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网络技术论文:足跟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脚跟痛)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3:48:18
足跟痛的原因和治疗方法 足跟痛:主要因受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其特点是清晨下地的第一步足跟部疼痛厉害。有的活动几分钟后,疼痛反而消失;当坐下来休息一段时间,再次站立时又会出现疼痛。这毛病虽然不大,但严重困扰着人们的生活,给人们的活动、行走带来严重不便。足跟痛主要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跟腱、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足跟骨刺、跟腱炎、筋膜炎、跟垫痛等,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个别患者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有骨刺。大部分足跟骨刺会有足跟痛症状,但不是有足跟痛就会有足跟骨刺。足跟痛的症状:足跟痛(calcanodynia),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侧位 X 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足跟痛的发病原因: 中医医解析足跟痛病因: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足跟痛是中老年人的一种常见病,尤以女性为多见。病因病机足跟痛多因年老体弱,肾精不足,气血运行不畅,经脉痹阻,肌肉筋骨失养,不通则痛或不荣则痛;或因过度肥胖,或产后失于调理,损伤了肌肉筋脉甚至筋骨而发。主要是跟骨底面长期慢性损伤与“六淫”所引起的疼痛,多为风寒湿邪或痰湿瘀血留滞经络,以致气血不得宣畅,营卫失和。           中医学认为,足跟痛多属肝肾阴虚、痰湿、血热等因所致。肝主筋、肾主骨,肝肾亏虚,筋骨失养,复感风寒湿邪或慢性劳损便导致经络瘀滞,气血运行受阻,使筋骨肌肉失养而发病。                                      西医解析足跟痛病因: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足跟痛的治疗方法与保健

足跟痛多见于“足底筋膜炎”和“足跟筋膜炎”。足底筋膜由纤维筋膜所构成,发挥着维持脚弓的作用。当人体站立或者行走足部承受体重的压力的时候,因为有了足底筋膜才使我们的脚依然维持脚弓的形状。外伤、退行性病变以及局部疲劳都是造成足筋膜无菌性炎症的病因。

 除了感到“足跟痛”或者“脚底痛”外,有的患者在走路时还因疼痛而“跛行”,有的会在晨起患肢踩地时突发钻心的疼痛,行走片刻后即可缓解。

 足跟痛患者在就诊时,最好先要拍摄X光片,以排除是否有骨折或者骨刺,明确诊断为“足底筋膜炎”后自我保健要注意以下事项:

1 可以用中草药熏蒸浸泡患足。

 中草药熏蒸浸泡患足可以起到舒筋活血、消瘀止痛的作用。将由红花、赤芍、当归、川乌、草乌等多种中草药组成的外用药(剂量根据医嘱)置于自备的布袋中先浸泡半小时,然后放入锅或者铁制容器中,加水适量(依据浸泡部位)煮沸5分钟后倒入脚盆中,先熏蒸患足,盆上方盖一毛巾以防热气泄漏,待药水温度适宜浸泡时,将患足放入药水浸泡,每次熏蒸浸泡20—30分钟,每日2—3次。每次治疗前可以适量加水并加温,次日更换新药重复上述治疗。10日为一个疗程。一般需坚持2—3个疗程以巩固疗效。

  另外一种熏蒸浸泡方法是将已经浸泡半小时的中草药置于布包加水放入容器,置于微波炉中,用中火转1分钟就可作为患足熏蒸浸泡液,熏蒸浸泡累计时间达到20—30分钟。此外,用微波炉加热30秒后的药袋还可以敷于患处20分钟。

 2 可以用外用药膏涂抹并自我按摩。

   每日可以2—3次在患足处涂抹中西药外用药膏后自我按摩,注意手法不宜太重,时间掌握在每次10—15分钟左右。建议上班族患者可以在白天利用茶歇或者工间休息时间自我保健按摩,中老年人养成自我按摩的习惯对养生保健十分有利。

  3 中医药方治疗

  足跟痛消散 【组 成】A、桃仁、红花、牛膝、木瓜、制川乌、制草乌、威灵仙、细辛、白芷、伸筋草(熏洗) B、威灵仙、急性子(透骨草)、生乳香、罂粟壳。(外敷) 可以治疗各种原因引发的足跟痛、足跟骨刺引发的各种酸麻肿痛不适。

