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歌日历 添加节假日: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12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1:01:06
——关于中国社会转型期家庭教育的12个问题(接上篇博文)     九、把孩子当成原始股,导致孩子网上“抱团取暖”       王占郡:现在,网上有一些帖子里面反映出来的一些矛盾,实际上跟经济负担有关系,比如说有的妈妈和爸爸,要求孩子毕业之后,回到我们自己的县里边,回到我们自己的城市里边生活,来和我们一起生活,来照顾我们,有的要求说,你们以后到了南方的城市,我们要跟你们一起生活,虽然你们现在没有这个条件,等等吧,以后你们不养活我们,我们怎么办呀?或者说,这些要求都跟一些经济负担、养兒防老等等这些有关系,也涉及到现在有些家长和孩子之间的冲突,就是孝顺和孝敬到什么程度的问题,应不应该防老。像这些方面的事情,它跟咱们的社会福利,和咱们这些有什么关系?或者说有没有关系?你怎么看待这个孝顺和孝敬?在新时代怎么调整这个关系?        司马南:“孝”,在中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这个“孝”,通常和“悌”连在一起。孝,指还报父母的爱;悌,指兄弟姊妹的友爱,也包括了和朋友之间的友爱。孔子非常重视孝悌,认为孝悌是做人、做学问的根本。请注意,“父慈”才“子孝”,“兄友”才“弟恭”,这是相对的,中国社会的传统伦理,并不只讲单方面的顺从。    孔夫子讲天下主义哲学观,这个天下主义很大,但是孔夫子认为孝悌是基础,没有孝悌,就没有所谓修齐治平。    所以孔夫子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意思是,如果在家里这小子既孝顺父母又友爱兄弟,到了外边横踢马槽蛮不讲理的人很少见;同理,在外边不会横踢马槽蛮不讲理,不可能去犯上作乱干违法的事。    孝是一种态度。这种态度从“孝与敬”两个字的连用当中体现的最明显——孝敬,孝是本质,敬是形式,这个形式相当重要。所以,《礼记》的第一句话是“毋不敬”,这是礼的总纲。    古人讲究“人有礼敬必吉,家有礼敬能昌,国有礼敬自强”。至亲者、位尊者、有德者,自然居先。父母亲而又尊,更要先之又先,必须孝敬。兄长同胞,又先我生,必尽悌道。此是天经地义丝毫不许懈怠。然后推及一切皆加礼敬。凡侵犯侮慢等事,概不能作。敬父母兄长名曰「孝弟」。    我们看到,这是一个非常严密的逻辑推理系统。    “孝”,可以放大到整个国家。也就是说,臣对君的那种“忠”,实际上是家庭当中的那种“孝”的放大,你在国忠于君,在家孝于爹,这本质是一样的,这个逻辑上是非常自洽的一个体系。    今天,逻辑依然自洽,但已经不是现实的判断了,我们遇到了一个大问题,无君可忠了,没有人再要求你忠君了,忠君变作很可笑的事情。你爱国就可以了,不要忠君。大家庭已经解体了,小家庭,三口之家,撑死了乡下有些四五口之家,几世同堂的大家庭越来越少。    社会在自然地演进,国变了,家变了,四世同堂不见了。但是作为一种文化,他依然流传了下来,这就是孝。    孝从本质理念诉求来说,与今天的社会并不矛盾。    这种古老的文明与现代文明完全可以相融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父母等其他长辈,他们哺育你,教育你倾心尽力,现在风烛残年,他们老了。