧和毅力,而不是相信什么天才。甚至有人把天才定义为仅仅是公共意识的精华或浓缩。一位杰出的教师兼大学的校长说天才就是不断努力的力量。约翰·福斯特认为天才就是点燃自己智慧之火的力量。波芬说“天才就是耐心”。
  毫无疑问,牛顿是世界一流的科学家,然而,当有人问他,到底通过什么方法找到这些非凡的发现时,他诚实地回答说:“总是思考它们。”还有一次,牛顿这样描述他的研究方法:“我一直把研究的课题放在心上,反复思考,慢慢地,由最初的第一缕曙光到豁然开朗”。正如其名人一样,牛顿的盛誉就是靠勤奋、专注和毅力获得的。刚放下一项研究又开始下一项,这就是他的娱乐和休息。牛顿曾对本特利博士说:“如果我为公众做了点什么的话,那要归功于勤奋和善于思考。”另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开普乐也曾这么说:“正如古人所云‘学而不思则惘’,对此我深有体会。对所研究的东西勤于思考才会逐渐深入,我常常如此,直到最后全身心投入其中。”
  单靠勤奋和毅力就能取得非凡的成就,这使许多杰出人物开始怀疑天才是否存在,人们就常常这么认为。因此伏尔泰认为天才与常人只有一步之遥。贝克莱甚至认为所有人都可能成为世人和雄辩家。热罗德斯则相信每个人都能成为画家和雕刻家。果真如此,那么这位温文尔雅的英国人就可能根本不会大错特错,在《卡诺娃之死》中,英国人曾询问他的哥哥“让他继续从事他的事业”是不是他的意图。洛克、海尔特斯和狄德罗认为所有人都具有相等的天赋,一些人只要在所从事的工作中善于掌握和运用智慧所运行的法则,就能超越一般,成为天才。然而,即使我们完全相信勤劳所创造的奇迹,也完全承认那些取得杰出成就的人都毫无例外的是意志坚强、持之以恒的人的事实,但很明显,如果没有超人的天赋,不论怎样勤奋和发挥个人智慧,也难于成为莎士比亚、牛顿、贝多芬或者麦克尔·安格罗。
  化学家道尔顿(1776—1844)不承认自己是什么天才,他把自己所取得的一切成就都归功于勤奋和积累。约翰·亨特曾自我评论道:“我的心灵就像一个蜂巢,不是一片混沌、杂乱无章,而是规整有序,每一点食物都是采自大自然的精华。”只要翻一翻伟人的传记,我们就会发现,那些杰出的发明家、艺术家、思想家和能工巧匠在很大程度上把他们的成功归功于不屈不挠的努力和专注。他们都是珍惜生命、惜时如金之人。年轻的狄士累利(英国政治家兼作家,1804—1881,于1868年—1880年任首相)认为要成功就必须精通所学科目,要掌握它,只有通过持之以恒的倾心钻研。因此,推动世界进步的人,严格地讲,并不是那些天才,而是那些资质平平却勤奋异常、不知疲倦之人;不是那些天资卓越、才华横溢之人,而是那些不论在那一行都勤勤恳恳、埋头苦干之人。一个寡妇在谈到她那聪明异常而又粗枝大叶的儿子时曾叹息:“唉!他缺乏持之以恒的决心和毅力,又怎能成大器”。缺乏毅力恒心,天才也难于超越平庸之辈,甚至智力迟钝之人。正如意大利谚语所云:“走得慢但能坚持的人才能走得更长、更远。”
  因此,培养良好的工作品质很关键。一旦养成良好的工作品质,任何任务就会变得相对简单。“熟能生巧,业精于勤”,没有这种品质,甚至最简单的技术工作也难于完成。正是由于罗伯特·皮尔早期养成了反复训练和不断重复着一看是平凡,实则伟大的品格,才使他成为英国参议院中赫赫有名的人物。在多雷顿·马诺,当他还是个小孩时,他父亲就让他站在桌子边练习即席背诵,即席作诗。开始他父亲让他尽可能背诵些周日训诫。当然,最初并没有多大长进,但时日长久,滴水穿石,最后,他能熟练背诵几乎所有训诫。后来,在议会中他常常以无以伦比的口才驳倒他的对手,这真是令人叹服。但几乎没有人能想到,他在辩论中表现出来的惊人记忆力正是以前他父亲严格训练的结果。
  即是对最普通的事情来说,不停的努力所产生的效果的确是惊人的。拉小提琴似乎是件简单的事,然而要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又需要多么长时间反复的练习呀!当一个年轻人问卡笛尼学拉小提琴需要多长时,卡笛尼说:“每天12小时,连续12年。”
  俗话说:勤奋是金。一个芭蕾舞演员要出类拔萃,不知要流多少汗水、饱尝多少苦头,每一个动作都要千万次的反复训练。当泰祺尼准备她的晚上演出之前,他常常得接受父亲两个小时的苛刻训练。她会筋疲力尽地倒下,但又不能脱掉衣服,只能用海绵擦洗,乘机恢复精力,有时,人完全失去了知觉。舞台上轻灵如燕的舞步,让人赏心悦目,但是,这是多么来之不易,练功的辛酸苦辣,想必泰祺尼体会最深。
  然而,进步却非一朝一夕之功,任何伟大的业绩不可能一蹴而就。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德迈斯特说过:“成功的秘密在于知道怎样等待。”没有播种就没有收获,往往必须耐心地、满怀希望地久久等待;最甜的果子往往在最后成熟,东方有一句格言,“时间和耐心能把桑叶变成云霞般美丽。”
  但是,耐心等待需要人们欢快地工作。愉快是工作的一种优秀品质,它为人们的性格赋予巨大的弹性。正如一位基督教主教所说:“脾气是基督徒的精髓。”所以,愉快和勤奋是智慧的精华。他们是成功的生命和灵魂,同时也是幸福之源;或者人生的最大快乐就在于有目的地、风风火火地工作,人们的活力、信心和其他种种优秀品质都建立在这之上。当塞迪·史密斯在约克郡的弗士顿勒克区当一个区的牧师时,尽管他觉得工作并不合适,但还是很欢快地干了起来,并决心尽心尽力去做。他说:“我已下决心喜欢这份工作,我要适应它,这比超乎其上,不时埋怨,认为这种工作无聊透顶,尽说废话,更有男人气概。”每当霍克博士去从事一项新工作时,他总是说:“无论我在哪儿,我都以上帝的名义发誓,我会用自己的双手努力去工作;如果我找不到一份工作,那么我会自己创造一份。”
  为大众谋福利的人,常常因为不能收到立竿见影的效果而闷闷不乐,他们往往特别需要更大的耐心和等待。他们播下的种子有时会深埋于寒冬积雪之下,也许春天还未来临,冬雪还没融化,那些辛勤播种的人就已长眠地下。并非每个从事社会公益事业的人都像罗兰·希尔那样,能在自己的有生之年,看到自己的伟大思想开花结果。亚当·斯密在古老而又黑暗的格拉斯各大学播下了许多伟大的社会改良的种子,他在那儿精心耕耘多年,奠定了他的《国富论》的基础。然而70多年过去了,才收了实质性的成果,事实上还未全部收获。
  对于男人来说,没有任何东西能弥补希望的破灭,希望的破灭会完全改变一个男人的性格。“我怎么能工作?我怎么能幸福?”一位伟大而又可怜的思想家说,“我的希望和事业已经全部破灭了。”卡瑞是最欢快、最有勇气、最有希望的传教士之一。在印度时,他想不出什么办法让他的3个执事助手干点什么,他自己只能在工作中间稍稍休息。卡瑞本人是一个鞋匠的儿子,韦德和马塞姆是他的助手,韦德是木匠的儿子,马塞姆是织布工的儿子。经过努力,他们在塞尔姆波建起了一所富丽堂皇的神学院,16个分站也建了起来。他们还把《圣经》翻译成了16种文字,在英属印度播下了一场道德革命的种子。卡瑞从不为自己的出身感到羞愧。一次,在总督的桌边,他听到对面的一个官员大声问另外一个,卡瑞是否曾经是鞋匠。“对,先生,”卡瑞立即说道,“我以前就是一个鞋匠。”关于卡瑞小时候的倔强劲,是一个众人所知的轶事,有一天爬树的时候,他脚一滑,跌到地上,摔断了腿。在床上休养了几周,当他刚刚康复,走动不用别人搀扶时,他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爬那棵树。卡瑞具有作为一名伟大传教士所必需的大无畏的勇气,他干事雷厉风行,决不退缩。
  哲学家杨格博士有一句名言:“别人能做到的事,你也能做到。”只要他自己决定要做某事,他就决不退缩。据说,他第一次骑马时,一个著名运动员——巴克里先生的孙子陪着他。当面前的这位马术师骑马从一道高栅栏上一跃而过时,杨格希望自己也能一跃而过,但从马背上掉了下来,杨格一言不发,又跨上马背,第二次尝试,可是又失败了,不过这次他抓住了马脖子,没被扔得很远。第三次,他成功了,他骑马一跃而过。
  身陷逆境的鞑靼人学习蜘蛛不达目的誓不罢休这种精神的故事家喻户晓。美国鸟类学家奥多本自己讲述的一段经历与之相比决不逊色。他说:“一次偶然,这与我保存的200多幅鸟类原画有关,它几乎使我放弃了鸟类学研究。我详细记述这件事,只想表明勇气是多么的重要——我无法以其他方式大声说明我不屈不挠的毅力——我讲出来是为了使自然保护者克服最令人心痛的种种困难。我在哈德逊——俄亥俄州肯塔基的一个小村子待了几年。后来因为有事得去费城,临走前,我把我绘制的草图小心地放进一个木制盒子里保存起来,交给了一位亲戚,并再三叮嘱不要损坏了这些东西。几个月后,我回来了,连续几天与家人畅叙共享天伦之乐,随后,我询问那只箱子,我多么想见我的宝贝。亲戚把木箱拉出来,打开一看,一对挪威老鼠已在里面做了个窝,在满箱子的碎纸屑中哺育了一群幼鼠,仅一个多月时间,它们好像已居住千年之久。一股无名之火冲上心头,一连数天,我极其烦躁,度日如年,只得睡觉解闷,随着时光的流逝,怒气渐渐消失,烦恼也烟消云散,我又重新鼓起勇气,背上枪,带上笔和笔记本,就当什么也没发生过,高高兴兴地向山林出发。我真为自己能比以前干得更好而高兴,不到三年,我又完成了自己的作品。
  一次,伊萨克·牛顿先生的一只名叫“钻石”的小狗把它桌子上的油灯弄翻了,牛顿辛勤工作多年的精确计算成果瞬间被毁。这一趣闻众所周知,不必赘述,但是据说这次意外使这位哲学家身心俱损,非常痛苦,理解力衰退。卡利里先生在写作《法国革命》第一卷时,也发生了同样的事。他想把手稿送给一位有文学素养的邻居仔细审阅,由于疏忽,手稿被扔在客厅的地板上,卡利里竟然忘了这事。几周之后,出版商摧折要稿子,他急忙派人去取,邻居莫名其妙。经过一番仔细调查,才弄清了事情的原委。原来,家里佣人见客厅地板上仍这一捆“废纸”,把它丢到厨房和客厅壁炉里烧掉了!当卡利里知道后,他目瞪口呆,茫然不知所措,但为时已晚,无法补救,只好下决心重新开始写作。可是原稿丢了,所有实事、观点都只从尘封的记忆中搜索。起初创作这一著作是一种乐趣,而第二次重写时就成了一种痛苦和折磨了。然而他在这种煎熬中,以顽强的毅力完成了该书的重写任务。这种精神却非常人所能及。
  许多杰出发明家一生也是这种持之以恒、不屈不挠的品质最好阐述。在给年轻人演讲时,乔治·史蒂芬逊经常把自己的建议总结成一句话:“不达目的誓不罢休。”
  他花了15年时间改进火车头,最后在莱希尔取得了决定性成果;瓦特发明蒸汽机用了30年时间。在科学、艺术和实业界的每个行业里都有同样感人的事迹。其中最有趣的或许要数尼尼微大理石碑刻的发现了。这种刻在碑石上的箭形书写符号是自马其顿征服波斯以后早已失传的契形文字。
  在波斯的克曼莎有一个东印度公司,公司有一位聪明的实习生在附近发现了许多古怪的契形铭文、碑刻。这些铭文、碑刻十分古老,没有任何人知道其来历。在他描摹的碑刻中,有一块巨石——比斯顿岩壁——平地拔起1700英尺,非常陡峭,其下部300英尺范围内用波斯语、锡西厄语和亚述语3种文字铭刻了大量碑文。这些文字无人能识,令世人惊奇。这位实习生把岩壁的文字描摹了下来,经过把已知的和未知的,已经消失的和仍然存在的符号反复比较、揣摩,他掌握了一些关于这些契形文字的知识,并且绘制了一个字母表。罗里逊先生(后来称亨利先生)把描摹的文字寄回家让人考证,但没有哪一所大学的教授了解。然而,原东印度公司的职员,一名罗热斯的人对这些文字略有研究。于是罗里逊又把这些描摹送给他考察。罗热斯果然名不虚传,尽管他从没见过比斯顿岩壁,但他断言这些描摹并不准确。罗里逊当时还在比斯顿岩壁附近,把描摹本与原迹比较之后,证明罗里斯的判断是正确的。经过反复比较、深入研究,关于这些契形文字的研究终于取得很大进展。
