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贴图:末日之兆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3 22:53:36

末日之兆:宇宙会给人类带来的灭顶之灾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4月27日 11:03    文章摘自《超越2012》
  作者:李华平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简介: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继之其核电站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骇人听闻且越发小可收抬的核泄漏,让日本灿烂的樱花顿时黯然失色,也使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乃至全世界陷入恐慌之……[连载内容]
                 神秘的宇宙黑洞

  小行星的撞击

  科学证据表明,巨大的小行星曾经在远古时代多次撞击过地球。大约在39亿年以前,一些星体碎片撞到了地球和月球上,造成了大洋海水蒸发和巨大的撞击坑。大约在2.5亿年以前,一场世界性的灾难使地球上几乎所有的物种濒临灭绝。最近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一个直径为120公里的大撞击坑,为近古时代地球上遭受小行星撞击的说法提供了证据。

  尤其是,在大约6500万年以前,一颗直径大约10公里的小行星或者彗星突然撞击地球,造成了统治地球达数千万年之久的巨型动物恐龙和另一种物种菊石永远灭绝。根据荷兰阿姆斯特丹大学吉安·斯密特(Jan Smit)的研究,整个灭绝过程发生在短短的50年时间内。J。波里奥:《理解灾变:剑桥年度主题讲座》,华夏出版社,2006年1月第1版,第27页。我们应当知道,在地质学的时空坐标系中,50年可是短短的一瞬间!

  以上这些灾难人类或许认为都离今天太远,不值得大惊小怪。其实就在刚刚过去的2009年11月6日,一颗被命名为2009VA的小行星在距离地球14000公里处与地球擦肩而过。这是目前已知道的第三近的距离。而美国亚利桑纳州大学卡塔林纳巡天计划小组代表人类,也仅仅是在这颗小行星快通过地球的15小时前才发现。而在过去行星擦过地球距离最近的前两名,分别是2008年10月9日,在地表6150公里外通过地球的2008TS26小行星,以及2004年3月31日,在距离地表6535公里处扫过的2004FU162号小行星。科学家们指出,每年大约有两颗像2009VA这种尺寸的小行星擦过地球。

  如今我们人类也同样面临周围诸多小星星的威胁。这些小星星一旦撞击地球,不是将地球的大气层变成一个大火炉,就是用其扬起的漫天尘埃把我们的地球变成一个黑暗且成为一个冰块和地狱一般的世界,人类要躲过这一劫当然是幻想了。

  伽马射线大爆发

  如前所说,我们人类自身就是一系列宇宙大爆炸的产物。例如,组成我们骨骼与血液的钙元素、铁元素就是在50亿年前发生的那次超新星爆发的恒星灾难中逐步形成的。恒星的周而复始的灭亡促使宇宙物质丰富多彩。我们呼吸的氧气、构成我们衣食住行的每一个元素都是宇宙大爆炸的产物。

  当然,我们人类也会随时毁灭于弥漫于宇宙之间的各种射线大爆炸之手。所谓伽马射线大爆炸,是指在宇宙空间,经常有一些不知名的星球猛然发生爆炸,它发出的光芒可以在一瞬间掩蔽整个宇宙。至于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星体,它为何发生如此巨大的爆炸,天文学家至今也无法给出合理的解释。如果这类恒星中的某一颗在距离我们地球1000光年的地方爆炸,那么从那里发出的光芒将会比正午的太阳强10倍。从那里发出的X射线和伽马射线将会把地球大气层烤熟烤焦,彻底摧毁地球的臭氧层。人类一旦失去了地球臭氧层的保护,我们将完全暴露在太阳紫外线的照射之下,其后果可想而知。如果伽马射线爆炸发生在距离地球300光年的地方,那么其光芒将彻底吞噬整个太阳系,瞬间就可以彻底摧毁地球上的所有生命。此射线爆炸事件虽然曾经发生在遥远的星系,但科学家无法排除在我们所属的太阳系附近发生这种事件的可能性。

  黑洞正高速扑向地球

  天文学家通过观察发现,在茫茫的宇宙中,经常可以看到有一些引力极大但却又看不到任何东西的区域,在此区域存在着非常奇异的天文现象。主要体现在:该区域拥有极端强烈的磁场和引力,并不断吞噬大量的星际物质;一些物质在其周围运行的轨迹发生明显变化,并且在其周围形成圆形的气体尘埃环;该区域具有很大的能量,并发出极强的各类射电辐射;由于受到极大的引力的作用,光线在其附近也发生弯曲。

  其实,该区域并不是一种空空的虚无,而是实实在在的一种物体。西方的一些学者将此称为“坍缩星”,俄罗斯物理学家将此称为“冷冻星”,而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西方物理学家约翰·阿切博尔德·惠勒则将其命名为“黑洞”。今天,“黑洞”已经成为这种现象的标准名称。【美】克里斯廷·拉森:《霍金传》,张可平译,上海远东出版社,2010年8月第1版,第45页。关于黑洞的成因虽然目前还有若干种不同的说法,但把黑洞理解为是一种因恒星坍塌收缩而形成的一个巨大的引力场,则越来越得到大多数天体科学家的认可。人们对黑洞的最深刻的印象就是它所拥有的足以把光俘获住,并把光吸进自己“肚子”里的强大吸引力。