你作为晚辈,理所当然的晚辈应当肩负起照顾他们的责任,这也是现代文明的理念。    参照契约论的原则,他们曾经为你尽力,你现在也应该回报他们。但是,应当指出,“道德的应该”与“契约论的应该”是不能等同的。这里不便展开,展开太长也会跑题。    我们有些家长,在面对这个问题的时候,脑子不是很清晰,他们有一个观念,既然大家都说孝,你必须要孝顺我。家长在阐述这个孝的时候,自然会与今天社会现实相比对,于是乎,他们就流露出很多意思来。比方说,你远走高飞不行,你得在我身边生活;比方说,你到哪去,得带着我们老两口去,你长大挣钱了,爸妈不能过不上好日子……家长未必真要把孩子累死,家长未必真要给孩子施加心理压力,就等着看孩子心理崩溃,家长表达的这种心理,说明了孝的观念在今天的延续及其对于家长的心理影响,说明久远的孝的传统观念,家长不经意的闲聊天说话的方式就自然地把它表达出来了。    从另一方面分析,家长在这样说的时候,也反映了对现实的一种焦虑和无奈。今天覆盖整个社会的社会保障体系还在建立的过程当中,虽然我们GDP的总量,现在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我们经济膨胀得很快,但是我们幸福感、安全感并没有随之而等量增加,与30年前相比,过去“生老病死有依靠”的那样一个体系,变成了今天“生老病死没有底”这样一个令人焦虑的状况,此时,因为没有其他的经济来源和社会保障,而身体状况越来越差,日见衰老的父母自然会想到养儿防老,认为长大的孩子是他们唯一靠得住的,应当承认,养兒防老的传统理念,有其正当性。    还有一个原因,毫不夸张的说,由于市场经济唯利是图毫无顾忌的表达,在今天,“金钱万能”这种在西方也被鄙视的理念,堂而皇之的出现在中国的社会,渗透到家庭当中来了。有的父母居然好意思开口,“我养你花了多少钱,根据现在物价上涨,根据利率的变动,我当年的投资,你应该回报我。”    这些家长,把孩子看成原始股票发行,对市场增值、市盈率的期望过高,表达过于赤裸。大家想象一下,对于一个涉世未深,还没有被铜锈污染心灵纯洁的孩子来说,他们听到父母有这样的议论,心里该是什么样的感觉?孩子一颗青春的心,没有被污染的心,在父母自以为成熟、练达、老道的市场法则面前,会受到怎样的伤害?    孩子未必会和父母讨论辩论,但是父母的这种说法,却可能给孩子未来的生活投下阴影。我没有看到豆瓣网上的这些具体的评论,但是我想这些个案当中,听到父母的这些议论心生不满的孩子,他们很可能在家里和父母是没有充分讨论的,也没有办法讨论清楚,但是他把那些话说到网上来了,说给其他的有共同遭遇的同伴们,用以抱团取暖,彼此做心里按摩,这对孩子的心灵成长来说,是他们不得不采取的,唯一可能采取的一种方式。    所以,我们要尽力做两件事:一,规劝那些父母们,讲道理给他们。市场经济不假,但是,孩子不是商品;二,安慰那些孩子们,请原谅父母的愚昧。当然最重要的还是我们的社会能找出什么样的办法,来解决这些社会问题。      十、让孩子学会服从,不必“棒下出孝子”       王占郡:现在有一些家长,为了让自己的孩子,这个是在豆瓣网里有发生了几起这样的事,爸爸妈妈强迫孩子去学某一个特长,孩子如果有反抗的话,有的往死里打,有的甚至以伤害作为威胁,在我了解的部分的世界冠军、体育冠军在这个家庭也发生过,李宁就讲过他这个经历,郎朗他爸爸也是,要么给你一堆翰林药,要么你把药吃了,要么你给我弹琴,要么你从楼上跳下去,郎朗他想到那时候很可怕,当然现在这些走过来的人有很多成功了。