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夫人:李开复 ----成功需要有用的创新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1:20:59
李开复 ——成功需要有用的创新2009-11-23 23:50 【个人简介】  出生年月:1961.12.3  祖籍:中国 四川  出生地:中国 台湾  曾经就读: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曾就读于法学院)   毕业院校:美国卡耐基梅隆大学(计算机博士学位)  供职单位:创新工场  现任职位: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李开复是一位信息产业的执行官和计算机科学的研究者。曾任微软公司全球副总裁兼微软亚洲研究院(旧称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前任大中华区总裁兼Google公司全球副总裁。他因过去的雇主微软和Google在2005年的法律纠纷而成为公众的焦点。李开复生于台湾台北市,祖籍四川省。目前李开复居住于北京市。在美国上大学时曾与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是同班同学。现与妻子(谢先铃)女儿(李德宁、李德亭)居住美国西雅图 。 [编辑本段]【人生经历】   大事记
  1961年生于中国台湾。   曾就读于卡耐基梅隆大学,获计算机学博士学位,后担任副教授;   在苹果公司工作了六年,主管该公司的多媒体部门;   曾担任SGI公司的多媒体软件子公司———Cosmo Software的总裁;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   2000年升任公司副总裁,调回总部负责自然界面部。李开复是国际知名的语音识别技术专家,原为卡耐基梅隆大学副教授,曾获《商业周刊》1988年“年度最重要的科学创新”称号。   2005年7月20日加入Google(谷歌)公司,并担任Google(谷歌)全球副总裁兼中国区总裁,负责Google(谷歌)中国公共关系事务以及Google(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的运营工作。  2009年9月4日,从谷歌离职。现任创新工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  现在手机上用到的语音拨号功能就是李博士在卡内基梅隆大学研发出来的。   年表
  1966 - 1972 台湾就读小学   1972 - 1979 美国田纳西州就读初中、高中   1979 - 1983 美国纽约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系学士   1983 - 1988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博士   1988 - 1990 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计算机系助理教授   1990 - 1996 美国苹果电脑公司(语音组经理、多媒体实验室主任、互动多媒体部全球副总裁)   1996 - 1998 美国SGI电脑公司(网络产品部全球副总裁、Cosmo 子公司总裁)   1998 - 2004 美国微软公司(微软中国研究院院长、自然互动部全球副总裁)   1988 美国商业周刊最重要发明奖(语音识别)   1989 世界Othello对弈冠军(黑白棋)  1991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最佳论文奖   1998年7月加盟微软公司,并于11月出任微软中国研究院(现微软亚洲研究院)院长,李开复博士曾任微软公司副总裁,负责公司的自然交互服务部,致力于开发使用户界面变得更加简便自然的技术和服务。  2000 电气和电子工程师协会院士   2005年7月,李开复离开微软,闪电加盟Google。并担任Google中国区总裁。前谷歌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总裁李开复于2009年9月4日正式辞职,自我创业,将创立一只风投基金,支持中国青年创业者。