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经促孕丸怎么样:《人体自有大药》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0:58:02
  《人体自有大药》
1. 大药百会穴,真会治百病  四肢穴和耳穴,都属于人体“四边”的药库,体现了周尔晋先生提出的“中间有病四边平”的原则。其实,在四肢和耳朵上取穴,不仅能平息躯干和五脏等“中间部位”的病,而且还可以平息全身的疾病,包括四肢,这就是“四边”药库的妙用。  周老的口诀中还有“四边有病中间平”一句,也就是说,人体的大药还存在于人体的“中间部位”。不过这个“中间”是相对的,我们就把它们统称为“中”字号大药吧。在“中部”周围的任何地方都可称为“四边”,所以,“中”字号大药也是为全身疗病养生服务的,适用症广泛,妙用无穷。  “中”字号大药一共有4味:一是头顶正中的百会穴;二是身体正中的脊柱;三是腹部正中的神阙穴(也就是肚脐眼儿);四是脚心的涌泉穴。  周尔晋先生将这4个穴概括为“天、地、桥”, 百会是“天”,涌泉是“地”,脊柱和神阙是“桥”。只要记住这个形象的描述,您就可以牢牢记住这4味大药了。  按百会穴,好比天降甘霖,滋润万物,把人体蔫了的机能、心神和意志重新激活,让人振作,所以,百会不仅是一个治病的大穴,还是一个改变人精神面貌的神穴。  百会穴在头顶正中央,是人体的最高点。为什么叫百会呢?我们知道,头为诸阳之会,所有的阳经都要汇聚到头上,而百会穴又是头部的核心,是百脉所会之处。百脉所会,意味着通过刺激这一点能牵动百脉,所以《针灸资生经》上说,百会穴“百病皆主”,意思就是什么病都能治。可以说,此穴百病都会治,所以叫“百会”。  明代针灸大家杨继洲的《针灸大成》里说:百会穴“主头风中风、言语蹇涩、口噤不开、偏风、半身不遂、心烦闷、惊悸健忘、忘前失后、心神恍惚、无心力、脱肛、风痛、心风、脚弓反张、羊鸣多哭、语言不择、发时即死、吐沫、汗出而呕、饮酒面赤、脑重鼻塞、头痛目眩,百病皆治”。看来,这个穴虽然百病皆治,但还是有主次之分的,杨继洲的列举有些乱,不容易记住。  我们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理解百会穴的作用:大脑是人体的总指挥部,它是要时刻运转的,不动就要“生锈”,而很多机能也会随之减退,这就是大脑机能的退化。导致这种萎缩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觉得主要有两个:一是随着年龄的增长产生了自然的老化,但不应该老化得那么快;二是环境的影响,人长期呆在某种特定的环境中,经常被用到的机能得到强化,但更多的机能却无用武之地,很快就萎缩了,这才是最重要的原因。  疾病也是如此,大脑会调节机体平衡,它对身体的病变有明显的感觉,并且会自动采取措施进行修复,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同时在药物的麻醉下,人脑的这种机能逐渐减退了,所以人越老抵抗力就越差,疾病就越多。  百会穴位于人的头顶正中,跟大脑皮层最敏感的部位是相通的,所以,刺激这个穴能恰到好处地激活大脑皮层,让大脑那些萎缩的机能复活起来。  脑机能出现萎缩的人,不外乎有下面两个表现:  (1)蔫了  这种情况主要表现为心神恍惚、心力不足、健忘、惊悸、烦闷、慢性头痛等。蔫了的人,对于任何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孤僻、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严重一些的,还会出现白天昏昏欲睡,晚上失眠多梦的情况。  治疗失眠的病人,我一般是让他们坚持每天按摩百会穴,按摩的方法是:正襟危坐,用一个手掌捂住头顶来回揉,揉10次振颤1次,振颤就是使手掌振动,带动头部的震颤,每次震颤的时间与按揉相等。如此交替。一只手做累了,可换另一只手。按摩的时候,精神要集中于自己的头部,不去想任何不高兴的事。如此每次坚持10分钟,效果非常好。  曾有一位老人到我这里就诊,他从小就患有头痛,久治不愈,每到秋冬季节就更为严重。我根据他同时有怕冷、胆怯等特征,断定病症为素体阳虚的头痛,我为他按摩百会、足三里两穴,按百会穴时揉动与震颤交替,足三里只是普通的指压,7~8分钟后,老人的头痛减轻了,当时他信心大增。回去后按我的嘱咐,老人继续坚持按摩这两个穴位,虽然每次只花10来分钟,但效果非常好。后来,他非常兴奋地告诉我,头不痛了,而且冬天也没有以前那么怕冷了,以前一到冬天就感觉脊背发凉,现在不会了;更神的是,他好几年的胃疼也消失了。  按百会穴,好比天降甘霖,滋润万物,把人体蔫了的机能、心神和意志重新激活,让人振作,所以,百会不仅是一个治病的大穴,还是一个改变人精神面貌的神穴。  (2)乱了  大脑的各种机能加起来就是:统摄全身。