  为了有利于这两位自学者的学习,英国政府觉得有必要给他们配备一个助手,并提供些学习所需消耗的原料。一名叫奥斯汀·莱亚德的人毛遂自荐,奥斯汀原来是伦敦一家律师事务所的文员。没有人能想到这三个人——一个实习生,一位东印度公司职员、一名律师竟成为失传文字的破解人和深埋于地下的古巴比伦历史的发掘者。那年莱亚德是个年仅22岁的年轻人,正在东方旅行,他想穿过幼发拉底河地区。当时,只有一个人伴随着他,他们赤手空拳,不过,真是苍天有眼,由于莱亚德彬彬有礼,逢人便笑,加上他身材魁梧,他顺利穿过了一个个死亡部落,这些部落间经常发生野蛮的战争。光阴似箭,日月如梭,眨眼几年过去,他还没有掌握多少技术,但凭着顽强的毅力和发掘文物的极大热情,他挖掘了大批历史文物,这些文物同行闻所未闻。很多浮雕由于莱亚德的辛勤发掘而得以重见天日,有些还是稀世珍品。据考证,这些展览在大英博物馆的珍稀文物,竟然令人惊讶地根据基督教圣经准确记载了3000多年前发生的许多重大事件,就像新启示录突然光临世间一样,令人惊诧莫名,激动不已。这些稀世珍宝的发现,莱亚德曾深有感慨地说:“这些尼尼微碑刻将永远铭记着人们执著的事业心、勤劳和活力所产生的巨大而令人惊叹的功绩。”
  孔德·德·布芬的一生也是勤奋就是天才这一道理的最好的例子。布芬在自然史方面取得了极为卓越的成就。而年轻时,他并没有什么超人的天资,他智力平平,甚至反应迟钝,并且,他天性懒惰,一生下来就有一大笔财产,有人还以为他会沉溺于荣华富贵中,毫无作为。但布芬不想成为一个酒囊饭袋,也不想一生碌碌无为,他要从事科学研究。
  时间就是金钱,布芬习惯于早上睡懒觉,他常常为此事而苦恼,于是决心改掉这一坏习惯。而习惯是一种力量,要改正,并非易事。他斗争了一段时间后,仍然没有效果,早上还是起不来。无奈之下,只得叫佣人约瑟夫帮忙。他规定,只要约瑟夫能在早上6点钟之前把他叫起来,就给约瑟夫一克朗的奖励,但每天早上,约瑟夫叫他起床时,布芬或者以生病为借口,或者因打扰他的睡眠而假装生气。当他最后起来之后,又大声责怪约瑟夫让他睡懒觉,而没把他准时叫醒。这下这位贴身男仆狠下心来要赚那一克朗了,他不再怜悯主人可怜巴巴的恳求,也不在乎他的威胁,他一次次地迫使布芬6点之前起床。有一次,布芬无论如何都不肯起床,任凭约瑟夫怎么弄,都赖在床上。约瑟夫想,不动真格的,恐怕不会奏效。他把一盆冰凉的水泼到布芬被窝里,这一招立马见效,布芬一骨碌爬起来。在约瑟夫的种种努力下,布芬终于克服了睡懒觉的习惯,他对约瑟夫的帮助一直心存感激,还常说他还欠约瑟夫三、四卷自然史呢。
  从那以后,布芬在他的桌子旁从早上9点一直工作到下午2点,然后再从晚上5点工作到9点,40年如一日,从不间断。在他的传记中这么写道:“工作是他生命的一部分,从事科学研究则是他的兴趣所在;一直到他事业的巅峰时刻,他还常常说,自己多么希望再为事业奉献几年。”他是一位很有良知的作家,并且总是以最佳的方式把最珍贵的思想献给读者,他讨厌虚伪、做作、无病呻吟。对于自己著作中的每一个字,他都仔细推敲,每一段文字他都认真润色,直到内容与形式完美结合——他才满意。在写作《自然史的变迁》中,先后修改了11次,他才甚感满意。对于自己的每一部著作,他都深思熟虑,任何细节,从不马虎,从事著述50年来,一向如此。他还常说,天才其实就是,工作有条有理、一丝不苟。作为一名伟大的作家,他的成功得益于像蜜蜂一样不停的劳作,永不停歇。正如迈登·勒克所言:“布芬的成功准确无误的表明,天才就在于把全部的精力专注于某一特定的目标。当布芬完成他的第一部著作时,已疲惫不堪。但他强迫自己再回到原稿上来,一字一字地推敲、润色,一直到满意为止。他把这种反复推敲的过程当成一种快乐,而不是厌烦。他的成功是这样换来的。”
  从事文学的人,还有许多也具有这种非凡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品质。瓦特·司各脱先生就是其中的一个。他在一个律师事务所从事抄写工作,一干就是几年,这种工作十分枯燥乏味。但瓦特想,既然是我的工作,我就有责任尽心尽力把他干好。他白天埋头抄写,晚上忙于看书写作。他曾开玩笑说,作为一个文人所必需的扎实稳重的而不是浮躁的品质正是在他从事抄写这一工作中逐渐养成的。每抄一页纸能赚到3分钱,有时一天他能抄120页,能够赚到3元6毛钱。有时候,他用这点微薄的额外收入买一点零散的书籍,如果不是加班加点地干,他肯定买不起书。
  到了晚年,瓦特仍然以自己有一门职业而自豪,与有些拙劣诗人的观点不同,他认为那种愤世嫉俗、无视日常生活责任的人与所谓天才毫不相关。相反,他认为一个人花费一些时间和精力来做好一门实在的职业,有助于他在其他方面成就大业。这对于那些好高骛远的人来说,似乎尤为重要。瓦特本人曾担任爱丁堡议会的议员,他每天准时到议会,签发各种文件,办好该办的事情,而他的文学创作时间主要在早餐前。洛克哈特说:“在瓦特创作的高峰期,他还得花部分时间,至少是一半以上的时间尽心尽力地履行自己的职责,对于自己的本职工作,他兢兢业业,从不懈怠。这的确是他的一个突出特点。”必须靠自己从事的职业而不是靠“创作”来谋生,这是瓦特为自己定下的规矩。有一次他说:“文学是我的所爱,但不是我的生活来源,文学创作的收入不应该成为我日常生活的来源。因为文学是件很严肃的事,只有心与情浇铸而成的作品才富有感染力,这种感染力与金钱没有任何关系。”
  瓦特非常珍惜时间,从不浪费一分一秒。因此,他十分守时,当然,如果不这样的话,他根本不会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写出大量的惊世之作。他给自己定下一条规则,除了那些必须随时回复的质询和评议外,其他所有信件,都在固定的一天回答。毫无疑问,这大大提高了他的办事效率。他的思想汹涌澎湃,势不可挡,无与伦比。他每天早晨5点起床,生好火,洗漱完之后,6点钟,准时坐到桌前开始写作。所有文件都整整齐齐摆在桌子上,各种参考文献也整齐有序地放在地板上,只有一条可爱的小狗瞪着明亮的眼睛望着他辛勤地工作。当9、10点钟家人围在桌旁吃饭时,他已完成了一天中工作的最困难部分。尽管瓦特一辈子兢兢业业,从早到晚勤奋工作,尽管他学富五车、学识渊博,尽管他成就惊人,但每当谈到他的成就和能力时,他总是谦逊地认为这并没有什么。有一次他说:“我这一辈子,曾无数次为自己的无知和浅陋而苦恼,常常有‘书到用时方恨少的感觉’。”瓦特在说这话时,字字诚恳,使人感慨良多。
  的确,真正的智慧总是与谦虚相连,真正的哲人必定像大海一样宽厚。一个人懂的越多,就会认识到自己知道的越少。这是一条人类认识的规律。曾经有一名三一学院的学生认为自己已“学有所成”,向老师辞行,这位老师深谙自己学生的底细,看着这位自信的学生,这位老师感慨道:“其实,在学问方面我刚刚入门。”有这样的箴言“一桶不满半桶摇”。肤浅的人总以为自己无所不知、无所不能,而渊博的人却总感到学海无涯,学无止境。牛顿就如此,他评价自己说,自己只不过是一个在大海边拾到几只贝壳的孩子,而真理的大海他还未曾接触。
  许多一流的文学家更是不屈不挠、辛勤耕耘。约翰·希顿——《美丽的英格兰和威尔士》一书的作者,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他出生在威尔特郡金斯敦的一个穷人家庭。由于破产的打击,他父亲疯了,希顿也因为家庭的不幸开始了不同寻常的生活。他几乎没有上过学,经常是有家难归,衣食无着,终日四处游逛。而且还染上了许多坏习惯。幸运的是他并没有被这些恶习所毁。为了讨口饭吃,他不得不在叔叔开的小饭馆里打工,他的工作是,把酒装进瓶子里,塞好瓶塞,再把瓶子装入箱子。这一活计,他一干就是5年。由于身体日渐衰弱,人也变得有气无力,他被叔叔赶出了店门,只得四处流浪。想到世态炎凉,想到自己的处境,想到疯了的父亲,他的眼泪直往下掉。除了这五年挣来的两畿尼外,他一无所有。在接下来的七年中,他饱尝了人世间的辛酸苦辣。在自传中他写道:“我花了18便士租了一间阴暗潮湿的屋子,寒冬腊月,我生不起火,只得躲在被子里发奋苦读。”后来他徒步到了巴思,在那他成了酿酒工,不久他又回到首都伦敦,此时他已身无分文,光着上身,赤着脚板。还好,他在一家叫伦敦餐馆的店里找到了工作,从早上7点到晚上11点,他都得在地窖里干活。为了生存,他庆幸自己找到了这一份差事。但长期在地窖里不见天日,加上繁重的体力劳动,他的身体垮了,他被迫丢下这个饭碗。不久后他又从事代理人的工作,每周15先令薪水,此前,他利用业余时间练字,书法很漂亮,这是他做代理人的资本。工作之余,他把闲暇时间都用于逛书店,由于买不起书,他只能一段一段地背下来,长年累月,他积累了大量的知识。后来他换到了另外一个办公室,在那儿,他每周可挣得20先令的“丰厚报酬”。他继续埋头学习,28岁那年,他写了一本《比泽奇遇》并发表。从那时起到逝世,在55年中,希顿一直从事文学创作。作品有87本之多,其中代表作是《英格兰大教堂古迹》,该书共14卷,的确不失为一本旷世奇作,这是希顿辛勤一生的丰碑,碑上刻着两个字:勤奋。
  园艺专家洛顿也是为非常热爱工作的人,他的工作能力出众。出生于爱丁堡一个农民家庭的洛顿从小就热爱劳动,并且在制定规划和描摹景物方面,有非凡的天赋,因此他父亲有意识地把他培养成为一位园艺专家。在当学徒时,他每周常常有两个晚上通宵达旦地学习,白天干活他比谁都卖力。晚上他学习法语,不到18岁,他就为某百科全书翻译了《阿贝尔德的一生》。他上进心很强,在英格兰当园艺师时,只有20岁,这时,他已在自己的笔记本中写道:“我已经20岁了,也许生命三分之一的时间已经过去了,我为自己的同胞做了什么有益的事呢?”这是一个仅20岁却非同一般的年轻人的写照。从法国回来以后,他又开始学习德语,很快就达到精通的地步。他租下个大农场,在农业技术方面,他从苏格兰引进先进技术,不久,他赚得一笔可观收入。时值战争之后,田地大片荒芜,为了学习别国的园艺和农艺生产,他亲自两次出国考察。并把考察结果一一刊登在一本大百科全书上,这时同类中最突出的著作之一,由于作品含有大量实用信息,被许多实业界人士和劳工收藏,这实属罕见。
  萨缪尔·德鲁的职业生涯和我们前面提到的相比毫不逊色,同样精彩非凡。他的父亲在康瓦尔的圣·奥斯特靠卖苦力养家。尽管家境贫寒,他还是尽力把两个小孩都送到了附近的学校读书。老大杰伯兹学习刻苦,进步很大。而年幼的萨缪尔却调皮捣蛋,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得已,8岁左右,家里只好让他去干体力活,他便在一个锡矿厂淘矿,每天挣不到4便士。十多岁时,他又开始学修鞋,这也让他吃够了苦头,正如他所说:“我的生活就像犁地下的癞蛤蟆。”他想逃避痛苦的生活,去当海盗或者之类的什么,随着年龄增加,他似乎越来越鲁莽。打家劫舍中,他往往是头目,他喜欢参加偷猎或走私。17岁左右,修鞋的学徒期还未满,他就不辞而别。他跑到军队,夜宿野外干草堆里,有点寒冷,他又忍受不了,无奈他只得回去重操旧业。
