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拔蚌有什么功效:中国传媒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3:10:05

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电视新闻创新)学术峰会
——江苏城市频道《绝对现场》开播五周年省级电视新闻创新论坛会议纪要

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学博士 程文


 时间:2008年5月30日—5月31日
 地点:中国·南京
 主办: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
 承办: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集团)城市频道

  2002年在江苏兴起的“民生新闻”浪潮经久不息。中国电视新闻的这次理念变革,首先出现在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创办的《南京零距离》,随后在南京地区《1860新闻眼》、《直播南京》、《法制现场》、《服务到家》等栏目,纷纷获得成功。而《南京零距离》在收视率方面奇迹般地表现,更令电视业界、学界广泛瞩目。“民生新闻”的本质,是按照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群众的指导思想,将电视新闻视角指向大众、指向民生的一次大胆的创新和尝试。“民生新闻”的意义,在于大大丰富了电视新闻的内容和形态,更好地满足了人民群众咨询消费的需求。

  创新是电视新闻的生命。江苏电视界不仅在开创“民生新闻”的方面走在全国的前列,而且近几年来,无论在内容采编、栏目管理、产业经营还是互动营销方面,电视新闻的创新呈现出一派全新的气象,节目视角更加开阔、题材范围更为广泛、屏幕形象更有品位。从某种程度上说,新观念在实践中德良性运行,比新观念的提出更富有现实意义。

  今后,省级电视台在新闻领域如何贯彻全国思想宣传工作会议精神,大力开展改革与创新,让新闻咨询类节目成为打造各电视台核心竞争力的利器,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话题。为了促进全国电视媒介的发展,充分发挥电视媒介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作用,中国传媒经济研究所主办了此次在南京(华美达怡华大酒店)召开的研讨会,邀请全国著名专家与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的领导和来自新闻工作一线的工作人员共同探讨省级电视新闻传新的实践与研究成果。

  现将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发言作纪要如下:

  一、周鸿铎:九层之塔起于垒土

  中国传媒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教授在会议开始就做了精彩的开场发言。朋友们,大家好!感谢江苏电视总台对本届论坛的支持。感谢周莉台长、陈辉副台长。本届分论坛是中国传媒大学主办,江苏广电总台承办的,为将于今年十一月八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传媒经济三十年论坛做准备。第一次分论坛是在重庆召开的。接着我们还要在江西召开红色文化开发论坛,计划在山东召开关于地面频道品牌文化建设的论坛。

  江苏有江南的特点,也有北方的特点;江苏城市频道在省级新闻创新方面可以说创造了一个很好的被社会公认的模式--民生新闻。自从《南京零距离》开播后,在全国各地引起了民生新闻热。另外,江苏是我国市场经济最发达竞争最激烈的地区。我想在这个地方对我们广电产业的发展具有重大研究价值。今天的研讨会的与会专家和来自一线的工作人员一起总结回顾过去、展望未来,预祝会议取得圆满成功!

  二、陈辉:成绩的取得与未来发展空间

  江苏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副台长陈辉在研讨会上做了主题发言。会上,陈辉总结回顾江苏广播电视总台以及《绝对现场》开播五年来的历程和取得成绩,并对今后的工作提出新的标准和要求。今天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和城市频道在这里联合举办省级电视创新论坛。我代表江苏广电总台对光临今天活动的专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同时这次活动也是城市频道重点新闻栏目之一的《绝对现场》成功开播五周年的纪念活动。请各位专家对江苏电视新闻的做法和走向,提供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你们的观点,将直接指导我们的实际操作。

  《绝对现场》创办的背景是,2003年7月初,当时《南京零距离》经过一年半时间的运营,收视率节节攀升,成为南京地区收视率最高的新闻栏目,让总台充分认识到新闻资源特别是本土性很强的新闻资源在电视市场竞争中的独特优势。为了扩大这种优势,在《南京零距离》前开办30分钟的《绝对现场》,以现场新闻和卫星直播为主要特色,强调短频快,第一时间满足观众的资讯需求。后来扩大到40分钟、一个小时。这样从《绝对现场》到《南京零距离》,形成了一个品牌栏目群。

  前不久,该栏目将维权节目《石头会说话》整合进来,变成了70分钟。并提出了“面向江苏全省、集成新闻资讯、纪录社会进程、体现维权特色、传播主流价值”这样的栏目定位语,我认为,这在该栏目的发展史上将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希望,以栏目的五周年为契机,加大对《绝对现场》的创新和研发力度。

  城市频道在内容生产、品牌推广和队伍建设方面,一直在进行大胆的探索,为她赢得了中国地面频道四小龙、全国省级地面频道综合实力十强、年度最具影响力省级频道,《南京零距离》获得了年度民生新闻节目的荣誉。2008年初,总台为城市频道提出了“导向正确、高位争先”的要求,频道员工迎难而上,在高位进行大胆的突破和创新,一年下来,自办节目收视率保持高位稳定,而节目的形象品位、舆论的引导能力有了明显的提升。

  这里,为城市频道各档节目今后的可持续发展提三点希望:

  一是加大创新的力度。创新是电视产业和事业发展的本质需求,创新能力是未来媒体竞争的关键因素。2007年以来,城市频道有了很多新的动作、新的栏目,版面呈现出一些新的气象,但要创造品牌、占领市场,有待于坚持不懈的创新及细细的打造。

  二是加大队伍建设的力度。总台新一轮发展战略确定以后,人才是最关键的因素。城市频道经过前几年的快速发展,新的目标与人才资源储备之间已经呈现出一定的落差。总台人力资源部门应与城市频道一起,不断充实频道节目制作人才与管理人才,对优秀人才实施激励机制,为品牌频道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三是加大资源整合的力度。确立一个目标之后,要有与目标相匹配的资源。去年城市频道与广传中心联合举办FM937,与新闻中心合作举办《早安江苏》,年底又与新媒体部试办公交移动频道,在内部资源整合方面走在了前面,今后要重视外部资源的整合,学习别人成功的经验,在新闻资源的供应、节目的策划、品牌推广等方面,加强与各种优质资源的合作,创造共赢的局面。

  《绝对现场》五岁了,五年的时间对一个新闻栏目来说,是长还是短?很难一概而论,这取决于我们对“周期”的理解。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CBS)的《60分钟》栏目诞生于1968年,经历40年而不衰。中国的城市化和现代化还处在一个成长和上升的阶段,我们相信,一个富有社会责任感和新闻专业精神的栏目,具有无限的生命力。

  预祝城市频道在新一轮的媒体竞争中实现自我超越,进行品牌再造和价值创新,继续保持领先者的地位,在总台的发展战略中做出更大的贡献。

  三、王甫:倡导“绿色收视率” 增强品牌竞争力

  中央电视台总编室高级编辑、中国视协理论研究会副主任王甫结合中央电视合省级卫星电视频道的发展方向,根据翔实的研究数据,阐述说明地面频道今后发展的电视生态环境。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级媒体今后趋势是走国际大台的发展方向。例如,央视新闻栏目的变化充分说明了这一点:一是主持人的年轻化是二十面来的首次,亲民、自然和人性化的播出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关注新闻栏目。二是新闻评论的出现,简短的“电视评论”具有鲜明的主题,兼有主持人、配音、配以视频或者动画。三是动画部分,是我们与国外新闻报道存在较大差距的环节,近来新闻节目中根据报道的需要增加的动画部分,也成为我们国内新闻栏目走国际化路线的标志。在央视国际化趋势明显的同时,各省级卫星频道开始以“全国”的视角的新闻制作、播出,出现了资源整合、信息共享的行业需求和发展趋势。在这样的电视生态环境中,地面频道的“省级台”的作用和功能开始显现。江苏光点的城市频道以“零距离”和“绝对现场”为代表,在新闻栏目的创新、编播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具有地方特色的道路,值得的总结和深入研究。祝愿城市频道和“绝对现场”能够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四、欧阳宏生: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

