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牙血牙是怎么回事:孙立坚:解救房地产泡沫须先让企业活过来-《财经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0:40:30

孙立坚:解救房地产泡沫须先让企业活过来

本文来源于《财经网》 2011年04月19日 13:16  共有 0 条点评 企业在第一线冲,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老百姓在企业的舞台上为企业做贡献,拿到应有的工资,收入增长,这样形成良性循环
 

  【《财经网》记者 方璐】

  产业资本蛰伏楼市 调控政策效果不明显

  《财经网》:不少评论并不避讳提醒中国房地产泡沫会有破裂风险,政府出台诸多政策希望房价上涨得到控制,去年开始出台的一系列房地产新政,您认为是否有效地实现了政府这样一个愿望?

  孙立坚:根据我看到的情况,尤其从上海来看,效果并不是很明显。但中央对调控地产的决心很强,如果房价一直下不来,“十二五”要求的结构性调整根本无法落实。

  这两年,国家许多财政方面所投资金都像掉进漏斗一般漏走了,究其原因是,政府推动的项目均为“铁公基”等周期长、投资力度大、闲置特性明显的项目。这些项目建设过程长,有很多央企、国企利用申请资金方便的条件,将资金转投于房地产市场。与此同时,民营资本却缺乏发挥自己特长的舞台,其出口业务也暂时做不起来。从商业运作的收益来看,其他行业都不如房地产行业。因此,很多民营资本干脆也不做实业,都转向房地产。

  如果政府真去调查楼价上涨的原因,就会发现中国很多房子都是空置的,很多都是企业老板不做企业了,在投资房地产,一买就是一栋楼。

  虽然,政府一直收缩流动性,银行感觉气都喘不过来了,放贷业务都做不出去了,央行还是感觉市场上的钱多很多,这是很重要的问题——今年钱多不是从银行出来的,是产业资本转向了金融资本。

  这样下去,进行结构调整已经非常困难。因为产业结构调整的起步阶段不可能是利润增长的阶段,只有结构调整到成熟阶段,才会有一个利润增长的明显效应。在这样一个痛苦的结构调整转型过程中,如果有一个更加有吸引力、不经历痛苦就能赚钱的渠道存在的话,大家就会投向它。

  所以,我担心的情况是,政府的限购令、交易的管制等,可能暂时效果不明显。

  《财经网》:产业资本不做实业,却待在楼市里,您能解释一下具体的原因吗?

  孙立坚:现在产业资本面临最不利的局面是成本都在往上涨。有些学者认为成本上升对企业来说是“倒逼机制”,但是我认为,只有在象牙塔里面的人凭空想象才认为人民币升值和成本上升会倒逼我们的企业转型。

  现在政府拼命倒逼企业结构调整,工资上涨、人民币升值——增加各种各样的成本,并告诉企业:不要做劳动密集型企业,转型增加附加价值,赚大钱去,这样,成本上升也能活下来。但我们发现成本上升后,活下来的企业都不想活了,利润太薄了!市场看不到任何改善调整的绩效,老百姓感到增长越来越下滑,企业越来越不愿雇佣员工做实业,这样百姓也会更加保守地消费。

  另一方面,在提倡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增加附加值的同时,国家却错误地将中国制造传统丢掉。

  为了能源消耗的减少、资源浪费减少,破旧是对的,但是,破旧以后并没有新的东西建立起来。现在的服务业根本做不上去。此外,做高端的东西,又没有人才,人才在高中时代就跑到美国去了。

  美国在电视节目上反思自己的发展模式,要学习中国,“再工业化”捡起制造业,我们反而去放弃中国制造的能力。

  新的增长方式不起来,增长没有支柱,没有增长的环境去做结构调整,基本以失败告终。

  企业要靠成本赚钱,政策偏不让企业靠成本赚钱,最后发现,这些企业会认为“不让我靠成本吃饭,没有人才,又没有能力创造附加价值,况且国内老百姓购买力也不强,我造出高端的东西,最终销路都成问题。那么,还是去做金融投资算了。”这就是产业资本问题的根源。