您对这样一种教育方法,现在这种方式,看来如果当年家长不用这种方法的话,从逻辑上来说,很可能有些孩子就没有今天所谓的成就,那么,家长在面临这样一个取舍的时候,我们从面对社会来谈这个问题的时候,赞不赞成家长用这样的威胁的方式,来培养我们社会的这种成功的孩子呢?       司马南:这个问题是怎么说怎么有理的问题,是婆说婆有理、公说公有理的问题,也反映了当今世界上孩子教育模式当中,东西方教育的差别。    就中国而言,甚至整个东方的教育而言,家长都是严厉的,都是要强迫的。这种强迫是不是一定没有道理呢?很小的孩子,在哪个方面有兴趣,他并不知道,所以家长替他做的这种选择,从家长的动机来说,从孩子未来的成长来说,从孩子未来的幸福来说,小的时候的一段所谓强迫,可能会给他带来终身的荣耀、幸福、自信、辉煌。例如郎朗、例如李宁,例如很多的成功人士。    很多的成功人士,小时候都有类似的状况,特别是体育冠军,哪有一个孩子那么小,会自觉坚持如此大运动量非人化的训练,那分明是折磨,但是今天的世界是一个高度竞争的变态世界,只有更快、更高、更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个必要的精神训练的过程,同时是一个自我折磨的过程,熬过来,你做人上人,做成功者;熬不过来,你贫困化、你边缘化、你甚至吃饭都成困难。    在这样一种情况之下,父母就像动物世界里那些成年动物对待断奶期结束之后的小动物一样,明知驱赶孩子,不给他喂奶,它的生存面临挑战,它要遭罪,但是为了将来,要强迫它学会独立生存,通过独立生存的野化训练,打造它的生存本领。    动物世界的规律是大自然赋予的,是用进废退的生物学规律使然,是优胜劣汰的进化规律使然,惟其如此,才能让后辈在进化当中学会所有的本领,繁衍生息强大起来。    一个在蜜罐当中,被娇惯纵容时间久了的孩子,不能胜任艰苦生活,一切以孩子的快乐为快乐,那这个孩子将来很可能会成问题的。    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孩子在成长的过程当中,不同的年龄段呈现着不同的心理特点。他在三岁以前主要是感受爱,如果这个时候没有给予足够的爱,如果在孩子很小的时候,父母因为任何原因离开孩子,把孩子交给外婆或者什么人来养,大量的心理学案例研究表明,孩子长大了之后,他和父母会有隔膜,他心里过不了这个关,解不开这个结,他会觉得自己被遗弃了。    孩子在五岁之后,在接受爱的同时,在学习各种技能的同时,在全面锻炼自己认识社会诸多的能力的同时,必须学会服从,接受规矩。服从,是动物世界一个非常重要的规则,任何有社会交往的群居的动物种群当中,都必须强调服从。在这一点上,人类其实和动物世界没有本质区别。一半是动物,一半是天使,这才是人类。所以如果不懂得服从那是不行的,所谓服从,就包括了遵守人类一辈一辈相传到今天所有的文明规则,包括父母强迫你学习,这是规则。    在要求孩子服从,要求孩子接受这个规则的时候,有两种教育模式,应当引起所有的教育者的重视,你了解了才有选择的可能。    第一,动作对了,表演成功,给一个它喜欢吃的东西作为奖励。    第二,动作错了,鞭子抽它、虐待它、羞辱它,给他颜色看。    应当是胡萝卜加大棒,两种模式交替,而以胡萝不为主。    鞭子和大棒,仅仅是作为一种威慑而存在。    成功的教育模式是两个东西的交替应用,但是以奖励以鼓励为主,积极的活跃的思维,创造性的结果,欢愉的场面,一定是奖励为主的结果。可是,如果我们完全取消大棒,可能奖励就不会总起作用。    今天家庭教育当中的很多问题,主要是由于父母不恰当的使用大棒和鞭子所导致的问题。