  四川大学教授、博导、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欧阳宏生的发言题目为新闻节目的核心竞争力。新闻节目一直以来是我国电视媒体的发展重心,一度时期曾成为电视媒体的立台之本,在今天更是成为拉动电视收视率的三驾马车之一。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的风声四起就足以体现新闻节目的魅力,地方电视台民生新闻节目的遍地开花也足见新闻节目的影响。不过遗憾的是,处于二者之间的省级电视台却似乎先天性面临“上不能顶天、下没法着地”的地缘尴尬,新闻节目往往成了它们欲罢还羞的软肋,有些省级台为了寻求市场发展甚至将视线从新闻节目移开而另劈其他路径(如打造独播剧场或发展综艺节目)。可贵的是,面对现实困局的江苏电视台依然对新闻节目保持一份坚守,并积极采用“组合拳”战略,注重对时政新闻、民生新闻和公共新闻的合力打造,运用民生化、公共化和情感化策略对其精心包装,硬是将新闻节目打造成助其腾飞的翅膀,取得了社会效应和经济效应的双赢,获得了政府和观众的共振,在全国电视新闻市场中产生了强烈的示范效应。

  一、时政新闻:民生化策略——《江苏新时空》

  时政新闻一直以来是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时政新闻的一直“在场”是电视媒体的特殊使命使然,也是电视媒体为保持其主流地位所需,更是我国特殊历史国情所致。事实上,时政新闻的成功相比其他新闻节目甚至其他非新闻节目更能给电视台带来社会影响力,并进一步转化为经济回报率。因此,无论历史如何演进,对于中国背景下的电视新闻来说,时政新闻永远是一道绕不过的坎。不过,历史终究是向前发展的,时政新闻需要注重与时俱进的革新,尤其在观众越来越具有选择权的当下,在社会效率和经济效率的天平的共同考量中,时政新闻更需要以一种适合观众接收习惯和接收兴趣的方式进行呈现,而不能再如过去那样为显示自身的严肃庄重和主流而以过分呆板、强势和武断的官僚形式“我行我素”,尤其是省级电视台的时政新闻更不能跟着中央电视台一个模式地“高高在上”(事实上,它既没有实力而也没有必要)。而从另一方面来讲,如果以传达国家方针政策为己任的时政新闻节目结果没有观众,这不仅是讲求经济效应的电视媒体所极力避免的尴尬期待,更是政府最不愿看到的糟糕局面,因为这有碍于国家政策的贯彻执行和社会建设的全面推进。

  而在政府和人民都在极力追求双向认同的大背景下,时政新闻要想有效获得观众的认同,民生化策略是其实现的最佳途径。让时政新闻充满平凡的色彩,以民生的内容来体现国家方针政策的传达情况,以民生的状态来展现政府的人性姿态,这是最符合当下我国的发展大局。因为我国正在进行和谐社会建设,尤其是十七大的召开,进一步明确了民生是国家关注的重点和焦点,政府也在积极向“民生政府”转变,希望赢得百姓的信赖,如国家领导人在最近“5·12”大地震后多次深入灾区,尤其是温家宝总理在地震发生短短两个小时后就亲身深入到灾区一线就是政府民生姿态的最好体现。政府的低姿态展示的是一个人性化政府,深得百姓由衷的认同;为其代言的时政新闻其低姿态出场,也必然赢得观众的支持。因此时政新闻的民生化取向可谓是一举三得,既展现电视媒体的人性化,也展现了媒体所代表的政府的人性化,更能获得观众的认同感和市场回报率。

  江苏电视台正是明白时政新闻在电视媒体中的重要地位和当今民生建设背景下的社会作用,积极注重对时政新闻的维护和打造,大力进行民生化策略的运用和探索,使时政新闻通过民生化的包装之后从而在权威和大众之间、在公信力和亲和力之间找到了一个平衡点,最终使时政新闻在有效传达政府方针政策的同时,赢得了观众的认同和支持,避免了很多时政新闻节目常常面临的“观众只是领导”的尴尬局面,真正形成了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品牌系列中的重要一极。时政新闻民生化成功实践,《江苏新时空》就是一个重要典范。作为江苏电视台的“新闻联播”,《江苏新时空》栏目名字本身就显得十分亲切和时尚,一个“新”字也意味着栏目创新的品质追求。更为重要的是,栏目在牢牢把握“权威发布、资讯管家、意见领袖”的市场定位的同时,在内容方面无论是主题报道、调查报道还是组合报道,都淡化了过多的会议新闻和领导新闻,而是直接通过民众生活状态来生动展现国家政府有关方针政策的执行情况(同时也检验了方针政策的有效性),诸如“和谐发展、春满江苏”(2005年5月推出)、“新农村之路”(2005年12月推出)、“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看昆山”(2006年1月推出)等大型报道,而这带来的直接效果就是整个报道平民化、个性化和故事化,让观众在富有生活气息的故事和画面中深切感受到国家关于“构建和谐社会、建设新农村、建设小康社会”等精神的正确性。

  而今年5月19日“情系灾区”的抗震救灾系列报道更是将民生化策略运用的驾轻就熟,该报道既有江苏省党政部门的积极倡导(如“共产党员:请交一份特殊的党费”),也有民政部门的积极参与(如“江苏积极组织抗灾物资生产调运”),还有教育部门的积极介入(如“江苏高校对灾区学子临时启动困难补助”)。这多方面报道既体现了江苏省对国家抗震救灾号召的积极贯彻,也展现了省内各部门对江苏省委省政府积极援助兄弟省的相关政策的积极响应。而节目无论是对于前者的表现还是后者的反应,都没有仅仅通过会议新闻或领导新闻来简单传达和呈现,而是通过党员干部捐钱的细节、领导干部深夜奋战在物资拖运现场的画面以及高校学生倍受关注的生活情节来生动展现和表达。即使单篇报道,也是注重通过民生内容来生动阐释政府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情况,如5月11日节目中一则名为“措施有力,我省科普工作取得突出进展”的报道,其一开始镜头就展示科普馆的内部陈设,以及孩子们在科普馆里探索科技奥秘的欢乐场景。紧接随后就是采访学生以及家长,让他们谈科普馆的吸引力。由此才引出江苏省在科普工作的投入和创新,其孕育的民生情怀浓郁而出,而江苏省有关科普政策却始终得到展现,但观众并不觉得生硬和严肃,反而会激发他们对科普的浓厚兴趣,并进一步强化了科普政策的推广。