  黑洞对地球和地球生命的最大威胁就来自于这种巨大的吸引力。英国物理学家曾经就黑洞边界进行过深入研究,他给黑洞的边界下过一个广为人知的定义,即,“它是介乎不能把信号送到外星系去的时空区,与能把信号送到外星系去的时空区之间的边界。不能跟外星系通信的区域应该在黑洞内,能跟外星系通信的区域应该在黑洞外。”同上书,第47页。由此不难看出,黑洞拥有的吸引力足以把信号牢牢抓住。在黑洞面前,一切东西都无法逃逸,只有乖乖就范听凭黑洞的蹂躏才是唯一的选择。这种吸引力犹如毒蟾蜍嘴中那长长的舌头,眨眼间就把它要俘获的物体吞吸进体内。

  2002年11月19日,法国天文学家证实,一些巨大的黑洞目前正在以比周围的恒星高出四倍的速度穿过银河系,并且大致方向是朝着地球而来,虽然这个黑洞离地球非常之远,尚不能立即对地球产生巨大的影响,但其危险确实存在。黑洞是看不见的,只有当黑洞对遥远的星球产生引力作用时才能检测到。如果它向地球逼近,它将凭借其几乎无限大的引力,而在一瞬间就将地球“吃”掉。可怜的地球因为体积太小,连给黑洞打个牙祭都不够,即使地球侥幸不被“吃”掉,它那巨大的引力亦会彻底毁掉人类。我们人类这种可怜的小动物,就连做个黑洞的“小菜”都不够资格。

  为了让您对黑洞有一个更加直观的感受,我们不妨看看美国物理学家、天文学家菲利普·布雷特在其《地球的终结》中是如何写的就知道了:

  越是找不到的东西越是加剧人们的恐惧和猜测:那不会是一个黑洞吧!经推算,科学家们发现这个黑洞正以每秒500英里的惊人速度向我们“扑”来。它的质量是太阳的十倍,对于地球上的生命来说,它的到来无疑意味着灾难。

  仅仅几周后——它距离我们还有3亿公里——从地球上感受到的黑洞的引力已经和太阳不相上下。地球不再只围绕一颗恒星运转:它被两颗恒星吸引住;一个代表生,另一个代表死。又过了几天,黑洞的引力比太阳大了很多。它用看不见的手抓着地球,把我们从太阳身边扯走,拉向它这个已崩溃了的恒星。

  随着我们的接近,来自黑洞的潮汐力开始撕扯地球。来自月亮的潮汐力使得海洋涨落,而这个黑洞的质量是月亮的2亿倍。即使在数万英里之处,潮汐力照样会引发凶猛的洪水、剧烈的地震和海啸。

  致命的一击很快来到。当黑洞来到距我们700万英里的地方时,地球表面的物体感受到的来自黑洞的引力已经与地球对它们的引力一样大。在前几天的事件中顽强地坚持下来的幸存者们突然发现:自身的重量消失了,作用在他们身上的向上和向下的力相等。

  几分钟后,当黑洞靠得更近时,向上的引力开始起主导作用。一场飓风把已经失重的人们向上卷起,同时被卷起的还有岩石、汽车、海洋……

  一个小时过后,一切都结束了。黑洞强大的引力把地球撕成碎片,并在宇宙中蒸发。曾经构筑我们美好家园的材料落入黑洞贪婪的大嘴,以前未有过的速度绕着黑洞旋转,在最后的猛冲前形成一个数百万度高温的等离子盘。

  没打嗝儿,也没有羁绊,黑洞继续前行,离开了太阳系,留下的是混乱,以及溃散的行星和死亡。【美】菲利普·布雷特:《地球的终结:未来世界是这样走向消亡的》,李志涛、王怡译,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年4月第1版,第107页。

  太阳的“灾变”

  太阳是我们人类的最大依靠,但就是太阳自身也是朝不保夕,随时可能发生灾变而走向灭亡,让我们人类无所依托。

  所谓太阳的“灾变”是指存在于太阳内部,目前正在加速进行的“超新星化”的天文状态。超新星其实不是什么新奇的星星,而是宇宙中间无数恒星走向“死亡”的一种形式。经过“超新星化”后的太阳或者是将其物质完全抛撒,而成为星云遗迹,结束其悲壮的恒星演化史,或是在抛散掉大部分质量之后,塌缩为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从而进入恒星演化的晚期和终结阶段。

  超新星是宇宙中间一种独特的现象。爆发时恒星的亮度比平时增加上千万倍甚至上亿倍。自有历史记载以来,在银河系中观测到的超新星有5颗,且都是在望远镜发明之前人类用肉眼发现的。其中4颗是:1006年发现的豺狼座新星、1054年中国记载的金牛星超新星、1572年第谷发现的仙后座超新星、1604年开普勒发现的蛇夫座超新星。根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中国古代科学家分别在公元185年、1006年、1054年、1181年、1572年、1604年、1670年发现了超新星。迄今,在天文历史上,人类总共发现了8颗银河系超新星,而迄今发现的银河系以外的超新星已经有900颗之多。

  乐观的科学家告诉我们说,太阳的年岁约45亿年,到目前为止,它刚刚耗费太阳能量的一半,也就是说,仅靠太阳剩余的“燃料”,足够让太阳继续存活几十亿年。按理说,此期限如此之长,人类大可不必杞人忧天。而当代荷兰的天体物理学家万·杰尔·梅尔则提出,太阳核的温度通常为华氏2700度,而最近这些年,太阳核的温度则上升到华氏4900多度。如果太阳核以此速度继续变热,那么太阳在大约几年之后就会变成一颗爆炸的超新星。李异鸣:《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武汉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168页。城门失火,殃及池鱼,一旦如此,我们的地球将处于太阳火焰的熏烤之下而迅速气化,化为乌有。  

