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复嘟嘟杯用法:高书生:文化产品既要“个性化” 又要满足“社会化”---中国文明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49:00
访谈记者:张玉玲

  议题起因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文化发展新蓝图——传承创新,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变化新要求,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使精神文化产品和社会文化活动更加丰富多彩。

  “两难”求解

  ·如何既尊重文化规律又释放创作活力?

  ·如何让“小众”与“大众”对接,让“个性”与“共性”辉映?

  ·如何解决大众要求“快”发展,而文化创作却是“慢”功出细活的矛盾?

  从“作品”到“产品”

  ——尊重文化规律,释放创作活力

  记者:电影《唐山大地震》脱胎于小说作家张翎的《余震》;电影《山楂树之恋》改编自作家艾米的同名小说;电影《让子弹飞》是作家马识途70年前的原创。这种文化现象折射出怎样的信息?

  高书生:作品是产品的基础,这已是大家的共识。文化传承类似于再生产,要经过创作、生产、传播和消费等环节。创作是文化再生产的起点,也是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源泉。如何激发创作热情和活力,使人民群众喜闻乐见、健康向上的原创性作品层出不穷,是检验文化体制是否完备的试金石。

  记者:《潜伏》的热播,又是一个文化产业的经典案例:作家龙一的小说,将历史与人文巧妙融合在作品中;东阳青雨影视公司投资2000万元将作品打造为产品;后来在各电视台发行,单集销售达100多万元,投资回报1000多万元。

  高书生:《潜伏》的成功,是创作“个性化”与生产“社会化”有机结合的一次尝试。文化创作是艺术家的原创,有显著的“个性化”特征,而精神文化需求具有规模较大、消费时间相对集中的特点,这就是“分散化”创作和“社会化”生产之间的“两难”,关系到如何释放文化生产力。怎样破解这对“两难”矛盾,贯穿于文化再生产的整个过程,也是“十二五”规划中要着手突破的问题。

  创作本质上属于个体行为,一般都是分散化进行,但其最终成果是属于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的,所以,激励创作、保护原创是社会行为,应作出制度安排:一是设立文化发展基金,采取资助、奖励、补贴等多种方式,对创作者给予资金扶持,让具有创作潜质和才能的人们摆脱各种利益诱惑潜心创作。二是建立国家文化艺术荣誉制度,对文化传承和创新功勋卓著、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给予褒奖。三是健全版权保护制度,从立法、执法、监督等各个环节推动版权保护常态化,严厉打击各类侵权盗版行为,切实维护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

  记者:要激发“分散化”的创作热情,就要尊重创作者。可这又产生一个新问题,随着中国人均收入突破3000美元,迫切希望文化产业“快”发展,有更多的文化产品去满足群众的文化消费需求;但另一方面,文化创作有其规律,不能急功近利,甚至需要“慢”功出细活,怎样去解决这个“快”和“慢”的“两难”?

  高书生:其实这二者既有矛盾,又有联系,它们的内在联系是显而易见的:文化产业发展是文化事业繁荣的基础;文化事业的繁荣是文化产业发展的源泉。文化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集体记忆,以物质的和非物质的形态传承,并作为共同财富成为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主体。与此同时,为满足人民群众的文化消费,就要依靠文化企业生产丰富多彩的文化产品和服务,繁荣文化市场,形成经营性文化产业。

  基于此,“十二五”将从两个层面解决这对“快”和“慢”的矛盾: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满足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需求,提高全民族的文化素质。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满足不同层次、不同水平的群体的多样化文化需求。

1,2,31 2 3  责任编辑:项 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