一旦一部分机能出现了部分萎缩,另一部分机能就会发生亢进,这就好比空气出现冷热流动形成了风,人体这时也要起风。一起风,人体的平衡就乱套了。  人体内起风,首先就表现为中风,像头痛、口眼歪斜、四肢颤动、疼痛、偏瘫、半身不遂等明显的中风症状,都可以通过按摩百会来调理,当然,必要时还可辅以其他穴位;其次,体内起风还表现为精神失控,“风”在古汉语里有“疯”的意思,而且风为阳邪,疯也是阳症。人如果容易激动,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或行为,那他就处在“疯”的边缘了。日常生活中,疯子很少,但有很多人老是处在精神紧张的状态中,这种状态对我们的健康极为不利,我们正好可以通过“诸阳之会”百会穴来调理,缓和我们紧张的神经。  百会穴是人体上面一个提纲挈领的要穴,各条阳脉在此处交汇,阳气虚了,可以通过刺激百会提气,阳气乱了,也得通过刺激百会来整理。  很早以前,在街头可以看到一些卖“大力丸”的江湖郎中,总是说他的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明眼人一看就知道是在忽悠人,哪有这么神的“外药”呢?但是,如此神的内药却是存在的,其中一味就是您身上的百会穴,您若是经常使用,必定受益无穷。  《人体自有大药》
2. 脊背是面向太阳生长的大药  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  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唐太宗李世民在一次看医书时,忽然掩卷沉重地说道:“人体的五脏六腑都连在背上,而我们国家的刑罚中有一条是要打犯人背部的,这不是会把人打死吗?”于是他颁布命令,不能再打犯人的背部,改为打大腿和屁股。  确实,背部是人体一个极其重要的部位,尤其是脊柱,是人体的中线。脊柱是大脑的延伸,大脑通过脊髓指挥全身的活动。脊背是督脉循行的部位,为什么叫“督脉”呢?督就是“都督”、“总督”的意思,督脉就是总管全身阳气的一条经脉。脊背两旁是足太阳膀胱经循行的部位,膀胱经是人体循行部位最广的一条经脉,阳气最多,而且膀胱经跟肾经相表里,肾主水,膀胱主管全身的水液代谢。可以说,脊背是全身气血运行的大枢纽。  更重要的是,膀胱经还有一个特殊的作用:它联系着其他的脏腑。肺俞、厥阴俞、心俞、膈俞、肝俞、胆俞、脾俞、胃俞、三焦俞、大肠俞、小肠俞、膀胱俞都分布在膀胱经上,生长于督脉两侧。所谓“俞”,就是“输”,肺俞就是肺脏的转输、输注之穴,对于保养肺部和治疗肺脏的疾病都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他腑脏的“俞”穴也是如此,所以我们说脊背是向阳生长的治病养生的大药田。  如何使用这块大药田呢?我在这里为大家首推捏脊。具体做法:俯卧在床上,全身放松,让您的家人用双手的拇指与食指在您脊柱两侧连皮带肉地捏起,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一天捏一次,一次捏5遍即可,一定要长期坚持。可以让家人帮您观察,每次捏完脊都可以看到脊柱两旁明显发红,这说明捏脊捏到位了。  其实,人体的很多疾病都是由于气血不通引起的,脊背作为气血循行的主干道,最害怕淤积,而我们平时负重、伏案,时间久了就会使这个主干道出现淤积,于是要么出现脑部供血不足,导致头痛,要么使身体其他部位的气血供应失调,造成泛滥或干涸。只有脊背这个枢纽通了,气血运行通畅了,才能带走淤积,滋养全身,祛除疾病。所以,捏脊能治百病。  安徽合肥有一位老人,在报纸上看到了周尔晋先生传授的捏脊法,连续捏脊两个月,不仅颈椎病、腰椎病症状消失了,连肥大性痔疮也好了。  宣城有一位摘除了胆囊的女患者,失眠、头痛、不思饮食,痛不欲生,按此法连续捏脊3个月,配压足三里、三阴交,所有的症状都消失了。  我有个朋友,心脏有点儿问题,每天临睡前就会出现心绞痛的现象,我仅给他捏脊一次,并辅以按压耳穴,当晚他的心绞痛就消失了。  捏脊对于肝胆病疗效尤为显著,我的一些患者还通过坚持捏脊来作为肝硬化的辅助治疗,效果非常好,被人们视为奇迹。  此外,利用脊背这味大药还有另一种方法:推脊。这主要适用于小儿,是退热的绝招。具体做法:让孩子俯卧,家长将食指、中指并拢,在孩子的脊背从上向下推,如下图所示:  推背一般以200~300次为宜,家长在给孩子推的时候要注意,动作要迅速,还要注意力道,不能搓伤孩子的脊背。凡是出现发热的孩子,家长都可以用这个方法来治。当然,对于比较复杂的疾病,还要配合捏脊、压耳穴和四肢穴等手段来治疗,具体分法我将在后面详细讲解。  3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到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神阙是一个让人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穴位。