刚才我们看到,您谈的问题当中,很多父母,什么安眠药呀、什么大棒呀,什么跪呀,什么打呀,什么掐呀,什么恶毒话呀,这些方式,在孩子得不到爱的时候,得不到奖励的时候,作为强迫力,会起作用,但是这对孩子来说,太痛苦了,我在情感上和理智都不接受这种教育方式。     我曾经采访过一个天才的提琴少年,这个提琴少年长得非常帅气,他在一部电影当中扮演一个拉小提琴的孩子。我在采访他的时候,我发现他跟父亲的关系有点问题,父子的感情很冷漠。我要求现场父子拥抱,他们俩人就像机器人一样做个样子给你看。我问他,为什么这么冷漠,没有感情色彩?儿子说,“你问他”。    父亲说,“五岁以后,我跟他基本上没有身体接触,除了打他以外。”我问,用什么打?父亲说,“手里有什么就飞什么,书本、枕头、筷子、勺子,找到什么飞什么。”    那个提琴少年当场毫不掩饰:我恨爸爸,我恨他。这种恨,我想他可能会持续一辈子,即使专业上成功了,即使他后来理性懂得父亲是为了他好,心里这个扭曲劲也很难去除。       王占郡:如果回过去让他选择,他宁肯不要这个。        司马南:我们的结论是,在孩子没有选择能力的时候,父母替他选择,这不是父母的错;父母强迫他接受某种东西,需要特别谨慎,强迫必须因应儿童的心理特点,必须注意儿童不同年龄段的生理心理发育状况,必须循序煽诱因势利导,必须以胡萝卜鼓励为主附之以大棒,而不能迷信棒下出孝子,不能以强力、强扭、强压、强打的方式,来试图引导孩子走上专业学习的道路。强扭的瓜不甜,有的孩子会勉强接受你的强迫(回去自己强迫自己),有的孩子性格倔强,搞不好适得其反。      十一、科举本来是个好东西不应彻底否定      王占郡:关于家庭教育,我们谈到的类似的诸多的问题,您觉得政府、社会、学校,这些方面,我们能看到他们来做些什么,来改善这样的一类问题?     司马南:对于政府来说,最重要的问题就是在政府收入越来越多的时候,在我们财政收入相对来说比较宽裕的时候,增加教育的投入。依据我们的教育法,应该追加的教育经费,直到今天,虽然每任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都重申和强调这个问题,但是事实上到今天,我们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还是不足的,连我们文件已经申明的那个指标,我们还都没有达到。    第二,必须改善这种自科举制度延续至今的应试教育的模式,怎么研究让它朝着素质教育方向发展。虽然我们说了多少年了,事实上我们没有有效的解决的办法,以至于我们今天的高考一根指挥棒决定中国教育的一切,我们所有方面都在这一个指挥棒下,我们大家进入了一个怪圈,在这个怪圈巨大的阴影下,人们初始的动机、原始的动力、所用的方法,都是跟着那根高考的指挥棒亦步亦趋。    可是高考高考,考到最后,走近了一个死胡同。这个死胡同就跟封建社会末期那个科举考试一样。    科举本来是个好东西。皇亲贵族、政府高层人才有限,而治理国家的人才,必须要讲究“两流”:第一,人才要第一流;第二,官员要流动。没有一流人才,治理国家的水平不会高,没有官员的流动,死水一潭就毫无生气。惟有唯才是举,再加上流水不腐,官府才能够聘用到第一流的官员,不仅如此,穷困人家的孩子才有机会改变命运。所以,今天你有策论,明天他有对论,穷家子弟勤奋读书,有真才实学,“布衣可以当宰相”,由读书人组成“文官政府”,你一个农民的儿子,最后可以成为高官,成为“百官之长”,整个中国社会有才的人都去琢磨怎么当官出人头地了改造社会,而不是琢磨怎么造反了,这样的人才上下流动,使社会进入有序的状态,有利于世的稳定。