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音是如来的弟子吗:福利院探索提供住房由爱心夫妇抚养助孤模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53:41

福利院探索提供住房由爱心夫妇抚养助孤模式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3月30日04:35  燕赵都市报

  本报记者静冬文/图

  不同环境下、不同年龄段的孤儿们都有着一个共同的梦想,那就是得到家庭的温暖,得到一份父母般的关爱。那么又怎样才能让每一个孤儿都能梦想成真呢?

  为了能让孤儿“回归家庭”,以满足儿童成长中的情感需求,保定市儿童福利院曾尝试着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爱心寄养家庭。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找到寄养家庭的孩子并不多。于是,福利院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在全省率先开始尝试为孤残儿童组建“类家庭”———

  近距离看孤儿在“家”

  宽敞明亮的四室两厅虽装修简单,但屋内布置却非常温馨。从卡通图案的窗帘到餐厅隔断上摆放的各种小装饰品,再到客厅沙发上堆放的毛绒玩具……不难看出这个“家”是经过主人精心布置的。3月29日,记者来到保定市儿童福利院内的“类家庭”楼。

  见到记者推门进来,4岁大的党瑜和党小东迎面跑了过来,嘴里喊着“叔叔好”,好奇地望着记者手中的相机,踮着脚摸摸这摁摁那。一脸慈爱的“爱心妈妈”解俊英赶忙过来招呼记者坐下,她怀里抱着的党艳阳还不到一周岁,嘴里正叼着奶瓶子。一旁的女儿裴洁怀里抱着党建平,已会哑哑学语。

  “这些孩子都会喊‘妈妈’了!当第一次听到他们喊我妈妈时,眼泪都流了下来。你知道吗?在这些孩子心里,从来没有对爸爸妈妈的记忆。叫“爸爸”、“妈妈”,这是孩子们融进家庭生活的开端。”曾在福利院做过护理员的解俊英告诉记者,在福利院时,护理员管着90多个孩子的起居生活,不能满足每个孩子的要求,现在搬入“类家庭”了,孩子们总喜欢让“妈妈”抱着玩。

  郭清玲是最早担当“类家庭”家长的“爱心妈妈”之一,她代养着五个孤儿。记者见到她时,她和孩子们“打成一片”,党娜抱着她的腿、党丽搂着她的脖子、党玉展在客厅的地毯上打着滚,6岁的党佳宁因为是个盲童,坐在一旁也跟着呵呵地笑。“这些孩子一刻也不愿意离开我,有时故意耍赖。我这儿还有个脑瘫患儿叫党朝阳,正在石家庄做手术,因自己无法脱身,只能由福利院的员工去陪床了。”郭清玲气喘吁吁地说,只要孩子们高兴,她就会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要求,有时她甚至希望自己有“分身术”。

  “女儿上小学四年级了,回家后都是尽力帮我照看这些孩子,她和这些孩子感情很好。”郭清玲说,在她这里,自己的孩子和寄养的孩子没什么两样儿。

  薛兰福是“类家庭”楼里的一个“爱心爸爸”,记者采访时正赶上他倒休在家。只见2岁的党存,被他的大手一托快接近房顶,把小家伙乐得直流口水。薛兰福成了“爱心妈妈”王素英的主要帮手,“中午她做饭,我看孩子,这样她才得以喘口气。”薛兰福说,不管怎么样,他会一直支持爱人这样做下去。因为在他眼里,这是一份非常有意义的工作。

  在“类家庭”里,除了家具一应俱全。记者还看到,每户都配备有紫外线消毒灯。

  这些党姓孩子和“家长”们没有任何血缘关系,但在这里却是其乐融融的“一家人”。

  “类家庭”经历“磨合期”

  “‘类家庭’是由一对爱心夫妇担任‘爸爸’和‘妈妈’,在福利院提供的家庭式住房内,与4到6名儿童组成一个家庭,妈妈负责在家照顾孩子的饮食起居、学习教育等,爸爸白天外出工作,晚上回家后协助辅导孩子学习。这种已推出了近一年的新型助孤模式,是在国内无经验可寻的情况下试着开展起来的。”保定市儿童福利院办公室主任李翠萍在接受采访时颇有成就感地说。

