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来电上官午夜:野芦苇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3:47:22
我的百科 我的贡献草稿箱百度首页 | 登录    
     新闻   网页   贴吧   知道   MP3   图片   视频   百科 帮助设置
 
 
添加到搜藏 返回百度百科首页
编辑词条 野芦苇  野芦苇 Roseaux sauvages, Les
  其它译名: 野恋
  Chêne et le roseau, Le
  The Wild Reeds
  类 型: 剧情
  导 演: André Téchiné
  编 剧: Olivier Massart
  Gilles Taurand
  André Téchiné
  主要演员: 爱莉·比尔特 Élodie Bouchez
  Gaël Morel
  Stéphane Rideau
  Frédéric Gorny
  Michèle Moretti
  Jacques Nolot
  Eric Kreikenmayer
  Nathalie Vignes
  上映日期:1994-6-1
  国家地区:法国
  剧情简介:1962年,法国的一个小镇上正在举行婚礼,新郎皮埃尔却接到通知:他已被列入赴阿尔及利亚参战的应征者名单。不愿去打仗的皮埃尔找关系疏通未果,被迫从军。皮埃皮的弟弟塞尔日成熟健壮,引起文弱的男孩子弗郎索瓦的注意。这时班上转来从阿尔及利亚来的新同学亨利。17岁的玛依泰是个情窦未开的女生,面对男生的有意接近无动于衷。后来,传来皮埃尔阵亡的消息。葬礼上,军方对皮埃尔的英雄主义大加褒奖。塞尔日感到无法容忍,中途退场。在会考过后,弗朗索瓦、塞尔日、亨利、玛依泰一起去游泳,四人之间的关系发生进一步的变化......
  幕后制作:
  少年15-20岁时的青春活力和苦恼,往往是法国电影驾轻就熟的题材,但难得拍出有新意和尖锐观点。本片在法国夺得凯撒最佳影片等多项大奖,显示法国人对这部片子的肯定。这种年轻人无拘无束的埸面以及开放性的结局,把“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发挥得淋漓尽致。导演泰西内准确地掌据了年轻人性迷惑的心理和飘浮不定的男女感情,把复杂的情事化为觅求知音的冲动,同学之间的情感表现得清纯而非俗艳,暖昧但充满真挚。敏感的战争议题虽未强调,但却恰当地烘托了剧情发展。
  精彩对白:
  Serge Bartolo: The death of a brother is tough. I thought I'd die. But there is something even tougher, tougher than war. It's that life goes on.
  Serge Bartolo:兄弟的死亡是很不幸的。我以为我也死了。但是还有更加不幸的事情,比战争还要糟糕。那就是生活还要继续。
  穿帮镜头:
  ·时代错误:时间设置在1962年,有些海报是关于The Beach Boys“Barbara Ann”的,发行于1965年。百度百科中的词条内容仅供参考,如果您需要解决具体问题
(尤其在法律、医学等领域),建议您咨询相关领域专业人士。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30
 
扩展阅读:
1.http://dy.com.cn/modules/FilmInfo.aspx?FilmID=2456
相关词条:
什么是相关词条 我来完善 开放分类:
娱乐,电影,影视,艺术,影片
合作编辑者:
yibanghundang、xztlsy、wanglei126315
如果您认为本词条还需进一步完善,百科欢迎您也来参与编辑词条    在开始编辑前,您还可以先学习如何编辑词条词条统计
浏览次数:约 3725 次
编辑次数:3 次  历史版本
最近更新:2007-06-15
创建者:wanglei126315 历史上的今天热门词条榜2009 Baidu 权利声明
  首页 小组 读书 电影 音乐 同城 九点  书籍
 
