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费三级分销奖金制度:互联网新派领袖周鸿祎 文/本刊记者 覃怡敏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5:04:46

文/本刊记者 覃怡敏

周鸿祎在互联网行业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人物,但这并不妨碍业界从这位著名的创业者身上吸取经验、深入思考

在一家网站最近组织的、有近10万名互联网业内人士和网友参与的评选中,360公司董事长周鸿祎当选为2010年度中国互联网风云人物,因此有人称他为“互联网新派领袖”。

2010年已经过去,无论业界编导上演了多少情节跌宕的故事,无论周鸿祎带来了怎样的影响,争议声并没有掩埋他的互联网哲学及个人性格和其行为对互联网行业的意义。

面对《新财经》记者的采访,周鸿祎推荐了哈佛商学院教授克莱顿?克里斯滕森的两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决方案》。在书中,克里斯滕森阐述了“破坏性创新”——即周鸿祎口中的“颠覆式创新”,对于商业进步的推动。书中的精髓,正体现了周鸿祎的互联网哲学。

致力“破坏性技术”

关于其过去,媒体的报道铺天盖地,周鸿祎的回忆也一遍又一遍。

直率、天生爱折腾的周鸿祎,曾在方正集团负责研发,早年创办3721网络实名,首创的插件式推广“打开了潘多拉的盒子”,他由此背上“流氓软件之父”之名。“破坏性”带来了实实在在的负面影响。

只关注输赢、关注竞争对手,忽略了用户的感受,3721的失败向他敲响了警钟。之后,周鸿祎将3721卖给雅虎,出任雅虎中国区的总裁。再之后,离开雅虎自己创业,奇虎360由此诞生。

痛定思痛后的周鸿祎,极具“破坏性”地推出了专门对付流氓软件的360安全卫士。伴随360安全卫士的推出,周鸿祎的“破坏性技术”持续发力。杀毒行业从来就没有免费午餐,360安全卫士开了先河,以免费的形式提供给用户下载安装。遭遇360这个“另类”,无数说情、恐吓、谈条件的电话纷至沓来。

周鸿祎一次又一次“出手”,打破了不少行业潜规则。同时,他的战斗范围不断延展。2010年,其与腾讯QQ的一场“3Q大战”,更是震惊业界。对垄断就是要“破坏”,周鸿祎领导的360,在中国互联网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印记。就在记者截稿前,他“破坏性”地预测:2011年中国互联网将出现微博、电子商务、社区三大混战。

2010年过去,争议与硝烟背后,360赢得了掌声。用产品去赢得用户,致力于“破坏性技术”的周鸿祎,是中国互联网界不可回避的人物。有网友评价,看见了这样一个“老周”:坚定信仰,坚持理想。

管理层做出的合理和适当的决策,可能会对企业的成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也可能导致企业丧失其市场领先地位。这是克里斯滕森指出的创新者所面临的窘境。周鸿祎一路走来,败胜兼得,因为理想主义而诞生的360安全卫士,也在有关他的浩瀚争议中以闪电般的速度迅速成长壮大。

聚焦“颠覆性创新”

“免费”,是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但同时也几乎没有商业模式。回归商业现实,挖掘盈利模式是360不可回避的下一步。

此前,腾讯QQ、《征途》是“免费”模式的绝佳案例。黏住了海量用户,基于免费平台出现的增值服务也水到渠成,商业模式才会出现。周鸿祎坚信,一个软件,如果每个人都在用,大家都很喜欢,总能找到商业机会。360正经历跑马圈地到精耕细作的转变。其构想是,在庞大用户群体的基础上做一些增值服务,只要有1%的人使用就很理想了。

除了增值服务,“免费”模式带来的品牌效应也不可小视,由一个软件而建立一种品牌,这也是周鸿祎再三强调的。拿同样的钱去打广告,效果远远不如做一个好的产品。他希望藉以品牌的价值,在后续营销中赢得一种良性循环。

如今,360拥有超过3亿的用户,成为中国无可争议的第二大客户端,向互联网业界展示了创新的颠覆性力量。

复杂、有趣、另类,周鸿祎走到哪里都能弄出点动静,总是处在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些年,他树敌众多,身上也被贴上了不少标签。除了“流氓软件之父”,还有搅局者、投机分子、红衣战士、网络警察??等等称号。

“喜欢或讨厌的标签有哪些?”对于记者这个并不算刁钻的问题,周鸿祎选择了不回答。如今,他对所有的标签,有着“漫观天际云卷云舒”般的淡然与冷静。网络江湖最近的传言是,公司公关部给他制定了“转型计划”, 要求他成熟一点,不能再四处放炮。但没人猜得到,明天的他还会做出什么。