  当地曾尝试面向社会公开征集爱心寄养家庭。但由于种种原因,最终找到寄养家庭的孩子并不多。2010年5月18日,保定市儿童福利院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后,决定采取社会公开征集方式,为孤残儿童组建“类家庭”。

  “组建‘类家庭’的初衷,就是要最大限度地为孤残儿童营造出一种类似家庭的成长环境,培养他们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沟通能力,为他们今后融入家庭、走向社会搭建一个有效平台。”李翠萍告诉记者,由于福利院里的孩子多、工作人员少,多年来一直采用的是集体抚养模式,缺少家庭氛围的难题一直困扰着他们。

  不仅仅是在保定,全国各地都存在着这样的困惑:福利院里的孩子或多或少都有残疾,自理能力差。在集中抚养过程中,照顾起来很难面面俱到。缺少交流,缺少关爱,导致一些孩子三四岁还不会说话,六七岁不会走路。

  为了给“类家庭”提供良好的硬件环境,保定市福利院在院内新建了一栋三层共12户的“类家庭”楼。每户均为四室两厅的民居结构,厨房、洗漱间、电、暖、气等生活设施齐全。志愿加入“类家庭”的爱心夫妇,可以免费住进这样一套房子,福利院每月还将付给“妈妈”近千元薪酬,并按其照料孤残儿童的多少,给予实物或现金方式的生活补贴。医疗保健、水、电等杂费,也由福利院承担。

  到“类家庭”里做爱心妈妈,起初最难面对的是这些孩子们的“坏习惯”,并要有更多的耐心和爱心去对待他们,这是一个很大的挑战。事实上,突然降临的尊重与关切比新的生活规则更难让这些孩子们适应,开始甚至还有些排斥。和好多新生事物一样,“类家庭”也要经历“磨合期”。

  因为福利院的孩子大多有残疾,平时缺乏一对一的教导,这些孩子都不会自己穿鞋、穿衣服。为培养他们的自理能力,爱心妈妈要手把手地教,用他们的话说,“教起来比自己亲手为他们做还累。”

  “俗话说‘宁种三亩地,不带一个娃’。免费住大房子,在家还能拿工资,听上去很美的差事,实际上一点也不轻松。”保定市儿童福利院寄养办主任李慧茹说。

  “家长”要全心扑在孩子上

  “如果您有满满的爱心、足够的时间和耐心,欢迎您到市儿童福利院来,成为这里即将组成的‘类家庭’中的一员,给孤残儿童一个‘家’……”据记者调查,保定市儿童福利院在探索开办“类家庭”助孤模式前期,在当地媒体向社会公开招募12对爱心父母。结果,只有共20多对夫妻报名“响应”,经筛选大多数都不符合要求。

  按照保定市儿童福利院的规定,夫妻双方有养育孩子的经验,而且能长期(一年以上)入住;女方的年龄在三十至五十五岁之间,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类家庭”家长与养育儿童之间不存在收养关系;入住“类家庭”楼后可带一个亲生孩子跟随入住。白天“爸爸”可外出工作,“妈妈”则在家中照顾孩子。

  “‘妈妈’除了要照顾好孩子,还必须与我们其他工作人员一样,遵守福利院的各项规定,接受福利院的正规管理、培训等。”寄养办主任李慧茹告诉记者,对报名参与的爱心夫妇,福利院还要通过辖区派出所、居委会以及街坊邻居等渠道,对其道德品质、家庭状况等进行全方位考量,然后择优录选。对已入住的“类家庭”,还要通过入户巡查、开家长会等,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状况;家长要对儿童的生活开销列出明细账,每月向福利院汇报,福利院对“类家庭”定期考评,进行相应奖惩。

  但是,对于纠正孩子们成长中的错误,福利院把教育的权利下放给了“类家庭”的家长。孩子错了当然要批评,进入“类家庭”的孩子不单单是让他们感受到亲情,还要接受正确的家庭教育。