电影
音乐
小组
 
成员
 
活动搜索  热评 排行榜 分类浏览 电视剧 你好,请 登录或 注册
野芦苇 Les roseaux sauvages
放在你的blog里!
编剧: André Téchiné / Gilles Taurand / Olivier Massart
导演: André Téchiné
主演: élodie Bouchez / Ga?l Morel / Stéphane Rideau语言: French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 法国
上映日期: 2001-12-15 >更多imdb链接: tt0111019
7.9
(637人评价)22.9%
50.1%
25.4%
1.6%
0.0%
想看看过评价:   写短评  写影评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加入豆列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剧情简介 · · · · · ·
  1962年,一向平静的西南小城也受到了独立风暴的影响。故事发生在一所寄宿中学的三个男生弗朗索瓦、赛杰、恩利和一个女生玛依之间。玛依的母亲艾弗蕾丝女士在学校教法文,同时也是一名反战的共产党员,但她没有帮助赛杰的哥哥皮埃尔,后者战死在阿尔及利亚。弗朗索瓦和玛依是一对恋人,但他们从未有过性接触。赛杰很喜欢玛依,玛依对他却没什么感觉。弗朗索瓦在和赛杰建立起良好友谊的过程中对赛杰产生了好感,进而发生了关系。弗朗索瓦痛苦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然而赛杰不想保持这样的关系。另一位主人公恩利是被迫离开阿尔及利亚的侨生,他支持那些右翼的法西斯组织,坚定地站在反对独立的一方,因此在思想上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革命的结果没有因恩利的情感而改变,当阿尔及利亚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恩利愤恨不已,到镇上准备烧毁共产党的机构,却意外地遇见了玛依,对她产生了感情。毕业会考的成绩就要公布... (展开全部)   1962年,一向平静的西南小城也受到了独立风暴的影响。故事发生在一所寄宿中学的三个男生弗朗索瓦、赛杰、恩利和一个女生玛依之间。玛依的母亲艾弗蕾丝女士在学校教法文,同时也是一名反战的共产党员,但她没有帮助赛杰的哥哥皮埃尔,后者战死在阿尔及利亚。弗朗索瓦和玛依是一对恋人,但他们从未有过性接触。赛杰很喜欢玛依,玛依对他却没什么感觉。弗朗索瓦在和赛杰建立起良好友谊的过程中对赛杰产生了好感,进而发生了关系。弗朗索瓦痛苦地认识到自己的性取向,然而赛杰不想保持这样的关系。另一位主人公恩利是被迫离开阿尔及利亚的侨生,他支持那些右翼的法西斯组织,坚定地站在反对独立的一方,因此在思想上与大多数人格格不入。革命的结果没有因恩利的情感而改变,当阿尔及利亚革命成功的消息传来后,恩利愤恨不已,到镇上准备烧毁共产党的机构,却意外地遇见了玛依,对她产生了感情。毕业会考的成绩就要公布了,四个年轻人相约去河边游泳,他们有点紧张,但是什么也不怕,生活中有比考试和战争更伤脑筋的事,在那个阳光烂漫的日子里,他们好像一下子长大了。   豆瓣成员常用的标签(共198个) · · · · · ·
法国(243)  青春(159)  法国电影(132)  同志(97)  成长(63)  AndréTéchiné(50)  André-Téchiné(36)  Gay(34) 
喜欢看"野芦苇 Les roseaux sauvages"的人也喜欢 · · · · · ·
 夏天的故事  如果  好奇心  无因的反叛  孩子  罗塞塔  爱情万岁  四百击  你妈妈也一样  旅行
简短评论  · · · · · ·  ( 全部 81 条 ) 我来说两句 0  有用 Mignon 2006-11-19 法国影展上看的。夏天过了,终究要长大了
0  有用 尖叫无叫不欢 2009-04-30 OB-D9 三星半 不推荐
0  有用 青衿 2007-08-01 法国青春片 很清新悦人
0  有用 south 2008-02-21 1
野芦苇的影评  · · · · · ·  热门评论 最新评论 我来评论这部电影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我无惧于风雨,因为我能毫发无损的低下头   木卫二(啊,水晶) 
2004.7.31 l@freecity 影片《野芦苇》是对一个已逝时代浪漫化的描述,对诗意而困惑的青春缅怀,回忆里的长长短短,红红绿绿。尽管那是一个太不寻常的年代,但从中也终于看到了不那么苦大仇深——关于法国60年代的描绘。 如果说贝纳多.贝托鲁奇《戏梦家》把我们带回的是1968年巴黎街头的学生运动高潮,...... (4回应)2006-06-08     24/24有用
  2004.7.31 l@freecity
  
  影片《野芦苇》是对一个已逝时代浪漫化的描述,对诗意而困惑的青春缅怀,回忆里的长长短短,红红绿绿。尽管那是一个太不寻常的年代,但从中也终于看到了不那么苦大仇深——关于法国60年代的描绘。
  
  如果说贝纳多.贝托鲁奇《戏梦家》把我们带回的是1968年巴黎街头的学生运动高潮,那么《野芦苇》讲述的则是1962年小镇学校里四个年轻人的灿烂青春。1962年,法属阿尔及利亚的独立战争爆发,如何面对这场风暴,如何接纳那些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大量法国侨民同胞,人们思想紧绷而敏感,不祥的气氛笼罩着整个法兰西第五共和国。
  
  故事发生在法国西南部的一个小镇上,从一场婚礼开始,就暗藏着动荡的时代背景——阿尔及利亚的战争已经干扰到小镇人们的生活。虽然看完整个故事,难免有松散拖垮的细嫌,却不乏其清新明快的一面。四个主人公各自有着鲜明的性格特征,甚至是迥异的,但这丝毫不阻碍他们最后在轻快的口哨声中,一起走向林边小河,那个阳光斑驳从树叶间渗下、水面上晃动着无数金黄的午后,他们似乎已从青春的羞涩里悄然成长。
  
   Francois:
  
   正如法文课老师所说:他是一个自恋的角色,他有才华,他善于观察周围人,善于安慰别人、调解周围人的矛盾,让Maite去安慰失去哥哥处于悲痛中的Serge,出手调停Serge与Henri的冲突斗殴,努力去促成Maite和Henri的相识,甚至最后四人不可思议地相聚在了一起。他和三个性格反差极其鲜明的年轻人都建立起了良好的关系,但是这种“自恋”就难免相应地伴随着敏感,他甚至察觉到了法文老师面对愧疚自责的心理变化,但同时对于自己也有着很深的怀疑。他无法清楚地认知自己,在为了别人清楚思考的同时,恰恰遗忘了自己:
  
   我被迷惑,
    天蓝,天蓝……
  
   青春里的Francois,在孩童与成人的夹缝中生存,他寄希望于别人能给他更多关于性取向的正确引导,他凝视自己的镜像,一次次地发泄着,反复说:我是同性恋,我是同性恋,我是同性恋!但是他最终并没有能从鞋店老板的口中得到期盼中应有的答案,反而是Serge让他忘记那些事情,告诉他忘记和怀念是一回事。那时他虽然迷茫,却才似有所悟。整个故事里面,没有用其他手段去刻意营造法国当时的社会气氛。这点在主人公弗朗索瓦的身上,还青春以应有的坦诚和敏感,得到了集中地体现
  
   Serge:
  
   看完《野芦苇》时,对于Serge,“伟大使人作呕”,一句话记得最牢。单从外貌上看,甚至可以说他是最成熟老练的一个,看透了周围环境里的虚伪,他显得十分无奈,甚至想着依靠早早结婚来完成人生疲惫的终结。当然这仍然只是他一时冲动的想法,这种冲动就像是他对待保守顽固的Henri时一样的明显。在Francois口中,他是一个敏感的人,并且恰如其份。他反复强调着自己是意大利佃农后代的身份,避免遭受不必要的伤害,他爱着Maite却无能为力。
  
