贝缔雅海沁泉美白乳液:【閒話中國人】圈子認同的代價- 人間福報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7:45:43
同一圈子,有「資源共享」的好處,但也是要付出代價的。

代價之一,就是消解了個人。在中國歷史上,除極個別的人,如各學派的祖師、各門派的宗師、各團體的領袖,可能會因個人的魅力而成為「核心」,並因此而建立「圈子」外,其餘絕大多數人,要想進入某一圈子,或在圈子內生存,都必須盡可能與圈子認同,甚至包括極細小的方面。

比如老鄉們在一起,就要說家鄉話。如果一個人外出多年,依舊「鄉音未改」,家鄉的父老鄉親們便會對他格外親熱;又比如,圈子裡的人要在一起「聚一聚」,那麼,即便你厭食、胃潰瘍、酒精過敏、也少不得要「叨陪末座」的。因為不能因一人之好惡,掃了大家的興。

這些小事尚且如此講究,遇到「大是大非」,當然也就更沒有價錢好講。這樣一來,個人就成了圈子,或者說「我」就變成了「我們」。一個人愈是與圈子認同,就愈是消解了個人,最後就變得只會說「我們」,不會說「我」了。

代價之二,則是消解了國家。孫中山先生早就說過:「中國人最崇拜的是家族主義和宗族主義,沒有國族主義」。如果把類似於家族、宗族的鄉里、師門、同仁等大小圈子都考慮進去,則孫先生的意思也可這樣表述:中國人只有「圈子觀念」,沒有「國家觀念」。所以「對於國家,從來沒有一次具有極大犧牲精神去做的」。當然,這絕不是說中國歷史上沒有為國捐軀者,但如果深入分析,則不難發現他們多半是集團難與家難、君仇與父仇於一體的人。

前方將士抗敵是因為「守土有則」,邊陲士民抗戰是為了「保衛桑梓」,岳家軍、戚家軍作戰英勇是因為他們忠於團體。故「前方吃緊」,並不妨礙「後方緊吃」,半壁江山淪陷,偏安一隅的小朝廷依舊歌舞升平。「暖風熏得遊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甚至國難當頭之日,朝廷裡的各個小團體,仍不肯放棄一己之私利,一個個「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忙於「黨爭」,無暇禦寇。這可以說是團體(即「小圈子」)利益高於國家利益之最典型事例。

在戰時是團體利益高於國家利益,在平時則是「人情大於王法」。這類實例實在太多太多,其實,人情豈止大於王法,而且大於真理。一件事,只要一牽涉到自己的圈子,「圈內人」處理起來,便往往不問是非,只問親疏。疏則公事公辦,親則大開方便之門。至於公道不公道,姑且放到一邊。準確的說法,是「人情即原則」,也就是說,講人情,不能「六親不認」,為了堅持這一「最高原則」,什麼真理,什麼公道,什麼王法,都可以不顧,都可以不視為原則。

因此,一旦圈子、團體的利益與國家利益發生衝突,被犧牲掉的往往便是後者。因為國家是「公家」,何妨犧牲一點。反正國家的利益大得很,多得很,「地大物博,人口眾多」,稍稍犧牲一點也無傷大雅。自家門前雪,自家不掃誰來掃?

沒有「國家觀念」,也就沒有「公民意識」。所以,中國人一旦有困難,首先想到的不是去找「國家」,而是去找「自家」。比如,生活發生困難,最開始多半是靠親戚朋友接濟。一旦國家救濟了(如扶貧),又認為是理所當然,並不把扶貧款用來生產,而是迅速吃光花光,再等第二回,絲毫也不考慮自己作為「公民」,對國家還有什麼「義務」。

因此可以這麼說,傳統的中國社會,只有許許多多的「圈子」(比如行幫和鄉社、家族和家庭)。天下大治時,這些圈子以中央政府為中心,成一種「同心圓」的結構。一旦天下大亂,中央政府失控,那麼對不起,這些大大小小的圈子便立即自成體系,或群雄割據,或土崩瓦解,一個個乘機興風作浪,渾水摸魚。等到一個或幾個梟雄出來收拾殘局時,也不能不借助各個圈子的力量,把大家再拉攏到一起,重新結構「同心圓」。

這就難怪中國人特別看重友誼了。個人太渺小,國家又靠不住,只好廣交朋友多結圈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