Google公司未说明离职原因。  2009年9月,李开复离开GOOGLE(离职)。  2009年9月李开复博士于在中国北京创立创新工场。      【十句箴言】  ●成功箴言之一:  自信不失谦虚 谦虚不失自信  李开复1961年出生于台湾,母亲在43岁高龄时生下他前,被医生数次劝阻。因为医生透露,如此高龄的产妇很可能生下白痴。但是母亲不顾一切劝阻生下了这个幺儿。这个幺儿在母亲的极度宠爱下自由自在地成长着,喜欢做很多恶作剧。把家里所有的钟表调慢一小时以便晚上床睡觉。把邻居池塘里的水放干以证实邻居池塘里有没有100条鱼。这一切母亲都只是报以宽容的一笑。但是母亲不允许孩子傲慢和目中无人。  当5岁的李开复得意洋洋地对邻居阿姨表示“上小学以后就没有见过99分”后。母亲不允许这样的狂放存在于孩子身上,有史以来第一次打了开复。母亲告诉他,“不只要好好学习,还要改掉骄傲的毛病。自夸是要不得的。谦虚是中国人的美德。”母亲总是不失时机地把做人的道理告诉开复。这一次强烈的记忆,使得开复懂得如何在谦虚和自信中保持平衡,而不会在自卑或自负中跌倒。  ●成功箴言之二:  天赋就是兴趣 兴趣就是天赋  李开复11岁留学美国之后,一直在美国成长。1972年,他进入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政治科学”专业。然而两年的学习让他知道自己的兴趣并非在政治方面。学习的枯燥经常让他在课堂上昏昏欲睡,学习成绩也不尽如人意。但是,他发现他在选修的计算机课上,有着惊人的天赋。往往是别人还在苦思冥想如何写出程序时,他早就把程序写完而无所事事。后来,他发现他像发疯一样爱上了这门学科。因此,在大学二年级时,他自己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系!”这意味着他将从一个全美排名第3的专业转到一个毫无名气可言的专业。但是,他听从了内心的选择,还是选择了计算机专业。而这个决定,改写了他一生的轨迹。  ●成功箴言之三:  思考比传道重要 观点比解惑重要  李开复以哥伦比亚大学计算机专业第一名的成绩毕业以后,顺利进入匹兹堡的卡内基?梅隆大学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博士。在读博士之前,他的系主任Haberman就告诉他,读博士的目的,就是要做出世界上一流的博士论文。至少在本领域是世界顶尖的。这句话让李开复十分震撼。然而,下面一句话,让他受益更深,Haberman说,“做出一流的博士论文,也不是读博士的最终目的。而是你在读博士的过程中,获得一种思考的方法,而这种方法将使你在任何一个领域,都获得顶尖的成功!”而李开复的努力证实了这种说法。李开复关于统计学方法做出的语音识别博士论文至今还是语音识别产品的理论基础。而李开复也在博士生涯中,学会了解决问题,拥有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成功箴言之四:  我不同意你 但我支持你  李开复在读博士期间选择的研究方向是“语音识别”。师从博士生导师罗迪。罗迪教授鼓励李开复用专家统计的方法来研究语音识别,而李开复在这个领域经过了一番研究后,发现语音识别用这个方法可以获得特定语者95%的语音识别率。李开复把整个研究过程写了一篇论文。一经发表,得到了很正面的回馈。但是他最终发现,专家系统是有严重局限性的,无法延伸到做不特定语者的语音识别。他认为有数据的支持的统计模式是唯一的希望。当他把想法告诉导师,罗迪告诉他,“我不同意你,但是我支持你!”这样的说法让李开复备受感动,成就了李开复博士论文的成功。他的论文当年被评为《商业周刊》最杰出创新。  ●成功箴言之五:  挫折不是惩罚 而是学习的机会  李开复在博士生生涯里,成绩依然优秀。他用统计学做出的语音识别率大大地提高了,而博士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上,让全美的科技界震惊。这样一个明星学生可以说在卡内基?梅隆里没有什么忧愁可言。然而,一次暑期课程让他经历了不小的挫折。1983年暑假,李开复得到了暑期工的工作。  其任务就是教宾夕法尼亚州60个最聪明的高中生计算机课程。李开复自己对那段时光非常享受,每天忙碌地备课,还想出各种教学方法。但是,他领取薪水的那一瞬间看到学生的评语,才知道学生认为,“李老师的教学就像催眠曲!”这样的评价无疑使得李开复备受打击。  然而,李开复并没有气馁。他把失败当成了学习的机会,因此获得了成功。他在此后的生涯里,尤其是回到中国以后,做了上千场的演讲。