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动了朕的娘亲大结局:中国军界强音:做好应对擦枪走火准备 和美国打一仗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5 21:48:57

中国军界强音:做好应对擦枪走火准备 和美国打一仗

近日,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与清华大学中美关系研究中心联合举办了一场“中美关系:机遇与挑战”的研讨会,有关中美军事交往的代表性观点刊登如下:

  杨毅(国防大学战略所前所长、少将):中美交往,军事关系是风向标,只要一有事,军事交流就会中断。中美双方对于军事交流有不同的出发点。美国想主动从军事交流中了解我们的情况和意图,对于中国而言,军事关系要服务大局,不能随着美国指挥棒来。

  中美关系各个领域不同步,甚至不同向。经济上相互依存,军事上仍然摆脱不了零和问题。如何解决中美的军事问题?我觉得不因为他的担忧而放松我们的战略目标,影响我们的进程。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但是可以和美国搞战略沟通。

  王宝付(国防大学教授):中美之间存在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根本不同,在军事方面往往凸显出不少矛盾。为什么中美军事关系脆弱?因为军事敏感,一旦中美关系发生问题,军事交流容易被切断,这样做对两国社会的发展及经济利益受损会较小。当然,中美军事关系整体上还是在发展,未来也还有很多文章可以做,比如核武器、外空谈判等。美苏冷战对抗时,还能达成了很多的条约,现在中美军事关系当然会有更多的事情可以推进。

  欧阳维(国防大学教授):中美现在缺少军事合作,根源在于没有战略互信。在军事上,中美是可以合作的。在维护地区和全球稳定方面,中美必须避免误判。因为一旦冲突,双方都会吃亏。另外,在当前一些国际规则上,尤其在海上遇到的问题,很难办,中国在这方面是新手,需要持续不断地学习如何运用规则。

  现在看来,围绕亚太军事安全,有一些事态是比较明晰的。我个人的判断是,在中美关系定位上,中美之间是竞争与合作的复杂关系。中美关系存在着局部和全局的非对称关系。许多时候,局部是对抗的,但整体上可能并非如此。

  彭光谦(中国政策科学研究会国家安全政策委员会副秘书长、少将):当前中美军事关系面临的悖论是:全球化既加深了利益相互依存,也加剧了利益上的相互摩擦。利益相互依存对降低全球性战争风险可能有一定作用,但不能阻止小规模冲突,也不能消除战争根源。核力量的恐怖平衡有可能降低全面核战争的风险,但不能制止常规战争的发生。

  彭光谦:美国军事霸权虽有一些新时代特征,如人道主义干预论、仁慈霸权论,但没有改变霸权逻辑。而且,近期美国各类报告显示,美国已经把中国放到了未来对美国利益构成挑战的主要潜在战略对手的位置。另外,美国军事战略部署重心从欧洲向亚太地区东移已基本到位,以关岛为新的军事战略枢纽的调整基本完成。美国近来进行了一系列实战检验性演习,包括美韩、美日进行的一系列演习,不断验证其作战能力和理论。

  欧阳维:从地缘政治上看,中国应该认清自己的国际地位。与改革开放初期比,现在确实已经变化了。中国应做一个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地区大国。因此我们不仅需要关注自身安全,还要关注其他国家安全。

  我们需要从全球战略层次,考虑国与国之间的问题,而不是局限在一对一的关系上。比如,南海问题就不是铁板一块,也不是仅靠双边谈判就能完全解决的。我想,能不能在提出一个“东亚经济与安全共同体”观念,让东亚各国做到经济上依赖、安全上信任的状态。从这个角度出发,中日关系也能做到求同存异,这样就能稀释日美同盟的影响。

  杨毅:对南海、朝鲜半岛问题,要从大国的全局战略来看,要与我们国家的周边地缘态势结合起来。东边就是朝鲜半岛,要维持稳定。南海、钓鱼岛问题本质是中美两大高手过招,是大国博弈。一方面我们考虑同相关国家关系,另一方面我们考虑中美大博弈。不同地区,策略不同。朝核问题上,不能形成美日韩对中俄朝,要共同维护“无核化”。在南海问题,自由航行是个伪课题,必须澄清。

  王宝付:对中国军队的战争意图,中外解读是不一样的。外国人看中国军队,都认为是好战的、是鹰派。但从国内看,中国军队几十年没打仗,社会上似乎也很少有人认为会爆发大规模战争。对于中美军事关系,我们必须要有一个清晰的、长期的战略。中国要避免近期内直接同美国军事对抗,也要阻止美国下一场战争在中国周边进行。但令人担忧的是,从历史规律上看,近几十年来,每隔几年美国就会发动一场战争。这是中国人必须要高度警惕的。