  不久,他转道普里茅斯经营制鞋生意,随后在卡莎德他循云德获得了一笔棍棒比赛奖金,比赛中,他似乎是一位高手。每周8先令的收入在他眼里实在太可怜,他想挣大把钞票,加上天性好冒险,于是他只有铤而走险——走私,那次差点送了小命。据说一天晚上,消息传遍卡拉福特,走私船快到岸了,要装运货物,那个地方的成年男性几乎都是搞走私的,他们已准备好货物,只等船来。船一到,一部分人留在岸上放哨并装运货物,一部分人在海上操纵船只,萨缪尔就在后者之列。那天晚上天黑如漆,伸手不见五指,装货刚开始,突然狂风大作,巨浪滔天。但船上的人咬紧牙关,决定挺住。这时有几条船一来一回跑了几趟,正靠离岸边。但在萨缪尔呆的那条船上,有个船员的帽子被风吹掉了,在大伙为他抓帽子时,船翻了,上面的人全部掉到海里,其中的三个人立即被海浪冲走了,其余的则抓住船打算缓口气,却发现船正飘向大海深处。大伙只得弃船游泳逃命,此时他们离岸边还有两英里,由于天黑,看不清方向,经过3个小时的苦苦挣扎,萨缪尔和其他两、三个人终于摸到了岸边的礁石,在那儿,他浑身冰冷、麻木,直到天亮有人发现并把他们带走时,只有少数人幸存下来。有人从货船上搬一桶白兰地,用斧头打开桶盖,给幸存者每人倒了一满碗,喝完酒,过了一会儿,萨缪尔才有气力在齐膝深的雪中步行了两英里,回到自己的寓所。
  萨缪尔的人生刚开始毫无希望,飞檐走壁,偷果园,修破鞋,舞弄棍棒,走私他都有份。然而,成年后的萨缪尔成为传播福音的牧师,并写下了许多优秀作品。所幸的是,“亡羊补牢,未为晚也”,他决心洗心革面,把旺盛的精力用到正道上来。他父亲把他带回了圣·奥斯特,并给他找了份制鞋的工作,计日领取报酬。也许上一次九死一生的经历使他开始认真对待生活,不久,他深深的迷上爱姆·克拉克博士充满说服力的布教。此时唯一的兄长也离他而去,这更使他伤感不已。他决心开始学习,可是早已忘了怎么读写,几年苦练后,一位朋友开玩笑说,萨缪尔的字就像是掉到墨水瓶的蜘蛛在纸上爬过一样——可以想象他的字写得多么难看。后来,萨缪尔深有感触地说:“书读得越多,我觉得自己越无知;我觉得自己越无知,就越想读书,我把闲暇都用在了读书上。为了干好工作,我用来读书的时间十分有限,但办法总是有的。我经常在吃饭时读书,一顿饭下来,能看5至6页。读完洛克的《论知识》后,我茅塞顿开,感到一种从所谓有的感悟和超脱,从此,我决心从心底彻底抛去那种沾沾自喜的、卑躬屈膝的想法,靠自己的双手养活自己。”
  萨缪尔开始经营自己的生意,但手头只有几先令资本,他只得借贷,附近的一位磨房老板见他意志坚决,就给他提供了一笔贷款,萨缪尔把这笔款子投入生意,并悉心经营,真是天道酬勤,年底他就还请了贷款。萨缪尔决定从此不欠任何人东西,他极力节制自己,不在生活用品上多花一文,为了不举债,经常是不吃晚饭就上床睡觉。他发誓要靠自己的勤劳和节约自立,不愿再依赖任何人,他一点一点地做到了。此外,在从事繁重体力劳动的同时,萨缪尔也努力充实自己的头脑,他如饥似渴地学习了宇宙学、历史学和逻辑学。他之所以后来从事布道工作,主要是因为在这方面需要的书要少些。“当然这也是一条充满荆棘之路,但一旦我下定决心,就绝不回头。”他说。
  除了从事制鞋和研究哲学外,萨缪尔还是当地的一位传道者。他非常热衷于政治,他的小店就成了当地政客的聚会之所,如果他们不来,萨缪尔就自己去找他们商讨公共事务。这肯定要占去他的许多宝贵时间,为了弥补,他又常常工作到深夜。他的政治热情成了村民的谈资。由此还闹出了一个笑话,一天深夜,他正在店里敲敲打打,一个小孩看见店里有灯光,就扯着嗓子对着锁孔尖叫道:“制鞋工,制鞋工,白天瞎逛,晚上补工。”萨缪尔把这件事告诉了朋友,那位朋友问道:“你怎么不把那小子抓起来?”“没必要,没必要,现在就是天塌下来我也不会惊慌,我那时把手头的活停下来,对自己说‘没错,没错,他的话有道理,可是,我决不会让他再那么说我一次。’对我而言,那次小孩的尖叫真是圣言,它一辈子响在我心里。那件事告诉我,今日事今日毕,不能拖到明天,或者在工作时间下转悠。”
  此后,萨缪尔扔掉了一切政治活动,全身心地投入自己的工作,他再也不让政治打扰自己,闲暇里就学习、研究。为了学习,他不得不放弃许多休息时间,但从不因此而耽搁工作。他深知要有饭吃,就要把工作放在首位。结婚成家后,萨缪尔移居美国,在那儿他还是从不间断学习。他的最初文学作品主要是诗歌,从今天保存的部分作品看,它对寓于人类中那些珍贵而不朽的精神作了深深思考,因而诗歌中洋溢着一股奋发向上的昂然之气。厨房就是他的书房,妻子的一台管风琴风箱则成了他的书桌,在孩子的吵闹声中,他奋笔疾书,那时,潘恩的《理性时代》已经出版,并激起了许多人的兴趣。萨缪尔写了一本小册子批驳潘恩的观点。后来他常说,正是《理性时代》促使他认真思考,并成为一位名副其实的作家。从此,他一发不可收拾,接连写出了几本小册子。但它仍然是边制鞋,边写作,几年后,他的成名作《论人类灵魂的不朽》一书出版发行,卖了20英镑,这在当时已是不小的一笔数目,后来该书又出版了几次,一直广获赞誉。
  和许多年轻的作家一样,萨缪尔也因为巨大的成功而散失了前进的动力。后来,人们经常见他在门前扫大街,或在寒冷的冬天帮徒弟搬煤。他也不再把文学创作当作自己谋生的职业。他最关心的是依靠自己的经营过一种踏实的生活,而文学上的成功在他看来只不过是闲暇时撞上的大运罢了。然而,最后他还是全身心地投入到了卫理公会的文学事业中,卫理公会发行好几种宗教教义方面的杂志,萨缪尔负责监督和管理工作,他经常在《折衷主义论坛》上写文章,还编辑出版了几本关于他家乡科恩威尔地区珍贵史料的书。在事业行将终结之时,萨缪尔感慨万千地说:“我出生在社会的最底层,深深体会到下层人的苦难,我靠自己的勤劳、节俭和高尚的道德,尽自己最大努力使我的家庭拥有一定社会地位。正是苍天有眼,我的辛勤没有白费,我获得了成功。”
  尽管约瑟夫所从事的是完全不同的职业,但同样具有百折不挠的精神。虽然他资质平平,但他异常勤奋、诚实。他的人生格言是“百折不挠,”并且终身践行。休谟的父亲早逝,母亲在蒙特罗斯开了个小店养家糊口,把他们含辛茹苦的养大。后来,休谟的母亲把他送到一位外科医生那儿学习医术。毕业后,他以外科大夫的身份坐轮船去过印度几次,后来他在东印度公司获得从业资格,由于休谟工作最勤奋,脾气最好,他获得了上司的赏识,上司认为他适宜担当重任,因此,他不断被提拔。1803年马哈特战争爆发,休谟随鲍威尔将军出征,在战斗中,翻译人员牺牲了,由于休谟学习并掌握了当地语言,被任命到翻译工作岗位上,后来他又当了医疗队长。然而,似乎这些工作对他来说还远远不够,他又兼职出纳员、投递员,在这些工作岗位上,休谟都干得令人称心如意。此外,他还负责签约提供军需品,这一美差对他和军队都有益处。十年后,休谟带着一笔财富回到了英国,他所作的第一件事,就是帮助家乡的贫困者。
  可是,约瑟夫·休谟不是那种喜欢坐享劳动成果、贪图安逸之人。对他来说,工作和劳动就是快乐和幸福。为了掌握国家和同胞的实际状况,他的足迹遍及了英国的每一个城镇,此时,英国的制造业已享有盛名。同时,为了了解其他国家的情况,他多次出国游历,拓展视野。1812年回到英国后,他进入国会,当上议员。除短期终断外,他连任了34年,据史料记载,他的第一篇演说是关于公共教育问题。在漫长而令人尊敬的职业生涯中,休谟一直十分关注公众教育及其他社会问题,比如改善犯人条件的刑法改革、银行储蓄、自由贸易、经济发展与艰苦奋斗、扩大民权等等问题,对于这些有益公众的问题,他全身心投入,到处奔走呼吁,无论干什么,他都全力以赴,不遗余力。他不善于演说,然而他说的每句话坦率、单纯、真诚,让人可信。
  如果事实是检验一个人的最好的试金石的话,这用来衡量约瑟夫·休谟真是恰如其分。沙佛兹伯里曾说:“如果嘲笑是检验真理的试金石。”用来衡量约瑟夫·休谟真是恰如其分,因为没有人像他那样受到过来自各方面的种种嘲笑,但他在工作自己的岗位上对此充耳不闻,不为所动。他常常受到各派的打击,人们并不感觉到他所起的力量和作用,但是,就在冒着被选民攻击的危险情况下,他推动了金融改革。他的工作量大的超出人们的想象。他早上6点起床,处理完来信后,就准备提交给议会的报告;早餐后开始接待来访,有时一上午要接待20人之多,他很少缺席议会会议,有时候会议延迟到下午2、3点,但他从不早退。几十年来,年复一年,月复一月,他无数次以压倒票当选,不断遭到打击、排斥,甚至冷言恶语地讥讽,许多时候,他孤立无援、形单影薄。面对挫折、失意,他谦和刚毅,顽强坚韧,从不气馁。而每当自己的重大措施越来越多的冲破重重阻挠被采纳时,他老泪纵横。正如休谟传记所描写那样,他是人类坚忍不拔的品质的最好的刻画。

第三篇 力量和勇气
更新时间2010-12-9 16:02:27  字数:24906

 一位古代斯康的纳维亚人在他的一篇著名演讲中,透彻地刻画了条顿人的性格特征。他说:“我既不崇拜偶像,也不信奉鬼神,我唯一相信的就是自己肉体和精神的力量。”“要么我去寻找一条别人走过的路,要么我自己另辟蹊径。”这一充满智慧的古老格言,描绘了日耳曼人独特的个性特征,时至今日,这仍然是他们后裔区别于其他民族的一个显著特特点。事实上,斯康的纳维亚神话的一个最与众不同的特征就在于,他们的神带着一榔头。见微知著,从一些小事中可以看出一个人的性格。甚至从一个人使用榔头的方式这样细微的小试验中,在某种程度上也可以推断出他的力量大小。
  因此,一位声名显赫的法国人在他的朋友提出到某地定居和购买土地时,他简练精准的描述了当地居民的个性特征。他说:“到那儿做买卖你得加倍小心,我了解那儿的人,从那里到巴黎兽医学校求学的学生,在解剖实验中并不用力敲击动物的砧骨,他们缺乏力量。如果在那儿投资,你不会得到令人满意的回报。”这段经过认真思考的话,表明了观察者对性格特征所作的准确评价,它也极其有力地说明这样一个事实:正是每个个体的力量使得国家强大,也是每一个人赋予他所耕耘的土地以价值。诚如一句法国格言所说:“人类的力量就是土地的力量。”
  土地耕种中质量最为重要;而在人类对价值的追求中,坚韧不拔的决心则是一切真正伟大品格的基石。力量使人们能够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单调乏味的工作,忍受其中琐碎而又粗糙的细节,从而使他顺利通过人生的每一驿站。在这种过程中,正是由于各种令人沮丧和危险的磨练,才造就了天才。在任何追求中,达到成功所需要的与其说是杰出的才干不如说是追求的目标。目标不仅会产生实现它的能力,而且还会产生充满活力、不屈不挠为之奋斗的意志。因而,意志力可以定义为人们性格中的中心力量,一句话,意志力就是人类本身。它是人们行动的推动力,是人们种种努力的灵魂,是人们真实希望的基础。正是它使得生命芳香弥漫。在战争修道院的一顶破头盔上铭刻着一条格言:“希望就是我的力量”,这一格言可能与每个人的生活紧密相关。赛亚克的儿子说:“懦弱使人悲哀。”的确,在人的财富中没有什么可以和坚定果敢相提并论了。既是一个人的努力最后惨遭失败,它也会因为意识到自己已经尽心尽力,而深感欣慰。在庸庸碌碌的生活中,没什么比看到一个人面对困苦正直耐心、奋勇抗争;看到一个人满腿鲜血、四肢失灵,却奋勇前进更为令人欢呼喝彩、美丽壮观的事情了。
  对于年轻人来说,如果他们的愿望和要求得不到及时的付诸行动和成为事实,那么就会造成他们精神颓废。然而,要达到目标,正如许多人那样,不仅需要耐心的等待,“到平凡的布柳彻最后成为普鲁士的元帅”,而且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奋斗和百折不挠地拼搏,就像在滑铁卢击败拿破仑的惠灵顿将军一样。可行的目标一旦确定,就必须迅速地付诸实施,并且坚定不移。在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愉快地从事枯燥乏味的工作被认为是最有益于人身心健康的磨练。阿雷·谢弗尔说:“只有精神或肉体的劳动才能结出丰硕的果实。努力,努力,再努力,这就是生活;我可以骄傲的说,在这方面我做到了;没有什么能够动摇我的信心和勇气。一般来说,如果一个人具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一个高尚的目标,那么它一定能实现自己的愿望。”
