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口腔拜博:东方艺术与神韵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2 20:26:56

东方艺术与神韵

神韵为东方传统文艺的美学标准,也是一种人生境界。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和共同追求。 “神韵”,是指华夏文化中“主客合一”的感性生命体验。它是人的道德、理想、情感、观念升华、超越,达到主客不分、物我为一的一种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淀韵味(客)。其哲学基础是人类在形成与发展过程中与自然界互为对象化的过程。但美学与神韵说却并不就等于哲学。西方美学是从哲学中剥离出来的,而中国的美学神韵,一出娘胎就带着人的筋骨血肉魂,是一种直观感性体验。是与潜意识、思维科学乃至人体生命科学相联系着,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思维科学的交叉,却又不同于哲学的理论概括与抽象。而是带着中国特色的生命体验。神韵的直接根源来自原始宗教迷狂。中华神韵,就是中华民族历史积淀的集体无意识显现。
题解:
一,神韵的定位。神韵是什么?
(一)传统文艺美学标准。它是与一切文艺形式相伴生的。同起源于宗教。明陆时雍谓艺术“有韵则生,无韵则死;有韵则雅,无韵则俗;有韵则响,无韵则沉;有韵则远,无韵则局”。神韵应是一切艺术最高范畴。
(二)也是一种人生境界。冯友兰先生把人分为四种境界,在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之上还有个天地境界。此种天地境界的人知性知天,可与天地比寿,与日月齐光。而且是与天地合一。现通常所说“义薄云天”,就是指这等人。说这等人的境界是“不可思议底”,不可思议,阴阳不测,即可谓之“神”,天人、物我和谐无界限,则可称为“韵”。故人之“天地境界”也就是人的神韵境界。
(三)是中国文化的显著特征与共同追求。
1,中国文化特讲究“一”。“一”这一概念,是指最小,也可指最大;是最具体,也最抽象。是个别,也是一般。最小的“一个”是这个“一”,最大的“一切”,也是这个“一”。这两种概念合在一个字上。《说文》有“道立于一”之说;《老子》有“天得一以清”,一生万物之说;清石涛的“一画论”等都体现了“一”的这种特征。在艺术上常见的还表现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深浅聚散,万取一收”(司空图:含蓄)。可谓寓简于繁,“小大由之”。中国文化之重简约,就因内涵愈小,外延愈大。可以以小涵大,以个别涵一般,以有限指向无限。再展开譬如有、无,虚、实皆如此。《诗经》的秋水伊人,无形有神,故形永且真;《车攻》“无声有闻”,石破天惊。顶尖艺术皆类此。被列为新儒学之列的唐君毅先生说:“以愈少之物界形式,表现愈多之精神意境,而堪为人之精神藏休息游之所,其价值宜为最高”,又谓“虚实相涵而可游,可游之美,乃回环往复悠扬之美”。诗、书、音、画莫非如此。皆与释家非有非无象外之谈通。道家精、气、神,儒学真、善、美都讲“三气守一”。     
2,与“一”相通相似,中国文化特重“自然”。此“自然”二字也是物、理同体。既为大自然物质,也作天然如此之客观规律讲。诗文重自然,讲朴美,返朴归真,也是因为自然这一概念含有物、理统一,体用一体,物我、天人合一的缘故。         
3,中国文化重感性、重情感,重生命整体体验、讲究“领悟”。这常体现在对“气”这一概念的标举上。“气”,也是物质、精神合体的二元基字。孟子“浩然之气”的气就既指物质之气,也是精神之气。艺术上自从曹丕提出文以气为主,一直被作为作品有无生气、生命力,有无神韵的基本条件。
二,神韵的本质。神韵境界为冥物我,消主客的精神状态(主),及其对象化形式中的积淀韵味(客)。主客二者是统一的,统一遭到破坏,或链接出错,神韵就不复存在或呈病态。
三,神韵的哲学基础,即马克思《手稿》中所阐释的人与自然互为对象化的学说,亦即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
四,生理基础。神韵精神状态,为潜意识在一定对象、条件激发下与显意识涌通呈现的一种特殊意识状态。特殊状态不能一概称为病态,其含社会生活积淀,由良性、正面思想道德、情感、认识激发、沟通潜意识所升华的意识状态,审美状态,即神韵境界,不当说成最高层的病态美。
五,神韵产生的历史源头,为人类早期宗教。神韵与宗教迷狂是同一种机制,一脉相承。
六,中华神韵,是中华民族的历史积淀,各国、各民族有自己的特色,但其哲学基础、生理基础、产生机制与根源该是相同的。

神:甲骨文、金文作申形,为申字,象闪电。从示,神妙莫测,超越认识。《易》云《阴阳不测之谓神》。《神也者,妙万物而为言者也》。
韵,《说文》:韵,和也。《玉篇》:音和曰韵也。可见,韵本来是音之和,后引申至其它艺术门类。韵与谐字结构相近,意义相通。说文:韵,和也。从音,员声。裴光远云:古与均同。谐,詥也,与詥互训,皆和谐均匀之意。此和即哲学中“和实生物”、道家“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的和。是中国哲学的基本范畴。神韵的实质就是人们对人与自然“物我为一”和谐境界的直观感悟和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