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聪:三年级语文教案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10/06 02:15:58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教学要求:
   1、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2、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3、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点:
   1、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2、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3、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教学时间: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阅读课外书记籍要有选择和如何选择,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培养选择课外读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选择课外读物的方法。
  三、课前准备
    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约15本左右,并分成三至四类摆放)
  四、导入新课
    同学们知道的关于书籍的名言一定不少吧,谁想来说说?
    教师补充:德国著名作家歌德曾说:“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确实,一部好的作品,就如同一本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陶冶人的情操和气质,叫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知识就如浩瀚的海洋,一个人一生不可能把所有的书读完,更何况书也有好书和坏书之分,这就决定了我们读书要有选择。(板书课题:读书要有选择)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如何选择我们所需要的书籍。
  五、指导学生选择图书
  1、了解选择图书的渠道
  (1)过渡:从哪儿可以得到我们所需要的图书呢?
  (2)指导学生看第1页上面的插图,说说这些同学在哪儿选择图书。
  你们平时又是怎样得到自己所需要的图书的呢?(指名说)
  2、指导学生应如何选择图书
  (1)过渡:应该如何选择图书呢?我们来看第1页最上面的图,这位同学是根据什么选择图书的呢?
  (2)教师讲述:为了方便读者选择图书,图书馆(室)或书店的图书都是分类摆放的,比如《学生辞海》就是“字典、辞典”类的,《故事大王》就是“故事”类的,《十万个为什么》就是“科学”类的。我们要选择自己所需要的书,首先要确定是属于哪一类,然后在书架上按类查找。
  (3)过渡:确定好自己所需图书是哪一类后,又应该怎样在书架上查找我们自己所需要的书呢?
  (4)教师出示一排用书夹夹好的书,从中轻轻抽出一本书,边指边讲述:哪儿是封面,哪儿是书脊,书脊告诉了我们书名,我们可以通过看书脊上的书名确定是否是自己需要的书,不必一本本拿下来看封面上的书名。
  (5)指导学生观察书上第1页上面的圆形特写图。找到自己需要的书以后,应该怎样拿书?怎样放回去?为什么要这样拿书呢?(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需要的书后,要从书架上轻轻抽出来,也要轻轻放回去,防止图书卷角,保持图书整洁。
  (6)指导学生观察第1页下面的图。
  谁来说说图上这位同学在干什么?(指名说)
  小结:找到自己所需要的书以后,还要打开看一看内容提要或者大致浏览一下内容,以便最后确定是否购买或借阅,如果不合适可以重新选择。
  (7)教师示范。
  教师按刚才讲述的方法,示范从讲台上的一排书中选取一本书。
  (8)学生练习。
  教师提出要求,点名让学生根据要求选择图书。
  六、总结
  学生总结,教师适当补充。
  七、作业
  课后,去书店或图书馆选择自己需要的书。
  八、板书
              读书要有选择
          一、确定自己需要的书
          二、到图书馆借阅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指导学生认真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了解读书要做记号和如何作记号,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培养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
    帮助学生初步掌握读书作记号的方法。
  三、导入
    上一堂课,我们学习了该如何选择图书。读书不但要有选择,而且要认真读,怎样认真读书呢?要做到“四到”:眼到、口到、手到、心到,边读边思考,还要边读边做记号,做到“不动笔墨不读书”。(板书课题:读书要做记号)
  四、训练姿势
  1、请同学们看第3页上面的图,说说这位女同学在干什么,这位同学是怎样坐的,怎样拿笔的,书摆放在什么位置,文具盒放在什么地方。(指名说)
  小结:读书做记号的坐姿、执笔、放书的位置与写字时的姿势完全相同,读书做记号要有正确的姿势。
  2、指导观察圆形特写图。
  教师讲述:这是一位同学在一边读报一边做记号,谁来说说这位同学是怎样握笔的,左手在干什么?(指名说)
  3、请同学们拿起笔和语文书,翻到第3页,我们一起来向这位同学学习,像她那样有正确的读书(报)做记号的姿势。
  学生摆姿势,教师巡视,及时纠正错误姿势。
  五、指导学生读书做记号
  1、过渡:读书时为什么要做记号呢?
  教师讲述:读书做记号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它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字内容,突出理解重点,增强记忆效果,还便于今后查找、运用有关知识。
  2、应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怎样做记号呢?我们一起来观察第2页的文字插图。