  休·米勒说过,使他受到全面教育的唯一学校就是“世界范围的社会这所学校,在那儿,艰难困苦是最为美丽而又最为崇高的老师”。那种纵容自己寻找借口推脱工作、逃避责任的人终究会失败。而如果我们把任何工作当作不可回避的事情看待,我们就会欢快而迅速地将它完成。甚至在年轻的时候,瑞典的查尔斯九世就是意志力的坚信者。每当儿子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摸着儿子的头大声说:“让他做,他会去做”。像其他习惯一样,勤奋用功的习惯也容易慢慢养成。因此,能力平庸的人,在某一时间,只要全身心地、不屈不挠地投入某一工作,他也会取得许多收获。福韦尔·伯克斯顿深信成功来源于工作方法和勤奋刻苦,他坚信《圣经》的训诫:“无论你干什么,你都要全力以赴”,他把自己的成功归结为践行“在一定时间竭尽全力的做一件事”的结果。
  没有勇敢的奋斗,就不可能获得真正有价值的成就。人们把自己的成功主要归功于遇到困难时意志的积极奋斗,即所谓的努力。令人吃惊的是,许多貌似绝无可能实现的结果,经过人们的努力,最终出人意料地变成了现实。强烈的预感本身会把可能变成现实,我们的期望往往就是事情的先兆,而我们能够实现这种先兆。另外一方面,胆小懦弱、犹豫不决者却发现每件事都不可能,主要因为看上去就是这样。据说,有一名法国军官常常在自己的公寓附近散步,并且总是喜欢叫到:“我要成为法国的元帅,成为一个伟大的将军。”他的这种强烈愿望是他成功的先兆;因为后来这个年轻军官确实成了一名著名的司令,他死时是法国的元帅。
  沃克先生——《怪人》的作者对意志的力量笃信不疑。有一次他病了,他说我要康复,结果很快就痊愈了。这可能是种巧合,然而,尽管这种方法比许多药方更安全,却并非每每奏效。精神的力量超出身体的抵抗力,无疑是可贵的。但是身体彻底垮了,精神或许就会崩溃。据说摩尔人的领袖莫利·摩鲁克得了绝症,奄奄一息,卧病在床,此时,他的军队和葡萄牙军队的战争爆发了。在千钧一发之际,摩鲁克从病床上一跃而起,集结军队,带领他们浴血奋战,最终大获全胜,然而,终因劳累过度,不久辞世而去。
  正是人的意志——目标的力量,而不是其他,使人们能够如愿以偿。虔诚的信徒总是说:“无论你想要什么,你都能得到,因为这就是我们意志的力量,上帝与我们同在,无论我们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只要郑重其事,最终我们会如愿以偿。如果一个人没有成为一个谦虚谨慎、耐心细致或自由自在的人这种强烈愿望,那么,他将无法实现自己的意愿。”据说有个木匠,有一天他在给一个官员修理椅子的时候,异常的认真细致,当有人问他原因时,木匠说:“我希望这把椅子经久耐用,直到我成为一名官员坐到上面。”说来奇怪,这人后来果真成了一名官员,坐上了这把椅子。
  对于意志自由问题,不管逻辑学家从理论上得出什么结论,实际上,每个人都会感觉到,他可以自由无束地在善与恶之间进行选择。它不是一根被抛入水中用来判断水流方向的稻草,而是一位游泳好手,能够劈波斩浪、勇立潮头,并在很大程度上自己掌舵。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完全地束缚我们的意志,在行动中,我们能感觉到也能清楚地认识到我们的意志没有被困住,例如被魔法。否则,如果我们不这么想,我们所有的良好愿望就会化为泡影、无影无踪。我们整个的事业和生活方式,虽然与家庭准则、社会调解和公共制度有关,但是事物的发展表明意志是自由的。
  如果没有意志自由,还有什么责任可言?教育、忠告、布道、谴责和改正又有何益?如果法律不是人们的普遍信念,如果人们不把它作为自己做出的决定来共同遵守,那么,法律又有何用呢?在我们一生中的每一时刻,我们的良心表明我们的意志是自由的。它是完全属于我们自己的唯一东西,也完全在于我们自己的选择,不管我们是否赋予它正确的导向。习惯和诱惑不是我们的主人,相反,我们是它们的主人,假如我们向它们屈服,良知也会示意我们抵抗,即使我们决心成为习惯和诱惑的主人,我们也不必要具有超出我们所能达到的强大意志。
  一次,莱蒙内斯告诫一个年轻人说:“现在,已经到了你自己该拿主意的时候了,否则,将来有一天,你会深陷于自掘的坟墓之中痛苦哀号,因为那时你无力推开自己的墓门。”对我们而言,意志最容易形成,因此,应该学会养成坚强果断的意志,稳定你的生活,别让它再像凋零的落叶,随风吹动,四处飘零。
  伯克斯顿深信年轻人喜欢意气用事,随兴所致,除非它以形成强大的决心并能持之以恒。在给他的一个儿子的信中,伯克斯顿写道:“此刻,你已经到了该对自己的人生方向作出自己的选择的关键时刻,现在,你必须制定出抵御不良影响的原则,形成坚定的决心和意志力。否则,你就会陷入无所事事、漫无目的和效率低下的习惯和性格中,并且一旦你沦落到如此地步,你就会发现再振作起来决非易事。我相信年轻人喜欢意气用事,随心所欲,我就曾经这样……我生活中的大多乐趣和成功就来源于我在与你现在年龄相仿时所作的转变。如果你现在郑重其事地作出决定,要成为一个勤勉用功的人,那么,在你的整个人生中,你就会感到欣慰和愉快,因为你作出了正确的决定,而且坚定不移地践行。至于意志,如果不考虑方向,它就是持之以恒、坚定不移和百折不挠。但是,显而易见,任何事都取决于正确的方向和良好的动机。如果一个人追求的方向是感官的快乐,那么,坚强的意志可能是可怕的魔鬼,而聪明的才智只不过是其卑微的奴仆。但是,如果一个人追求善良美好的东西,那么,坚强的意志就是造福人类的君主,而聪明才智就是人类最高兴福的侍臣。
  “有志者,事竟成。”这句谚语流传已久而又千真万确。一个人如果下定决心做某事,那么他就会凭借这种决心,跨越前进途中的种种障碍,成功就有了坚实的保证。相信自己能够成功,往往就会成功,成功的决心就是成功的本身。因而,真诚的决心往往具有无穷的威力。苏瓦诺性格特征的力量就在于他的意志的力量。和大多数性格坚强的人一样,他对意志的力量高声赞扬。他总是对失败者说:“你没有完全的决心。”与黎塞留和拿破仑一样,在苏瓦诺的字典里没有“不可能”一词。“我不知道”,“我无能为力”和“不可能”是苏瓦诺最为憎恨的几个词,他会大声地说:“去学习,去做,去尝试。”他的传记作者曾经说,他为世人作了一个光辉的榜样,证明了增强活力和锻炼能力会对人生带来怎样的影响,而这些活力和能力的萌芽就在人的内心深处。
  拿破仑的座右铭之一是:“最真实的智慧就是果断的决心。”他自己不同寻常的一生生动地展示了无所不能的强大意志会产生什么样的辉煌。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的工作中,在他面前,一个个无能的统治者和国家一一崩溃。有一次,有人报告说,阿尔卑斯山挡住了军队的去路,他说道:“我没看见阿尔卑斯山。”于是,一条通过西普隆德岛的道路被开凿出来,那一地方以前几乎不可攀越。“不可能,”他说:“这是个只能在无能的人的字典中才能找得到的字眼。”他自己是个精力旺盛的人,有时候同时要四个秘书待命,每个秘书都被折腾得精疲力尽,没有人会闲下来,甚至他自己也不例外。他的精神深深地感染了其他人,给其他人的生命注入了新的活力。拿破仑曾经说:“我的将军们是从泥潭里锻炼出来的。”但是,这一切于事无补,拿破仑的极度自私自利毁了他自己,也毁了法兰西,他让法兰西成了无政府状态的牺牲品。拿破仑的一生给世人留下了深刻教训,权力,如果不用来造福人类,不管它被掌管者如何精力旺盛地运用,对掌权者和被祸害者来说都是贻害无穷。同样,知识和才智,如果缺少美德,那么,它也只不过是凶残恶魔的化身。
  令人尊敬的惠灵顿将军的确是位非常伟大的人物。他不缺少拿破仑的坚毅果敢、持之以恒和百折不挠的精神,而且,还具有拿破仑所不具备的自我克制、勇于承当责任和强烈的爱国精神。拿破仑的目标是“荣誉”,而惠灵顿将军的口号和英国海军大将纳尔逊一样,是“职责”。据说“荣誉”一词在惠灵顿将军的命令中从未出现过。相反,“职责”一词在他的命令中常常出现,而“职责”在其它的职业中,人们从不提及。什么苦难也不能使惠灵顿尴尬不安、畏惧退缩。相反,困难越大,他的力量也越大。在伊比利亚半岛的战争中,他克服了足以让人发疯的苦恼和令人难以想象的困难,他所表现出来的耐心、毅力和决心可成为历史上的最伟大的奇迹之一。在西班牙,惠灵顿不仅展现了作为将军,他所具有的军事天才,而且还显露了作为政治家,他所具有的综合才能。尽管他的脾气非常暴躁,但是,强烈的责任感使得他克制自己,尤其对身边的工作人员,他的耐心似乎永无止境。他的伟大人格因为他的雄心壮志、他的决不贪婪和他的豪情满怀而光芒四射。尽管伟大人物总是个性极强,然而,在许多方面他们资质超凡。拿破仑同样如此,作为将军,他和克莱夫一样思维敏捷而又精力旺盛,作为政治家,他和克伦威尔一样充满智慧,和华盛顿一样纯洁高尚。伟大的惠灵顿将军之所以能名垂青史,在于他能在艰苦卓绝的战争中,巧妙地指挥战斗;在于他毫不动摇的坚韧精神;在于他英勇无畏、自我忍耐。
  力量常常在反应敏捷和果断决策中显现出来。当非洲协会问勒德亚德他什么时候准备就绪,向非洲进发时,他脱口说道:“明天早上。”布鲁彻因反应灵敏,在普鲁士军队中获得了“先知元帅”的绰号。约翰·杰维斯,也就是后来的圣·文森特伯爵,当年在他被别人问及准备何时归舰队时,他回答道:“立刻动身。”当克林·坎贝尔被任命为印度军队最高统帅时,有人问他什么时候赴任,他答道:“明天。”这是他后来建立赫赫战功的基础。因为战争的胜利,往往在于利用敌人的错误,果断决策,迅速行动。拿破仑说:“在阿科纳,我用25个骑兵赢得了战争,我抓住敌人疲乏的时机,给这25每人一只喇叭,让他们整日地吹。两军交战犹如二人对抗,彼此都力图从气势上压倒对方。敌军出现了短暂的慌恐,我就抓住了这有利时机。”还有一次,他指出:“机不可失,失不再来。贻误了战机,就会一失足成千古恨。”他宣称,他之所以能够打败奥地利人,是因为奥地利人不知道时间的价值,在他们磨磨蹭蹭的时候,他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击败了他们。
  在上个世纪,印度成了英国人展示他们力量的广阔舞台。在印度的立法和战争中,从克里夫到哈夫洛克和克莱德,有一长串令人尊敬的杰出名字,如韦尔斯利、梅特卡夫、奥特伦、爱德华和劳伦斯。另一个伟大而又声名狼藉的名字是沃伦·黑斯廷斯,他具有百折不挠的坚强意志和不知疲倦的非凡精力。他出身于历史的名门望族,但是,在斯图亚特王朝时期,这个家族的忠心并没得到相应的回报,相反,却从此开始衰败。这个家庭一潜在德勒斯福德做了数百年的庄园主,但是,最后连这的房产也落入他人之手。在德勒斯福德居住的黑斯廷斯家族的最后一代——沃伦·黑斯廷斯的祖父,推荐他的第二个儿子为教区牧师。许多年之后,就是在他祖父的这座住宅里,沃伦·黑斯廷斯来到了人世,在庄园的学校里,他和农民的孩子们同坐一条凳子,开始读书学习;在他的先人们曾经有用的田野上玩耍嬉戏,像人们所表现出的忠诚和勇敢开始在这个孩子的头脑里生根发芽。他幼小的心灵开始雄心勃勃,据说一个夏天,黑斯廷斯还不满7岁,他躺在一条流经庄园的河流的岸边上,暗暗发誓一定要收回这一份祖业。那时这只是一个小孩的天真幻想,然而,他却让这一幻想变成了现实。梦想变成激情,深深扎根于他的生活之中。从孩提到成人,他都以一种平静的心态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力去追求他的梦想,这可能是他的显著特性。这个孤儿成了那个时代最具影响力的人物之一,他恢复了门第的昔日风光,赎回了祖辈的地产,重建了家园宅第。历史学家麦考来评价说:“在热带的阳光之下,他统治着5000万亚洲人。他极其关心战争、金融和立法等等,对德勒斯福德仍然念念不忘,他多年的政治生涯令人捉摸不定,时善时恶,人们对他毁誉掺半,最后他告别政坛,归隐德勒斯福德,直至终老。”