  企业所得税稀缺 地方政府只能依赖土地

  《财经网》:企业不做实业,税收就上交得少,地方政府更倚重土地出让金了。

  孙立坚:地方政府的产业资本回不到该去的舞台赚钱——企业都不做了,地方政府靠什么得税收?地方政府的企业所得税这部分收入已经变得非常稀缺了。同时,中央和地方实行财政分权,地方的建设、发展重任还是落在地方政府身上,地方政府靠企业吃饭不行,只能靠“土地”赚钱、吃饭。

  面对调控,地方政府在多大程度上想自愿调整房价,需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

  所以,关键是产业资本的撤回,关键是产业资本的兴旺,让地方政府摆脱土地财政,再次回到良性循环的经济轨道上去。

  政府一直限购下去的话,可能房地产本身应有的推动经济发展的健康作用,随着房价不下来而被破坏;如果房价下来,房子也可以像股市一样,经过调整以后继续发展,但现在这样的做法,又令房价下不来,那么房地产健康发展的通道也被关掉了。

  我认为,“十二五”第一年,政府一定要把楼市、通胀的问题解决好,否则“十二五”根本不能落地,会有更严重的通胀,更严重的楼市上涨。房价能控制住,结构调整的步伐才能迈得开,否则房价高,人才也进不来。整个中国都围着房地产资本运作,没有固定投资或消费的增长,完全都是大家在进行资本运作,空手套白狼,这很危险。资本运作应当依赖财富增长为基础,否则政府、企业、老百姓都靠资本运作来打造中国财富,最后就是全民在玩泡泡了。

  成本推动 房价不涨也不能平息通胀预期

  《财经网》:企业不做实业,百姓收入来源减少,更不敢消费,商品价格又上涨,也只有唯一进入楼市使资产保值了。

  孙立坚:现在最具杀伤力的难题是通胀预期,通胀的一部分原因是资金使用效率低,造成很多被挪用的资金。比如,国家不让有些企业炒房后,它们就去购买铁矿石或者铝囤积起来,它们也不搞生产。比如进口铝之后,企业也不用于生产,它们等着市场上另外的买家,高价卖给人家,去做二道贩子,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没有任何创造性的产出出来,靠价差赚钱,美其名曰“资本运作”。

  靠价差赚钱,就造成了工业原材料价格上涨,这是国内的闲置资金推高的。另外,全球以及美国的救市也是通胀的因素,美国泡沫本来应该破裂,结果泡沫又复活了。这就绑架了实实在在的农产品、大宗商品期货市场,造成全球的硬财富涨价。

  而中国又是大宗商品的消费大国,涨价带进来之后,通胀预期随之燃起,通胀预期一旦起来,即使房价不涨,老百姓仍认为房产投资还是足够安全,总比负利率情况下钱不断缩水要好,所以投资房产的老百姓不着急撤出。退一步讲,如果房价不涨,能否起到抑制老百姓对通胀的预期?抑制不了,因为通胀的形成由成本推动,不是央行用货币政策的手段去控制需求就能解决的。我研究来研究去,认为根源不是货币政策问题,是要解决产业资本去向的问题。

  紧缩货币徒增弱势群体负担 无益抑制房价

  《财经网》:央行近期的紧缩货币政策对房地产是否有影响?