这无疑得益于学生时代的练习。  ●成功箴言之六:  创新不重要 有用的创新才重要  在苹果和SGI李开复度过了八年科学家到产品副总裁的路程。在这段路程上,他有许多成功,例如苹果的QuickTime,但是在SGI他碰到了巨大的挫折。他的团队发明的三维浏览器,在市场上失败,整个团队和产品被公司廉价卖掉。这时,他又发挥了“从挫折中学习”的反省。他理解了,仅仅有科学家的“新”、“酷”的创新是不够的。创新必须是针对用户的,必须是有用的。做产品的管理,必须把用户放在第一位。李开复1998年夏天回到中国,在中国开创微软中国研究院。这时,他把这个教训带入中国团队。  ●成功箴言之七:  完美的工作 成长 兴趣 影响力  2000年,李开复被调回微软总部成为微软全球副总裁。几年工作后,他深深地体会了一个完美工作的标准,那就是自己有浓厚的兴趣,能有成长的空间,并具备一定的影响力。他怀念着在中国研究院的兴趣,还有在刚调回美国的学习,但是他期望着有更大的影响力。当他发现谷歌将开始在中国创建时,他主动找到了谷歌CEO施密特,并表示愿意加入谷歌。而施密特十分高兴,在一个月之后就给了李开复OFFER。李开复说,当你遇到喜欢的工作机会,不需要任何的迟疑,而需要积极主动来争取。因为这样的机会往往炙手可热,一秒钟的犹豫你就可能与之失之交臂。  ●成功箴言之八:  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  2005年,是李开复的转折年。他没有想到,一次普通换工作的经历引发了一次地震。微软的诉讼使他陷入了人生最低的低谷。对他的虚假负面报道铺天盖地而来。但是,他想到了他一生的座右铭:用勇气改变可以改变的事情,用胸怀接受不能改变的事情,用智慧分辨两者的不同。  于是,他全力以赴地投入了这场战斗,不再理会那些不能改变的谣言。将从微软提取的30万份邮件资料中找寻有利的证据以证明自己的清白。经过两个月的努力,法庭同意李开复到谷歌工作。最后,当李开复回到媒体面前开始工作时,他发现,没有一个记者还提问与诉讼有关的问题,因为作为官司的胜利者,媒体不再相信那些谣言。  ●成功箴言之九:  做最好的领导 让员工做有兴趣的事  谷歌公司聚集着世界上最天才的工程师们。如何管理这些“天才”,是摆在李开复面前的另一个课题。李开复非常推崇“放权”式的管理, 他深知在以创意为主要生产力的公司里,不能严格地恪守那些死板的规定。他可以让员工自己提出研究的方向。大家讨论决定。也可以让员工用20%的时间做自己喜欢的项目。他甚至可以让员工对公司提出建议。如果合理就采纳。谷歌里自由的环境非常有名。作为管理者,他主要是在公司战略、每年的目标、合作伙伴、总部沟通上努力,其他的时间,他更是一个企业文化的维护者、公司的发言人、员工的教练。  ●成功箴言之十:  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 而是你留下多少  什么是成功?是否拥有了名利就算成功。对此,李开复回答,你的价值不是你拥有多少,而是你留下多少。当他的一个同事赚够了钱而发现失去人生目标时,才意识到,人生的价值在于贡献,和对他人的影响。  李开复曾经有过一个独特的梦想,就是在中国创建一所一流的,有世界影响力的私立大学。他甚至身体力行地为此多方奔走。但是最终因为种种原因没有成功。但是他并没有气馁,而是用另外的方式实践梦想。他说:“我不能改变教育,但是我可以帮助学生。”他给中国的大学生写信,写书,办了“我学网”,每年面对十万学生做演讲。在帮助学生的过程中,李开复看到中国大学生的成长。他说,他曾经想过自己的墓志铭应该有科学家或者企业家的注脚。但是,他说他现在已经没有这种想法,如果他的墓志铭上有热心教育者的字样,他会感觉到内心的温暖。 [计算,每年尝试20个新的创意,并拆分出3-5个独立运营公司。



 李开复:标准创业者眼中可以看到饥渴和火焰  记者:如何预先判断一份创业者的简历是否符合要求?  李开复:首先我看他做过什么,如果创过业,那我看是什么,为什么做,商业计划怎样,是否成功,效果好不好,失败之后是否总结了该学到的教训。然后看你周围的人、团队的人、用户、老板、客户怎么评估你。  记者:如果面试的是一个主导创业者,有什么关键的特征去鉴别吗?  李开复:我认为创业者应该有下列的特征。首先要有一种饥渴,从创业者的眼睛中你可以看到一种火焰,这个火焰就是我太渴望,太想要了。  第二种我想看到的是一种自信和一种人格魅力,因为你要带领一个团队,经过所有的挑战。你如果不能够让大家认为,你是有自信的,是有魅力的,是值得跟随的,团队很快就散掉了。  