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岛离岛旅游攻略:衡阳清真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20:40:06
衡阳“清真寺”
原“清真寺”,是于明朝时回族捐款建成,位于湘江东岸“盐店码头”(现湘江东路139号),占地1037平方米,建筑面积有300多平方米,乾隆四十三年(公元1778年)姓陈的回民广东人,在衡阳任职,以他为首发动回民捐助白银进行大修。光绪年间重修一次。一九三三年何玉元乡老和苏坤峰阿訇筹资又修复一新。寺宇进,前面临街是大殿,是回民的活动中心,功修的场地,回民一年一度的“开斋节”、“宰牲节”。。。。。。等重大节日和每周星期五的“主麻拜”都在此举行,还经常迎送过往的回民去朝觐。后面是天井,两边是过道。第二进是教长、阿訇、乡老办公室及董事会活动之处。接后又是天井,两边是厢房。第三进是教长、阿訇等的宿舍、厨房、浴室、厕所、杂屋等。寺最后面有口大鱼塘。抗战时,后进被敌机炸毁,解放前寺院已破烂不堪,文化大革命期间,破坏尤为严重,寺庙被砸,寺壁上刊的横、竖两块刻有“清真寺”介绍和捐款人人名的碑石也毁去无存,成了一片废墟。后来该地址征用修建一栋外贸出口仓库。
现在的“清真寺”是1970年由外贸仓库利用原“清真寺”的旧料迁建的,后来该仓库另付赔偿费三万元,有七间平房,占地约一百平方米。地址在衡机一里251号,东面是飞机坪,南面是江东工业研究所,西面是铁路职工住宅区,寺旁周围绿树成荫,掩映着横书在寺门牌坊上“清真寺”三个大字,象征着“清静无染,真乃独一”,令人倍添虔诚肃穆之感。
但回民群众,认为发展上的需要,有扩建寺宇之议。
DSC02552.JPG(177.59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8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61.JPG(170.64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8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67.JPG(191.03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8 上传
下载次数: 2

清真寺的大殿

DSC02568.JPG(196.54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69.JPG(228.47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0.JPG(229.5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1.JPG(234.1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2.JPG(202.73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3.JPG(222.4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4.JPG(210.83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5.JPG(213.9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6.JPG(207.1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78.JPG(222.15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蔡志高.穆萨和寺管会主任和马老

DSC02580.JPG(206.14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清真寺的现貌

DSC02581.JPG(204.75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82.JPG(179.69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清真寺的现貌

DSC02584.JPG(198.57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清真寺的现貌

DSC02585.JPG(180.2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49 上传
下载次数: 2

清真寺的现貌

DSC02586.JPG(155.81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清真寺的现貌

DSC02588.JPG(225.1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89.JPG(197.95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593.JPG(186.53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原来的老清真寺

DSC02594.JPG(212.93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原来的老清真寺

DSC02595.JPG(171.57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原来的老清真寺

DSC02598.JPG(205.7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原来的老清真寺

DSC02599.JPG(182.3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原来的老清真寺

DSC02604.JPG(190.6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原来的老清真寺

DSC02611.JPG(150.97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蔡志高.穆萨

DSC02612.JPG(203.78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DSC02613.JPG(144.24 KB, 下载次数: 2)
2010-12-16 09:50 上传
下载次数: 2