  4 急性发作期间宜少走,忌久站。

  在进行中草药熏蒸浸泡、药膏按摩治疗期间,建议患者要注意少走路,站立时间亦缩短,减轻人体重量对患足的负担。

  5 提倡穿运动鞋或者软底鞋。

  患有足部疾病后穿鞋有讲究,提倡穿运动鞋或者软底鞋、坡跟鞋,忌穿平底鞋、硬底鞋和人字拖鞋。

 治疗“脚跟痛”的秘方

1)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2)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

3)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4)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6)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100%

注意保护脚后跟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受到脚部疼痛的困扰。据美国足病医学会的罗纳德博士说,该协会接到的患者咨询热线电话70%以上都和脚后跟有关。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脚后跟疼的原因有很多种,平时注意保暖可以热敷或用热水泡脚,也可能是站的姿势不对引起的。如果站立时把身体的重心放在脚后跟上就会引起脚后跟疼。

建议去拍一张片子,如果拍片有增生,那么就是因为增生引起的疼痛,越来越痛,有可能骨刺增大吧。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你介绍一个成功治愈“脚后跟痛”的秘方:

用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3--5次后可见效。

足跟痛是一种常见病。以足跟肿胀、麻木疼痛、局部压痛、行走困难为特征。足跟痛又称跟骨骨刺或跟骨骨质增生。在中医学属于“骨痹”范畴,发病原因多与老年肾亏劳损,外伤和感受寒湿有关。为治疗日久或初起之足跟痛,选择众多祛风除湿、温经散寒、软坚消肿、活血镇痛的中药浸泡足部,不损伤皮肤、无毒副反应。

其方药、治法如下:

1药用透骨草、威灵仙、寻骨风、丹参、当归、川芍、牛膝各30克,皂角刺、没药、玄胡、土鳖虫、红花各20克,加食醋2000毫升浸透后浓煎,滤取药液,乘温浸泡足跟半小时,并用力搓揉患处,早中晚各1次。每剂药可反复加热后使用2天。30天为1个疗程。轻者1个疗程即肿消痛止,重者坚持用药2}3个疗程内疼痛逐渐缓解、消失、行走自如。

2.浸泡法用陈醋1000毫升,加热至足可浸入的温度,浸泡患脚,每次20-30分钟,每日1-2次,一般连用半个月,足跟痛开始逐渐减轻,持续1-2个月,司一望康复。也可用苏木、白附、麻黄、当归、川芍各30克,煎水浸洗脚部,同时用手搓揉足跟,以利药液浸入肌肤,每次巧分钟,每日2次,有祛寒除湿、和而止痛之功。

3.熏洗砖烙法先将茂艾60克、乌梅15克加水煎取药汁,入盆内使热气上蒸,患足放于气上熏洗,井用衣物遮盖,等药液冷后,将患足跟底部放于砖上,趁热下压数分钟,每日1-2次,连续7天为一疗程。药液可用多次。也可取白芷、白术、防风各10克,用布包成一袋,在清洁水内浸泡10分钟左右;另取砖头一块,在平面上挖一凹窝,置炉火中烧红后取出;然后往凹窝内倒食醋100克,井将上述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足跟放在药袋上,约巧分钟即可;每日1剂,连用3-5剂,疗效显一著。

4.药膳法取鸡肉90克、川鸟6克、黑豆60克、红枣12克,洗净后同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3小时,至尝无麻辣感为度,随量饮用。适用于足风寒湿痹阻经络者。也可用羊肉90克(切块)、淫羊霍9克,枸祀了15克,洗净一起放入瓦锅内,加清水适量,文火煮2小时,至羊肉熟烂为度,调味即可随量饮用。适用于足跟痛偏寒湿者。

5.改变习惯每日踩鹅卵石5分钟,促使纤维组织软化,在海绵鞋垫的足跟处挖一洞,使行走时疼痛处小受压,也有利于疼痛缓解。治疗期间,还应适当休息,少走路,少弹跳,宜穿宽松柔软、轻便舒适的鞋。症状较重或经上述治疗未能奏效者,应及时到医院诊治。