  二、民生新闻:公共化策略——《石头会说话》、《南京零距离》

  如果说时政新闻主要代表政府的话,那么民生新闻代表的就是大众了。因为民生新闻作为电视新闻的一种新型样态,其不仅关注民生、反映民情,还要表达民意;不仅具有平民视角,而且彰显平民情怀,让观众从来没有感觉到如此亲切随和与感性。这种从内容到形式、从话语到视角的全新转变,是对过去时政新闻高高在上的精英思维传统的一次分道扬镳,因而才有学者认为,民生新闻的问世可谓是中国电视新闻史上的第三次革命。而作为民生新闻发起者的《南京零距离》2002年一经问世就引发全国民生新闻浪潮,《南京零距离》经过短短一年时间并获得由福布斯和史坦国际联合评为“中国最具投资价值媒体”的美誉,这既体现了江苏电视台本身具有的开拓创新实力,也说明了民生新闻具有的社会影响。而6年后的今天,民生新闻已经呈现泛滥趋势,尤其是各地方电视台都以民生新闻为主打,形成全国范围内的同质化竞争。而竞争的混乱和无序,媒体对观众低品味的虚拟化想象以及观众本身存在的喜新厌旧心理,导致更多民生新闻滑向以感官效果和轰动效应为追求目标的社会新闻怪圈。这虽然在短期内的确能为电视体获得可观的眼球效应,但如此取向的民生新闻在中国背景下是很难进入新闻的主流,以如此样的民生新闻为重要取向的电视媒体也很难进入主流媒体的行列,更难得到注重社会效应的政府的认同,最终也很难得到观众持久性的支持(低劣的好奇毕竟是短暂的)以及广告商的青睐,毕竟谁也不想让自己与品质低劣有所关联。但在变化极为迅速的今天,民生新闻如果始终在关注民生、反映民情和表达民意中打转也是不够的,这不仅仅由于观众的喜新厌旧,更在于中国现实环境的整个转型带来的利益主体分层、利益矛盾多样乃至思想意识多元的社会问题要求民生新闻要有更加开阔的视野和理念,无论是出于为大众请命,还是源于为社会守望甚至为政府传言,民生新闻在在促进利益的协调、问题的解决和思想意识的认识方面被赋予很大期望。这意味着民生新闻要借鉴公共新闻的理念,不仅报道问题,还要努力解决问题;不仅报道新闻,更要说出意义。这种对公共新闻理念的适当借鉴,可称为民生新闻公共化,这种公共化的民生新闻能为大众解决一些实际问题,比一般的民生新闻更具有现实意义,因而更能获得观众内心认同进而更具有市场竞争力。当然,这种公共化的民生新闻与公共新闻还是具有极大区别,最明显一点就是民生新闻是促使问题解决和利益协调的主力,而观众由于地位和学识的局限处于被救助的地位,而公共新闻把观众视为有独立思考能力和对话能力的主体,公共新闻主要是为观众提供解决问题和协调利益的场所。

  江苏电视台抓住民生新闻的先机,一直在全国新闻竞争中处于民生新闻的制高点。但在今天民生新闻几乎有点泛滥成灾并被观众和学者诟病的大背景下,江苏电视台还能一如既往甚至把民生新闻盘子做得更大,如城市频道2007年组建了三大民生新闻栏目——维权类报道《石头会说话》,事件类报道《绝对现场》和深度报道《南京零距离》——足以体现一种执着和勇气,而三档节目产生的较高收视率也证明了民生新闻公共化策略的有效市场竞争力。如《石头会说话》作为2007年7月才创办的民生新闻,直接提出以维权为其节目诉求,立足解决市民生活中的烦恼,处理市民在消费过程中遇到的麻烦,强调所有的报道必须给市民一个说法,努力给市民一个满意的结果。这种诉求跟一般民生新闻仅仅表达民意、反映民情显著不同,因为这为大众带来的是实质性的生活帮助,而不是一般民生新闻那样仅仅满足大众生活的自我表达和呈现,更远远甚于打着民生新闻旗号却追逐家长里短甚至血腥暴力的社会新闻。所以,《石头会说话》节目开播不到一年,就在观众中形成一定影响力和公信力,并带动其后的《绝对现场》的收视率提升了一倍(由原来的1.0升至现在的2.0)。即使运作十分成形的《南京零距离》不断改进,也在最初展现民生、达民意、反映民情的基础上,注重运用公共化策略,加大对社会问题乃至公共性事件的关注,尽量给观众实质性的信息内容。如今年5月21日节目中关于“假募捐真诈骗的犯罪团伙落网了”的报道,主持人孟非在评论中就某些人“利用赈灾进行违法犯罪活动”的问题,就积极建议国家不能像平常那样对待,而是非常时期非常处理、严厉惩治;关于“梅园中学接纳周瑞莉上学”报道中,周瑞莉的上学问题就是《南京零距离》促成解决;读报头条,孟非选取的就是关于“灾区人们的心理治疗”的专家建议,这一系列公共化取向都是有助于解决大众生活难题、提升大众知识含量以及应对问题能力,这所达到的社会效果和实际作用远非一般民生新闻所能企及,所产生的市场竞争力也是一般新闻所无法相比的。这种公共化的民生新闻在未来一段时间仍然有很大发展空间,更不会被公共新闻所取代,因为大众知识水平和社会地位始终无法整齐划一,知识分层和社会分层注定民生新闻会和公共新闻一起成为电视新闻节目的菜单。

  三、公共新闻:情感化策略——《1860新闻眼》

  公共新闻是江苏电视台新闻节目积极打造的又一重要品牌,它跟民生新闻一样都是由江苏电视台率先提出,这自然给江苏电视台带来了极大声誉,尽管当初有人认为有炒概念之嫌(其实炒概念也是一种很好的竞争策略)。而事实上,在中国这样的特殊背景下,进行公共新闻的尝试本身就需要勇气和智慧,因而江苏电视台积极提出自然使其在全国电视新闻市场中取得又一制高点,并与之前提出的民生新闻形成“双峰”效应。而事实上,对于公共新闻的具体出色运作,也的确彰显了公共新闻的魅力和实力。《1860新闻眼》作为江苏卫视积极打造的公共新闻栏目,其就“一男子骑马上人行道结果遭阻拦”这一事件提出“马究竟能不能上马路”的疑问,引发了一场万余观众争相参与的大讨论,随后立法部门也开始研讨并最后写入法规,这种连锁反应急剧提升了栏目的社会影响力和公信力。而对于江苏省厅级干部公推公选的多次现场直播,更是提升了栏目在观众心目中的美誉度和忠诚度,铸就了其在南京新闻市场竞争中的影响力乃至全国新闻市场中的知名度。由此也可看出,公共新闻之所以能获得观众的认可,不仅在于其把观众视作平等交流的主体,更在于其可以引发观众积极参与共同促使社会问题的解决,公共新闻既是交流的平台也是舆论引导和问题解决的主体。而且相对民生新闻,公共新闻似乎更显得的大气和理性,更具有争议性和开放度。不过,在矛盾逐渐多元复杂的当下,过于争议和开放会有碍于和谐社会的顺利建设,进而对节目自身带来反杀伤力。但如果减弱一点锋芒而又不采取一些其他策略,自然难以最终获得观众的认同。如此语境下,《1860新闻眼》进行情感化策略运用就是一个明智之举。而在价值多元的今天,更多精神迷失的人们更需要心灵上的抚慰,这也有力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

