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德维克族长在哪:越西:马铃薯产业促农增收----凉山日报数字报(2009.08.31)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37:45
越西:马铃薯产业促农增收
2009年8月31日


省内外科研院所专家对越西县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现状和发展形势进行实地考察。



马铃薯产业正在茁壮成长为越西县广大农民群众增收致富的一大支柱。



科学的种植技术和精细化的田间管理,使农民种植马铃薯的效益大大提高。

(一)
马铃薯是我州高寒山区的主要农作物,是高山各族群众的主食。过去,他们靠传统耕种方式,靠种植单一农产品,过着贫穷的日子。
小山村是越西县南箐乡的边远高山自然行政村,海拔3000多米。该村气候条件恶劣,农业生产效益极为低下。
“除高山上恶劣的自然条件外,他们远离科学耕种,这是高寒山区群众致贫的另一个主要原因。”县农业局的马明德局长介绍说。
为改变高山老百姓贫穷面貌,解决高山农业生产技术落后等问题,越西县委、县政府把小山村作为推广马铃薯高产科技攻关示范区。今年春季,在马铃薯栽种季节,县农业局将全县马铃薯高厢垄作栽培技术现场会拉到小山村召开。
一时间,小山村的田间地头,到处是拿着竹杆、拉着绳子的群众,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他们按照高厢垄作种植技术规范全面开展科学种植马铃薯。曾经传统的犁沟和满天星播种方式终于在小山村彻底消失了。这一幕至今还清晰地留在马明德的脑海中。
今年夏季,小山村的马铃薯喜获丰收。同样一块地,今年采取新技术种植的马铃薯,亩产上了2000公斤,实施地膜覆盖栽培的亩产上3000公斤。与过去传统播种方式不足1500公斤的产量相比,分别增加了500至1500公斤。产量的明显提升,让广大群众看到了应用科技的力量。
随之而发生的变化是:过去小山村的群众整日为如何填胞肚子犯愁;如今,小山村的群众成天忙着找土豆销路,忙着将土豆卖掉变成现钱。
(二)
随着人们对马铃薯价值的进一步认识,马铃薯作为“绿色食品”,已成为世人的共识,其广阔的发展前景已经呈现。
越西县作为我州马铃薯生产大县之一,以创建国家绿色食品马铃薯标准化生产基地县为动力,县委、县政府全力将马铃薯生产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科学规划马铃薯产业发展目标,下大力气推进产业发展,下大决心让山区群众脱贫致富。
科学的规划是引领产业提速发展的保障。县委、政府规划以越西河谷和普雄河谷为中心,大力推广良种繁育,强化科技措施,严格生产流程,通过实施规范化栽培,标准化施肥,充分发挥增产增收潜力,并按照“围绕龙头加工企业建设生产基地”的思路,力争在2012年建成优质马铃薯生产基地18万亩,产量达到34万吨,基本保证3家大型加工企业原料需要,创建国家级绿色马铃薯基地10万亩,实现产业效益2.4亿元。
2009年,越西县已经迈出坚实地第一步。今年大春,全县40个乡镇共种植马铃薯面积达13.3万亩。其中,脱毒薯种植面积10万亩,占播种面积的75.2%;双行垄作栽培9.5万亩,占马铃薯种植面积的71.4%。实施马铃薯良种繁育基地建设2500亩,专用马铃薯生产示范基地建设1万亩,省马铃薯高产创建1万亩。
仅大春一季,无论是马铃薯的种植面积还是产量都创下历史新高(2008年,越西县种植马铃薯13.2万亩,总产量24.7万吨,商品薯14万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19元,产值1.12亿元)。
今年全县计划种植马铃薯14.6万亩,预计总产达26.15万吨,商品量15.2万吨,商品率达62%,实现产值1.8亿元,薯农现金收入6900万元以上。
(三)
5月12日,西南马铃薯研究协会、四川省马铃薯研究协会、云南省马铃薯协会,以及省内外一些科研院所的10多名专家齐聚越西,对越西县的马铃薯种植技术、现状和发展形势进行实地考察,专家们深入田间地头,认真考察研究,一致认为:越西马铃薯种植技术、长势、品质均达到相当高度,与其他地区马铃薯生产基地相比毫不逊色。
马明德介绍说,越西县马铃薯种植和马铃薯品质能赢得各位专家的首肯,除越西具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外,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在于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把马铃薯产业作为重点特色产业来抓,并抓出了成效。主要做法如下:
——成立了高产创建活动领导小组和高产创建活动技术专家组,加强了对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技术指导。从源头抓起,切实搞好种薯调剂和农用物资的调运、储备,确保高产创建活动顺利进行,确保马铃薯产业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加强宣传,狠抓技术培训。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各乡镇场集标语、广播、电视等方式加大对高产创建活动的宣传力度;农业局抽调技术人员到各片区驻点,加强技术指导;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方式,积极开展与科研单位的联合,共创高产示范片区;组织开展“农民大培训、品种大示范、技术大推广”活动,狠抓示范和标准化生产,提高技术覆盖率。
——强化田间管理、病虫防治和督促检查。采取跟踪、督查,建立定期汇报制和督促制,按时报送马铃薯高产创建活动进展情况,实时掌握高产创建动态,对于生产中的问题发现一个及时解决一个,加强与财政、扶贫等部门的协调、合作,有效保证资金和物资的到位率,确保高产创建活动有序进行。
——培育壮大农副产品加工骨干企业。在积极抓好马铃薯生产规模和产量的同时,大力发展马铃薯加工企业,延长产业链,提升产品附加值。目前,全县马铃薯精制淀粉年生产能力已达2万吨。
本报记者 刘泱 牟光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