  此外,查尔斯·纳皮尔爵士也是一位曾在印度执政,有着过人胆识和非凡意志的人。在谈及一次战斗中他所遇到的困难时,他说:“它们只不过让我的脚在泥土里陷得更深一点而已。”他所指挥的米亚利战役是战争史上的壮举之一。当时他的军队只有2000人,其中有400个欧洲人,然而,他所遭遇的敌军多达35000人,而且是一支装备精良的比罗基人劲旅。显而易见,他指挥的这次行动极其勇敢,甚至有些鲁莽。但是,纳皮尔相信自己,他带领部队冲入比罗基军队中,抢占了一座高堤,并作为战斗堡垒,这一战斗惨状激烈,持续了3个小时,在那皮尔的鼓励下,每个将士都英勇顽强、奋勇杀敌,虽然罗基人以20比1的人数占据绝对优势,但是,结果却出人意料,反被打得溃不成军,节节败退,四处窜逃。正是英勇无畏的气势、坚忍不拔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毅力,使纳皮尔赢得了这场战争。其实,任何一场战争都如此。比赛中往往是一步领先就赢得整个比赛,而这一步显示了力量;战争中往往是多了一次行军就大获全胜;战斗中往往是多坚持了5分钟拼杀的勇气和毅力就赢得了整个战斗。尽管你的力量不如对方,但只要你多坚持一会儿、力量更集中一些,你就有可能和对方平分秋色,甚至打败对方。对抱怨手中的剑太短的儿子,斯巴达的父亲说:“你往前一步,你的剑不就长了一尺了吗。”
  纳皮尔以身先士卒、英勇顽强的精神激励士气,他的方法正确无误。在军队中,他和任何军阶的人一样,工作非常努力。他曾说:“领导的最伟大艺术就是和其他人平等的分当工作。作为一名军队将领,如果他不全身心地投入工作,那么,他就不会取得胜利。麻烦越多,就要付出更多的劳动;形势越危险,就要显示出越大的勇气,直到问题全部解决。”对纳皮尔,一位曾在卡奇山战役中跟随他的年轻军官这样说道:“当我看到这位老人还不停地在马上纵横驰骋时,我就想我是一个年轻力壮的小伙子,怎么能荒废时间呢?如果他一声令下,就是钻进有炮弹的加农炮的炮口,我也会毫不犹豫。”后来,这句话传到了纳皮尔的耳朵里,他欣慰地说这是对他付出辛勤劳动的最好回报。
  一段关于纳皮尔和印度魔术师见面情景的故事,生动地刻画了他性格中懦弱的一面,但是也展现了他性格的纯朴和城实。在印度战争后,一天,一位著名的印度魔术师来到纳皮尔的军营,为他、他的家人以及全体官兵表演节目。其中有这样一个节目:魔术师将树枝或柠檬放在他助手的手上,然后手执宝剑,一剑劈下将树枝或柠檬一分为二,他的助手皮肉未伤。纳皮尔以为这是魔术师和助手串通一气欺骗观众。虽然在苏格兰诗人和小说家司各托的传奇作品《法宝》中这样的故事有过描述,但是,纳皮尔还是认为,手掌上的物体如此之小,一剑下去将物体劈开而不伤及肌肤是绝对不可能的。为了弄个明白,纳皮尔伸出右手,要求用自己的手亲自验证。魔术师仔细打量了他的手,说他不合适这个实验。“我认为我应经揭穿了你们。”纳皮尔大声说道。“不过,别急”,魔术师说:“让我看看你的左手。”纳皮尔伸出了他的左手,魔术师看了看,然后坚决地说:“你的手稳住别动,我来表演这个节目。”“为什么只能用左手而不能用右手呢?”“因为你的右手是凹形的,手心空着,这样,大拇指就有被割掉的危险;而你的左手手心突出一些,这样危险就小一些。”纳皮尔感到胆战心惊。他说:“我被吓呆了。我这下知道了这位剑术精湛的魔术师表演的是真真确确的节目。如果不是当着我的部下指责这位剑客,激起他实验的话,我会诚挚的向他道歉,结束这次会面。无奈,我只好把树枝放在手上,然后稳稳的伸出胳膊。魔术师调整了一下心绪,然后举起剑迅猛辟下,树枝一分为二。我感到了手上的剑刃,就像一根冰凉的丝线从手中轻轻滑过。原来,那些在米亚利被我们打败的印度剑客们竟如此勇敢。”
  最近在印度发生的可怕的斗争,比历史上以往的任何事件都更为清楚地表明了这个民族具有的坚强意志和自力更生的性格特征。尽管英国的官僚主义常常会因为愚蠢地酿成大错,但是,印度人民总是以一种大无畏的英雄主义,开创一条民族解放的道路。1857年5月,印度的人民起义犹如一声霹雳,顿时爆发,而此时,英国驻军已被限制到了极少数,而且散布全国各地,其中大部分的分队都驻扎在边远的营地。孟加拉人民也展开了一连串反对政府的斗争,他们纷纷离开国家,冲向印度的德里。印度各省市也相继发生暴动和叛乱,呼救声从东到西,连绵不断。所有的英国军队都走投无路,他们被包围、受围攻,毫无无力抵抗能力。此刻,对英国人来说,他们已经一败涂地。英军在印度必败无疑,以前人们就曾说过:“这些英国人从不知道他们什么时候会被打败。”按理来说,他们此时此地接受失败的命运不可避免。
  当暴动问题还未确定的时候,英国王子霍尔卡曾向一位占星学家请教。这位星相家回答说:“只要留下一个印度人没被杀掉,他就会继续战斗和夺回属地。”
  在英国人处境极度糟糕的时刻,即使在卢克罗这样的地方,少数英国士兵、平民和妇女也被印度武装包围在城市和郊区里。但他们没有说过一句绝望的话,也从来没有想到过放弃。他们与自己军队的联系已被切断数月,尽管对印军是已经被打败或者仍在顽强抵抗一无所知,但是,他们对英国军民英勇顽强的毅力和敢于献身的爱国精神深信不疑。他们知道只要在印度的英国人团结起来,那么他们就不可能被轻易消灭,除了摆脱不幸处境和取得最后的胜利,他们别无想法。如果形势不如人意或更加恶化,他们就会以身殉职,以身殉国。在这儿有必要提及哈夫洛克、英格里斯、尼尔和奥传等人,这些人是真正的英雄榜样,他们每个人都具有骑士的精神,信徒的虔诚和殉道者的品质。蒙塔伦伯特曾经评价他们说:“他们是人类的荣耀。”但是,这场可怕的战争证明了几乎所有人都是同样伟大的——妇女、平民和士兵,包括从将军到各种军阶的个人和号兵。这些人没有经过精挑细选,都是一些极为普通的人,就像我们日常生活中在家里、在街道上、在车间里、在田野上和在俱乐部所遇到的普通人一样。然而,当灾难降临时,所有人都表现出国人的智慧和非凡的力量,每一个人和以往的人们一样成为英雄。蒙塔伦伯特说:“他们之中没有一个人畏惧退缩。不管是军队还是市民,不管是年轻人还是老人,不管是将军还是士兵,所有人都在坚决抵抗,顽强战斗。面对死亡他们面不改色,英勇就义。正是在这种情景之中,公共教育的极大价值才熠熠生辉。正是公共教育是英国人从小就懂得用自己的力量和自由,团结同胞,抵御外辱,英勇顽强,无所畏惧,通过自己的努力,把自己从各种艰难困苦中拯救出来。”
  据说,德里市被占领后,印度被约翰·劳伦斯爵士的人格力量被保存了下来。在印度西北各省,“劳伦斯”这个名字就代表着力量。他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工作热情和勤奋努力,每一个在他身边人都会被他的精神所激励。有人曾说,劳伦斯的人格力量就足以抵得上一支部队。或许这句话也同样适用于劳伦斯的弟弟亨利爵士,他把旁遮普的军队组织起来,在攻克德里的战斗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兄弟俩正是以他们的完美爱心和自信鼓舞了周围的人,他们两人都拥有作为一名英雄所必需的和蔼可亲和平易近人的优秀品质。他们永远活在人们心中,永远都在强有力地影响着人们。总之,正如科尔·爱德华所说那样:“他们在施政中表现出来的诚实守信和总结的经验,至今仍然是一笔宝贵财富,他们是年轻人心中的榜样。”在约翰·劳伦斯身边有一大批杰出人才,如蒙哥马利、尼科尔森、科顿和爱德华,这些人和他一样,都具有反应敏捷、决策果断并且精神高尚的品质。约翰·尼科尔森就是这些最优秀、最果敢、最高贵的人之一。国内的人评价他说:“他就像一名学者,是一个非常可靠的人。”路德·德尔豪斯也这样刻划他的性格特征。在每一个他所涉猎的领域,他都表现出杰出的才干,因为不论做什么,他都会全神贯注,不遗余力。一帮情同手足的骗子对尼科尔森十分尊敬,尽管因为他们做了坏事遭到了尼科尔森的惩罚,但是,他们仍然崇拜他。关于他旺盛的精力和坚韧不拔的意志有例为证。一次,他马不停蹄的奔波了20个小时,但是为了追赶军队中的第55个叛变的印度兵,他又跑了70多英里。当敌军占领德里城的时候,旁遮普人民已对劳伦斯和蒙哥马利极为钦佩和信任,在他们的支持下,劳伦斯和蒙哥马利竭尽全力维持好自己辖区的秩序,召集力量,包括欧洲军队和印度的锡克教头,对德里发起全面猛攻。当尼科尔森的部队向德里强迫行军时,他写信给指挥部“要在德里城前紧紧牵制住叛乱者。”后来,一个坚定跟随尼科尔森的锡克教徒在墓前痛哭时,说:“当时,蹬蹬的马蹄声数里之外就能清晰地听到。”
  在与20万敌军对峙了6个月之后,英勇的英格里斯指挥军队对勒克瑙围攻,英军伤亡人数很少,只有32人,不到一个团,尽管这一战斗非常引人注目,但是,在这场大战中,最辉煌的战果是对德里的包围和猛攻。在德里,虽然从表面上看来,英国人是围攻者,但实际上他们是真正的被包围者。这些驻扎在开阔地带的英国军队人数少得可怜,包括欧洲兵总数不过3700名人,而且每天都要受到叛军的袭击。有一次,叛军的人数就多达75000人,这些叛军曾经在英国军官的指挥下接受欧式训练,他们有源源不断的军需品供给。而英雄的英国军队只能坐在城下,受着炎炎烈日的蒸烤,死亡、伤残和疾病都没有能使他们放弃自己的目标。敌人曾30次以压倒优势的人数向他们发起进攻,30次都被他们赶回了自己的防御工事。那场战斗中的勇士之一,哈德逊上校曾说:“恕我大胆断言,如果世界上有哪个民族也企图这么做的话,他们是难以坚持下去的,或者是难以逃脱失败的命运的。”那些勇士们面对极为艰难的处境,毫不犹豫退缩,他们以崇高韧性坚持着,战斗着,直到冲过了“逼近死亡的突破口”,大不列颠的旗帜又在德里城墙上空迎风飘扬,他们才稍稍休息。在那儿所有人都是伟大的,包括将军、大小将领和士兵。不管是出身贫寒习惯于吃苦耐劳的士兵,还是出身富贵娇生惯养长大的年轻军官,在那场残酷异常的考验中不断涌现,同等光荣。英国军队的力量与顽强,英国军队良好的训练和严明的纪律,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充分的体现,同样英国人也是伟大的。人们为这一历史篇章付出了惨痛的代价,但是,如果那些战争的幸存者和和后继者,能从教训中有所裨益和启发,那么,这种代价在大也是值得的。
  但是,在印度和东方,各族人民在战争中所展示出来的力量和勇气丝毫不比英国人逊色,而且,在其他方面的行为中,他们比英国人爱好和平和仁慈。那些英雄剑客们将永远留在人们的心中,那些传播真理的英雄们也是不会被遗忘。从泽维尔到马蒂和威廉斯,有一大批杰出的传教士,他们以一种忘我的精神辛勤地工作着,他们决不是为了扬名于世,而是为了挽救自甘堕落的种族。这些人凭着巨大的勇气和百折不挠的精神,忍受着种种艰难困苦,经受着无数生死存亡的考验,历尽了千辛万苦,饱尝了各种磨难,义无反顾地沿着快乐、荣耀和乃至殉葬的道路前进。在他们中间,最为杰出的人物之一是弗兰西斯·泽维尔。他出身名门,生活中充满了欢乐、权力和荣誉,但是,他用自己的生命向世人们证明了还有比等级地位更高的目标,还有比积累财富更高尚的志向和抱负。在礼貌和精神情操方面,泽维尔是一个真正的绅土,他勇敢、可敬而又慷慨大方;善于领导而又颇具领导才能;易于说服而又颇具感召力,是一个极富耐心、意志坚定而又精力旺盛的人。21岁的时候,他是巴黎大学的一名哲学教师。在那里,扎维尔成了罗约拉的亲密朋友和同事,不久,他带领第一批一小帮新入教的教徒到罗马去朝拜圣地。
