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复兴大合唱简谱:人民日报关于“社会心态”和“异质思维”的几篇论文2011.04.28. BZRXZ zhuantie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4 19:51:45
关于“社会心态”和“异质思维”的几篇论文
2011.04.28.  BZRXZ  zhuantie
第一篇:人民日报:以包容心对待社会中“异质思维”
[关注社会心态(1)(2)]
第二篇: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第三篇:“社会心态”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引发热议
第四篇:民本和公平是社会心态的“两翼”                第五篇:中央直面社会心态现实 心态不稳易生矛盾
2011年04月28日 06:54:18  来源: 人民日报


关注社会心态①
人民日报评论部:“心态培育”,执政者的一道考题
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
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在“社会心态”被历史性地写入“十二五”规划后,“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正迅速进入各级政府的任务列表。
良好的社会心态在任何时候对一个国家民族都很重要。之所以在今天备受重视,盖因中国发展已站在一个关键时期: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国际排位,让拥有一个怎样的“大国心态”引人瞩目;小康社会的目标内容,令提升大众“幸福基因”分量加重。就此而言,社会心态既指向未来发展的“软实力”,也承载“以人为本”的具体诉求。
焦躁疑惧、迷茫失落、愤青思维、拜金主义……在急剧转型中社会心态的失衡之势,是我们正在面对的挑战。这些大众情绪虽未成为社会思潮的主流,但正对社会发展与改革进程产生抵触消解。把握和调适社会心态,理所应当地成为了一种执政挑战。
然而,扫描各地“培育健康社会心态”的塑造路径,发现一些值得关注的现象:有的地方有“提法”没“想法”,仅停留在口号与姿态上;有的地方把心态问题经济化,以为“多发点钱就能让老百姓心态变好”;有的地方则认为“培育”的关键在百姓的自我修复,一味把心态问题归咎为百姓“不理性”、“不淡定”、“不宽容”。
其实,社会心态是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以普遍存在的“焦躁不安”为例,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蜗居”、“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而少数干部的贪污腐败、一些地方的暗箱操作,使干群关系变得紧张而不信任。在这种情况下,以管理思维要求老百姓用“理性思维”代替“情绪表达”,以“淡定心理”驱除“焦灼疑虑”,显然难以达到。
对13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但必须意识到,如不及时妥善修复,不仅会伤及个人幸福生活,也必定影响国家目标实现。因此,对执政者而言,既需倡导公民树立良好精神风貌,重视“无形”的心理疏导,更应积极解决那些“有形”的问题,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这一点极具现实意义。我们倡导理性平和的心态,但如果监管防线屡屡失守,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毒生姜事件层出不穷,“淡定”谈何容易?我们追求开放包容的心态,但如果“拼爹”现象屡屡发生,“起跑线”不公时时存在,“仇富”、“恨官”情绪何以消解?我们提倡积极进取的心态,但如果寒窗十载也难以改变命运,“一夜成名”、“一夜暴富”来得轻而易举,个人奋斗又有多大价值?