引起脚跟疼痛的原因较多,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因此,要保护好脚后跟,首先要挑选质量合格的鞋,特别是运动鞋;同时注意不要让脚过度疲劳。有的人由于工作需要,例如售货员,每天站立的时间较长,则可以采用改变站姿的方法,前倾和后倾站立相交替或者时而扶着柜台放松一下脚关节,以防止韧带的某一部位长时间承受太大的力量。如果脚跟已经有了疼痛发炎的现象,就应该停止运动,让韧带充分休息。还可以采用一种“跟骨垫”将后跟垫高,使脚掌受力点前移,减少后跟韧带的拉力,帮助韧带尽快恢复。

另外,现在认为一般是与跟部的骨内压增高有关系,现在有脚跟疼痛患者,骨科常常采用一种钻孔减压的办法,但是有些并不是骨内压增高,现在中医说的肾虚的人,也会出现这个脚跟疼痛的现象,特别是有些女性,或者产后,或者有些比较长的体质比较差的人,容易出现脚后跟疼痛,这种疼痛中医说与肾虚有关。

回答者:一代宗师 十四级 

你好!首先祝你早日恢复健康!我给你介绍几则成功治疗“脚跟痛”的秘方:

1)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

2)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

3)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4)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6)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回答者: 大学士 十七级

脚后跟疼的原因有很多种,平时注意保暖可以热敷或用热水泡脚,也可能是站的姿势不对引起的。如果站立时把身体的重心放在脚后跟上就会引起脚后跟疼。

建议去拍一张片子,如果拍片有增生,那么就是因为增生引起的疼痛,越来越痛,有可能骨刺增大吧。

足跟痛的保养方法有:1、休息;2、选择厚底、鞋底不能软、鞋垫软一些的鞋子,最好后跟部有一定弧度以适应足跟的弧形;3、足跟部应用软垫,如硅胶制成的跟痛垫,保护足跟减轻摩擦;5、功能锻炼。

治疗方面:1、理疗;2、口服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3、局部封闭治疗;4、矫正鞋垫缓解跖腱膜张力,减轻刺激,缓解疼痛。

你介绍一个成功治愈“脚后跟痛”的秘方:

用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3--5次后可见效。

足跟痛是因跟骨足底面所附着的肌肉、韧带随力量不均衡,使骨膜受到牵拉而引起的骨科疾病,现代医学称“跟骨骨膜炎”,又称“跟骨骨刺”。

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

1: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

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

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

2:内服处方:熟地25克,牛膝、木瓜、杜仲、枸杞、归尾各9克,汉防己、炙甘草各6克,肉桂3克

服法:水煎,日1剂,服2次

外洗处方:皂角60克,人发16克

用法:药用水煎,去渣取液,浸泡患处,日两次,浸后用三棱针在患足后跟正中线,红白肉际处扎2.6-3.3厘米深,捻转留针30分钟,日1次

疗效:内外兼治3-5天,有效率达100%

治脚跟痛

生白芍120克、生甘草30克,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滤取药液内服。然后将药渣倒入盆内,加入开水3000毫升,搅拌后,熏蒸患足,待水温适宜时再泡洗患足至水凉。每日1次(用药1剂)。