  有爱心,这是福利院招募“爱心父母”时列出的首要条件。“爱心妈妈”郭清玲是最早当上“类家庭”的家长的,一年下来她对此深有体会,“没有爱心,根本没有办法和孤残儿童长期相处。除了有爱心,更要有耐心。”

  做了爱心妈妈,就相当于24小时在岗,而且没有节假日。“每晚孩子们9时睡觉,我要在23时、凌晨3时和早上6时好几次起来让他们上厕所,根本休息不好。今年春节,都没有回山东老家,婆婆专程来保定过的年。”郭清玲说,唯一清静的时候就是孩子们每天4个小时在幼儿园的时光,但是“爱心妈妈”们也闲不下来,手头还有一大堆家务要做。

  为了照顾这些孩子,“爱心妈妈”几乎没有时间外出。以前爱逛街的,爱去邻居家串门的,现在只能天天在家里照顾孩子。“好多爱心妈妈,整天不出屋,连买件新衣服的时间都没有。全身心地扑在了孩子身上,哪也去不了,也不想去了。”李慧茹动情地说。

  模式虽好却面临推广瓶颈

  进入“类家庭”之初,孩子们不习惯与人交流,自私、封闭、冷漠。长年的集中养育生活,让这些孩子充满争抢意识,尤其是吃饭时不知道饥饱。让郭清玲印象深刻的一件事是,有一天4岁的小党娜竟然因吃爱吃的“红烧排骨”撑得闹肚子,而现在竟然知道给“妈妈”让座了。“经过一年来的‘类家庭’生活,孤儿们的各项生理指标有很大提高,社会适应能力明显增强了。”“类家庭”的家长们说,如今“儿女”们从以前的孤僻变得开朗懂事了。“缺少父母疼爱的家庭氛围,儿童成长的情感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不利于儿童心理健康。在‘类家庭’这样相对稳定的‘亚社会’环境下,感受家庭的爱和温暖,便于培养孩子们的家庭观念和社会沟通能力,为他们回归社会奠定基础。”河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师张爱华认为,“类家庭”的生活打破了福利院集体式的抚养方式,更突显了人性化和科学性。在家庭环境中,孩子更容易对父母及其他家庭成员产生亲情,形成稳定的依恋关系,这有利于孩子社会交往能力的提高和个性的发展。

  然而,“类家庭”的干预机制是过渡性的,不是永久性的。按照现行的寄养规定,孩子满14周岁后,就要离开寄养家庭,转入社会福利院,孩子最终还得面临与家庭分离的难题。很多孤儿在寄养家庭里生活多年,分离,对孩子和家长来说都会很痛苦。一些业内人士认为,国家应当出台保障政策,鼓励由寄养家庭永久收养这些孩子,成为法律承认的一家人。

  据记者调查,“类家庭”启动一年以来,爱心妈妈的工资已从750元涨到了1000元。两户“类家庭”的家长因种种原因中途打了退堂鼓。目前有4户“类家庭”处于正常运转,尚有8户待开展。“‘类家庭’模式很有效果,而眼下面临的最大问题还是资金。”保定市儿童福利院院长李红旗给记者算了一笔账:以一户家庭一年为单位计算,仅仅爱心妈妈的工资就是1万多元,4、5个孩子的伙食费和奶粉等生活费……一年下来,养育4个孤儿的“类家庭”的花费要比传统的集中抚养高好多。记者了解到,由于福利院财力有限,“类家庭楼”内的儿童床、衣柜、彩电、冰箱、洗衣机等大量家庭用品还是由社会爱心人士捐赠的。“社会爱心人士对公益事业的关注和支持,是促进‘类家庭’工作模式不断发展和完善的动力。”李红旗呼吁,“类家庭”要持续发挥作用,仅靠福利院的力量远远不够。首先是资金保障,需要大家都伸出双手,为“类家庭”提供物质保障,解决生活上的各种困难;其次还需要更多爱心夫妇接力,为孤残儿童提供稳定的情感庇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