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影子的句子:正视90%贫困人口在农村这个问题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4 04:03:56

正视90%贫困人口在农村这个问题

    •洪巧俊

世行发布报告称中国贫困线与国际标准差距悬殊,中国仍然有2.54亿人口每天的花费少于国际最新贫困线,远高于中国官方估计的农村1500万贫困人口。中国的农村贫困人口依然占全国贫困人口的90%。世行报告还指出,尽管中国的农村地区更为贫困,但“整个国家高度分权化的财政体制却持续地偏向城市”。 (200949日《中国青年报》)

对于世行发布的中国贫困人口的情况,应该如何看待?在我看来,应采取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中国在解决贫困人口问题上的成绩是令世界瞩目的,在这样一个占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大国,不仅解决了温饱问题,还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这本身就是对世界的一种贡献。当然,我们在看到成绩的面前,更应实事求是地寻找差距,正确看待存在的问题。

普遍的经济增长是中国贫困人口大幅度减少的一个重要原因,但如果只有普遍的经济增长,而没有专项的扶贫政策和财政专项扶贫资金的支持,也不可能取得现有的成就。世行指出中国有2.54亿贫困人口,并不是否定中国扶贫的成效,而是指出中国的贫困线为国际贫困线存在差距。2008年底之前,中国政府确定的贫困线为人均年收入785元。该标准按照2005年的美元购买力平价约为人均每天057美元,而按照美元兑人民币现行汇率则只有人均每天031美元。这与世行推荐的人均125美元的贫困线相比,显然很悬殊。但之后我国实施了新的扶贫标准,将贫困线提高至人均年收入1196元,但这一新划定的贫困线与国际贫困线数字依然偏低。人均1196元这个新标准,扶贫对象却覆盖了4007万人,将使我国扶贫面扩大近1.6倍,增加扶贫对象2310万人。提高扶贫标准,是扶贫开发取得巨大成绩的结果,也是国家经济实力提高的体现。国家的经济实力增强了,才有能力惠及更多的穷人。

上调贫困线标准,会使得政策关注的重点瞄准适当的群体,这是毫无疑问的。只有让我国的贫困线与国际贫富线接轨,采用高标准的贫困线标准,才会加大扶贫力度,才会进一步缩小城乡差别、贫富差别。但政府会考虑财政支出问题,采取递进式提高贫困线标准,从2000年的785元到今年的1196元,提高了411元,这个幅是比较大的,但与我国的财政增幅又是不成比例的,我国自1995年以来,税收连续多年平均增长20%。如果按照世行报告提出的增加扶贫投入的政策框架,中国需要新增扶贫投资1546亿元,也不过是中国2007年中央和地方总税收的31%,占2007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总量的06%。2007年我国的财政收入是5.13万亿元,去年 6.13万亿元,增加了1万亿元,拿出新增扶贫投资1546亿元并不难。再说我国公款招待、公车消费、公款旅游这三项每项的开支都超过了2000亿元,都比这新增扶贫投资1546亿元要多,我们也没有理由不增加这笔资金。

世行报告指出,尽管中国的农村地区更为贫困,但“整个国家高度分权化的财政体制却持续地偏向城市”。这种偏向却是历来的,从计划经济年代开始,国家的统购统销政策汲取大量的“剪刀差”,使资源配置向城市、工业倾斜,使得农业基础十分薄弱。农民到老都像牲口一样不能卸套。农业税也到前几年寿终正寝,在之前,农民只要还有一口气完粮纳税,哪怕他们九十岁一百岁,也照样按人头摊河工劳役。如今城市繁华盈实了,农村却落后贫穷了,但投资仍然倾向于城市。远的不说,就拿4万亿投资来说又有多少用在农村和扶贫上?

农民要脱贫致富,就要有可支配资金,2008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81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761元,也就是说,城镇居民的可支配收入是农民的3倍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实打实的票子,但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包括口粮、柴火,甚至来年的种子也算上了,真正的可支配收入并不多。其实那90%的贫困人口可支配收入就更少,没有资金又如何发展生产,摆脱贫困?

要使更多的农村贫困人口脱贫,国家不仅要大力增加农业基础设施的投资,而且要倾斜于农民社会保障上的投资,让他们真正享受国民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