所以,我向来不赞成彻底否定科举制度,至于后来出现的问题,需要另说,而彻底否定只会导致我们对自己的好的传统也轻贱一番,彻底失掉文化自信。    后来的科举制度考的东西越来越八股,死人古人气息的八股文窒息着人们的思想。凡事有一个预设的既定的标准,要求所有的人必须遵循没有个性、没有创造的陈词滥调行事,一切以古人死人为准,这样的考试,贻害青年,也妨碍了社会进步。    我们今天的应试教育也是一样,越来越死,越来越傻,结果呢,我们培养出来一些应试教育的佼佼者,不过是复印机式的天才,这种天才只会考试,只是会把所有的空给填满考个高分,出去到了社会之后,根本不具备应对社会的能力。    我前几天在上海参加一个辩论节目,今年江苏省的高考,数学考的题相当难,难到孩子们现场咳声叹气,有的孩子当场就哭了,整个全省的数学分数考得非常低。为什么呢?    因为出题小组的主要成员是玩奥数的,于是乎,他把奥数,也就是教育部大纲之外的内容,作为最后几道大题的依据,这样就导致不学习奥数的孩子们,与玩奥数的个别的孩子相比,毫无优势可言。    上奥数班的个别孩子,因此而拿到高分,但是大量的不上奥数班的,因为家庭贫穷的原因,没有条件上奥数班的,农村的根本没有机会的上奥数班的,在奥数背景下的数学高考题目面前,只有败下阵来。     在讨论这个问题的时候,有些数学教师当场就说了,数学考试当然就是要选出高低来。我强调的则是,如果离开了教学大纲,另考一些内容,是选拔华罗庚、陈景润的,而不是通识教育,就基础教育而言,你完全没必要这样。    我举这个例子旨在说明,我们今天中国社会以高考指挥棒为准则的这样种模式化的教育问题已经严重到什么程度。刚才举的是整个江苏全省的今年高考。    所以政府、社会、学校,应该做什么事情?应该做的事情,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让孩子们学知识的同时,要给他们以快乐,不要剥夺了孩子的天真,不要过于折磨他们,要把孩子培养成真正的有知识、有能力有素质的这样的人才,而不是培养出一些呆子傻子。    十二、今天的孩子像父母一样不容易王占郡:最后一个问题,针对这个小组的情况和反映的比较沉重的问题,您想给天下的父母说几句什么样的话? 司马南:这第一句话,父母们如果你们还没有想好怎么做父母,如果你对做父母还没有自信,不要轻易的扮演父母的角色。第二,如果你现在已经为人之父,为人之母,第一件事情是要学习,有些虽然就是教育学的最简单的常识、心理学的最简单的常识,父母并不会自然获得,必须通过后天主动自觉地学习而获得。现在要孩子的成年人,三十多岁、四十来岁,你们从父母那继承来的教育孩子的知识,在今天的时代是远远不够的。第三,做父母的,切切不要以为我爱你,所以我就有理由、有资格、有权力来随意支配你。……今天多少对孩子构成心理伤害的愚蠢的做法,都是以爱的名义来进行的。爱是本能,爱是父母应该做的事情,但是爱本身不是父母选择恣肆妄为的理由。第四,做父母应当理解自己的孩子,孩子是有不同的成长阶段的,在不同年龄段的时候,孩子所作出的反应,父母应当有所了解。比方说,孩子在进入青春期的时候,有一种对自尊的格外的敏感,而做父母的不懂,这是极其常见的。孩子在青春期的时候,由于身体的发育、性的发育与心理的发育不协调,导致他人格敏感,他突然强调自己的独立性,有时会以反叛父母的方式来表现。这种独立性,我们家长很多人不懂,以为这孩子不懂事,这孩子犯混,这孩子出了问题。于是,父母施以高压,无非棍棒,无非责骂,无非唠叨。在孩子青春期的时候,由于父母对孩子这个特殊年龄段的心理成长规律不了解,施以高压而导致悲剧实在太多见。