貂蝉真实模样:民企“走出去”盼政策更给力--在线国际商报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4:48:33

民企“走出去”盼政策更给力

来源:    作者:陈光

谈及民营企业“走出去”的话题,身为上海复星集团掌门人的全国人大代表郭广昌显得信心满满。他告诉记者,2010年是复星“走出去”的试水阶段,2011年这一战略将加速度推进。

像郭广昌一样,如今越来越多的民营企业家将视野投向了海外市场。随着自身实力的成长,民营企业在海外直接投资、跨国并购等领域的触角也正在不断延伸。

本报记者日前先后采访了郭广昌等5位业界人士,他们畅谈经验,分析问题,为民营企业“走出去”把脉前程。

制订鼓励海外投资产业目录

对话开始之前,郭广昌首先向记者出示了这样一份数据: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总数已达750多万家,占全国法人企业总数的70%以上,已成为全国最大的企业群体。未来3年将有1/3的民企在境外设立销售网络,1/4的民企在境外设立办事机构,另有15%的民企在海外投资建厂。在一些民营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民营企业已经成为中国企业海外投资的主要力量。

不过郭广昌也承认,与国有企业“走出去”相比,民营企业的海外战略仍有不少瓶颈亟待破解。目前中国民营企业海外投资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体现在产业选择、人才储备、品牌认同、信贷扶持、海外沟通阻力等方面。“民营企业在发挥自身能动性客服困难的同时,也需要国家在战略层面为民企海外投资提供重要指导和扶持。”

针对民营企业面临的困境,郭广昌建议国家发改委等相关部门从“转方式、调结构”的战略层面,制订鼓励海外投资产业目录,为民营企业海外投资提供信息支持和政策引导。对于符合产业目录要求的企业和投资项目,在国家开发银行等政策性银行开辟信贷支持的“绿色通道”。

他还建议商务部等部门发挥协调作用,推动在国有企业海外重大投资项目中建立信息共享制度,支持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之间组成联合体,发挥各自优势,共同开展多种形式的境外投资,减少可以规避的境外政治阻力。“中国民企如果想在市场竞争中取得胜利,必须具备国际资源的整合能力。如果你所能利用的资源只是国内的,然而你面对的却是国际市场,那你在资源整合方面就彻底输掉了。”郭广昌指出。

民企海外掘金“融资难”是最大瓶颈

尽管“走出去”的步伐一天天加快,但民营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时面临的掣肘却并未得到真正地改观。在香港中国商会主席、经纬集团董事长陈经纬和研祥集团董事局主席陈志列看来,“融资难”依然是当前民营企业“走出去”面临的最大瓶颈。

陈经纬表示,我国民营企业从政府部门和金融机构得到的支持非常有限,其走向海外市场之所以步履维艰,根本症结就是“融资难”。他进一步指出,由于所在国金融机构受金融危机影响资金缺乏,同时对我国企业情况和实力缺乏了解,无法有效地对企业进行评估。更为突出的是,我国民企在境内的股权、资产难以办理国际抵押等相关有效法律手续,导致难以从投资所在地获得贷款融资。因此,“融资难”已成为制约我国民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全球资源分配的主要障碍。

陈经纬据此建议,国家可以考虑拿出一定比例和规模的外汇储备,用于支持我国有条件的民营企业“走出去”,到海外投资发展,这是有效解决中国外汇储备过于庞大和其衍生系列问题的一个重要突破口,也是解决民营企业“走出去”融资难的根本出路之一。

陈志列同样认为,目前民营企业所能享受到的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的政策优惠和国有企业相比存在差别。

陈志列表示,希望中国的银行在企业走向海外市场的时候能给予民企和国企同样的待遇。他认为,目前中国的银行和金融界对于民营企业在海外“打”市场的支持,无论在经验、时间还是政策方面,都有很大提升空间。

陈志列说,民企与国企同样肩负着让中国企业更具全球竞争力的使命。民企不具备国企所拥有的一些资源优势,但是其源于生存压力而产生的自主创新动力更加强大。

陈经纬则进一步指出,民企体制机制灵活,其把握商机、风险管控、承担责任的意识更强,因为一旦投资不慎,一切风险将由民企自身承担,无处转嫁;加上民企自身的特殊地位,其经营者更加具备吃苦耐劳的韧劲和勇往直前的开拓精神,具备在海外不断创造优秀业绩的条件。

除了“融资难”之外,陈经纬还表示,民营企业“走出去”也面临缺乏国际合作经验和国际化人才的挑战,导致在参与国际市场竞争中往往处于弱势;另外民企的“中国内地身份”同样也会成为一些国家和利益集团鼓吹“中国威胁论”的口实。因此,可以借助香港这一平台,帮助民营企业更好地在海外投资发展。“一国两制”的香港具有各国普遍承认的完全市场经济地位、良好的金融环境、完善的国际化服务体系以及管理经验和专业团队,能够更好地在民企“走出去”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亟盼扶上马、送一程

长期从事跨国投资研究的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经济贸易学院教授章昌裕对前述几位企业界代表的建议表示赞同。章昌裕指出,在国内投资过剩的形势下,引导民间资本流向海外有助于稳定国内的市场秩序。并且,在后危机时代,民营企业拥有非常充裕的机会走出国门,但其成效也取决于国家层面的引导。“最重要的是为民营企业提供投资担保、配套资金以及减化‘走出去’的审批程序。”

相比于国有企业,民营企业在走出国门时往往受到人员、物资、用汇等方面的严格限制,如今他们有能力、有充裕的资金,如果门槛再放得开一些,让他们享受到同等待遇,他们可以更容易出得去,这将是双赢的结果。

与此同时,章昌裕也表示,民营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也面临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信息渠道不畅通等因素的制约,因此急需国家的引导和扶持,比如加强人员培训和信息沟通等等,否则贸然出去很可能会“头破血流”,增加失败的风险。“用一句老话形容则是,国家应该对民营企业‘扶上马、送一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