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吃过陈光标天杞园:把加大课外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26:36

把加大课外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

                      高二 语文备课组  刘瑞国

 

     摘要:加大课外阅读量是对高中语文新课标“扩大阅读视野”的量化,是高中语文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如何激发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把课外阅读活动丰富起来,我们充分利用必修、选修(读本)延伸

拓展,有目的有计划地把高中语文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关键词: 加大 课外阅读量 有的有序有方向 示范激趣 个性欣赏  师生互动 读写并举                                                           

 

阅读是高中语文素养教育的一个重点,多读是提高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阅读能力包括以美育为目的的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一个人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社会责任感可以说大多来自阅读;同时,阅读还能获得以智育为目的的知识能力,一个人的知识、技能不少是从阅读中获取的。阅读能力从哪里来?从阅读中来。一般地说,阅读能力的高低与阅读数量的多少有关。阅读面广,视野就开阔;阅读面窄,目光就短浅。井底之蛙,认为天只有井大;见过大海的人,才知道比大地广阔的还有海洋。因此,多读是获得阅读能力的必要途径。也就是说,拥有阅读能力必须加大阅读量。

课外阅读需要有的有序有方向。从目前的总体情况看,课外阅读虽受到了关注,也有了课标的要求和推荐篇目,但高中生的课外阅读基本上还处于一个盲目、主观、随意、无序的状态。大抵一是因为有升学压力,家长、老师不看重,学生不看好;二是部分学生容易受个人爱好影响,只对自己感兴味的书读。如武侠小说、足球报等。这样的阅读,多属于一种娱乐、追趣、消遣,对学生的视野开拓,知识构建,思考、判断的能力的培养,没有多大帮助。针对这种现状,我们选择了高中语文必修、选修教材(读本)为基点,沿着课本辐射拓展,加大阅读量。其宏观方向和内容是:读本→ 作者其它作品,  节选→ 原作  (整部),某一作家→ 同一流派 ,国内→  国外 ,课堂→ 课外,阅读→ 写作,感性→ 理性, 古代→ 现实 → 未来,精读→ 速读……

这样,让教材成为例子,教师在课内“举一”,学生在课外“反三”,让学生获得阅读体验、技能和方法,转化为自己的阅读能力。

关键是把把加大阅读量真正落到实处,如何落到实处,我们采取了多种形式。

1. 示范激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教师起示范作用。

引读——教师范读,读出韵味,读出意境。  李白《古朗月行 》:“小时不识月, 呼作白玉盘。 又疑瑶台镜, 飞在青云端。 仙人垂两足, 桂树何团团。 白兔捣药成, 问言与谁餐? 蟾蜍蚀圆影, 大明夜已残。 羿昔落九乌, 天人清且安。 阴精此沦惑, 去去不足观。 忧来其如何? 凄怆摧心肝 ”。读中体验到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瑶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如蒋捷《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一边读,一边涵咏:“年少的时候,歌楼上听雨,红烛盏盏,昏暗的灯光下罗帐轻盈. 人到中年,在异国他乡的小船上,看蒙蒙细雨,茫茫江面,水天一线,西风中,一只孤雁阵阵哀鸣。而今,人已暮年,两鬃已是白发苍苍,独自一人在僧庐下,听细雨点点。回想起人生的悲欢离合的经历,还是让台阶前一滴滴的小雨下到天明吧。”把少年-壮年-而今听歌的不同人生况味涵咏出来。