第五,在今天的中国社会,父母们不要把未来的希望都寄托在孩子身上,你对孩子有希望,平常表达这个想法足够了,不要说我将来要你养;不要说我养了你,你就要回报我;不要说现在社会保障、保险体系不好,将来一定要跟你怎么怎么生活。要知道,今天的孩子像父母一样不容易,今天的孩子们将来是面对四个老人。这种模式是整个中国社会遇到的问题,孩子的细嫩的小肩膀,无法承受由于社会变革而带来的这种沉重的负荷,他们竞争就业压力相当大。我们这一代人,大学毕业的时候就是国家干部,一纸调令,进机关就变成公务员了,就变成拿46块钱的国家干部了,而今天毕业的孩子,完全不知道茫茫人海,劳动力招聘市场,自己的位置在哪里。他可能连一个一千块钱的活儿都找不着。这个时候,父母说,我将来要退休,你的承担起责任,谁让我是你爹呢。孩子本来负担很重,本来就是一棵小幼苗,还没有成为栋梁之材,父母既然为人之父,为人之母,始终的责任就是怎么让自己的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怎么让自己的孩子生活的幸福,而不要给他们施以不必要的负担。 十三、     王占郡:您想给天下的孩子们说点什么?司马南:对孩子来说,首先要学会感恩,父母的养育之恩,一是生你,而是养你,这样的恩情是一辈子也报不完的,有一首歌叫没天哪有地,没地哪有家,没家哪有你,没你哪有我。对于生身的父母,对于养育之恩的父母,你用一生的努力来回报都不为过,这种爱是相互的,孩子应当有感恩之心。第二,孩子应该想到,你们生活在一个互联网的时代航天的时代,你们通过各种各样的渠道,拥有非常多的知识,但是当你们拥有很多知识的时候,并非因此而获得了嘲笑父母、挑剔父母、计较父母、憎恨父母的理由。父母他们那一代人,在乡下锄禾,在厂里做工,他们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学习那么多的知识,所以他们今天老了,他们今天没有与时俱进,没有像你获得那么多的知识,没有那么先进的理念,你们应当有责任帮助他,而不是去憎恨他们、挑剔他们、嫌弃他们。第三,孩子们要知道,你的能耐有多大,你的未来路有多宽,你的自由度完全取决于你的本事。不论你最终有多大的能耐,你长成什么高大的树,你的基因百分之百都是父母给予你的,没有他们基因的规定性,你是不会有今天这样的成就的。按照传统社会的美德,孝顺自己的父母,关照他们体恤他们是应有之义。甭说你的亲人,即使他们是一个普通的长者,他们也应当得到你们的关照,因为你们成为一代社会的栋梁之材的时候,你们感恩、你们宽容,你们继承更多好的传统,你们有悲悯的情怀,这个国家和民族才有希望,每一个家庭才会和睦。一句老话是非常有道理的,“不养兒不知父母恩”,很多混小子青春期跟爸妈的别扭,甚至离家出走多少年,当他有了孩子之后,他突然间发现,我当年真不懂事,所以带着赎罪与感恩两种心情再回去尽孝心。在《激情燃烧的岁月》那部电视剧当中,有很具体生动的描写。既然很多人都走了同样的道路,先反叛,再回归;先别扭,再愧悔,何不自从开始就和睦相处?何不今天就明白这个道理将事情处理好。亲人之间,误会是难免的,别扭是经常的,你自己一个人还经常反过来复过去矛盾呢,何况两个人?所以,我们不应当因为亲人之间有过一些矛盾,就把这样的隔阂放大,让无限延长的时间,增加亲人的痛苦。亲人之所以是亲人,血浓于水;亲人之所以是亲人,基因弥近。不仅遗传基因不可以改变,共同的经历也不可以改变,时间是一个矢量,它有质量,它有方向,所有的美好都值得在今天继续放大,所有的仇恨矛盾都应当在今天用爱来弥合它。前两天东方卫视做节目,孙海英、吕丽萍两口子唱一首歌,有一句歌词:“爱是恒久的忍耐”。