防不胜防:未来致人类于死地的传染病

http://book.sina.com.cn  2011年04月28日 10:13    文章摘自《超越2012》
  作者:李华平   出版社:当代中国出版社
  本书简介:2011年3月11日14时46分,日本发生9级大地震,继之其核电站发生重大安全事故。百年一遇的大地震,骇人听闻且越发小可收抬的核泄漏,让日本灿烂的樱花顿时黯然失色,也使整个亚洲和太平洋地区乃至全世界陷入恐慌之……[连载内容]
             非典病毒全靠寄生繁殖

  血腥的数字

  所谓微生物,就是指那些人类用常规手段(如肉眼)看不见、摸不着的细小的病毒与细菌之类的东西。与人类的其他杀手相比,这些微生物恰如那诡怪多端的变形金刚,也如幽灵一般,来无影,去无踪。它们袭击人类时,经常是铺天盖地,如风卷残云一般,去时则眨眼之间,踪迹全无。尤其是这些微生物,时时刻刻围绕在人类的周围,并随着人类的进化而“与时俱进”,其威力越来越大,令人望而生畏,防不胜防。

  令人毛骨悚然的瘟疫,便是病毒等微生物在与人类一同进化的过程中,而对人类进行集体屠杀所造成的灾难。瘟疫曾经夺走了我们这个星球上数以十亿计的生命。这些病毒不仅让人类创造的财富化为乌有,甚至在不知不觉之间就将古罗马文明、玛雅文明和印加文明这些璀璨的文明从地球上轻轻抹掉。我们只需做简单的列举,就足以让人们对这一危害性有一个直观的认识。

  468年,中国发生疫病,14—15万人死亡。

  747—749年,君士坦丁堡发生鼠疫,蔓延到卡拉布里亚、希腊和西西里,死亡20万人。

  1079年,巴勒斯坦和埃及发生瘟疫和饥荒,死亡10万人。

  1348—1666年,在欧洲一直被称为“黑死病”的淋巴腺鼠疫造成2500万人死亡。

  1358年,中国山西和河北地区发生疫病,死亡人数超过20万人。

  1520年,墨西哥因西班牙人进入发生天花病,死亡人数超过300万。在此后一个世纪中,天花多次大规模流行,墨西哥人口的95%都死于此疫,死亡人口累计达到2000万人。

  1530年,土耳其发生严重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10万人。

  1545年,古巴发生斑疹伤寒传染病,死亡25万人。

  1560年,巴西发生天花流行病,死亡数百万人。

  1575—1577年,墨西哥高原斑疹伤寒大流行,死亡约200万人。

  1600年,俄国发生饥荒和瘟疫,死亡50万人,另外在利沃尼亚还有3万人死亡。

  1603—1604年,英格兰发生瘟疫,仅仅伦敦地区就死亡5万人。

  1611年,君士坦丁堡发生鼠疫,死亡20万人。

  1630年,意大利文斯发生瘟疫,并向北蔓延到蒂罗尔,死亡50万人。

  1664年,英格兰伦敦发生大瘟疫,为了制止传染,当局用大火烧了3天来净化空气,但传染病还是一直延续到1666年9月,共死亡10万人。

  1672年,意大利那不勒斯发生淋巴腺鼠疫,死亡40万人。法国里昂地区6万人死于此疫。

  1711年,奥地利和德国流行淋巴腺鼠疫,50万人死亡。

  1760年,叙利亚发生鼠疫,阿贝马里蒂地区有记载的死亡人数就达到10万人。

  1772—1855年,中国云南省流行鼠疫,25.3万人死于该病。

  1792年,埃及发生瘟疫,死亡80万人。

  1799年,非洲瘟疫流行,死亡30万人。

  1826—1837年,欧洲发生霍乱传染病,仅1834年就死亡90万人。

  1840—1862年,世界霍乱流行,持续20余年,死亡数百万人。

  1847—1848年,英格兰伦敦因流行性感冒死亡1.5万人;1851—1855年,因肺结核流行,一年内死亡5万人,共死亡25万人。

  1863—1875年,世界霍乱流行持续十年之久,仅1866年东欧地区就死亡30万人,死亡总数超过千万。

  1887—1919年,中国内蒙古东部52万人死于鼠疫。

  1889—1890年,世界发生流行性感冒,波及全球人口的40%,死亡千百万人。

  1903年1—8月,印度广大地区发生瘟疫,死亡60万人,其中旁遮普邦死亡13万人。

  1904—1905年,孟买以及西北部各省和旁遮普邦发生瘟疫,平均每周死亡1.8万人,有几周超过4万人,共计死亡100万人。

  1906—1907年,印度瘟疫继续流行,死亡167.27万人。

  1910—1913年,中国和印度发生淋巴腺鼠疫,共计死亡数百万人。

  1914—1924年,俄罗斯发生饥荒和流行性感冒,死亡2000万人。

  1915年,塞尔维亚流行斑疹伤寒,半年就死亡15万人。

  1917年十月革命前后,俄罗斯发生斑疹伤寒,约300万人死亡。

  1917—1919年,世界流行性感冒夺走了印度1300万人、美洲50多万人和非洲与欧洲无数人的生命,共计死亡2500万人。

  1921年,印度霍乱流行,造成50万人死亡,同期发生淋巴腺鼠疫,造成数百万人死亡。

  1924年,印度再次发生霍乱,死亡30万人。

  1926—1930年,印度天花流行,死亡50万人。

  ……

  防不胜防的“变异”