   最后,当他们与Maite失散,目睹着激动地跑来伏在Francois肩头失声痛苦的Maite,镜头给了不远处Serge一个特写,他下意识地咬紧了嘴唇,毫无表情,双眼流露出了无限的空虚与迷茫。幸许,他在这时候明白了什么,又不愿意去接受。在Serge身上没有褒贬或者扬抑,整个影片用感性的笔触将时光叙述,以舒缓的节奏将青春记录,从他最初哥哥婚礼上邀请Maite跳舞被拒,到哥哥逃离战场时的死去,再是灰心后想与嫂子结婚,到最后感觉与Maite无望。Serge这个角色上,有着太多无形隐约的哀痛。在结尾镜头里,闲散的镜头缓缓从树林和芦苇丛中,摇过360度,Francois、Serge和Maite手挽着手,依旧在口哨声中,慢慢远去,消失在了小路尽头、绿色深处。
  
   Maite:
  
   她是个对人本能排斥的女孩(与Serge语),当她穿着那身像金丝雀一般的泳衣时,在水中尴尬地回头的时候,Francois说她象梵高的向日葵。她说,那很糟糕。为什么糟糕?也许她是有着强烈生命力,但思维里却相当的混乱,在其他三个人的眼里,Maite有着不一般的魅力,不仅仅因为她是一个女人。然而她自己却一再否定着自己,否定着身边的人群。她希望自己老去10岁,去接触成熟的人群,这种心理实在微妙所不能完全形容。
  
   当最后Henri希望她和他一起离开的时候,她对Henri说:“我不可能跟你走。我爱你,但并不表示要一起生活。生命没有理由,我应给你力量与希望,因为你同样把它们给我。”于是Henri勇敢地走了,走向他认为广阔的天地,Maite赋予了他信心和希望。
  
   然而,当Henri离去后,情绪激动的她飞奔而来在趴在Francois肩上哭泣的时候,那时,她仅仅是想到了孤单和恐惧吗?
  
   Henri:
  
   他找不到归属感,这是青春华丽外衣包裹下最深刻的无奈。他是别人眼中的异类,无论是老师或者同学们,他严肃,他顽固,他反动,他又激进。他把自己是从阿尔及利亚撤回的侨民身份看得太重,自我标榜为异类,进而去排斥掉了所有的可能,包括热心的代课老师。他嘲笑身边幼稚的同学,却忘了自己其实也是身处其中的一分子。他无所畏惧,但当Francois问他最害怕什么的时候,他若有所思,说:是真实的死亡。
  
   Henri讲述的面对死亡令人震动,或许那只是他注视死亡太久的一种幻觉,而不是真相本身。但是,因为父亲死去的事实,他变得一再顽固,到了法国后,在学校里依然不改其本色,并最终选择了离校。看到满街的共产主义宣传海报,他买了汽油去烧毁这一切,宣泄,却最终阴差阳错地碰到了Maite,至此,四个主人公才最终圆满相识。
  
   让人欣喜的是Henri最后在Maite身上寻找到了希望。那个下午,他终于独自离去,去追赶六点的那趟开往马赛的列车。他没有祖国,但他突然有了希望。那个下午,他完成了生命里的一次重生。当然,也没有人能保证他以后的日子会是一帆风顺。
  
   青春不应只是用来羡慕的,不然会蹉跎过去;青春也不应该是用来反思的,不然又会太沉重不堪。每个人自己在十几二十岁这段青春岁月里,经历过的内心翻覆也许正如暴风骤雨一般猛烈。《野芦苇》里,当爱情和政治走入青春的领域里,动荡社会也就影响了这些年轻人的一生,对于生活,苍白面容的背后,他们年轻的心,做出了各自不同的坚定选择。这一切都似《野芦苇》里最后灿烂的阳光和美丽的树林,如芦苇般脆弱但又坚韧的青春,在成长中学会了坚强。青春是美好的,芦苇经受了狂风的洗礼,收获了成长的欢愉。
  
  2006-06-08 16:52   |  4回应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24没用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honey,我爱你爱他   吴隆美(止于世故) 
他是坐镇中央的牵线人,一面烦恼着性取向一面兴致勃勃地牵线搭桥把左手的女友介绍给右手的男友,乐此不疲,却终是年轻眼浅,乱点鸳鸯谱。 无缘无故的,他们发生了关系——男寄宿学校是最容易失去贞操的地方。过后,只有弗朗所瓦念念不忘,一再地“要个说法”,却不料那位主动上床的塞尔日却是由内而外不折不扣的直人,而且对他的亲密女友...... (3回应)2006-11-23     6/6有用
  他是坐镇中央的牵线人,一面烦恼着性取向一面兴致勃勃地牵线搭桥把左手的女友介绍给右手的男友,乐此不疲,却终是年轻眼浅,乱点鸳鸯谱。
  
  无缘无故的,他们发生了关系——男寄宿学校是最容易失去贞操的地方。过后,只有弗朗所瓦念念不忘,一再地“要个说法”,却不料那位主动上床的塞尔日却是由内而外不折不扣的直人,而且对他的亲密女友美蒂颇有好感。他主动把美蒂介绍给塞尔日,塞尔日丧兄,心情恶劣离开墓地,也是弗朗所瓦让美蒂去安慰他——隔山打牛么?他在乎他,在乎他们之间的肉体关系。坐在小绵羊上抱着塞尔日是他最幸福一刻。最后,大家一起游水到磨坊,塞尔日说,生活比遗忘更困难。真不像一个朴实的农民儿子。
  
  他和美蒂,是无须解释的老友,固然更加像恋人。认识该有很长时间了吧?电影开始,就是两人走在阳光刺眼的外省小镇。塞尔日哥哥的婚礼,两人远离人群,悠闲地躺在草地上,羡煞急于结识佳人的塞尔日。每周一次的电影约会,出来遇到美蒂的同学,两人同去舞场。弗朗所瓦向美蒂承认自己和男同学上床,她安慰他自己不喜欢男人,也讨厌肉体关系,却急急忙忙拉他下舞池,把头靠在他肩上。即使是当作姐妹的男友,输给男人都是耻辱。
  