 
中医治疗跟痛症1、治跟痛症(气血瘀滞)方:处方:黄芪、威灵仙、白芍各20克,桃仁、川牛膝、当归、川芎、延胡索各12克,鸡血藤25克,红花、乳香、没药、土鳖虫、甘草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理气活血,化瘀止痛。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气血瘀滞型。症见痛处固定,呈刺痛,晨起足跟着地时疼痛明显,行走后可轻度缓解,再休息后可明显减轻或完全缓解,患侧踝关节周围常可见瘀斑,舌质暗或有瘀点,脉弦涩。2、治跟痛症(肾气亏虚)方:处方:熟地、鸡血藤各25克,枸杞子、补骨脂、菟丝子、独活、当归、桑寄生、怀牛膝各12克,杜仲15克,白芍20克,淫羊藿、山茱萸、巴戟天各10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滋补肝肾,通络止痛。可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肾气亏虚型。临床症见患者疼痛位于跟骨内侧,呈钝痛,行走时疼痛加重,或伴腰膝酸软无力,或耳鸣,舌质淡,舌边有瘀点,苔薄白,脉沉细涩。3、治跟痛症(寒湿痹阻)方:处方:麻黄5克,熟地、薏苡仁、鸡血藤各25克,白芥子10克,当归、川牛膝各12克,木瓜、鹿角胶各15克,制附子、通草、肉桂、桂枝、炮姜各6克,细辛3克,蜈蚣2条,炙甘草8克。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功效主治:温经散寒,祛风除湿。用于治疗跟痛症,中医辨证属寒湿痹阻型。症:见呈酸困样痛,痛处较弥漫,休息或足部受凉后疼痛明显,适当活动或足部保暖后可缓解,伴肢冷,食欲不振,乏力,舌质淡胖,苔白腻,脉弦滑。跟痛症俗称足跟痛治疗方法  跟痛症俗称足跟痛,指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疼痛,常伴有跟骨结节部骨刺。多发生于中老生人。外用三味中药治疗足跟痛48例,方法简单,疗效满意,介绍如下。临床资料治疗48例,年龄42~81岁,平均 62岁;其中男性12例,女性36例;左足18例,右足20例,双足10例;有明显外伤史者21例。治疗方法处方:吴茱萸、五味子、花椒各10 克(此为单足跟痛的药量,如双足跟痛的药量需加一倍用法:上药共捣成粗粉,平摊于洗净的鞋垫之足跟部位,以致密布料覆盖,周边缝严。将鞋垫置于质地柔软的鞋内,穿着行走。7天更换鞋垫1次。一般1次见效,2~3次即可痊愈。方解:吴茱萸散寒止痛;五味子敛肺滋肾,生滓敛汗,固精止泻;花椒有温暖强壮作用。治疗效果疗效评定标准:治愈:无自觉症状;好转:自觉症状减轻,休息后疼痛缓解;无效:自觉症状无明显改善,或短期内症状复发。疗效:治愈32例,好转14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8%。体会本方具有消肿散结、散寒止痛、益肾壮骨作用,外用治疗中老年人跟痛症可促进病变组织的修复,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增加营养物质的供给,使炎性物质及代谢产物被转运,疼痛消失,功能恢复。本疗法操作简单,安全方便,疗效可靠,不易复发。   
足跟痛用艾灸疗法效果好
足跟痛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足跟痛最常见在早晨起床落地的时间第—、二步最痛,走几步後便可以逐渐缓解为特点的脚跟疼痛。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故而气血四未不达则发生足跟痛。 一些人有持久性足跟痛,只要足跟着地或行走,足跟底就疼痛难忍。双侧足跟底疼底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局部不热、不红、不肿。中医认为这是“肾阳不足”。
很多女孩为了爱美常年穿没有跟的拖鞋,而招致风寒邪气入侵,累积下来,年岁大点就会诱发足跟痛。每当发生足跟痛时,首先要纠正保暖的问题,特别是足跟的保暖非常重要。应及时佩穿软质保暖的休闲鞋(旅游鞋)这样既能保暖又能保护足跟。使得足跟具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减少足跟痛的发生。中医的治疗根据四诊的辨证分析,具体分为补益肝肾,活血止痛的调理之外。予以局部的推拿,揉点,摇抖等手法,取穴有足三里,太溪,照海,提拿跟腱,被屈足踝等温补的手法配合治疗。应用一些解毒消肿的中药浸泡双足。 
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足跟痛非常有效,因为艾灸是补充肾阳最好的方法,肾气充足了,足跟痛不治而愈。

艾灸足三里用于防病保健,增强机体抗病能力,早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在五行学说中,胃属土,胃经上的足三里是土经中的土穴,尤善健脾和胃。凡胃肠道疾病,不论虚实寒热之证,都可针灸足三里调治。中医认为,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五脏六腑赖之充养。所以,调补脾胃重穴足三里可以补益气血,扶正培元,达到保健防病、强身健体的目的。