衡阳回民简史
衡阳回民是在明代开始来衡定居的(见1962年10月市志初稿《历史大事记》载)。大致在明代初期,主要是一些回族官兵随明太宗的部队南征。他们最初集居常德、邵阳、澧县等地,后来又由这些地方向外分公迁,衡阳与邵阳邻近,估计在明代即有一定数量的回民移来。
现在,衡阳飞机坪附近回民墓地中,有康熙及雍正二年(公元1724年)的碑石。又,原盐店码头的“清真寺”,在乾隆43年(公元1778年)即曾重修过,由此推证,回民来衡,是明代迁入,清初即已繁盛。
至于谁家定居最早,因原《清真寺》碑石已毁,又无各氏谱查考,兹尚存疑。
至于回民各姓之间定居的先后,对古代那几姓,也只能从其一些遗迹去推证,如:回民坟地中有雍正二年马太公、马母的墓碑,证明马家是衡阳回民中最早几家之一。据回民习惯,坟山由北面葬起,北面为祖坟,唐、何两家的祖坟在坟山的最北面,但何家的后嗣又都认定唐家比何家来衡早。又如城市居民一般是先在沿江边建宅定居,何家多集居于沿江盐店码头一带,而毕家住宅在何家住宅后面向内往东延展,可证毕家后于何家。
至于回民定居衡阳的由来,在抗战以前各年代中,大都是随军、退伍、宦游、公差、被聘传教等人;抗战时,是一些逃难、疏散、经商等人;解放后,新增许多姓回民,大都是部队复员、转业、调遣、聘来阿訇,与他族联姻、毕业分配等人,由于长期在衡阳工作,全家定居于衡阳。
定居衡阳回民的姓氏,已知清代发前的马、麻、毕、蓝、陈、刘、唐、何诸家。到现在定居衡阳的回民,共有60多姓,如:唐、何、李、马、丁、王、阎、曹、彭、雷、安、佟、杜、陶、白、易、拜、温、魏、朱、蔡、钱、蒋、张、石、苏、黄、龚、卜、郝。。。。。。。。。。。。。诸姓,以唐、何、李、马、兰、丁等几家人口为多。
衡阳回民人口的统计,抗战时,因逃亡、疏散,路过暂住的回民涌入衡阳,一时达2000-3000人。衡阳沦陷后多已他徒,一些未离衡的,在胜利后大都返回故乡,只少数在衡定居。据市档案局资料(不完全)1963年共有回民427人,现在(1986年10月)统计,共有回民290多户,计1070多人。
各姓回民的住地,除唐、何两家世代住在“唐家巷”和“盐店码头”一带以外,其他各姓随着各人的工作单位散居在衡阳市各个方面,遍布衡阳市区。
一、衡阳回民定居繁衍情况
兹就古代几家稍有依据的回民和近、现代回民的一般情况简述之:1、马家的祖先,据传为京外官-协台。来衡定居于湘江西岸牛角巷附近,定居时期及迁徒情况不详。现回民坟山中有马太公和马母的碑石,上面刻有后嗣名字。
2、毕家的定居,迁徒情况均不详,现衡阳无其后嗣。江东岸东桥有毕家住宅旧址,其附近有祖坟一块(约二丈见方),农民在周围兴建住宅,犹划地保留,未予毁迁。
3、唐家,据传是由山东随军来衡,是回民定居‘衡阳最早几家之一。已传有20余代,一直集居在衡阳市江东岸“唐家巷”。据查,1949年“唐家巷”内只有一户汉族唐姓,几乎全部是回民唐家,“唐家巷”之名,与回族唐家是有一定的历史渊源的。那时从湘江河里挑水饮用,其码头也名之为“唐家码头”(但县志为“谭家码头”衡阳俗语,唐谭不分家,待考)。唐家来衡的先祖是军官,传说唐家是马送人过江后,主人系钱于马耳,任其徒自过渡返回,过渡后,渡人于马耳取得渡资,马迳自归家,从无一误,由此说明军官之家对军马饲驯有素。过去“唐家巷”的回绝大部分操宰牛业,少数种地、放塘。有两句民谣:“人到唐家无出路,牛到唐家不得活”,也说明唐家回民与唐家巷的关系。唐家近代是老辈三房的后嗣,现有人口7户,66人,男27人,女39人,现在是少部分操宰牛业、种菜、放鱼塘,多数当职工。
4、何家的祖先,是由河南开封押镖分为三支;一支押镖去广西,一支押镖去云南边境,另一支为清朝官员(一说为清末名宦衡阳人彭玉麟)押镖来衡,一直居于江东岸“盐店码头”一带,与毕家为邻。已传至七代,现有人口五户计38人,男16人,女22人。以宰牛为主业,兼事种菜、养鱼。据传何家历代有些武术高超的人,如何宏才年逾八旬,犹善使拳舞棒,有“水泼不进,拳棒呼风”之誉。足以证实其祖是凭武术押镖而来的。
5、抗日时,由逃难等涌来衡阳的回民,其姓氏不知多少,有河北、山东、江苏、湖北、江西、安徽、浙江来的;有本省长沙、湘潭各县来的;也有从甘肃、广西辗转来衡的。他们都集居在大西门和辖神渡一带。办再牛场,开小型制革厂、回民食堂、回民饮食店、面灰店、西药店以及卖大饼油条,小摊贩等。并买有坟山,办果园、牧场。1938年在辖神渡建立一座临时“清真寺”,便于西岸回民开展活动。这些人,在衡阳沦陷之前都已他迁。
二、衡阳回民的经济情况
解放前,衡阳回民中没有经营过较大的企业,也没有大量的土地占有者。其经济情况,在个人方面,都是些自食其力的生产者,小经营者,绝大部分是操宰牛业,附带搞点种植、加工贩卖,唐、何两家世代就是这样的生活。那时,在统治者的残酷剥削压迫、时局动乱、灾祸频仍的情况下,他们的生活都很困苦。
解放后,部分回民分得土地、鱼塘,从事种植,对原来务宰牛业的回民,政府大力支持他们继续经营,随着社会主义建设不断发展,许多回民男女先后成为职工,在各个岗位上大干“四化”,为建设新衡阳效力。每月有一定的工资收入,政府按情况还给以一定的补贴。现在全市回民的生活,一般都达到中等水平。