  他也爱昂利,作业不约而同地挑了兰波写,有着天使般圆脸和湛蓝眼睛却少了一条腿的以经商为职业的同志诗人(真是混乱的身份啊~~~~)。夜里忍不住轻轻碰他肩膀,却被昂利厉声斥责。他是乡下不经世事的小康人家少爷,和塞尔日去里昂狂欢一夜已经能津津乐道半天;他却是饱经世事的成年人,父亲在阿尔及利亚混乱中被打死,在厨房凝视父亲没有下巴的面孔应该是一生梦魇。这样完全不同的人才能吸引到弗朗所瓦。
  
  塞尔日失之粗蠢,大抵下身反应总比上身快;昂利外强中干,以为自己什么都懂,到头来却发现满身刺不过是一身笑料,只能再次仓惶出逃,即使没有阿尔及利亚事件,他多半也要走到这一步。只有弗朗所瓦,摇摆在二男一女之间慢慢成长,才是自然之子。
  
  他也想把昂利介绍给美蒂,却总是不得机会。却不料两人暗渡陈仓。昂利预备一把火烧了GC党党部,见了敌人的美女却引火烧身神魂颠倒。她号称坚定的女权主义者,马列主义者,见到反动的政府派也不禁缱绻缠绵。小树林中她主动献身,不禁让人怀疑她早先“讨厌男人”的宣言,但青春无需解释。
  
  美蒂说:生活有什么理由?
  
  青春有什么理由?是善是恶,是对是错,回头看都是留恋的往事。好似风中的野芦苇,风无定向,随风摇摆,不知不觉间渡过春夏秋冬。成长为固执的方舟。
  
  看青春又好像仰头看太阳,一阵晕眩,双目失明,慢慢定神下来,既贪又厌。
  
  阅人无数的灵肉二元论同志黄老大唱:可惜青春,没有两次,再不能死心塌地。2006-11-23 21:58   |  3回应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6没用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成长于青春的记忆   feeling 
七八年前,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眼花缭乱的电影杂志,了解外国电影只能看一本《环球银幕画刊》。那些在今天看来远远算不上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曾被我反反复复的翻看咀嚼,书页翻转间那些凝滞的图片似乎也流动起来,许多根本未曾谋面的电影不知不觉中爱上。 《野芦苇》就是这样爱上的。仅仅是一张剧照,就情动于心:两个男孩子骑着一辆车,后座...... (2回应)2007-04-09     4/4有用
  七八年前,还没有现在这么多眼花缭乱的电影杂志,了解外国电影只能看一本《环球银幕画刊》。那些在今天看来远远算不上精美的图片和文字,曾被我反反复复的翻看咀嚼,书页翻转间那些凝滞的图片似乎也流动起来,许多根本未曾谋面的电影不知不觉中爱上。
  
  《野芦苇》就是这样爱上的。仅仅是一张剧照,就情动于心:两个男孩子骑着一辆车,后座纤细的男孩拦腰搂着前座的男孩,脸贴着他的后背,无语的静默,微微迎风,两张年轻的面庞有着各自投视的方向。
  
  真正看到这部电影已是很多年后了,吃惊的发现当年记忆的烙印依然新鲜。电影将剧照前后的故事敷衍成篇,模糊的感觉渐渐有了清晰的背景。
  
  60年代初的法国,徘徊在与阿尔及利亚的战争阴影中。瘦弱文静的弗朗索瓦转学到了新校,阿尔瓦雷老师的女儿玛依泰迷上了他。俩人成为拖手相依的恋人,弗朗索瓦内心只是将玛依泰引为无话不谈的知己。真正令弗朗索瓦感到吸引的是强壮粗犷的同学塞尔日,俩人甚至有了亲密的一夜。塞尔日不过是一时兴起,弗朗索瓦却自此迷惑于自己的性取向。班上又来了新同学——阿尔及利亚侨民亨利。亨利有着睥睨一切,目高于顶的格格不入,与身为左派后代的玛依泰相互敌视,却又在不断的冲突中渐渐靠近。
  
  会考结束了,四个人相约去游泳。在青山秀水间,弗朗索瓦得到了塞尔日彻底拒绝的回答,但他们依然是朋友;亨利与玛依泰作爱后离开了,玛依泰扑向弗朗索瓦的怀抱痛哭,旁边,塞尔日静默的无奈……
  
  这么描述起来这似乎是部四角恋爱故事,但在电影中你不会找到一点点的庸俗、滥情,在那些迷惘甚至暧昧的情愫中,是一种无私无匿的坦然开放。四个十几岁的年轻人,彼此成为彼此的追求,彼此又是彼此的寄托。在他们寻求的失落中,没有猜忌、嫉妒,互为安慰,彼此交融。
  
  弗朗索瓦是影片中穿针引线的人物。患心脏病的他不能跑、不能跳,生命沉浸在诗歌、文学的滋养中,有着那个年龄的人本不会有的沉静,也不应有的成熟。弗朗索瓦就像自己在课堂上引述拉封丹寓言时所讲到的野芦苇,弱不禁风的躯体里蕴藏着惊人的韧性。这个有着同性恋倾向的男孩曾困惑于自己的感情,但他还是执着的探究自己的本性,自然的伸展自己的生命。在他的捏合下,另外几个原本相互抵触的年轻人最终都成了朋友。四个人在友情与爱情的举棋不定间,在惶惑与执着的成长过程中,渐渐有了野芦苇般的包容、平衡与柔韧。
  
