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资质管理规定: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5:36:58
人民观察
人气旺了 人心暖了 决心大了 动力强了
人民观察:新疆科学跨越后发赶超
记者 丁伟 戴岚 汪晓东 韩立群
2011年03月23日00:00    来源:人民网     手机看新闻
人气旺了
下午2点35分,乌鲁木齐飞往和田的MU9423航班,满座。
两座城市之间每天有4个航班,常常满座。
这种情形,从去年5月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之后,就初现端倪。“原来只有1个航班,还经常坐不满。”和田的同志说。
新疆的人气上来了。
人群中,有像钟百利这样的援疆干部。
钟百利,土生土长的北京人,到和田挂职已有半年多。他原来是北京市怀柔区政府办主任,现在任和田地委委员、和田市委书记,同时也是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的副指挥。“我现在就是和田人,和田是北京的‘第十七个区’。”他说,“去年6月19日第一次来和田之后,心里就再也放不下这里了。”
去年3月召开的全国对口支援新疆工作会议,确定由19个省市承担新一轮对口援疆任务,工作期限为2011年至2020年。这次对口援疆,被认为是“多年来支援地域最广、所涉人口最多、资金投入最大、援助领域最全面的一次对口支援”。钟百利就是参与新一轮援疆的挂职干部。
人群中,也有像林乐宣这样的投资商。
林乐宣,南达集团董事长,从浙江温州到新疆喀什创业。目前,南达集团已经是南疆地区最大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疏附县的茫茫戈壁上,他们建起一座大型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养殖规模1万头。“现在的问题是奶源不够,我们想扩大奶牛养殖规模,这样可以带动更多农民致富。”林乐宣说。
人群中,还有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
过去的一年,新疆的旅游业创下新高。新疆去年共接待入境旅游者106万人次,创汇3.2亿美元;接待国内旅游者3038万人次,旅游收入达281亿元人民币,实现了旅游人数和旅游收入双突破。
“总体稳定、总体向好”——人气飙升的背后,是人们对新疆总体形势的判断。
人心暖了
这是23年来乌鲁木齐最寒冷的冬天。连续多天低于零下20摄氏度的气温,让这座城市多少有些措手不及。出租难打,公交难等,气难加,路难走,市民出行遭遇困难。
这是这个冬天乌鲁木齐最动人的一幕:政府机关的车贴上“抗严寒便民服务车”横幅,免费搭载急需赶路的市民。一些有私家车的市民在倒车镜上系上绿丝带,邀同路者搭乘他们的“顺风车”。
经过深入调查和充分论证,乌鲁木齐市出台了降低出租车营运成本、增加出租车投放、提高公交车司机工资待遇等一系列举措,构建城市综合交通体系的规划加快制定。
“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党委书记张春贤说,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实现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最重要的切入点,也是我们全部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去年,新疆财政支出用于民生的投入突破1000亿元,占到一般预算收入的70%以上。提高城乡居民最低保障水平,提高离退休人员待遇,增加机关企事业单位工资,实现零就业家庭“清零”……不到一年,一系列惠及民生的政策密集出台,财政投入之多、受益面之广,前所未有。
和田地区地委书记程振山介绍说,和田在全疆率先推进富民安居工程,先后完成2100户农居的改造。
富民安居、定居兴牧、天然气利民——三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实施,大大改善了新疆各族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目前,涉及15.8万户的富民安居工程已全面启动。新疆提出,确保在2015年完成70万户农民安居和10.6万户游牧民定居任务。
决心大了
在新疆许多领导干部的案头,放着一本名为《正视差距而奋起》的书。它是新疆党政代表团去年赴上海等地考察学习的体会文集。
“与东部差距在拉大,在西部也不占优。”这两次外出考察学习,新疆领导干部感觉“寝食难安”,紧迫感也愈发强烈。
去年召开的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确定了“推进新疆跨越式发展和长治久安”这两个“重大而紧迫的任务”,规划了新疆未来发展的美好蓝图: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新疆的同志算了一笔账:以2008年为基准,到2015年,新疆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要达到全国平均水平,每年GDP增速必须超过全国平均增速3.5个百分点以上。
去年,新疆的“成绩单”不错:地区生产总值首次突破5000亿元,达到5418亿元,同比增长10.5%;农牧民实现人均纯收入4642.67元,增长19.6%,比全国平均增速快4.7个百分点,增速首次位居全国第一。
这样的发展势头,能否成为常态?新疆的后劲在哪里?新疆在探寻答案。
动力强了
分析新疆的经济结构,问题不少。
农业方面,农民收入主要来自家庭经营收入;工业方面,石油石化“一业独大”,非公经济发展迟滞,规模工业不成规模;服务业比重不高,而且以传统服务业为主。更严重的问题在于,技术创新能力薄弱。另外,新疆90%以上的县市财政还不能自给。
除此之外,新疆还面临着区域发展不平衡、生态环境脆弱、结构性缺水严重、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诸多挑战,人才严重匮乏,高端人才和实用技能人才流失严重。
新疆的跨越之路究竟应该怎么走?