  对于养生或疗病来说,每天压肚脐眼儿也是妙用无穷的一招。方法很简单:只要用手指压在肚脐眼上,不需要进行任何揉动,根据自己的舒适程度调整一下按压力度的大小就行了,如果感觉压得太紧,就放松一点,如果感到太松了没感觉,就压重一点。按压时要平心静气,把意念集中在肚脐眼儿上,数自己的呼吸,数到100次,压脐的时间就够了,每天压一次即可。

  有一位失眠患者,坚持了一段时间压脐后,打电话给周尔晋先生,问:“你说要自然呼吸100次,我只数到50次就睡着了,怎么办呢?”还有一位性功能障碍的男性患者,坚持每天晚上临睡前压脐,3个月后性功能就恢复了正常,他打电话给周老诉苦道:“我每天临睡前压脐一次,不料凌晨一点左右阳物自动勃起,这怎么办啊?”周老风趣地对他说:“很好办啊,你只要不在临睡前压脐就好了。”其实,患者问这种可笑的问题,只是为了表达病愈后的欣喜之情,这在医学临床上是很常见的。

  肚脐眼儿就是神阙穴,在任脉上。阙,是君主所居住的宫城的门,“神阙”就是元神的门户。民国时期的针灸奇书《会元针灸学》上写道:

上则天部,下则地部,中为人部,两旁有气穴、肓俞,上有水分、下腕,下有胞门、横户,脐居正中,如门之阙,神通先天。父母相交而成胎时,先生脐带如荷茎,系于母之命门,天一生水而生肾,状如未敷莲花,顺五行以相生,赖母气以相转,十月满胎,则神注入脐中而成人,故名神阙。

