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双全德阳:清明加息为哪般?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6:23:30
2011年04月06日 16:12 PM

清明加息为哪般?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项目研究员 于乎  评论[10条

猜中了前头,可是猜不着这结局。

对于货币政策来说,市场往往是猜得中结果,却猜不中方式。加息不是问题,问题是加息的时机。3月下旬,中国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在香港曾经说:“相对全球的利率水平,我个人认为中国目前的利率‘很舒服’。太高了会吸引热钱”。在内地长期负利率大背景下,这一番言论引来各方争议,但话音未落,加息骤然而至。

4月5日晚间,中国人民银行决定,自2011年4月6日起上调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金融机构一年期存贷款基准利率分别上调0.25个百分点,其他各档次存贷款基准利率及个人住房公积金贷款利率相应调整。此后,一年期存款与贷款利率分别上升至3.25%和6.31%。

为什么会加息?当前显然处于加息与不加息皆可的模糊地带。经济放缓的潜在可能与通货膨胀的矛盾信号,从对于企业景气最为重要的指标PMI(制造业采购经理指数)中就可见一斑。

刚刚公布的3月份中国PMI为53.4%。这一数字非常有趣。一方面,这是该指数自去年12月以来首度上涨,比2月上升1.2%。从国际标准看,数值在50%以上表示经济总体扩张,而中国已经连续25个月位于这一界限之上;另一方面,考虑季节因素,PMI在3月一般会出现攀升,而今年3月的上升幅度低于过去几年,市场普遍认为有些“明升暗降”的味道,令人怀疑经济是否已经出现放缓迹象。

对于本次加息,市场其实并不意外,时机则耐人寻味。至于为何选择在清明加息,市场分析大多认为与通货膨胀有关,尤其是与将在4月15日公布的月度统计数据直接挂钩:即将公布的CPI数据普遍预计会超过5%;如果不是,也很可能延续1、2月趋势,显示为神奇的4.9%。

过去一段时间,存款准备金成为央行较为倚赖的主要调控手段。调整准备金率对于央行来说,也许是成本最低、见效最快的一种调控方式,往往被视为收紧银根的“猛药”。在经过多次调整之后,准备金率已经达到20%的历史高位。存款准备金只要能够覆盖商业银行成本,理论上其实并不存在上限。然而从去年第四季度以来,中国央行已经六次上调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当前中国已经成为这个比率最高的国家之一。一般而言,存款准备金上限低于25%。对于商业银行来说,存款准备金显然会影响其盈利,增加运营成本。

其次,公开市场操作被认为央行通过市场吞吐基础货币的主要手段,此前显然也已频繁使用。3月份,央行已经连续四周资金净回笼,累计回笼资金3150亿元。上周,央行共发行央票1250亿元,回购1600亿元,加上到期资金对冲,该周实际上创下近一年来回笼资金数量之最。

如此态势之下,央行面临的选择并不那么多。各方预期货币政策也将从偏重数量型调控,向偏重价格型调控转变,加息成为最可能之举。然而,本次加息属于非加不可么?未必。

综合现代金融宏观调控经验来看,引导预期已成为货币政策的主要调控方式,而保持明确、持续的政策目标至关重要。央行高层3月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加息与否首先要看物价,其次考虑消费、投资和国际收支平衡情况,“在充分考虑这几个因素后,还要依据前瞻性、科学性和有效性三个原则来决定是否加息”。

控制物价水平显然成为央行货币政策的首要目标,然而这一目标是否真的如此紧迫而持久呢?笔者认为,加息与否不仅要考虑当前物价压力,更应该着眼于全年经济形势,综合考虑,观察并引导市场的利率反应,也许比直接干预调控更为合理。

客观来看,当前通胀阴影确实存在。无论从国内物价水平考察,抑或中东北非局势动荡、日本地震等国际因素来看,输入性通胀的压力不可小觑。与此同时,历史比较来看,负利率水平也许并没有考虑中那么严峻。当前通胀主要源自原材料上涨,核心通胀率未高到令人生畏的地步。可对比2007年。当年CPI最高达8.5%,而最高利率仅为4.14%,负利率水平比起现在有过之无不及,而当前经济状况比起彼时的过热仍有差距。进一步看,今年中国宏观经济的不确定性仍旧不小,今年2月新增贷款规模只有5000多亿元,3月预计仍将维持这一规模。随着中国经济产能释放阶段的进一步深化及信贷紧缩效果的体现,3、4季度的CPI指数不太可能居高不下,全年有望回归4%的水平。

目前来看,“松财政紧货币”正成为当前主要思路。然而,这一思路,对于上游企业的过度投资着力不多,对于中下游的中小企业的打击不小。随着下半年通胀水平的如期回落,当前也许应考虑朝“紧财政松货币”的方向逐步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