“我们提出来八个字:科学跨越,后发赶超。”张春贤说,“就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现代文化为引领,以科技、教育为支撑,加速新型工业化、农牧业现代化、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改革开放,打造中国西部区域经济的增长极和向西开放的桥头堡,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
围绕“三化”,新疆正加快构建符合自身实际的现代产业体系。重中之重,是努力建设国家大型油气生产加工基地、大型煤炭煤电煤化工基地、大型风电基地和国家能源资源陆上大通道。同时,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推动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和现代服务业发展。
“关键是占领制高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席努尔·白克力说,“我们对高耗能、高污染、高耗水项目坚决说‘不’,最大限度地保护生态。”
效率高了
霍尔果斯口岸是我国西部地区最大的陆路口岸,如今又有了一个“特殊”的名字: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这里有个“5+2”工作法。
“刚到这里的时候,听到一些企业负责人反映,一到周五下午,办事窗口就很难找到人。后来一调查才发现,很多同志家住在伊宁市区,到了周五就回家了。所以我们提出来,周六、周日只要企业有需要,坚决不休息。”伊犁地委委员、霍尔果斯特殊经济开发区党工委书记陆民说,“要打造‘向西开放的窗口’,人不在状态怎么行?通关效率不提高怎么行?”
自治区主席助理、水利厅厅长王世江回忆,去年6月9日,张春贤到水利厅调研时提出,以牧区水利工程为先导,实施“富民兴牧”水利工程建设。15天后4座水库同时开工。张春贤评价这项工作体现了“新疆效率”。“新疆跨越式发展,必须要有新疆效率。没有新疆效率,就谈不上跨越式发展!”
