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妃驾到番外: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中国的属性数学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6:49:32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中国的属性数学
作者:赵致生    文章发于:乌有之乡    点击数: 1571    更新时间:2009-6-10      热      【字体:小大】
http://www.wyzxsx.com
第一章:前言
第一节:序
在本人对河洛文化与属性数学研究的系统文章发表后,秦川人对本人关于用属性数学分析中国的古老黄道历法产生的数学思想与认知方法问题的介绍过程中,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见解,认为中国形意文化时代产生的黄道历法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放大版。本人因为当时并不是特别了解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内容。所以,当时无法用中国的属性数学的具体理论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进行类比分析。故在河洛文化与属性数学系列文章发表结束后,专题来探索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中国的属性数学之间的关系问题。因为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属性数学都是在研究线性数学无能为力表达,无具体理论说明的具体自然现象或者具体科学内容上,并且,能解决问题,能作出理论表达,能讲清楚其中道理的非线性数学科学学说形式。所以,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属性数学之间,肯定应该存在共同点与相同点。
但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产生在线性数学测不准原子量纲体系的具体现实条件下的,是具体科学范畴的物理学基础理论认识。也就是说,它并不是从数学的基础理论上来解决数学范畴内的量与质的相关关系的学科。所以,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属性数学,还应该存在数学科学与物理科学上的结构范畴、运动范畴、变化范畴之间的差异。也就是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应该是属于物理学科学范畴内的具体科学。而属性数学则是数学范畴内的具体科学。它们之间,又肯定存在基础理论的不同与差异。
这也就是说,在西方物理学高度发展的今天,已经明显的感觉到,线性数学在物理学的更深入微观研究、更贴近宏观的开拓性研究中,传统的线性数学观念失去了母科学的概全性的表达能力。出现了线性数学不可统计计算表达的误区,出现了线性数学不可逻辑推理表达的盲区。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则是站在物理学持续后继研究需要的基点上,把经典力学的线性量值计算法,扩展到一个纲体系中的具体物理学科研究。
用数学能演证出:在只涉及宏观体系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不同于经典力学的预测,不过由于两者在量上差别太小而无法度量出来(由于这种原因,经典力学──在数学上比量子力学简单得多──仍可用于大多数的科学运算)。但是在涉及原子量纲体系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与经典力学的预测迥然各异;实验表明在这样的情况下,量子力学的预测是正确的。
海森堡学说所得出的成果之一是着名的“测不准原理”。这条原理由他在1927亲自提出,被一般认为是科学中所有道理最深奥、意义最深远的原理之一。测不准原理所起的作用就在于它说明了我们的科学度量的能力在理论上存在的某些局限性,具有巨大的意义。如果一个科学家用物理学基本定律甚至在最理想的情况下也不能获得有关他正在研究的体系的准确知识,那么就显然表明该体系的将来行为是不能完全预测出来的。根据测不准原理,不管对测量仪器做出何种改进都不可能会使我们克服这个困难!
测不准原理表明:从本质上来讲物理学不能做出超越统计学范围的预测(例如,一位研究放射的科学家可能会预测出在三兆个原子中将会有两百万个在翌日放射Υ射线,但是他却无法预测出任何一个具体的镭原子将会是如此)。在许多实际情况中,这并不构成一种严重的限制。在牵涉到巨大数目的情况下,统计方法经常可以为行动提供十分可靠的依据;但是在牵涉到小数目的情况下,统计预测就确实靠不住了。事实上在微观体系里,测不准原理迫使我们不得不抛弃我们的严格的物质因果观念。这就表明了科学基本观发生了非常深刻的变化;的确是非常深刻的变化以致于象爱因斯坦这样的一位伟大的科学家都不愿意接受。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我不相信上帝在和宇宙投骰子。”然而这却基本上是大多数现代物理学家感到必须得采纳的观点。
显而易见,从某种理论观点来看,量子学说改变了我们对物质世界的基本观念,其改变的程度也许甚至比相对论还要大。然而量子学说带来的结果并不仅仅是人生观的变化。
在量子学说的实际应用的行列之中,有诸如电子显微镜、激光器和半导体等现代仪器。它在核物理学和原子能领域里也有着许许多多的应用;它构成了我们的光谱学知识的基础,广泛地用于天文学和化学领域;它还用于对各种不同论题的理论研究,诸如液态氦的特性、星体的内部构造、铁磁性和放射性等等。
但是,量子学说,毕竟仅仅是一个物理学说。毕竟仅仅是一个脱离了线性数学母科学之外的一门具体的物理学科。这种现象,说明两个问题:一、线性经典数学基础理论的局限性,二、自然世界可持续后继认知的无限性。
物理学在量子研究领域,可以说,在学术思想与科学思维方法两个方面,都已经从经典线性数学局限性中走了出来。迫使我们在研究量子问题时,不得不抛弃线性数学思想产生的严格的物质因果观念。这也就是说:传统的科学基本观,变成了限定在不是量子问题条件下,才可以使用并能得到正确结论的理论。反之,超越限定条件,则是不准确的,甚至是不可以适用的。为了方便下面文章的继续论述,这里我们把两种科学基本观依据其属性特征分类,分别称谓:原子量纲体系科学基本观与线性量值体系科学基本观。并简称量纲体系与线量体系。
人类的科学基本观出现了分歧问题。但是,这一次不是产生在同一自然现象上的认知争议或理论分歧。而是一条非常深刻的范畴条件裂痕:微观与宏观;而是一次非常深刻的内容条件分裂。物理与数学。
也就是说,原子量纲体系属于微观、属于物理学;线性量值体系属于宏观、属于数学。
那么,数学基础理论显而易见需要从线性理论观点中走出来。接受量子学说,重新构铸我们对物质世界认知的最基本数学观念。
同样,量子物理理论显而易见也需要从物理现象的认识中,把这一原理归纳升华成数学认知的具体思想与思维方法。
人类的哲学辩证法则,在这样一个具体的科学分歧问题面前,也失去了一分为二、二合而一的具体可操作性。一分为二容易,二合而一难的本质问题,再次彰显。
第二节:西方经典数学与现代物理学发展分歧的剖析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建立在经典力学持续后继发展基础上的第三次大进步。基础研究起点的具体内容是物质质量与距离关系形成的万有引力定律、并由质量与力的关系,进一步演义出力与运动速度的关系。
第二大进步是爱因斯坦发现的相对论,揭示了运动速度与质量的变化关系。
第三大进步就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并持续发展产生了原子量纲体系。
