贩卖人口罪量刑标准:面对执著与偏好的正确处理方法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37:10
面对执著与偏好的正确处理方法
心灵学修行是一个过程,而这个过程又分为两个不同的阶段,所以要完成心灵学修行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根据心灵学修行两个不同阶段内容的差异,在不同阶段的方法和原则也有所不同,而这些具体的原则和方法是基于对心灵学研究对象的深刻认识。
    在“道”的修行阶段,心灵学修行主要是针对人的各种欲望。欲望就是人内心对某种事物特定的追求和获取的意识,欲望在外表现必定是针对某种具体的而且是特定的事物,所以某种欲望就会对应一种事物。因此,欲望在为获取某种物质利益时,就会造成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和争斗。由此可以发现一切问题的根源不在于物,而在于人内心的欲望。只有从根本着手,才能完美的解决欲望问题,才能解决一切问题。这就是老子讲的人多利器,国家滋昏。这有两重含义,一是讲,人过分的追求物质利益,国家就会产生混乱局面;二是类比人的内心,其中的代指欲望,国家代指心灵世界的主体意识面,欲望过分的追求获取更多的物质利益,就会造成人心灵的混乱。所以老子讲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同时,欲望在追求获取物质利益时,并不是直接对肢体的简单支配,它首先是经过人的大脑的作用,选择最佳的方法和过程。所以大脑的智慧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欲望服务的,是欲望达到某种目的的助手,因此在人大脑智慧的背面也必定隐藏着某种欲望。所以老子讲人多伎巧,奇物滋起,这既是讲人由于有许多特别的技术能力,才能创造出满足人需要的稀奇古怪之物;同时也是讲欲望因为有大脑智慧的作用,才能获得物质利益。可见在心灵学修行中,处理欲望时,也要特别注意大脑智慧的负面作用。所以老子讲不尚贤,使民不争
    其次,欲望并不会因为有压力的存在而减弱和消亡。人用意志去克制自身的欲望,用外在任何方式都不可能改变欲望对人的主导地位。同时这种作用也只是暂时的,而不是永远的。对它的压制反而会造成欲望的存在更为隐蔽,形成无执著的假象。所以老子讲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意思是说法律越来越细致,并不能减少谋取利益的人,只会使这些人在谋取利益时做得更为隐蔽;同时也是以此类比地讲,欲望在人有意的压制下会变的更为隐蔽,这样做并不能消除欲望。所以老子讲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
    因此在“道”的修行阶段,务必要从根源上着手,同时要采用切实可行的方式方法。切实的认识到逃避物质社会的诱惑,或者刻意压制自身的欲望都是不可行的。更要注意的是处理好大脑智慧在修行中的负面效应,深刻认知在智慧背面所隐藏的欲望。针对于“道”的修行,老子提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可以归纳为如下几点:

我无为,而民自化,深刻认识“非我”与“本我”的区别,欲望是“非我”的意识现象(欲望),不是“本我”的意识现象(欲望),“本我”没有任何欲望、追求和利益。只有这样,欲望才不能控制人而成为执著。

我好静,而民自正,“本我”是清静,欲望的任何作为都不能带动“本我”,只有深刻体证这一点,欲望才不会偏离作为非我的本质地位来主宰个人。

我无欲,而民自朴,“本我”是“空”,是“无”,只有证见“本我”的这个本质,一切欲望的存在就会回归于它的本质特性。虽是真实的,但却只是一种真实的表演。“本我”才是人的本质,而欲望只是在本质之外的一种现象。
    因此,老子总结在“道”的修行阶段应遵循的方法是以正治国。“正”,代表了“本我”与“非我”的名分区别,也代表了“本我”与“非我”在本质上的区别。表示“本我”与“非我”的区别被心灵学修行者深刻认知,对“‘本我’是‘空’,是‘无’,是清静;‘非我’只是存在,是一种生物本能”这样一种认识的体证。“国”,代指人的主体意识。
在“德”的修行阶段,心灵学修行的主要对象是偏好。偏好是人内心对于相互对立属性事物的区分及主观选择的意识,偏好把世界分化为各种相互对立的属性,并且在这种相互对立属性中选择与主观意愿一致的属性,表现对某种属性的亲近和接纳,对另一种属性的避离和排斥,造成心灵容量与物质世界的总体不相容,心灵容量相对局限的状态。所以“德”的修行主要是打破心灵容量的固有构成属性,而不是刻意去扩大对物质世界的占有范围。所以老子讲:
以无事取天下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我无事,而民自富。
天下多忌讳,而民弥贫。 “忌讳”,即对事物有趋避的选择性,用现在的语言就是有分别有偏好。“天下”,此指心灵世界。“民”,指心灵容量。
第一层意思是,人的心灵世界的偏好越多就会造成心灵容量越局限;第二层意思是,天下避讳禁忌越多,老百姓越贫穷。两者意义上有相互类比的作用,这是老子用现实现象来揭示心灵世界中一些现象的本质。

我无事而民自富。“无事”,是与“忌讳”反义的词,即无忌讳,现可理解为无偏好、无分别。“民”,指心灵容量。意思是讲,统治国家的君主没有任何禁忌避讳,老百姓就会富裕;也是讲,人如果没有偏好,那么心灵容量自会扩大。

以无事取天下。 “取”,意为包容,而不是取得、拥有和占有。就是讲,在“德”的修行阶段要用破除偏好的方式来达到包容世界的目的。
    在心灵学修行过程中,处理欲望和偏好,有其独特之处,即总是与常规思维和人性习惯逆向而行。在面对欲望的暴发时,不是依从欲望的指挥去争夺物质利益,而是从内心要求放弃;不是支持欲望的意愿,而是对欲望进行否定。在面对偏好的选择时,不是顺从它,而是选择与之相反的方向;不是支持偏好的意愿,而是对偏好进行否定。所以老子称之为以奇用兵。“奇”,指与常规方式的不同和相逆、相反;“用兵”,指内心的运作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