  彭光谦:历史经验表明,经济实力与军事实力同时强盛或同时衰落时,发动军事行动的可能性,反而相对较小。经济实力衰落,而军事实力强大,则发动军事行动的可能性最大。美国目前正处于后一种情况。可以说,最为危险的不是力量的劣势,而是思想麻痹,被人战略误导。如果有充分思想和物质准备,那么危机就不一定爆发。

  对于中美关系,我们要做最大的努力,也要做最坏的打算。最坏的打算是什么呢?就是要做好应对美国与中国有可能擦枪走火,甚至军事冲突的准备。这不是危言耸听,如果准备好了可能就不会有,如果没有准备,那么很可能就会发生。

中国这一消息触动了美国国防人士以及外交鹰派神经线

弗鲁哈尔指出,这一消息对触动了美国国防分析人士以及外交鹰派的神经线,一直以来他们担忧中国的军力提升对亚洲以及世界的势力均衡所构成的影响。
外交鹰派的紧张反应,使弗鲁哈尔联想到她在2009年美国太平洋司令部里看到的一幅巨大的交互地图,地图显示着全球短期、中期、长期的冲突热点。恐怖主义活动以及种族冲突属于短期冲突,它们散布在中东、阿富汗以及巴基斯坦。而南中国海则闪动着代表长期(远期)冲突的灯光,显示着一系列中国与其亚洲邻国及美国预期在当地发生的资源和领土争端。
中国在全球事务上的姿态越来越强硬。中国持续的繁荣及自信,使到北京敢于在贸易、科技、汇率以及安保等各方面挑战西方霸权。当然,随着中国年轻一代的中产阶层的壮大,加促了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的扩展。最近的一本畅销书《中国梦》认为,中国的军事建设是为中美发生冲突所作出的准备。
然而,这些看法都忽略了几个重要的事实。首先,中国担忧内部局势的稳定多于外来的威胁,北京投放于维持社会稳定的资源比起维持军队的资源为多。第二,由于中国需要确保经济增长来维持治权的稳定,中国的外交政策很大程度上仍然由经济政策主导。
更重要的是,虽然美国、欧盟曾经讨论过围堵中国这个国家主义、重商主义国家的需要,但时至今日,许多国家均得益于中国的政策,他们获得的益处甚至超过中国本身所获得的。上海世博会美国馆主任、美国国务院谘询委员会国际经济事务委员肯.米勒近日在《外交关系》杂志中指出,「中国除了支持美国不喜欢的政权之外,美国不需要对中国的财经外交政策担心太多。」
弗鲁哈尔认为,这是由于中国持有近万亿美元美国国债,即使美元贬值,他们也不会卖出。因为,这样做将会对中国本土经济构成重大的破坏。中国持续地贷款予美国,给予美国喘息的空间,让他们的经济重拾正轨。美国和欧洲于2008年金融危机发生后停止对外放债,但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持续地高速增长,推动国际资本蒥场。发展中国家获得资金的流入,而美国及欧洲其实也可以得到中国的资金,如果他们能够克服中国投资对政治及安保的(过份)忧虑。
中国正在向非洲注入援助资金以换取天然资源,但这一行动所带来的影响却被媒体过份夸大。美国对非洲的援助及外国直接投资仍然超过中国。虽然中国与非洲及拉丁美洲的贸易额急增,但美国仍然超越中国。再者,中国的投资并不能确保他们获得稳定的能源供应。我们都知道,资源丰富的国家经常出现冲突,战争及政权的更迭将会继续威胁到每个国家获取资源的机会,包括中国。
即使中国现在是亚洲最大经济和政治力量,但美国对中国的忧虑少于你所想像。首先,中国在地区的经济实力,是以低附加值产品为主,而美国则主导高端产业的贸易。再者,中国与其亚洲邻国的关系爱恨交缠。从经济角度而言,他们乐见中国的崛起,但他们仍然依靠美国去制衡中国的力量。美国外交关系委员会亚洲研究主任伊丽莎白.埃克诺米(Elizabeth Economy)相信,实际上,中国的崛起将深化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政治、经济及安全关系。
把初具作战能力的武器及战舰忘记吧,中国的真正实力仍然在于其货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