讲座——教师讲座,拓开眼界,传授方法。如组织学生听于丹讲《论语》易中天讲《三国》,听语文老师讲《红楼梦》等十大名著。老师撷取名著的主要人物及情节欣赏,让同学们学会从不同角度来分析人物,把握情节,理解主题。如《老人与海》,作品成功的塑造了一个经典的硬汉形象。它的作者海明威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书中讲的是古巴的一个名叫桑地亚哥的老渔夫,独自一个人出海打鱼,在一无所获的84天之后钓到了一条无比巨大的马林鱼。这是老人从来没见过也没听说过的比他的船还长两英尺的一条大鱼。鱼大劲也大,拖着小船漂流了整整两天两夜,老人在这两天两夜中经历了从未经受的艰难考验,终于把大鱼刺死,拴在船头。然而这时却遇上了鲨鱼,老人与鲨鱼进行了殊死搏斗,结果大马林鱼还是被鲨鱼吃光了,老人最后拖回家的只剩下一副光秃秃的鱼骨架。 海明威为什么没有让老人最终胜利呢? 用小说中老人的话来说:一个人并不是生来就要被打败的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这就是《老人与海》想揭示的哲理。不可否认,只要是人就都会有缺陷。当一个人承认了这个缺陷并努力去战胜它而不是去屈从它的时候,无论最后是捕到一条完整的马林鱼还是一副空骨架,这都已经无所谓了,因为一个人的生命价值已在那追捕马林鱼的过程中充分地体现了。曾经为自己的理想努力追求过、奋斗过,难道他不是一个胜利者吗?老渔夫就是敢于挑战自身缺陷及自己勇气和信心的胜利者。从世俗胜利观的角度看,老渔夫不是最后的胜利者,因为尽管开始他战胜了大马林鱼,但是最终大马林鱼还是让鲨鱼吃了,他只是带着大马林鱼的白骨架子回到了岸上,也就是说,鲨鱼才是胜利者。可是,在理想主义者眼里,老渔夫就是胜利者,因为他始终没有向大海没有向大马林鱼更没有向鲨鱼妥协和投降。就如音乐大师贝多芬所说我可以被摧毁,但我不能被征服 人性是强悍的,人类本身有自己的限度,但正是因为有了老渔夫这样的人一次又一次地向限度挑战,超越它们,这个限度才一次次扩大,一次次把更大的挑战摆在了人类面前。在这个意义上,老渔夫桑地亚哥这样的英雄,不管他们挑战限度是成功还是失败,都是值得我们永远敬重的。 因为,他带给我们的是人类最为高贵的自信!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无止境的追求。它的道路漫长、艰难,而且充满坎坷,但只要自己勇敢顽强地以一颗信的心去迎接挑战,他将永远是一个真正的胜利者!
下水——教师写读,写出美感,写出个性。阅读是写之源,而写又促进了读。老师在读上引导学生,更应该在写作上身先士卒来带动学生。大革命时期依靠大饥荒成为暴发户的高老头,在妻子死后,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两个女儿身上,让她们从小就过着奢侈、挥霍的生活,满足她们的一切欲望。后来,他把财产平分成两份,给了每人80万法郎的嫁资。金钱换来了如意的婚事。大女儿阿娜斯塔齐嫁给雷斯多伯爵,进入了贵族社会,小女儿但斐那找了银行家纽沁根作丈夫,成了阔太太。结婚之初,高老头还是两个女儿家的座上客,他一周可以在女儿家吃一两次饭,后来改为一个月两次,最后竟永远被拒之于大门之外。这种感情的变化一方面是因为到了复辟时期,爵位重新成为地位的标志,高老头的面条商身份不能给女儿的家庭带来光彩,更重要的是因为他的钱越来越少了。他想见女儿时或者偷偷从厨房溜进去,或者站在她们马车经过的道路旁。两个女儿偶尔也光顾父亲居住的伏盖公寓,目的是为了不断榨取父亲仅有的赖以活命的钱财。两姐妹用尽心机,各不相让,几乎反目成仇。在她们的轮番搜刮下,高老头当尽卖绝,一文不值,在伏盖公寓的阁楼上贫病交加、濒临死亡。 
《高老头》中高老头的“父爱”是盲目的,也是无私的,高老头为了让女儿们生活的更好,不惜变卖自己的银器,使自己变的很落魄。在社会中希望这种爱不要盲目。

