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斯提亚cosav有几部:棋与人生--读卡斯帕罗夫自传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02:23:37
           

这是一本非常优秀的书,值得每个想成为优秀的人一读。

 谢军的翻译很流畅,让我意识到女棋王能成为女棋王,绝不仅仅是会下棋。

 在卡斯帕罗夫看来,国际象棋和政治其实没有什么两样,不同风格的人对抗,不同的策略对抗,不同的优势对抗,最重要的是,这是一场长期的对抗,在这场对抗的马拉松里,生存到最后的人不是天分最高的那个人,而是自我适应能力最强的人。

 1985年卡斯帕罗夫年仅22岁就成为世界棋王,他说自那以后人们不再关注他的对局和比赛,而更多想知道他是如何获得这些前无古人的胜利?他是如何刻苦努力的?他能计算多少步棋?比赛时都想些什么?是不是有惊人的记忆力?吃些什么?每晚睡觉前都干什么?总之,棋王成功秘诀是什么?

 每个人都关心棋王有没有一种特殊的方法,或者他是不是一种特殊的材料,假如是前者,每个人觉得这个世界肯定有一幅灵丹妙药,一旦自己找到,就可以沿用走向成功,如果是后者,那么自己的不优秀就是一种理所当然。

 但是棋王说:他下棋只是因为妈妈要求他刻苦,他算棋取决于当时的局面,他记忆力不错,但并非惊人,你可以理解为他把有限的记忆力都用于记忆棋局了。

 你知道我们这些拥有天分的普通人,就好比赫胥黎所担心的:“在未来的新世界,每个人都被动接受太多信息,让人无法自拔,最终沦为自己欲望的奴隶”。

 棋王厌倦别人一遍又一遍问他是如何思考,他发现与其找出一个一劳永逸的聪明回答,倒不如实实在在去探寻这个问题的答案,所以,棋王写了这本书。

 这就是棋王为什么是棋王,他说:成功的方法是一种秘密,因为你只能通过分析自己的决策才能找到它。没人能教你如何更好地制定决策,但你可以自学。

 我的理解是成功的方法不是模仿得来的,你当然可以分析别人的决策过程并模仿,但一定要不断自己去试,自己去总结,自己去完善改进,才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从这个意义上讲,一切成功者有赖自我觉悟,而不是他人灌输成功学,你莫非真的相信有一种武功叫灌顶?

 熟悉国际象棋的人不会忘了双卡大战,卡斯帕罗夫说起这位影响他一生的对手也是非常尊重。他说如果不是卡尔波夫通过马拉松棋局不断试探和发现他的弱点,让他意识到发现自己弱点的重要性,他是无法取得后面如此巨大的成功。

 有时候成功真是运气或者偶然性因素,或者仅仅依赖你的天分,要想持续成功大部分人会告诉你要勤奋刻苦,这个是必要的,我也承认,但是卡斯帕罗夫告诉你一个更重要的点就是:发现自己的缺点,以此分析自己的决策过程会存在哪些失误和陷阱,然后改进和完善它。这点让我非常佩服,也和我的经验相符。我从来不认为刻苦是我在某些方面有所积累的根本原因,而是我不断在改进我的策略。

 比如我推广我的书,手法一直在变,为什么?因为我发现自己很多个性和才情上的缺点,那么就得寻求别的方法来弥补,才能最快达到目的。

 最成功的进步来自自我分析,在中国古人把这种品质叫做自省。而我们当下,智识越来越丰富,视野也越来越宽广,每个人也越来越习惯指责别人如何不是,而忘记了,真正的进步来自自省。

 没有自我的觉悟,是不可能让他人觉悟,虽然自我觉悟得早的人,会遇到不被人理解的痛苦。

 我理解棋王的决策分析,其实就是讲一个人的思维范式,范式一旦定型,就具有快速复制解决类似问题的能力,在很多场合你将比不具备范式的人具有强大得多的力量,但是一旦遇到新的问题,你可能是弱点最大的那个人。

