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神之战3电影天堂:.糖和快乐:那甜甜的感觉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58:05

1.      甜蜜的糖

 

我跟汪曾祺可以算半个老乡,他的文风我本来就喜欢,很多文章里描写的风土人情又跟鄙乡相似,因此我读来就分外亲切。比如《炒米和焦屑》,写的就是我童年时常吃的两种食物。焦屑有点难吃,炒米好些,但用汪曾祺的话说,也“实在说不上有什么好吃。家常预备,不过取其方便。用开水一泡,马上就可以吃……来了平常的客人,泡一碗,也算是点心。”

 

既 然是点心,我们平时当然也是没得吃的。我小时候时,倒是一种叫“黄馒干”的干粮吃得比较多。那其实就是过年的时候,在蒸馒头时,也蒸好几条长面糕,然后切 成片,晒干后,可以当干粮吃。记得上小学时,父母工作忙,没法为我们烧早饭,我每天早上就自己拿些黄馒干,放在碗里,用开水泡开,就是早饭了。

 

隔 壁王医生家的儿子跟我是同学,有时候我吃完饭了,就到他家去叫他一起去上学。他的早饭也是泡黄馒干,但他家比我家有钱——王医生是放射科的,有放射补助 ——因此虽然同是泡黄馒干,但他的碗里还能放一勺糖,这让我羡慕不已。我家只有偶尔过节、考试可以放点糖,那时的泡黄馒干汤就香甜无比,馒干也仿佛酥软了 很多。在冬天寒冷黑暗的早晨,热腾腾甜滋滋的汤里,馒干泡得稀烂,一阵狼吞虎咽之后,然后一口气喝光泡汤,那种感觉让我至今仍然思之向往。

 

我本来以为,那是因为小时候物质匮乏,糖和其他好吃的东西比如肉、鱼、油、水果一样,都是稀罕货,因此我才喜欢吃甜。但奇怪的是,后来生活水准逐步提高,基本大家都是吃多少糖就能放多少,至少也不需要刻意节约糖了,可我却仍然喜欢吃甜的,比如老美的那种甜甜圈(donut),就是比不甜的其他种面包好吃。

 

不 过,我这点级别,放在美国,根本不能算“喜欢甜食”,只能算正常人而已,还是压抑欲望的亚裔型。老美没谁经历过我们小时候那种物质匮乏,可他们对甜食的那 种欲望,却似乎反倒远在我之上。象美国史上最受欢迎的动画片《辛普森一家》,出电影版时,就把甜甜圈嵌入影片名,因为主角就最喜欢吃甜甜圈。至于他的身 材,自然也是典型的美国身材。

2.      甜蜜的快乐

 

如果用一个味觉来形容快乐,你会选择哪个? 

 

毫无疑问,绝大多数人都会选择“甜”。 

 

确实,快乐的感觉是甜的。当我们与亲朋好友在一起时,当我们完成了一项艰难的任务时,当我们享受闲暇宁静时,当我们即将出发旅游时,快乐的情绪充满了我们全身每一个细胞,而空气中似乎也飘着甜蜜的味道。 

 

我 们有这样的通感并不奇怪,因为快乐和甜味一样,也是表示有好事发生。甜味表示我们吃到了糖类,这种高能量食物在远古时期是宝贵的,因此人类进化出了嗜甜心 理,鼓励我们多吃它。同样的,人类进化出快乐,当发生了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的事情,我们就会感到快乐,以鼓励我们多做类似的事,或者多创造条件让类似 的事情再发生。比如:

 

·         人们做爱时会感到快乐,因为这有利于我们的繁衍

·         人们打到猎物、采集到食物时会感到快乐,因为这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         人们战胜对手时,无论这是真的生死搏斗,还只是战胜情敌,乃至赢得一次摔跤比赛,都会感到快乐,因为这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

·         人们和亲人在一起时,会感到快乐,因为这标志着安全和互相照顾,都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和繁衍(同时亲人与我们的基因相近,亲人的繁衍也促进我们自己的基因繁衍)

·         人们接受他人的帮助时,会感到快乐,因为这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         人们帮助他人时,会感到快乐,因为这一般表示将有回报,会有利于我们的生存(如果帮助异性(一般来说是男性帮助女性),还可能有利于繁衍)

·         人们吃甜的食物时,也会感到快乐,因为甜的食物更有利于我们的生存

 

总之,快乐是一个信号,表示有能帮助我们的生存和繁衍的事情发生。喜欢快乐这种感觉的原始人,会比其他人有更大的生存和繁衍子孙的几率,久而久之,我们的身上就多带上了追寻快乐的基因。人追寻快乐的本性就是这么来的。

 

因此,快乐对身心健康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有一项研究把一家修道院里的所有修女,按照快乐程度分成四部分,再来看她们的寿命,结果发现,最快乐的那四分之一修女,有95%能活到85岁,54%能活到94岁,而最不快乐的四分之一修女,只有34%能活到85岁,11%能活到94岁。由于这些修女是在同样的修道院里,过着同样的生活,吃着同样的食物,因此可以证明,快乐的人会更健康。

 

另一项研究跟踪调查了米尔斯女子学院在1960年的所有毕业生。研究者首先把她们的毕业照分成两类,一类是在装笑,而一类则是在发自内心地微笑。他们惊讶地发现,此后30年的跟踪调查表明,真心微笑的女生婚姻更美满,生活也更幸福。他们一度怀疑是因为漂亮的女生更爱笑,因此重新给这些照片按美貌打分,结果发现美貌与婚姻、幸福没有关系。

 

