诛仙10月30活动:老子的遗憾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57:12


丁亥 427,在西安和香港,同时开展了以“和谐世界,以道相通” 为主题的论坛,进行谈经说道,在世界范围内弘扬道家文化,弘扬伟大的哲学家老子,是一件非常令人欣慰的事,传承国学,促社会和谐有着重要意义。可惜的是,我们好像听到老子在西出的牛车上不停地叹息:他的后人,没有真正地理解他的思想,甚至歪曲。老子的《道德经》共八十一章,在现行多种译本中,没有一章注解完整的,字词解错的约占近三成,内容译错的约占八成以上。现选几章节,作以说明。
  关于“道可道也,非恒(常)道也”,为老子对自然法则、人文社会总体观点,基于进化论和发展观,他认为世上的一切都是在变化的,没有恒久不变的东西。他这种思想汲取《易》,《易. 系辞》曰“….. 为道也屡迁,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 这段古文并不难懂,是要我们对《易》理,对“道”不能僵化地去理解,任何“主义”、“思想”、“道”,都不可作为不变的典要,要“唯变所适”,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与时俱进,所以说“非恒道”。
  关于“名可名也,非恒(常)名也”,为老子对万物化生观点的论述,与《易. 乾彖》的思想是一致的。名,就是称谓,“名可名”,可译为:所说的名称,是对成形事物后的适当的称谓。(可,释为合适;适当)为什么“非恒名”呢?老子在后补充道:无名称的东西,是以物质存在于自然界,它是不灭的(物质不灭定律),一旦条件成熟,就会化生(分子排列组合)生成新物种。对物质来说,可以组成甲物种,也可组成乙物种。例如同是碳物质,它就可以组成石墨和金刚石;同样,人与动物的成份(基因)基本上是一样的,不同地组合,生成无数物种,每种物种都有名称。又因为物种不停的消亡,又不停的化生,物质不变,物种在变,称谓也不会一样,这就是所说的“非恒名”。“有名,为万物之母也”,是说经过“天地氤氲”化生的物种,有了名称。这些在自然界有名称的物种,为了自身种群不灭,采取不同的方式进行繁衍,因此说为“万物之母”。我们曾讨论过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问题,老子这里作了回答。关于生化问题,很玄奥,心静致远的深悟,才可理解到,与《易》“制器尚象” 观点是相通的。(参照第四十一章:“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关于“无为无不为”的观点,历代学者曲解太多,均认为所说的“修道”,要“无欲”、“守静”、“致虚”,即清静无为,致虚的心境越深,越可道法自然,返归质朴得越真。说“政教礼乐之学,实足以产生机智巧变,戕伤自然真朴”(河上公注)“无为”,并不是无所作为,它指的是思想,是认识上的境界。可解释认为、观念。“无不为”,可理解为无可不为。“无为无不为”,其意是:没有思想上的认为或观念,就不会受这种观念所制约,便可自由的大有作为。这种思想与《易. .初六》“罔孚,裕,无咎” 是相通的(见《解读易经》)。它相当于我们现在所说的解放思想,思想上没有认为(无为),就不受认识上的捆缚,就可以在社会上,无可不为(无不为)。这就是老子的真实的思想,我们把第四十八章译成白话文,更能体现出来。译文如下:
  追求学问的人,他的知识会一天天增加(为学者日益);追求道理的人,感悟不到的事会一天天减少(为道者日损)。减少一再减少(损之有损),就会完全明白天下事理,以至于在认识上没有不通的(以至于无为)。没有认识上限制,就可以放开手脚,大有作为(无为无不为),达到这种境界,将随心所欲地掌握、创造而取得天下所有事物(将欲取天下也)。“无为无不为”是相对而言的,并不是长久不变,不出问题的(恒无事),到时也会生出事端来(及其有事也),反而又不可以尽善尽美地获取天下任何事物了(又不足以取天下矣)。
  由于对老子理解上的误区太多,现行本许多章节的译文,不仅不能自圆其说,犯逻辑上的错误,而且会让人对这部民族经典,感到不知所云而失望。区区数言,不可能在这里把所有错误之处匡正过来,这篇短文仅作引子,有机会将《道德经》付梓正本清源于天下,还老子一个千古遗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