豹王滤芯怎么样:想到就说:人生第二高潮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18:15:55

想到就说:人生第二高潮

金羊网 2002-12-02 14:16:55

赵相如  

  万物皆有它们自己的季节。当人步入两鬓银丝的年龄段,也就是跨入了人生之秋,无论你贵为王侯,颐指气使,还是腰缠万贯,艳若西施,都跳不出年轮这个“魔掌”。

  不过,有人却热爱秋高气爽的时节,赞赏这个人生之秋。林语堂说:“我爱春天,但是太年轻。我爱夏天,但是太气傲。所以我最爱秋天,它虽略带忧伤,但是宁静、成熟、丰富,翠绿与金黄相混,悲伤与喜悦相染,希望与回忆相间。”萧伯纳说:“60岁以后才是真正的人生。”不是吗,无须再回忆功课未做遭受老师的指责,被心仪的恋人谢绝的苦恼已成淡淡的往事,与妻子共同分担生儿育女、孝敬长辈的重负已经减轻,不用再为嫉妒、诽谤、艰涩、陷害之类烦恼。难怪英国人兰姆退休后说:“人生劳役,斯已尽矣。昨日之我,是为他人作嫁;从今往后,我的余生将属于我自己了。”确实,歌德的名作《浮士德》、达·芬奇的《蒙娜丽莎》都是老年时的作品,齐白石、张大千等许多艺术家都是在年过花甲后才炉火纯青、步入大师的殿堂,令人感到老有所为并非是虚妄的慰藉。曾任国家科委副主任的于光远说:“一个研究学问的人,可以有两个高潮:一个是30岁左右,一个是60岁左右。30岁左右,精力充沛,老框框少,有可能在某个专门领域上有所突破。60岁左右,知识面宽广,研究成果积累得多了,经验也丰富了,可以在总结性、系统性的工作方面,取得高水平的成就。”这一段话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卢梭的名言:“青年是增长才智的时期,老年是运用才智的时期。”

  人到无求品自高。到了人生之秋,尝遍了社会的各类滋味,看尽变幻风云之后,悟透了“富贵于我如浮云”(杜甫)、“五欲已消诸念息”(白居易),一切的一切由苏东坡一言道破:“身无病,心无忧,乃人生至乐。”浙大终身教授陈立,已百岁高龄,98岁时还在碧波中游弋,能像他那样才叫活得潇洒自在!退休了的北京医生洪昭光,出了本为民众讲健康保健的《登上健康快车》,今年8月出版,1个月里连印4次,已达28万册,依然供不应求。如今有哪一本得奖的、圈里人拼命夸奖的书,如此畅销?对民众有如此大的补养?

  至乐,除了外在的形体健康,还有内在的精神奋发。内在的说穿了就是受尊与自重。深圳蛇口一家饺子店曾有70岁以上老人可以免费点一道凉菜、一道热菜、一份主食的利老措施,不料1个月后就没有多少老人进店了。店主很奇怪,询问有的老人,得到回答是:“天天免费来吃不好意思。”有的老人说:“还不如收点费,我们才心安。”老人自尊心较强,走进饭店希望吃到价廉物美食品和热情周到的服务,想吃白食的毕竟极个别,怜悯对多数老人而言,是决不舒服的。

  当然,老人的自重是自己更关切的内容。按一般规律,健康老人到80岁上下,仍能思维正常,60岁退休下来后还有20年左右时间是不用以跳舞、打牌、搓麻将来度过的,特别对于有一技之长的人来说,那无异于慢性耗损生命。孔子说:“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人老了对于身外之物,并不热衷,但是,正如散文家张中行先生说的:人一辈子不可能一切心债都已偿还。什么叫心债?就是一切当做的以及想做而未做的事。一个人的“心债”不会多到无限,但也不会少到稀稀落落,所以,争取早“清”,即今年能做的不要推到明年;争取多“清”,多“清”则遗憾少,有利于心安。当然,要分缓急,要少接新“债”;可是尽了人力,万一不能如愿,则安之若素,不怨天尤人,也就能无憾地去天国了。

  进入人生之秋,依然雄心倍增,读书、思索、写作和早爬山、晚游泳、午浅酌的大有人在,那种红光满面,步履稳健、思维敏捷、感觉新锐的健康状态,一点不亚于中青年。看到这一切,我总会在心里涌起苏东坡的词:“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