  正当人类为征服那些传统型传染病而忙得手忙脚乱的时候,那些新的变异型传染病又接踵而至,以一种难以阻挡之势阴森森地向人类袭来。

  以半个世纪的区间段来看,对我们人类影响和冲击较大的新型或变异型传染病大约有16种之多。从对这些传染病病原体的具体分析来看,有三种情况:一是老病毒新发作型,1种,为西尼罗河病。二是老细菌新变异型,2种,为新型霍乱Q139型霍乱和“Q-157”型病原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老病毒新变异型,1种,为人禽流感。三是新发现的传染病,12种,加之新变异者,则新传染病种数达到十五六种之多,几占目前危及人类健康的流行型疾病的94%。吴蠡荪:《人类寿命学》,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7年1月第1版,第1103—1104页。

  不管人类在其他方面取得何种惊天动地的成就,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人类对各种新发现的传染病至今都无任何管用的“特效疗法”。面对各种突如其来的传染病,人类除了能进行一些头疼医头,脚疼医脚的“保守疗法”外,实在是没有什么别的灵丹妙药。

  由伯氏疏螺旋体引起的莱姆病,自1984年发现以来就横扫美国,在1991年底,美国竟有48个州都有莱姆病案例报道,流行之势达致顶峰,此病在美国被人们称为“第二号艾滋病”。此后该疫一度扩散到全世界五大洲30多个国家。

  新型霍乱——Q139型霍乱第1例于1992年10月19日在印度被验证,迄今共爆发流行3次。1992年第一次在印度马德拉斯、加尔各答和孟加拉国南部流行,仅加尔各答传染病医院就收治13275例,死亡434人;孟加拉国也报告收治万人以上,死亡500余人。第二次该病在这些地区流行,患者超过10万,死亡1437人。同年5月新型霍乱首次传入中国内地,发病200例,死亡4人,发现带菌者225例。第三次是1994年4月,缅甸仰光三角洲地区爆发此类型霍乱,每天就诊者达到百人以上。根据公开报道,遭受Q139型霍乱侵害的国家和地区有美国、英国、新加坡、香港、日本、爱沙尼亚、德国和瑞士等。因Q139型霍乱病原体DNA大部分与传统型霍乱基本相似,因此,此种霍乱又被称为披着传统霍乱病原体即01单菌株“外衣”的“狼”。

  而说起“Q-157”型病原性大肠杆菌性食物中毒,1996年夏天,日本感染此疫者5500人,死亡11人。1997年,在日本的东京都和冈山县再次发现72例食物中毒者。

  在20世纪50年代侵朝美军中和1996年的阿根廷,流行过一种“汉塔病毒综合症”,在前者中造成3000名美军感染此病,其中190人因肾脏损害而死亡,在后者中则导致11名患者死亡。

  1967年,在德国玛尔堡、法兰克福和南斯拉夫贝尔格莱德几乎同时爆发一种出血热,共有患者31例,死亡7人。引发此传染病的病毒来自于非洲乌干达长尾绿猴,其病毒属丝状病毒科。其后又分别于1975年在南非的约翰内斯堡、1980年在肯尼亚、2005年在安哥拉都发现了这种传染病,先后共造成约600人死亡。

  拉沙热(lassa fever),自1969年到1973年先后在塞拉利昂、利比里亚、尼日利亚、中非共和国和西非一代广泛流行,死亡率达到36%—67%。

  埃博拉出血热(EBV)是世界上最致命的疾病之一。自1976年发现以来,埃博拉出血热共造成数万人死亡。因此病均发生在非洲偏僻地区,因此实际死亡人数要远远大于官方公布数字。

  众所周知的艾滋病(“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自1981年6月在美国发现以来,短短20多年,已经有6000万人感染艾滋病,其中2200万人已经死亡,此数字大大超过20世纪所有战争中的死亡军人的总数。1300万名儿童因此成为“艾滋孤儿”,绝大多数生活在非洲大陆。更让人类感到恐惧的是,艾滋病的病原体HIV已经于1993年以前就出现了新的变异,如今艾滋病病原体到底有多少种变异类型无人知晓。

  1986年,在英国首次发现的人新型克雅病曾经一度让全世界陷入“疯牛病”的恐慌之中。

  1993年,在美国发现的汉江病毒病,让那些患者在极短时间内就因呼吸窘迫而死亡。

  1994年,在澳大利亚发现的亨德拉病毒病至今无药可治,患者可因呼吸、循环系统衰竭而亡。

  1998年在马来西亚发现的尼巴病毒病,毒性无比,患者一半难逃厄运。

  1937年在乌干达、1999年在美国发现的以库蚊为主要媒介的西尼罗河病一度横扫乌干达和美国。

  非典型性肺炎,2003年发现于中国,在其后很短时间,就从中国蔓延到32个国家和地区,一时间,真让全世界大有谈“非”色变之势。非典型性肺炎被视为重要程度仅次于艾滋病的严重问题,而其紧迫程度甚至一度超过艾滋病。

  1997年爆发于香港、2004年爆发于越南的人禽流感则对所波及地区的人类健康构成重大威胁,对这些地区的养殖业造成灭顶之灾。

  此外需要予以特别说明的是,科学家在南极地区考察时,在该地区永久冻土层之下发现了一种目前科学界前所未知的神秘病毒。让科学家们感到无比震惊的是,目前地球上没有任何人或者动物对这种病毒具有免疫性。就其来源,科学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有的说此种病毒是一种冰冻在冰川里的史前病毒,是地球几万年甚至是几十万年前的产物,这些病毒曾经肆虐地球,导致大批史前物种灭绝。有的说这些病毒是当年纳粹希特勒德国运往南极基地的生化武器。但不管是哪一种,一旦全球气候持续变暖到一定程度,随着南极冰川融化,这些致命的神秘病毒就会立刻复苏并向四处传播,届时地球上的成千上万的物种就会面临灭顶之灾,人类自然也是在劫难逃。