有学者这样描述当前我国改革的基本态势:改革在与危机赛跑。其实,社会心态的培育不也是在与改革进程赛跑吗?从这个意义上说,培育一个健康向上的社会心态,是对各地执政者的时代挑战。
中央直面社会心态现实 心态不稳易生矛盾
“社会心态”首次写入五年规划:成熟民族应有建设性的心态
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民本和公平是社会心态的“两翼”
增加收入就能让社会心态好吗
关注社会心态 ②
人民日报评论部: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
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
同样看待一件商品价格,有人显得很“淡定”,有人表示“鸭梨”很大;同样面对一桩刑事案件,有人焦虑等待“正义到来”,有人则在寻找“程序瑕疵”;同样衡量一项改革措施,有人双手赞成,有人却提出质疑……今天的中国社会,正处在一个思想和文化多元、多样、多变的时代。
这无疑是一个历史性变化。从一种声音到百花齐放,从千人一面到丰富多元,反映出思想的极大解放,也体现着中国的前进方位:在改革深水区和攻坚期,不同利益的调整与博弈,自然带来不同诉求的表达;随着开放扩大和全球化深入,传统与现代、国外与本土,不同价值观念也必然产生碰撞交锋。
多元表达难免会有“异质思维”,甚至给人“鸡同鸭讲”的感觉。在这一过程中,我们欣赏理性平和讨论,期待闻过则喜的态度,但也不无遗憾地看到,一些人在讨论中容不下异见,相互对骂、攻讦,动辄给对方扣上吓人的帽子,用意气之争代替真理追求;一些人对待批评建言,非但不虚心听取,反而搞起了“诽谤定罪”,甚至以权力意志压制不同声音。
鲁迅先生说过,辱骂和恐吓绝不是战斗。思想观念的价值,在竞争中才会彰显,在实践中才能检验。“我不同意你的看法,但我誓死捍卫你说话的权利”,这是一种胸怀,更是一种自信。那种扣帽子、抓辫子的辩论方式,“不同即敌对”的思维模式,本质上都是狭隘虚弱的表现,无助于社会和谐的构建、健康心态的形成。在这个意义上,以包容心对待“异质思维”,在对话中协调立场,在交流中化解矛盾,我们才能最大限度地形成共识,推动思想观念的进步。相对于普通民众,手握权力的执政者尤其需要这种“包容”。如果说前者的狭隘只是语言暴力,后者的狭隘则可能带来真实伤害,比如“彭水诗案”、“灵宝帖案”;如果说前者的包容体现的是素质修养,后者的包容不仅是一种“雅量”,更是执政为民的需要、法治社会的要求。
“因为我们是为人民服务的,所以,我们如果有缺点,就不怕别人批评指出。”批评或许有对有错,甚至不乏各种偏激声音,但只要出于善意,没有违反法律法规,没有损害公序良俗,就应该以包容的心态对待,而不能主观地归之为“对着干”。相反却应看到,在一个多元社会,尊重不同的声音和意见,既是尊重公民的表达权,也是纾解社会焦虑、疏导矛盾冲突的必然要求。
大智兴邦,不过集众思。其实,不同声音乃至反对的意见,还是提高执政水平的重要资源。所谓“听不到不同意见不决策”,只有允许不同声音存在,才能了解掌握各方面情况,做出理性判断和正确决策。所以毛泽东同志认为“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所以邓小平才说“七嘴八舌并不可怕,最可怕的是鸦雀无声”,所以中央领导才反复强调“创造条件让人民批评监督政府”。
多元乃繁荣之奥秘。一个社会越是向前发展,就越需要多样的个性表达,越需要整合各种意见形成统一意志的能力。以包容心对待不同声音,在“存异”中“求同”,我们的社会就不会成为“一袋各不相干的马铃薯”,并在思想的交流碰撞中不断凝聚、升华。
第二篇:人民日报海外版: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国民心态?
2011年03月13日 09:11:04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以年均9%以上的速度持续增长。2010年,中国国民生产总值(GDP)首次超越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是正在崛起的大国,这已是共识。中国是发展中国家,这也是我们不断强调的一点。在中国走向大国的过程中,中国国民究竟该保持怎样的国民心态?正在北京召开的全国两会的会场内外,大家各抒己见。
“三十而立”的困惑
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快速增长,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大大提升。不过,在“中国奇迹”、“中国速度”等引发国际社会高度关注的同时,“中国威胁论”、“中国傲慢论”等声音也此起彼伏。此外,不可否认的是,中国的人均GDP依然远远落后,中国的各种社会矛盾也开始逐渐显现。
有人提出,中国现在不过刚刚“三十而立”,在对待自己、对待世界时受制于自己的“双重人格”:一重是崛起的大国;另一重是发展中国家。面对复杂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国国民感到了困惑、无所适从。政协委员韩方明说:“社会上出现了一些以‘大国’自居的浮躁心态。”一方面出现了一些带有强烈民族主义色彩的著作,另一方面则出现了面对外界质疑时感觉自己被不公平对待的“义愤填膺”的心态。
自信平和是关键
“一定要有自信心!”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一提起国民心态就斩钉截铁地这样回答,“我们坦率地承认困难是多方面存在的,但是困难的产生多数都跟高速发展有关。一定要看到这是前进中的困难。当然,还要有耐心,要解决这些困难毕竟需要时间。”正如韩方明所说的:“我们的崛起之路还很长,一定要保持谦逊的态度。”
