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湖骨笛音乐史: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糖尿病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4:34:57

像接待朋友一样接待糖尿病

 

大洋新闻 时间: 2010-12-19 来源: 广州日报

王雪 著   化学工业出版社

  降糖:细节决定成败

  人生的道理往往是相通的。比如说,细节决定成败,这本是人生的一个大道理,大到治理国家,小到规划家庭,甚至是糖友降糖,细节都能决定成败。

  细节之一:老玉米与黏玉米含糖不同

  玉米含有铬元素,而铬元素又能够激发人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于是,很多患了糖尿病的朋友买回家,代替一部分主食吃。这本是一个好习惯,可是,人们往往喜欢吃糯软可口的黏玉米,不爱吃又难啃又塞牙的老玉米。其实这是一个误区。黏玉米所含的淀粉量要远远高于老玉米,吃老玉米更容易控制血糖,老玉米中的铬元素普遍高于黏玉米。

  细节之二:茶是茶,茶饮料是茶饮料

  中国人自古就有喝茶的习惯,对于糖友来说,咖啡不敢喝,可乐不敢喝,天天喝白开水嘴里又没味儿,偶尔改善一下口味,就想喝点茶。有的糖友为图省事,就从超市买几瓶喝,喝的时候高高兴兴,喝完了垂头丧气——血糖又升了!

  您发现没有,超市里卖的塑料瓶装的红茶、绿茶、乌龙茶,“茶”字写得很大很明显,可是往往在不起眼的地方写着“饮料”两个字——其实,这不能算作严格意义上的茶,而应归属于茶饮料。茶饮料里面加上蔗糖,糖尿病患者偶尔喝上几口并无大碍,可如果拿它当白开水喝,血糖肯定超标。要想喝茶,您不妨去买名副其实的茶叶来泡茶。

  细节之三:谁说无糖食品不含糖

  中国是一个美食的国度,一年到头,不要说平常,仅仅是节日,就有无数的美食可供享用。这一样样的美食看上去诱人,听起来喜人,可对糖友来说真是既馋人又折磨人——含糖太多,怎么敢吃啊?

  于是,市场上就有了种种“无糖食品”,诸如无糖元宵、无糖月饼等。这些食品号称不添加任何糖类,很多人吃完后血糖还是超标。

  实际上,号称“不添加任何糖类”的无糖食品本身就是淀粉做成的。淀粉不甜,但是吃进肚子就会变成糖,同样会升高血糖,所以,无糖食品吃的时候也要相应减去主食的量。

  细节之四:酸奶中的甜蜜陷阱

  酸奶是个好东西,可以补钙、补充蛋白质,还含有益生菌,对消化有好处。近年来的研究表明,适量喝酸奶可以有效抑制女性阴道内的有害菌。因此适量喝酸奶更加有益,但酸奶也会升血糖。

  其实,在食品公司制作酸奶的过程中,是用蔗糖作为发酵促进剂的,因此,酸奶中或多或少都含有一定量的糖。食品公司常常会在酸奶中添加蔗糖、果汁、水果碎块,这样酸奶中含的糖也不少。

  细节之五:黑巧克力纯不纯很关键

  黑巧克力对心脏有好处,还能软化血管,抵抗自由基,黑巧克力能提高胰岛素的活性,帮助糖尿病患者更好地控制血糖。

  需要注意的是,市场上卖的黑巧克力有很多在制作中加进了糖,有的还加进了果仁,这样的黑巧克力吃多了会有升高血糖的风险。您在市场上选购黑巧克力,选择纯黑巧克力(不加蔗糖和果仁的)较好。

  细节之六:感冒冲剂与咳嗽糖浆:糖友要慎服

  感冒冲剂和咳嗽糖浆几乎家家必备,但是,糖尿病患者就不能随便吃这些家庭常备药,因为它们含有一定数量的糖分。您可以购买无糖型的感冒冲剂和咳嗽糖浆,或听从医生或药师的建议。

  糖尿病是一根松开的鞋带

  有这样一个故事:

  在世界田径大奖赛的赛场上,两位来自于不同国家的劲敌在为冠军而拼搏。发令枪响了,两个人像箭一样冲出去,把其他选手远远抛在了身后。这似乎注定是一场殊死决战。突然,人们发现,跑在最前面的蓝衣选手不停地低头,顺着他的目光大家发现——他的鞋带开了,然而如果这时候停下来系鞋带,冠军无疑就会拱手相让!蓝衣选手明显受了影响,冠军属于原来跑第二名的红衣选手。就在大家都为蓝衣选手因为一次小小的意外与冠军擦肩而过而扼腕叹息的时候,红衣选手发表了冠军感言:“我的鞋带在起跑后也突然开了,然而,我装作没看见,只是在跑的时候更加小心,以免踩到它。”

  对于糖尿病患者来说,糖尿病不也像一只松开了的鞋带吗?我们不过分地被它牵扯精力,反而平静地接受这个现实,把它当成我们身上理所应当的一部分,更加谨慎地跑完余下的人生之路,有谁说我们不是冠军呢?

  傻笑能对糖友有益

  研究发现,笑对人类来说,不仅仅是情绪的表现和社交工具,它还是天然营养品。笑特别是傻笑带来的肌肉运动和神经内分泌功能的改变,对避免血糖过度上升有好处,还能提高免疫力。

——砸砸手腕降降糖

  “张大民”和“云芳”是一对患糖尿病的两口子,他们失望过,迷惑过,气馁过,但最终携手走上健康新生活。我问“张大民”和“云芳”两口子,血糖控制得这么好有没有什么独家秘技?

  禁不住我的软磨硬泡,眼前这憨厚热情的两口子把他们的绝招传授给了我。经过大民两口子的许可和中医专家的认可,我把它写出来,奉献给广大读者朋友。

  绝招其实很简单:就是每天早晨、中午、晚上各利用10分钟的时间,一只手握拳,用关节突出的部位捶击另一只手的手腕部位,手腕内侧、外侧都要砸到,一圈圈儿地捶击,直到手腕发红、发热为止;然后更换另外一只手。手部完成之后,用同样方法捶击脚腕部位。需要注意的是,不能空腹操作,最好在饭后一个小时以后进行。操作时挺身坐直或站立,细心感受手腕部位血脉流通的感觉。

  让我啧啧称奇的是,如此简单的方法,怎么能帮助身体调节血糖?怎么能让身体强壮起来?中医专家告诉我,人身上的穴位星罗棋布,但不是凭空出现的,每一个穴位都与相应的脏腑相对应,每一个穴位都有它自己的阴阳和五行属性。《说文解字》对穴字的解释是“坑”,今天我们说洞穴、巢穴,用的也是坑的意思。可是我们看身体表面,并没有坑坑洼洼的地方啊?那“穴”从何来呢?其实,中医认为穴位是精气汇聚的地方,精气填充至此。

  人类漫长的进化过程中,产生了自愈的本能。在无数次的偶然之中,我们的祖先意识到了身上这些穴位奇妙的疗伤治病功效,于是,经络学说产生了。我们身体上的每一个穴位就好像一味中药,每一条经脉就如同一剂汤药。而手腕、脚腕正好是每一条手足经络都经过的地方。按摩手腕脚腕可激发手足十二经脉的精气,打通淤积在身体中的滞浊之邪,唤醒身体自我的平衡,激发生命自愈的本能。

  留心注意观察生活的朋友可能会发现,中医大夫诊病的时候,让您伸出左手,给您号号脉;再伸出右手,同样再号号脉。西医大夫就不一样了,拿出听诊器,开出检查单,整个一溜够。为什么中医西医有这么大的区别?中医大夫仅靠摸摸小小的两只手腕,就能代替西医全套的检查设备吗?

