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餐厅品牌: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全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增长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09:14
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支撑全力打造成都都市圈增长极 民盟四川省委     当前,全球经济进入后金融危机时代,世界各国都在寻找新的经济发展引擎,新兴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国内也展开了新一轮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机遇的竞争。四川要想在未来产业竞争中占得先机,必须抓住机遇,抢先布局,实施非均衡发展,依托省内最具发展潜力和经济优势的成都都市圈,集中力量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地和集聚区,为四川整体和长远发展赢得有利地位。    一、抓住战略机遇,依托区域合作打造成都都市圈    世界经济全球化,信息技术普遍应用,产业跨越国际、省际的布局等因素,可能打破东、中、西梯度发展的传统模式。长期以来被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四川,今天与东部相比,在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抢占经济发展制高点的机遇中,各具优势,几乎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这是改革开放30年来的第一次。    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为代表的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经济增长引擎,具备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资源能耗低、综合效益好、市场前景广阔的特征。这七大产业与我省“7+3”产业发展规划相当程度吻合,在我省有较好的基础。因此,抓住这一战略机遇,选择省内最具经济优势的区域,强力整合资源,形成集群竞争力,实现重点跨越发展,培育一个与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经济区鼎立的经济增长极,才能支撑四川经济持续高位发展。我省确定的“5+11”成都都市圈(包括成都、德阳、绵阳、眉山、雅安五市全境,以及资阳市雁江区、乐至县、简阳市,遂宁市船山区、大英县、射洪县,乐山市市中区、沙湾区、五通桥区、峨眉山市、夹江县共11个县),其人口约3900万,占全省人口的45%,GDP近7000亿,是四川经济最具活力的区域。以成都为辐射中心,以区域合作为平台,形成产业集群,拉长产业链条全力打造成都都市圈,以都市圈的整体实力抢抓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完全可以在全国甚至世界产业竞争中占据一席之地    二、明确战略构想,统筹谋划成都都市圈功能布局    大规模区域合作的基本要求是分工明确、错位一体。目前,成都都市圈内各城市都高度重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都在抢抓机遇,积极招商引资。但如果各自为政,将会分散宝贵的生产要素资源,难以形成集群竞争力。因此,必须尽快明确成都都市圈发展的战略构想,以各城市的经济基础、自然条件、要素禀赋为前提实行全区域产业协作,以合理分工提高产业水平,实现产业链、价值链合理分配,建成创新能力强、集聚程度大、市场占有率高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地和集聚区,成为引领四川乃至西部发展的核心增长极。省政府有必要主动调整产业布局,统筹规划成都都市圈内各城市战略性新兴产业类别、城市功能定位,形成多个“一区一主业”的产业园区,打造定位合理、错位发展、相互支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成都市要担当发展高地和辐射中心,通过全面扩大对外开放,在全国乃至全世界范围内吸引各种优质资源,通过省内区域合作,打破行政区域内的环境资源制约,集中力量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汽车、现代服务业等新兴产业上取得突破,向周边的共建工业园延伸产业链,带动都市圈产业一体化发展。都市圈内其它城市要以开放统一的区域合作为抓手,主动融入一体化都市圈,形成有效的承接产业转移机制,做好战略性新兴产业链的延伸、配套工作,同时也要根据经济圈的产业布局规划,加快各自优势产业的提档升级,促进原有的传统产业向高端发展。    三、强化战略统筹,创新成都都市圈合作机制    (一)统筹规划    四川省在“十二五”规划中要细化成都都市圈一体化发展规划,突出区域主体功能,在四川省7+3产业规划的基础上,确定不同区域的优势产业和主导产业,统筹规划与区域产业发展紧密相关的交通、通讯、能源供应等基础设施建设,以及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和人力资源交流等方面的内容。区域内八城市的局部规划,交通、国土、经济、环保及各项社会事业的专项规划都与之相衔接    (二)设计制度    省政府应统筹安排,搭建层次完备的合作平台,以强有力的制度为保障,确保战略构想和宏观规划的实现。建议省政府指导,都市圈内各城市在充分协商基础上,确立区域合作的基本制度和规则,签订《成都都市圈“5+11”区域合作协定》,整体包装“成都都市圈”,加强对外宣传与营销,树立与推广区域品牌。建立都市圈“5+11”市长联席会议制度,负责重大问题的决策和协调,下设协调委员会,由各市相关部门负责人组成,轮流主持会议,定期召开例会,解决日常运作中的问题,实现信息的沟通、行政的互认、市场的开放。把目前已经开始运行的成资、成眉、成阿工业园列为省级区域合作试点,赋予必要的权限,集中财力、物力、人力重点推进,使之尽快形成有推广价值的经验,并上升为全区域推进的规范制度。    (三)创新科技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在全球化平台上展开竞争,基础性、关键性的技术是核心竞争力。为此,要在四川省“科技基础条件平台”的框架下,进一步推进成都都市圈各城市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协调整合,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产业链,组织相关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和长效合作机制,组建产业技术创新联盟。特别是成、德、绵三个科技资源最为集中的城市,要扩大大型科学仪器设备区域共享,加强创业孵化平台区域互动,促进科技投融资服务体系区域开放,加快实现区域科技资源开放共享。四川省“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要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倾斜,对如纯电动汽车的电池、电机、电控系统这样的引领产业方向的核心技术研发给予重点支持,力求率先实现技术突破,占领产业制高点,掌握未来发展主动权。    (四)协调利益    充分研究和尊重都市圈各方利益,创新政府的资源分配制度、考核制度、利益协调制度。用好土地、财政、税收、能源、基础设施建设等政策杠杆,对产业基础相对薄弱的地方在基础设施建设、产业转移、项目引进、环境保护上给予更多的扶持和帮助。探索建立各城市之间的利益协调机制,解决好合作中增长的GDP分享、财政分配、投资分担等重大问题。实施全区域的招商引资项目流转制度,统筹安排项目引进和安置。改革对地方政府的考核指标,把对产业结构和产业质量的考核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对税收、经济、环保等指标实行差别化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