 棋王引用爱默生的一句话:“知道事情该怎么做的人总是能找到工作,同时知道事情为什么这么做的人则总是能成为他的上司”。

 成为领导的人要具备的能力是,在现有的范式找不到出路的地方找到路。这点恰恰是大部分人的弱点。

 而且我很佩服棋王的一点,他非常严肃指出不要把成功押在对手犯错身上。我的理解是不要幻想对手犯低级错误,有这种概率,但持久成功不能建立在这种概率上,必须是你在一个长期对抗过程中不断寻求刺探对手弱点,然后设计策略诱导他犯错,这种错对手犯了也不掉价。

 有时候最佳的进攻是防守,有时候最佳的防守是进攻。棋王说,最好的领先者能够发现并理解局势中的特定不平衡和关键因素,并凭借这种理解设计出相应的策略。

 我在《超越对手-大项目售前售后的30种实战技巧》中专门谈过这个问题,这就是不确定性,不要总是企图在边界清楚情况下解题,不要总是期望环境一成不变,项目里面最大的确定因素就是项目一直在变化,有新情况,新意外,新资源,当然,更多的是新问题。棋王都说自己无法左右局势,但是可以顺势而为。

 记住棋王的提醒:国际象棋以一种非常清晰的方式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的力量,每步棋要有后果,要么符合战略,要么不符合战略。如果下棋时不经常问这个问题,你势必会输给那些具有连贯计划的对手。

 假如你把这个战略理解为目标,不管是大目标还是小目标,你就明白大部分人的失败之处。普通人常常为自己的改变找了很多理由,但是这些理由往往都背离了他的目标。

 假如你问很多人职业生涯的目标是什么?他们很多人会告诉你钱不是问题,要选择自己热爱的事业,但当他跳槽时,事业不是问题,问题是你开多少钱?

 其实最简单的思维就是,在任何一个行业你成为顶尖者,你的收入都不会太低。但是你已经偏离了目标,你注定要浪费很多时间在自己不必要的选择上。

 这里我可以提前剧透一个秘密,我们的《说服力》系列不是因为第一本写得好就计划写成系列,而是一开始我就想到应该写成系列。我有很多09年的原始沟通邮件来证明这一点。当然这个目标并非是每本具体写什么的目标,而是一个宏观的目标,有了这个宏观目标,我们就清楚每一本应该有侧重,避免重叠,避免交叉,也要相互支撑起一个完整的体系,最终便于改版升级。为此我设计了一个完整的推广链条“网络爱好者--书籍读者--付费学员--高级合作者”,在这个过程中,我不知道会有什么新的变量和资源,但是事实是,有了一个系统策划,任何新的事情和资源都很容易纳入为这个系列推广的目标中去。而且对于不符合目标的诱惑,我们也很容易进行拒绝。

 所以我相信在我出版《说服力》系列的时候,虽然有很多同类的优秀书和作者,但他们的PPT的书要长期热下去,很难,因为他们只有一个愿望,没有系统的策略和连贯计划支持,不但投入大,而且回报少,根本无法坚持下去。

 在我推广自己的书写博客的过程中,不下20个人问我有多大的一个团队,我告诉他只有我一个人,他们根本不信。

 他们的逻辑是,一个人要完成大学老师工作,要出去培训,要写书,要天天更新博客,还要陪家庭,这根本不可能。

 可是我为什么能够找到这种方法,第一我有在不同行业服务的经验,我没有固化的范式束缚我;第二我是一个项目经理,关注目标和策略是我的基本方法论。当你跳出所谓资源约束,你会发现,这个世界没有什么不是你的资源。

 比如一个经典的案例就是,我非常喜欢科学松鼠会和果壳时间,也知道他们做科普公益非常不益。于是我主动联系他们愿意在书中介绍他们的讲座PPT,要知道,他们的PPT质量不是一般的高。并提供官网链接,这对他们固然有好处,我也不亏,因为他们自然会在微博上投桃报李。假如一本书可以这样自然植入对大家都有好处的事情,还能保证书的品质,还能认识一帮PPT高手,何乐而不为?

