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曼琦衣服都很贵吗:2008年度闵行区华漕小学“农村中小学信息化环境设施建设”总结报告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05:43
2008-12-22 作者(来源): 华漕小学
在上海市政府加强400所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环境建设之时,我校被列为“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学校”。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教工在接受任务之时一致认为,这是学校难得的一次机遇,我们要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奋发有为,再出成效,进一步提升学校的办学品质。
 
在上海市教委、闵行区教育局、华漕镇政府的关注、支持下,在上海市远程教育集团、闵行区教师进修学院直接指导、帮助下,我校在全面开展“上海市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研究”的工作中,全体教工上下一致、合作奋进,克服了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等困难,圆满实现了实践研究的预期目标和完成了各项研究任务,并在总结、提炼的基础上,对“上海市教育信息资源库”基础性、拓展性、有效性应用提供了一些可行、可借鉴的做法和经验。
一. 理念为先,提升校园教育信息化应用文化内涵
(一)引入CIS理念,提升信息化教育生态品味
学校以创建市农村学校信息化应用示范校为目标,引入CIS(学校品牌和特色)理念,在全校师生集思广益的基础上,对学校教育信息化整体形象精心规划、整体布局、策划调整。在全校师生中广泛征集教育信息化整体推进行动口号、会标、标语牌等视觉识别系统,全方位展示学校以教育现代化,促进学校以教育信息化推动现代学校的建设的办学理念,努力提升学校信息化教育生态品味,力求校园中的每一个景点,每一个墙壁,每一个角落的设计,能够成为无时无刻都在“说话”的“生命体”。如:在学校主体墙面悬挂我们的行动口号:“创建信息化校园,实现城镇地区优质教育现代化学校”、“教育信息化,让学习更精彩”;四处张贴宣传标语:“积极行动,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应用性实践;发挥优势,全面提高农村学校整体办学水平”、“信息化—— 学校管理的助手、教师发展的益友、学生学习的伙伴、终生教育的良师”;建设信息化校园景观:学校大门口标志性雕塑,信息化宣传活动长廊;开设校园、班级绿色网吧等。
(二)有机结合,体现不同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
学校、班级、各部门从教育信息生态育人角度出发,按照“各选突破口、各打优势仗、各唱特色戏”的工作思路,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新颖的电脑节、科技节、艺术节、体育节、读书节、环保节等活动,将信息技术的运用与校园主题文化节活动有机结合起来,体现不同教育内涵和文化追求。
应用环境
(1)根据市教委对创建市信息化应用示范学校硬件配备要求,在市、区教育局和华漕镇政府的支持下,借助华漕镇政府教育实事工程,建成了远程教育功能的数字化教室,添置了100台电脑,完成了多功能会议室的大修,进一步完善了校园内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现已做到管理人员、教学人员人手一台电脑;所有教室拥有一套信息化教育技术教学设备;特色班学生每小组配有一台电脑;基本满足了学校信息化应用发展和教育教学的需求。
(2)学校以整体设计、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的思路,通过上拨和自筹资金,逐步建立和完善多媒体教室、计算机网络教室、学生电子阅览室、教师电子备课室、视频接收室、视听编辑工作室、办公室网络联系系统等网络设施,优化了学校综合网络平台的教学、管理、评价、操作功能,基本形成集学校已有数据和应用于一体,灵活、方便、安全的数据共享的数字化、智能化、多媒体化的网络管理、教学、研训为一体的应用大环境。
二.因校制宜,健全完善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体系
(一)健全机构,各施其责
校长亲任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工作组组长,并组成由党支部、校长室、教导处、信息中心、德育办、科研室、总务处等共同组成的领导小组,下设由副校长牵头、学科、信息、科研、德育分管领导组成的工作小组和由各学科教研组长、部分学科骨干教师组成的攻关小组,每周定期召开工作例会,有计划,有目的地开展研究。
(二)完善制度,科学管理