  事实上,《1860新闻眼》在情感化策略运用方面进行积极探索,尽量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在社会责任和情感诉求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在努力给人温暖和希望的同时又能促进社会的改进和向善,进而提升节目美誉度和观众认同感,最终演化为节目无形的市场竞争力。《1860新闻眼》最值得一提的经典案例就是对于“云南一群孩子每天借助滑索飞跃怒江上学”的报道,尤其是节目与《南方周末》等全国三十多家媒体一起发起向这些孩子捐款修桥活动——“用爱,架起希望之桥”,并多次对捐款活动进行追踪报道。对于节目来说,对省外公共事件的选择,本身就体现了节目的开阔视野,而对于“孩子求学”事件的感人报道并积极倡导观众捐款更体现节目的社会责任和温暖情怀,而报道与活动相结合使节目将理性大气和感性温情很好融为一体,进而引发了观众纷纷为“希望之桥”捐款,最终达到了公共新闻解决社会问题的根本诉求。而最近关于四川汶川抗震救灾的报道,节目更是将情感化策略进行了精细化操作。无论是“情感援助”,还是“情感访谈”,甚至是特别报道都非常细腻感人。如5月24日的“情感援助走进四川”特别节目“儿啊,让我知道你还活着!”的寻亲报道和对情感志愿者培训报道(而志愿者就是由本节目招募培训),观众既能体察到节目积极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又能感受到一种心灵抚慰,最终深深打动观众的内心。5月18日“抗震救灾”特别报道感染力尤其突出,该报道选取了三个感人故事:一位老人为了救废墟下的儿子只好痛苦切断押在儿子身上但已经去世的妻子,可结果儿子还是去世了;一个母亲为了保护只有几个月的女儿而牢牢抱在怀里蜷缩在一个角落,女儿获救时还吮吸着双乳,但母亲去世了;一个为了能给去世妻子死后的尊严,而毅然把妻子与自己捆绑在在一起,亲自骑车送去太平间。这三个故事在音乐的巧妙陪衬下通过主持人深情讲述,十分打动人心,并唤起了观众对不幸者的同情和对无私者的敬重。而事实上,正是对于可贵情感的真实展现和对于故事真挚表达,使公共新闻多了一丝感性色彩,这是中国式公共新闻所应具有的情感温度,十分符合以仁爱为核心的中国文化传统和在此传统下生活的电视观众的收视习惯。当然,情感色彩再浓郁,也是由理性所主导的,这是公共新闻所根本决定。

  五、王晓明:动作机制是城市频道新闻创新的有力保障

  江苏广播电视总台《视听界》杂志社总编王晓明在会上作了简短发言。选秀节目充斥,低俗广告这些“怪象”曾经让电视几乎丧失了“第一媒体”的尊严。凤凰卫视老板曾经说过,是911成就了凤凰卫视,并不是凤凰卫视有多能干,而是大陆媒体放弃了这个机会,他们则抓住了这个机会。

  大地震发生后当天下午,我特地留心了一下我们电视同行的第一反应,第一反应当然是地震了,第二个他们的反应几乎是看看网上怎么说,没有人说打开电视看。当三点钟中央台和新闻频道并击播出,我是非常感动的。四川卫视作为当地的媒体,它的快速反应表现的非常好,再一个就是我们身边的江苏城市频道、937电台。电视新闻媒体,第一影响力巨大,它的传播广,第二它的技术上保证了“我在现场”。我想请大家关注一下城市频道,不光是这次大地震,在今年初的雪灾,巴基斯坦地震、印度洋海啸甚至伊拉克战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环球纪念活动,这一系列的国际性大事件中,城市频道都有不俗的表现。这几年大家往往注意城市频道提出了一种新的理念,但是我觉得,一个理念的背后需要有一个团队的支撑。这个团队还需要一个先进的运作机制。城市频道不断的超越自我,不断地发展,其实是有背后的动作机制作保障的。如果没有机制作保证,它也不可能在类似这次地震这样的重大事件中有快速的反应。

  五、尹磊:准确定于差异化优势

  江苏台总编室主任助理尹磊的发言是针对城市频道栏目之间的差异与优势互补。五年来,城市频道各主要新闻栏目的收视率比较稳定,在收视份额上有点下滑,说明了市场竞争越来越大,不光来自我们台以外的频道参与进来竞争,也来自我们台自己的频道加入了竞争。建议:一、城市频道节目的主要薄弱点在乡域,因此,扩大节目和频道在乡域的影响力已经是一个突破点。二、《绝对现场》与《南京零距离》的定位、形式等方面应有所区隔,形成优势互补。

  六、张建赓:新闻创新的实践总结回顾

  江苏广电总台城市频道总监,我想尽可能从宏观的角度把事情理一下。

  首先讲几个关系,第一关系是最重要的关系,就是民生新闻和一般新闻的关系。我发现在学术界,有的同志习惯于把民生新闻与时政新闻、财经新闻、体育新闻等等概念并列在一起说,甚至还拿什么公共新闻、社会新闻等概念并列在一起用,说明在这个问题上有多么混乱。如果按照这样的划分办法,这次针对大地震的报道,算是什么新闻呢?所以不要玩弄概念。民生新闻这四个字,既是一种观念,又是一种内容的表达,还是一种体制,这是我这几年一直在呼吁的东西。用民生新闻的新观念、新手段,可以做一切新闻节目,自然包括日常的时政新闻,如果环境完全允许的话。而在这次地震中,城市频道的表现几乎是一种观念和体制之下的必然产物。

  接下来是正面报道和负面报道的关系。又是一组十分混乱的概念。如果按社会效果来分,我觉得新闻媒体如果出现负面报道,记者就是很不称职的,但是显然我们平时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们说正面报道往往是指正面题材的报道,负面报道往往是指负面题材的报道。这就带来一个很大的问题,胡子眉毛一把抓,把很多有正面意义的负面题材新闻都说成了负面新闻。负面题材的报道应该是很多的,这次地震就是很负面的题材,但是经过全国媒体的报道,产生了良好的正面效果,它当然是正面报道。反过来说,一些明明是正面的题材,也可能被记者写成负面报道。

  第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是辩证法的观点。这两者本身是一回事,不能夸大它的对立性,有时候人为的夸大,那是有原因的,掩饰自己有的方面的不足吧,比如开拓市场的不足,或者舆论引导能力的不足。

  第四,新闻的故事性和娱乐化的问题,新闻的娱乐化主要表现在什么方面,我觉得主要是故事性的提升以及戏剧冲突这种方面的借鉴。我们频道一直反对方言主持新闻。

  下面讲几个阶段。第一个阶段,02年初提出民生内容平民视角,将镜头大量对准社会低层。第二个阶段,是《绝对现场》的诞生,简单的看是栏目的诞生,实际上意义很大,它大量实现了卫星直播,“现在新闻现在报”。第三个阶段,04年8月份,当时省委宣传部召集南京地区很多新闻栏目进行了座谈会,破天荒的出现了三位常委参加,当时台长表示宁可牺牲收视率也要提升正确的舆论导向。到目前为止,我们还是处在第三个阶段中,如何打磨新闻的品质,如何提升频道的品牌,等等。说我们已经“提升”了,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我们如何看待深度报道;

  第二如何看待文化报道?去年开办了一档节目《万家灯火》,形式上和《百家讲坛》差不多,但是一看不一样,我们是用民生的视角来做高端文化节目;

  第三如何看待重大题材?比如雪灾的报道,最近抗震救灾的报道;

  第四如何看待舆论监督?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相结合。

  第五如何看待原生态的展示?尽量避免没有记者立场的原生态的展示。

  再来讲几个体制,我们的运作机制是通过ISO9001认证的。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体制是大采大编,《零距离》从诞生第一天起就是大采大编,所有的记者在一起前期采访,所有的后期在一起后期编辑。它能够对资源利用能够产生高度的集约化,能够保证新闻的快速运作。比方说从今年的雪灾到地震报道再到奥运火炬接力报道,上一个栏目和下一个栏目大概二十四小时就可以实现,这个我想应该是比较有利的机制起作用吧?

