贴身强兵楚河txt下载:痴心慧眼成大观——访中国古代酒具收藏家王念石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0:26:07

痴心慧眼成大观——访中国古代酒具收藏家王念石

(2011-04-12 11:30:18)转载 标签:

杂谈

分类: 学术交流

□本报记者  余光仁   杨行山

 

  70高龄的王念石老先生,不仅是收藏界的腕级人物,还是各大新闻媒体角逐的对象。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江苏电视台、南京电视台、广东电视台等电视台以及20多家报刊都先后对他进行过专题报道。一个退休的老中医何以如此引人瞩目?这还得从他的收藏说起。

收藏从瓷片开始

  1932年,王念石先生出生在江苏洪泽县仁和村,虽在乡村,却是书香门第。王家从明朝起就是官宦之家,直到抗日战争时期才流落到南京;在王念石先生童年的记忆里,慈祥的祖父喜爱收藏,家中珍玩不少,他自然也就受了不少家藏的熏陶;但随着时代变迁,其家藏却失之殆尽,所存无几。

  王念石先生在南京市第一中学读了几年书后,迫于生计只得弃学拉起了板车,还扛过大包。就在他天天拉着板车走街串巷跑运输的日子里,有时会经过一些建筑工地,见到工地上有许多破碎的陶瓷片,十分精美的图案,激起了他儿时的回忆,于是他开始有了收集陶瓷片的念头。

  数十年下来,无论是文革期间的非常岁月,还是家庭经济条件窘困,王念石先生对收藏古陶瓷却是痴心不改,他跑遍了大江南北、秦淮河畔、建筑工地、垃圾场,捡陶瓷片达上万枚,一边研读有关资料,从而奠定了古陶瓷知识研究的扎实基础,并给了他一双“沙里淘金”的慧眼;在国家有关政策的允许下,他又逐步开始收集成品,直到现在基本收藏了中国陶瓷酒具(盛贮饮挹取)系列,在据说国内目前尚未有哪家博物馆系统地收藏酒具的情况下,建起了拥有几百件历朝各酒具系列的家庭博物馆。对此,王老说他的切身体会不是俗话说的“玩物丧志”,而是“玩物增智”,既可增长知识,又可为国家收集流散在民间的文物,其中的乐趣更是外人所不能体会的。

奇缘奇遇奇人物

  俗话说凡事都有缘分,出生收藏世家的王念石先生则有陶瓷缘,在他几十年的收藏生涯里不断有奇缘,还奇遇到不少奇人和奇物。

  1964年,王念石先生到通济门七里街垃圾场捡陶片,碰上一位白发老者也在捡陶片,这位老先生不但帮他从所捡的一包陶瓷片中筛选出了12片有价值的,而且还给他逐一作了讲解。分手时老先生说自己叫王敦化,家住中山门清溪村。10年下放回宁后,一次在《扬子晚报》上读到一位王姓学者收藏陶瓷片的文章,才知道王敦化老先生是一位考古学家,但此时老先生已作古多年。这是王念石先生有生以来第一次奇遇到的专家,因而直到现在他还特意保留着这12片陶瓷片,以纪念这位恩师的指点。

  王念石先生家既是收藏世家,还是中医世家。因此在1970年王念石先生下放农村后,他就开始研读起祖传下来的医书,自学中医的他自挖草药,自己配方治病救人,在医治疑难杂症方面更是摸索出了一套好办法,因此成了当地的赤脚医生。在下放苏北农村的10多年间,他的医术不但远近闻名,而且在1982年江苏省进行社会医生统考时,已经年届50岁的他,锋芒小试便以92.5分的成绩取得了中医医师资格证书。也许是中医学和古董收藏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内在联系,因而他平日采药时常常忘不了收集陶瓷片,而且每每总有奇遇。