酷爱CS、喜好研究历史、言必谈乔布斯、总是在折腾的周鸿祎,最喜欢颠覆,相信成功离不开运气。他自我定位为创新者,曾明确指出:“你可以不喜欢360,但你不能不支持创新。”

现在的周鸿祎,四下讲学,颇有点“人生导师”的风范。在炮火般言论的背后,他其实是一个资深的互联网老兵、行家、观察家。谈起对互联网过去及未来的看法,他经常讲得头头是道,有时间还会撰文分析。

周鸿祎认为,在过去的十年中,包括三大公司(腾讯、百度阿里巴巴[14.34 0.84%])在内的很多互联网公司创新了很多模式,导致国外互联网公司在中国集体失败。“三大公司的崛起,意味着中国互联网行业有可能产生几家几百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这在中国其他行业,,是很难想象的。特别是阿里巴巴,它在商业模式、支付方式方面的创新,对中国电子[0.90 2.27%]商务做出了很大贡献,它的开放式发展和由此形成的生态系统,也使这家公司成为中国互联网在国际上的符号。”

未来十年又会怎样?小公司才是推动社会发展进步的动力。他同时指出:中国互联网需要几家市值很大的“巨无霸”公司,但是也要有小公司茁壮生长的空间。只有在司法上对大公司的垄断地位形成制衡,小公司才能生存、发展。

致力于“破坏性创新”,周鸿祎从创新者的窘境中一路走过来,寻求创新者的解决方案,聚焦“颠覆性创新”,堪称互联网新派领袖。虽然,这一称号许多人并不认同,但争议并不妨碍业界从这位著名的创业者身上吸取经验、深入思考。“而今,周鸿祎绝对是‘三大’闻风丧胆的对手。”不少互联网观察人士对他如是评价。

成功者既是理想主义者,更是实践主义者,好的想法加上脚踏实地的实践,是最好成功之路。从这个意义上讲,周鸿祎已经成功了。

对话周鸿祎:互联网创业一定要有创新

新财经》:回首这十多年来的互联网经历,您觉得自己理想的成分多一些,还是实践更多一些?您是怎样把理想与实践充分融合的?

周鸿祎:有一句流行很广的话:如果你二十岁的时候不是一个理想主义者,你这辈子会一事无成;如果你四十岁的时候依然是个理想主义者,你这辈子同样会一事无成。这句话就很好地诠释了理想主义和现实实践的关系:没有一个远大的理想和梦想,是做不出事情来的。同样,如果不是脚踏实地地去实践,同样也是做不出事情来的。

我在互联网行业算是一个老兵了,至于说理想成分多,还是实践多,我觉得不好严格加以区分。

我最深的一个体会是,在互联网行业创业,一定要有创新,要创新就一定会有失败。俗话说,失败是成功之母,我对此的体会是,失败不要紧,但一定得分析失败的原因,要通过分析抓住本质,抓住规律。

就创业而言,那就是抓住用户的需求本质,同时还要研究针对大公司的竞争策略,由此建立自己的用户模式、市场模式和产品模式。这就是实践。用中国的一句古话来说,就是“格物致知”。如果不能抓本质、抓规律,实践的结果就是南辕北辙,就是刻舟求剑,就是守株待兔。

《新财经》:您给自己定位为创新者,您对新的商业模式、商业价值的理解是怎样的?中国互联网企业商业模式应该如何创新?

周鸿祎:商业模式创新,我推荐你看哈佛商学院教授克里斯滕森的两本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决方案》。这两本书比较系统地讲述了一种存在于各个行业的商业模式创新。克里斯滕森把它叫做破坏性创新(disruptive innovation),我喜欢称它是“颠覆性创新”。

互联网的创新,比如像360,其实也是一种颠覆性创新。360通过产品创新,重新定义了互联网安全,建立了一套新的价值体系;通过商业模式创新,建立了免费安全的商业模式。

克里斯滕森教授非常推崇和赞赏这种颠覆式创新,认为这种创新是“成长的驱动引擎,不仅提升了股东价值,更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从360的颠覆式创新来看,通过产品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360加速免费安全成为互联网的基础设施,使得每一个用户都获得了高品质的安全服务,由此为4亿用户节省了数百亿元的开支,提高了消费者的福利。

《新财经》:我们注意到,事实上,过去您在互联网领域的每次交锋都是一次创新。在互联网创新与个人创业之间,最为重要的是什么?