六、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七、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1)谁来说说是在什么地方做记号的,是什么样的记号?指名把做记号的地方读一读。
  (2)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同桌讨论)
  指名说,教师加以适当点拨。
  3、小结学法:刚才我们观察了第2页《“东方之珠”》这篇课文的文字和记号,围绕“在什么地方做记号,做了哪些记号,为什么要在这些地方做记号”等问题进行了讨论,还把做记号的地方朗读了一遍。下面我们四人一组,按照刚才的方法来观察第2页的背景文字和第3页下面的文字画面。
  4、分组讨论,指名说,指名朗读做记号的地方。
  5、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读书做记号的方法。但读书时该在哪些地方做记号,要因文因人而异,常用的记号有哪些,我们将在第16课学习这些知识。读书做记号时,除了要注意有正确的读写姿势外,在书上做记号落笔要轻,要保持书页整洁,如果不是自己的书,就不要在上面做记号。
  六、按要求阅读《语文补充阅读》中的文章,并作一定的记号
  1、学生练习做记号,教师巡视,纠正错误姿势。
  2、交流。
  七、板书
           什么地方
        读书要做记号怎样做
        什么样的记号

                第三课时
  一、教学要求
    通过指导观察课本插图或教学挂图,使学生初步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事物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难点
    让学生了解留心观察事物的方法。
  三、导入
    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学会查“无字词典”》这篇课文吗?聪聪的爸爸对他说:“不仅要学会查有字的词典,而且要学会查身边的无字词典。”查“无字词典”就是要求我们要留心观察事物。(板书课题)
  四、学习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1、我们一起来看第5页下面的图,谁愿意说一说,图上有什么人,他们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校园这一角有些什么景物?(指名说)
  2、图上的同学观察得十分认真,留心观察事物有什么益处呢?(指名说,教师相机补充)
  3、总结观察静态物体的方法。
  校园一角的景物是静态的,应该怎样留心观察静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教师小结。
  观察静物要注意以下四点:(板书)
  1、要按一定顺序
  2、要有重点
  3、观察以后要展开想象
  4、观察以后要动笔
  4、下面请同学们运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一起来留心观察图中校园的一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1)同桌互说。
  (2)指名说。
  (3)评议。
  5、(1)过渡:刚才我们观察这幅插图是老师带领、指导同学观察事物,但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更要运用课堂上学到的观察方法自己留心观察事物。
  (2)我们来看第4页下面和第5页上面的图,想一想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他们是怎样观察的。
  ①指名说。
  ②评议。
  五、学习观察动态事物的方法
  1、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观察静态事物的方法,那么,动态的物体又该怎样观察呢?
  2、我们一起来看第4页最上面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人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谁是观察者,谁是被观察者?(指名说)
  3、过渡:应该怎样观察动态事物呢?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小结。
  4、假如你现在也在这个操场,用刚才学到的方法仔细观察,谁愿意告诉老师你的观察结果?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
  (3)评议。
  5、(1)请同学们看第4页中间的这幅图,谁来说说图上画了谁,在干什么?
  (2)如果你的家里也养了金鱼,回家后可以对它仔细观察一番,明天把你的观察结果告诉老师或同学。
  六、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应该怎样留心观察事物,同学们都学得非常认真,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能够运用学到的方法,多留心观察身边的事物,养成留心观察的好习惯。
  七、作业写观察日记。
  八、板书
               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七)
                 读书要有选择 
                 读书要做记号
                 留心观察事物

 

1老师,您好

教学目标:
   1、掌握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和掌握本课重点句子。
   3、理解教师工作的崇高,激发学生热爱老师的思想感情。
  实验目标:
    利用教师节这一契机,以筹备教师节庆祝活动为目的,让学生去搜集资料,调动已有知识和情感,加深对教师的理解和认识,激发学生热爱教师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搜集相关资料,学生课前走访教师。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调动情感。
   1、汇报走访教师的感想,主要谈谈他们教书育人的感受。
   2、教师在你们心目中的形象?
  二、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一年一度的教师节就要来了,我们中队决定举行一次庆祝教师节的活动,大家来出出主意,你想出什么节目?生自由交流。想唱的就唱两句,想说的就说两句。
    相机引导出诗朗诵。
  三、提供诗稿、自由练读
   1、师配乐范读。
   2、小组合作,自由练读。
    (1)自学生字词,分析字形,简单记忆。
    (2)小组互读,纠正读音,初步确定朗读感情。
    (3)试着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小组表演,生生互评。