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会长陈昊苏则强调:“心态要保持平和。为自己国家的发展进步感到自豪、充满积极向上的昂扬情绪,这是很必要的。但是,自豪不等于自满骄傲。”他提出,“平和”是两方面的。“听到国外批评意见时,我们应该冷静地想想他批评的是不是有道理。如果是,我们不应埋怨别人,而应该反思自己,积极改进。”他说,“当然,如果确实是一种非常不善意的批评性和攻击性言论,我们要保持清醒,明白这是一种偏见。同时,我们完全可以表达自己的愤怒情绪。就像我们的奥运火炬手遭遇了不公正待遇时,很多朋友通过短信博客表达自己的意见,我认为这是完全正当的。当然,这种时候一定要保持冷静,要适度,不要迁怒所有人。”
国民心态逐步成熟
“态度决定一切”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话,心态的重要性不容置疑。不过,凡事的发展成熟都需要一个过程。有专家指出,20世纪中国的积弱和贫困给中国人带来了争取富强的动力,也带来一种文化上“仰视”西方和“俯视”西方的矛盾性状态。我们现在要做的是告别20世纪的悲情,重新获得一种文化的自信和自觉,而世界也需要在新的历史高度上重新了解中国。
很多专家都认为,2008年是我国国民心态发展的一个分水岭,国民心态在经历了当年一系列重大事件的洗礼后逐渐走向成熟。中国经济总量超越日本站上世界第二的位置时,国内民众的平静表现也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我们国民心态的逐渐成熟。不过,要做到大国国民的优雅从容,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要平等待人,”外交部前部长李肇星说,“不嫌贫爱富,不欺软怕硬。”平等离不开自信。自信不自大方能在面对弱国时展现泱泱大度,自信不自卑方能在面对强国时表现淡定从容。只有自信了,才可能从容面对世上的一切纷纷扰扰,才能用包容之心去拥抱这个世界。自信从容,这才是大国风范,才是正确的国民心态。 (张红)
第三篇:“社会心态”首次写入五年规划引发热议
2011年03月05日 20:37:28  来源: 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3月5日电(记者李斌、熊争艳、罗宇凡)“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3月5日正式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
“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的清醒认识,充分表明了党直面现实的政治勇气。”5日下午,民进小组讨论会场上,陈自力委员说。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比较单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感增大,产生不良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就曾经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当前,中国社会心态出现了失衡的现象。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叶金生说。
未来五年乃至十年,中国仍然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中国社科院发布的《当代中国结构》指出,“中国现在正继续陷入冲突多发的阶段。”
叶金生委员说,随着社会阶层的分化,中国社会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利益协调危机。困难群体社会资源匮乏,人微言轻,当自身利益被侵犯时往往束手无策。长此以往,在他们心中就会沉淀起“仇富”、“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甚至可能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
叶金生委员援引浙江省社会科学院的一项调查说,大多数受访者认为当今中国存在严重的“贫富差距”。仇富心理的蔓延,表明了多数人对富人阶层致富手段的合法性及依法纳税等操守所持有的怀疑和否定,对改革发展中财富分配方式不予认同的社会心态。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全国政协委员叶建农表示,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造成很多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新媒体的快速发展,会衍生“嘻哈”文化和“解构”心态。全国人大代表陈云贤说,以手机、互联网为主的新兴媒体在“嘻哈”和“解构”过程中推波助澜,对塑造良好社会心态产生一定消极影响。
“一个国家光有GDP不行,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的公民要有激情,有理性,互相包容。”陈自力委员建议,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心态。全国政协委员李君如说,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应重拾中华民族平和、包容的优良传统。
李君如委员认为,中国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对内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对外与世界和平相处。“今后要发展,不能把对内对外这两个优势丢掉。”
