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基亚手机挡子弹实验:元通古镇 千年前的“小成都”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5:38:25
元通古镇 千年前的“小成都”
四川新闻网-成都日报讯:
没看到网友的博客之前,记者也不知道原来成都附近还有这样一个古镇——它不张扬,但处处透着掩饰不住的贵气;它不出名,可走近后却发现,它的内涵已超过许多已出名的古镇。在热心网友帮助下,记者见到年过7旬的崇州市一退休老校长吕国春,他曾用一年多时间,凭记忆将解放前元通古镇的面貌全部用画笔勾画出来。和驴友们一样,他希望这些画
作能引起社会各界重视,让这个曾辉煌无比的古镇恢复当年盛况。记者输入“元通古镇”进行网上搜索,查询结果高达3000项。
 
7旬老人记忆复原古镇
几十条老街、几千座老房,甚至房前的皂角树、牌坊上的花纹都清晰可见;城隍公主出嫁、身灯节、赶庙会……每个民俗巡街游行者身上的服装都完全不同……虽然事先听过的介绍不少,可展现在眼前的9幅画卷仍让记者惊叹不已。这便是75岁老人吕国春全凭自己的记忆,历时1年多一笔一画记录的“老元通”盛景。
“这不是咱们老元通镇吗?”刚打开画卷,立即吸引了过往的市民。记者看到,吕国春老人创作的画一共有9幅,都用水粉画风格,每幅画卷宽度约半米,而长从两米到八米不等。这些画分不同主题,包括昔日风景名胜分布图、沿河风光、全镇会馆立面图、清明城隍会等,其中,古镇全景图长达8米,将解放前元通古镇的所有街区、全部的民房和景点都一一包括,连民房前的大树、大院、会馆正面的照壁、古镇5个牌坊等都清晰可见。记者看到,这幅画里的元通古镇光主街就有十多条,其中约有1000多间民房,天主堂、惜字宫等几十个景点穿插其中。而在反映元通古镇特色民俗活动的民俗图里,有身灯节、城隍公主出嫁、赶庙会等民俗活动,再现当年盛景……
“没错,就是这里,当年的这座铁杆桥一共有6个墩,现在已变成钢索桥了。”“这棵大皂角树旁就是我家,拐过去三十多米的这个院子是我爱人家的……”在图上一看,82岁的杨大爷立即找到自家当年的老房子。
元通三绝众“驴”趋之若鹜
“踏上号称元通第一街的麒麟街时,真吃了一惊。高大的猫拱和挑出云端的飞檐出没于青瓦屋顶中,勾勒出古街起伏的轮廓。暗红色的门板和石柱撑起一个个木制的门面,竹竿撑起的凉棚下堆着各式传统百货。街上,包着白帕、背着竹背的老人不时从我们眼前走过,时间仿佛停滞下来……”
这是四川旅游网论坛上一位名叫“猫在江湖超”的网友发的帖子,在她号召下,越来越多的“驴友”走进元通古镇,并深深为之痴狂。踏着他们的足迹,记者对元通的“三绝”进行了一次“发现之旅”。
一绝:庭院深深三进大院的黄氏故居
从元通镇粮站的一道大门进去,爬上一栋6层楼楼顶,从楼顶可以看到,大片青瓦屋顶,沿着文井江鳞次栉比,临河而居,中间一条街道穿行其中,好一派江南水乡的味道。
清末民初,元通号称“小成都”。湖广、江西等省的商人也到此经商并建造会馆,精明的元通人在江边筑起了场镇。我们探访的第一站是麒麟街上的黄家大院。这是一个1000多平方米的三进大院落,是元通镇大地主黄光辉的住宅。大院里有精美的走马转角楼。穿过一条黑黑的甬道后,一座四米多高、两层的木楼就出现在眼前,楼上楼下20多间厢房密密匝匝地围成一个“口”字,这座楼全靠木料镶嵌拼合而成,没用一根钢钉。在这座楼里随处都有精美的细节,楼上的会客厅正对的是几扇嵌着小木圈的菱花窗。