 第二课时

  一、教师指导,提高朗读
   1、分句训练。
    (1)自由读,体会一下,你最喜欢哪一句话,说说为什么。
    (2)其他学生补充说明这句话的精彩之处。
    (3)指名朗读这句话,生点评。
    (4)生竞赛读这句话,达到朗诵水平。
   2、如上,对相关句子进行训练。
   3、重点部分,拓展训练。
    (1)生质疑:哪些句子不太理解?
    (2)指名读这些句子,师生共同解决。
    (3)再读句子,抒发感情。
    (4)重点句子:让春晖和朝霞在心灵闪耀;笔尖飞舞,那是春蚕悄悄地编织理想的丝线;笑语盈盈,那是甘露轻轻地撒向茁壮的新苗。带学生理解“春晖”、“朝霞”、“春蚕”、“理想的丝线”、“甘露”、“茁壮的新苗”的象征义。
    (5)相机出示句子:古今中外,哪个人的成长不浸透着教师的心血!地北天南,哪一项创造不蕴含着教师的辛劳!
      ①指名读;
      ②理解“浸透”、“蕴含”的表层意思。
      ③换一种句式,读一读,比一比,体会有什么不同?
      ④根据你搜集的资料,来证明这句话。
      ⑤饱含感情地再读一读。
   4、齐读。
  二、补充资料,增强积累
   1、调动学生积累,说说赞美教师的诗句。
   2、师出示有关赞美教师的诗文,小故事。

三、小练笔
   1、你们一定也有好多话想对教师说,你是不是也仿照课文写一首诗,长短不限,我们来个新的节目——诗歌联诵。
   2、各自起笔。
   3、主动朗读,师生点评,以鼓励为主,提出改进性意见。
   4、修改后进行诗歌联诵。
  四、作业:
   1、抄写优美词句
   2、小组合作,排练诗朗诵。

3 但愿人长久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3、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重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含义。
  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词,其中田字个格中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词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懂课文。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词语及重点句的意思
  三、教学过程

  一、简单介绍生平,揭示课题。
    可让学生课前搜集一些与本文有光的资料,包括苏轼的一些诗词,然后老师再加以补充。
  (1)介绍苏轼
    四川人,北宋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拭与弟苏辙情同手足,但长期天各一方,时直中秋,目睹别人家团聚,思念之情油然而生,然后他在伤感之时,悟出真缔,于是解脱惆怅,写出了‘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的千古绝唱。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
   1 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要求
     自由练读生字表上的生字
    2)划出课文中带有生字的词语
    3)力求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4)、学生练读全文
    5)、抽读卡片
    6)读准字音
    7)理解词语
     皓月:明亮的月亮。
     埋怨:因为事情不如意而对别人或事物表示不满。
   2 范读课文
  三、细读课文
   1 细读1-3自然段
    理解“朝庭“:密洲”两个词语
   2 学习第二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
    看图理解词语“皓月当空”,“万里无云”,想象家人团聚,品尝瓜果,观赏明月“心绪不宁”是什么意思
   3 学习第三自然段
    苏拭为什么思念弟弟
    “手足情深”是什么意思
    “形影不离”呢?
   4 指导朗读
    作业布置:抄写词语
  版书设计
          心绪不宁 形影不离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文章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2、体会作者对兄弟苏辙的思念之情,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工婵娟”的含义。
  三、教学步骤及过程
   1、继续细读课文
    自由读课文
    指明说说苏拭为什么要埋怨月亮
    苏拭移情于月也戏人,偏偏在别人分离的时候变得这么圆。
    自由练读
    这段后面是省略好,他省略了什么?
    引导想象
    这个问题问的没有必要,可删去,因为课文已说得很完整了。
    细读5,6自然两段
    想到这而,他的心里似乎宽慰了许多,便底声吟诵起来。
    想到这儿还想到哪儿?
    他为什么宽慰了许多?这说明了什么?人有悲欢离合,就象月亮有阴晴圆缺,恰是世之长理,实难十全十美,他的宽慰,正是他与常人不同的可贵之处。
    理解“但愿人长久,千里共蝉娟”。但愿美好的感情常留在人们的心间,虽然远隔千里,也能共同拥有这一轮明月,既然离别难免,那就不必伤悲,将思念之情留在心里,共同欣赏良宵美景。
  2 、总结课文内容
    本课以故事的形式介绍了北宋文学家苏拭的名词《水掉歌头》的创作经过。
  3、指导背颂第4-6段
  4、直到造句
    一起……一起……出示文中样句
    示范:他们俩一起读书,一起玩耍
    造句可随课文教学,讲到有关自然段直接让学生在老师指导下练习造句。
  5、作业