 在没有资源的地方,就这样被我发现了资源。类似的牌,我大概前后做了十多张,就是从没有资源的地方创造性整合出资源。

 要发现这一点,你就得站在全局去思考,而不能局限在一本书上面。

 很多人分析问题只能走到定性这一步,但只有进入定量分析你才有前途。比方说很多企业感觉网络推广就是一个无法定量的过程,依赖拍脑袋决策,可真正的专业推广人士都是依赖数据做分析,而不是经验,当然我们不排除经验的作用,特别是一些牛人的经验,要重视,但必须经过数据的验证,这样我想起里根的一句讲核裁军的名言:“信任,但必须要核查!”。

 当然你也要注意,在一场大的战略中,会有很多的战术调整。比如我们将来的说服力三到底写什么,现在还没有完全定,因为我还在等,等读者对《说服力二-工作型PPT该这样做》这本刚刚发行的书的反馈。只有我看到足够多的反馈了,我才能判断我下一步构思是否科学可行。假如我发现有问题,那就得立即调整,但是这不是战略调整,而是战术变化。

 不要把长期计划想得太细,没有用,但一定要把长期目标想得很清楚,那是你真正想要的。人生的纠结,就是每到一个阶段,就不太清楚自己的长远目标到底是什么,然后就老了。

 棋王引用塔塔科维尔的话说:“战术是指当有可为时知道如何为之,战略是当无可为时知道如何为之。”

 有些人对战术很敏感,却缺乏对战略的感知。这种人在中国特别多,精于算计却无法改变大局,却沾沾自喜自鸣得意。比如中国现在很多人大骂铁道部负债修高铁,是对还是错?

 从战略上讲,中国这么大的国家需要高铁,节能,运力大,节约时间。从战术上刘志军是冒进了,但是战略并没有错。

 中国经济不可能持续增长,迟早财政要遇到巨大危机,人口红利已经入不敷出,现在不抓紧修,将来想修,一没有人,二没有钱,做不起来。

 毛主席当年修了10000公里铁路,真正发挥经济效益还是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改革开放,不能不在一定程度上感谢毛泽东时代国家打下的一些基础建设。

 我个人认为刘志军修高铁是同样的性质。说句实在话,政府的钱浪费在高铁上,还有条路,浪费在某些方面,什么也看不见。

 至于修的过程中的腐败问题,工程质量问题,债务问题,其实都是战术问题,不能因此否定高铁战略。

 棋王认为:最伟大的国家领导人,要能在和平时期知道做什么不做什么,因为,未来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中国古人把这个叫未雨绸缪。

 我个人觉得这个世界几千年来最大的进步不是思维方式的进步,而是技术的进步。通过技术进步我们不断挖掘出原来我们不能关注的信息,信息的洪流给我们源源不断提供细节,数字,计算和分析,提供各种管理的工具,使我们特别容易关注到原来根本无法关注的细节,很容易得到各种精细化的战术,但是我们往往忘记了,我们的根本目标是什么?

 比如轰轰烈烈的节能减排,我看到很多人说用电就是绿色的,我觉得很可笑。

 哪些电哪里来的?不是烧煤来的吗?哪些煤是绿色能源吗?电能传递和转换过程中没有耗费吗?把用煤换成用电不过是把属于你的碳排放量转移到另外一个地区而已。

 真正有效的措施还真是拉闸限电,因为限制了人类的消费和生产,就从根本上限制了碳排放量。当然,拉闸限电也是一个正确的目标使用了错误的战术的典范。

 棋王说在复杂棋局中计算能力并不如对局面的认识能力更重要。人并不能如计算机一样一秒种运算上百万步棋,但可以选择一个最合理的局面下博弈。这就是简化,简化到极致,就成为人的直觉。

 人是否该信任自己的直觉,这点很难讲。我个人的体会是直觉很准这个说法绝对是自我欺骗,直觉是可以随人的经验,想象力和记忆力不断进化的,它不是某个偶然天生就具有的东西。

 不断做决定,不断积累做决定的经验,最后你将拥有良好的直觉。

 大部分人喜欢寻求名师,寻求达人,依赖他们为自己做决定,这样的后果就是名师和达人们的直觉在不断做各种决定中变得越来越好,你也越来越崇拜他们,越来越依赖他们。

 这可不是个好事情。

 棋王也指出,任何天赋都需要坚持,必须进行刻苦的练习,但这些练习得和你长期目标一致,你才有可能获得巨大的成功。

 棋王为此有个习惯,坚持生活规律,不轻易破坏自己的安排。这点我和棋王很像,我即使是周末,即使是长假,作息时间也不会太大改变,一旦身体适应了某种习惯,就可以保证必要的效率,除非你准备挑战更高的目标,需要调整你的平衡。