根据学校教育信息化总体发展目标和阶段发展目标,针对制度中存在的瑕疵,在传承和创新中不断地更新和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制度建设。
1.规范化的常规管理制度。修订完善了10项的常规管理制度,它包括学校信息化工作例会制度、管理人员培训学习制度、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岗位责任制度、网络专用教室和专用设备的管理制度,教师、学生培训制度、计算机网络使用检查评比制度、考核奖励制度和课题资料管理制度等,使学校数字化工作有章可循。
2.激励化的职责管理制度。修订各职能部门和人员岗位职责,完善教师信息技术考核指标和评估、建立相应的信息化应用激励制度,设立信息化应用参与奖、展示奖、经验交流奖、应用奖、成果奖、指导奖、合作奖,课程开发奖等8个奖项,有效激发全体教师参与信息化应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教师的自我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和尊重。
4)自动化的网络管理制度。对学校的管理、教育、教学、评价实行全方位的计算机管理。其中包括学校的校务、教务、总务的管理,教职员工、学生、家长的身份信息、工作学习记录、评价信息等档案、学藉、学业管理,使设备使用效益得到最大限度发挥。
5)开放式的服务管理制度。建立网上动态档案资料服务、随时随地访问联络服务制度、校园网365天*24小时开通实行全天候开放服务制度,使教师、学生家长在任何时候、任何地方上网查找、收集信息、进行网上交流,资源共享。
三.多向培训,提高全体师生信息化应用综合素养
(一)借助外来教育资源专题培训
学校借助外来教育资源形成了三支专题培训队伍:1)教育信息化专家智囊团和讲师团。请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上海市远程教育集团、市教委教研室、长宁区市三女中、普陀区教师进修学院、闵行区进修学院的领导、学者、专家作专题报告、讲座,进行专题项目指导。使教师通过最前沿信息技术理论的学习,更新教育观念,开阔视野,扩大了信息量。2)信息化应用指导工作小组。由上海市远程教育集团信息教育中心领导、专家、技术人员组成。工作指导小组成员每周来我校2——3次,具体指导、帮助学校完成信息化应用方案制定、实施过程推进,技术配备支持、专业技能培训、信息资源提供、活动组织评价等工作。为学校信息化应用顺利、有效实施推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和保障。3)区域内外合作互动团队。由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9位研究生、上海教育资源制作有限公司的22位团员青年志愿者、浦东新区金英学校、本区颛桥小学、南汇区今日学校组成,主要开展信息技术环境下学科、教研组学习研讨和交流活动,促进了学科教师在学习他人成功的经验的同时,不断反思重建,提升积极参与的意识和信息化应用的综合能力。
在短短的4个月时间内,我们请专家作专题报告、讲座10次,进行专题项目指导780人次,结对培训指导65人次,开展区域内外学习、研讨和交流50多人次,极大地推动了我校信息技术深入、持续开展。
(二)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分层培训
(一)教师培训
自8月底教师新学期上班的第一天开始,我们利用本校教育资源分层培训,全校共有80位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了“信息化实践应用技能”的培训学习。为了不影响日常教育、教学工作正常、有序的开展,所有的学习培训任务全部是在每天下班后的5:30—8:30和双休日完成。教师们克服了种种困难,合理处理好学习培训与日常工作、生活关系,认真参加27课时的专业知识技能学习的培训,参与率达100 %。我们还针对学校骨干教师和学科带头人专业发展需要,开设特色课程开发和个别化指导培训,共有15位教师参加此项个性化的培训。在短短的2个月时间内,我们共举办了计算机考核培训班2 期,图象处理培训2 期,多媒体课件制作 1 期、信息处理网络对话交流应用操作实践培训3 期,个性化的指导培训355人次;教师参加各类培训累计达4433课时,教师参加区、市、全国级的课件获得各类奖项3个。通过培训教师们学会了在资源库网上查询、应用、交流和咨询等使用方法;提高了教师信息搜集、筛选、整理、重组能力、实际应用能力和制作创新能力。
(二)学生培训
学校信息化实践研究应用离不开学生的参与,因此提高学生的信息化应用知识和技能十分重要。1)我校根据小学生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纲要,认真完成三年级学生的《信息科技》学科的教学和评价考核工作。2)学校制定小学生系列化信息技术兴趣活动课程标准,进行文明健康上网教育,按各年级学生学习基础,在拓展课中开设电脑绘画、电子小报制作,网页制作,动画制作等学习兴趣班,在一、二年级开设教育信息应用化应用特色班,拓展学生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努力提升学生的信息意识和素养,现有400多名学生参加信息技术兴趣活动课程学习,占学生总数的51%。3)开展网上电脑打字、绘画、个人、班级网页制作、电脑小报等展示、评比活动,为学生搭建张扬学生个性,展示才能的舞台。形成了班班有主题网页,年年举行学生作品展示活动,学生作品频频在市区举行的各类评比中获奖的良好势态。