第三个我认为需要一定的坚韧,能够面对失败,因为创业的过程中很可能会失败。我真的很喜欢有失败经验的。  第四个我认为是客观的判断力,这个是最欠缺的。我不是在批评某一类人,因为很自然,你找那些最自信、最不怕失败的人往往很难同时有客观的判断力。因为前三个是比较强调主观的,这种人觉得自己一定是对的。但因为是在创业阶段,如果犯了错误,你必须承认,这样扭转还来得及。很多创业公司,他们走的第一步都不是公司最终的核心产品。所以一定要有这种客观的判断力来纠正自己、承认错误,找到新的潮流和方向。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软的要求,比如对市场的敏感度,知道如何做一个商业计划,怎么赚钱,对产品管理和周期要有足够的理解等。  记者:你需要招聘的人员中需要多少个这样的主导创业者?  李开复:十分之一吧,也就是10个人左右。但每年一些项目孵化出去后,我们还会继续找更多的项目进来,保证10-20个的规模。  记者:开发工程师好找吗?  李开复:工程师非常好找。但我补充一点,有相当经验的超级工程师不好找。一方面少,另一方面不是他们不愿意来,而是有社会大环境的因素。  中国的程序员有一种观念:超过30岁不能编程,超过35岁绝对不能编程,超过40 岁再编程那简直是笑话。这是一种先入为主的理念。我们又必须承认,大部分公司里这个现象是存在的。  但是,这个理念是错误的。一个真正天才的程序员,一个很厉害的架构师,他可能精力不如20岁的人,但是他的经验绝对更有价值。你看各种脑力活动,下围棋、打桥牌等各种竞赛,都有40岁的人在做,这不是体力活动,说什么40岁不能做,一点道理也没有。你想想我们从美国为什么可以带三四十岁的超级工程师回来,而在国内却找不到,这是个严重的问题。  所以要找那种10 年经验的技术人员不容易。而且,对这种三四十多岁的超级工程师来说,创业的风险可能被社会价值观和现实状况所挑战。他的妻子、父母可能会质疑,这么老了还去创业;或者房贷的压力等,他们也都会考虑这些问题。  但我们非常需要这种人,如果你是,而且正潜伏在某一个公司,这是非常好的进来的良机。  记者:其实中国做10年或者做更久的工程师现在也不少,很多人也都想创业或正在创业。这些人可能技术很好,但不知道市场在哪里,你有什么建议?  李开复:他们需要找一批伯乐或指路人,而且是他值得信任,愿意分享的。现在比较头疼的一件事就是:很多人都认为我是这个人,所以每天门口都排一大排。但是如果我每天都去做这些工作,我就无法工作了,所以很不幸,我必须要跟他们说“对不起”。  当然,这也告诉我们,工程师早点参与创业是对的。我一向反对工程师早点主导创业,但是早点参与创业是对的。



李开复:我要找什么样的人一起创业本类相关阅读 无锡市“创业者活动日”昨天正式启动 江苏举办农村青年创业项目大赛 2007中国(长沙)科技成果转化交易会 科技领军人才最高获1500万创业资金资助 中山大学生创业集市元旦开市 北京首个大学生创业实战赛 大学生“创业大赛”在劳动中体味“尊重” 成都将建12个创业园 贵州省新观念新模式推进青年创业就业 当本刊记者走进创新工场办公室时,稍显纷乱的布置表明这是一个创建不久的公司。但桌子上放置的《世界因你不同——李开复自传》的书籍好像在阐释这里的与众不同。  这就是李开复即将再次起航的地方。巧合的是,楼下的公司指示牌上,这层办公室还保留着原来google公司的标示,而办公室的地毯上,取自google图标中的颜色构成的圆形图案还在。这里原来就是google的办公室,或许在这里,李开复能够找到更多创新的力量。  创新工场旨在帮助中国青年成功创业,通过甄选最优秀的创业理念、创业者、工程师,把每一个创业环节进行最优匹配,同时提供资金、指导和后援,成为创业资源的最佳整合者。  其理念为:(天使投资+创新产品)×规模化  创业者的黄埔军校  记者:创新工场中的“工场”含义是什么?  李开复:就像琉璃工场一样,工场里每个产品都是经过工匠精心打造的精品。每个产品不止一个,但也不是批量,每个都是少数的精品。  记者:项目的来源是怎样的?  李开复:来自三个方向。第一个来自我们的员工自己产生出来的经验、点子、想法,经过多次的优化排序出来的;第二个来自于我们严谨的分析,参考别的市场成功的案例,尤其是美国、日本,也可能会分析韩国、台湾等等。把这些成功的案例看看如何合适的本地化。当然,我们希望不是抄袭,而是得到一个灵感。在美国,我们看到几个非常酷的网站,但是直接移植过来肯定不会成功,我们就想如何把其中的灵感经过我们的理解提取出来。第三种就是那些认真来申请,又想把他的团队和项目带进来的。