  或许人们会抱着侥幸心理说,如今人类科学技术尤其是医疗科学已高度发达,应对这些突如其来的疾病应该没有什么问题,人类大可不必再为此担惊受怕。其实不然,恰恰相反,这些微生物所带来的传染病随时随地会对人类构成灭顶之灾。法国作家加缪在其《鼠疫》中如此写道:“鼠疫杆菌永远不死不灭,它能沉睡在家具和衣服中历时几十年,它能在房间、地窖、皮箱、手帕和废纸堆中耐心地潜伏守候。也许有朝一日,人们又遭厄运或是再来上一次教训,瘟神会再度发动它的鼠群,驱使它们选中某一座幸福的城市作为它们的葬身之地。”李异鸣:《人类灭绝的10种可能》,武汉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123页。

  关于未来可能发生的全球性传染病,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曾对此做过一个令人不寒而栗的预言。在这份名为《全球趋势:转型的世界》中,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的专家们指出,在大约2025年,有可能爆发全球性传染病。此次传染病最有可能因类似H5N1禽流感病原体(HPAI)以及其他病原体,如非典(SARS)冠状病毒而引起。这类传染病首先出现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然后传遍全世界。在此次全球性瘟疫中,仅仅美国就有数千万人乃至上亿人感染此病,数千万人丧生,而在世界其他地区,受到的损失更加严重。全世界接近三分之一的人口遭殃,成千上万人死于非命。【美】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全球趋势:转型的世界》,时事出版社,2009年9月第1版,第102—103页。

  美国专家说得不错,包括鼠疫杆菌在内的各种细菌和病毒,随时陪伴我们左右,也随时会向我们人类发起进攻,而致我们于死地!  

5500万吨重小行星年底将与地球擦肩而过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5月06日 09:59  新浪科技
小行星YU55将于今年底从地球附近飞过。

  新浪科技讯 北京时间5月6日消息,据《每日电讯报》报道,据美国宇航局专家预测,一颗重达5500万吨的小行星今年底将会从地球附近经过。

  这块太空岩石的直径大约是0.25英里(0.40公里),11月它将从地球和月球之间经过,届时利用小型望远镜就能观测到它。英国公共天文学会的罗宾·斯卡格尔说:“我们很难看到一颗小行星从地球附近飞过。”这颗编号是YU55的小行星如果撞上地球,它造成的影响将相当于6.5万颗原子弹发生爆炸产生的影响,会形成一个直径超过6英里(9.66公里)、深达2000英尺(609.6,米)的陨石坑。YU55将从距离地面仅有20.1万英里(32.35万公里)的地方飞过,将成为如此接近地球的最大天体。

  美国宇航局已经正式把YU55归类为潜在危险小行星(PHO),不过照当前的运行路线来看,它不会与地球相撞在一起。这颗小行星每14年围绕太阳运行一周,2010年4月从距离地球150万英里(约合241.40万公里)(at a distance of 1.5 million years)的地方越过。目前有874颗近地小行星,这些天体被认为对地球具有潜在危险。它们受到密切监控,随着天文学家不断在附近太空发现新天体,潜在危险小行星的数量会继续增加。据科学家估计,通常几百万年就会发生一次规模较大的小行星撞地球事件。 

揭秘黄石公园:2012预言之源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16日 14:13 三联生活周刊
黄石公园穿越河流的麋鹿游客在观赏“老忠实”间歇泉

  发现火山

  1870年八九月份,人类在美国的黄石国家公园进行了一次重大的探险活动。作为美国军队护航的首领,30岁的陆军中尉古斯塔夫·多恩(Gustavus C.Doane)跟随探险队进入黄石位于怀俄明州的领地。当他登上黄石河上海拔3122米的沃什伯恩山(MountWashburn)往南看时,发现落基山脉似乎缺失了什么东西,方圆数英里都是平地,只在远处有山脉将中间的平地包围,形成一个巨大的森林地盆。对这种现象多恩只想到一种解释:“这个巨大的盆地曾是某个死火山的火山口。”

  他说得没错,美国这个最古老、最著名的国家公园不偏不倚地坐落在地球最大的火山群上,黄石国家公园本身就是一座火山。

  上世纪60年代,美国地质调查局的鲍勃·克里斯蒂森(Bob Christiansen)在研究黄石国家公园火山史时觉得很困惑,他找不到公园的火山口在什么地方。他觉得多恩中尉指出的那个缺口,肯定是被炸出来的,但是要在山里炸出约100公里宽的地方,肯定是一件非常巨大的事情。

  事情过了20年,他的困惑才解开。上世纪80年代,美国航空航天局为拍摄月球设计了一种红外摄影设备,需要先在地球上空拍摄以测试它的性能。专家们决定在黄石公园进行试验,他们对黄石地区进行了空中拍摄,以测试这些新型的高空照相机。一位考虑周到的官员把一些照片交给了公园管理局,认为它们可以悬挂在某个游客中心。当克里斯蒂森看到这些照片时,立刻意识到他没有找到火山口的原因,因为这个火山口大到无法想象,无论从地面上的任何角度观测,都无法窥其全貌。

  照片显示,黄石超级火山口长85公里,宽45公里,深约0.67公里。而黄石公园从北到南101公里,从西到东87公里。也就是说,黄石国家公园很大一部分面积是坐落在火山口上。