与黄氏故居仅一墙之隔的罗家大院建于清末,是一座代表了明清时代元通绅粮人家居住环境的古建筑,电影《风月客栈》、《梅花档案》等都曾在此拍摄。大院内有两重院落,都是一楼一底,门厅及柱上雕着戏文、禽兽等形象的撑枋挂篱,到处流淌着阴柔与细腻之美,一看便知昔日主人地位的显赫。
继续走下去,小小的镇上还有带弓形的风火墙的罗氏老宅子、受当时维新思想影响,风格有些西化的陈家大院、被一棵巨大的黄桷树笼罩的雕花木楼……这些大宅老墙中既有早年的修饰,又有今日的颓败,更增添了老宅“旧时王谢”的沧桑。
二绝:老街老桥清嘉庆年的永利桥
崇州市元通镇上的麒麟街、半边街、东盛街、双凤街和增福街五条古街,都是清代中晚期和民国初年的建筑,有意思的是这五条街基本上都是连排商铺。麒麟街是而今老街最热闹的街道,街上铺子一家挨一家。
如今,到古镇老街上转转,还有一些铺子仍是旧时模样,老中药铺、农具铺、香料铺生意红火。汇江桥东头的双凤街上,赶场的早来早回,几个小摊稀稀落落,如卖草草药的,用铁锅熬膏药贴的,街边放一张椅子,铺板上挂个镜子,给人刮光头的,摆个地摊卖叶子烟的等等。
往北是顺河边的半边街,直通石拱桥头。这桥叫永利桥,始建于嘉庆年间。1938年遭水冲垮后,按原制再建,桥长49米,宽8.33米,高8.97米,三孔,桥面两侧雕造石栏柱,朝上游那面两桥墩上有石雕龙首、猴头等,而今这些精美的雕塑已经大部分风化或者人为的破坏了。而在汇江河上,一座长164米的铁索桥——汇江桥将两岸连接。当地百姓称,最早的桥建于清光绪年间,长约132米,后在1973年不幸被拆毁。
三绝:三江汇流上演“清明上河图”
说到古镇就不能不提到水。崇州属岷江流域,大小支流纵横交错,据方志载,历史上通航仅两段,元通即其一。元通依水而筑,场镇就在汇江边,因文井江、味江和泊河江在这里交汇而得名。昔日,因蜀中交通不便,作为川西动脉的汇江便成就了元通一段水陆码头的历史。
本地人说,清明节时,汇江桥上挤满了人,从上面便可俯视两岸胜景。想来定有宋人张择端所绘《清明上河图》的气象。
步步为营 突破资金缺口
“看到这些画,我好像回到了从前,真是值得怀念啊”,听说吕国春手里有很多反映元通古镇的图,许多“老元通”们专门赶到他家去看,回想起当年的情景,大家都唏嘘不已。
“好希望看到元通当年的盛景”,在分享、传播元通古镇美丽的同时,“驴友”们纷纷在网上留言。
“现在许多地方都把古镇保护开发工程启动起来了,我们的古镇条件这么好,为什么就不能启动呢”,吕国春痛心地问记者。
除群众声音外,崇州市政协、文化界等也多次呼吁将元通古镇保护起来,重现当年的风貌。早在2000年,元通古镇便由政府拨出一批经费,成立了元通古镇保护研讨委员会。在该委员会努力下,该镇已专门出了一本介绍元通古镇历史文化内涵的书。
记者了解到,元通古镇的修复计划主要面临资金方面的问题。“如果要像实况一样恢复元通古镇,起码需要一个亿资金,倘若资金不到位,不能按科学规划来打造,对古镇反而会造成负面影响,得不偿失”。
对此,来自专家和民间的声音却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元通的水还在,几处大宅还在,只要稍加整理,便能恢复出水边的风貌和几处有代表性的院子,加上不需花钱太多的民俗活动,便可形成基础,吸引民间资金,然后再按规划一步步打造,以点为突破口,最终形成良性循环,不能坐以待毙。
方驰 本报记者 陈泳 陈方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