  1972年春天回宁采集草药的一天下午3点多钟,王念石先生从明孝陵下山,又捡了不少瓷片,在明孝陵前金水桥下小溪畔清洗陶瓷片和草药时,用一块石灰在地上写了几句打油诗:“身背山锄穿草鞋,偕友采药山中来;红红绿绿野草花,夕阳西下满归来”。这时来了一位身着黑色中山装、戴墨镜、手持文明杖的老者,见到王念石先生捡的瓷片和所采的草药,于是与他攀谈起来,并教给他不少陶瓷片和中草药的知识。分别时,王念石先生得知这位老者叫周礼阳,曾留学英国,在南农大任教,文革中受到冲击,已经要平反恢复原职了……之后王念石先生不止一次去拜访过这位老教授,而且受益匪浅,这是他第二次遇到专家教授并得到指点。

  在几十年来的收藏过程中,王念石先生不仅奇遇过王敦化、周礼阳这样的良师,成为他收藏道路上的指路人;而且,还常常通过一些益友奇遇不少珍贵的藏品,尤其是在他开始专门收集中国古代酒具之后。

痴心慧眼成大观

  和许多收藏家一样,王念石先生在收藏陶瓷片的同时,还收藏了大量的碑帖、玉器、名人字画、古钱以及雨花石,并且颇具规模;到后来专门收藏历朝历代酒具,更是别具特色。说到收藏酒具,还得从他下放到江苏泗阳县双沟镇当赤脚医生说起,一次他读到一篇题为《醉猿之乡》的文章,讲的是早在新石器时代双沟就出好酒的历史。他想,有好酒必有美器,于是,滴酒不沾的他从此时时处处留心,利用各种机会寻觅历朝各代的酒具,以至于如痴如醉。

  一次,王念石先生到安徽省休宁万安镇去看望一位老中医,听这位老中医说当地乡下有一户人家中有不少珍玩。于是,王念石先生不顾一路的劳累,立即赶到这户人家。户主是位老太太,在王念石先生的再三恳求下,她拿出了祖传的8只莲子杯(见4月23日《收藏快报》一版);这8只莲子杯精致小巧,可同时放在掌心中,王念石先生爱不释手,几经周折来回借钱的他最终还是买下了其中的7只,另一只老太太坚决要留给自己百年之后带走。      还有一次,他到扬州寻宝,在廋西湖地摊上看到一只被摊主称为“汉代陶瓢”的古玩,大喜过望的他立即掏钱将其买下。摊主说家中有一套,一共20多件;结果他为了收齐这套挹取器,不但花了2000多元,而且先后为此跑了20多趟扬州才最终如愿以偿……一生都是工薪阶层的他,正是这样一次次“捡漏”,用自己省吃俭用而来的一点钱,加上台湾兄长的资助,将流失在民间的一件件收藏珍品保护了起来。

  正如王念石先生所说的:“我的这些藏品,是经过千辛万苦积累起来的。我收藏古代酒具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研究它的文化内涵”。经过多年的收藏,他不仅收藏了许多珍贵的酒具藏品,而且还有着丰富的酒类知识。他说,中国古代酒具可分四类:煮酒器、盛酒器、饮酒器、挹取器……酒具的容量不同,名称也有别。《周官义疏》载:“考期所容,则二升曰觚、三升曰觯、四升曰角、五升曰散”……酒具名称很多,但也可通称爵和觞。

古稀之年的王念石老先生,现为中国古陶研究会会员、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华工商联合会古玩商会顾问、江苏省博物馆学会民间收藏研究会荣誉理事、南京收藏家协会理事、南京古陶瓷研究会顾问。然而,老骥伏枥志在千里,他一边编写两本关于古代酒具的书,把自己收藏的这些精美绝伦的酒具介绍给天下所有爱好收藏酒具的同道;一边不顾70高龄不辞辛苦地为进一步丰富藏品四处奔波,以期完成收藏一份中国古代酒具的完整历史的心愿。目前,这两本图文并茂的书,被他定名为《中国酒具图说》、《中华酒具的演变》也即将脱稿付梓。为此,让我们祝愿老人的愿望早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