  当葡萄牙的约翰三世决定把基督教移植到印度地区以扩大他的影响的时候,他首选波巴迪纳作为他的传教士,可是,由于波巴迪纳重病在身未能成行,约翰三世只得另找人选,这次,他选中了泽维尔。泽维尔把他那破烂不堪的法衣缝补了一下,只带了祈祷书,就向里斯本进发,然后坐上船从那儿踏上了东方的征程。在他所乘坐的这艘去印度果阿的轮船上,还有总督及赶赴印度增援的1000人官兵。虽然船上有一间小舱室可由扎维尔自由支配,但在整个航程中,他都头枕着一圈缆绳,睡在甲板上,和水手们集体用餐,关照他们,教给他们一些娱乐方法,帮助他们护理病人,因此,完全赢得了水手的心,他们都对他十分尊敬。
  到达果阿,泽维尔对人们的堕落感到震惊,不管是外来人还是本地人都是如此。外来者带来了各种邪恶,肆无忌惮,丝毫不受约束,当地人则盲目模仿。泽维尔摇着手铃走遍了果阿的大街小巷,他恳求人们将自己的孩子送到他那里去受教育。不久,他招收到了一大批学生,每天认真地教导他们。与此同时,他走访了麻疯病人,以及各个阶层中处境悲惨的人们,他想缓解他们的痛苦,带给他们真理。每听到人们痛苦的呼叫时,他都极为关心。当他听说马纳采珠渔民的堕落和悲惨生活后,就起身去看望他们,他的手铃再次发出了仁慈怜悯的召唤。他给人们洗礼,给人们教诲,不过,他只能通过翻译来教导人们,因为他不懂当地语言。最令人感动的教导是他对悲惨处境中的人们的帮助,这种帮助极有效果。
  在泽维尔走过的科摩罗海岸,从城镇到农村,从庙堂到集市,都回着他悦耳的铃声,他把当地的人们召集起来倾听自己的教诲。他带着《教义问答集》、《使徒教义》、《戒律》、《主祷告文》和其他一些教学祈祷仪式方面资料的翻译本。为了使孩子们用自己的语言记住这些教义,他反复朗诵,直到他们牢牢记住,随后,他又让孩子们把这些经文教给家人和邻居。在科默隆海角他还任命了30个牧师管理30多座基督教教堂,这些教堂都十分简陋,大多是一间农舍,屋顶上装着一个十字架。然后,他去了特拉凡格尔,一路上,他挨家挨户地摇着手铃,给人们洗礼,有时竟累得连手腕也抬不起来,他不停地宣传教义,直到喉咙沙哑。泽维尔自己评价说,在这里传教的效果远远超出他的最高期望值。泽维尔纯洁、热心和雅致的生活,他的行为胜于雄辩,所到之处,人们弃恶从善,争相皈依,那些只要一睹扎维尔的风采和听过他的布道的人,单是出于同情心,也会不知不觉地被他的热情所打动。
  “报酬丰厚,而耕耘者何等之少”,正是带着这样一种想法,后来泽维尔到了马六甲和日本。在那儿,他发现自己又完全置身于不同语言的新的种族之中,因此他做得最多的是哀叹和祈祷,坐在病人床边为他们伸展枕头和照顾他们,偶尔,把自己白色法衣的衣袖浸湿,然后从中挤出几滴水为死者施礼。不管什么事,泽维尔都满怀希望,毫不畏惧,这位勇敢的战士正是凭着坚定的信仰和非凡的力量在追求真理的道路上奋勇前进。他曾经说过:“只要能拯救一个灵魂,我愿意千百次地忍受死亡和痛苦的折磨。”他忍受饥渴,历尽千难万险,但是他热爱自己的工作,为了完成自己的使命他从不知疲倦。最后,经过11年的辛勤工作,这位了不起的英雄又想方设法到了中国,但在海南岛的三亚他患了热带病,也就在这里,他接受了荣耀的桂冠,辞世而去。或许,这样高贵气质,纯洁无瑕,自我节制和一往无前的英雄在地球上举世无双、独一无二。
  在这一领域的工作中,其他一些传教士追随了扎维尔,如施瓦兹、卡雷和马西门在印度,古兹拉夫和莫里森在中国,威廉斯在南西兹,坝贝尔、穆法特和利文斯坦在非洲。约翰·威廉斯这位爱尔蒙加的传教士,以前是一位家具铁器商的学徒,尽管被认为是一位呆笨的儿童,但是,在他的工作方面却心灵手巧,技艺高超,因此,师傅常把一些做工要求特别仔细的活计交给他去做。他也非常喜欢摇铃铛和做一些店铺之外的其他工作。一次偶然,他听了一个布道,这使他的想法大大改变,他成了一位主日学校的教师,在传教的中,他的注意力逐渐地转到了公众集会上来,他决心献身于这一工作。伦敦教士协会认可了他的工作,那位五金商也同意他在合同到期之前离开商店。他把工作的重点放在太平洋诸岛,特别是塔希提岛、雷亚堤岛和拉罗汤加岛。就像最初的传教士那样,他自己干活,打铁,种园子,造船舶。他竭力教岛上居民文明生活的技艺,教导他们信仰宗教。正是在他不知疲惫的工作中,他在爱尔蒙加海岸遭到了野蛮人的残杀。对于殉道者的王冠,他受之无愧。
  利文斯坦博士的传道生涯是在所有传教士中最让人感兴趣的。他曾以自己特有的一种非常谦逊的方式讲过他的生活故事。他的祖先是贫穷的苏格兰高地人,但是十分诚实。据说,其中一人以智慧和审慎著称,临死之际,他把儿子们叫到身边,说他不得不给他们留下一件遗产,他说:“在我一生中,我极为细致地考究了我所能发现的我们这个家族的所有传统,在我们的祖先中我从没有发现一个不诚实的人,即使诚实不是天生的流淌在你们血液之中,诚实也不是自然而然的属于你们,但是,你们每一个人以及你们的后代都必须诚实行事,而是我给你们留下了这样一条规矩:“诚实”。
  10岁的时候,利文斯坦被送进了格拉斯哥附近的一家棉花厂作“穿孔工”。他用自己第一个星期挣得的部分薪水买了一本拉丁语法书,开始学习拉丁语,后来在一所夜校里他又学习了数年。为了掌握所学内容,他每天熬夜到晚上12点或更晚,每次都要等他母亲催促,因为第二天早晨6点钟他就得起来上班。这样,他通读了古罗马诗人维吉尔和贺拉斯的作品,此外还涉猎了各种作品,除了对所能找到的小说感兴趣以外,他还对自然科学和游记散文有特别的爱好。他的空闲时间非常之少,但是,他把这些事件全部都用在了植物学的学习上,或用来到附近采集植物标本。他甚至能在工厂机器的轰鸣声中读书。把书本放在旋转的机器上,当机器转动时,他就一个句子接一个句子地阅读。通过这种方式,这位执著的少年获得了大量有用的知识。长大成人后,他决定做一名传教士,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更好地胜任这项工作,他开始学医。为了能让自己负担得起,学习医学、希腊和神学文所需的费用,他勤俭节约,在格拉斯哥的几个冬天的假期里,还到工厂去当一名纺纱工人。这样他念完了大学,在这期间,完全靠自己工作挣钱供养自己,从来没有接受过别人的任何资助。他很坦诚地说:“回顾过去的艰难生活,我不禁满怀感激之情,因为这一经历对我的早期教育非常关键。如果可能的话,我还愿意从这种卑微的生活开始,经受这种艰辛的考验。”最后,他修完了医学专业的全部课程,写出了拉丁语论文,通过了各种考试,拿到了内外科行医执照。最初,他本想到中国,但是,当时正值中英战争,他的计划无法实现。由于他在伦敦教士协会供职,于是1840年他被协会派往非洲。他曾经打算通过自己的努力去中国,他说在他被伦敦教士协会派往非洲时,内心的惟一的痛楚是,因为“这对于一个习惯于按自己的方式行事的人来说,是不能忍受的,而目前的这种工作方式取决于别人。”刚到达非洲,他便满腔热情地干了起来,他对只投身于和其他人的共同劳动这一思想感到难以容忍,但是,当时并没有很多独立的工作可做,于是,他便从事一些建筑业的手工劳动和制作一些工艺品。他把主要精力用于传教,他曾经说过:“传教使得我感到精疲力尽和不适应,就像当时我作为一名纺纱工人夜晚学习时的感觉一样”。
  除了传教之外,在和博茨瓦纳人共同劳动的同时,他挖掘沟渠,建造房舍,耕田种地,饲养家畜,既教给当地人宗教信仰又教会他们怎样劳动。当他第一次和部分本地居民步行去一个很远的地方时,他无意中听到人们在议论他的长相和力量。他们说:“这个人并不强壮,非常苗条,他显得壮实只不过是因为他穿了件肥大的裤子,他很快就会累得精疲力尽。”这些话使这位来自苏格兰高地的传教士浑身热血沸腾,他忘记了疲惫,一连几天他咬紧牙关从不掉队。最后,他听到了当地人对他步行力量的正确看法。
  利文斯坦在非洲做了些什么,他又怎样工作,我们可以从他自己的作品《传教士之旅》中得知。这本书是公开出版的游记类作品中最为迷人的一本。晚年他的一个众所周知举动彻底地表现了他的性格特征。他把“柏肯哈德”号汽艇从国内带去非洲,但是,由于年久失修汽艇已经无法使用,因此他又在国内订做一艘新汽艇,费用估计约2000英镑。这笔费用从他《传教士之旅》的稿费中支付,以前他准备把这笔钱留给子女。“子女们应该自己去赚钱”他说。实际上,他这句话是在说他的钱是另有他用的。
  约翰·霍华德的一生同样有力地表明了意志的巨大力量。他崇高的一生证明:一个人即使身体虚弱,但是,在一种崇高的责任感的驱使下,为了实现自己的奋斗目标,也能产生移山倒海的力量。改善监狱囚犯生活条件的想法占据着霍华德的大脑,这使他表现出一种疯狂的激情。艰难、危险和肉体和精神的折磨,都无法使他改变自己这一伟大的人生目标。他普通普通,并非天才,但是,他心灵纯洁、意志坚强,在所处的那个时代取得了杰出的成就。不仅如此,他的巨大的影响并没有因为他的生命而终结,他不仅对英国的立法产生了持续和深远的影响,而且对所有文明国家的立法影响至今。
  乔纳·亨利也是一位富有耐心、不屈不挠之人,正是他使得英国拥有如今的成就,使得英国人具有今天的这种性格特征:有生之年心满意足地做好上帝给自己指定的工作,任务完成之后,满怀感激地幸福长眠。
  “不要为自己立碑作传,而是要通过努力给后人留下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1712年亨利出生在英国朴茨茅斯市,父亲是一家船舶修理厂老板,在他很小的时候,一次意外事故,他失去了父亲,成为孤儿。母亲带着几个孩子移居伦敦,这位可敬的母亲把孩子送进学校,含辛茹苦养育他们长大成人。17岁时,乔纳·霍华德被送去里斯本给一个商人当学徒。在生意上,他专心致志,诚信守时,一丝不苟,因此,赢得了所有认识他的人的尊重和赏识。1743年,他返回伦敦,接受了—家在圣·彼得堡专门从事波罗的海地区贸易的公司的邀请,加入成为该公司的合伙人,他带着一支英国商队动身去波斯,这支商队贩了20马车的布匹,接着又到俄罗斯扩大贸易。到了阿斯肯郡后,他们乘船去里海东南海岸的阿斯郡伯德。但是,这些布匹刚刚上岸,一场起义爆发了,他的货物全部被没收。尽管后来这些货物大部分归还给他,但是,他的公司还是遭受了巨大的损失。当时,暴乱分子密谋想把霍华德和他的商队抓住,于是,他只得走水路逃跑,历尽千难万险,最后安全抵达了格兰。这一逃亡使他头脑中第一次有了“不要绝望”的思想,后来他把这句话作为人生格言。
  此后,他在圣·彼得堡居住了5年,生意十分红火。然而,他的一位亲戚留给了他一笔遗产,而当时他自己的资产已经非常雄厚,于是,1750年他离开俄罗斯回到了英国。他回国的目的,正如他自己所说:“是检查一下自己的健康状况(这句话真是十分巧妙),全心全意地做一些于己于人有益的事情。”他的余生都用到了和他同代人的慈善事业和公益事业上。为了能做更多的慈善工作,他过着一种十分节俭的生活。他的第一批公益事业之一是建设首都伦敦的公路,取得了巨大的成功。1755年,法国要发动侵略战争的谣言四起,霍华德先生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怎样可以为海员提供物质的最好方法上面,在英国皇家证券交易所,他召集了一个由商人和船主参加的会议,提议成立一个由陆上志愿兵和儿童组成的协会,在皇家海军舰队上服务。这一提议得到了大家的积极响应:协会成立了,并委派了各级管理人员,整个操作由霍华德先生全权负责。结果,在1756年成立海事协会,这个机构不仅当时而且至今还在发挥巨大的实际作用。在它成立后的6年里,协会共培训了5451名儿童和4787名陆上志愿兵,大大加强了英国海军的力量。时至今日,海事协会仍积极活动,每年大约有600名无家可归的儿童,在经过教育培训之后,被派去当海员学徒,主要在商业中服务。