读书评论老师应该先写,周记也可以同写,作文更可以同时完成。

 2。个性欣赏  阅读其实是一个充满着个性化的再创造活动。“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阅历、体验、生活都不尽相同,所以阅读理解有个性的差异。教师应该正视学生的个性差异,鼓励他们自主探索,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大胆设想、论辩。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不同的理解正表现了思维的活跃、思想的独立,这正是语文教学应该追求的理想境界。这就要求语文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理念,让学生保持个性独立和思维独立。使他们不依附、不盲从、不迷信,敢于怀疑和批判,敢于自己判断,自己思考,敢于发出自己的声音。在这些辩论和讨论过程中,教师也可以积极参与,不只是充当倾听者,但在参与的过程中,不轻率地否定学生的意见,更不能把自己的意见强加给学生,用自己的价值尺度去规范他们的认识,要鼓励学生的奇思异想。如读《家》《三国演义》《红楼梦》《高老头》《巴黎圣母院》《堂吉歌德》中的梅、曹操、宝钗、高老头、等形象,学生都可以有鉴赏。
    3。师生互动  有效的课外阅读,不单单是学生的事,离不开老师的指导。每周辟出一节课外自由阅读课,为学生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这节课的具体做法是老师先挑选出几十种名著杂志报纸,然后组织学生阅读。老师在身边伴读,既可以维持纪律,又可以和学生进行交流。要求学生看书时带上笔记本,老师要定期检查学生的笔记本。每周安排一节课让学生在课堂上交流读书的心得体会,不止是学生单一交流,老师也要主动参与进来。要搞好这项工作,老师要从自身做起,多读爱读。要经常涉猎一些学生刊物和各种类型的文学刊物,选取那些贴近生活,又文质兼美的短小精悍的文章读给学生听。读这些作品给学生听,学生更容易接受。因为从学生的年龄 心理特点来看,这些作品内容往往与他们的心灵有相通之处。语文教师注重对课外阅读课题的研究,解决一些亟待解决的实际问题。比如哪些读物适合你正在教的学生,学生在课外阅读中怎样更好地运用课内所学的知识,课内教学和课外阅读怎样更为有机地结合,相互促进,师生互动。如教师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个性的学生介绍一些好书,好的读书方法,一些爱读书伟人的故事等。或者把伟人爱读书的特征、方法一起介绍。如朱熹、梁启超、鲁迅、茅盾、毛泽东、叶圣陶等,朱熹读书“三到”法:心到、眼到、口到。梁启超的“鸟瞰—解剖—会通”法。鲁迅在博览群籍的基础上,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读书方法:一是泛览,二是硬看,三是专精,四是活读,五是参读。他说“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他还主张用“自己的眼睛去读世间这一部活书”。 茅盾的“鸟瞰—精读—吸收”法。毛泽东主要的读书方法是“三复四温”式。叶圣陶的“了解—批评—接受”法等等。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要“灵活运用精读、略读、浏览、速读等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这些人在长期的读书生涯中摸索、总结和形成了适合自己风格的、独特的读书方法。这些方法对中学生学会有效的读书方法有重要的启迪作用。这些名人读书值得借鉴,但在面对具体的读物时还需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日常阅读中,学生大多数采用浏览和快速阅读法,但除了浏览和快速阅读之外,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精读法,即细读,全面的,系统地,深入地掌握其内容。学生可以自己总结出一些阅读的体验和方法,然后,师生在一起交流。

4. 读写并举 阅读是一种复杂的心智活动。它不仅仅是简单的识字释义、分段划层,而且是一种运用语文积淀和生活经验,与作者、作品进行思想交流和心灵碰撞的过程。因此,阅读不能仅仅是读读而已,而应该做到读写结合,这样才能开启学生的心智,提高阅读的质量。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既积累了语言,又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和认识。或是把自己喜欢的精彩语句摘录下来,或是整理心得体会为文章做个旁批点评,写个读书札记等,都是行之有效的好方法。读书本“无法”,对于读书人来说,读书方法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伴随着读书实践:借鉴古人的读书方法,学习他人的读书方法,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读书方法,总结探索自己的读书方法,创法拓展,不拘一法,相互取法,以法增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进行指导,既可以提高阅读效率,又可以保证阅读的质量。读书方法灵活运用。衡量学生的阅读质量。课外阅读要能收到有益效果,必须检查其阅读质量,进行评价。(1) 写读书笔记。如写书的内容简介、书评、读后感、内容摘要等,这是巩固加深课外阅读效果的良好方法。具体作法有摘抄、列提纲、写读后感、写书评等。(2)组织开展读书活动。如举行读书会、辩论赛、朗诵会、演讲等,读书活动可由班干部组织,阅读内容可由学生自己选择,个人选择自己喜欢的诗歌或散文,也可由教师指定,读后展开讨论,报告阅读的心得体会。 (3)办墙报、板报、手抄报等,以各种形式宣传展示学生课外读书的成果。养成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习惯。即学会读书时圈点批注 作笔记。(4)阅读知识竞赛 推荐课外读物 课前3分钟演讲等活动,而以学生的兴趣为基础作读书笔记则是其中最主要的一项活动。还有我们语文老师常用的其他行之有效的方法。它可以是充满情感 引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和联想的导入语,可以是教师引导下的学生对文本特别是文本中突出中心的关键词句的设疑和释疑,可以是充满激情的对文本的反复两端,一读来激发学生对文本的兴趣,一达到“知情合一”的教学效果。以情设趣 以疑激趣 以境引趣 以读生趣,这是被众多语文教学工作者所经常采用的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教学方法,通过这些方式评价课外阅读的效果,给他们展示的平台,这也是对学生阅读行为的一种充分肯定,积极的评价手段能够鼓舞学生,激发起他们的阅读兴趣,并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教师的指导下确引领学生的阅读活动,让更多的学生攀上这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连接古今,贯通中外,是历史的长老,文明的使者;它传播了知识,积淀了文化,激发了思维,沟通了情感,容纳了峥嵘岁月、社会变迁、人间沧桑和无限情愫。

让课外阅读走近每一个学生,让每一个学生喜欢读书,善于思考,勤于写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