衡阳“清真寺”有些收入,抗战前有中山南路一栋房屋发租,“清真寺”后面一口水塘养鱼和宰牛手续费的收入,这些收入用作聘请阿訇的供养费、节日活动费和寺内杂项等开支。至于“清真寺”的修建,一般由回民捐助,财力厚的,则多捐助一些。
抗日时,中山南路的房屋被敌机炸毁,胜利后修复。现开设回民民族商店于此,全店有集体性质职工二十人,日用百货各种商品一千余种,日营业额3000元左右,年纯利润三万元左右,除以店养店外,还可以给回民公益事业提供一些资金。“清真寺”后面的鱼塘已被单位征用,别无收入。1980年为便于回民宰牛和吃牛肉,经市政府和市民族宗教事务处的同意与支持,在市肉食水产公司编制内安排四个回民职工,开办一个回民牛肉专店,由公司组织货源,店内自负盈亏。
三、衡阳回民的政治情况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地域观念,派系斗争,特别厉害。衡阳回民中,唐、何两家定居衡阳已好多代,堪称衡阳土著回民,其子孙一直在市江东岸“唐家巷”、“盐店码头”定居,繁衍孽忠,是经受过不知多少的艰难曲折,且历代并无掌过权位的人,一般回民是毫无政治地位之可言。而其所以有立足之机,考其原因,有:1。迁来的祖先是有点名望(如一家世军官,一家精通武术),为子孙后代打下定居的基础;2。回民有适应教义的专门职业——宰牛业,世代保持这职业,有个可靠的谋生出路,称为“武师傅”的精于屠牛之技,非他族经营牛肉者能与之抗衡,习惯上有独执牛耳之概;3。回民们经常功修、礼拜,虔诚履行教义,按教义立身行世,免去外来无端的纷扰和争端,得以平静相处。尤其表现在遵守禁条中不仗势欺人,不损人利己和以正道对敌斗争那种不畏强暴、团结一致的精神;4。过去统治者中也有回族官员,维护回民应有的一些权利,即使非回族的官员,为笼络人心,顾全大局,对于这些能忍受其剥削压迫的回族小民,如不犯上作乱,无须逼害的。相反,一些统治者借宗教以达到其政治目的,犹施小恩小惠去安抚之。总之,在解放以前,衡阳回民和其他各民族一样,劫难之余,仅留残喘,根本无政治地位可言。
解放后,在党的民族政策的光辉照耀下,衡阳回民和全国各族一样,政治上大翻身,成为新中国当家作主的主人。连年来(尤其是十一中三中全会以后),衡阳市委和政府,大力贯彻民族政策,尊重宗教信仰自由。通过社会主义建设政策的实施,极力支持和调动回民各方面的积极性,在市人大和政协部门中,都有回民代表和委员的名额,现县、市人大回民代表4人,(其中市人大常委委员1人,市区政协委员5人,其中市政协常委1人)去参加议政,现在衡阳的行政、教育、科技、文化、医卫、工农生产等各条战线上,都有不少的回民职工,施展其聪明才智。各战线的党政领导,对回民职工的生产、生活、工作、学习都很关怀,因而更激发他们建设新衡阳、大干“四化”的积极性。
四、衡阳回民的文化教育
衡阳回民子弟,都是和汉民子弟同校学习,他们比较注意对子女的文化教育。解放前,由于经济地位低,生活困难。不能上学,长住在衡阳的唐、何两家入学很少。解放后。生活一经提高,回民们就纷纷送子女入学读书。唐、何两家的学龄儿童全部入学,大部分小学毕业后继续进入中学。新迁来的户中,有不少的大学生已走上工作岗位,还有正在大学就读,共计有大学生三十人。其中有教授,讲师五人。出现了像兰新起这样满门大学生的“文化之家”。兰,原籍长沙,原在市民政局任民族事务专干,1961年病故。他大儿兰正兴,1962年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现任中共祈东县委宣传部长。二儿兰小铁,1966年湖南师范学院数学系毕业,现任永兴县三中学副校长,三儿兰正勇,1982年河南焦作矿业学院地测系毕业,现任建湘柴油机四厂子弟学校教导主任。四儿兰衡生,1986年广播电视大学企业管理系毕业,现任湖南电机厂检验科科长。五儿兰经建1985年毕业于广播电视大学中文系,现在城北区政府文明委员会办公室工作,六儿兰耕云1982年毕业于湖南财经学院金融系,现任湖南省农业银行办公室科级干部。女,兰丽华,高中毕业,现衡阳市农业银行营业部办公室副主任。
对于传授教义方面,因本地没有正规的经院毕业生,都是向外地聘请阿訇,阿訇中如高达吾,苏坤峰,蔡教长等八曾各带有一、二个徒弟(海里凡),习诵阿拉伯文,讲授古兰经义。后以无正规毕业的阿訇,已多年不带徒弟。
七、衡阳回民历届阿訇和管理组织情况
1。衡阳回民的教长,阿訇都是由外地聘来的精通教义,在回民中有一定声望而经民族事务管理部门认可的回民学者担任。每月给以一定的工资(生活费用)其职能领导各种礼拜活动,支持回民婚丧仪式,掌管宰杀牲口、带徒授业。。。。。。等。
从清末起历届阿訇情况表
任职期间
教长或阿訇      姓名     授徒   籍贯         附记
1903—1944
教长兼阿訇     张公眺
1938—1946
阿    訇      苏坤峰
2人  邵阳人
1938—1946
阿    訇
高达吾
2 甘肃平凉  中国伊斯兰教名阿訇
1938—1946
阿    訇      刘达三       云南人
1938—1946