  此前看过的法国影片,大多给我自说自话的印象,自我过头就有点不亲近。《野芦苇》是个例外,青涩的故事讲述得朴朴素素,弥漫着一种平平淡淡、不确定的美。青春岁月即便伤痛、迷惘,也都入诗入画。那里有寂静的声音,有昏黄的美丽。
  
  在当年的画刊上,《野芦苇》占据的是黑白页的位置。即便已看过影片,现在回想起来,依然没有色彩的印象,还是灰黄、朦胧的色调。也许我青春的感触早已深埋在那字里行间,永远夹存在“野芦苇”的那一页……
  2007-04-09 20:34   |  2回应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4没用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野芦苇》青春成人礼   kavkalu 
题记: “我讨厌年轻,这是沉重的负担”。年轻充满着矛盾,期许和挫折,爱情和当恋,上帝在一次次的玩笑里催人长大。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douban.com/lpic/s1389178.jpg 中国孩子在银幕上都是中性的,他们“纯洁”得可以,其实随着药物的泛滥...... (1回应)2007-01-25     7/10有用
  
  
  题记:
  “我讨厌年轻,这是沉重的负担”。年轻充满着矛盾,期许和挫折,爱情和当恋,上帝在一次次的玩笑里催人长大。
  ――――卡夫卡·陆(KavkaLu)
  
  http://www.douban.com/lpic/s1389178.jpg
  
  中国孩子在银幕上都是中性的,他们“纯洁”得可以,其实随着药物的泛滥,性发育的年龄一再提前,中国孩子同样小脑瓜复杂,可惜,未庄特色,我们要像高老太爷一样端着,于是,我们的银幕是有洁癖的,我们至今拿不出一部象样的描绘青春期的影片,直到一不留神破了处子之身才恍然大悟,原来俺们的小弟弟同样情绪高涨。
  没有野性和性幻想的青春是逼仄而变态的,成长的显著标志不是自己第二性证的发现而是对于异性的发现,《野芦苇》表现了。法国西南寄宿中学的三个男生弗朗索瓦、赛杰、恩利和左翼教师之女玛依之间微妙、懵懂的关系,影片真实描绘孩子们青春期的迷茫,没有回避骚动对于孩子说来的常态,在片中我们甚至看见的不仅是他们向异性注视的目光,我们也能看见他们同性之间的倾慕(弗朗索瓦在和赛杰)。
  上一世纪六十年代早期,阿尔及利亚战争以近尾声,这多少有点影响着法国青少年的情绪,虽然,少年不知愁滋味,然而,毕竟有兄长在军队,对于这样的孩子必然会懂事地注视战况以了解亲人的安慰,而更多的少年依旧沉迷于轻歌曼舞之中,寻找着另自己血脉膨胀的女生,那个时期的女孩是幸运的,与同龄的男生相比掌控游戏规则的是早熟的她们。她们就像骄傲的公主对这些懵懂的男生有着不可避免的吸引力。
  正像导演在访谈所说,他选择的女主角并不漂亮,但是笑起来非常纯净和灿烂,对于青春而言,这样的女生必然会招引蠢蠢欲动的男生,导演坦诚到影片许多细节来自于他自己的青春记忆,安德列·泰奈西(André Téchiné)的影片总是在人性话题里深入,在大量的手提拍摄里试图靠近这些孩子的心灵,捕捉到他们成长的蛛丝马迹,他们的关系就像少年版的《绿光》,在没有答案的年龄靠自己有限的价值观认知去发现自己的期许。女孩挑战的阳光不仅是对于男同学的女性傲气,更为重要的是她的眼睛也在注视自己青春期的长大,那河边和同学赛杰的对话以及人生的困惑都是生命状态下的真实写照。在那个年龄段发现性就是成长的标记之一。
  三个不同背景的男生因为寄宿学校而走到一起,在风起云涌的阿尔及利亚战争时期以自己的家族立场逐渐改变他们的人生,他们的压抑和迷茫是促使此后68风暴青年发现自我最大的动力。
  青春就像从百页窗中注视绿意,你无法看见全部却总是带着好奇心,导演巧妙地以一场阳光下的橄榄球赛来暗示青春的冲突和立场,男孩们裸露的脊背连接的是年轻的张扬和诱惑,而弗朗索瓦痛苦于自己的性趋向是年轻人害怕被集体边缘的苦闷,那额头的胶布烙印般留进青春成长的历史,而镜中的喃喃自语更是镜像和自我的对话,这样的处理是欧洲导演经常的选择。这样的困惑将随着自己的长大而结束。
  和性相比一样,族群认同是生命因为境遇带来的必然,恩利因为价值观和同学不同而苦闷彷徨,老师对于这样的孩子采取了引导的方式,活着的过程总是在明暗参半的世界里一次次寻找曙光,这是黑暗带给生命强大的反抗力,因为我们无法改变黑暗的起点和终点,于是,憧憬和希望才使得我们有了活下去的动力,年龄是一本需要填写的日记本,他以生命的体验留下不同的章节,无论对错,都是自己的财富。
  青春的电影在于坦诚和真实,在那缺乏顾忌和张扬的年代异性乃至同性的好感都是青春,赛杰和嫂子的肉欲关系从生命本能来说很正常,成长的进程里人们逐渐注意他人的逼视从而将悟性的道德枷锁套在自己的脖颈上,直到成为相同的人,赛杰嫂子从屋外拿来的野花真实青春热望的象征,道德立场往往无法阻挡本能的力量。
  从五十年代马龙·白兰度的魔头叛逆形象开始,具有力感的摩托充满隐喻,当赛杰和弗朗索瓦骑着摩托在洒满阳光的乡野穿行,我们能够叠加太多人的形象,匆忙的疾驶里我们埋葬旧我获得长大。在渲染性的音乐里,孩子获知任何成长都是割舍,命运不是自己可以一厢情愿的,更多时候只是几率。
  阳光让孩子的脸颊有了热度和红润,那充满情感的穿越将铭记在弗朗索瓦一生里,这是甜蜜更是告别……
  对于成功的导演而言除了展示更要记忆,任何个人的历史都是大历史的一部分,境遇的综合就是时代的画卷,相互参照,无从离开。导演靠镜头和背景声注视的那场战争也正是60年代法国年轻人的成长礼,无论你时候接受,那是你自己必然的成长道路。
  对于被独立驱逐出阿尔及利亚的恩利来言,法国人的立场是无法更替的,他对于法国战败的不满促使的冲动同样是青春期茫然的外化表现,而要降服这样的烈马,感情的安抚是有效的立场,导演注视着他们的长大,并以那条河象征成年的到来,从特吕弗式苍凉回眸到吕克·贝松的雅克坦然入海,每位导演都会选择一种方式进行人生阶段性的告别。《野芦苇》最后的十多分钟是 “成长礼”,四个孩子在河边游泳的场景标记着他们的选择和长大,
  当女生玛依湿漉漉的身子有了他的抚慰,他不再胆怯和放弃,无论世界和结果如何,争取是生命证明自己的方法。喜欢阐述思想的法国导演最终还是通过女孩之口表达了自己的人生观。
  让我们将每一次的邂逅当成不朽
  让我们把每一回的接吻当成永远
  得失不很重要,结果不很重要,温暖的一刻才最重要。
  