四.多方合作,构筑三大教育信息化应用资源平台
(一)依托上海市教育资源库,构筑教育资源支撑平台
教育资源支撑平台是由上海市教育资源库工作组提供的平台,共设置培训指导、资源素材、专题研究等三个主栏目和17个子栏目信息资源,是信息化管理、应用、交流的集散地。
培训指导由8个子栏目组成:Intel未来教育培训、资源库平台及备课工具软件培训、主题资源社区培训、概念资源图培训、教育游戏库培训、个性化培训、校本课程制作、专题网站制作。
资源素材由6个子栏目组成:资源库整体介绍、资源库教学素材资源、研究性学习案例集、教育电影课、课件制作。
专题研究由3个子栏目组成:信息化应教学网络互动程序、专项研究课题指导、资源与学科课程整合研究。
目前上海市教育资源库已经集合了包含学前教育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层次、各门类的教育内容10万个,汇集了7000小时的视频课程和一批优秀教案、课件、教育新闻、教育游戏、教育电影等特色教育资源。我校借助上海市教育资源库提供的管理服务器,为教师搜寻、重组、整合教育、教学资源提供了互动共享的平台。
(二)依托教师进修学院,构筑“魔灯”教学信息应用平台
“魔灯”教学信息平台是由上海师范大学信息技术学院黎加厚教授倡导,我区教师进修学院正在推行的一种先进的具有教学管理功能的课程管理系统,其功能十分强大,可以满足教师“为学生创设学习环境”的需要。一级栏目由课题说明和课程设计两大部分组成;二级栏目由学情分析、目标制定、教学难点、重点、教学方法、课程内容安排、教学评价、师生互动、考试设计,到丰富的资源、教学活动安排与组织等一切教学课程活动元素的设计与实施等栏目组成,是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专业化发展形式和内容转变的有效工具。现在我校作为以摩灯信息化课程设计的实验学校,已有9名教师参加魔灯课程设计培训学习,撰写了魔灯课程设计设计方案54篇,并区组织的教学设计评比中获优秀43篇次,获全国信息技术设计评比三等奖3项,在校内开展了课堂教学观摩研讨活动3次。
(三)结合本校实际,构筑校园实践应用互动平台
校园实践应用互动平台是我校根据教育信息化应用实际需求,为展现学校信息化应用实况和成效的而自行开发的平台,由学校信息门户系统、管理平台、教学平台、研究平台组成。
学校信息门户系统:实现信息共享和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实现信息发布、信息互动、信息共享、通用资源管理、多类型信息接入等功能。是新一代互联网信息服务的有效工具。
管理平台:主要由九个主栏目和70个子栏目组成,通过区域教育城域网,及时沟通学校与上级教育行政部门、校与校之间的联系,各种信息传输快速,资源共享。通过网络公示等形式,发布校内各类信息,畅通师生、家长民主参与学校管理的交流通道,把知情、建议、监督权交给群众,使学校管理阳光化、公开化、透明化。
教学平台:由视频点播系统、资源库中心、教师博客论坛、网上研训等九个主栏目和50多个子栏目组成,基本满足了开展网络环境下区域性教研训一体化活动和校园内日常开展教学、培训和学生网上信息畅游、自主学习、评价的的需求。
研究平台:研究平台构建了研究区、讨论区、课程开发区等主栏目和30多个子栏目组成。
据统计:资源库提供目录从一级主目录向下拓展到多级子目录,100多个子目录基本涵盖了学校教管研信息化应用的诸多要素。其有效的资源数记录达50,000条,容量已经达到12 G,汇集了文本、视频、课件、教案、校园新闻、动态等本土化教育资源。
学校针对学校办学特色,还开发了“生命教育”、“艺术(沪剧)教育”、“健体教育”3个等三个特色课程、建立了与之相匹配的主题网站,编写电子校本教材   篇。为贯彻落实两纲教育、显现学校特色开展具有学校自身特点的各项活动,提供了教育实践与活动交流的应用平台。
五.课题引领,形成信息化应用全员参与、多层研究良好态势
学校形成区级重点课题——区级一般课题——学科性小课题——攻关组
教师个人课题等多层课题研究群,做到全员参与研究——骨干教师专题研究——重点课题立项研究三个研究层次。
课题级别
课    题    名    称
负责部门(人)
区级重点
“上海市教育资源库”本土化深度应用策略及实践研究
校长室、科研室
子课题
基于网络环境下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教导处 科研室
德育室 信息办
教育资源应用的教研组活动模式研究
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模式研究
学科性
小课题
应用上海教育资源库资源,在小学各年级《品社》课中渗透生命教育的可行性研究