 棋王说一旦觉得一件事情变得简单而重复,他就知道该为自己的能量找个新目标,这点正是我想说的,大爱。人要知道自己在某个领域的天花板在哪里,到了,不要寻求突破,而是寻求转身。

 知道何时突破,何时转身是一种智慧。

 好比棋王说在最优决策和最快决策之间,这也是个很难把握的变量。棋王经常提出用速度换时间是可行的。其实这点我非常认可,很多好的局面是此时此地,一旦错过,就变成了彼时彼地,失去了时效性,再好的战术也变成了错误。

 而且当你在时间的压力下,你往往失去了对局面的冷静,你往往因为时间压力,或者其它的压力,忘却了目标。

 比如说很多人承认婚姻幸福不依赖房子,但是房子却往往成为姻缘的最大杀手,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擅长在一个长周期内制定战略,逐步实施。

 耐心是成功的一项法宝,但是我们往往将自己置于时间的压力之下,然后开始不断犯错。

 这只能导致出局。

 能深刻理解“慢比快快”的人,才是最有前途的人,可是很少人懂得“慢比快快”的关键和驱动力在何处。

 当我准备推广我的PPT书和课程的时候,我没有名气,没有口碑,甚至没有作品,但是我有一个七年计划的轮廓,今年不过是第三年。

 很多人认为计划不如变化快,这种观点忽略了长期计划和短期计划的不同,在短期计划里,需要一个项目经理的应变能力,而在一个长期计划里,特别是目标经过科学评估的计划,考验一个项目经理的,是不偏离计划的能力。

 从这点来讲,我虽然离开信息化项目管理领域已经5年了,有人以为我已经不懂什么做项目了,但我内心反而坚定认为,我做计划和项目控制的能力是增加了,而不是降低了。

 因为我做到了说服不同的资源在不同的阶段投入到我的一个长期目标中,并切切实实一步一步走出了名堂,在这个过程中,每个参与的人都分享了快乐,甚至是扎扎实实的收益。

 不要以为这没有什么不可能,当你在你经验的范式里,你永远看不到世界上还有其他的游戏规则。

 当一个人能抓住驱动别人自发努力的本性动力,有些你要花钱做的事情,你可以不用太操心就可以做到。

 比如在我写这篇博客的时候,我当然可以预见到我的原创PPT作品在不断被下载和分享,然后分享的人喜欢你高质量的PPT的话,又会继续分享,这里面总有一些喜欢的人愿意购买我们的书。

 同样,假如你的书足够的好,他们又会继续分享。这是一个自发的链条,我只需要让自己能开心做出新的作品即可。

 一旦你能做出有个性的作品,自然能吸引同样有个性的作者,那么就大家整合到一起来分享,这就是现在的www.70man.com博客。

 作者多了,博客影响力就会更大,每个作者也变得更有知名度,我们的书就更好卖。

 书一旦好卖,读者又认可,出版社,渠道都会高度重视,都会追加投入,然后作者就更轻松了,可以专心考虑下一本的写作。

 这就是马太效应的良性循环。

 道理很简单,但是找到合适的传播载体(邮件,视频,网页,下载?),合适的传播时间(出版前?出版中?),合适的传播人群,合适的传播作品,合适的传播互动,却耗费了我在网络上整整七年的积累。

 没有前面七年的慢,就没有今天你看到的表面的快。

 所以研究一个成功者,最好不要研究他成功后做什么,要学习他在成功前积累什么。

 在发展的过程,即使是弱小的团队也有机会创造杰出的战绩。棋王说:即使对手在很多方面占有绝对优势,我们也可以创造出对我们有利的不平衡。营销专家路全长把这个叫做定位,切割营销。

 很多人一谈起营销就想到利用大量的现金投入制造品牌效应,这当然有效,但是你得足够有钱,否则水没有烧开,你的钱没有了,那么刚刚有点起色的品牌就夭折了。

 在我计划做PPT领域个人品牌的时候,我发现国内其实有很多专业的高水平作者,到今天我都乐于承认其中一些人的设计水平和艺术美感远在我之上。比如诺睿,比如锐普,他们也一直努力推广自己的PPT模板和著作,而且他们都拥有一个很有影响力的论坛,上面每天不是海量资料分享,也是足够多的PPT各类模板资料分享。