  【附录:影片资料】
  《野芦苇(Les Roseaux sauvages)》 1994法国
  导演: 安德列·泰奈西André Téchiné
  主演:埃罗蒂·布歇 élodie Bouchez、加伊尔·莫埃尔Ga?l Morel /
  片长:110分钟
  花絮:导演访谈20分钟
  个人评价:艺术性7,欣赏性6.5(青春和民族成长史)
  版本:传奇XL-1035
  
  2007年1月25日 星期四 上午07时08分 云间 寒鸦精舍
  
  独立影评人:卡夫卡·陆(KavkaLu)
  
  版权所有,请勿私自转载
  
  联络方式:MSN:kavkalu1967@hotmail.com
  邮箱: kavkalu1967@126.com
  2007-01-25 07:05   |  1回应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7没用 3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这就是爱情?   隔岸之雨(浮生若春梦) 
在我们的身体给了我们一个与心灵不一致的决定时 我们该听从谁的选择 我不知道法兰西斯是如何确定的自己的爱情 也无法追从玛丽又是从何时起爱上了亨利、、 为什么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 却将年轻人变得如此陌生 到底什么是爱情 到底你什么时候发现了爱情 到底我们是为了什么而相爱要跟谁相...... (4回应)2008-09-01     2/2有用
  在我们的身体给了我们一个与心灵不一致的决定时
  
  我们该听从谁的选择
  
  我不知道法兰西斯是如何确定的自己的爱情
  
  也无法追从玛丽又是从何时起爱上了亨利、、
  
  为什么爱情在战争的背景下
  
  却将年轻人变得如此陌生
  
  到底什么是爱情
  
  到底你什么时候发现了爱情
  
  到底我们是为了什么而相爱要跟谁相爱?
  
  无日无夜
  
  巴布多的情感又是如何变得如此彻底
  
  是皮埃尔的死?
  
  还是玛丽母亲的背叛
  
  相信
  
  我们凭什么去相信别人
  
  我们凭什么去将自己的爱情赋予并没有能力承担我的感情的容器
  
  乾一直在说
  
  数据是不会骗人的
  
  但是却在海棠问他的时候给出了有时数据也会出错的答案
  
  爱
  
  不过就是一份可以为了对方而将自己完全抛弃的勇敢与持久
  
  时间过得飞快
  
  到底
  
  我们年少时冲动的感情还会维持多久
  
  而我弄不懂的是三个人
  
  会有怎样的爱情结局
  
  而那个选择了跟自己爱的人绚烂致死的女孩为什么要吻那个并不爱她并且永远都不会爱他的男孩
  
  到底什么是爱情
  
  
  整部电影里
  
  法兰西斯是唯一的明亮
  
  他固执而确定的爱着巴布多
  
  虽然他也对亨利有过肉体上的期待
  
  但是他始终忠诚于自己内心对于巴布多的情感
  
  或者是因为第一次
  
  或者是因为那是他感情第一次不受压抑的投入
  
  但是就是如此明朗的法兰西斯在面对玛丽的时候依然叫人不懂
  
  玛丽到底是怎样的角色
  
  因为恐惧男人对女人的抛弃而选择了对于女人没有兴趣的法兰西斯
  
  却又始终诱惑着她男朋友挚爱的巴布多
  
  与亨利的关系更是变换的毫无道理
  
  你不是爱着法兰西斯吗?
  
  那为什么要那么多次无理由的吵架?
  
  最后还跟亨利发生了那样的事
  
  既然你选择爱亨利那为什么还要紧紧抓着法兰西斯这支救命稻草
  
  以及玛丽的母亲
  
  既然你爱着皮埃尔为什么还要看着他去送死!
  
  既然知道他可能一去不回却肯心狠的眼睁睁等着他的死讯
  
  既然你残忍如此又为何要把自己弄得看起来那么狼狈!
  
  巴布多
  
  如果你是直男
  
  那你干嘛还要去招惹心思那么沉的法兰西斯!
  
  既然你想要女人干嘛一开始不推到玛丽???!!!
  
  亨利也一样
  
  扛不住诱惑的人
  
  凭什么说爱!
  
  可是
  
  说了这么多
  
  我依然喜欢这部电影
  
  并且执着的将他列在自己GAY片的名单前列
  
  只是
  
  这是爱情吗?
  