  第二个重要的体制是项目管理,频道对所有的节目、活动、管理三个方面实行的都是项目,每个项目都有负责人,项目组和项目组是可以跨越。

  第三个体制是专业化记者,尽管是大采大编,但每位记者有相对侧重的路线,没有专业化,不能保证新闻品质的提升。否则,记者队伍就会快速反应有余,做老百姓投诉内行,做深度新闻、新闻评论欠缺。

  第四个是全员绩效考核制度。

  最后,讲几个趋势。首先是媒体的竞争和合作。南京地区媒体竞争的态势是十分激烈的,最后导致的结果是每一家的收视率和影响力都得到了提高。在资讯共享和战略合作层面,媒体之间完全可以进行合作。第二,内容为王,我觉得有三个层面,首先最核心的层面是价值的层面,其次是看得见的产品,比方是节目、活动、视觉标识、员工队伍这些东西,第三是品牌。还有一个趋势是对社会责任的进一步强调,真正媒体所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我们的教育还是不够的,比如保护隐私权和名誉权的问题。现在讲到社会责任,就单纯地指正确的舆论导向,这是不全面的。真正一个新闻的大时代要来临的话,社会责任的强调必不可少。

  七、高顺青:新闻回归

  江苏台新闻中心主任高顺青总结了《绝对现场》在新闻栏目创新方面的时间调整、新技术应用以及新闻采编人员素质提高的成功经验。《绝对现场》的开播,实现了三个回归:

  第一,把整个新闻的时段往前提了,使更多的老百姓关注新闻,我觉得绝对现场是江苏具有很大历史功绩的。作为媒体一档节目发挥这样的作用是非常有价值的;

  第二,对新闻节目本身的回归,SNG用的非常多,可以说在整个江苏普遍使用SNG绝对现场是个开端。现在江苏地区几乎所有新闻栏目的语言,实际上是继承了《南京零距离》和《绝对现场》的一贯叙述风格;

  第三个回归是对电视新闻从业人员本身要求的一种回归,我觉得《绝对现场》在这方面的探索是非常好的。这档节目,对我们整个从业人员尤其是面对镜头的记者的提高是非常高的。但恰恰如此,她才是符合规律的。

  这些年,新闻中心和城市频道一直在携手,互相的提高,互相的推进,共同在全国新闻界形成了一定的影响,同时希望在以后的报道中新闻中心和城市频道共同联合,能够在新闻报道中共同探索,希望专家给更多的意见。

  八、钱亚冰:新闻传播为政治经济服务

  江苏城市频道主持人钱亚冰的发言从新闻栏目主持人的角度作了专题发言。《绝对现场》原来60分钟,现在进行了微调。我们在欣慰的同时也有一定的压力,因为这个节目走过了五年,我们希望它走过十年以及更多的时间。前面老师讲了非常多的民生新闻,其实在接手《绝对现场》之前,我本人也做了十年的新闻。我们现在称之为所谓的民生新闻,有些人认为民生新闻是播报的形式,有些人认为是栏目的形式,我非常赞成张建赓总监的想法,民生新闻不仅仅是体裁和样式的概念。

  我们首先要考虑我们是为谁服务的,第一,我们要为政治经济服务,这是根本,如果丢掉这个根本,我们是要出问题的,在这个根本的基本上,我们要知道为谁服务。为所有的公众提供信息服务,提供各种各样的要求。作为民生新闻主持人既要体现个体,也不要忘了作为主持人的社会立场。第二,我们到底是在传播什么,我们传播的内容是什么。作为我们用语言来讲述的,如何讲话是很重要的。

  九、李怀亮:新闻创新的动因与主流媒体的发展现代传媒生态环境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管理学院院长、博导、文化贸易研究所所长李怀亮教授的专题发言是结合江苏城市频道新闻栏目“零距离”和“绝对现场”的诞生、发展以及取得成就,探讨新闻栏目创新的问题,主要包括三方面内容。

  一、 新闻创新与传统新闻栏目的转变、区别

  1、 新闻的核心价值,传播内容由“新闻”向“信息”的转变,面向百姓的日常生活,这不仅仅是官方对于内容监管的日见放松,符合国际传媒界的潮流与趋势。电视新闻成为内容的提供商和服务商;典型性不再是新闻筛选的标准,取而代之的是“实用性”成为首要的关注目标。

  2、 报道领域由官方向民间的转变,亲民的转变。传统新闻以报道官方新闻为主,现在媒体姿态得转变,从单项得传播到多项互动。

  3、 媒体姿态得转变,从单项得传播到多项互动,电视观众的加入使得受众从被动地接受到主动参与成为可能。

  二、 新闻创新的原因与动力

  1、 市场经济的发展。在市场经济的条件下,无形的意见, 特别是意见市场的自由买卖(自由、平等、便利的交换)是现代文化产业的基础。在大的市场环境下,意见市场的发展才会更加充分。

  2、 政治民主化。我国政治民主发展的进程, 三个“有利于”,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群众利益无小事”。政治观念的变革是电视新闻创新的制度和政策保障。

  3、 文化观念的变化。人们对于空洞的理论教条失去兴趣,更加务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了商业化的因素。文化也出现了世俗化的趋势,成为民生新闻出现的文化大环境。

  4、 传媒碎片化趋势。新媒体的出现,使得传统公共空间中个人空间的出现,以往宏大的声音向个性化转变。人们接受信息的方式多元化,为新的节目形态出现提供了可能。

  三、 未来发展的趋势

  民生新闻发展考察其生存环境、竞争环境,取决于中国电视产业的形态,来自省级卫视央视、以及境外媒体的竞争和压力,特别是央视无论在政治资源、人力资源、政策、资金、渠道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城市频道作为第三层面(央视、省级卫视),有相对固定的观众群、运营成本低运营的相对灵活。2004年索福瑞的数据显示,城市频道的广告收入占37%,省级卫视则是32%。新媒体的崛起,以新的数字技术的传播迅速发展正在打破传统媒体的格局,传播更具互动性、针对性。另外国际的媒体的加入的压力,品牌和资金的优势,如CNN、HBO BBC等三十多家境外媒体的介入,以及多家机构利用WTO的仲裁机制企图撬动中国市场的法律诉讼,形势严峻。

  四、 核心竞争力(内容提供商)

  学术的概括归类,“民生新闻”的称谓也不是全面的,如“鸳鸯蝴蝶派”的称谓由来类似,“民生新闻”的品牌具有自身的品牌价值,特别是文化产品的品牌价值。文化的品牌有内容品牌和综合品牌。“民生新闻”的走向,应该成为中国社会的主流媒体,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要成为党和政府喉舌功能(被国际承认、认可的)的权威代表;二要体现和传播主流意识形态与价值观具有较强的公信力,报道和评论被多数人接受;三是被国内外其它媒体引用率、转载率高;四是国内外政治、文化、社会的报道者和历史发展主要脉络的记录者。

  如何成为主流的媒体?如何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上述条件和标准正是“民生新闻”成为主流媒体所暗含的人文意义和倾向性是一致的。我们所处的不是一个记录整理文化的时代,而是一个创造文化的伟大时代,我们一起努力共同为创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工作。

  十、袁文:重大新闻事件的报道体现主流媒体的价值

  江苏城市频道副总监袁文的发言着重强调主流媒体价值与重大新闻事件报的参与。城市频道的新闻节目是以普通人的视觉关注生活,在规模上也经历了从小型分散到大型团队的升级。对重大题材的报道从来没有松懈过。最早在南京产生轰动效应的是2002年4月份推出《空中看南京》,将南京市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的成就全景式地展现出来。2005年3月份零距离推出了特别节目“千里生命大援救”,全程报道了西安造血干细胞为南京一个病人捐干细胞的事情,四个小时报道间热线中心共接508位观众的电话,表示愿意加入。