 如果采取这种模式去传播,很显然我根本没有必要去尝试,所以我很快就想到另外一条路,其实也是受视频网站的启发,针对大众关注的话题做热门话题PPT。这些话题来源层出不穷,唯一的限制就是你的思维。

 思维本身不值钱,但是思维一旦变成成品,也就是有趣味的PPT作品,大家传播这样富有内容的PPT的动力更大,好比我在《PPT像胸罩的十个理由》里学到的,假如“它是空的,那又有什么用处?”。

 再好的模板都没有内容,就失去了思想。但是我的PPT填充了内容,当内容能够和好的模板,巧的制作,美的设计,酷的构思,严的逻辑无缝交织,就产生了巨大的传播力。

 乐意分享是你获得影响力的一个方式,但要建立品牌,你就得传播思想。

 我想这恰恰所有主流PPT培训机构或者PPT书籍作者忽略的一点,有了这个定位,我自然不难在短短一年内,居然成为PPT达人。其实我对这个称号一直是战战兢兢,因为我完全不懂设计,完全是凭借本能在模仿各路高人,然后略加创新而已。

 当然这个定位一旦发现,并不等于自动可以实现,你必须不断考虑你的策略如何完善,而且你必须考虑到对手或者市场以及客户的反馈。棋王建议是,一个混乱的组织尝试转变会导致组织崩溃,我很认同,我采取的策略是每天进步一点点,用迭代式改进去解决问题。

 每天进步一点点,使局面的平衡逐步往有利我们的局面移动。这方面我有一次深刻的教训,在2010年初,我们利用春节时间对课程进行了全面升级,所谓全面升级,就是从教学方法,课件设计上完全打破去年现有的模式,我们自信可以赢得客户的心,但是实际上砸了。

 所以现在我每次做课程完善都是改进几个点,每次讲课都能进步一点,一年几十场内训下来,整个课程进步相当不小,在这种改进中,很多书的素材和构思也一步一步定型。

 正如棋王所讲,创新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每个人都有解决问题的独特方式。棋王建议我们先确定目标,然后考虑方法,让自己接受新的想法并且尝试不同的做事方法。

 这和我的个人习惯高度吻合。

 棋王说几乎每一个伟大的发明都是已有知识、艰苦工作和系统思维相结合的产物。我非常同意,很少有人理解我为什么经常在微博和博客发一些不像我的文章或者图片,其实无所谓像和不像,假如你开始像谁,你就已经将自己的思维固化。我必须不断尝试让自己不太舒服的区域,甚至被很多人误会,但这是我的进化方式,我不追求你们的理解,我拒绝自己在现在这个年龄就看到未来的变化。

 棋王说科尔奇诺依是一位极具创造力的棋手,他很少与同一个人长期合作。他需要身边不断有新人来刺激他的灵感,同时他也直接吸收别人的灵感。

 我似乎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在我制作PPT的过程中,我从所有网上的博客中获得启发,我从和我合作制作PPT的高手中获得营养,我从读者的投稿中看到创意,我是个发散的人,这种人看起来更富有创新力,但是,我个人还有一个重要的经验,一个发散性的人更需要几个好的框架来收敛他的创意。

 这就是棋王所说的,有些棋手很有创造力,但远非创造了一个成熟的东西,但他们的创意很有价值,他们可以创造出大量的新主意,而无需担心是否有瑕疵。这些会被稳健的棋手加工精炼成新的棋局。

 假如这种模式进入良性循环,就成为一种创新的机制,我在70man尝试群博模式,根本的动机就在这里。

 不过创新也有风险,创造需要的是放弃确定性的勇气。

 我们在出版《说服力一-让你的PPT会说话》采取所谓全彩PPT风格排版,这绝对是一次冒险,假如读者认可,自然大卖,但是如果不认可呢?