霍尔果斯在提速,新疆在提速。打造“新疆效率”,成为全疆上下的共同追求。
信心足了
阿里木·哈里克,一位普普通通的维吾尔族汉子,最近成为新疆的新闻人物。
2002年,阿里木辗转从新疆到贵州毕节,在身无分文的情况下,一个酒吧老板借给他100元,并允许他在酒吧门口烤卖羊肉串。这些年阿里木卖了30多万串羊肉串,攒下10多万元钱。他用这些钱设立了阿里木助学基金,资助了300多名各族孩子上学,而他自己,一件15元的粗线毛衣穿了4年多,一顿饭常常就是一个馕、一杯水。今年1月,阿里木以网络得票第一当选“感动2010”人物。
“我为之动容!他是新疆各族人民的一员,是新疆人民的好巴郎!我顶阿里木兄弟一票。”张春贤批示。他还从工资中拿出1万元钱送给阿里木。
“家是一个家,国是大中国,家和万事兴,有你也有我……”在新疆,《一家人》这首歌广为流传。去年6月,“热爱伟大祖国 建设美好家园”主题教育活动启动。一次次巡回演讲,一场场文艺汇演,传达着新疆各族群众对祖国的认同与热爱,对共创幸福生活的信心与期盼。“爱国、感恩、勤劳、互助、开放、进取”,成为新时期新疆人的精神标杆和价值追求。
……
伊犁河,渐渐消融;雪白的天山,肃穆庄严。
从汶川到玉树:中国在磨砺中前行
2010年05月14日10:28
【字号大中小】
打印
留言
论坛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窗体顶端
E-mail推荐:
窗体底端
来源:人民日报 (记者 丁伟 王建新 刘晓鹏 郅振璞)
今天,5月14日,玉树地震整整一个月。一个月前,4月14日,青海玉树藏族自治州玉树县发生7.1级大地震。安宁祥和的高原腹地,瞬间陷入悲怆与困厄。
一切都突如其来,一切都猝不及防。一切又都高速运转,有力有序有效。
就在两天前,汶川大地震两周年纪念日,再次让我们的思绪回到2008年5月12日。同样的地动山摇,同样的众志成城。
“没有哪一次巨大的历史灾难不是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的。”从汶川到玉树,两次灾难磨砺中国,也赋予这个国家前行的精神和力量。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它的全体公民。从汶川到玉树,围绕生命展开的故事,彰显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
前行路上,灾难不期而遇。从汶川到玉树,难忘的不仅有山崩地裂后的怆然,不仅有失去同胞后的哀恸,还有让人眼噙泪水、给人力量的话语:“把抢救人的生命摆在第一位”,“在这一困难时刻,我需要尽快赶回国内,同我国人民在一起”,“只要有一丝希望,就要尽百分努力,坚持下去,决不放弃”……
熟悉的情景,熟悉的话语。两年前,在汶川地震灾区看到听到;两年中,在恢复重建的工地上看到听到。如今,又在玉树响起。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党中央、国务院果断决策、紧急部署,将救人摆在抗震救灾工作首要位置。党和国家领导人有的提前结束在国外的访问回国,有的推迟出国访问,第一时间赶到灾区。
以人为本,生命至上。生死关头,共产党员舍生忘死,挺身而出。
地震中,青海省玉树县加吉娘生态移民社区党支部书记土丁朋措失去2名亲人,4名亲人身受重伤,但他顾不得照顾亲人,第一时间升起党旗组织自救,从死神手中夺回43个生命。
生命高于一切,争分夺秒救人。子弟兵再一次紧急出征。
地震发生仅10分钟,玉树军分区、武警玉树州支队就率先开始生命救援。同时,一支支劲旅从全国各地火速出发,挺进灾区。在玉树州民族综合学校救灾点上,玉树军分区司令员吴勇带领官兵用铁锹、镐头和双手营救受灾群众,在随时可能倒塌的建筑旁经过5个小时苦苦搜寻,10名学生成功获救。
生命高于一切,争分夺秒救人。那些日夜坚守在手术台边的白衣天使们,那些没日没夜为抢通路、抢通电、抢通水而劳碌的人们,在危难时担起重托。
地震发生后,青海大学附属医院迅速组建救援医疗队,以最快速度赶赴灾区。救灾队中有一名玉树籍藏族护士多杰旦周,地震夺去了他的母亲和弟弟。队员们让他回家去见亲人最后一面,可他哽咽着说:“亲人已经停止了呼吸,我回去除了悲痛,根本挽救不了他们的生命。我要尽我所能抢救伤员,多挽救一个生命就是对遇难亲人最好的慰藉。”
在一起,人民有了主心骨;在一起,战胜灾难有了力量;在一起,就能创造奇迹。
两年前,在汶川地震灾区,即使在超过黄金救援72小时之后,生命的奇迹也一直在上演,84017名群众被从废墟中抢救出来,149万名被困群众得到解救,430多万名伤病员得到及时救治。