  其次,亨利先生还利用闲暇时间建立和完善大都市慈善机构。不久以前,他就对收养弃儿的育婴堂很感兴趣。育婴堂是很多年以前由托马斯·科伦创办的。但是,这也使得越来越多的父母将子女扔给了慈善机构,因此,育婴堂的存在已经面得不偿失。于是,亨利决定采取行动阻止这种邪行,他公开反对当时视为时髦的慈善事业。在他的坚持下,慈善事业又成功地被引导上原来的健康轨道,时间和实践都表明他是正确的。妓女收容所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霍华德先生的努力下建立起来的。但是,他主要致力于教区贫民窟中的幼儿利益问题。当时这些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生活可怜和被人忽视,死亡率之高耸人听闻。然而,却和育婴堂事件一样,没有任何人采取什么慈善行动来减轻教区穷困幼儿的痛苦。因此,乔纳·亨利全身心地投入了这项工作。首先,他独自一人进行调查核实需要救济的儿童的范围。他走访了伦敦贫困阶级的住宅,考察了贫民窟和济贫收容所,对伦敦市内及其郊区的每一个救贫院的情况都了如指掌。接着,他途径荷兰对法国进行了参观,考察了贫民收容所的房子,时刻估量着哪些可以在国内加以利用,这一工作花了他5年时间,回国以后,他公开出版了他的调查结果。随后是开始对大量的救贫院进行改造和维修。1761年,他提出的一个法案获准通过,这一法案责成每一个伦敦教区必须每年登记幼儿的接收、释放和死亡情况。他十分关心法案落实问题,一直不知疲倦地对法案的落实监督管理。他马不停蹄到处走动,早晨从一个救贫院到另一个救贫院,下午从一个议员那里再到另一个议员那里。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忍受了一次次的回避和拒绝,答复了一个个反对者的提问和诘难,也使自己变得诙谐幽默。最后,通过成百上千次的耐心说服,经过10年艰苦异常的工作,他自筹经费,终于使第二个法案获得批准。这个法案要求:属于教区的身患重病幼儿不准在救贫院里抚养,而必须送到几英里之外的郊区精心护理,直到年满6岁为止。监护人每3年重选一次。穷人们把这个法案称之为“让孩子活命的法案。”将这一法案实施前后几年的教区记事录加以比较,结果显示:正是这位善良人的明智的干预,使数以万计的幼儿的生命得以保存。
  在伦敦,任何一慈善工作的实施,都会经过乔纳·亨利之手,并得到他的帮助。第一批通过的保护清扫烟囱儿童法案,就是在他的影响下获准通过的。先是在加拿大的蒙特利尔,然后是在巴巴多斯的首都布里奇敦,发生了两场破坏严重的大火,为了救济受害者,霍华德及时地提供了捐赠。他的名字出现在每一个捐赠单上,他的无私和诚挚被人们所普遍认同。为了帮助他人,哪怕是把自己仅有的一点财产全部奉献出来,他也亳不在乎。在霍华德先生不知情的情况下来的。以银行家豪尔先生为首的伦敦五位主要领导人在洛德布特拜访了英国首相,他们以全体公民的名义请求对这位为国家无私奉献的人予以关注。结果,霍华德不久就被任命为负责海军粮食储备的一名专员。
  到了晚年,亨利先生的身体极度虚弱。尽管他自己也发现有必要辞去他在粮食储备委员会中的工作,但是,他不能游手好闲。当时,他又为筹建多所主日学校奔走忙碌,这是一种正在萌芽的运动,目的在于,或者减轻那些穷困潦倒在伦敦大街上四处游荡的黑人的痛苦;或者缓解社会上那些被忽视的贫困阶级的生活压力。虽然他熟悉各种各样生活悲惨的人们,但是他本人非常快活。由于身体极差,他再也做不完自己主动要求的巨额的工作了,他想休息。尽管他体质虚弱,但是他依然勇敢地孜孜不倦地工作着,他的道德力量是一流的。他是第一个大胆打着雨伞走在伦敦街头巷尾的人,或许会有人这件事认为微不足道。但是,要是现在让哪一个伦敦商人带着一顶中国式鸭舌帽沿着科恩黑尔走一趟,他就会知道这需要一定的勇气。霍华德先生带着雨伞走了30年,到最后,他发现这件物品已进入寻常百姓家了。
  亨利是个言而有信、真诚正直的人,他的话句句可信。由于这种诚实商人的性格特征,他得到了人们的尊敬乃致崇敬,这也是他被人们称赞的惟一原因。他恪守承诺,不论是作为一个商人,还是后来成为海军粮食储备委员会专员,他的行为都无可挑剔。他不愿接受承包人的任何一点好处。在粮食储备委员会任职期间,每次有人给他送礼时,他都很有礼貌地原封不动地退回,并留下字条:“他定下这样一条规矩,在工作中,决不接受任何人的任何馈赠。”当他发现自己精力日渐衰竭时,他豁达地为自己准备后事,就好像在准备一趟国内旅游。他清算了各种帐目,还清了债务,和往日的朋友一一告别,安排好了后事,然后换上干净整洁的衣服,74岁那年安详地离开了人世。他留下总共不到2000英镑的遗产,因为没有亲属继承,他把这笔遗产分给了他平时熟识的孤儿和穷苦人。这就是乔纳·霍华德美好的一生,简单地说,他是个诚实守信、充满活力、工作努力和心地善良的人。
  格兰威尔·夏普是另一位精力旺盛、能力突出的榜样。后来,他的这种力量在废奴运动中注入了一般高尚的工人之中,其中十分突出的有克拉克逊、威尔伯福斯、柏克斯顿和布鲁姆。尽管这些人都在废奴运动中都可称为巨人,但是,格兰威尔·夏普是他们的先躯,从意志、力量和勇敢等方面是看,或许他是他们之中最为杰出的。格兰威尔·夏普的人生生涯从他在托尔黑尔给一位亚麻布制造商当学徒开始。然而,学徒期满之后,他离开了那家公司,到一家军火公司当了职员。正是在从事这一卑微工作的过程中,他开始利用空闲时间做黑奴解放的工作。他总是喜欢做些于人有用的事,甚至还在当学徒时候就已经如此,因此,在他学习亚麻布生意的期间,和他同住一屋的学徒——一个有神论者经常引导他讨论宗教问题。这个年轻人认为格兰威尔对一些基督教经书的误解来自于他想了解希腊语,此外,关于预言的解释问题,他还和另外一个犹太人学徒发生了争论,这次争论同样使他克服了与希伯来人交流的困难。但是,使他把注意力和工作方向转变的是他的宽厚仁慈。在闵辛仑,他的哥哥免费为穷人看病,在他医护室无数的病人中有一个可怜的叫乔纳森·斯庄的非洲人,他似乎遭到了他的主人——一位来自巴巴多斯居住在伦敦的律师地摧残,腿瘸了,眼睛也快瞎了,失去了工作能力;而这位律师认为他的财产已不再有价值,便把他扔到大街上挨饿。这个可怜虫病魔缠身,只能靠乞讨生存,在找到威尔·夏普后,夏普给了他一些药,不久后同意到巴塞洛缪医院治疗,在那儿踏痊愈了,出院后,一天,夏普两兄弟搀着黑人在街上溜达,那时他们非常明白,任何奴隶主都有权大声宣布奴隶是他的人,他们甚至为黑人找了位药剂师替他治疗,一次,斯庄在药师夫人的后车厢里被那位律师发现了,看到他痊愈后有了使用价值,于是律师决定恢复自己的财产权,他找了两个市政官员把斯庄抓了起来,关在卡姆特,准备押回西印度群岛。这位黑奴想到几年以前在自己遭到囚禁时,格兰威尔·夏普曾给自己提供了友善的帮助,于是,他发出一封信向夏晋求助。而夏普已经忘记了斯庄这个名字,但他还是派人去卡姆特拘押所打听,打听的人回来报告说看守人员否认拘押了这个人,这引起了夏普的怀疑,他立即去了拘押所,坚持要见乔纳森·斯庄。他获得同意并认出了这个可怜的黑人奴隶,现在,斯庄是一名被抓获的在押奴隶。夏普先生冒险要求监狱长在市长还不知道斯庄的事之前不要将交给其他任何人。然后,他立即去找市长,市长同意召集那些没有获得批准而把斯庄抓捕入狱的人,当事人都到了市长那儿,然而似乎在这之前,斯庄的前主人已经将他卖给了一个新主人,因而,这个新主人拿着票据声称这个黑奴是他的财产。由于没有人指控斯庄犯罪,而市长也不知道斯庄的自由问题是否合法,最后市长释放了斯庄。这位黑人奴隶跟随着他的恩人走出了监狱,没有人敢抓他。但是,夏普不久就收到斯庄主人的一张通知,他声称自己的财产受到了剥夺,他要求恢复对这个黑人奴隶的所有权。
  在1767年左右,虽然英国人的人身自由权利在理论上是非常珍贵的,但是,在落实中却遭到了让人心痛的侵犯,践踏法律的事件几乎天天都有,强征海上服役人员的事件不断发生,此外,在伦敦和英国的其他大城市还有一群受雇用的绑架者,专门为东印度公司抓人。当这些被绑架者不愿意去印度时,他们就会被用船送往美洲殖民地,卖给庄园种植主。黑人奴隶买卖的广告公开登载在伦敦和利物浦的报刊杂志上。抓获和遣送逃亡的奴隶,将他们送到海上某艘特定的船上,可得到报酬。
  在世界上,英国奴隶的地位声名远播,其实,这不切实际和令人怀疑。由于无法可依,在法庭上,法官们的判决经常摇摆不定。虽然英国没有奴隶已经是一个很普遍的信念,可是,一些声名显赫的法律界人士却直接了当地表明了他们的反对意见。乔纳森·斯庄一案中,夏普先生求助的几位律师为了保护自己基本都持这种观点。乔纳森·斯庄的主人还告诉夏普,伦敦首席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和所有的高级法律顾问都认为进入英国的奴隶不能获得自由,可以合法地强迫他们返回种植园。如果格兰威尔·夏普不是这么无畏和热心,这种消息或许已经让他感到绝望。但是,对于夏普来说,其恰相反,这只让他更加坚定了决心,为黑人奴隶的自由而战,至少是在英国。他说:“在被那些专业律师抛弃之后,由于没有,我不得不自己去寻找法律的援助,在绝望中想方设法自卫。由于对法律实务和法律的基础知识,一窍不通,以前从没有看过一本除《圣经》之外的法律书籍,我只得极不情愿地去图书馆查找法律书籍的索引,然后,托我的书商去购买。”
  白天,他的全部时间都被军械部的事务占用了,在办公室里他承当最辛苦的工作。因此,他只能在深夜或清晨学习和研究法律。他承认自己也成了一种奴隶。在给一位牧师朋友的信中,他解释了迟迟回信的原因:“我现在根本没时间通讯。我晚上休息时间不能再少了。早上的时间必须进行一些法律观点的考证,决不能拖延,这方面还需要做极其辛苦的研究和考证。”
  接下来的两年中,夏普先生放弃了几乎所有的休息时间,对英国动人的个人自由权利的法律都作了深入的研究。他十分费力地读完了大量枯燥乏味的文献资料,对所有最重要的议会法案、法院判决和著名的律师的观点都作了摘要。在这单调沉闷而且深入持久的研究中,他没有人指导,没有人帮忙,也没有人给他提建议。也找不到一个律师赞成他的这一工作。然而,考证的结果使他满心欢喜,也让那些法律界的绅士们吃惊不已。夏普写道:“感谢上帝,在英国的法律法规中,没有一条——至少我没有找到——证明奴役别人的人是合法的。”他原本就步伐坚定,现在更是无所顾虑了。他以纲要的形式草拟了他的研究结果。这是一份平实、清楚而又大胆的声明,题目是《论在英国允许奴隶制度存在的不合理》。他把这篇文章抄写了很多份,并发给当时那些最有名气的律师。斯庄的主人发现夏普是个棘手的角色。在斯庄一案中,他寻找种种借口拖延结案,最后,他提出了折衷方案,但被夏普严词拒绝。格兰威尔继续在律师中传播他的手抄本小册子,最后,这些律师都反对继续限制乔纳森·斯庄的个人自由。法院判决:原告提出起诉并在诉讼中败诉,交纳三倍的诉讼费用。夏普的那本小册子也在1769年公开出版。
  与此同时,伦敦发生了绑架并把黑人贩卖到西印度群岛的其他一些事件。无论夏普在哪儿抓住这样的事件,他就会立即营救这些黑人。一个非洲人海拉斯的妻子遭到了绑架,并且被贩卖到了巴巴多斯,夏普得知后,以海拉斯的名义向法院对绑架者提起诉讼,获得了赔偿判决,海拉斯的妻子自由地回到了英国。