这个歌词不论是什么人写的,不论是什么人唱的,也不论出自什么样的事件生发出这样的感悟,他讲出了亲人之间交往的一个真谛——爱是恒久的忍耐,仅仅有爱才爱是容易的,当爱不那么多的时候,当爱化作亲情的时候,当爱在矛盾当中褪色暂时沉默的时候,忍耐宽容就是最好的爱。你坚持忍耐的时候,时间会使一切发生变化。时间会弭平仇恨,时间会放大恩爱,时间让我们感受到生活的美好,最重要的是时间让我们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无论什么样的生命,今天来到这个世界上,都是一种偶然,都是小概率事件,十月怀胎一朝分娩,,七灾八难,出落成人,看似平常事,实则是一个极其偶然的结果。我们每个人都是幸运的,即使是一个生活当中的落魄者,即使是一个身体残疾者,即使是一个疾病缠身的倒霉者,作为一个生命而存在也都是幸运的。我们和父母相伴的时间非常之短,短到有一天我们要嚎啕大哭送别他们,而即使他们走远了,走了几十年,不知走到何处,他们也依然会在天上注视着你。知道生命的有限性,便会无限热爱生命,便会尽心孝敬父母。惟其如此,才叫人格发育成熟。假使我们的家庭教育能设法使父母与子女认识到这一点,那便是达到了生命哲学的高度。在这个高度上谈问题,你会发现,人们往往忽然变得饱含深情富有洞见。
 2小时前老藤
看了这篇烂帖,实在对不起自己,忍不住多说二句。此司马人氏厉害,抖嘴一动,瞬间就把自己从一个什么反“伪科学”的“斗士”变成了“心怀天下”、“安邦治国”的“教育家”和“教育改革家”。可我看来看去,感到都不对,很不对头啊!怎么看,此人也象是一具从千年古墓中爬出来的“人形幽灵”,枯骨一架,不过披了件不知从哪里搞到手的“衣冠”。这也是,应予谅解,否则,不好见人啊,你说是吗?4小时前老藤
又是这个“司马南”!白纸黑字。还要搞“科举”,你怎么不跟胡总书记、习副主席及中央建议:干脆恢复老祖宗的“廷议”制度,这不是最好的体制改革吗?照搬,直接拿来就可以用!官员立马至少减少百分之五十,统治效率绝对高,肯定没有几个敢贪的,民间也没人敢再搞什么“伪科学”,更不会有人敢闹出个什么“普世价值”来。雍正皇帝就干的相当好嘛!国家很有钱,比他总要强个八九倍吧。想来,实行中国的“现代”“廷议制度”,肯定是最高效率的一元化式的“民主集中制”,利国利民。建议司马南,赶快向中央提出,也好准备面见,践行“科举”嘛。在这讲什么“孝”,跟你有个屁关系!这是别人家的事。再说中国老百姓懂,还用你来教?是不是你准备要到每个中国人家中去打“伪家庭教育”啊!?什么玩意儿啊!回家去把“科学”的定义搞懂,弄明白了,再写点帖子,能够老老实实行个文,说点干净的人话,就不错了。依我看,学后的水平行不行,还不一定说得清。写这种东西,利用网络公示天下,还不如随便找个道士,请他写帖子,讲讲“玄学”,或装点神弄个鬼的,肯定比你强。8小时前大头萝卜
生命哲学是广泛传播于西方各国,并贯穿与20世纪的哲学流派.一种试图用生命的发生和发展来解释宇宙,甚至解释知识,或经验基础的唯心主义学说或思潮。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流行于德、法等国。它是在A.叔本华的生存意志论和F.W.尼采的权力意志论、C.R.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和H.斯宾塞的生命进化学说,以及法国M.J.居约(1854~1888)的生命道德学说的影响下形成的。   这些文章挂羊头卖狗肉,妄谈生命哲学的高度,一点高度都看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