一个月前,在玉树,我们同样见证了生命奇迹。15日13时40分,玉树震后30小时,一个年仅5岁的藏族小姑娘阿妞卓玛被从废墟中安然无恙地救出;4月19日17时,玉树震后129小时,结古镇西航村藏族妇女日土奇迹般生还。
一个国家的真正财富是它的全体公民。两次哀悼日活动,国旗为国民而降下,汽笛为同胞而哀鸣。降下的是国旗,托起的是生命的尊严。
从汶川到玉树,围绕生命展开的故事,彰显一个政党、一个国家对人民生命的尊重。
两次灾难磨砺,两次挑战激发,中国积累了应对危机的强大力量。
5月12日这天,各地不约而同选择用防震演练的方式铭记两年前的灾难。这一天,也是第二个“全国防灾减灾日”。
点滴往事,不应忘记:两年前,四川安县桑枣中学2000多名师生从教学楼中有组织地撤出,无一伤亡;一个月前,玉树地震发生时,玉树县第一民族中学5名老师和880名学生全部躲过了这场劫难……平日里不起眼的防灾演练竟能在突发的灾难中托起生命的希望。
在灾后的玉树,人们常提起一个仓库和1000顶帐篷的故事。
仓库,那是青海省民政厅在玉树设有一个救灾物资储备库;帐篷,是这里储备的1000顶帐篷。地震之后,第一时间,就是这仓库中的1000多顶帐篷被用来搭建临时指挥部、安置中小学生、安置伤病员。
震前的一年,青海省政府决定在青南易灾地区建设州、县、乡三级救灾物资储备库。到2009年年底,玉树藏族自治州已全面完成10所救灾物资储备库的建设。正是这些储备,危急时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不仅是玉树,这种物资储备的制度在全国很多地方已经陆续建立;不仅是物资的储备,几年来,经由法律、制度、机制、技术等诸多环节,中国积累了应对危机的强大力量。
2003年非典疫情暴发,危机磨砺着中国,挑战激发着中国——科学发展观由此提出。
发展,不单是寻常日子里春和景明的山水画卷,更是风雨中护佑安康的坚强臂膀。几年来,中国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强化了以突发事件应对为目的的应急管理体系,整个国家的应急能力大大提升。
2004年3月,国务院在《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中提出,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风险的能力,妥善处理各种突发事件。
“健全体制、明确责任,居安思危、预防为主,强化法治、依靠科技,协同应对、快速反应,加强基层、全民参与。”2005年国务院应急管理工作会议,绘就了提升应急管理能力的线路图。
“以人为本,减少危害”,这是2006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规定的首要原则。以这份预案为核心,又出台25件国务院专项预案、80件国务院部门预案和31个省区市总体预案,我国应急预案体系初步形成。
突发事件监测预警、应急信息报告发布、应急决策和指挥、应急响应、公众沟通与动员、应急保障、恢复与重建、以及国际合作等机制逐渐建立。同时,从国家到地方普遍建立起各种统筹协调应急事务的专门机构。
2007年,立法机关制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这是新中国第一部应对各类突发事件的综合性基本法律。在汶川大地震之后,2008年,对照汶川大地震中的经验,立法机关对《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作了全面的修订,还特别选择在2009年5月12日汶川特大地震一周年那天正式实施。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王敬波说,这些法律的制定和修改旨在预防和减少突发事件的发生,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严重社会危害,完善了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地震等严重自然灾害的法制保障。
与此同时,应急技术装备不断更新,成为救灾利器。
在玉树地震中,我国首个自主研发的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测图系统,投入救灾行动;中央气象台推出“公路交通天气实况图”,服务抗震救灾;中国国际救援队用生命探测仪,搜寻废墟下的幸存者;第二炮兵部队拿出精心研制的专利制氧设备,抢救危重灾民。