訇       老大阿訇    安徽人
1947年
阿    訇
李朝坤      邵阳人
1948年后

訇       马长生
甘肃人
现岳阳市教长
1952年后
阿    訇       刘鸣瑞
1
河南周口人
1961年
教    长       蔡时正
1
邵阳人
现在桂林
1962年
阿     訇      张义臣     河南沦洲
1980年至现在
阿    訇       蔡志高      邵阳人
文革期没有
2。衡阳回民“清真寺”管委会组织情况。
“清真寺”董事会与管委会,是由全体回民大会提名选举产生,每三至五年选一届,一般都是利用开斋节回民集齐时举行。选出委员七人,再由委员中选出主任和两个副主任,负责处理阿訇职责以外的有关回民之间的以及“清真寺”内一切事宜,其历届人名如下:
区分
期      间          董事长、主任        董      事     委      员
抗战前、后           乡老、何福元
理事会
胜利后至1957年    理事长:雷继霖   理事:李济生何玉山、唐定国
董事会
1958年至1979年   董事长:张魁元  董事:白坤、王大发、何玉书
李书成、张忠
管委会
1980年至1986年
主任:李泉鑫           委员:何玉书、马淑兰
副主任:李济生
蔡志高、傅志礼
(1985离)、王
大发、丁发贵(1985
年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