教研组
学科教师
运用几何图形素材培养学生多项思维能力的研究
网络环境下的小学综合学科课堂教学远程互动的实践研究
生命教育学习平台的构建与应用
学科课程方案设计
典型案例剖析
教育资源深度性应用专题小结
目前,学校形成了以区级重点课题引领,区级一般课题推动,教研组组组有课题,教师人人都参与课题研究的良好态势,90%以上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在本次信息化应用实践研究活动中,100%的教师结合自己的学科撰写了信息技术与学科相结合的教学案例和专题小结。根据我们的统计,本学期内教师撰写教学反思、实践应用体会、学习心得等366 篇,撰写专题论文106 篇。不少文章在相关杂志上发表。
六.任务驱动,开展教育信息化广度深度应用实践
(一)梳理教材,积极参与市教育资源库建设
从学科课程设计和课堂教学实践对教育资源素材和信息的实际需求出发,针对目前教育资源库缺乏开放、多元、立体、动态的教育、教学信息资源的现状,为了下一阶段能有效、广泛、深度应用上海市教育资源课的教育资源,我们发动全体学科教师投入对“上海市二期课程编制的小学各学科教材(单册)”中现有教育资源的全面梳理。在全面搜索、了解资源库现有资源的情况下,又组织全体教师提出教育教学中资源素材需求信息,经整理后向上海市教育资源中心提供了有关语文、数学、外语、品社、自然、音乐、美术、体育等八门学科、五个年级的教育资源素材需求1294条(个),共计555课时。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用上海教育资源库内的教学设计(文本)资源3625课时,采集录用资源素材2237条(个),自制成Flash、PPT、概念资源图等课件764个。教师教育信息化应用和提供资源需求信息,既为市教育资源库二期课程资源建设提供了第一手材料,扩充了资源素材,也为教师的备课节省了时间,减轻了负担。
(二)聚焦课堂,开展学科课程与信息技术应用整合性研究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研究的全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展四个层面的“课堂教学中有效应用教育资源”的研讨活动,促进教师教学观念更新、教学方式转变。
1、全员参与层面研讨活动。每位教师每2周至少听本学科教师上一节研讨课,3周内听一节跨学科研讨课;每位教师则提供4课时的信息化应用实践录像课让其他教师观摩。教师在观摩自己的教学后可以作自我反思或回应他人的评价;教师在观摩了他人的教学实践课后及时撰写评价作为帖子挂在网上。所有的实践课例都在校园网的VOC点播系统中,教师可以随时观摩和发表评论。
2、教研组层面研讨活动。各年级学科教研组围绕“信息技术在课堂上使用的成效”这一主题,本学期内每个学科教研组举行了3次信息化应用实践研讨课,开展“一人上课,多人磨课”的研讨活动。
3、学校观摩研讨层面活动。学科分管领导在学期内组织具有推广性和示范性的各学科典型课例,开展全校性信息化应用教学观摩活动。
4、优质示范层面活动。在各个教研组推选、评议的基础上,推选4堂课,进行市级展示交流,并请专家点评。
本学期我们共拍摄信息化应用的课堂教学全程录像课251课时,各学科开展研训实践活动45次,教师观摩课堂教学1985人次(含网络浏览观摩),对他人的课堂教学发表评论764篇,回应他人评价305篇。聚焦课堂教学,借助运用网络功能优势开展教师研训,以“微格分析”方法剖析教学过程,用于教师本人和其他教师磨课、研讨、对照、反思,记录教师成长、提高、发展轨迹;通过校园实践应用互动平台以博客形式发表评论,回应他人评价,充分发挥了每个教师的作用,使每一个人的教育经验和智慧都能够为更多同事所共享,成为大家的共同财富。
(三)提炼总结,形成教育信息化应用基本模式
1.前设后思中互研教研训一体化应用模式
前设后思中互研教研训一体化应用模式主要依托三大资源平台,通过教师之间、教研组之间、校际之间的合作共研,实现校内教师与教师、校外学校校与学校教研共享、培训共享、资源共享,建立起一定区域内开放、交互动态的网络教研平台,达到教育信息化应用教研活动最优化,提高教育、培训、研究的效能。为此我校充分利用学校教学平台,开展前设后思中互研教研训一体化应用模式探索和实践。
2.前预后展中互学课堂教学应用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整合能促进学生自主学习、主动学习。它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学习资源的搜集、取舍、整合,而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个自主探究学习的过程。前预后展中互学课堂教学应用模式,开始注重教学内容教学目标课前师生预设、课中教学师生合作、互动、交流、课后教和学的拓展,尝试研究网络教学,教和学的过程向着课内外延深,师生地位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形成一种平等、互学、同探究的师生关系,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取代了原先被动式的学习。