武汉理工大学危机与灾害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宋英华认为,从2008年汶川大地震到今年青海玉树地震,可以清晰地看到在应对突发事件的过程中,应急预案日臻完善,在应急体制、机制、法制、技术和舆情等方面逐步健全、稳步发展,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国家应急管理体系。
灾后重建,同样前行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
在汶川大地震发生不到一个月,国务院就出台《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条例》,明确规定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的方针和原则。创造了政府立法速度的新纪录。
2009年初春,党中央、国务院提出恢复重建“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完成”。两年,汶川大地震灾后重建工作交上了“人民满意的壮丽答卷”: 四川地震灾区的25万余户城镇住房基本完成重建,灾区纳入国家重建总体规划的项目已开工97%。
在玉树,地震发生几天后,由多个领域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就紧急赶赴灾区进行调查评估:地质灾害调查评估、灾后生态修复调查评估、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同时,为重建规划作准备。“生态优先,科学规划,保护与发展并重”成为贯穿整个灾后重建全过程的原则。
人们不会怀疑,灾后重建,玉树仍将续写传奇。
自信、开放、宽容,世界认识了不一样的中国
从汶川到玉树,多少人瞬间选择把生的希望留给他人、把死的威胁留给自己,多少父母用双臂为孩子撑起生命的天空,多少老师用身躯为学生挡住死神的威胁,多少干部舍小家为大家、奋不顾身地奋战在第一线。这一切,无不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忘不了,当年不满10岁的小学生林浩,身为班长的他在废墟下组织同学们唱歌来鼓舞士气,忍着伤痛将同学背出废墟。
忘不了,今年也只有10岁的小学生才仁旦周,就独自来到志愿者报名点,成为一名年龄最小的志愿者,帮护士拿东西,给医生当翻译,为伤员唱起歌。
两年前,在汶川地震灾区,唐山13勇士的身影闪现,今年他们又驰援玉树。与他们并肩的,是来自什邡的救援队,来自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的医疗组,来自石渠的志愿者……他们在用行动践行着一个诺言:“我们感受过帮助的温暖,就要用自己的行动帮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同胞。”
经由血脉传承,自强不息的基因传承至今;经由灾难磨砺,民族精神中注入新的时代光辉。
“这里的人民不仅懂得如何哀悼,而且懂得如何给予。”汶川大地震后,美国《时代》周刊慨叹:中国原来是这样!这个国家展现出一幅充满悲悯的画面,千百万的中国人排起长队,捐出钱、食品和衣物。通往灾区的道路上挤满了私家车,上面挂着写着“抗震救灾”、“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字样的条幅。中国的 “公民精神”并未缺失。
在玉树地震后,众多的志愿者和社会组织同样行动了起来,而且他们的努力更加理性、更加有序。面对玉树灾区的特殊环境,志愿者们自发呼吁:“理性驰援,按照政府的统一指挥,做力所能及的工作。”
国家的力量和公民的力量融合在了一起。
有西方媒体认为,人们对普通中国人更有信心了,可以信任他们拥有建立一个更具美德的社会的能力和责任感。
两年来,这一切世界多次见证。从北京奥运会到上海世博会,从“鸟巢一代”到“海宝一代”,以志愿者行动所承载起的公民意识正在改变着某些人的“刻板印象”,也在改变着我们自己。
从汶川到玉树,新闻报道更加开放,信息发布更加透明。第一时间召开新闻发布会公布灾情,包括境外记者在内的新闻工作者可以在灾区不受限制进行采访。一位网民因此深有感慨地说:“这一次真相跑到了谣言和恐慌前面,政府学会了与谣言赛跑。”
电视屏幕上、报纸版面上,网络论坛上,中国人的表达似乎发生了变化。
我们看到了国家领导人与灾区的儿童依偎、鼓劲。
我们看到了领导人的落泪,以及他们与废墟边汉子额头相贴的动人场面。
我们更为无数普通人真切、朴实、坚强的话语与画面感动。
这一切,背后是面对世界的自信、开放与宽容。
这一切,珍藏在记忆,也融入了心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