西方经典科学在物理学上的三次大进步前进,并没有引发西方经典数学的原理革命。线性量值数学的数学思想与思维方法,明显的滞后现代物理学先进的运动理念与变化观念。因为线性数学还无法接受原子量纲体系的具体理论并使它成为数学领域的通用公理;原子量纲体系也无法把线性数学理论作为表达原子量纲体系的理论工具。二者之间的科学基本观出现了与东西方文化一样的壁垒现象。也就是说,人类文化的壁垒现象不仅仅出现在东西方两个文化体系之间,同样也出现在西方经典文化的学科与学科的发展过程之间,同样存在于人类最基本的科学基本观进步的问题上。如何走出东西方文化的壁垒,如何走出现代经典科学中学科与学科之间的科学基本观壁垒。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科学需要进步,人类的科学基本观需要统一,这是一个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就是说,人类的科学发展,需要一个可以消除各种各样形式壁垒的科学工具、需要一个持续消除壁垒,把壁垒完美合一的系统理论体系。也就是说,在这个系统中壁垒的产生也是自然,壁垒的消除也是自然。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壁垒的产生是来源于类比科学的学术思想不同而形成的发展,在人类最基本的科学基本观进步的道路上,壁垒的消除则是来源于类比科学的逻辑思维方法在更高境界上统一的相同。而文化倒退的壁垒、固步自封的壁垒、画地为牢的信仰壁垒、尊文化壁垒、……等其它形式上的形形色色壁垒,则是这个系统理论体系之外的其它枝节内容。为了继续论述的方便,我们暂且称它为理想的自然系统。显而易见,理想的自然系统不是任何一个公理或者一个公理系统可以概全作出表达与揭示的理论模式。它是一个理论壁垒不断分、理论壁垒不断合的持续发展、持续进步过程,永远无止境的运动、永远无止境的变化是这个系统的本质。当你通过这个系统,认知到了永恒运动、永恒变化的理想自然系统本质,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任何理论壁垒现象,都会变成科学发展过程中的自然,任何理论壁垒的消除也就成了人类科学基本观进步的自然。而没有壁垒的产生,则没有壁垒的消除,反而成了理想自然系统中的不自然。不断产生壁垒,不断消除壁垒,是大自然体系中的永恒运动、永恒变化的自然而然。
一理概全宇宙,一念奉行天下,限止壁垒产生,放弃或遗弃壁垒文化与壁垒理念,走独尊文化的路,只能把人类的思维引向僵化。中国五千年的易文化史,从远古的形意文化中走来,却遗弃了人类进化里程中最杰出的形意文化的精华。中华民族为了传承远古文明,虽然经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文化春秋复兴,却在焚书坑儒的尊文化暴力下在劫难逃。虽然天资聪慧的中国人在五千年间不断的演绎着发现、失传、再发现、再失传的历史悲剧。在近代,东西方文化壁垒的抉择面前,中国人自己放弃了自己的文化传承,走向了西学东渐。在西学东渐的道路上,中国人虽然彻底的接受了西方现代文化的思想,彻底的放弃了中国古老文化。然而,却没有放弃尊文化的五千年历史传统,形成了中国式的新型西学独霸。唯新独尊,破旧立新,不破不立,立在其中。旧的是破了,算术改成了数学,或然率改成了概率。新的东西却未见卓越而立,近百年,经典数学的发展史中,仍然没有一个中国人的名字。
如果没有壁垒形式的文化选择,破的准确定义就是返回原始。就是砸烂旧世界,凡是别人发明创造的全砸烂,从零开始。更悲惨的破立关系是彻底砸烂自己的文化,破了自己的,立了别人的,把自己放在零点的位置上,只能跟在别人的后面走。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一个既不砸烂自己,也不砸烂别人的良好进步理念。在新发现面前,即不破旧立新,又能标新立异,既发展了自己,又给别人留下继续发展的空间。把科学发展道路上的壁垒争端,化为壁垒和谐。为人类科学走向更深层次的进步,创立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第三节: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
西方经典数学与现代物理学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出现了范畴条件裂痕、内容条件分裂。最基础的科学基本观在经典数学与现代物理两个具体的科学学科之间,产生了壁垒。但是,西方文化与西方科学在具体的壁垒面前,没有采用中国人的西学东渐彻底否定古代文化的选择方式,不是彻底遗弃旧概念而彻底接受新概念的抉择方式,而是,采用了各尽其用、各展所能的和谐发展之路。彼此都在接受对方,修正自己,改良自己,完善自己,向着更高的发展境界不断在提升自己。新旧观念之间没有新尊旧卑,没有唯新独尊。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一个创新理念的和谐典范。它把原子物理学与经典线性数学两门具体的科学学科,用两者之间的范畴条件裂痕与内容条件分裂的具体内容来客观的分析了两门具体学科之间的辩证关系。认为经典线性数学在量测定范畴内,是‘有准而有不准’的理论体系,而认为原子量纲体系则是一个‘无准而无不准’的新理论体系。所以,测不准的产生,来源于经典数学的‘有准而有不准’结构,而原子物理学中的‘无准而无不准’则是一种新的认知理念。新旧理念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是一种科学理论和谐发展关系。
显而易见,有准而有不准是孔子儒家‘有为而有不为’思想在具体科学上的具体应用;无准而无不准是老子道家‘无为而无不为’思想在具体科学上的具体应用。而且这两种思想都产生于形意文化之后的易经文化。从根源来说,它们都产生于中国的形意数学思想,儒、道两家的思想,应该说,都是中国远古形意算术与形意或然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认知层面上,我们可以说外国人海森堡在测不准原理上,首次应用了中国的远古文明思想,也可以说西方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已经更加贴近了中国的远古文明。
非常滑稽的是由此之后,发生了一段让人啼笑皆非的历史现实,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论文发表在1927年,9年之后,1936年,中国政府却明令取消了算术的称谓,改为数学。并用概率取代了或然率。西学之尊,东学之卑的地位差异尚且不能容忍其在中国的存在,非要在中国彻底的兴西学而灭东学而展示西学东渐的决心与彻底?
外国人在走向中国的远古形意文化文明的时候,中国人却在放弃自己的远古形意文化文明,放弃由形意文化文明产生的具体思想与文化。越来越远离了中国远古形意文化的高度文明。
人类科学基本观,在新与旧的观念上,同样存在取与舍的属性四象关系:
取新而舍旧、取旧而舍新,取新亦取旧、舍新亦舍旧;
对于新旧观念上的四种取舍关系。是人类禀性认知大自然属性产生的或然率。是人类逻辑思维与逻辑判断产生的必然形式。中国远古形意文化时代人类的新旧意识取舍观,是人类对大自然中持续后继发现的新属性,不断的进行肯定与否定的过程。产生于人类禀性与大自然属性之间的或然率研究。
显而易见,取新而舍旧是因为新观念的正确、旧的观念错误,取旧而舍新是因为旧的观念正确、新的观念错误;取新亦取旧是因为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都正确,舍新变舍旧是因为新的观念与旧的观念全是错误的。
于是,或然率又产生了对错、新旧、取舍的八卦认知关系:
新对而旧错,当取新而舍旧为对;
旧对而新错,当取旧而舍新为对;
新对旧亦对,当取新亦取旧为对;
新错旧亦错,当舍新亦舍旧为对;
新对而旧错,不取新而舍旧为不对;
旧对而新错,不取旧而舍新为不对;
新对旧亦对,不取新亦取旧为不对;
新错旧亦错,不舍新亦舍旧为不对;
看来,五千年的易经文化被彻底的西学东渐之后,中国人的新旧取舍科学基本观真的出了问题。西方科学中已经开始从东方古数学中开始吸取的数学思想,中国人自己却非要舍弃,竟然在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公布九年后,不可思议的废止了属于中国远古形意文化高度文明中的算术思想模式与或然率文化在中国的继续流行。用数学与概率取而代之。不能不成为中国文化复兴道路上的一段深思。