  2008-09-01 00:25   |  4回应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2没用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我们的时代   valandil(最后一个阿尔达勇士。) 
几年前,国内某权威电影杂志的编辑们发表了一篇名为《法国当代电影ABC》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被夹在新浪潮和这些新人(文章中指八九十年代法国影坛涌现的新锐导演)之间的一批电影人则是最尴尬的一代,他们是伴随新浪潮成长但却早熟的一代,他们的好电影被掩映在新浪潮光辉下,又被后来者迅速淹没。” 所谓的“后新浪潮一代...... (5回应)2007-12-13     3/3有用
   几年前,国内某权威电影杂志的编辑们发表了一篇名为《法国当代电影ABC》的文章。里面有这样一句话“被夹在新浪潮和这些新人(文章中指八九十年代法国影坛涌现的新锐导演)之间的一批电影人则是最尴尬的一代,他们是伴随新浪潮成长但却早熟的一代,他们的好电影被掩映在新浪潮光辉下,又被后来者迅速淹没。”
  所谓的“后新浪潮一代”,他们大多稍晚于五虎将们进入影坛,与跟“新浪潮”同时代但不同路的莫里斯 皮亚拉相左的是,他们中相当一部份人甚至是追随着“新浪潮”的脚步的。比如安德烈 泰西内就与六十年代进入《电影手册》任编辑,69年开始其导演生涯。他晚期最著名的作品《野芦苇》(1994年)更是让人看到了马勒的影子。
   “野芦苇”的典故出自拉封丹的寓言《橡树和芦苇》:橡树对芦苇说,“瞧,我多么结实啊,风吹不动。你弱不禁风的样子,一阵小风就能连根拔起。这时,刮起了可怕的大风,掀倒了橡树,而芦苇却安然无恙,因为它伏下身子,躲开了大风。”
    当性爱和政治介入人生,社会就介入了人生。芦苇般脆弱的年轻人在成长过程中逐渐学会折衷与平衡。《野芦苇》靠一种真挚的暧昧征服了法国观众,影片中21岁的亨利?马里尼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他全身心记挂着阿尔及利亚人反法斗争的消息和他那张紧绷着的脸、燃烧着愤怒和桀骜不逊的眼神中,我们看到了68年“五月风暴”中在巴黎的街头巷尾筑起栅栏堡垒与警察对阵的要“砸烂一个旧世界”热血青年的群像的一个缩影。
   与安德烈 泰西内喜欢讲述年轻人的人性迷惑不同的是,雅克 杜瓦隆更乐衷于拍摄“小故事,小主题”的电影,比如非常著名的《小罪犯》(1990年)。
   影片中主人公马克是一个小男孩,他的父母在他很小的时候就离婚,他一直和母亲住在一起。有一天,他发现自己居然还有一个姐姐,于是便打算去找她。由于没有钱,他抢劫了一家小超市,还用枪胁迫跟踪他的警察一起去找姐姐。
  导演在结尾处给男孩设置了考验:他必须面对所犯罪行,接受法律的责任和社会主流价值对他的约束与惩罚,但男孩那份简单朴素的心愿又有谁能理解呢?影片给人一种说不出来的落寞和辛酸。本片的青春味道和叛逆思维明显是继承了《四百下》的反叛精神,但却赋予了新时代的不同社会氛围和人文环境。
   与安德烈 泰西内相似的是:菲利普 加奈尔同样也是横跨“新浪潮”与“后新浪潮”两个时代之间的一个特殊人物。1948年出生的加奈尔在16岁时摄制的一部短片就让他得到了“电影兰波”的称号,加奈尔的电影填补了“新浪潮”留下的几处空白。他70年代早期的作品具有强烈的个人实验化风格,以及晦涩的隐喻性思维,影片的探索性和艺术性极高,往往在极少的人物活动,超写实的场景和画面中大量运用长镜头和跟拍手法象征化地表现一种强烈怪异的孤独感,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往往没有任何情节和对话。从80年代初加瑞尔开始改变电影风格,也拍出了像《我再也听不见吉他声》、《爱情的诞生》、《野天真》这样的优秀剧情片,但与其早期的风格相距甚远。
   菲利浦 加奈尔比较优秀的作品还有《夜风》,《她在阳光下度过的岁月》以及《规则情人》。其中《规则情人》因为把刀口直接指向了影响整个西方社会发展史的“五月运动”而备受法国舆论的关注。影片开场就十分明确地展现出菲利浦 加奈尔的美学野心:一个光暗对比非常明显的楼梯拐角,栏杆均匀地分割着楼下射出的光,扶手从画面的左下角向右上角延伸出去,构成一条有力的斜线。粗糙的颗粒效果,耳边传来老式电影放映时才能发出的微弱的沙沙声,一群难以一下子分辨清楚的青年披着长长的身影,踩着木质楼梯从下面走上来。这是一群“五月青年”,但他们并不那么“五月”,他们衣着普通,在1968年春天的一个深夜,结伴到朋友家吸食毒品。因此对于《规则情人》来说,它的“五月”带有很浓烈的私人色彩。“五月风暴”在影片中就像那精美绝伦的布光:高光饱满,对比强烈,却又不那么刺眼,甚至有几分失真的柔化效果。整部电影带给我的惊愕与赞叹,都来自这种“高对比的柔和”和“大背景中的具象”,这是加莱尔的“五月方式”,一种私人回忆的方式。
   英年早逝的西里尔?科拉尔是个全才,小说,音乐,摄影,演员和导演。如果不是死的过早的话,科拉尔甚至可以接过皮亚拉的衣钵。1992年科拉尔自导自演了轰动全法国的自传体电影《疯狂夜》,但就在获得恺撒奖的前夕,科拉尔因艾滋病去世。影片反映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放的法国,年轻一辈失落、颓废的精神面貌,深刻揭示了主人公不幸患上爱滋病后痛苦的挣扎和对生命的无比留恋,影片以粗糙的纪录片风格,传递出一种原始的真实和躁动。或许是曾经师承大师的缘故,科拉尔的电影风格传承了皮亚拉的原始粗犷般的纪录感,而他的命运也应验了影片《为了我们的爱》中皮亚拉送给这一代人富有启示色彩的那句台词:“你们就是悲哀!”科拉尔为放肆的私生活付出了代价,而他的死也成为法国电影界最悲哀、也最有警世意义的传奇。
  2007-12-13 14:43   |  5回应 
你认为这篇评论:有用 3没用  推荐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 更多影评(共15条)Runaway   karenwy(不可一日無春色) 
为了忘却的纪念。在那个夏天我们突然长大成人。 第一次看这部电影是在大学毕业的夏天。 “野芦苇”的典故出自拉封丹的寓言《橡树和芦苇》:橡树对芦苇说,瞧,我多么结实啊,风吹不动。你弱不禁风的样子,一阵小风就能连根拔起。这时,刮起了可怕的大风,掀倒了橡树,而芦苇却安然无恙,因为它伏下身子,躲开了大风。 也......2009-06-12     游荡,摇摆,软弱,柔韧   luerdelphic(西柏坡下黄瓜壮,井冈山上菊花香) 
橡树高傲的与水边的芦苇交谈,他对自己伟岸的身躯,舒张的枝叶,高高在上的巨大树冠都感到无比的自豪。他能够承接足够的雨水和阳光,他的根深深扎在泥土层之下,他粗壮的质感能力挡千钧,他看着身旁不远的芦苇,带着嘲笑的口吻可怜他那柔弱得好像随时都要折断的细细的茎,还有他那矮小的身躯,狭长的叶即便是微风也能将它肆意摆布。他怎......2009-06-07     最爱的电影   在他乡独居一角 
六十年代法国南部小城一所寄宿中学四个学生(三个男孩一个女孩)的故事。除了青春期的躁动不安,对性的迷惑和渴望,还有政治的、种族的、家庭的因素,影响着他们之间的关系。青春如阳光灿烂的日子,也会像暴风雨般动荡。结尾部分四个年轻人相约去河边游泳,抛开让他们烦恼的事情,如芦苇般脆弱但又坚韧的青春,在成长中学会了坚强。导演对青春的......2009-02-27     1/1有用没有什么可以阻挡   苏白白(喵。) 
“兄弟的死亡是很不幸的。我以为我也死了。但是还有更加不幸的事情,比战争还要糟糕。那就是生活还要继续。” ——Serge Bartolo 这是一部关于青春与成长的故事。 不同于《大象》里的愤世嫉俗,不同于《牯岭街少年杀人事件》...... (1回应)2008-11-15     三人的餐桌,没有午餐   捆白菜(后知后觉的思念) 
起一个怪诞的题目,其实并想不出什么理由来好好的解释一翻,但还是喜欢电影中一切,似乎那样宁静的小镇与安静小溪,总是让我想到世外桃源,虽然哪里也会有战争,也会有死亡,也会有选择,也会有矛盾,更会爱有性有别离有诺言。 两次钟声,一次婚礼一次葬礼,象征这什么?我不知道,但是同样的镜头,却让我迟疑了很久。死亡总比幸福来的真...... (1回应)2008-06-24     > 更多影评(共15条) "野芦苇 Les roseaux sauvages"论坛 · · · · · ·
   