艾灸调整人体的机能具有整体性,通过温热刺激足三里,促进气血运行,起到散寒驱邪、止痛、化瘀消肿的作用,并能健脾补胃,增强正气的抗邪抗病能力,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从而发挥其防病强身、延年益寿的作用。现代医学实验研究表明,艾灸足三里能提高红细胞免疫功能,而且效果与艾灸的时间有一定的关系。 治疗足根痛,此方有神通 
中药组成:

透骨草30g,红花30g,赤芍15g,麻黄30g,川芎20g,艾叶20g,鸡血藤20g,乳香30g,没药30g,当归20g。每剂加水1000ml煮沸30min,药液凉至脚能承受之水温时泡患足。

将患足(处)泡到液面以下(注意:浸泡前先用温水将患足洗净,擦干),一次l一2h,1日2次,药液凉时稍加热即可。1日1剂,连用3天。注意:用药期间最好减少行走、站立等。

  民间偏方治疗老年足跟痛足跟痛是老年人常见的一种疾病,常表现为早晨起床落地的第一、二步最痛,走几步后便可以逐渐缓解。足跟痛分为两种:一种是真性足跟痛,X光片证实确有跟骨骨刺的形成,痛点集中,这就是足跟骨质增生。另一种是假性足跟痛,X光片没有骨刺增生的形成,足跟部持续疼痛,双腿有沉重的乏力感。两种足跟痛互相之间没有什么连带关系。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所致,民间称为老年足跟痛。足跟骨质增生用冀公炮制的“醉八虫”骨质增生药酒就可治好,足跟骨质增生比其他骨质增生难治,一般得二——三疗程治愈(一疗程50天)。老年足跟痛比较难治,用骨质增生药酒又不管用,有一民间偏方对老年足跟痛有很好疗效,患者不妨一试。主治:老年足跟痛处方:茄秧杆3尺、盐100克用法:茄秧杆砸碎,与盐一同加水煮20分钟,不去渣,一熏、二沾、三泡,水不热为止,每日两次。煮一次可重复使用3天,半个月见效,一个月治愈。
中医治足跟痛验方
1.白芷10克,白术10克,防风10克。取棉布一块,将上药包起,方清水浸泡10分钟,另取砖头一块,在砖头平面上出一凹窝,放炉火中烧红,离开火源后向砖的凹窝内倒食醋二两,在把药袋放在醋砖上,随即将患侧足底部踏在药袋上约20分钟即可。每日一剂,连用3~5剂,疼痛即除。此法疗程短,快效,无痛,简便易行。

2.取川芎15克,生草乌5克。研成极细末,装入同足跟大小的袋内,厚度约0.3~0.5厘米,将药袋垫在患足鞋跟,洒上少许酒精保持湿度,药粉可5~7天更换一次。疼痛消失后,在巩固治疗一周。
本文来自:中医五绝网(http://www.wujue.com),详细请参考:http://www.wujue.com/zyzy/zylc/yanfang/201204/50108.html

 我用白醋辣椒水 治好了足跟痛 去年夏天,我的足跟痛又犯了,发作时双脚不敢着地,有病乱投医,我抹过一些人们经常用的止痛药水、贴过一些止痛药膏,但都不管用。 

后来经人介绍,得一偏方。


具体方法是:取晒干的红辣椒(最好用小朝天椒)100克,用缝衣服的大号针把每个辣椒外皮扎遍针眼,然后将扎过针眼的辣椒放进一个大口瓶内,倒入白醋500毫升,封好口,浸泡15天,每天用泡好的白醋辣椒水抹痛处,次数不限,我坚持抹了半年,至今没再痛过。

 治疗足根痛,此方有神通
中药组成:透骨草30g,红花30g,赤芍15g,麻黄30g,川芎20g,艾叶20g,鸡血藤20g,乳香30g,没药30g,当归20g。每剂加水1000ml煮沸30min,药液凉至脚能承受之水温时泡患足。

将患足(处)泡到液面以下(注意:浸泡前先用温水将患足洗净,擦干),一次l一2h,1日2次,药液凉时稍加热即可。1日1剂,连用3天。注意:用药期间最好减少行走、站立等。


