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里斯塔.兰斯吧:溆浦县历史名人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1:11:31
       向警予,原名向俊贤,1895年9月4日出生,土家族,湖南溆浦人。是杰出的共产主义战士、忠诚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党的早期卓越领导人,中国妇女运动的先驱和领袖。1918年参加毛泽东蔡和森领导的“新民学会”,1919年她与蔡畅等组织湖南女子留法勤工俭学会,为湖南女界勤工俭学运动的首创者。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2年回国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党的二大、三大、四大上当选为中央候补委员、中央委员,四大后增补为中央局委员。是党的第一位女中央委员和第一任妇女部长。1923年领导上海丝厂和烟厂的女工罢工。1925年去苏联莫斯科大学学习。大革命失败后在武汉坚持斗争,1928年3月20日因叛徒出卖在汉口法租界被捕,敌人对她进行严刑拷打,始终坚贞不屈,于五一国际劳动节被反动派残酷杀害,年仅32岁。
  向警予同志纪念馆[/title2] 为纪念中国共产主义女战士、妇女运动的先驱向警予而建立的纪念性博物馆。位于湖南省溆浦县城。前身是向警予故居管理所。1981年7月1日开放。1985年9月4日改名向警予同志纪念馆。
  纪念馆由向警予同志故居、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纪念碑广场三部分组成。向警予故居始建于明末清初,是一栋具有地方特色的木结构四合院,建筑占地1200多平方米。故居院内有“故居复原陈列”和“向警予同志手迹展览”,展出实物40多件和她学生时代的作文、日记、读书笔记以及从事革命活动撰写的文稿、书信30余件;向警予同志生平事迹陈列室在故居的东侧,展线长41米,陈列面积84平方米,展品中有向警予同志学生时代用过的书篮、梳妆盒、针筒、鞋刷,有在党的创建时期和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撰写的文稿、书信手迹;在纪念碑广场,有座向警予同志塑像纪念碑,高9.4米,镶刻有蔡和森同志1928年7月在莫斯科撰写的《向警予同志传》全文。
  为纪念向警予烈士牺牲80周年,学习她的革命精神,由共青团中央、中央党史研究室国家档案局主办,团中央信息办、国家档案局办公室和中国青少年社会服务中心承办的网上“向警予纪念馆”
           舒新城:(1893-1960),男,原名玉山,学名维周,字心怡,出生于溆浦县桐木溪乡刘家渡的一个佃农家庭。

  (1)民国元年(1912年)舒新城为逃避封建婚姻赴常德考入湖南省第二师范附设单级教员养成所,翌年8月,他供舒建勋任考入全部公费的长沙岳麓高级师范党校。

  (2)民国10年6月,舒新城在上海主持公学中学部,力图改革当时的教育制度,推行美国柏克赫司特创始的道尔制。

  (3)民国17年舒新城应中华出局邀请主编《辞海》,民国25年《辞海》问世,成为中国现代的一部较完备的辞书。

  (4)舒新城于1953年退休,1959年夏,成立《辞海》编辑委员会,舒新成主任委员,不幸于1960年11月28日病逝。

  
         向 达(1900-1966),男,溆浦麻阳水村人,我国著名的学家。被誉为“敦煌艺术的拓荒者,西域文明的采珠人”。他于1942年参加西北史地考察团任考古组长时,首先提出保护“敦煌文物”而引起世人关注。

  (1)民国13年秋向达东南大学毕业后,考入商务书馆编辑所当编译,期间第曾翻译了勤柯克的《高昌考公记》成为他接触中外交通史的开始,后相继写出了《龟慈苏祗琵琶七调考原》、《三保太监下西洋的几种资料》、《中外交通小史》和《中外交通中》等专著。

  (2)民国23年秋向达赴英、法、德进行学术考察,民国27年回国先后担任浙江大学、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

  (3)新中国建立后,他是北京大学教授、校务委员、图书馆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历史研究所第二所副所长,《历史研究》、《考古学报》编委,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二、三、四委员会委员。

  (4)1966年因"文化大革命"的冲击,含冤逝世。

  
          向仲华:(1911-1981),男,出生于观音阁镇黎池湾村。

  (1)民国19年参加红军,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曾任红四师政治部秘书长,红四师十一团政治处主任,参加了中共中央根据地一、二、三、四、五次"反围剿"的斗争。

  (2)1950年3月任华北军政大学副政治委员,翌年2月任装甲兵政委参加了装甲兵的创建工作,参与领导和组织装甲兵部队进行抗美援朝战争。

  (3)1977年向仲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广州军区政委,他是中共十届、第十一届候补、中央委员,第二、三、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

  郑国鸿(1777-1841),字雪堂,湖南省溆浦县江口镇人。第一次鸦片战争中著名抗英爱国将领。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后,郑国鸿奉命与总兵王锡朋、葛云飞接收定海。英军兵犯定海,三总兵率5000名中华热血男儿奋勇抗击,苦战六昼夜,孤立无缓,65岁的郑国鸿,冲入敌阵,挥刀斩敌,三总兵同日壮丽殉国,史称“定海三总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