第四节:打开理想自然系统的大门
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的辩证逻辑认知,敲开了理想自然系统的大门。
我们发现: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揭示的原子物理学与经典线性数学之间的有准有不准、无准无不准的辩证逻辑认知,结束了经典数学线性数学独尊计算公理认知世界的历史,开拓了人类认知自然科学基本观的新里程。
从两者之间的范畴条件裂痕与内容条件分裂的具体内容来分析。范畴条件的裂痕并不仅仅产生在微观与宏观。内容条件分裂也并不是简单的物理学与经典数学。而是线性科学与体纲科学认知里程中的一个古老的形意数学问题。是中国远古时代在形意文化时期就产生的一种数学思想。
我们用属性分析法,把它们庖丁解牛后,会发现:物理学是研究物质质量与性质关系的科学,其核心内容是在研究物的量与质、性与质的关系。而经典数学则是在研究形与数的关系。也就是说,物理学是在用量、质、性三者之间的相关关系来研究自然客观存在的物。而经典数学则是用形与数二者之间的相关关系在研究自然事物关系之间的数与形。显而易见,经典数学在属性数学中的研究范畴与内容,还是局限在二体属性范畴与二体属性内容之中的认知科学。而物理学的学科起步框架,就是一个三体属性范畴与三体属性内容确定的科学体系。用属性数学的观点来说,它们之间的不同是来自二体属性与三体属性的结构方式、运动形式、变化规律之间的数理本质不同。所以,自然会产生我们在河图、洛书中讲到的二体形、数结构与三体形、数结构之间所展示的属性数学思想与属性数学思维方法之间的相同与不同。
形意文化时代的数字具有形意属性,形也同时具有数意属性、意也具有形数属性。所以,数字的结构是形意图,形的运动组合可以作出数意解,三体轮回思想,绝对不是简单的三个物体在那里循环的转来转去的简单运动,而是三体构成的三对阴阳关系在系统间的往复轮回。
所以,属性数学中的数字三,并不是一个三个体的量概念。而是三体的二、二、二组合关系形成的时序轮回。我们在河洛文化与属性数学中,讲到了数字二是形意属性概念就是阴阳。那么,数字三的形意属性概念就是三体属性,构成的三组阴阳关系产生的时序轮回。这种时序轮回关系用形表示的时候,古代通常使用圆形,所以,通常古代把数字二与数字三之间的数字形意变化关系,也称为方圆关系。赵致生在属性数学中则使用三角形,为的是区分素数整体结构产生的圆形。而且三角形更贴近三体问题产生的形意原始概念的表达。而且三角形的持续后继拼接则可以产生更复杂的图形,正四面体的拼接也可以产生更多复杂的形体与体型。对形意原始概念表达的数字连续后继产生的无限性,更能用属性数学的结构性与连续运动性,连续变化性更有利于说明与表达。
中国远古时代的形意数字文化,对数字定义的基本概念绝对不是一个简单的量值问题。而是一个量量系统。量量中的量,一个是动词量,一个是量值单位量。指的是一个度量衡系统,其中包括量的方法与用的量具,有:丈量、器量、度量、衡量、计量、比量……多种形式。与数数、万万、率率、量量合称形意数学的属性四象。并用量词个、回、只、次来表达四象之间的量关系。也就是说,形意文化时代的数学系统,不是纯粹的量值科学,而是一个量系统科学。它包括量的原理结构、量的使用方法与产生方法,量的运动形式与量的变化规律等等更广泛的内容。所以,依据不同的率率,会产生不同的量量。也就是说,在形意文化时期量量是一个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多种量量并存的时代。由于多种率率产生了多种量量,其数学思想与率率法则,仍然在易文化封建八百年之后,还能得以在民间流传,成为形意文化复兴的火种。所以,春秋时代,中国的文化可以在八百年易经独霸天下后,依据率率与量量的思维方法与或然率法则,仍然能由此火种引发诸子蜂起、百家争鸣的继承远古文明文化的复兴。中国第一次度量衡的统一是在秦朝。至此之后,虽然还有文化复兴的机会与战国纷争的年代,但是,没有了形意文化复兴的火种,所以,中华民族历史上也只能有一次复兴远古形意文化的唯一机会,就是秦朝统一度量衡之前的春秋文化的时代。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是世界范畴内的又一次春秋文化复兴。它再一次敲开了理想自然体系的大门。再现了中国远古形意文化时代的量量数学思想。
第五节:属性数学中的量量数学思想
中国量量数学,是经过了数数、万万、率率完善发展过程之后,产生的一门具体应用科学学科。是中国古算术的鼻祖。它与形意文化中的其它数学词汇一样,都是同音不同声的语言结构形式,上声为动词,去声为量名词或者称数名词,也有称数量词的。
形意文化时代的简单数学语言,声简而意繁。它们的特征就是具有鲜明的属性特色与辩证逻辑。如大家熟悉的数数,数是动词时,表达细查、清点、算计的意思。而作数量词的时候,则表达数目。现代语言中数数一解比较简单化了,通常只有一个意思,是教孩子认识数。而这一行为,正是人类原始认知自然数字的最起始的进化行为。一直延续到现代人为幼儿智力的教育起始。而在远古人类的词汇中,数数则应该包括两种属性变化的更替过程。前动词后数量词的时候,表达的是人类是如何认知数目的,而前量词后动词的时候,则是人类是如何使用数字的。万万、率率皆是如此。
量量也是如此,前动后量的时候,表达的是量的确定,前量后动的时候,表达的是量的具体使用。也就是说,任何属性关系确定的具体的量表达形式,都有它产生的原则,都有它使用的规则。
数字的结构、运动、变化的无穷无限性;程序的结构、运动、变化的无穷无限性,速率的结构、运动、变化的无穷无限性,决定了量的结构、运动、变化也同样具有无穷无限性。所以,中国远古时代的量值观是一个多属性域、多程序、多速率的复杂系统结构。它与属性运动规律、属性变化规律则是唯一对应的结构关系。不同的属性之间会产生不同的度量标准,用不同的度量标准才能正确的判断属性的存在。
显而易见,中国远古形意文化时代的量值观,是一个与属性变化规律同步产生并同步变化的量值系统。也就是说,无一量可通量(动词)自然,无一量可通量(动词)万物,更无一量可通量(动词)属性之变。易经中‘极数知来’的数学思想,恰如其分的说明了属性逢极则变的原理,同样说明了量极生变的深刻道理。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正是这一道理的现代科学版。
其实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所揭示的经典线性量值数学在原子物理学中的测不准问题,并不是单纯的反映在原子物理学一个学科上的问题。本人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也曾经通过属性的内容介绍,讲过,一树二鸟问题中的测不准问题,也讲到了千卒渡大漠行军速度的测不准问题。从许多具体的数学问题中也反映了公理科学在量值线性范畴内的局限性。也就是说,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属性数学都是揭示西方经典量值线性数学的局限性的具体科学。它们在这一共同点上,具有测不准原理的共性,具有非公理科学的认知科学性。
但是,属性数学又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不同,属性数学不是一个具体学科的原理,而是一门研究属性科学的数学。属性数学以数字的属性结构来研究数字的整体网络结构性,用数字的属性程序结构研究运动的持续后继形式,用数字的速率来研究变化的时序与后继连续性,用数字的极变来研究量值与属性变化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属性数学是一个完整的具体数学学科理论认知体系。而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则是一个具体学科中的一个原理。其原子量纲体系,尚不能用完整的数学理论形式来作出表述。
