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新的人物形象分析:谁解空巢老人之悲: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03:06
深度
话题
§空巢老人: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
版主按:“出门一把锁,进门一盏灯”是对许多“空巢老人”生存状况的形象描述。所谓“空巢”,是指子女长大成人后从父母家庭中相继分离出去,只剩下老年一代人独自生活的家庭。如今越来越多的子女选择出国留学,父母在国内翘首企盼,空巢期提前和空巢期延长,成为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联想到之前准备将“子女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应该说,老年人关怀问题不仅是“国法”,更该是每个家庭的“家法”。空巢如何不空?对此,你有何高招?欢迎进来说说>>>


■心酸——空巢老人的年夜饭
“哪个女儿愿意陪我过年,我就把房子给谁,这个公证能办吗?”
过年,国人心中最隆重的节日,不管时代怎么变迁,这大年三十,一家团聚一直是头等大事。云游四方的游子回来了,千里之外打工的亲人回来了,出门求学的孩子回来了......只要有时间,哪怕相隔千山万水,中国人都要赶回家中过年。过年,图的就是一份喜气,图的就是一份热闹,图的就是一家人在一起的那一份幸福与温馨。可是我们看到,因为种种原因,现在的社会有越来越多的“空巢老人”。
韩伊:一个人的年怎么过?一个人的年夜饭吃出的岂不是满肚子心酸?让老人越吃越凄凉,情何以堪?
花少林:人老了,别无所求了,就是希望儿女能够“常回家看看”。希望天下的儿女们都能设身处地为自己的父母想一想,而我们的社会也应该尽一切努力关心照顾空巢老人。
唱歌的燕子:平常都说工作忙,根本懒得回家,逢年过节却又说走不开。那些空巢老人想见儿女的愿望是多么强烈,都拿出“哪个女儿陪我过年就把房子给哪个”的“撒手锏”了。可是亲情是可以“收买”的吗?用这样的手段换来的效果恐怕会适得其反吧?


■“常回家看看”入法难解“空巢”之悲
静水流深:孩子是啥,是膝前的融融天伦,当天伦被空间隔离,老人无法触及时,老人焦渴的眼里便只余酸辛。此时,老人最需要的是子女的呵护与问候。
笨笨熊的耳朵:草案虽然将 “常回家看看”规定进法律,但并没有规定子女“不常回家看看”的后果。也就是说,这一规定只是一种鼓励引导性的规定,而非强制性、义务性的规定,违反这一规定也未必会产生严重的后果。在这种情况下,子女“不常回家看看”又能如之奈何?因此,缺乏强力后盾的“常回家看看”,很有可能沦为一场一吹而过的耳边风。其实,对于多数的子女而言,他们并不都是不孝之子,他们并非不想“常回家看看”,工作的压力、城市里打拼的辛苦、两地分居的艰难,这些客观的因素制约了他们“常回家看看”。这些客观的因素不改善,徒求子女“常回家看看”恐怕也不太现实。毕竟,理想很丰富,现实很骨感。
不离不弃:“常回家看看”入法这条路上还有很多艰难,但无论社会怎样变迁,带着孝心回家看看的脚步都不能变得艰难。国学大师南怀瑾曾说:“有的孩子以为常给父母寄点钱财物品就是孝,殊不知孝是一种情怀,一种感恩,一种体恤。孝不是汇款单能寄去的,孝也不是一个包裹能运走的。孝,在更多的老人心里,往往仅仅是一个抚摩、一个拥抱、一次凝视、一次倾谈。在老人的眼里,最大的孝心往往就在眼前膝下。”


■ 让“空巢老人”幸福起来
燕石: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关心“空巢老人”就是关爱我们的父母;关注“空巢老人”就是关照自身,今天或许我们还年轻,但是将来我们都将老去,儿女或许由于种种原因不在膝前。今天让“空巢老人”的心幸福起来,明天我们老了虽然家“空巢”,但心不空。
只看风景:父母真正想要的并不难满足,或许真的就是一双能“帮妈妈洗洗筷子刷刷碗”、“帮爸爸捶捶后背揉揉肩”的手;或许真的就是一份愿“向妈妈说说生活的烦恼”、“向爸爸谈谈工作的事情”的心意。常回家看看难实现的话就常给父母打打电话,孝心无价,尽孝不止,总会找到一条通往父母内心世界的路。
韩伊:从儿女方面考虑首先要“读懂”父母,多用“共情心”去换位思考父母的需求,多用“温暖的方式”尽孝道;从老人方面考虑首先要学会自寻乐趣,主动积极地“需求温情”,刻意地提醒儿女转变尽孝方式、及时摆脱“空巢心理”等都是迫切的。
给空巢老人支个“心招儿”
岳阳楼:子女“离巢”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空巢老人们要减轻对子女的心理依恋,扩大自己的人际交往圈子,认识新朋友,联络老朋友,同龄人在一起可以互帮互助,不仅可以获得生活的支持,也能得到相互的精神慰藉,这样老人们离失落忧郁就远了很多。
笨笨熊风景:要发掘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丰富文化娱乐生活。比如,多读书看报,玩玩琴棋书画,欣赏音乐戏剧,听听广播评书……做做年轻时想做却没时间做的事情,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自己找乐子,积极达观地享受清闲时光。
斜阳:可以从事力所能及的“劳动”。良好的身体条件是幸福生活的基本要素,老人们更要关心自己的身体保健,这是晚年幸福的保障。在有一个好身体的基础上,老人们可以积极参与到各种“劳动”中,包括做志愿服务者、社会义工等,为别人提供帮助,同时也能获得社会价值认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