 幸好市场对我们书的内容给了巨大的认同,书的销量可以说超出任何人的预期,但是关于这本书排版的缺点也毫不留情被专业的读者指出,所以在《说服力二-工作型PPT该这样做》,我们后退了一步,采取更稳健的备注式PPT左图右文排版。这就是为创新要付出的代价,幸好我们赌赢了,我想不是每个人都拥有我这样的赌性。

 我看起来是个很保守的人,但是我知道一旦我的内心决心要做一件事情,我的胆量超出一般人。

 但是棋王也指出自己会遇到这样的尴尬:当脑子里的棋谱都用光时,我们将会面临自己并未真正理解的局面。如果不知道这些着法的来龙去脉,当不可避免地走到记忆的尽头时,我们将对着局面无所适从。

 要解决这个问题,恰恰不是要盲目创新,而是要理解棋王所讲的,理解每步棋这样下的理由,而不是这样下的步骤。一旦理解背后的本质,你就可以针对陌生的局面创新思维。

 我的《榨干百度谷歌-搜索引擎广告大赢家》虽然是本小众的专业书,今年出版后口碑和市场也很不错,很多人奇怪我怎样也懂这个。

 在我看来,搜索营销并不神秘,只要你懂营销,而营销无非是分析人性,理解人的理性和非理性行为的动机,特别是群体性行为的动机,一旦明白这把钥匙,写出一本能把专业的话讲通俗的书并不困难。

 而很多人所谓的研究是把简单的事情讲复杂,还自以为高明,这可真是糟糕透了。

 棋王总结决策过程说:要使战略变为现实,就必须做出决策,只有做出决策后,评估才能转变为实实在在的结果。做出准备、计划、分析、计算和评估后,我们必须选择一种行动方法。

 在我分享的项目管理PPT里,有一个《成功项目经理的四大修炼》,我就提出我的分析问题的一个框架就是“(锁定)目标--(评估)策略--(选择)行动--(寻求)能力或资源--(结果)验证”,这几乎是不谋而合,其实很多聪明人都发现这套方法,在工业管理理论里面的是戴明循环,在ISO体系里是把你想的写下来,按你写的去做,把你做的记录下来,诸如此类。

 要做决策,并非要信息量占有越多越好,这可能导致局面复杂,耗时巨大,所以要依赖人的经验,快速减掉不合理的分支决策思维,或者冗余的信息。

 为什么很多工作需要经验,道理就在这里,有经验的人很自然继承了经验带来的偏见,所以他并非在创新性工作方面一定比新人更好,但是在大部分经验可以覆盖的场合,他可以最有效限制进入决策的信息量,这往往是符合现实的。

 但是,千万别依赖一种模式解决问题,所以一个人应该有机会强迫自己用不同的方法去尝试,交往不同的圈子,认识不同的人,了解不同的行业,现在有个时髦的词,叫跨界。

 为什么要跨界?就是不让自己变成经验的奴隶。

 强迫自己改变很难,所以最有效改变你自己的不是你内心的欲望,而是你身边有一个强大的对手。

 没有伟大的对手,你很容易自满,你生命中最伟大的日子已经过去了。

 很多人的PPT为什么难以进步,很大程度上他锚定的对手是他的同事,在一群矮子里充当高个,你还是矮个,除非你一开始就瞄准那些最优秀的人,这样你才能够用最优秀的人的思维思考问题,不理解他们的思维,你将永远和平庸为伴。

 在2009年2月份我第一次完成上海电信的PPT培训后,我看到了孙小小的PPT,当时大为震撼,和她的PPT相比,我的PPT几乎可以用垃圾两个字来形容,剩下的一周,我把自己300多页的PPT全部改成她的风格,然后我现在可以讲,在使用图片上,我已经基本偷师成功,除了她的简笔画天分,这个是不太容易复制,但是我也有练习。

 如果不始终为自己找到进步的锚点,那么大部分人会很容易满足惯性下对问题的解决。棋王也告诫我们“(这种情况下)要关注自己成功解决的事情中的问题更为困难。我们总是任务自己是在困难的局面下漂亮地取得了胜利,而不是因为对手错失良机,而不是运气。”

 好了,写了这么多,棋王的妙语太多,值得反复体会,对我而言,最大的收获就是,这个世界的赢家不一定是天分最高的人。

 有一种成长叫进化,有一种成功叫进步。

 最后要再说一遍,这是一本极好极好的书,充满哲理,充满辩证法,充满智慧,充满无所不在的广角视野。

 卡斯帕罗夫是一位真正伟大的人,让我发自内心真正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