在这个认知层面上,我们会发现。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经典线性量值数学之间的宏观与微观的范畴条件裂痕,在与属性数学的范畴条件中竟然消失了,经典线性量值数学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之间的物理学与数学的学科内容条件裂痕,在与属性数学的学科内容上也得到了统一。也就是说,属性数学把形与数、量与质与性五行合一了。原子物理学与经典量值线性数学之间的壁垒,在属性数学中完美合一了。
科学的发展,人类科学基本观的进步,演绎了一个壁垒一分为二,二合而一的新学科诞生的进化过程。
随着科学的更进一步发展,我们会发现,许多更新、更深入的科学研究进展,竟然返回了形意文化的原始,人类在精确量化表达自然的道理上受到挫折之后,又开始了重复原始进化过程的形意方式表达。如人类研究原子与电子运动状态时,已经不再用线性量值产生的速度运动概念,开始使用S电子云、D电子云、F电子云的形标志,作为量等级的新表达方式。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因为形意数学是人类文化起源的根基。
第六节: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引发的深思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提出,是对人类公理科学的一次和谐的挑战。它不是站在新与旧的对立观念上走悖论科学的老路。而是和谐的建立了一个新的认知域。尽管这个新的认知域与人类原来的旧认知域现在还不能沟通。但是,两个壁垒之间却保持着和谐与默契。在谁也不否定谁;谁也不肯定谁的原则下,一同在理论的进步与应用的发展上和谐的共处。
可是,同是两个具体科学学科之间的壁垒,发生在东方的时候,就非要分一个尊卑,非要鉴定一个谁是科学谁不是科学,非要确定一个谁改变谁,谁是标准、谁是非标准,依据谁来标准化的问题。
中医与西医的壁垒是历史悠久的知识壁垒问题。西学东渐之后,也几经弃舍之争。最后,总算出了一个陈竺,以孔子遇到的‘二童观日’难题为鉴,提出了中西医壁垒现象的新解释。把这个问题和谐化了。
中西医壁垒与原子物理与经典数学的壁垒,同是两个壁垒。却有着相同与不同。
相同的是,原子物理学是现代科学发展中的经典数学测不准。而中医与西医则是现代医学与古代医学之间的测不准。也就是说相同的是准确与测不准之间的壁垒。
而不同的呢?原子物理学是人类科学进步产生的新学科,所以,是旧标准对新内容的测不准。而中医则是古科学,则属于新标准对旧内容的测不准。也就是说不同的是新与旧之间的准确与测不准壁垒。
两个壁垒之间的相同是本质的,两个壁垒之间的不同是形式上的。所以,两种取舍的态度也是一个来源于本质,一个来源于形式。
为什么产生在中国的中医壁垒现象,就不能走原子物理学与经典数学壁垒和谐发展的路呢?根源还是在本质属性与形式属性的壁垒认知上出现了问题。就是说,是以准与测不准为取舍?还是以新与旧来取舍的问题。
上一节,我们从新与旧的取舍四象问题讲到了新旧、对错、取舍的八卦结构关系。也就是说,八卦是对四象的继续一分为二。那么,我们如何把这个一分为二的八卦,再合二而一为四象呢?再二合而一成为具体的新属性呢?这就是中国式的可操作二合而一辩证法法则。具体的操作模式,这里就不讲了,在本文的系列文章会继续提出并逐步解释。这里只给出一个最后的唯一结论,叫作舍错而取对。那么,如何舍错取对。则是二合而一的操作关键。我们称其为二合而一的操作条件。在不具备二合而一操作条件的前提下,和谐壁垒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而砸烂另外一个壁垒、舍弃另外一个壁垒、就等于放弃二合而一的继续发展。
中国人有‘有为而有不为’‘无为而无不为’儒、道两大家的辩证思想,却不能从两个壁垒事物中找到‘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自然科学辩证法则。却不能在新旧科学、古老与现代的识别与挖掘中找到自己文化的本源。舍弃了封建尊文化,却搬来西学东渐文化的西学独尊。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中国人真的到了应该深思熟虑的时候了。
本章结束语
感谢秦川人对本人《河洛文化与属性数学》文章中的留言。一句‘黄道历法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的放大版’让我从闭门造车的属性数学研究中,走近了现代科学的发展现实。读了些这方面的具体内容之后,更是心潮澎湃,无限的感慨。人类的文化是属于全人类,中国人自己不用,外国人也会用。而中国人剩下的只是恩格斯首肯‘四大发明’后的骄傲,却没有因遗失形意文化时代的远古文明而遗憾。
第二章: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或然率
从本质上来讲,数学计算、统计判断、物理学的公式计算、以及所有科学的理论推理,都是人类利用科学的方式,对一个具体学科规定的研究范畴内的变化因果关系进行分析、判断、计算、得到的因果关系预测。准确是一个学科范畴内公理化表达的一个客观标准。所以,必需借助于数学。当一个科学的公理在超越它规定范畴的时候,公式与公理则会失去以往的准确性,所以,在新的范畴中,需要修正其新的公式或者公理来对超越它规定范畴内的因果关系作出表达。中国的或然率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都是研究这方面预测的具体科学。
第一节:或然率的修正原理
或然率的修正原理,产生于数字的属性持续后继变化的禀性认知关系。我们在河洛文化与属性数学中已经讲到了这个问题。列举了二体或然率与三体或然率之间的修正关系。但是,并没有从持续后继变化的原理上进行具体系统论述。今天,就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中国的或然率之间的相同与不同,讲一些这方面的基础知识。为全面阐述这个原理作些基础的铺垫。
或然率的预测功能,与西方数学中的概率预测与统计预测具有不同的思维判断方法与不同的计算分析形式。概率预测使用的是排列组合随机概率的具体计算几率来表达预测的结果。而统计预测则是依据具体的数据统计来分析预测的结果。当统计数据无限大的时候,统计预测与概率计算预测则达到完整的统一。而在有限条件下,统计概率与计算概率总是存在误差的。而且统计的数据越少,误差越大。而且数据的无限统计,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所以,统率与概率之间的误差是一个在有限范畴内无法解决的无限问题。
而或然率则是在研究两个同概率结构体之间的属性关系唯一对应。而且在越小的数目范畴内,或然率的预测越准确、越简单。而数目的增大,使或然率类比的两个同概率结构体系之间的唯一对应关系,变的复杂起来。所以,需要不断的作出由繁化简的修正。那么,或然率所依据的两个同概率结构体也就应该是两个同步运动、同步变化的同概率结构体系了。只有这样,才能保障或然率的持续计算与后继计算的准确性。那么,这两个同概率、同结构、同运动、同变化的体系在哪里呢?我们在前面的系列文章中已经介绍过了,一个是大自然中的属性世界,一个是自然数构成的属性运动、变化系统。也就是说,自然属性与数字属性具有同概率、同结构、同运动、同变化的系统对应性。而人类对数字的认知进化,则是或然率的最基本结构构成:自然本性/人类本性。
所以,中国的数字概念,与西方经典数学中的抽象数目数字在量的概念上,虽然相同。但是,它具有的属性数字概念,则与西方数目数字概念具有截然不同的具体内容。正是这种不同,使属性数学中的数字,对大自然中的属性规律表达,可以通过类比的方法,获得自然随机事件中的属性偶然与属性必然,与人类禀性逻辑思维判断产生的肯定与否定,形成唯一的对应因果关系。而:自然本性/人类本性,的性表达比,则完全可以通过:自然属性/人类禀性,作出具体框架性的说明与表达。自然数,就是:属性/禀性的具体变化结构体系。为了这个或然率确定的目标。如何定义数字,则是中国形意文化时代的最本质、最基础、最关键的首要问题。因为它是或然率中最重要的环节。如何把自然属性与人类禀性都转化为数字的认知,是中国远古人类在形意文化中作出的最最卓越的贡献。是迄今人类尚且无法再朔的人类最关键的一个数学思想进化里程。