  黄石火山是一种特殊的火山。正常的火山外貌很明显,比如盾状的夏威夷冒纳罗亚火山群、锥状的富士山,前一种是因为高流动性的玄武熔岩平静流出而形成的,后一种是喷发出的物质堆积在火山口周围形成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没那么有名、并不造山的火山。英国伦敦大学本菲尔德格雷格灾难研究中心教授比尔·麦格(Bill McGuire)说:“许多超级火山都不是典型的山丘状结构,它们往往藏身在巨大的、坍塌的盆地中,超级火山的熔融岩浆很难被监测出来。”这种火山的威力能大到一瞬间破土而出,留下一个沉降式大坑,即破火山口。这种低调却威力强大的火山一旦爆发,地幔下方的岩浆会冲破地壳,沿着缝隙喷涌而出,地下的岩浆被掏空,导致火山顶部失去支撑而塌陷,形成一个凹进坍塌盆地中的巨型破火山口(caldera,西班牙语“坩埚”cauldron的衍生词)。

  当时,人们不知道怎样称呼这个巨大的火山。之前科学家习惯用火山爆发指数来衡量火山的威力,黄石火山是爆发指数达到8的火山。1815年印度尼西亚坦博拉火山猛烈大喷发,造成直接死亡人数约1万人,次年全球气候异常,8.2万人死于后续的饥荒和疫病。这次大喷发成为有史以来对气候影响最大的火山喷发,但火山爆发指数也刚达到7。如果指数达到8的话,能量将是坦博拉火山喷发的十几倍,就像数百万颗原子弹爆炸,给地球造成的灾害将是毁灭性的。

  2000年,英国BBC广播公司拍摄了一部关于火山的纪录片。在形容火山爆发的规模时,制片方创造了“超级火山”这个词。没有任何喷发可以和超级火山喷发来比较,《万物简史》一书的作者比尔·布莱森写道:“要是你把喀拉喀托火山喷出的物质比作高尔夫球,那么黄石火山最大一次的爆发物质像个大球,你完全可以躲在后面将其作为藏身之地。按照这个比例,圣海伦斯火山喷出的物质不过是一粒豆子。”喀拉喀托火山喷发是近代著名的一次火山喷发,发生在1883年,夺走了3.6万条人命,发出的轰隆声在全世界回响了9天,使远在英吉利海峡的海水晃了半天。而1980年圣海伦斯火山喷发是20世纪以来地球上规模最大的火山喷发之一,造成60多人死亡,将390平方公里土地变成不毛之地。

  可以想象,黄石火山以往在某个时刻喷发时,已经把这片土地炸得七零八落。

  一座活火山

  克里斯蒂森现已退休,他之前对BBC说:“每年有数百万人来到黄石公园,观赏壮丽的景色和野生动物,很明显大多数人都没有意识到他们站在一个沉睡的巨人身上。”直到电影《2012》上映之前,很多美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这座巨大的火山。

  事实上,黄石国家公园成立之后的几十年,专家才意识到多恩中尉说错了,黄石其实是一座活火山。

  上世纪50年代,一个名叫弗朗西斯·乔·博伊德(Francis Joe Boyd)的哈佛学生对他在黄石公园发现的凝灰岩产生了兴趣。这是一种火山灰因热和压力凝结而成的岩石,他当即就意识到这是地质年代很近的一次喷发碎屑留下的痕迹。1965年,克里斯蒂森发现第二处明显的凝灰岩,第二年他和同事又发现了第三处。通过钾-氩测年法,他们判断这三处凝灰岩是三次火山大爆发的产物。每一次爆发都留下了一个巨大的喷火山口,第三次喷发埋葬了前两次喷发的大量遗迹。

  科学家们由此推算出黄石超级火山的喷发事件。第一次喷发是在1650万年以前,之后它喷发了大约100次,有研究的只有最近三次,分别是210万年前、130万年前和64万年前。

  210万年前的黄石火山喷发堪称地球上五大火山喷发之一,也是黄石超级火山可考史上爆发最强大的一次,是最近一次喷发的两倍。但是,火山喷出的岩浆量达到2450立方公里,形成的破火山口至今超过100公里,产生的火山灰足以把纽约州埋在20米的深处,或者把加利福尼亚州埋在6米的深处,整个美国一半面积都被覆盖。

  距今130万年前,黄石火山再度苏醒,此次爆发在最近的三次爆发中威力最小,但同样具有毁灭性。爆发造就了黄石国家公园西侧岛公园之内的亨利福克破火山口,并且形成了另一片广泛分布的凝灰岩。

  最近的一次爆发距今64万年,由于距离最近,所以科学家掌握的资料相对比较充足。科学家推算,当时黄石火山喷出的灰柱升上了3万米的高空,散落到地面的火山灰覆盖了整个美国西部直到墨西哥湾的广阔地区。火山碎屑物,包括浓厚致命的尘雾、岩石和气体,以及被加热到800摄氏度高温的致命浓烟,化作滚滚灰色云团横扫大地,用数百米厚滚烫、沉重的碎屑填满整条整条山谷。这次喷发造就了80公里长、55公里宽的破火山口,破火山口塌陷陡壁高度在50米以上,喷发物体积达到1000立方公里,喷进大气的火山灰在远离黄石的爱达荷州、路易斯安那州和加利福尼亚州都可见。这次爆发所产生的喷发物覆盖了周围1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也覆盖了原来的两个火山口,形成了现在我们所知的这个超级大的破火山口。 黄石大峡谷黄石公园大棱镜泉

  为什么是黄石?