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的Barbara Fredrickson教授对正面情绪的研究在全世界处于领先地位。她把正面情绪分为十种:欢乐、感激、宁静、兴趣、希望、自豪、娱悦(amusement)、激励(inspiration)、敬仰、爱。对快乐的理解人人不同,词典上的解释是“感到高兴或满意”,按照这个定义,快乐就是正面情绪。有些读者可能会觉得某些正面情绪,比如敬仰、激励或者宁静,不是快乐。但是除了把快乐等同于愉悦的狭隘理解之外,我们可以认为,快乐和正面情绪是基本重合的。

 

Fredrickson做了大量实验,来比较正面情绪和负面情绪、中立情绪。比如,把参与者随机分为三组,正面情绪组看喜剧片,中立情绪组看《动物世界》,负面情绪组看大屠杀的纪录片。看完后,三组人做同样的测试,然后比较结果。最后她总结出:正面情绪能拓展我们的心智,构建我们的未来。

 

比如说,在正面情绪的感染下,人们会更有全局观、更富创造性,甚至更包容——早就有研究表明,人们不擅长辨认异族,比如白人看黄种人,觉得都是扁脸扁鼻小眼睛,一个样;但Fredrickson的实验发现,正面情绪较高的人,也更能辨别异族面孔,甚至能高到辨别本族人的精度。换句话说,至少在辨别面孔这个方面,正面情绪能有效地融化种族隔阂。

 

同时,正面情绪能改变我们的将来。Fredrickson设计了一套冥想方法,让人在静坐中冥想善良和爱意的感觉,以提高她们的正面情绪。她联系了底特律的一家公司,要在它的员工中测试这套方法。消息传出后,这家公司里有一位叫Nina的女员工,立即申请参加,因为当时她觉得自己的生活正“陷入低谷”,工作充满压力,母亲被诊断出乳房肿瘤,想再生一个孩子却总怀不上,为此她感到抑郁、孤单、头痛、胃疼,并且常哭。她对Fredrickson说:“生活毫无意义……我只是机械地活着。”

 

在 三个月的善爱冥想之后,她完全变了一个人。在公司里,她更加友好地对待同事,更加放松地对待工作,于是,就象变魔法一样,她忽然发现工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大 压力。她几乎不再感到抑郁、孤单,头痛和胃疼消失了,也能更乐观而又更耐心地去处理她母亲的病。因此,在测试期结束之后,她仍然自己在家坚持做善爱冥想。 一年之后,她怀孕了。

 

Nina把这个惊喜告诉了Fredrickson。对这个好消息,Fredrickson当 然很欢喜,但惊讶却不算多,因此她自己也是这么过来的。作为一个科学控,她信奉研究、数字,因此当初她想要怀孕时,也是整天测体温、算日子、做任务,忙得 不亦乐乎,可却就是怀不了。直到有一天,她自己忽然醒悟过来:如果我对正面情绪的研究是对的,那我的这套方法就很可能是错的,因为这些计算、测量、失望、 压力,只会加重负面情绪!她扯掉了那些图表,扔掉那些数据,转而关注夫妻感情,着重打造甜蜜感觉。结果,当月她就怀孕了。

 

 

(Barbara Fredrickson,研究正面情绪的专家)

 

Fredrickson怀孕后,她的其他一些难孕朋友也会来讨教其中秘诀。Fredrickson也不吝于分享她的成功心得:培养夫妻爱情,增长甜蜜感觉。结果,这些朋友也都怀孕成功了。当然,作为一个科学控,Fredrickson强调说:这只是几个孤例,没有经过她心爱的随机分组对比实验的检验,所以还不能算科学结论。但是,确实有科学研究表明,负面情绪比如压力、失望、难过,会减低怀孕几率。她希望将来能有机会测试她这个“正面情绪可以促进怀孕”的假说。

 

至于Nina参 与的那个善爱冥想的测试本身,在经过严格数据分析后,可以说是大获成功。与对照组相比,冥想组变得更快乐——不仅是冥想的善良和爱意,其他所有正面情绪比 如欢乐、感激、宁静、希望,也都得到提升。更重要的是,这些提升是长期的,而不是吃药常见的短期效应,即暂时能让人快乐一下,但很快就有了抗药性。参与者 普遍反映,感觉到人生更加美好。

 

用Fredrickson的话说,他们有了更多的“资源”。这包括心理资源:他们更能享受生活,更加接受自己,也感觉人生更有意义;社会资源:他们的朋友更多,与亲人的联系也更紧密;生理资源:他们变得更健康。从这个实验,和其他很多类似的研究中,Fredrickson得出结论,正面情绪能够构建我们的未来。

 

(以上可参见Fredrickson著《Positivity》,中译《积极力》)

 

现 代社会强调“心理资本”,在这个节奏紧张、竞争激烈的世界里,很多人觉得心力交瘁、应接不暇,其中原因之一,就是他们透支了自己的心理资本,正面情绪的构 建不敷负面情绪的消耗。我们可以在生活中有意识地积累正面情绪,因为一个在生活、工作中都能经常体验到快乐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心理资本来应对现代社会的各 种挑战。

 

我 们的传统文化鄙视、压制快乐,乃至有“存天理、灭人欲”这种口号(这个原文并没有后代积极分子引申的那么反动),使人们在潜意识里就觉得快乐似乎有原罪。 但科学研究表明,这种观点经不起审视。事实上,人欲就是天理。人的欲望都是进化这个自然规律作用在人类身上的体现。对快乐的追求,不仅是人的本性,也是人 类社会得以前进的根本动力之一,因为快乐表示正在发生有利于生存和繁衍的事。压制快乐,就是压制人的生存和繁衍,最终受害的,不仅有压抑痛苦的个人,也有 停滞倒退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