  这里面的门道就多了。中医讲究整体观念,把人当成一个整体,就像一盘棋,棋子和棋子虽然在距离上有远有近,但是,任何两个棋子都是有关系的,挪动任何一颗棋子,整盘棋的局势都会发生变化。棋子是“形”,棋子与棋子之间的关系、整盘棋的局势是“神”,中医很讲究这个“神”的作用。所以说,中医是个关系学,理顺了脏腑之间的关系、经络之间的关系,病自然会好。可以这么说,没有哪个器官能分开看,没有哪个组织能单独存在,人就是一盘棋,下得好,身体就健康;下得不好,病就来了。

  再回过头来说手腕。中医大夫号脉号的是“神”,是脏腑状态、功能在身体体表的反映。中医大夫把他的三个指头搭在您左手的寸、关、尺部位,号的是您心、肝、肾之神;右手的寸、关、尺部位,号的是肺、 脾、命门之神。所以我们有时候在诊脉的时候会听见中医大夫说“您心火太旺了”“您肺气不足啊”“您脾胃不和”,这些全都是相应脏腑的“神”告诉医生的。手腕是个很神奇的部位,方寸之地,反映出内在脏腑的状态和功能,就像是一个故意装反了的门镜,透过它,屋内情景一览无余。西医检查手段固然高精尖,但在五千年前,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用“门镜”做到了。

  生活中我们常会听人现身说法地宣传,戴玉镯子、玉手链吧,戴上就会发现身体好了很多,精神头也大了,还不爱生病。其实,这跟手镯、 手链本身关系不大,倒是跟手腕部位天天被动地受到按摩和刺激有关系。

  所以说,花几千几万块钱买个翡翠手镯戴着,还不如天天捶捶手腕更健康更实惠。

  上下班路上,散步的时候,吃完饭看电视的时候,在所有方便砸手腕的时候,糖友们不妨砸砸手腕降降糖。

  最好的大夫是自己

  中医自古就“道法自然,医法自愈”的说法,人人都能成为自己身体健康的主人,关键是自己如何去做身体这个纷繁庞杂的大公司的CEO,如何运筹帷幄地把握身体的状况。平时少看电视、少玩电脑,少在钢筋水泥的楼房里待着,多运动,多亲近自然,留多一点时间给自己,放松身心并且细心观察身心的感觉。

  我们的身体是最忠实于我们的,你善待它,它忠实于你;你不善待它,它仍然忠实于你,直到油尽灯枯。其实,医生只是在关键的时候拉你一把,真正救自己的,只有自己。

掌握5个法则,玩转胰岛素  

  我是学中医出身,对于给自己注射胰岛素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但是在采访中我发现,很多糖友在最初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的时候,都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眼前这对夫妻也不例外。

  “张大民”告诉我,虽说他是个五大三粗的大男人,可是对针管之类的东西非常过敏,最初自己给自己注射胰岛素简直就是受罪:手哆哆嗦嗦地,还没挨上皮肤,就抖得像筛糠,好不容易找准了位置,又把握不好该朝哪个方向扎,扎多深合适。每次都是牙咬了又咬,脚跺了又跺,胰岛素还是没打上。在这方面,妻子的天分就高多了,自己注射之后,还给丈夫注射。“怪不得医院护士都招女的呢!”他经常这样调侃。但是,调侃归调侃,他不能一辈子依赖妻子吧?遇上妻子出差在外,他硬着头皮也得往身上扎。时间一长,他胆子大了,经验也越来越多。而且,还总结出一套法则来。

  (1)、“30法则”:就是饭前30分钟注射。不要早也不要晚。早了血糖降下来饭还没吃进去,血糖就会过低,容易发生低血糖反应;晚了饭都吃进去消化完了,血糖升上去了,胰岛素还没有起到作用,这不成了马后炮吗?所以,这个时间要掐准。家常便饭好掐时间,遇到外出吃客饭可怎么掐时间呢?菜上晚了,迟迟不能吃上,您可以先喝上几口甜饮料垫垫底,以免血糖降得太低。等饭菜来了,再适当扣减喝甜饮料摄入的糖分;菜上早了,还没到半小时,饭菜全齐了,总不能瞪着眼睛看着别人吃吧?这时候可以先少量吃一些不怎么升血糖的食物,比如魔芋、木耳、芹菜,等到半小时后再正常饮食。