  黄石公园内有上万个喷出热水和热气的孔穴,还有200多处间歇泉,这意味着黄石公园底下存在一个巨大的岩浆囊。岩浆囊是火山底下充填着岩浆的区域,是地壳或上地幔中岩浆相对富集的地方,类似于石油矿藏,岩石孔隙中充满了高温流体。

  每当漂浮在上面的板块经过时,下面的热柱就会把上面的板块部分融化成岩浆,形成岩浆囊。因为黄石火山蕴藏在北美大陆板块的内部,所以当板块缓慢地飘过岩浆囊的时候,岩浆的巨大热量会融化板块上的岩石,使大陆板块越来越薄,它下面滚烫的岩浆却逐渐增多,岩浆囊离地表越来越近。对于钢筋水泥而言,地壳板块几乎牢不可破,但是对地球内部的高温熔岩而言,地壳板块不堪一击。

  当数万年过去后,如果岩浆囊上空的地壳出现裂缝,岩浆就找到了通往上层的通道。这时岩浆囊里的压力会通过裂缝释放,溶解在岩浆囊里的各种气体也会大量逃逸出去形成爆炸,正如打开一瓶猛烈摇晃的可乐。

  为了弄清这个岩浆囊有多大,犹他大学的火山专家鲍勃·史密斯(Bob Smith)用地震波方式进行测量。地震发生时产生的余波会穿越地球,地震波通过熔岩的速度比通过岩石慢,透过地震仪显示的不同震波抵达时间,可以计算和绘制岩浆囊的大小范围。

  他用地震仪组成了一个检测中心,由22个检测中心构建成一个全方位的网络,所有数据都会传到犹他大学的中心记录设备中以供分析。他说:“地震检波器网络就像一个天线,你通过聆听进入天线的地震波,就能检测到来自地球内部的事情。”这有点像CT扫描,通过透过人体组织的X射线来建立你身体内部结构的三维图像。实验结果超过了之前所有的预测,这座破火山口下面的岩浆囊长80多公里,宽40多公里,和黄石火山口的大小差不多;距离地表最浅处约8公里,最深处约16公里,体积大约有2万~2.5万立方公里,里面融化的岩石只有10%~30%,剩下的物质都是炎热的固体。

  岩浆囊下面有一个不断提供热量的地幔热柱,这就像一根埋在地球深处的柱子,温度很高,约1400~2000摄氏度,越往地球深处温度越高。热柱由两个部分组成,下部呈长细柱状,底端连至地幔底部;细柱的热物质上升速度往往比本体更快,一旦上升到较浅出,受到的压力降低,于是体积膨大向四面展开,整体看起来就像是有着细长柄的蘑菇。热柱口的直径可达1900公里,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这股热柱会灌入岩浆囊。

  热柱被认为是地球释放热量的一种方式。目前地球上这种热柱有32处,只有一处在陆地板块,其余都在海洋下面,这种热柱的位置是相对固定的,但是大陆和海床由很多巨大的板块和更多很小的板块组成,漂浮在密度更大的地幔上。北美板块就像是卡布奇诺咖啡上漂浮的奶油,向西南方向移动,过去1650万年前板块的平均移动速率是每年4.6厘米,和指甲生长的速度差不多。

  这就像拿着一张纸缓慢经过下方的蜡烛,如果有些地方停留得久一点,烛火就会将纸烧出个窟窿。随着板块继续漂移,已经形成“窟窿”的部分也在跟着前移,当移到新的热柱上方,之前的一幕又将重新上演。科学家在黄石国家公园的西南方发现了6个破火山口,像一串珠子一样排列,最古老的是1800万年前至1650万年前的麦德米特火山场。200多万年前,黄石公园所在地区位移到热柱上,地下曾经供应了6座火山的燃料又开始工作,超级火山爆发的新循环就此开始。

  按照黄石超级火山喷发点随着地壳变化的移动规律,地质学家们开玩笑说,再过200万年,蒙大拿州比灵斯的人们将会围着间歇泉翩翩起舞。

  下一次喷发

  黄石就像一条沉睡在地下的喷火巨龙,一旦醒来,将造成巨大的灾难。克里斯蒂森称之为潜在的“人类主要灾害”,公园本身将被摧毁,森林将被夷平,每一样活物都会被蒸发、烧成灰烬,变成碎片,接下来火山灰将覆盖美国,全球上空漂浮着厚厚的火山灰云,全球变冷、干旱、饥荒、战争将会接踵而至,远比电影描述的更为可怕。

  科学家估计,黄石公园超级火山每隔60万年爆发一次,而自上一次爆发到现在已有64万年。黄石火山什么时候会再次喷发,成了一个巨大的疑问。

  它一直就没有安分过。1973年的一天,鲍勃·史密斯和同事一起在黄石湖南海湾的皮尔岛(Peale Island)上工作时发现一些奇怪现象,沿着海岸线的一些树木部分被淹没甚至快要死了。1956年史密斯也曾在此工作过,那时他计划建造早期航行使用的船坞,这些船坞也同样被淹没了。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史密斯受到启发,着手重新考察公园工作人员自1923年以来放置在公路上的标杆。他发现,坐落在破火山口顶、位于黄石湖北边的海顿山谷(Hayden Valley)在过去几十年来上升了大约76厘米。然而,湖底却完全没有升高,只是湖的北面升高了,黄石湖的湖水因此向南流。这块土地正在上升,底下的火山是活的。

  史密斯于1979年将这个发现公之于众,并将黄石公园描述为“活着、呼吸着的破火山口”。到1984年,公园的整个中心地区100多平方公里土地,比1924年所做的最后一次勘测时高了1米多。接着在1985年,由于发生多次小型地震,公园的中心地区又下陷了20厘米。史密斯把之前的比喻改为“活着、呼吸着并震动着的破火山口”。如今,黄石地面这个脆弱的外层就像一个男人呼吸的胸腔,不停地上上下下。