足跟痛有个特效穴,按一按痛就没了!
足跟痛是困扰众多中老年人的一大疾病,程度轻时多活动一下便可,但许多足跟痛患者一旦发作起来,连走路也成问题。到底是什么原因,让你的足跟“捣蛋”起来呢?
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发生原因多与下述原因相关:
1、跟腱周围炎;
2、跟骨骨刺;
3、跟骨骨膜炎;
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
5、跟骨骨折;
6、跟骨皮下滑囊炎;
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
8、跟骨结核、肿瘤等。
不管是哪种原因引起,中医里有一个神奇的穴位对足跟痛的治疗有奇效,只要每天坚持按压一段时间,便能慢慢减轻痛楚乃至全愈。它就是水泉穴!
取穴:水泉穴
定位:位于足部,足内侧,内踝后下方,当太溪直下1寸,跟骨结节的内侧凹陷处。
手法:
1、取水泉穴,以一手拇指随鼻腔慢慢吸入清气,渐渐向下按压水泉穴至最酸胀时,缓缓吐出浊气,停6秒,如此9次。
2、拇指缓缓拨动水泉穴皮下组织10分钟。
3、拇指在水泉穴上先作逆时针方向按揉180次,再顺时针方向按揉360次。
4、拇指从水泉穴向上直推49次。
5、最后以一手掌心搓擦整个足跟3分钟结束。
次数:每天多次。
除了点按这个穴位外,还能艾灸,艾灸整个足跟15分钟,或点按穴位+艾灸效果更好。如果经常疼痛或情况严重者,到专业的中医机构进行针灸、放血、药敷能迅速改善这种症状。
脚跟痛治疗经验脚跟痛可以粗略的分为两种.一种是无菌性炎症.如滑膜炎之类,另一种情况是脚跟骨刺,老年人多见。一般按摩师都是脚跟痛就按脚跟,效果不好,西医是用止痛药或打封闭。还有小针刀疗法止痛快但只是阻断了神经传导,我母亲就是在十年前做了小针刀,当时不痛了,半年后骨刺疯长,只好手术。所以我暗下决心,要攻克此症。
    2008年10月24日x女士因脚跟痛来求诊,脚跟痛有一年多了,自生小孩痛至今,按摩过效果不好,劳累后加重。检查脚跟无明显压痛,脚尖回勾时钝痛,叩击痛不显。望其面知是产后血虚受风所致膀胱经不通所致。根据易医推拿派简易原则,下病上取,在风池风府找到筋结拨开,再顺势放松膀胱经后背段,重点按枢纽穴,有热气顺腿下传至足,脚跟痛立愈。两月以后反馈消息说未再复发。
    脚跟骨刺用此法有效,但易复发。有位同修的外婆脚跟骨刺痛苦不堪,用药无效,路远不便来按摩,便让她用米醋泡脚,坚持泡了十天,竟然痊愈,未见复发。具体做法是.先往洗脚盆里倒点热水,再用厚塑料袋装两斤米醋,将装醋的塑料袋套在热水盆上,别让水混进醋里,保持温度,又不要烫伤脚。每天泡一次,一次泡二十分钟,十几天就可痊愈。如果痛点顽固不愈,紫络明显,刺血最效,一般委中申脉昆仑太溪出黑血即愈,针到痛除,并非虚言。

综合治疗足跟痛!  

我采用综合疗法:
1、针刺肩部的“肩奇穴”,“肩奇穴”定位:在肩峰内开2寸,锁骨后缘处的锁喙突粗隆处。
2、威灵仙10克为末,陈醋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敷于足跟,纱布绷带包扎,还可以热水袋热敷。2天换药一次。
3、芍药甘草汤为主内服治疗:生、炒白芍各30克,生、炒赤芍各30克,生、炙甘草各30克。证情重者加玄胡30克;舌黯有瘀者加川牛膝30克;舌苔白腻有湿者加木瓜30克;年龄大,体虚者加生地,熟地各15克。上药加水适量,煎熬三次,共取药液1000毫升,兑匀后分四次一昼夜温服完。

民间疗法:用红花末5克煎鸡蛋1个吃,不放盐料。一天2次,一周治愈。试试看。

这都是前贤的经验,我综合用之临床效果显著!