那么,数究竟是什么?用中国远古人类的语言作出的具体定义来说,就是数数。从字数来说有两个,从声调来分也有两种。一是上声,一是去声。所以读法又有前上后去,前去后上两种。表达了两个动静概念的两种结构关系。
显而易见,河洛文化时代,中国远古人定义的数字具有表达自然属性与人类禀性的双重性。前面的一节中,我们讲到了数数的数学思想与一些基本的认知。这一节,我们继续讲。由于古代语言‘言简而意繁’;现代语言‘意简而言繁’相互含意距离甚大。更重要的是,河洛文化的失传年代已经久远。现代语言中很难找到与其概念完全相同的词汇来作出精确的表达。数数一词已经只变成了幼儿智力启蒙时的最初始对数学认知的表示。所以,一下子讲的越多,会让人越糊涂。为了区分动词与数量词之间所表达的数概念内容不同,我们把数的定义分为两类,一类是用数的上声↑表示的动词数概念,简称动数概念。一种是用数的去声↓表示数量词概念。简称量数概念,或静数概念。
用或然率表示两个不同概念数定义之间的关系:动数/静数;静数/动数。动数表示人类禀性对数字的不断后继认知过程,静数表示大自然属性数字的客观存在。或然率所表达的具体内容:前一个表达的是人类通过认知,确定的一个具体数字规则,后一个表达的是人类利用这个规则来认知自然世界。通俗来说,就是前一个是数理的产生,后一个是数理的应用。这就是说,或然率是一种理念产生的工具。是人类认知大自然的最基本方法。
由于纯数数理念的形意表达近代缺少语言的精确表达性。我们可以通过量量的数学思想,则容易解释些。因为量一直在被人类直接使用,而且近代又有了较迅速的发展。所以,借助量量数学的解释更有助于大家来理解数数的原始结构性。等到大家对量量的辩证科学基本观有了比较透彻的了解之后,再介绍数数结构,就容易多了。
量,是大家在生活中经常遭到的一个词,无论是动词还是数量词,大家都经常用。所以,说明起来就容易些,而数字中的数作动词的时候很少用,而受经典线性量值数学的困惑年代已久,许多具体内容大家一下子转不过弯来,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第二节:量度与度量
量作动词的时候,表达的是一个数量的具体确定过程。或者斟酌、研讨等内容。如量血压、量体温、量米、量布等。或者表示:思量、商量、估量等研讨、斟酌的形式。习惯可用度量来理解。
量作量词的时候,通常表示的是计算东西多少的器具:升、斗、尺;或事物或动作的单位量词:个
、回、只、次等。对没有具体量来作表达的事物与行为时,则是一个限度的表示:限量、气量、力量、胆量等。习惯可用量度来理解。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量量的或然率关系,量/量,用现代语言的不够精确性表达成:
量度/度量;度量/量度,两种。表达的内容是量的具体数值与量的具体方法之间的相关关系。
通俗来说,就是前一个是具体量度的产生,后一个是具体量度的应用。这就是说,或然率是一种界定量度与度量关系的工具。是人类量认知大自然的最基本方法与最基本标准。也就是说,量的产生需要依据一种特定的认知方法,并通过这种认知方法作出正确的最后确定。而使用这种被确定的具体量来认知其它事物,也必然需要严格遵循这种方法的相关规定。用属性数学中或然率确定的专业语言来说,就是必需是属性与禀性的限定条件完全一致,不然就会出现或然率偏差。用现代通用语言来说,就是使用方法必然与产生它的原则完全统一。不然,就会出现测不准的问题。
我在《走近自然方程重新认识我们熟悉的自然数》一文中,讲到了一个‘海岸线究竟有多长’的问题。讲到用不同长度的标准去量的时候,会得到不同的结果,而且当量度无限小的时候,度量的结果会无限大。是什么原因产生的如此测不准呢?大家都很清楚,因为量度的尺度属性是直线,而海岸线则是任意的自然弯曲。产生量度的属性与使用度量时的具体属性截然不同,得到的结果肯定也会截然不同。因为,产生公里长度的量度,必需是有一个一公里长的直线存在。产生一丈或者一尺的长度也必需有一丈或一尺长的直线存在。而使用一公里或者一丈、一尺的时候,也必需有一公里或者一丈、一尺长的直线存在。对不存在相同产生条件的量度,肯定不存在相同的使用条件度量。也就是说,度量与量度是同一属性概率结构体或者同概率结构体之间的或然率。而不是不同属性概率与不同属性概率体之间的或然率概率。
这就是中国形意数学文化中,数数、万万、率率、量量通过或然率辩证认知后得到的。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的量量或然率数学产生的辩证科学基本观。它只是数数或然率数学中的一个具体应用,而量量的数学科学基本观,是建立在数字‘有序而有不序’‘无序而无不序’的自然数整体结构、整体运动、整体变化的大框架上的一个本质属性。
当易经天子神文化,把意概念从形、数数学中抽象给神之后。这种数学思想在易经中没有被继承下来。但是,由于量量数学在形意文化时期后仍然保持它在人类生活中的各个方面保存了具体的应用,使形意文化中的数数、万万、率率思想仍然可以通过量量的思想具体应用的多样性。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的数学思想还仍然在民间广泛被应用与流传。所以,尽管在八百年易经封建尊文化垄断之后,仍然在春秋文化复兴中,产生了儒家的‘有为而有不为’思想;道家的‘无为而无不为’思想。也是中国远古形意文化中的大幸。秦始皇统一中原,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之后,量量数学思想,就由原始的量度产生与度量使用的关系,简化为单纯的使用关系。而对量度的产生过程,则逐渐被淡忘。
量度的确定方法与度量的操作方法所产生的或然率:量/量,是测量操作可以得到准确结果的最基本保证条件。所以,为了保障或然率的稳定修正率或者稳定的唯一对应率。量度确定方法与度量操作方法,必需限定在属性同概率结构体或者同概率结构之间进行。如海森堡测不准原理提示的问题与属性数学中提到的‘千卒渡大漠’问题。它们都超越了经典线性量值数学所限定的属性概率结构体所能表达的范畴。因为经典线性数学展示的量值运动与变化内容是描述点的运动量,而点与点的运动量、变化量在经典数学中尚且不能综合形成整体的体运动量表达,更不能形成整体体变化量的表达。所以,遇到体运动状态的量表达问题时,就会出现无法表达或者表达不准确的现象。原子量纲体系,千卒渡大漠体系,都是具体的体运动形式,所以,产生经典数学之外的新量度与新的度量方法,也就是情理之中的事情了。因为量与数的关系是属性同概率结构的唯一对应关系。是形意数学文化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所展示的理论原理,也是或然率科学的一部分。
第三节:抽象数目空间与具体数目整体
经典数学中的数目,是用高度抽象的方式,把世界上不同的物质,高度抽象成相同的一。数字只具有数目性,不具有物质与物体的其它任何相同与不同的属性。只存在数目上的高度抽象相同。所以,自然数是无数一的连续后继,无数个相同的一连续后继就是自然数。所以,它可以产生N+1数学归纳法。来表达大自然中存在可以高度抽象成相同的N个1。所以,自然数列是唯一的数轴,可以用线性表达。
属性数学中的数目,是自然界中具体的物体与具体的事物。是大自然存在的无数个千差万别的具体。所以,数字的数目性可以同时表达具体物体与具体事物的差别。具体数目则表示差别具体有多少种类。即数字二就表示两个差别的事物。三就是表示三个差别的事物。所以,中国的属性数学没有N+1数学归纳法。也没有线性数轴。数字之间也没有线性、轴向性。我们从河图、洛书中可以看出,数字的数目属性是由与数目相同的体与体之间的关系形成的。也就是说,中国属性数学中的具体数目数字,表达的是一个体与体的组合关系。而大家已经知道,研究这种组合关系的数学方法就是或然率。所以,我们也可以说,中国的远古属性数学中的数目数字,表达的数学内容就是或然率。
数字一,表示的内容是人类禀性从大自然属性中认知到的一个具体的客观存在事物。同时也表示,它是大自然中无限事物中,随机被人类认知到的一个。如果大自然中有N个事物,我们可以计算出它出现的概率,为N。也就是说,大自然中,有多少属性事物,就有多少个禀性可认知的一。
数字二,表示的内容是人类禀性从大自然属性中认知到的两个具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表示,这两个具体之间的客观存在的相关关系是大自然无限事物中,随机被人类认知到的一个。如果大自然中有N个事物,我们可以计算出它出现的概率,为N*(N-1)。也就是说大自然中,有N个属性事物,就有N*(N-1)个二的禀性可以认知。