  还有一种方法,通过选择不同的注射部位来随机应变。各个部位对胰岛素吸收的快慢速度不同,从快到慢依次是:腹部肚脐周围>上臂外侧>大腿外侧>臀部外上侧。也就是说,肚脐周围如同快速反应部队,速度飞快,招之即来,如果吃饭提前了,就要赶紧调来快速反应部队来应付敌军,注射吸收快的地方,比如腹部肚脐周围;臀部外上侧就如同步兵,速度慢,如果吃饭晚了,就要注射吸收慢的地方,比如臀部外上侧。这样一看,摆平高血糖就如同调兵遣将,吃什么、何时吃,这是敌情;用多少胰岛素、注射在哪儿,这是策略。

  (2)、“45法则”:就是45度进针。胰岛素讲究皮下注射,皮下的意思就是皮肤以下,肌肉以上的部分。没学过解剖,更没掀开皮肤研究过,这个“皮下”该怎么找呢?捏起皮肤,注射器或注射笔与皮肤呈45度角进针,就正好能够打到皮下。

  (3)、“2快1慢法则”:以前害怕打针,其实并不是因为长长的针头看上去吓人,也不是因为看见拔针的时候出点血就头晕,而是针头在一进一出的时候真是太疼了。一位资深护士长给我透露了一个打针不疼的诀窍,就是进针、出针的时候尽量速度快,皮肤还没有感受到疼痛的时候,针已经迅速离开了;在打药的时候正好相反,要尽量慢一些,捏起皮肤的手要慢慢松开,让药液缓缓进入身体里。用这个诀窍一试,嘿,还真不疼了。此外,在进针之前,可以先在皮肤上轻轻试试,找感觉不太疼的地方扎。人皮肤上神经的敏感程度并不一样,只要细心就能发现哪里适合注射。

  (4)、“1条线法则”:尽量保持进针、出针的路线笔直,不偏不倚,从哪儿进就从哪儿出。道理很简单,打针就像打隧道,从哪儿进去从哪儿出来,隧道是个管道,开口就只有针头那么细;要是出针与进针的路线偏离很大,那么针头离开皮肤的一刹那,隧道的开口就会远远大于针头的粗细,相当于皮肤硬生生被豁开了一个大口。这样能不疼吗?

  (5)、“2.5法则”:每次注射胰岛素,要选择新的注射点,这个新的注射点至少要与原注射点相距2.5厘米,大约有1指半宽。这样有利于胰岛素的吸收和伤口的愈合。

  用胰岛素≠病情加重

  很多糖友都害怕使用胰岛素,一听说谁用了胰岛素,就断定他的病情加重了。其实不然。是否使用胰岛素,与病情轻重有关,更与糖尿病的类型、患者身体状况等多种因素有关。举个例子说,一个年轻的1型糖尿病患者,比如我,病情很轻,但是需要使用胰岛素;而一位70多岁的2型糖尿病患者,病情严重得多,还出现了眼部并发症,但是他通过改变不良生活方式和口服降糖药治疗,血糖控制得很好,就不用胰岛素治疗。

  使用胰岛素真的会上瘾?其实,胰岛素不是毒品,不会使人上瘾。有些患者在医生建议下使用一段时间的胰岛素,让自己的胰腺好好休息,尽量保护残损的胰腺功能,等血糖稳定了,还可以撤掉胰岛素,换上口服降糖药。

  还有的1型糖尿病患者一直使用胰岛素,也能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和工作,也能够长寿。

光脚踩泥地,血糖竟然正常了

  一个晴朗的午后,在崇文门教堂外的咖啡馆,我见到了她:满头银发丝丝不乱,声若洪钟。她叫方华(化名), 是一位退休翻译,如今是教堂唱诗班的老师,也是老年合唱团的指挥。看不出来,她已经66岁;更看不出来,她是一位有着26年糖龄的老糖友了。

  每一位糖友都有自己的一套养生、控糖绝招,那么,眼前这位神采奕奕、充满激情的老人,是不是也有不为人知的秘方呢?