一些代表委员指出,引导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关键还是靠深化改革,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相对稳定。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尊重群众意愿,办事坚持公开、公正、公平原则。
从政府层面而言,叶建农委员表示,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让不同群体可以平等地进行利益博弈,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平和的心态,来自平等的机会。
第四篇:民本和公平是社会心态的“两翼”
2011年03月07日 20:16:08  来源: 西安晚报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3月5日正式在两会上“亮相”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引发了代表委员的关注和热议。(3月6日新华社)
何谓“社会心态”?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是我们所期待的,但我们不得不承认,不良的“社会心态”很是汹涌。“仇富”、“厌世”、“恨世”等消极思想不断涌现,有的人甚至会采取极端手段来寻求利益表达。从这个意义上说,“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将“社会心态”写入,是值得赞赏的。
不良的“社会心态”,无疑是社会前进的绊脚石,也让我们处于心神不宁的状态之中。如果不良的“社会心态”过于严重,我们每一个人恐怕都将是受害者。
不良的“社会心态”,从何而来?显然,不公是最关键的因素。在许多地方,暗箱操作成为特权者的游戏。不时出现在公众眼前 的“量身定做”式公考或招聘,就是最为典型的。
本来,逢进必考,考必公开公平,应该是政府招考的常识,但特权者却每每利用权力搞特殊,由于其违规违法成本太低,使得“量身定做”层出不穷,在“拼爹游戏”的背后,是政府公信力的损害,自然也让不良的“社会心态”以强势的姿态蔓延。
包括官员腐败,垄断企业高薪等等,都可能成为不良的“社会心态”的诱因,也让一些人绝望。
“社会心态”和社会公平成正比。一方面需要对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和限制。另一方面要处处实现公平,对于破坏公平的行为要严厉惩罚。
民生为重,这是“两会”的主题,民本意识也是实现良好“社会心态”的关键。
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年均增长3.3%,建设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3600万套,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不低于7%……5日提请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审查的“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以约束性指标的形式为政府解决民生 第五篇:中央直面社会心态现实 心态不稳易生矛盾
2011年03月28日 09:50:19  来源: 半月谈


“弘扬科学精神,加强人文关怀,注重心理辅导,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培育和引导社会心态。“把培育社会心态写进五年规划,这还是首次。这说明了党中央、国务院对社会心态问题的高度重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复杂性的清醒认识。”全国两会期间,民进小组讨论会场上,全国政协常委陈自力这样说。

“枕头大战”成为一种流行全球的缓解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方式
直面社会心态现实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改革开放前,由于中国经济成分的单一性以及就业方式、利益分配格局的相对稳定性,社会成员的心理压力相对较小。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社会利益的日益多元化,造成部分社会成员心理压力增大,产生不良心态。
社会心态问题早已引起党中央高度重视。2006年10月,《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当前,社会心态的一些方面已出现了失衡的倾向。在这种形势下,培育健康的社会心态、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全国政协委员、湖北省武汉市政协原主席叶金生说。
目前,中国处于大有可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既是黄金发展期,也是矛盾凸显期。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杨玉芳介绍,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表明,虽然社会心态的主流是健康的,但也存在不少问题。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易恶化社会心态。全国政协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教授叶建农表示,现在社会不同阶层之间沟通不够,经过心理的“哈哈镜”,造成误解和偏见,导致社会矛盾加剧,有时甚至引发恶性事件。