显而易见,数字在表达大自然属性的无限随机性与人类禀性的随机认知性之间的辩证关系。也就是说,属性数学中的数字概念,就是展示大自然属性与人类禀性之间的或然率。
当数字足够大,与大自然属性的无限数量相同的时候,则表示的内容则是人类禀性已经从大自然属性中认知到所有的具体之间客观存在的相关关系。同时也表示,所有具体之间的客观存在相关关系全部被人类禀性认知到。如果大自然中有N个事物,我们可以计算出它出现的概率,为1。这就是说,只有一个极限大的数字N,是禀性的唯一认知。
易经中‘极数知来’数学思想,也是说大自然属性随机概论中偶然与必然的随机性,在极数出现的时候,大自然属性的必然才能与禀性判断的肯定完美合一。
另外,属性数学表达了大自然是一个属性结构整体,整体中偶然与必然随机发生事件概率为1。这就是说,数字1,是一个整体概念。是全体具体构成的一个整体。这个概念非常重要。是属性数学中的一个关键认知环节,也是人类数学思想进化里程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它把人类的思想方式,思维方法,提升到一个整体认知大自然的新高度,提升到大自然是一个整体轮回的反复发展过程的新高度。使属性数学对表达具体属性的数字一,有了一个可分,可合新认知的辩证点。为数字进制模式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属性数学基础。
也正是属性数学中的数字从一开始就具有了或然率的概念与定义。所以,它对或然率的持续后继研究,奠定了具体逻辑持续推理判断的或然率连续表达的研究条件。才有了或然率可以表达概率的概率的数学结构基础。
所以,在河洛文化‘数数’数学思想中,依据这一动一静的或然率结构形式,产生了著名的‘数是数之极;数是数之序’‘有序而有不序;无序而无不序’的辩证科学基本观。成为了属性数学的灵魂。正是远古形意文化数学思想的灵魂,使赵致生发现了现代科学的自然方程。破解了哥德巴赫猜想,揭开了素数科学的千古之谜。
而‘量量’数学思想中的‘有准有不准,无准无不准’的量度与度量的统一数学思想,被外国人用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九年后,中国人竟然取消了算术、或然率研究的具体学科,用数学与概率取而代之。至今,海森堡测不准原理经过一个世纪的发展,已经发展成为原子量纲体系的具体科学理论学科,而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同源的中国远古数学思想却没有人继续研究或挖掘出新发现,中国人对赵致生从数学源头研究发现的自然方程,却对其成果在网络上发布十几年的时间里无动于衷。原因非常简单,就是在中国科学家的眼睛里只有西方科学,只有跟着西方学科学走,对西方人不用,或者西方人没有的东西,则根本没有人理会,也没有人用,更没有人去持续研究与后继发展。因为中国人在西学东渐的道路上,已经习惯了跟着西方尊文化后面走,没有人想作领先的研究。更不相信东方文化中最古老的数学内容会出现现代奇迹。
第四节:或然率的修正域及深远的科学意义
通过数数思想,我们已经认识到什么是自然数:自然数就是描述大自然属性的或然率,自然数就是描述人类禀性的或然率。自然数就是大自然属性与人类禀性的二合而一或然率,就是大自然本性与人类本性的或然率。
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自然数来研究人类思想意识与逻辑思维产生于大自然物质客观存在的渊源关系,也可以利用自然数作为人类持续认知自然的工具,可以成为同概率结构体精确预测的工具。
这就是说,或然率,不仅仅具有与概率一样表达随机事件的功能,而且可以表达概率与概率之间的结构关系,而且可以持续表达概率产生后的持续后继概率。
通过数数思维,我们已经认识到自然数是或然率在认知大自然过程中产生的随机群体概念。一表示大自然中无数个独立存在的一,二表示大自然中无数由两个一构成的相关属性体,三表示大自然中无数个由三个一构成的相关属性关系体,……,极数,则表示大自然中无数个一构成的一个整体关系,即太极体。每一个具体的数字,都表达了一个具体属性的群体的存在。所以,自然数科学是一门体科学。是一门研究整体与个体,个体与群体,整体与具体,全体与具体,具体与总体,整体与总体,全体与整体,分体、合体、形体、体形、……等相关内容的具体科学。体思想,体思维是属性数学的核心。
所以,我们可以用自然数来表达人类科学基本观,并表达科学基本观的持续后继发展规律,可以用自然数来表达一分为二,二合而一的辩证法则。并持续后继研究辩证法则的连续规律性。
数数的线性概念,产生于万万,数数的点概念,产生于率率,数数的量值概念,产生于量量。由于这些内容需要更多的概率与或然率之间的基础知识介绍后,才能详细的说明清楚。在本章中,就不继续向下讲了,因为涉及到与现代程序概念的类比、逻辑自恰点的分析等相关很多现代学科中的概念不同。不讲清楚基础知识,恐怕没有办法让大家进入属性或然率的体科学思维。当前,大家能从体科学的角度来认知自然数,也就可以了。因为它与经典数学中的数字用点概念来表示的数轴是截然不同的两个体系理论。在属性数学中,数字一,是一个具有严格定义条件下而产生的,来表达自然界中一个整体的客观存在。而在经典数学中,一的产生是高度抽象产生的一个数目字。来表达大自然中一个具体的事物与物质高度抽象后的数字存在形式。
那么,属性数学中的数字一,是如何定义的呢?
一个整体中的所有构成原,(原字解:本、始、整体领域外无变化关系的最小单元体)构成的整体相关关系。我们用它的或然率定义为一。
也就是说,数字一,是由一个整体的或然率定义出来的。它并不是一个整体中所有原数目的总体或者全体。而是一种整体的或然率结构关系。而两个一之间的整体关系。则是一种或然率的运算新结果。是两个整体之间的所有构成原,在新的整体条件下,产生的新或然率。显而易见,两个整体之间的新的或然率仍然是一。这就是说,二个整体构成的新整体关系,仍然是一个整体关系。以此类推,所有的数字所产生的或然率,都是一。我们称这种数学现象为‘一元复始’,来表达数字整体结构的或然率属性都是一。而整体之间的元关系,则在万象更新。
一元复始,不是经典数学自然数1+1数学归纳法,而是属性数学中的数字的体属性。
因为体属性的持续后继变化具有无限性。所以产生了自然数中无限个数目各异的一。自然数中无数个数目各异的一,与大自然客观存在的无数个千差万别的一,是人类禀性认知得到的数字属性与大自然的客观存在属性,完美的形成了同结构概率体对应关系。使人类意识本性与大自然属性本性形成同概率结构体的相互对应。建立了人与自然、人与人或万物、人与自我关系之间的或然率可操作表达的理论条件基础。创建了一个主观与客观的或然率认知框架。从这个认知层面上来说,属性数学就是或然率科学。
赵致生在走近自然方程重新认识自然数一文中,介绍了一种属性数学的自然数归纳法。是借助西方数学的集合理论,演绎了中国的一元复始数学思想。应该说,是一种由线性科学基本观走向整体科学基本观的一个大进步。但是,公布一年以来,并没有引起数学界与应用数学的其它相关学科重视与使用。似乎除了继续阅读本人后继文章的几个热心朋友之外,没有人理会属性数学发展的意义。
其实,西方经典数学,近代以来,从来也没有停止过向体科学进化的脚步。集合理论的诞生,基数、行列式、矩阵、以及诞生于赌场的概率论……。但是,它们却无法超越线性量值数学带来的束缚与困惑。三体混沌的障碍、概率逻辑的模糊,都成为人类逻辑判断上追求准确的阻力与障碍。
属性数学是从模糊逻辑中走出来的数学科学。因为它对数字形意认识的起始,就来自或然率。每一步数学的进步,都与或然率息息相关。
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应用了‘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的量量数学思想,近百年间,创建了一个原子量纲体系。而中国的或然率形意文化,遗失了五千年,却沉醉在易、儒、道三家文化的骄傲之中,展示属性数学数理框架的自然方程在网络上公布了十几年,至今没有人知道它是作什么用的。所以,不能不让发现者赵致生回到介绍史前文化河图、洛书的原始。莫非这也是一种文化的一元复始?