  主流新闻媒体传播重大新闻事件,分为三个大类,重大时政题材的报道,民生热点的报道,重大体育赛事的报道。重大时政题材报道,频道手里握着强大的话语权,无论是上级主管部门都在谋求发挥传播价值,频道希望强化主题宣传实现频道价值的最大化。百姓关注的时政题材是频道关注的热点。普通人的视角人文关怀的精神做这件事,比较典型的是,去年配合十七大的《诚信江苏行》,围绕诚信江苏建设,分别从企业诚信,环保诚信,医疗诚信等方面进行报道。形式采用了卫星连线,这个节目播出后社会各届反响强裂,新闻的车队每到一处受到观众的欢迎。从宣传部和省委办公厅也肯定了这次新闻报道。06年开始更加介入了全国“两会”,以民生的角度以点代面去关注、解读,2008年推出了大型新闻行动《沟通2008》,主持人孟非与代表委员进行了深入访谈。尤其是开省“两会”的时候,正好是大雪,主持人直接到火车站采访了两会的代表火车站站长。1月31号请到了省气象局局长,详细的解读了暴雪天气。

  在灾难降临之时,体现了媒体的主流价值。今年暴雪,频道联合客管处,安排了百辆爱心班车,发现雪情加重后,城市频道派了记者到湖南采访。最近发生的四川汶川地震,第二天城市频道就安排记者以志愿者的身份过去。城市频道在午间增加了节目,19-21号哀悼日在其它台全部转播中央台的情况下,我们照常播出我们的节目,将晚上的电视剧撤掉滚动播出。第一,有助于树立频道的品牌的形象,第二,有助于品牌影响力的扰展,第三,有助于锻炼频道采编团队。

  今年城市频道还将重点打造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的活动,在形式方面我们也将别具一格。

  十一、向青: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体现在新闻采编的细节之中

  城市频道采访部主任向青的发言充满现代职业女性、特别是女记者那种自立、自强的净胜又具有强烈社会责任感。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并不是大而空,它体现在细枝末节上,。我的一个朋友对我说,你们每天把稿件改来改去,然后再把整个节目编了又编,但是你知道我们在家里怎么看电视吗,我们手里握着遥控器,从一台换到十五台,一个晚上留下来的深刻的记忆就是碎片,我只记得打动我内心深处让我感动的碎片。他的话让我有很多很多的思考。地震的那天晚上打开央视,央视速度非常快,我作为一个电视人很少会在电视前守候那么长时间,但是那天我守到了凌晨三点钟,我感动了。因为有太多的“碎片”,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

  十二、周焱:舆论监督与问题的发现与解决

  城市频道品牌管理部项目主管周焱在发展中侧重于舆论监督与社会生活中问题的发现与解决。真实就是新闻的生命,原来有一名编导在做南京六合区一位中学老师拿一部分学费充了话费,记者去拍了,我觉得在做舆论监督的,后来了解是因为这老师经常在课后用手机和家长打电话。如果我们这样报道就很可能产生一些负面效应,把群众对个别教师的不满或者对学校的不满上升到对制度的不满。我们也要换位思考,我们觉得抓住问题了,其实忽略了客观性。舆论监督就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以良好心态追求良好的发展。

  十三、孔昭巍: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合作

  城市频道品牌管理部项目主管孔昭巍在发言中谈到,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应该说是近年来比较关注的话题。媒体的价值、媒体的品牌化经营、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整合与合作等都是许多媒体正在研究的课题。电视媒体的资源是一种特殊的消费品,它的关键卖点是抓住受众的文化和心理消费取向。在当前国内电视媒体市场硝烟弥漫和行业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电视媒体的总监和主管们都在想法设法让自己的管理和节目制作能够最终为树立自己在市场中的独特地位,或品牌资产的建立而服务。在电视媒体产品同质化严重的今天,如何打造自己独特的品牌影响力,如何实现媒体的资源整合与合作,实现媒体资产效益最大化成为关系到电视媒体市场的发展的非常重要的内容。

  我就以江苏城市频道以及它的民生新闻栏目《绝对现场》、《南京零距离》为微观样本,探讨省级电视频道的资源整合与合作。

  一、新闻资源与电视剧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做到强强联合。新闻和电视剧是城市频道的两块重要资源,虽然不同,但两者是相依相生。只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新闻时段和电视剧时段如果出现无缝衔接,就可以有效保证收视率稳步上升。但是,老剧结束和新剧播出是一个收视拐点。留住现有收视受众还是分流受众,就看受众对新剧的认制程度。通过新闻报道宣传新剧,通过SNG欢乐送,让受众与新闻主播或新剧演员互动,通过电视剧的精彩片花和新闻节目预告打包等形式,配合节目采购部门,将新闻资源和电视剧资源有效整合后,实现了1+1>2的格局。

  二、探讨新闻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锻炼记者向不同的媒体终端发布信息的能力。让新闻资源做到利用最大化。在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内部,就新闻资源的平台,除了总台的新闻中心、城市频道以外,还有FM937、网站、报刊等总台内部合作伙伴。在外部,还有各省级电视媒体的合作伙伴。如何让新闻资源利用最大化,让每一条新闻都能发挥它最大的价值呢?锻炼记者向不同的媒体终端发布信息的能力,让新闻资源在不同发布平台间流动,这是新闻资源整合的有效途径。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就新闻媒体的新闻发布而言,四川电视台抢了个头筹,许多新闻的真实画面,包括我们从CCTV1看到的一些镜头,上面都有四川电视台的台标标志。但是,新闻在流动中变得鲜活。所有的瞬间与细节都被记录下来,让这种具有文献的新闻资料更彰显其价值所在。对于江苏城市频道来说,在《绝对现场》和《南京零距离》栏目播出的每一条新闻,都在FM937中同步直播。由于电台直播时间长,许多突发事件的现场连线是由城市频道的记者在采访的现场完成的。记者和通讯员经过培训后,就完成了向电台终端发布信息的能力。而对外盘活新闻资源的尝试与合作也做得很有特色。如各地火炬接力的画面传输,城市频道与山东齐鲁台、陕西青春频道的媒体之间的SNG新闻现场直播合作,也做的有声有色。这样就盘活了新闻资源。

  三、与新媒体之间的资源整合与合作。任何一种新的媒体的出现,它必然会拥有原有媒体所欠缺的优点。但它存在的基础在于能开拓和满足新的需求,而不是以淘汰原有的媒体为目标。书画的出现是对视觉的延伸,电话的出现是对耳的功能的延伸。每一种媒体都有自己的优点和长处,适应了不同的传播需求,所以谁也不能轻易替代谁。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代表的新媒体所拥有的技术特点,不仅拓展了媒介的新功能,而且同历史上出现过的传统媒体相比,在品格上更具有巨大的兼容性,可以包容多种媒体,它的发展不仅没有对传统媒体形成压制,反而为传统媒体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书籍报刊能够把它的文字、图片内容扩大到网上;广播能够把它的声音内容扩大到网上;电视可以把它的音像内容扩大到网上。可以说网络对传统媒体起着扩大影响的作用。在网络时代的今天,电视电影业报纸杂志等仍在红红火火的向前发展,虽然步伐有所放缓,这就是一个证明。从这一点来说,开通城市频道与网络媒体的合作空间,让新闻资源能够在线传送,让网络随时发布城市频道的最新资讯,以及城市频道的便民服务网也通过网络和频道的热线电话进行有效衔接,形成接线、派单和回访为一体的便民服务网络。这些新的尝试和发展说明了网络媒体的现出虽然对传统媒体形成了一种冲击,但在更多方面两者是融合发展,相互促进。在这个信息时代,信息是灵魂,而媒体则是信息的生命。各种媒体的交互发展,各种传播手段的结合,日益重要。“超级媒体”概念的产生,意味着它将成为我们对信息的获取提供高效有质的保证和服务。