艾灸疗法治疗足跟痛!

足跟痛一般发生在中老年人,足跟痛最常见在早晨起床落地的时间第—、二步最痛,走几步後便可以逐渐缓解为特点的脚跟疼痛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足跟痛属骨痹的一种,多因肝肾阴虚,感受寒邪,故而气血四未不达则发生足跟痛。 一些人有持久性足跟痛,只要足跟着地或行走,足跟底就疼痛难忍。双侧足跟底疼底疼痛站立或行走时疼痛加剧,局部不热、不红、不肿。中医认为这是“肾阳不足”很多女孩为了爱美常年穿没有跟的拖鞋,而招致风寒邪气入侵,累积下来,年岁大点就会诱发足跟痛。每当发生足跟痛时,首先要纠正保暖的问题,特别是足跟的保暖非常重要。应及时佩穿软质保暖的休闲鞋(旅游鞋)这样既能保暖又能保护足跟。使得足跟具有一个舒适的环境。有利于减少足跟痛的发生

中医的治疗根据四诊的辨证分析,具体分为补益肝肾,活血止痛的调理之外。予以局部的推拿,揉点,摇抖等手法,取穴有足三里,太溪,照海,提拿跟腱,被屈足踝等温补的手法配合治疗。应用一些解毒消肿的中药浸泡双足

用艾灸的方法治疗足跟痛非常有效,因为艾灸是补充肾阳最好的方法,肾气充足了,足跟痛不治而愈。悬灸隔姜灸实按灸都可以,家用一般可采用灸罐灸

跖筋膜炎属于中医的气滞血瘀、血流不畅,所以用药多用当归、红花、丹参这类活血化瘀药。加上全虫等虫类药,活血的力量更大。伸筋草、香附等可疏通经络,理气止痛,上了年纪的人多伴有气血亏损,所以用黄芪、党参补益气血,对久痛不愈的人效果很好

中医讲究个体化治疗,辨证施治,因此,最好在中医师指导下服用汤药。跟痛症容易复发,所以平时要避免劳累、受凉。不经常运动者、肥胖者,从事运动要循序渐进,减少跳、跑、长走等足部大量运动。另外,老年人最好选择较松软的鞋,如休闲旅游鞋,鞋穿久了要换。一双皮鞋几年不换,或鞋底过硬,缺乏避震作用,穿着它走长路,都很容易患跟痛症
经常有人足跟痛,那是无缘看此方
经常有人足跟痛,那是无缘看此方:治宜宜肝健脾,疏通经络,祛寒以除湿,和血以止痛。处方:吴茱萸、五味子各10克;用法:药研细末,置患足鞋垫后跟处铺平,上盖两层软布,穿着行走,日换药1次;疗效:用药5天见效,有效率达100%。介绍几则成功治疗“脚跟痛”的秘方:1)取乌梅200克,加水浓煮30分钟,去梅,加白醋100克。待温度适宜,泡脚。2)用肥猪肉,酒适量。肥猪肉切片,蘸热酒敷患处3)取复枯草50克、食醋1000毫升。浸泡2--4小时,然后煮沸15分钟,水汁备用,待稍温后浸泡患处20分钟,先熏后洗,1日2--3次,1剂可用2日
    
4)用威灵仙5--10克(捣碎)、陈醋适量。调成膏状,备用。先将患足浸泡热水中5--10分钟,擦干后将药膏敷于足跟,外用布绷带包扎。晚上休息时,可将患足放在热水袋上热敷。每2天换药1次

    
5)取五味子12克、乳香12克、牛膝20克、白酒适量。前三味共研细未,调拌白酒,外敷贴患处
    
6)用白芍药30克、怀牛膝15克、甘草10克、元茴3粒、白酒及醋各30--50毫升。前3味水煎取汁,分2次温服,药渣加元茴再煎,沸1--2分钟后加入白酒及醋,趁热熏洗患处,每日1剂,7日为1疗程。一般1--2个疗程即愈
    
注:文中方剂,供中医同道参考,普通朋友服用须咨询当地中医师,根据自身体质用药!万望私自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