第三章:量系统与系统量
第一节:量系统
量系统,是量的结构、运动、变化规律构成的系统。属性数学中对量的具体认知方法是量量。
一个动词量,表示斟酌、研究、制定测定,一个量词的量,表示物质、物体、行为、动作的最基本表达单位。
用或然率表示成:量量/量量。为了区别这两个量的动词与量词之间的概念含意。古代人用上声为动,去声为量。所以,我们为了文字叙述方面,把动词量,称为度量,把量词量,称为量度。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或然率表达的:量量/量量,写成大家明白的意思:一个量量表示:度量产生量度,一个量量表示:量度用于度量。
度量产生量度/量度用于度量;量度用于度量/度量产生量度。都会影响或然率的准确性。为了使两个或然率达到完全一致的准确性。无论是通过度量方法产生量度,还是使用量度去具体的度量操作。都需要依据两个或然率之间完整一致的准确性为原则。所以,量的产生与量的使用,都是一个不断修正或然率统一与一致的过程。无论通过度量方法产生具体的量度,还是使用量度去具体的度量具体的物体与事物。都是一个对人类禀性认知与大自然属性之间形成的或然率,不断修正的过程。
通常,我们称量度为计算基准。现代使用的计量基准通常有两种,一种称为计量基准原器,一种是基于自然规律不变环节上的属性特征。
用计量基准原器,能保障一切测量的准确。如国际千克原器,就是保存在巴黎的一块铂铱合金。但是世界上所有的人计量具体质量的时候,不能都去巴黎。则需要依赖天平法码,秤等高准确度的测量工具来保障。所以在测量工具与计量基准原器之间,产生了一个量值溯源链。保证所有计量基准的准确及相互之间的一致,才能使得所有使用基准的具体度量,都能给出一致的答案。维护高准确度的测量系统一致性,则是全人类共同的度量衡事业。也是在维护人类禀性本质与自然属性本质确定的或然率,保持人类认知自然的正确性。
当然,我们也可以基于自然规律不变环节上的属性特征,制造出多种计量基准原器。由于这类原器的基准可以重建,所以,通常人类直接使用了属性特征来计算数量。如个、回、只、次等具体的量来计算量值。
所以,量系统,也可划分为绝对量与相对量两大类,也可称为精确量与模糊量两大类。
精确量通常是表达具体属性的量,模糊是通常是直接描述属性的特定特征。应该说,量系统中的精确量系统,在人类禀性认知与自然属性存在的表达上,还是一个相当狭窄的范畴,人类对大自然中的很多属性,还不能使用精确量度作出准确的表达。甚至对很多属性还找不到可以使用模糊量表达的方法,也就是说,很多具体的属性还找不到规律上存在的不变环节。没有具体的度量方法来产生量度。
所以,量系统中的量,是应该按系统划分为,局限于具体属性系统中使用的量,通用于几个系统中使用的量,量系统中通用的量……等多种形式。但是,除了数量之外,没有一个量,可能通用于大自然中所有属性系统。没有一个量可以概全测量所有自然属性。因为数字产生于或然率。它不需要继续修正。而量量,则需要不断的用或然率为修正标准来修正度量与量度。才能保障或然的统一与正确。这就是数与量的辩证关系: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
中国的属性数学产生的量量系统,与西方经典数学中采用的计量基准量值系统并不完全一样,而是侧重强调了度量产生量度与使用量度的度量过程中的或然率。创建了一种叫作用属性来度量属性产生属性量度,再用属性量度来度量属性的计算基准法则。这种法则可以保障或然率的准确、统一。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阴阳计量法则。
我们在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过这样的内容,阴阳,可分为,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四个属性等级。也可以分为:阳明、太阳、少阳、少阴、太阴、厥阴六个属性等级。分成八个等级的大家最熟悉了,就是八卦。只不过当时没有告诉大家是属性量量计算基准法则罢了。
第二节:系统量
系统量,是指一个系统内最基本的量构成单位。在大自然中每个属性与其另外的其它属性确定的每个系统中,都存在一个属于这个系统独特特征的不变环节,如前面我们讲到了自然数中的数字二属性是阴阳。只要大自然中两个一构成的相关关系,就存在阴阳。没有两个一的存在,就没有阴阳。所以,我们说,阴阳是数字二系统中的系统量,超出系统的范畴,这种量就不存在。也就是说,自然数一,就不能论阴阳,阴阳不是数字一系统中的量。故在易经中,有孤阴不生,独阳不长的道理。皆来自远古的数学思想。通常远古时代把属性数学中使用属性划分属性等级的分格法,称为格物认知法则。其实也是一种量系统的建立过程。只不过,它的度量方法也是使用属性,产生的量度也是属性罢了。
系统量的认知形式,在当代科学发展的道路上,也开始被广泛使用,只不过与中国的属性数学使用的属性等级分格法不同。而采用数字划分等级。
西方科学把属性之间的没有具体量可以区别的具体问题,视为不能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数学问题。因为这类问题的客观存在而不能用精确的量来作出定义与表示,所以,西方现代科学用了一个数据结合一个代表约定的参考标尺的符号表示,在规定意义上反映所研究的特定量的大小。走出了一条用定量表示法表达属性区别的新模式。如:硬度、粗糙度等,广义上说,这样的表示也能在规定意义上反映所研究的特定量的大小。不过这样表示的量值无法代入物理方程式进行计算,因为它要参照约定参考标尺或(和)测量程序的方式才能表示。说明虽然人类能感知到属性区别的存在,但是却不可用数来直接认知量。如大自然中:明暗、冷热、软硬、强弱、……等等。
用中国属性数学的或然率来解释西方现代科学的等级量值定义出的概念:展示出来的属性数学思想就是度量方法与量度构成的或然率修正关系问题。
西方数学中把不能由一个数乘以测量单位所表示的数学问题,也就是东方属性数学中没有确切的定义属性量词的数学问题。东方属性数学对这类问题没有确切定义出具体量词,是因为属性数学中有格物认知法可以通过属性的等级来度量属性的量度。而且这种使用属性度量属性的量度法则更能有效的保障或然率的准确性。
现在,我们来比较一下东西方数学在无精确量度的具体系统中,是如何建立量度与使用量度来具体度量的。
西方科学对于这类系统量的认知方法与程序是:建立约定的参考标尺,确定测量程序的具体方式。如对风的等级、地震的等级、温度、硬度、粗糙度……等,但是,这样确立的数字量值概念,无法代入物理公式与数学公式进行计算,也无法依据数字逻辑进行逻辑直接判断。都需要参照约定的参考标尺,测量程序的方式,才能得到一种非计算结果、非逻辑推理结果的表达。因为相对量值没有绝对量值的可计算性与可直接逻辑推理性。
东方属性数学则是把大自然中的不可数的属性区别,通过属性转换为可数、可序的确定。例如:人对大自然气候的冷暖感知,用阴阳结构模式可以把冷暖划分为寒热、温凉两组;分为四个定性区别等级:寒、凉、温、热。对应四个定性确定等级,以一年为具体度量对象。分别建立属性可数量词:冬、秋、春、夏。这样,一年冷暖轮回,就以春夏秋冬为序,分为四个季节表示温、热、凉、寒。每季三个月。所以,春,作为属性量词具有可数性,是每年的第一季。一年也可以简称一春。显而易见,无区别属性符号就是阴阳系统,利用阴阳模式结构对冷暖属性的认知,得到定性区分与定量确定两种方法的综合表达。尽管它没有具体约定的参考标尺,但是,万物复苏、籽种竞萌,都在表达着对春天约定的坚信不移。也就是说,属性数学的核心目的是为了获得或然率的准确表达。
显而易见,数字关系确定的参考标尺,与属性关系确定的参考标尺之间,属性关系确定的参考标尺更有利于或然率的准确表达。而数字关系确定的参考标尺,虽然也是一种人类认知大自然的度量方法。但是却缺少度量与量度的统一关系与无法保障或然率的准确性。应该说,在中国的形意文化初期,数数、万万、率率、量量数学思想尚且不完备的时期,中国远古文化也出现过一段用数字关系确定参考标尺的文化发展时期。我们从易经神文化的遗迹中,也可以看到这类标尺的存在。如天有九重,地有十八层,九阳,九阴、……等等。中国形意数学从数字参考标尺的认知中走向属性参考标尺的转折点,应该是发生在后羿时代。后羿射日的神话传说,其寓意绝对不是说古代的天空有九个太阳在天上照耀,而是指后羿对九阳、九阴数字参考标尺的废除,用属性参考标尺替代数字参考标尺来认知大自然属性规律的过程。
第三节:量系统与系统量的辩证统一