七、重视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和教育资源的能力和意识
信息技术与小学学科教学的整合,为小学教学改革带来了一系列的变化,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更为关键的是为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在信息化应用实践中,我校对学生的应用信息资源提高素质和形成新的学习方法、方式进行了较多的培养和关注。
1、信息技术促进了学生自主学习。信息技术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了演示和浏览的工具,更为重要的是信息技术为学生自主探索研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如在上课之前,老师鼓励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通过看课外书、看电视、听广播、上网查阅等多种方式收集有关信息。学生结合自己收集的学习资料进行学习,还有的在网上和其他学生进行交流。教师适时对学生发布的研究成果进行点评,其他学生也可以浏览、点评。
2、信息技术促进学生探究学习 。如课堂上,教师让学生根据兴趣分小组,讨论确定小组研究的专题。让学生从不同的侧面来感受、了解研究内容。学生利用计算机、网络、软件等来进行学习探究,分组汇报,将展示的学习成果发布在班级博客上,小组之间有一个互相了解和学习的机会。
3、以“校园博客”凸显学生人文素养。利用信息网络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以一种更为积极更加理性的姿态参与到网络文化建设中来,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我们的网络文化建设走向成熟、逐步完善。
针对学生喜欢上网的事实,我们努力利用学校网站的潜力,积极鼓励各班级在学校网站上的“华小博客”进行注册,生成各自的博客,增进学校、教师、学生三者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教学管理互动,博客成为班级管理的自主平台。全校26个班级,都建有自己的博客,学生对班级进行民主管理,让所有孩子都有话语权:中队中组织的活动,中队的好人好事,回家作业反馈情况,中队建设等纷纷在博客中体现,各具特色,真可谓是“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成为学校中队建设中最亮丽的一处风景。随着“校园博客”开博数的日渐壮大,学生也踊跃参与到博客行动中来,纷纷建立个人博客,并涌现出了很多优秀的学生博客。
“华小博客”群中共有123个博客,并且每天都有近40多条更新,师生的博客正逐渐成为教育教学中生命体,博客平台为全校师生构建了一个“思想互联的生命系统”,在这个生命系统中每一位学习者都是学习研究的主体,大家互相丰富彼此的思想,不断提高自己对问题的认识水平展现着华小师生的人文修养。
如今,全校学生在博客中发帖1731篇,在学习中通过网络查找学习资源1047条,完成电子作品536个。全校学生每天在网上学习时间达300小时,(人均20分钟)
教育信息化正在成为学生成长的摇篮,展示学生个性的舞台。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告诫我们,教育的核心是人格心灵的唤醒。教育应从人生命深处唤起沉睡的自我意识,这是个体创造力、生命感、价值感的觉醒。信息时代的教育已经以网络为背景,以网络为手段,以网络为一种学习方式。我校让学生在自身的认识和学习活动中,通过教育信息化的应用,不断强化和完善着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方法,使他们越来越适应和熟悉社会发展的需要。
在教育信息化应用实践研究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对教育资源深度性、有效性应用的探索与实践,转变了教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行为,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了师生信息化应用的素养,提高了教育教学效能,学校的办学整体水平得到提升。随着时代飞速发展,教育信息技术的应用将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作,研究的范围、内容和领域将更加广阔,我们将把握这一次新的发展机遇、在后续的研究中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探索,以教育信息化推进农村学校办学品质和办学效能的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