这些是在少数的情况和几个前提之下是可以考虑的:首先这个人非常优秀,而且是被推荐进来的;第二个是他还没有拿到融资,或者没有拿很多;第三个是我们对他有实质的帮助。  所以这三种来源应该是都存在的,但现阶段大部分都是第一种。  记者:您现在都在通过什么途径,找什么样的人呢?  李开复:从各种途径。从美国、中国大陆到台湾,通过各种关系在寻找合适的人加入。包括大公司里的项目管理者,一直想创业的梦想者,创业数次成功者,创业数次失败者,以及从跟随到想主导创业者,这些都是我们挖掘的对象。我们从中挑选出合适的主导创业者,那些天生的创业者,让他们更快的找到方向,发挥他们的潜力。  当然,这个挑战也会比较大。因为让主导创业者加入一个团队可能并不符合他心中主要的召唤。现在想创业的人太多了,但是绝大多数的不见得很合适。因为创业者往往热情有余,但判断、经验、执行力等等,都还有待加强。我们必须要找到有潜力成为下一个马化腾、张朝阳的人,尽量培养他,在这一年灌输所有的企业管理、产品开发、商业策划、战略合作等多方面的经验,帮他敲开每一扇他可能自己敲不开的门,帮他招到最好的团队,帮他优化他的计划,然后希望他离开这里以后,未来得到巨大成功的概率会增加。  我们要证明:主导创业者加入我们之后,再出去会更强大。  同时,我们又是一个创业的黄埔军校,能够找到那些想创业的超级工程师进来,一边做工程,做产品,一边学习,并有机会在未来成为主导创业者。



李开复对话云惟彬: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http://www.enet.com.cn 2009年12月16日11:50 新浪科技【导读】:12月16日早间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与在台湾很火的微型博客服务Plurk联合创始人云惟彬针对创业问题进行了对话,李开复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创业者身上最重要的特质是要有渴望。以下为部分全文:  12月16日早间消息,据台湾媒体报道,创新工场CEO李开复与在台湾很火的微型博客服务Plurk联合创始人云惟彬针对创业问题进行了对话,李开复表示,并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创业者身上最重要的特质是要有渴望。以下为部分全文:
  创业,是很多人的梦想,但得先认清,大部分的好点子都会被模仿,真正胜出的关键,在于找到一个有高度执行力的团队。
  2009年,李开复与云惟彬两人都有了大转变。
  8月5日,李开复向Google辞职。9月3日,他在新浪微博(t.sina.com.cn)客上写着:“请大家不要乱猜测我要做什么。下星期宣布……给我一点时间和耐心,保证是很酷的。”
  这个保证果真很酷,4天后,他成了创业家,宣布创立投资创业家的“创新工场”。
  5岁时的李开复就懂得争取改变的机会,由于觉得幼儿园整天吃点心、唱歌太无聊,要求妈妈让他“跳级”去上小学。20岁左右,他领先全球顶尖学者,率先用统计学方法做语音识别,随后开发的奥赛罗人机对弈系统,更击败了人类棋王。他更是苹果、微软、Google等3大科技巨头争相礼聘的高手,微软与 Google为了争取他,还打了一场世纪官司。
  48岁的李开复,今年6月生了一场病,这场病成为他人生的转折点。他想起好友兰迪教授在“最后的演讲”说,“帮助他人实现梦想,是唯一比实现自己梦想更有意义的事。”他开始思考有没有一种工作可以每天帮助年轻人创业,3个月后,创新工场出现了。
  今年,也是云惟彬的转变年。2月9日,他从北美飞来噗浪(Plurk)会员人数最多的台湾,本来是一周的行程,却留下来,住在最热情的南台湾高雄。没了太平洋的阻隔,每天反而要看上千封电子邮件,认真回“噗”。飞过太平洋的Plurk,台湾的噗友已超过百万,目前已有33种语言。
  2年前,美国内不拉斯加州某大公司计算机部门员工的云惟彬,过着中产阶级的舒适生活,25岁的他,不想象一般朝九晚五的上班族重复过日子,“然后交个女朋友,30岁成家。”他答应了加拿大伙伴的邀约,共同创办Plurk。来台不到1年,他从只会接口设计的创业工程师,变成业务、营销、管理样样要会的亚洲区负责人,学到的东西胜过10年。
  48岁的李开复和27岁的云惟彬,现在都走在创业的路上,他们共同的创业语言,一如李开复所说,“不要只是live your life(过一生),而是lead your life(引领人生)。”从创业梦变身创业家,该怎么思考,以下是两人精彩对话:
  我该不该创业?