  十四、芦磊:新技术应用(SNG)在新闻创新中的价值

  城市频道综合部主任芦磊在发言中介绍了SNG在城市频道新闻创新种的应用于存在的问题。我们是第一家把SNG作为日常直播手段来使用,SNG将是一个有实力的新闻频道的门槛,这是我们城市频道的一个认识。

  目前全国有很多电视台拥有了SNG车。推出的几年当中,已经逐步脱离了栏目,直接为众多的新闻节目服务的报道小组,主要承担频道晚上四点到八点的突发性报道。05年南亚地震06年德国世界杯以及当年的911五周年,城市频道也到国外采访。08年雪灾报道,SNG也发挥了作用。一个小时的报道中,SNG占到了20分钟。城市频道SNG的使用除了专业技术外还需要一些资源,当然频道的值班总监是对SNG报道的中级把关人。据我个人所知,上海台的运营成本比较高,出动一次卫星车要付两万元,而江苏台出动一次只需要三千元的租金。技术已经成为节目的推动力和创新力的源泉。前两天的火炬直播,基于不同的技术,苏州台利用光缆加上两辆转播车,只播了二十分钟,扬州台两辆转播车是放在起点和终点,中间是利用公安系统的摄像头,而南京用的是马拉松式的。突发事情的事件,比如说台风登陆或者雪灾的报道,这样要求第一时间把现场发回来,但是就是由于不可控制,往往在节目中带来很多变化。

  目前SNG在江苏台的运用是有五年时间,同时这五年时间城市频道的SNG也带出了其它很多频道的SNG。06年引发的湖南水灾以及九江的地震,我们当时也派人过去,请湖北台给我们传片。

  横亘在合作间的障碍,我认为有几点,第一,硬件和软件标准的不统一,第二,音视频传输标准的不统一。今年和湖北台传输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有个高频,有个低频。第三,报道形式上的不统一。另外选题地域的限制。

  十五、汪刻鸣:城市频道的品牌推广之路

  城市频道品牌管理部主任汪刻鸣主要介绍了城市频道品牌的发展和营销推广手段的演进历程。关于品牌推广,我们首先走的是平民化的路线,我们当时组建了零距离的便民服务队进社区,到每个街每个巷做推广活动,02年到08年,南京的各大社区零距离都去过,给我们较好的影响度起到了作用。我们推出的时候从几个角度来考虑,一是特殊人群,包含了出租车,免费为出租车司机做体检,当时是因为新闻报道出租车司突发脑溢血,我们策划出来免费体检活动,还是很受欢迎,活动是在06年4月30号。我们策划的活动还很多,为低保家庭体检,为唇鄂裂儿童免费手术。

  另外,我们积极探索多元化组织形式。我们组建了品牌宣传的一种平台,我们联合了一些冷媒体,比如南京社区的一些户外大屏,南京市的公交倚背拉手,我们组合起来进行品牌宣传。我们有广播937,我们有动视,我们买断了一些影响力比较大的报纸比如扬子晚报的版面。我们不光提供给观众一个很好看的节目,还要有有用的平台,我们现在成立了便民网。观众如有需要,直接找我们电视台,我们都可以解决,让更多的观众锁住城市频道。我们城市频道还更多的和一些政府的职能部门配合搞一些活动。比如南京市政府做的一些大型活动交给我们城市频道做。比如像龙舟赛,全国的舞龙大赛都是由城市频道进行宣传包装。我们不光是在南京,我们还向全省,一年的活动在一百多项。我们品牌管理部还承担了总台下达给频道的延伸产业的经济任务。我们有较强的策划能力又有较强的实施能力。

  十六、周鸿铎: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运营模式分析

  中国传媒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传媒大学传媒经济研究所所长周鸿铎教授在研讨会上作了总结性发言。江苏电视台城市频道(以下简称城市频道)就是在这块天堂般的土地上由一个普通的地面电视频道——江苏电视台经济台(以下简称“经济台”,又称“二套”)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经济台自1993年3月1日创建以来,由于定位和管理体制方面的原因,长期停留在较低的水平上运转。2000年5月22日,经济台改名为城市频道,并改变了过去经济台的定位和运营方式,主打南京本地新闻,推出了新闻直播栏目——《南京零距离》,取得了理想效益。

  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开播以后,如果从城市频道本身的角度分析,一方面是电视新闻栏目收视率迅速提高,另一方面是广告经营收入创造了历史新高。如果从电视新闻传播模式分析,《南京零距离》引发了我国民生新闻(资讯)的热潮。

  一、定位决定成败

  从理论意义上分析,经济台的建立是同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基本方针相适应的,应该有很广阔的发展空间。那么,当时全国的经济台为什么办得都不很理想呢?从总体上看,虽然在政策上已经明确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在人们的思想上、行为上还存在着严重的“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痕迹,如何实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方针,人们还不熟悉,甚至还尚未认知。也正因为这样,整个社会普遍存在着“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同传统的管理体制之间的矛盾,这种矛盾既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障碍,也是影响经济台发展的障碍。从操作层面上分析,电视人对于市场经济尚未认知,还没有弄清楚市场经济的运作规律。同这种认知相适应,还没有成熟的办经济台的经验,对经济台的定位还缺乏科学性。

  将经济台改名为城市频道,从形式上看是一件很简单的事,但是从本质上分析,它意味着电视媒介实现了三大转变:一是从宏观的经济范畴转向了以城市居民生活为重点的微观性综合领域;二是从专业性的经济定位转向了以民生为重点的新闻定位;三是从电视人尚未认知的领域转向了电视人早已熟悉的新闻领域。在这三大转变中,经济范畴与城市居民生活之间虽然涉及很多经济问题,但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经济范畴是一个宽概念,既有宏观经济,又有中观和微观经济,作为经济台的报道如何去把握,既同电视人的经济素养、国家的经济宣传政策相联系,又同电视人如何把宏观经济政策转化为受众可以接受和能够接受的水平、技巧相联系。所以,要把经济台办好,电视人不仅要有很高的经济理论水平,而且还必须具有把高深的经济理论和宏观经济政策通俗化的能力,并把二者科学地结合起来,使经济理论和经济政策变成亿万人民的实际行动。在居民生活中,有许多经济问题,也有政策问题和社会道德问题,这些都是微观层面的问题,也是电视人熟悉的问题,同时在宣传中也容易把握。

  从定位的角度分析,经济台虽然是专业性的,但是它是很难进行准确定位的,因为经济的范围太宽了,作为信息服务性产业的经济电视产业是一个外延十分混杂的概念。这种状况决定了经济台的定位不准,很难向受众提供周到的信息服务。城市频道是一个概念十分清晰的、外延十分明确的名字,于是决定了它的定位是十分准确的,即城市居民。正因为这样,当城市频道开播以来,深受受众的欢迎。

  可见,电视频道的科学定位决定着成败。作为电视媒介运营者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对频道进行定位。定位的科学性取决于三个条件:一是电视人对频道性质和功能的认知度;二是电视人的素质以及可能向受众提供有效信息服务的能力;三是频道定位的环境条件,包括经济、政治、文化条件以及政策环境等。当然这些条件并不是自然形成的,它是电视人努力的结果。因此,电视人应根据电视媒介的发展规律积极主动地去营造这些条件,为电视频道的科学定位做好准备。

