贪婪洞窟回城卷怎么刷:从《共产党宣言》到“四个尊重”?(3)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8 18:46:22
从《共产党宣言》到“四个尊重” (3) ——谈关于知识分子的一条思想脉络 李乔 2010年08月09日08:31   来源:《北京日报》 从《共产党宣言》到“四个尊重” (3)--中国共产党新闻
【字号 大 中 小】 打印 留言 社区 网摘 手机点评  纠错 E-mail推荐:


  三、“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上承了马恩的思想

  读了《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中关于脑力劳动者的论述,我感到,我党关于“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是与马恩的思想有着内在继承关系的,在思想脉络上是完全相联的,是上承了马恩关于知识分子本身并非资产阶级,而是脑力雇佣劳动者的思想的。“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的论断,是我党对马恩思想的继承、发展和中国化的解读。

  目前学界研究成果显示,在我党领导人中,最早认为知识分子具有工人阶级属性的是刘少奇同志。早在上世纪三十、四十年代,少奇同志就提出了这一思想。新中国刚成立时,他在全总召开的文教工作座谈会上发表了一篇重要讲话,说道:“根据马克思的说法,工人阶级就是工钱劳动者,即自己没有生产工具,依靠出卖自己的劳动力取得工资来维持自己的生活,作为自己生活的全部来源者。”接着分析说:“工钱劳动者有两种:体力劳动者和脑力劳动者。因此,被雇佣的职员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教员也是。”他还具体举出了中小学教员、大学教授、工程师、新闻记者、编辑、演员等为例,说他们都是工钱劳动者,也就都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少奇同志这篇讲话的结论是:脑力劳动者也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刘少奇《在文教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1949年10月11日)少奇同志的论断,显然源自《共产党宣言》和《资本论》,显然继承了马恩的思想。

  对于知识分子在整个工人阶级队伍中的位置和特点,少奇同志也做了分析。他说:“无产阶级中心是体力劳动者”,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个阶层”。又说:解放前,知识分子如工程师虽是受资产阶级的教育,和资产阶级较接近,在思想上受其影响,但他们“出卖劳动力”,“基本上还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少奇同志的这些话中,有继承列宁对知识分子分析的元素,但基本的框架还是对马恩思想的直接继承。少奇同志又说,“不要因为他们较接近于资产阶级,在思想上受其影响,而就将之划成另一个阶级,不把他们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那是很错误的,必然要产生极大的危害性,就会分裂工人阶级”。在少奇同志看来,知识分子是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是本质,而他们由于职业特点等原因,在思想上受到一些不良影响,乃是支流,不是本质。同时,少奇同志还提出了若不把知识分子当作工人阶级的一部分将会带来严重后果的警示。这个警示后来不幸应验。这从反面证明了少奇同志论断的正确性。

  对于阶级分析方法,历来有些同志有片面理解,喜欢单纯以生活水平的高低来作为划分阶级的标准,认为穷当然就是工人阶级,生活好些肯定就是资产阶级,故此,便认为知识分子就是生活好的资产阶级。对于这种误解,少奇同志指出:“要懂得,不要光看表面,光看生活,聘请就是雇佣,大学教授挣几百斤米,是无产阶级,而农民、贫民只挣几十斤米,生活很苦,但不算无产阶级,只是半无产阶级而已。”这个分析,曾使有些农民出身的同志不大高兴,但却是符合马克思主义的,是与马恩的阶级分析方法一致的。

  五十年代以后,由于复杂的原因,少奇同志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正确观点而与毛泽东同志保持一致。此是另一个问题,需要做专文论述,此从略。

  解放初期的若干年内,党中央领导集体对于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大体就是少奇同志所论述的那样。1950年8月,中央人民政府颁布划分阶级成份的决定。规定,凡受雇于国家的、合作社的或私人的机关、企业、学校等,为其中办事人员,取得工资以为生活之全部或主要来源的人,称为职员,职员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个决定还特别指出,高级职员,如工程师、教授、专家,其阶级成分与一般职员相同。也就是说,把他们也划入了工人阶级范畴。中央人民政府的这一决定,无疑代表了当时中共中央高层领导集体的共识。(转引自于光远《〈我的父亲齐燕铭〉序》,见《炎黄春秋》2008年第12期第62页)

  当时,我国还是新民主主义社会,还存在私人资本主义企业,这一规定,把当时在私人资本主义企业中工作的知识分子明确地划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这样的划分,其根据显然来自马恩,与马恩关于知识分子是脑力雇佣劳动者的论述相一致。1950年五一劳动节前,中共中央宣传部拟订了“五一口号”,经过刘少奇、毛泽东先后审阅,向社会公布,其中有一句口号是:“向全国为人民服务的知识界致敬!”(《炎黄春秋》2010年第7期张素华文)这个口号的确定,显然是以我党对知识分子阶级属性的判断为根据的。有了这个根据,当时的知识分子获得了“被致敬”的崇高的政治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