  一个人在转变职业轨迹时,绝不可以转太多,就像攀岩,你要确认手跟脚4只中有3只是在岩上;一旦放开2只,你可能会掉下去;放掉3只,肯定掉下去。
  云:我感觉亚洲文化很不鼓励年轻人创业,家人只会骄傲说,“我儿子在Microsoft上班,”白手创业反而不太愿意提。
  李:看来你很久没有去中国了,中国大学生现在有股创业的狂热,热到我都要浇一下冷水。你问那些人为什么要创业?他们对成功有巨大的渴望,会回答,“因为马云(阿里巴巴创办人)是我的偶像、因为想成为亿万富翁、因为想创一个阿里巴巴,”我可以理解这种梦想,创业家本来就要有期望值,但是目标要踏实。相较之下,台湾青年的期望值非常健康。
  云:我也是从大公司逃出来创业,薪水还打折,你离开Google的决定是怎么做的?怎么知道这个选择是正确?
  李:我比较不用“正确”来形容选择,所有的选择都有风险,有些会成功,有些会失败。但做决定不难,你的心会告诉你。我非常相信Steve Jobs(乔布斯)说的,“要有勇气来追随你的心和直觉,只有内心能告诉你,自己想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内心的声音会告诉你,做什么最快乐、最有价值,什么能留下更多,哪些事会让你每天等不急想工作,周末都不想休息。
  当然,不是一想到就去做,还是要客观的分析成败机率,找出降低风险的方法,并且做最坏的打算,然后看自己能否接受。一旦想清楚,策画以后就去做,不要想是否一定成功,即使失败也不要把它当作惩罚,就是个教训,“Move up!”用这种心态去做人生比较大的选择。
  云:我认为年龄是创业的一种优势,如果超过30岁,有家庭了,可能就会有所顾虑,不能冒这个险。我当初创业时没想太多,就觉得年轻、单身,就算失败,也不会影响到其它人,我觉得人不要太重视终点。我自己很享受创业过程,就算以后失败,也是很好的经验。
  李:我承认年轻是创业的优势,我更深信一个人在转变职业轨迹时,绝不可以转太多,就像攀岩,你要确认手跟脚,4只中有3只是在岩上,放开2只,你可能会掉下去;放掉3只,肯定掉下去。若从跨国公司到本土公司,从大公司到小公司,从技术改成创投,从IT转到能源,一次改了4个,等于手脚全放开,一定会掉下去。所以,我的转变还算合理,大中华、Internet技术、招募优秀团队都还是我的专长,只是我不再为跨国企业工作。
  云:你怎么去判断来找你的年轻人适不适合创业?
  李:不是每个人都适合创业,我从比尔?盖茨、乔布斯身上,看到创业者最重要的特质是要有hunger(渴望)。那是more than passion(超过热情),hunger地想要打造一个企业,他的眼睛会发出火光,动机也许是为了赚钱、打造品牌,或是把某个技术发扬光大、为用户创造价值,都没关系,但hunger要存在。另外,魄力、个人魅力、坚韧也是创业家的重要基因,因为创业的过程中有很多挫折,当面临诸多挑战,要让你的团队还能够专注、拚命追随你、相信你。
  最后是判断力。你想一个人同时身兼这些特质,其实蛮危险,如果他是错的话,怎么办?这点我是觉得今天的中国创业者比较欠缺。有判断力才会有自觉,有勇气承认错误,所以还要有超然的评估能力,最好的方法就是要多交敢讲真话的朋友。多看、多分析、多理解,不要只从自己的角度来看全世界,有些知识可以从别的领域带进来,也不要认为过去的每个假设都能永远成立,当你看到有一些讯息要推翻过去的假设时,要有这种勇气跟客观的态度来推翻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