  二、模式决定速度

  模式是一种事物或人们行为的标准、式样。从电视媒介产业的角度分析,它应该采用什么样的模式并不是由人们的主观意志决定的,它是由电视媒介产业发展规律决定的。就我国的广电集团来说,由于广播电视媒介是一种信息产业,它只能通过市场机制的作用组建广播电视产业集团,这是广播电视媒介发展的总趋势,也是广播电视产业发展应采用的标准、式样,即模式。如果不是这样,人为的组建广播电视事业集团,一定会失败的。我国广播电视事业集团走过的路已证明这一结论是正确的。

  城市频道是电视产业群中的一个分支,它所采用的模式只能在电视产业模式的大框架中创新发展。根据城市频道提供的经验,其运营模式可以用“三化”来概括,即民生化、情感化、本土化。

  城市频道从开播那天起,十分重视民生和重视电视媒介的党和政府喉舌功能、人民喉舌功能的发挥,并把二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其突出表现是:2002年1月1日《南京零距离》的开播和2003年7月《绝对现场》的开播。这些栏目的开播,一方面促进了城市频道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开创了中国电视民生新闻的先河,深受广大观众的欢迎;打破了中国传统的新闻传播模式,创造了中国式民生新闻传播模式。

  同《南京零距离》、《绝对现场》等民生新闻栏目市场占有率的提高相适应,城市频道的经营收入也大幅度的提高,并居全国同类电视频道经营收入的前列。

  《情感剧场》是江苏电视台的一个品牌,随着一出出情感大戏的播出,江苏电视已成为全国收视率比较高的省级卫视。2006年,城市频道推出了情感资讯直播栏目——《城市日记》,经过短短两年的打造,该栏目已成为城市频道的晚间强势品牌栏目。

  城市频道是地面频道,其情感资讯栏目的推出,一方面充分体现了城市频道同城市市民心连心、真心诚意地为市民服务;另一方面体现了新闻传播的“三贴近”原则,把市民的所思所想同时代的变化紧密结合起来。同时体现了城市频道发展与江苏卫视发展的和谐性,起到了相互依存、共同发展的作用。

  城市频道不仅关注本地城市的民生新闻,而且还十分关注海外的南京人。2002年底,城市频道分别派出五个制作团队赴南非、澳大利亚、法国、意大利、泰国、新加坡、中国台湾等地采访,推出系列报道《四海情牵——天南海北南京人》;2004年,城市频道派出八位主持人、制片人,组成三批采访制作小组赴雅典报道第28届奥运会;2005年5月又派出记者到印度洋海啸发生地采访报道;2005年9月3日,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城市频道派出100多位编导赴俄罗斯、意大利、美国、日本、德国、缅甸、埃及、土耳其等国以及30多个国内抗日战争纪念地采访,推出了大型直播栏目——《胜利日》,获得了成功(注:见《地面突击》一书第310页)。城市频道将大量的海外民生新闻进行本土化的报道,一方面体现了城市频道立足于江苏本地,面向世界各地南京人的胸怀,加强了国内外南京人的团结,提高了城市频道资源的利用率,同时也展示了城市频道的实力;另一方面开创了地面电视频道运营的一种新模式,为中国地面电视频道的发展树立了榜样。

  三、民生决定根基

  “民”则百姓,“民生”即人民的生计。任何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民”的支持。人们常把“民”比作“水”,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比作“舟”,水能浮舟,水也能覆舟。所以,历史上的明君都十分重视“民”的利益。民富则国强,民安则国稳,民穷则国衰,民乱则国亡。正因为这样,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上,凡是强大的民族或国家,都是民生问题解决得比较好的民族或国家。在我国,自中国共产党成立那天开始一直把民生问题放在首位。新中国成立后,历届政府始终把解决百姓的困难作为政府的首要任务去抓,并把它作为考核干部一项重要指标。胡锦涛同志强调指出:“群众利益无小事”。这就为民生新闻的产生提供了强有力的理论支持和政策支持。

  社会主义社会是一种民主化的社会,民众具有明确的话语权。但是,由于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和体制的制约,民众的话语权问题一直尚未得到科学的落实。城市频道创造性地提出民生新闻的概念和设置民生栏目,可以说是找到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解决民众话语权的途径。

  那么,如何科学理解民生新闻呢?

  从理论意义的角度分析,可以从以下几个角度去理解:

  其一,从新闻学的角度分析,民生新闻追求的是接近性、时效性,它的出现可以较好的解决新闻事件与受众之间的距离问题。

  其二,从新闻信息传播的角度分析,由于传播的是百姓关注、关心的信息,可以有效地解决新闻价值的实现问题,把受众的需求与满足科学的结合起来。

  其三,由于民生新闻具有很强的本土化特征,百姓很容易接受和认同这种本土文化或本民族的文化。正因为这样,民生新闻能使百姓找到自己特定的方位感和认同感。

  其四,由于民生新闻的内容是一些公共领域内的新闻事件,不涉及政治权力的核心内容,所以,民生新闻的出现可以有效地促进我国公共领域理论的发展。

  其五,由于民生新闻多是一些生动、活泼、鲜活的内容,受众可以轻松的收视,有效地提高了收视率,为电视媒介经营提供了十分有利的媒介环境条件。

  从实践意义的角度分析,可以这样理解民生新闻:

  其一,民生新闻实现了党和政府关于新闻传播的“三贴近”政策。

  其二,民生新闻拉近了百姓与政府的距离,提高了执政为民的力度。

  其三,民生新闻实现了新闻的本质。由于民生新闻将新闻价值定位在普通百姓身上,可以让新闻传播沿着让百姓“欲知、未知、应知”的客观报道的轨道发展。

  其四,民生新闻解决了长期存在的电视新闻节目同质化现象。

  其五,民生新闻的出现把电视媒介以及其他媒介真正的推上了市场,市场机制开始对媒介产业发展起调节作用。

  总之,民生新闻是从新闻的角度真正体现民生决定根基的作用,同时也证明了民生新闻具有很强的生命力。作为媒介产业的经营与管理者,既要看到民生新闻的强势发展走势,也要看到当前民生新闻传播存在的问题,冷静地、理智地、科学地对待和处理民生新闻传播过程中出现的各类问题,促进民生新闻的健康发展,可以更充分地发挥民生的根基作用。

  我国研究传媒经济是从1978年开始的,在这三十年间,有许多教训,也积累了一定经验。此次研讨会是回顾总结传媒经济三十年历程中第一次以“地面频道的新闻创新”作为专题进行研讨。会议现场,来自理论研究的专家和一线新闻工作者对当前地面频道运营当中涉及新闻创新和品牌建设和发展的一些热点、难点和疑点等问题进行了热烈的讨论和交流。同时,此次中国传媒经济理论30年(南京)研讨会,是对以周鸿铎教授为代表的传媒经济理论研究三十年的一个总结,也是对城市频道近年来实践经验的回顾。此次研讨会,不但为业内人士的沟通交流提供了良好平台,更为传媒经济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创新和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今后还将会举办多届“峰会”、“研讨会”和“中国传媒经济杯”评奖活动,拟将历届“峰会”的信息资料以及“中国传媒经济杯”获奖单位(包括单项奖获得者)的资料汇编成册,作为“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文库丛书公开出版发行。

© 中国传媒经济三十年学术峰会 | 中华传媒网(MediaChina.net)独家网络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