这段文字说明了神阙穴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疗效。我们都知道,脐带是婴儿从母体吸取营养的唯一通道,是胎儿身上最先长出来的东西。有了脐带,然后再生肾,肾是水脏,所以是“天一生水”,是人体生长的开端。婴儿生下来后,这条吸收营养的通道就关闭了,而压脐等于重新启用这条通道。只不过,这时孩子不再是从母体吸取营养,而是从生命的源头上激发自身的潜能,它的作用在于激发人体的元神、元气。

  所谓元神和元气,就是指人在生命开端那一刻就有的神和气,它的力量是很强大的,不然不能发育成胎儿的生命。元神和元气一直伴着人走完生命的全程,而很多疾病都源于元气的衰弱,比如,精神萎靡不振,男女性功能不调,肠胃功能衰退,以及由气虚、气陷引起的内脏下垂、脱肛、子宫垂脱等,这些病都是慢性的,甚至可能伴随人一辈子,但只要重新激活元气和元神,任何病都能很快治愈。

  要激发元气和元神,就要到它们居住的地方去找到它们,这个地方就是“神阙”。神阙是一个返老还童、起死回生的穴位。

  古人十分重视用神阙穴来养生和治病。神阙穴可灸不可针,古时候的医生遇到有人中风不省人事,总会灸这个穴,有时甚至灸到100壮乃至几百壮。名医陈良甫说:“旧传有人年老而颜如童子者,盖每岁以鼠粪灸脐中神阙穴一壮故也。予尝患久溏利,一夕灸三七壮,则次日不如厕……足见经言主泻痢不止之验也。又予年逾壮,觉左手足无力,偶灸此而愈。”这段话告诉我们,灸神阙穴可以延缓衰老,治疗慢性腹泻,还可以治四肢无力。

  灸法也很简单,只要您在穴位上拿艾绒堆一个柱,在柱头点火,艾绒就会燃烧,等燃烧到肚脐眼儿稍有疼痛的时候,马上用手把艾绒按灭。这就算一壮。灸100壮则要重复上述动作100次。有时候,还可以在艾绒底下垫一片薄薄的鲜生姜,这即可以保护穴位的皮肤,又因为生姜的辛温之气可入人体,效果更佳。所以,大家如果要灸神阙,我建议最好垫一片生姜。更简单一点的,还可以直接用从药店买回的清艾条,点燃后在肚脐附近熏烤。坚持艾灸,不久,您会发现身体变得非常舒服。

  对于我的那些老病号,我总是嘱咐他们自己在家里灸神阙穴,还有一些虚寒体质的朋友,我更会把艾条送到他手里,让他回去后一定要用。

  歌曰:常灸神阙穴,万病自会灭。

  如果想采取更简单的方法,那就是压脐,效果也十分好。压脐操作虽然简单,但每一个步骤都是大有学问的。压脐的时候为什么要把意念集中在神阙穴上呢?人的意念其实就是“神”,就是神药,属于“心神”,平时,我们忙于应付身边的工作和生活,心神都是散乱的,元气元神就在这种散乱的状态中不断耗散。压脐的时候,把心神收拢,让它回到“神阙”,因为这里才是它的故乡,如此元气、元神在没有耗散的状态下才能激发出来。有人也许会说:“我无法集中意念,总是胡思乱想,怎么办呢?”有办法!当您在压脐时默数自己呼吸的时候,意念自然就慢慢集中了。所以,我们压脐的时候要尽量以呼吸计时。就在这一呼一吸之间,我们身体的元气会慢慢升起,充溢到筋骨、肌肉、经络和五脏六腑之中。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  神阙穴的保健方法有三。其一是揉中法:每晚睡前空腹,将双手搓热,双手左下右上叠放于肚脐,顺时针揉转(女子相反),每次360下。                                            其二是聚气法:端坐,放松,微闭眼,用右手对着神阙空转,意念将宇宙中的真气能量向脐中聚集,以感觉温热为度。                                            其三是意守法:放松,盘坐,闭目,去除杂念,意念注于神阑,每次半小时以上,久之则凝神入气穴,穴中真气发生,胎息则慢慢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