  1770年,发生了一起手段残忍的捕捉黑人的暴力事件,夏普先生得知后,立即追查施暴者。一个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一名男子雇用了两名水手,他声称一位叫刘易斯的非洲黑人是他的私人财产。他们把刘易斯拖入水中,扔到一只小船上,塞住嘴,捆住四肢。小船顺流而下,接着,他们上了一艘开往牙买加的轮船,只要到岸,刘易斯就会被卖作奴隶。然而,这位可怜黑人的哭喊声引起了他邻居的注意。此时格兰威尔·夏普已被黑人们视为朋友,所以,刘易斯的一个邻居径直跑到他那儿,把这一暴行告知了他。夏普立即去法院开具了一张带回刘易斯的许可证并火速赶往格雷威孙德,可是当他到达那里的时候,轮船已经启航。他又立即将一张人身保护令送往斯宾赫德,在轮船被放行之前,人身保护令终于被送到。此时,这个奴隶被他们锁在轮船的主桅杆上,泪流满面,非常悲伤。刘易斯被立即释放带回伦敦,作案施暴者被拘捕。在这一案件中,夏普先生头脑敏捷、决策果断和手脚麻利,可是它却责怪自己笨拙迟钝。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审理了此案,大家知道,这位伦敦大法官关于奴隶制度的观点与格兰威尔·夏普大相径庭。但是,这一次,这位法官没有把这一问题作为诉讼案件,他也没有对奴隶是否享有人身自由这一法律问题发表看法,而只是将刘易斯释放了事,原因是被告不能提供任何证据证明这位黑人是他的财产。然而,到此为止,在英国的黑人是否享有人身自由的问题还未一锤定音。不过,此时,夏普先生仍然一如既往地从事着他的善行,经过他不知疲倦的努力和迅速果敢的行动,被他救援的黑人数量越来越多。最后,意义非常重大的詹姆士·萨默塞特爆发了。据说,这一案件是由根据伦敦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和夏普先生的相互意愿挑选出来的,目的在于把黑人是否享有人身自由这一问题作为法律诉讼清楚明确地提出来。萨默塞特被他的主人带到英国后便逃跑了。后来他的主人抓到了他并准备把他卖到牙买加去。和以往一样,夏普先生很快掌握了这一案件,他聘请了法律顾问为这个黑人辩护。曼斯菲尔德大法官宣布这一案件涉及到一个普遍关心的问题,他要让所有的法官来作出裁决。夏普先生非常清楚自己将面临所有的反对力量,但是,他的决心依旧毫不动摇,幸运的是,在这场残酷的斗争中,他平日的努力产生了极大效果,人们对这一问题越来越关注,许多声名卓著的法律权威公开声明他们将支持他。
  这件关于人身自由权利的诉讼正处于关键时刻,大法官曼斯菲尔德将在3名法官的协助下对案件进行公正审理。实际上,在英国,除了被法律剥夺人身自由的人之外,这也是一次对每一个人是否都享有人身自由权利这一根本原则和宪法制度的审判。这里没有必要对审判的每一细节一一说明。总之,这一案件经历了数次的开庭、休庭、再开庭、再休庭,也经过了激烈持久的辩论。辩论主要是以格兰威尔·夏普的那本小册子为基础展开的,在法律顾问们的热烈讨论中,大法官曼斯菲尔德那极有影响力的思想开始慢慢转变。最后,曼斯菲尔德作出了判决,他宣布现在法庭已经达成了一致意见,案件也就没有必要再交给12名法官审理,他说认领奴隶决不会得到支持,对奴隶的认领权在英国不能生效,法律也不予承认。因此,必须立即释放詹姆士·萨默塞特。在这一判决宣布之后,当时还在利物浦和伦敦街道上公开进行的奴隶贸易,终于被格兰威尔·夏普有效地废除了。此外,他还为人们牢牢地树立了这样一种荣耀的真理:只要一个奴隶的双脚踏上了英国的领土,那么从即刻起,他就自由了。毫无疑问,首席法官曼斯菲尔德作出这样一个伟大的决定,主要应归功于夏普先生自始至终的勇敢坚毅的起诉和控告。
  对格兰威尔·夏普的职业生涯我们没有必要作进一步的说明。他仍旧不知疲倦地从事着那些有益人们的善行。在把塞拉利昂这一殖民地作为营救黑人避难所的过程中,他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他致力于美洲殖民地本土印第安人生活条件的改善。他鼓吹扩大英国人民的政治权利,要求废除对海员的强征服役。他认为英国海员和非洲黑人一样,享有受到法律保护的权利。他们选择海员生涯这一职业,并不意味着他们丧失了作为一个英国人的权利,他认为个人人身自由是第一位的。夏普先生同时也为英国和它的美洲殖民地之间恢复的友好关系辛勤工作,可惜毫无效果。,当美国独立战争爆发的时候,英美自相残杀,这时他的正义感是如此的强烈,以致于他不再考虑他那不合人道的工作,毅然辞去了在军械部的职位。
  最后,他一直坚持自己伟大的人生目标——废除奴隶制。为了这一工作的顺利进行,也为了把在这一过程中发展起来的力量组织起来,他们成立了废奴协会。许多人被夏普的表率和他的热情所鼓舞,纷纷站出来支持他。因此,他一个人的力量变成了群众集体的力量,他长年累月孤身奋战的自我牺牲精神最终注入到了整个国民之中。他的衣钵传给了克拉克逊,传给了威尔伯福斯,传给了布鲁姆和柏克斯顿,他们继承了他的事业,像他一样精力充沛、信念坚定的工作,直至最后奴隶制在不列颠的领土上被彻底废除。尽管后来人们提到这些人的名字时,经常把它们与这一伟大胜利联系在一起,但是,毫无疑问,这一胜利的主要功绩属于格兰威尔·夏普。因为,他着手这一工作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任何人为他呐喊助威,他独自一人与那些才华出众的律师及那个时代根深蒂固的偏见对阵。凭着一个人的努力,凭着自己的财产,他孤军奋斗。这场斗争是为国家的宪法而战,是为现代英国公民的自由而战,这场圣战应当名垂青史。不应当被历史所遗忘的还有他不知疲倦和坚韧不拔的精神。他点燃火炬照亮了其他人的心灵,并且这火炬代代相传直到最后照亮了民族的心灵。
  在格兰威尔·夏普去世之前,克拉克逊已经把注意力转移到了黑人奴隶问题上来。他甚至把这一问题选为大学毕业论文题目,他的脑子里满是这一问题的影子,以致难以摆脱。一天,他去了赫特福德街的韦德磨坊附近,他缓缓下马,不言不语地坐在路边的草皮上,经过了长时间的思考,他决心献身于这一事业。论文完成后,他把它从拉丁文译成英文,并且添加了许多新鲜的说明,然后出版发行。不久,他有了许多帮手。那时废除奴隶贸易协会已经成立,尽管他毫不知情。后来便毫不犹豫地加入了协会。为了从事这一工作,他牺牲了自己的前途。当时,韦尔伯福斯当选为议会领导,而克拉克逊的工作却主要是搜集和整理大量的证据来支持废奴运动。这儿的一个典型事例也许足以说明克拉克逊敏锐和坚韧的个性特征。在对奴隶制度的保卫过程中,奴隶制度的鼓吹者认为,那些在战争中被俘获的黑人应卖作奴隶,否则,在回国后,他们将面临更加悲惨的厄运。克拉克逊知道有一些从事奴隶贸易的人在进行捕奴活动,但是一时无法找到证据。到哪里去找一个这样的事例呢?在一次偶然的旅行中,克拉克逊认识了一位绅士。这位绅士告诉他在大约一年以前他的公司里有一个年轻的海员,这位海员曾经参加过奴隶抓捕队。但是,这位绅士不知道这位海员的姓名,只能大致地描述他的长相,更不知道这位海员现在在哪里,只知道他在一艘常备战舰上服役,至于在哪个港口他一无所知。凭着微乎其微的这一点点信息,克拉克逊决定找到那个海员作为证人。他几乎跑遍了所有常备战舰的港口城市,查找了每一艘战舰。终于在最后一个港口城市的最后一艘战舰上,他找到了这位年轻海员。这个人的的确确成了他最有价值和最有说服力的证人。
  几年间,克拉克逊与400多人通信联系,同时,为了收集证据,他四处奔波,走过了35000多英里的路途。由于长年累月的辛勤工作,他积劳成疾,精疲力竭。但是,他仍然在不停地工作,直到他的热情唤醒了人们,激起了所有善良的人们对奴隶的强烈的同情心。
  经过多年的长期斗争,奴隶贸易被废除了。但是,还有另一个伟大的目标有待实现,这就是要在英国的领土上废除奴隶制本身。在这里,仍然是意志的力量赢得了这一天的到来。在这一过程的所有领导者中,取代韦尔伯福斯进入议会的福韦尔·柏克斯顿最为卓越。柏克斯顿曾经是一个头脑痴呆四肢发达的顽童,他具有与众不同的坚强的意志力,这种意志力在他幼年曾表现为暴躁、骄横和固执。他从小丧父,幸运的是他的母亲非常智慧。她小心翼翼地训练着他,强迫他服从,同时,对于一些可以让他自己去做的事情,她总是鼓励他自作主张,自己行动。柏克斯顿的母亲相信如果加以正确引导,形成对一种对有价值的目标的坚强毅力,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极为可贵的品质,因此,她就开始培养自己的儿子。当有人和她谈及儿子的任性时,她只是淡然地说:“没关系,他现在是固执任性,但是,最终你会看到这对他有好处。”在学校里,福韦尔收获极少,他被认为是个又呆又懒的人。他让别人替他做功课,自己却四处捣乱。下午他一般在3点回家。这个智力低下身材魁梧的小伙子,只对划船、射击、骑马和田径运动感兴趣。猎场的看守员是一个心地慈善的人,虽然不会读书写字,但对人生和自然有极强的观察力,柏克斯顿的大部分时间都是和这位看守员一起度过的。其实,柏克斯顿天生聪明,只是他缺少文化、训练和发展。正当他的人生道路处于正义还是邪恶的关键时刻,他很荣幸地进入了格尼家庭的生活,这个家庭不仅有良好的社会品行,而且以知书达礼、乐善好施而闻名遐迩。
  与格尼家庭的交往,正如柏克斯顿后来常说的,使他的生活五彩缤纷。他们鼓励他注重自我修养,当柏克斯顿进入都柏林大学并在那里赢得了崇高荣誉的时候,他满腔激情地说:“是他们鼓励我去为他们带回荣誉。”他和这个家庭的一个女孩结了婚,然后在他舅父汉巴利这个伦敦酿酒商的作坊里当了一名职员,开始了他的生活。他的意志力使他小时候成为一个难于管束的顽童,现在,却使他无论从事什么工作都不知疲倦并且精力充沛。他做什么工作都全神贯注。因为他身高6英尺4英寸,身材魁梧,大家都叫他“大象柏克斯顿”。而且他还精力旺盛,经验丰富。他得意地说:“我可以先酿一个小时的酒,接着去做数学题,再去练习射击,而且每一件事都能聚精会神地去做。”无论他做什么他都有坚定的决心和无穷的力量。在成为合伙人之后,他当了这家公司经理,他充满活力,事无巨细他都亲自过问,生意之兴隆是前所未有的。他难得片刻空闲,因为每天晚上他都要勤奋自学和研究和布莱克斯顿、盂德斯鸠等人关于英国法律的评论。他的读书原则是:“看一本书决不半途而废”,“对一本书不能融汇贯通熟练运用,就不能说已经读完,”“研究任何问题都要全身心地投入。”
  柏克斯顿进入英国议会的时候,年仅32岁。他认为在议会里,每个议员的诚实、热心和消息灵通是使他成为世界上一流绅士的可靠保证。他的主要工作就是要使英国的殖民地上的奴隶彻底解放。他常常把自己早年对这一问题的兴趣归因于普丽西拉·格尼的影响。普丽西拉·格尼是埃尔哈姆家族的一名成员,一位美丽智慧、心地善良、兼有各种美德的妇女。1821年,在她临终之前,她反复交代要告诉柏克斯顿,“把奴隶问题作为他最大的人生目标。”她的最后一个动作是试图再一次庄严地控诉奴隶制的罪恶,可是,在这最后的还未完成的努力中,她断气了。普丽西拉的忠告永远铭刻在柏克斯顿的心中,并把自己的一个女儿也取名为普丽西拉,把女儿结婚的日子定在1834年8月1日,也就是黑人解放的那一天,这一天,女儿普丽西拉也从孝顺父母中解脱出来,离开了父亲的家到了丈夫的公司。也就在当天,柏克斯顿坐下来给朋友写了封信,他写道:“新娘刚刚出嫁,事情都已经圆满地结束,而且在英国的殖民地上再没有一个奴隶。”
  柏克斯顿不是天才,不是一个富有才智的领导者,也不是一位发明家,他只不过是一位热心、直率、坚毅而又精力充沛的昔通人。事实上,他的全部性格特征大致可以用他自己的一段话来概括,这一段话每一位年轻人最好是能铭记于心,他说:“我越来越体会到:人与人之间、弱者与强者之间、大人物与小人物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于意志的力量,即所向无敌的决心,一个目标一旦确立,那么,不在奋斗中死亡,就在奋斗中胜利。具备了这种品质,你就能做成在这个世界上可以做的任何事情。否则,不管你怎样的才华横溢,不管你有怎样的背景,不管你拥有多少的机遇,你都不能使自己从一个两脚动物成为一个真正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