  孙立坚:今天做的事情都倒过来了,国家本来是希望企业繁荣,企业繁荣要有市场的基础,要有消费的能力作为基础,现在外需没有了,看内需有没有,高房价绑架了老百姓的资金,加息又让利息增加,真正买房的人,消费负担增加了,会影响其它消费能力,更加影响到产业资本繁荣的市场基础。

  紧缩政策会对投机者产生很大问题吗?核算一下,投资在房地产市场的产业资本所产生的利息成本,和打算放弃房地产的投资,再度回到实业舞台的成本相比较,哪个更大?我认为是回到实体经济中成本更大,比如,能源、油价、向银行借钱的利息、人民币升值、节能减排、拉闸限电等成本更大。

  所以,企业与普通老百姓一起抗衡加息所带来的影响,企业就会非常心安理得,企业会想,货币政策需要考量老百姓的承受能力,加息加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再加了。基于此,产业资本就会更加疯狂地扎进虚拟经济当中不出来,因为它猜到加息程度是有限的,一旦到了弱势群体“哇哇直叫”的时候,就是央行的货币政策再也无法推行下去的时候,产业资本会窃喜——总有弱势群体帮自己兜底,我怕什么?

  所以我认为,这次货币政策徒增弱势群体负担,对产业资本回归自己的产业舞台却不起作用,由于对加息作用“一刀切”,会增加企业在房地产市场的金融成本,也增加了其向银行借钱搞产业融资的成本,企业对比考虑后,还会钻进房地产市场。

  楼市的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看到楼市钱多,就去限购;看到货币多,就收缩银根、加息。越加息,资金成本就越大,企业就越不愿做实业,就更愿意产业资本走向金融资本。

  经济的活力在于产业发展

  《财经网》:看来,政策没有落实到最需要解决的矛盾上。

  孙立坚:现在最主要的问题是,怎样帮助企业抗衡成本上升带来的压力,产业资本怎样再回到它应该去的实业舞台上。政府要想尽一切办法,再像2008年危机之前一样,让民营资本活跃在实体经济舞台上,帮助它们解决这个问题。

  中国经济的活力在产业,产业没理顺,才会出现民营资本退出产业。国家在辟谣:国进民退拿不出证据,但事实上,民企大量退出了实体经济的舞台,现在国家的项目都是国企央企做,很多钱的使用效率非常低。国企创新动力几乎没有,都在上游垄断资源,国家结构的调整就变得非常困难。

  政府总感觉下面都在叫钱不够用,政府投钱要他们做实体经济,但正是因为投钱要做的都是一些周期长的项目,甚至还有形象工程,民营企业赚不了多少利润,如此一来,政府所投资金没有带来产业的兴旺,这就会出问题。需要注意的是,政府甚至不讲究用钱的效率,如果是企业,对待自己的钱,会去认真研究这个钱到底应当投在哪里,是否赚钱,会考虑成本收益。但政府的投入不需成本,加之国有企业感到只要预算能打上去就能批下来,就会拼命把预算做大点,好批下来更多钱,最后这些钱被挪用,问题都出来了。

  《财经网》:在您看来,企业一方面因为逐利心态主动呆在楼市中,另一方面被房地产捆绑,对吗?

  孙立坚:是的。我认为,未来房地产的走向,需先解决企业的问题,房地产市场维持现在状态就可以了。必须先让企业活过来,为企业减税,甚至牺牲银行对企业商业贷款的利率,控制企业进行地产投资的贷款成本,给企业以商业的舞台。

  甚至人民币升值的步伐都不要加快,都要控制住,让企业先活过来,不要太强调结构调整,等市场成熟了,房价也不涨了,企业自然能做高端的东西,高价的东西,市场也能接受得了。

  企业需要成长,然后让百姓工资的成长才能搭在企业成长的马车上,政府也能搭上来。企业在第一线冲,政府提高公共服务水平,老百姓在企业的舞台上为企业做贡献,拿到应有的工资,收入增长,这样就形成良性的循环。千万不要在企业没有增长的条件下讲民生,因为工资上涨以后,企业因为成本太大都不做了,然后政府拿财政收入去养民生,那么南欧那种养懒人的问题就出来了。今天中国社会福利都要建立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而不能建立在印钞票的基础上。钞票印多了,要通胀的,老百姓也要抗拒。谁来创造财富,让所有群体都有钱赚?是企业。企业是第一位的。民生、政府都要靠企业,这个问题理顺了,我们的房地产泡沫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孙立坚为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