量量数学思想,确定了度量与量度的产生关系,也确定了量度与度量的使用关系。而量系统的产生目的,则是为了更准确的计算或然率。也就是说,保障或然率的准确计算是量系统与系统量辩证统一的核心问题。也是量系统与系统量向正确的方向上发展的唯一标准。不断修正量系统中的系统量的参考标尺与完善测量程序过程,是量科学发展的具体内容。也就是说,任何具体的量,都只适用于产生它的属性系统,任何量都具有系统量与系统量之间的变化关系。
如我们常常讲的尺寸概念,寸必须产生在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所以,它所表达的系统是两个点在直线距离上的寸衡定关系。而尺则必须产生在直线上两点间的距离。所以,它所表达的系统是两个点在直线距离上的尺衡定关系。两个系统量之间的相同与不同,确定了他们之间的相关关系的存在。这就构成了尺寸的二量系统。系统量之间的相同如果是一致的,而它们之间的不同所产生的或然率,如果又是一种数字关系构成的不同。则这个二量系统,则称为一个二量数量系统。多个或然率形成的数字关系,则称为数量系统:如寸、尺、丈、……。不同的系统量,属于不同的量系统。
量系统与量系统之间,可以用或然率作出数字关系表达的。可能通过新的量系统建立新的系统量来进行统一表达。也就是说,用新的度量法产生新的量度,用新的量度来度量两个系统之间的相关关系。形成更大的范围的量系统。而决定这种关系能否建立的数学条件就是或然率是否存在数字属性。
如重量与体积的或然率,可以把长度转换成体积与重量的或然率,来表达两个量系统之间的关系。也就是说,比重的度量方法,产生了具体的比重量度,我们用比重的具体数字结构关系,又可以把重量与长度量扩大在一个共同的量系统中,如此类推。形成一个数字可计算的量值系统。
我们把数值可计算的量值系统,称为绝对量值系统,或者称为可以准确计算量值系统。
而把那些目前需要参考标尺确定量度,需要建立测量程序过程确定的量值系统,和需要通过属性度量属性产生量度,用属性量度来度量属性的量值系统称为相对量值系统,或可以模糊逻辑判断的量值系统。
我们会发现,随着人类科学的进步,绝对量值系统在不断扩大,人类可以准确计算的量值系统随着或然率产生的新类比,不断把不同的量系统融恰在一起。形成相互可准确计算的体系。相对量值系统中的属性逐步可以转化为数量系统,数量系统与数量系统之间,又逐步形成更大的绝对量值系统。
这样,我们就可以把量系统的变化表示为下面一个进化过程:
相对量系统→数量系统→绝对量系统。
我们可以看出,绝对量系统,是可准确计算的一个或然率体系。它可以通过计算结果,准确的判断自然属性与人类禀性之间的或然率唯一对应因果关系。
而数量系统,只能在产生它的数量系统内,表达或然率的准确性。
相对量系统,目前分为东方式、西方式两大类。一类是西方科学产生并且在现代科学中使用的数量等级参考标尺法与测量程序过程法合一运用的相对量系统,一类是东方用属性度量属性产生属性分量度,再用属性分量度来度量属性的古老量量法则。
我们从西方绝对温度与相对温度的探索之路来分析,可以看到西方相对量系统进入绝对量系统的线性认知艰辛与概率逻辑表达的艰难。
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东方属性度量与属性量度,可以通过或然率的不断修正,得到黄道历法这样精准的时间关系表达数学成果。也就是说,西方的相对量系统,还需要一个后羿射日的属性或然率进化过程。而东方的相对量系统,则是一个经过了后羿射日之后,走进了属性度量属性,属性量度属性的自由空间。
因为西方数学只用了数字的量值性,而属性数学则使用了数字的属性。什么是数字的属性,前面的文章中已经介绍了,二的数字属性就是阴阳,三的数字属性就是序、位、量的三体轮回……。
第四节:绝对量系统科学与相对量系统科学
产生于西方绝对量系统的现代科学体系,可以说是绝对量系统的科学体系。它是建立在公理模式下的精确计算基础上的数学科学。
产生于东方相对量系统的远古形意文化时代的诸多科学内容所构成的科学体系,可以说是相对量系统产生的相对量系统的科学体系。其中流传到现代的,只剩下了黄道历法与中医学两门古老的学说。而
更多的青铜器文化、古陶、瓷器文化、古天文、……,均已失传。但是,它们是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相对量系统科学。而易经文化仅仅只是相对量系统的思想文化,还不具有具体学科的科学性。
当代,古老的中医学在迅猛发展的西医学面前,面临一种发展危机。因为它太古老,太原始。但是,如何来发展它,则面临一个量系统的科学认知问题。也就是说,属性数学的基础理论挖掘与发展的问题关键。这如同一个农民种地,在自己的田里想种玉米,可是,却不知道什么是玉米的种子,不知道玉米的种子在哪里。你说,这地还能种吗?中医也是如此。想发展中医,却不知道中医的基础理论是建立在什么基础科学的框架上,并不了解这个框架的基本规律与基础知识,只限于对现有文献的研究,如同在一锅已经煮熟了的玉米粥里翻来复去的找,你说,能找到一粒能发芽的种子?
中医是产生于相对量系统的科学,它的量结构,是一个用属性度量属性,是用属性量度来测量属性的具体相对量系统科学。它也需要与黄道历法一样,从相对量系统走向绝对量系统。它也需要通过准确的精确计算产生准确的或然率。然而,五千年的文化传承,并没有让中医走向精确的计算轨道。可以说,人类对中医的基础认知,太少、太少,对它的量系统认知太贫瘠了。甚至,绝大多数执来医生,根本就不知道属性数学,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相对量系统,更不知道属性度量属性、属性量度属性的方法。
中国的绝对量系统,是算术,中国的算术,是建立在后羿射日后;从数字线性相对量系统走出来,进入属性相对量系统,并产生数数、万万、率率、量量数学思想完善后的绝对量系统上的一种计算技术。所以,它保留了属性科学的特色,保留了获得或然率唯一准确的原则。所以,它可以计算,体运动的精确属性变化。如千卒渡大漠问题,没有整体的属性运动观,没有属性整体的量系统理念,是不可能在属性整体运动中用属性来度量属性,用属性量度属性的。也就是说,千卒渡大漠问题,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一样,需要一个重新确定量度,重新制定度量程序过程的方法问题。归根结底,就是一个程序设计问题,是一个或然率计算问题,是一个量系统建立的问题,用形意文化时代的语言来说,就是数数、万万、率率、量量问题。
本人在草根网已经写了四个系列文章介绍属性数学了。而且,越写,越感觉属性数学的普及与开拓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意义。而且,由于属性数学被人类遗忘的时间太久远了。理念与概念对深受现代教育的人来说,是一种思想变迁与思维创新。而且,因为或然率研究涉及的内容广泛。持续后继修正的理论又比较深奥。给介绍与接受都带来很大的困难。走马观花的读也只是了解到了皮毛的知识。没有一个台阶一个台阶的攀登精神,又很难得到长足的进步。为此,有的时候,自己也灰心丧气。原因之一,就是算术与或然率在当代科学中究竟应该不应该恢复它的具体科学位置。
算术一词是在上个世纪三十年代,中国政府明令废弃而用数学取而代之的。所以,或然率在字典上,也变成了概率的旧称。在中国现今的教育课程中,至今还没有算术课程与或然率课程。许多国学研究会,与国学团体,也只是读百家姓与易经等诸子百家。大学里开设了易经与预测专业,儒学与道学的学者也可以当上教授。就是没有人研究算术,没有人研究或然率,没有学校开设算术课,也没有或然率研究的专业。所以,一道简单的‘一树二鸟’问题,也没有人能回答得正确。更不用说‘千卒渡大漠’了。属性数学中的算术科学,是或然率的基础。也是或然的精确计算形式。它是形意文化时代数数、万万、率率、量量思想发展到精确计算的最完善或然率判断形式。遗弃算术,就是遗弃了中国文化的根基。我想,现在,应该是给算术科学正名的时候了。是到了应该给或然率正名的时候了。
赵致生的自然方程问世十几年无人问津,算术被遗弃近百年也无人为其正名。其理,同出一辙。
结束语
关于海森堡测不准原理与中国的属性数学一文,本人只写了三章,真是无法再写下去了。因为越写心情越颓丧。越写越感觉属性数学在中国的前途暗淡。来自五千年前的‘有准而有不准’‘无准而无不准’形意数学思想,被外国人自海森堡测不准原理发现到现在不到一百年,就造就了一个原子量纲系统。中国的属性数学的最基本原理自然方程被赵致生发现,在网络上公布了十几年,至今还与远古算术一样,被遗弃在经典数学文化独尊的大潮中,无人问津与继续研究。难!算术命运尚且如此,研究算术的项目还能有什么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