  1985年之后,黄石的地面又重新升高。2004~2006年,破火山口几乎以每年7厘米的速度上升;2007~2010年,隆起的速度降低至每年1厘米或以下。但是很多媒体在报道时忽略了上升速度的明显变慢,比如2011年初英国《每日邮报》就称:“从2004年到现在,黄石公园内巨大的休眠火山的地标隆起高度一直在以惊人的速度上升,特别是近三年以来……创下了自1923年以来的最快纪录。”还有一些媒体蜂拥而上,很快便出现“黄石公园火山即将爆发”、“美国大部分国土即将覆盖在火山灰下”等耸人听闻的说法,引发一阵骚乱,为此黄石国家公园的官方网站不得不出来辟谣。

  究竟是什么让地面上升?科学家说可能是因为潮热的水和蒸汽,或者是岩浆。不管哪一种方式,这种热量同样也会融化岩石,也能导致另一场喷发。而黄石最危险的地方不在它上上下下的地面,而在于没有人知道什么是喷发前的预警信号。“很可能是一系列的地震,地面隆起、间歇泉和喷气孔的活动方式有可能改变,但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清。”黄石国家公园的地质学家保罗·多斯(Paul Doss)解释。在他眼里,某种程度上能成为火山喷发警报信号的现象,差不多在黄石公园都已存在。

  一般来说,地震是火山喷发的前兆,但是在这里地震是家常便饭,大约每年会发生2000次地震,其中大多数都感觉不到,只有少数比较明显。比如1959年发生了7.5级地震,震中在公园西部,地震造成了一个裂缝,触发山崩,造成28人死亡;1985年10月,黄石公园地震云集,接下来几个月里大约发生了超过3000次地震;10年后,另外一群地震把黄石公园摇晃得如同一个被捅了的马蜂窝。

  还有一个可能的标志是间歇泉。黄石公园的地表热量是全世界平均水平的三四十倍,靠近地表的岩浆驱动间歇泉喷发。但是多斯说间歇泉变化多端,同样无法预言。比如汽船泉是世界上最大的间歇泉,喷射的时候达120米高,但喷射的间隔可以少到4天,多到50年。“如果它今天喷射,下个星期又喷射,丝毫不能说明它下下个星期或者下下下个星期或者20年之后会怎么样。整个公园都变化无常,实际上你不可能根据任何动静来下结论。”

  如此看来,似乎谁也无法预料它何时喷发。鲍勃·史密斯说:“最初我们也担心地面隆起会导致火山喷发,但在发现岩浆位于地下10公里后,我们消除了这种担忧。如果岩浆深度在地下两三公里,我们将陷入极大的忧虑中。”在他眼里,火山口的地标隆起只是地标变形类型的一部分,只是一个不间断的过程,属于正常现象。“黄石公园下的热柱在过去大部分时间里都是在美国西部的盆地和山脉形成破火山口,而今黄石火山之上的是落基山脉这个强硬粗厚得多的地壳,也许可以抵挡底下热点的爆发。”

  但是,暂时是安全的并不意味着以后也是安全的。鲍勃·史密斯曾写道:“黄石实际上活着,还在呼吸。”克里斯蒂森早年在关于公园的综合地质报告里也写道:“黄石国家公园区域无疑将会发生火山活动。”火山专家比尔·麦格教授认为:“不仅在黄石公园,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有可能有‘超级火山’爆发。这样的事情在地球上不止一次上演,没有理由因为人类的出现而终止。”

美国大学研究:地球温度未来或上升3至7摄氏度


                             2016年09月28日08:29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9月28日电 据外媒报道,项年代跨度时间最长的地球表面温度研究显示,即使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排放维持在现有水平不变,未来地球平均温度仍可能上升3至7摄氏度,到时候地球的酷热程度将是人类无法忍受的。

  据报道,美国斯坦福大学环境与资源跨学科项目古气候学家施奈德(Carolyn Snyder)通过重构过去200万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温度,得出这一结论。

  报告的新数据显示,大气中的二氧化碳若增加一倍,全球温度最高甚至可上升9摄氏度,此升幅足以令冰盖融化,使海平面升高数十公尺。

  研究人员说,就算地球温度只升高3摄氏度,长此以往将引发更多风暴潮、海平面上升、夺命高温天气、严重洪涝等各种气候变化的灾难。

  施奈德从59个海洋沉积岩心摘录了两万多个海洋表面温度的数据样例,以1000年为间隔重构过去200万年的全球平均表面温度表,并利用不同的气候模型来推断广泛趋势。

  其研究确立了地球温度与温室气体过量聚集在大气中的关系,两者的关系在过去80万年的周期性冰河期尤为明显。冰河期周期大约每10万年发生一次。

  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此前指出,全球气温升幅不应超过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水平。

  而在2015年12月,全球195个国家在法国巴黎达成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各国承诺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目标是将本世纪末全球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革命前2摄氏度水平以下,同时争取在2100年以前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的目标。

  据悉,这个评估研究报告已经于本月26日发表在科学期刊《自然》上。



.blkContainerSblkCon p.page,.page{ font-family: "宋体", sans-serif; text-align:center;font-size:12px;line-height:21px; color:#999; padding-top:35px;}.page span,.page a{padding:4px 8px; background:#fff;margin:0 -2px}.page a,.page a:visited{border:1px #9aafe5 solid; color:#3568b9; text-decoration:none;}.page span{border:1px #ddd solid;color:#999;}.page span.cur{background:#296cb3; font-weight:bold; color:#fff; border-color:#296cb3}.page a:hover,.page a:active{ border:1px #2e6ab1 solid;color:#363636; text-decoration:non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