  说明了我的意图,没想到她大方地说:“也不算什么秘方,算是我自创的养生方法吧。”我眼前一亮!没想到她的秘方说出来,让我大跌眼镜:原来就是光着脚丫,在泥土地上走。这算是哪门子养生方法啊?我哭笑不得。

  看我这副难以置信的表情,她笑了,带着我来到不远处的东单公园。方华开始示范她的踩泥土养生法。只见她信步走到松树林中,脱下鞋,再脱下袜子。她示意我照着她的样子去做。“必须踩泥土地。”方华告诉我,只要天气允许,她每天早晚都会来这里走上半个小时。

  自从每天光脚行走,原先吃的拜糖平减了量,血糖依然非常令人满意。这个养生法好几个糖友都试过了。有一位53岁的先生,原来吃消渴丸每天3次,每次10丸,血糖刚好到高限上。行走两个月后,消渴丸每天吃两次,每次5丸,血糖很理想。另一位糖友女士49岁,身高1.58米的她体重达到75公斤,血脂高,糖化血红蛋白异常,行走半年后,体重减了17斤,糖化血红蛋白也正常了。大家共同的感受就是:越走越舒服,越走越健康。

  泥土,何以造就降糖的神话?在图书馆一排排的中医古籍之中,我终于揭开了谜底。堪称中国古代智慧之精华的奇书《周易》认为,人属于“坤土”。《黄帝内经》有“同声相应,同气相求”的说法,意思是,同样属性的东西容易凑到一起,也就是“物以类聚”。人既然属土,那么就与自然界的土壤分外亲密,人与泥土亲密接触,通过泥土对人的作用,可以治愈疾病,休养身心。我惊讶地发现,赤足走路竟然不是今人自创,《黄帝内经》早已经记载了古人就有清晨起来赤足、散发在庭院中行走的养生习惯。无论是中国古代哲学,还是医学,都十分讲究五行在人体健康方面的应用。《黄帝内经》把五行、五方、五脏、五季的对应关系阐述得十分清楚:

东方属木,对应肝,季节为春;

南方属火,对应心,季节为夏;

  西方属金,对应肺,季节为秋;

  北方属水,对应肾,季节为冬;

  中央属土,对应脾,季节为长夏。

  细心的人会看出其中的玄妙之处:五行中,土处在最特殊的一个位置,不偏不倚,居于正中。五脏中,脾处于最特殊的位置,不上不下,也是居于正中。居于正中的位置,有一个得天独厚的好处,就是它可以起到“纠偏”的作用,就像站在十字路口的交警能够指挥四面八方的交通一样,哪个脏腑有了不良倾向,太过了,或者不及了,居于中央位置的脾就能及时调整。

  脾土如此重要,却是糖尿病患者的一个软肋。中医讲“脾失健运,痰湿内生,化成内热,耗伤津液,发为消渴”。一连串的问题,很像多米诺骨牌效应,骨牌的第一张,恰恰是脾。

  那么,光脚踩踩泥土地,让“泥土”和“脾土”串通起来,让自然界的土去激发、补充人体的“土”,自然对糖尿病人有好处。现代中医又是怎么解释的呢?

  一位研究中医推拿学的教授分析说,泥土是一种很好的按摩材料。光脚走在泥土上,土质对脚底起到均匀的刺激,松软湿润的土质能够恰到好处地贴合脚底,并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这是任何手工的按摩都达不到的效果。此外,土质中的小石子、小沙砾能对脚底的穴位进行中等强度的刺激,每走一步,都是一次脚底按摩。

  物理学上的解释更有意思:物理学家研究发现,人类能够合成数以千万计的化学品,这些化学合成品都是自然界所没有的,比如化纤、尼龙、聚酯等,这些材料穿在身上,用在手中,不知不觉产生了无数的静电电荷,日积月累,人成了负载这些电荷的大电池。

  可是,人体本身是个生物电磁场,人成了大电池之后,与自然的平衡被阻隔,被更改,就会生出病来。所以,当人头顶蓝天,脚踩大地的时候,是在自我放电,把身上积累的静电电荷释放出去。

  接接地气养养生

  如今,人“接地气”的机会越来越少。在高层写字楼里工作的人,不妨中午休息的时候到楼下走走,接接地气。并不是走在地面上就叫“接地气”。最好光着脚,或者穿布鞋,走在土地上,才有效果。穿着皮鞋、旅游鞋走在柏油路上、人行道上、商店里、超市里是接不到地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