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的乐趣和收获作文:铸客大铜鼎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23:37
 铸客大铜鼎    铸客大铜鼎,又名“铸客铜鼎”、“楚大鼎”或“大铸客鼎”,为战国时期楚国的青铜炊器,1933年出土于安徽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是现存西周以来最重的鼎,位列64件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之一,现藏安徽省博物馆。         基本资料   名称:铸客大铜鼎;  用途:青铜炊器;  质地:青铜;  时代:战国时期;  出土时间:1933年;  出土地点:安徽省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  现存:安徽省博物馆;  级别:国家一级文物,国务院规定的六十四件禁止出国文物之一。         文物简介   铸客大铜鼎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时期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 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 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 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又名楚大鼎或大铸客鼎。战国。楚国青铜炊器,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公斤。圆口,方唇,鼓腹,圆底,三蹄足。颈侧附双耳,耳的上部外侈。腹饰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 壁饰模印菱形几何纹,足根部饰浮雕旋涡纹。鼎口平沿 刻铭文12字,刻铭开头即是“铸客”二字,故依惯例以开始二字名之, 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吉语,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堪称楚王重器,特冠一“大”’字,是现存周代以来最大最重的鼎。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 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战国青铜器。1933年寿县朱家集(今属长丰县)李三孤堆楚王墓出土。现藏于安徽省博物馆。          铸客大铜鼎通高113厘米,口径87厘米,耳高36.5厘米,腹深52厘米,腹围290厘米,足高67厘米,重约400千克,体积在全国目前所有出土的铜鼎中是最大的,地位仅次于出土于河南的司母戊大方鼎。          铜鼎整体呈圆形,鼓部微腹,三只鼎足为兽蹄状,略微突出鼎腹,并且装饰有浮雕漩涡纹。鼎颈的上侧附有双耳,耳的上部向外突出。鼎的腹部装饰有一周突起的圆箍,箍上饰模印花纹,双耳和颈部外壁也装饰有模印菱形几何纹。  铸客大铜鼎铭文拓片   大铜鼎的鼎口平沿刻有铭文12字,铭文的开头为“铸客”两字,所以根据惯例这件铜鼎就以铸客命名,又因此鼎在数千件楚器中最为雄伟,所以又被称为大铜鼎。另外,鼎的前足和腹下均刻有“安邦”二字,是当时常用的吉语。  铸客大铜鼎耳部   铸客大铜鼎曾饱经磨难,1933年,安徽省寿县朱家集的朱鸿初等纠集100多人盗掘李三孤堆楚墓,获得大量文物,铸客大铜鼎就在其中。由于大铜鼎庞大笨重,一时难以搬运,被安徽当地政府发现,运到当时省会安庆收藏。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大鼎辗转运送到大后方四川避难,抗战胜利后又运回南京博物馆收藏。全国解放前夕,南京国民党将大批珍贵文物运往台湾,由于时间紧迫,铸客鼎没来得及被装上船,南京解放后,大铜鼎又被运回安徽收藏。  毛泽东参观铸客大铜鼎   1958年毛泽东主席视察安徽省博物馆,他仔细观察了双耳上的花纹、口沿上的铭文和足部浮雕纹饰,并且询问了大鼎的来历,他还低头往鼎的内部看,诙谐地说:“里面能煮头牛”。  2002年国家文物局发布的《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共有64件(组)一级文物禁止出国(境)展出,铸客大铜鼎位列其中,成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