误杀瞒天记完整剧情:人民时评:关注药家鑫案件的“破窗效应”--观点--人民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09:35:22

人民时评:关注药家鑫案件的“破窗效应”

武雪梅

2011年04月12日18:15    来源:人民网-观点频道     手机看新闻

 

  《艾斯德庄园水的嬉戏》是李斯特创作旋律柔美的世界名曲,以弹奏这首乐曲考入西安音乐学院的药家鑫,却因为开车撞人并连刺受害人张妙八刀致死的惊人案件,成为我们社会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对于此曲李斯特曾给后世的演奏家留下这样的话语:我将要给他的水成为他心中的井,涌出而成为永恒的生命。而如今弹奏此曲走入音乐殿堂的药家鑫,留给我们的却是关于生命的残酷争论:律师主张的“激情杀人”、心理学家认可的“强迫杀人”、被害亲属悲愤指责的“残忍杀人”。

  公共论坛上出现苦涩的关键词:“全民皆法官,火星都知道”、“药家鑫不死,药八刀不绝”、“北有李刚,西有药刚”。面对这些,我们不得不反思,药家鑫为什么带给我们这么多苦涩?我们又怎样将这种苦涩化解和消弭?

  美国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林提出过心理学上的“破窗效应”定律:任何一种不良现象的存在,都在传递一种信息,这种信息会导致不良现象的无限扩展。相关试验是:两辆完全相同的汽车,一辆完好无损地放在杂乱的贫民区,另一辆捅破天窗放在中产社区,结果放在坏社区的车辆安然无恙,放在好社区的破损汽车当天被人偷走。再把那辆好汽车弄坏,几小时后丢失。这个定律告诉我们,阻止坏的东西更坏,并阻止其无限蔓延的办法是修补破损而不是仅仅将其诅咒得更坏。化解药家鑫案件的社会阴影,最重要的是尽可能的找到其产生的根源,而不是再用我们的所谓理性无休止争论案件本身,宣泄、放大旁观者的个人情绪和观感。

  杭州飙车案中被称为“富二代”大学生的胡斌超速驾驶改装车撞死浙大毕业的谭卓,警方最初公布车速只有70码,整个事件让我们记住了网络名词“欺实码”;河北大学校园被认为是“官二代”的李启铭酒后驾车撞死该校大学生陈晓凤,最后让我们记住的是“我爸是李刚”这句网络经典。我们的社会在对这些案件嘲笑之余给自己留下的是没有愈合的伤口,却没有关于责任和生命的深层次领悟,没能阻止之后更严重的药家鑫案件的产生。如果现在我们只是牢记“药八刀”这个名词,满怀悲愤争论他的“该生”和“该死”,社会的“破窗效应”还将继续传播和扩散,对于那些正在成长中的“药家鑫们”,对于把刀藏在心里没有拿出来的“药家鑫们”,我们更应该避免这种“破窗效应”,负责任的去深刻反思和幡然醒悟.

  中国的高考制度已经恢复三十多年了,但是关于个人道德的高考还没有真正成为我们生活的一部分,我们的社会并没有建立真正意义上的道德教育考核体系。当我们每一次投机就获得回报后,当我们每一次抛开道义获得名誉的时候,当我们每一次放弃尊严获得利益的时候,我们给“药家鑫们”的心里都藏进了一把刀,适当的时候他们就会举起这把刀伤害无辜的人们。在经济的高速发展期,激烈的社会竞争,让我们心里只有对手没有伙伴,只有赢的快乐没有输的心安,我们变得猜疑、浮躁、急功近利。药家鑫已经成为社会心理“破窗效应定律”的典型案例。试想如果在重压下,我们的法律心态是“不得不骑墙”,我们的教育心态是一定要成功,我们的社会心态是假借他人强调和宣泄自我焦虑,我们就只能陷入“破窗效应”的轮回中,等待下一个“药家鑫”出现时,再跳出来开场舆论盛宴,周而复始轮回往复。

  值得关注的是,药家鑫案还没有宣判,上海又发生了一起留学生在归国到港的机场,向母亲刺了九刀的恶性事件,关注社会的“破窗效应”,弥补社会教育的心理缺失,除了喋喋不休的争论和指责,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有自己的反省与担当。在物欲横流的氛围中,我们是宁折不弯还是随波逐流,我们的心灵给“药家鑫们”折射出的是对良知、道义的缺失还是温情、大义的光芒?时至今日,面对法庭上的药家鑫,我们有责任以成熟的心态面向公众平台,表达我们的意愿,还原法律的独立性,尊重法律的判决。有责任以冷静的心态反思我们的教育,中国是全世界大学生数量增长最快的国家,重外在技能、轻心灵塑造的模式,造就了普遍意义上的社会投机心态。我们更应该为社会阐明一个道理:一个用反思和爱构筑的组织才更有未来,一个自省自律的社会才更有希望!
人民时评:关注药家鑫案件的“破窗效应”--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关注药家鑫案件的“破窗效应” 人民时评:几起案件敲响警钟 有的公仆蜕变成了公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中国的机遇?世界的机遇--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让“潜伏“的许宗衡们惶惶不可终日--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如何看待少林寺的现代生存--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天价过路费”法官的公信力何在?--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养老金双轨制"何去何从--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南方科大,是教育特区还是搅动高教的“鲇鱼”--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国美事件”体现的市场精髓--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李连杰的"救灾现金不可靠论"发人深省--观点--人民网 用好司法的“测震器”功能(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微博上“火”起来的官员如何更“火”--观点--人民网 警惕面对群众诉求的“制度休眠”(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对疯狂的公款吃喝风要出重拳!--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有感于总书记的认真学习、老实做人、干净做事--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谁该对一学期只上一天课的学生负责--观点--人民网 司法解释应传递法律的温度(人民时评)--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警惕面对群众诉求的“制度休眠”--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从温总理与网友交流中展望民生的“春天里”--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的重大意义何在--观点--人民网 人民时评:“一辈子”丈量出的“为民”分量--观点--人民网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期待“问责党委领导”的效力--观点--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