周鸿祎:第一,公司的创始人要有一种开放的学习心态,因为微创新可能来源于你的想法,但更可能来源于你与别人的交流。一个人不管自己的能力有多强,都必须不断成长,与时俱进才能把企业做好。

第二,创业者要有开放的合作心态。一个人即使浑身是铁也打不出几根钉,创业者要想把企业做大,一定要学会与人合作。这个合作包括跟投资人合作、跟员工合作、跟公司的高管合作,甚至包括与商场上的竞争对手合作。如果一个人惟我独尊,有点本事就觉得天下老子第一,我认为这种人成功的机会很小,微创新也做不出来。

第三,创业者要有洞察创新的能力,能够在别人看不见的细节中找到一个点,能够在别人熟视无睹的市场上发现独特的问题。他必须要有很敏锐地发现问题的能力,也要有与众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四,创业者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创业不是那么容易成功的。其实,一个创业者需要的,更可能是一种屡败屡战的精神。创业者需要长时间地艰苦作战。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创业者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吃苦精神,历经挫折仍百折不挠,我觉得这是很重要的能力。

《新财经》:能否说说您印象最深刻的互联网故事?

周鸿祎:印象最深刻的,可以说是Netscape(网景)公司的迅速崛起和衰落。美国Netscape公司是一个创新能力很强的公司,它的浏览器可以说是开启了互联网时代,产品普及很快,市场占有率一度非常高。但是,在微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上捆绑免费的IE之后,Netscape就迅速衰落,最后不得不卖给AOL了事。

这是一个失败的故事,之所以印象深刻,是因为这个故事告诉我一个道理:互联网创业面对大公司的竞争,一定得有技巧、有策略。大公司技术能力强、产品线长、资金丰富,小公司要竞争,一定得做冷门的事儿,做不会引起大公司关注和警惕的创新,尽量回避与大公司直接对抗。Netscape就犯了这种错误,它把自己视为注定会颠覆微软的那家公司,并大张旗鼓地与微软正面对抗。结果,微软在Windows上捆绑IE并免费发放,Netscape就立即失去了用户根基,最后不得不以失败告终。

现在来看,对微软产生威胁的,是Google,但Google刚开始的时候做搜索,是一个冷门的、大公司都没有看懂的业务。大公司放松了警惕,就给Google一个发展的时间窗口。目前,如果没有占据优势的搜索业务支持Chrome和Android,这两个对微软产生威胁的业务也不会有多长的生命力,会像Netscape一样短暂。

中信“创新者系列”(《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转机》):问题非常优秀,解答相对平庸 年6月份中信出版社出了一个系列三本创新有关的书:《创新者的窘境》《创新者的解答》《创新者的转机》。都是从英文书翻译过来的。英文原版分别出版于:1997,2003,2009年。

《创新者的窘境》据说已经是美国经济管理方面的经典了。提出的问题非常震撼:优秀的公司,不犯用人、管理方面的错误,战略没有明显错误,却可能在行业内出现破坏性创新的时候被新崛起的小公司打败。

《创新者的解答》是《创新者的窘境》一书的作者与人合写的。我读后觉得并没有提出一个像《创新者的窘境》的问题那样振聋发聩的解答。本书从战略、客户、产品、业务范围、组织结构、流程、资金、管理层等各方面来讨论《创新者的窘境》中提出的问题的解答。有下面几个论断我觉得比较有意思:

 1:高端利润不灭,但是会流动,从产品线的某些部分流到其他部分。作者认为产品不能满足用户需求的时期比较容易出现高端利润,可以有几家公司深得用户信赖。一旦业内产品基本能满足用户需求,高端利润就开始流走。但是行业领先企业往往会继续优化自己的产品,直到出现产品的许多属性超出了用户的需求。这已经是公司出现破绽的时候了。此时那些正好满足用户需求的产品相对低端,可能会趁机击败行业领先公司。

 2:对成长有耐心,对赚钱没耐心的资金对创新公司来说是好资金,可以帮助一个公司成长。这样的资金要求企业尽快盈利。相反,对成长没耐心,对赚钱有耐心的资金对创新公司来说是坏资金,可能会扼杀掉创新公司。
 
 这本书比上一本感觉水平要差一些。
 
《创新者的转机》是另外的一位作者写的。一个基本的观点是经济不景气的时候更容易出现创新公司。还有,对待创新要有一定的耐心,谷歌在第一年的收入远低于可口可乐推出的香草可乐。不过后来香草可乐被忍痛撤出了市场,因为它挤占的是可口可乐自己的市场;要比较巧妙地做战略性的实验;要分担创新的风险。我感觉这本书比《创新者的解答》又差了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