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志瑶:三个面向:崛起的中国的姿态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5 00:47:17
三个面向:崛起的中国的姿态
  • 2009-11-18 20:32:38
  • 作者:杨越
  • 来源:人民网
  • 新闻论坛
  • 我要评论
“三个面向”,最初是针对教育工作提出来的。今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新中国建立60年后的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三个面向”,最初是针对教育工作提出来的。1983年10月1日,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1997年,党的十五大确定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中提出,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为目标,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今年10月1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大会上讲话时指出,新中国建立60年后的今天,一个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

  由教育事业改革和发展的总体要求,到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纲领性目标,进而成为我们中国目前改革、发展、开放成果和状况的概括性描述,“三个面向”经过二十多年的历史和实践的检验,充分证明了它的普遍正确性和广泛适用性。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应该充分认识“三个面向”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指导价值和作用,深刻领会其内在意蕴和精神实质,继续通过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改革和发展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崛起的中国更要有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胸怀和姿态。

  “三个面向”,有着丰富的科学的内涵。面向现代化,就是要永不停止的吸收和借鉴人类文明发展的最新成果,不断战胜和摆脱落后,与时代进步潮流同行,使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现科学理念,人们的生活充分享受现代文明。面向世界,就是要放眼全球,在世界发展大势中把握好我们的前进方向、应对世界风云变幻、广泛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我们的科技经济文化向着世界最新最高水平前进。面向未来,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不满足和拘泥于已经取得的成就,每走一步要筹算后面几步,使现在所做的事情能为将来的发展打好基础,能够经受住历史、实践和人民的考验。

  在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要坚持“三个面向”。经过新中国成立以来60年的建设、改革和发展,我们走出了一条完全适合自己国情的“中国道路”,创造了令全世界刮目相看的“中国模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目前,在世界各国排名中,我国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日本,外贸进出口总额仅次于美国、德国,外汇储备跃居世界第一。但是,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还很大。我国的GDP总量只相当于美国的27.1%,如按人均计算还不到日本、欧美等国家的十分之一。我国广袤的中西部地区和广大的农村,工业化、城镇化、现代化水平还很低。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低产出、低质量、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还没有得到根本性转变。以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眼光看问题,我们就能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按照既定的目标,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开放,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断创造新的辉煌。

  崛起的中国要有“三个面向”的胸怀和姿态。中国的崛起是一种必然趋势,我们的国际地位、国际竞争力、世界影响力将与日俱增。强大起来后,能否永远保持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对我们的重大考验。历史上,盛世之后拒绝变革、限于僵化、不思进取,最终导致落后、国势衰微的教训非常深刻。具有“三个面向”的胸怀和姿态,我们就会明白,在任何时候,都不能因为已取得的成绩而沾沾自喜、骄傲自满、固步自封。具有“三个面向”的胸怀和姿态,我们就会明白,中国在发展,国外也在发展,这正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有些许迟滞,我们就有可能在竞争中再次落伍。具有“三个面向”的胸怀和姿态,我们就会明白,在实践中已见成效的东西并不是是完美无缺的,在未来的发展中,必须始终坚持改革创新,不断完善适合我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和模式;必须始终坚持对外开放,增进交流,取长补短,互利共赢,以自己的和平发展促进世界各国的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