重视社会心态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社会心态的普遍状况在一些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发展的总体水平,社会心态的偏差也折射出发展理念上存在的误区,反映出社会公共管理中存在的不足。专家表示,“十二五”期间社会心态建设目标的确立,不仅为修正偏差找到了参照标准和方法手段,还意味着在利益分配、公共管理、司法行政等多个领域,作出更有利于保障社会公平的重大调整。
重视社会心态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则的重要体现,是实现发展为民的现实途径,通过实现社会心态的构建与舒解社会个体生存压力目标的一体化,保证社会个体更有安全感、更有幸福感,对社会更有认同感。一些专家认为,重视社会心态其实也是民生保障的重要体现,只不过是将保障的领域从物质和文化的层面,延伸到了精神的层面,进一步深化了对民生内涵的认识。
一个成熟、文明的民族,应该有建设性的心态。全国政协常委、中央党校原副校长李君如说,要培育积极健康的社会心态,应重拾中华民族平和、包容的优良传统。
李君如认为,中国能取得今天的成就,是因为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人对内调动了一切积极因素,对外与世界和平相处。“今后的发展,不能把对内对外这两个优势丢掉”。
培育积极社会心态,化解社会矛盾
“一个国家光有GDP不行,一个有希望的国家的公民要有激情,有理性,互相包容。”陈自力说,要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必须把解决思想问题同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加快解决突出的矛盾和问题,比如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等。另一方面,要在精神上加强对社会成员的心理疏导和引导,把个人价值取向和国家发展需要结合起来。
他认为,应该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社会机构的作用,拓宽社情民意表达渠道,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
杨玉芳建议,政府应当监测民众心态,及时掌握社会心态的波动规律,作为宏观决策的依据,并且建立科学有效的监测预警系统。
全国两会期间,一些代表、委员指出,避免和消除消极的社会心态,关键还是靠深化改革,在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动态过程中实现社会的稳定。同时要坚定不移地推进依法治国的进程,尊重群众意愿,坚持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
从政府层面而言,叶建农委员表示,构建一个顺畅的社会沟通机制,让不同群体可以平等地进行利益博弈,乃是政府不可推卸的责任。因为平和的心态,来自平等的机会。(半月谈记者 李斌 熊争艳 罗宇凡)
问题戴上了“金箍”。当政府的工作处处体现在以民生为重,良好的“社会心态”没有理由不会形成。
以民生为重,以公平为重,如此,何愁我们没有良好的“社会心态”?(郭文斌)
人民日报关于“社会心态”和“异质思维”的几篇论文2011.04.28. BZRXZ zhuantie 关于“社会心态”和“异质思维”的几篇论文2011.04.28. BZRXZ zhuantie 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与核心价值观 论述论文2011.04.25. BZRXZ zhuantie 吴建民撰文呼吁培养理性自信开放包容的国民心态 2011.04.10. BZRXZ zhuantie 新华时评:社会管理须多些辩证思维 2011.03.03. BZRXZ zhuantie 中国的外汇储备 2011.04.16. BZRXZ zhuantie 张维为:关于中国发展模式的思考 2011.04.01. BZRXZ zhuantie 国家形象与人民形象:后者展现国家进步和希望 2011.03.11 BZRXZ zhuantie 纪念建党90周年论文选录 (共12篇) 2011.07.03. BZRXZ zhuantie 人民日报:动乱往往是国家的歧途、人民的悲剧 2011.03.23. BZRXZ zhuantie 党领导人民实现的三次伟大历史变革 2011.03.07. BZRXZ zhuantie 人民时评:美国互联网外交是虚伪的实用主义 2011.03.26. BZRXZ zhuantie 中国社会心态问题日渐凸显 阶层间存在疏离隔阂 2011.04.16. BZRXZ zhuantie 社会转型 2011.04.05. BZRXZ zhuantie 娇艳的非洲“黑美人” 2011.02.28. BZRXZ zhuantie 日本人的经济、科学、生活水平2011.07.28. BZRXZ zhuantie 一篇震动所有中国人的演讲 2011.07.28. BZRXZ zhuantie 从美国和中国下围棋的趋势看,最后的胜利必然是中国的 2011.03.28. BZRXZ zhuantie 中国模式的软实力价值 2011.04.01. BZRXZ zhuantie 邓小平著名的“猫论”源自哪里? 2011.04.24. BZRXZ zhuantie 创新社会管理是我国改革的新任务 (李培林) 2011.02.23. BZRXZ zhuantie 利比亚动荡佐证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011.02.25. BZRXZ zhuantie 利比亚动荡佐证了社会稳定的重要性 2011.02.25. BZRXZ zhuantie 中国进入社会建设为重点的新阶段 2011.03.07. BZRXZ zhuant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