rayfile download 来自软糖先生。  2009-10-04
出了清晰版的DVD 来自Mr.Toad?  2009-08-06
哪有字幕啊 来自lpf_beer  2009-06-13
download 来自?  2009-06-11
关于原声碟 来自三岛由超人  2009-05-09 > 浏览更多话题
15张二手碟欲转让 (3.00 至 30.00元)
> 点这儿转让 有888人想看,手里有一张闲着?
X
登录 · · · · · ·Email: 
密  码:  忘记密码了
 在这台电脑上记住我
 
>还没有注册... 以下豆列推荐 · · · · · · (全部)
He is a woman,she is a man (影志)
你好法兰西Bonjour la France 电影篇 (麦子)
好看的欧洲片 (小老鼠)
电影中的美少年 (凤凰河)
同性爱影视 (男巫藏狐)
谁看这部电影?
眠去
今天上午想看
tags:法国电影
布尔巴基
今天凌晨想看
tags:法国电影 青春 同志
ruhgyu
昨天想看 暴暴蓝
10月13日看过 > 996人看过> 888人想看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常去的小组 · · · · · ·
 Moviespotting电影艺术协... (688)  侯麦研究所 (2031)  碟报分析研究所 (942)  北欧电影 (924)  小津安二郎 (3285)  Gus Van Sant (2767)  杨德昌|The One and Only ... (6902)  文德斯在路上 (1889) 喜欢这部电影的人关注的活动 · · · · · ·
寻找老城南——【消失的南京·摄影征集】
 
时间:2009-10-10 23:00
地点:南京 建邺区 南京城南地区
47人关注 林奕华话剧《男人与女人之战争与和平》
 
时间:2009-11-13 19:45
地点:香港 葵青劇院演藝廳
33人关注 10月17日 第23期“伙影同人”《天佑鲍比》
 
时间:2009-10-17 18:30
地点:北京 海淀区 莲花池东路中盛大厦2105A
105人关注 观看电影《Mao's Last Dancer 》
 
时间:2009-10-01 09:00
地点:Sydney Dendy Cinema
40人关注
> 收藏这部电影的所有小组 订阅关于Les roseaux sauvages的评论:
feed: rss 2.0
读书 - 热评 - 排行榜 - 分类浏览 音乐 - 音乐人 - 热评 - 排行榜 - 分类浏览 电影 - 热评 - 排行榜 - 分类浏览 - 电视剧 同城 - 主办方 - 其他城市 - 线上活动 ? 2005-2009 douban.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证090015号] 关于豆瓣 · 联系我们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豆瓣服务(API) · 品牌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