  板书设计
         心绪不宁
           埋怨 } 重亲情
           转念
           宽慰 } 通情达理

3、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3——5个生字,认识3个生字,掌握多音字“磨”;
   3、理解两首古诗的意思,通过自我诊断与矫治,感受诗的意境,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配乐朗诵。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
  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洞dòng、潭tán、螺luó、磨mó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
  (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
  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
  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
 “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
  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
  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
  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
  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镜未磨。
  (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
  师:请你与画中的景象比一比,象吗?
  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
  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一青螺。
  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
  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
  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
  四、作业:
  1、用钢笔描红。
  2、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

                                                 第二课时

《峨眉山月歌》

  一、基础性诊断与矫治。
   1、复习背诵学过的李白的诗歌。
   2、范读,让学生初步感受两首古诗。
   3、简单介绍《峨眉山月歌》的创作背景。
  二、发展性诊断与矫治。
   1、读前启发:两首诗皆有山有水,景色优美,你能体会出诗的意境吗?
   2、自渎,读后同桌检查是否准确通顺,再交流各自对诗句的理解。
   3、图文对照,理解词义:(1)半轮;(2)影入;(3)下渝州。
   4、展开想象,理解诗意,体会“青幽的峨眉山上挂着弯弯的月亮,影子倒映在平羌江中”这一优美意境。
   5、读边悟,体会全诗意境。
  三、理解性诊断与矫治。
   1、反复诵读,进一步体会诗的意境。
   2、领会作者写该诗的思想感情。
   3、讨论交流。
   4、熟读成诵,在诵读中进一步体会。
  四、发展性练习。
   1、写字指导,注意“君”第二笔“横”要写长一些。
   2、出示一首描写山水景色的诗,生自渎自悟。
   3、读后交流诗歌意境及作者思想感情。
   4、熟读成诵。

4、秋天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秋天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
   4、能用一些优美词语来描绘自己观察到的秋天。
  二、教学重点: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并能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稍带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初步理清诗歌的条理,并学习第一小节。
  二、教学设计:

  (一)揭示课题激情导入
   1、板书课题:秋天
   2、看到这两个字,你想到了些什么词语?
    (秋高气爽秋风红叶秋水长天秋风萧瑟秋虫啾鸣秋实累累秋桂飘香霜叶知秋秋雨绵绵秋风习习枫林尽染落叶萧萧秋山如洗一叶知秋春华秋实秋菊傲霜秋风落叶)
   3、教师适当讲解上面词语的意思。
   4、你眼中的秋天是怎样的呢?你能用几句话来描绘一下吗?当然你也可以选用上面的词语。
   5、有一位山东作家,他叫王宜振。他是中国作家协会的会员。1975年开始发表作品。主要创作儿童诗歌,也写童话和儿童故事的。出版有儿歌集《摇篮里的歌》,儿童诗集《秋风娃娃》《献给中学生的一束诗》《献给少男少女的诗》。我们来看看在这位大孩子的眼中,秋天是怎样的。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学生自读圈画(具体要求:①读通、读顺句子,读准字音。②画出不理解的地方。③选择一到两个词语,联系上下文说说它的意思。)
   2、检查预习:
    ①指名学生朗读诗歌。(主要检查读通、读顺、读准确的目标达成度)
    ②你能选择一个词语来说说它的意思吗?注意:老师不是叫你当词典的传声筒,老师要看你是否真懂了。
   3、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可以包括词语、句子等各种问题)
   4、老师要提出一个很有挑战性的问题,来看看同学读了这么几遍书后有些什么收获。这个问题是:你觉得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介绍了秋天的迷人景色和丰收景象。)
   5、那么,这首诗主要写了哪些地方的景色呢?(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
   6、秋天,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你能看到什么?那么作者又看到了些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第一次板书:稻穗向日葵野菊花苹果葡萄玉米高粱……
    第二次板书:(金黄的)稻穗(成熟的)向日葵(五彩缤纷的)野菊花(涨红了脸的)苹果(紫色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的)高粱……
  (三)、语言对比初步感受诗歌的语言美
   1、老师现在有一种冲动——我也想当诗人,写一些儿童诗奉献给你们。不信,你们听:(老师根据板书,说——秋天到了,在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我能看到金黄的稻穗……)你们觉得怎样?
   2、引导学生和课文对比,谈谈自己的感受。(也可抓住其中一种景物做对比)
   3、教师小结:课文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语言优美生动,很有情趣,也饱含深情。语言是用来表情达意的。否则一个个文字也就失去了生命。
   4、学习第一小节:
    ①指名朗读第一小节
    ②我刚刚说过,一首好的诗歌,它的语言是有生命的。我们来看看,这一段中,你认为哪个字使这整个一段内容充满着生命力?
    ③引导学生交流
    ④教师小结:秋天到了,红红的苹果,紫红的葡萄,举着红缨的玉米,红着脸儿的高粱——这些能不让太阳更红更娇吗?桂花、菊花盛开,空气中到处弥漫着醉人的花香,俗话说“桂子花开,十里飘香”,这一切能不让空气更甜吗?
     因此,第一段中的“更红更娇”、“更甜更好”这两个词就用活了,写出了秋天的与众不同。
   5、细细地读,细细的品味,你会发现这首诗中有很多很多的地方都是这样的。课后自己可以去试着找找,明天我们课上交流。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预习思考:细细地读。慢慢地品,选择一到两处地方,品出些味道,然后做些记录。
   3、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能从字里行间体会到作者对秋天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2、初步领略诗歌简洁的语言中的意蕴,并能抓住其中的一幅景象说一段话。
   3、能背诵课文。
  二、教学设计:

  (一)复习导入积淀情感
   1、昨天我们学习了《秋天》,知道了这首诗描写了秋天田野里、小路旁、果园里的美丽景色和丰收景象。我们也知道了语言其实是有生命的。今天我们就来细细地品这位儿童作家写给我们读的诗歌,看看他的语言到底是不是有鲜活的生命,在这首诗歌的字里行间又蕴含着怎样的情感。
   2、指名一位学生朗读课文。
   3、教师:;这位同学的朗读来我感受到了语言文字的生命和活力,我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秋景图。我相信同学们昨天在自学时也肯定有很多想法。
   4、那么我们也首先用声音来告诉我你们的理解——集体朗读全文。
  (二)、品词析句感受秋景之美
   1、秋天一到,秋风习习,那么秋风到过哪些地方呢?他们在那儿干什么?你能用一句诗一样的语言来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来到________________,在那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啊,她所到之处都留下了秋的足迹。你能举例说一说吗?
     板示:秋风飘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师随机发现学生讲述中出现的好词好句,加以点评。
   3、教师小结:看来同学也可以当诗人,因为你们也有让语言充满生命与活力的本领。接下来,我们再来看看课文,用你诗人一样的眼光,来欣赏这首诗的某一句话,或某一个段落。然后将自己欣赏所得和大家做一次交流。今天我们就评出几个“鉴赏专家”。
   4、学生默读诗歌,做发言准备,教师巡视了解学情,相机指导。
   5、引导学生交流
    ★“打滚”、“奔跑”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从中体会到作者对秋风的喜爱,对秋天的喜爱。
    ★“抓一把……香气……轻轻涂掉”写出了秋风的调皮、可爱,体会到夏秋之交空气的清香,也可以看出作者对秋天的喜爱。
    ★“嚷着”、“举着”、“穿红袄”、“披紫袍”、“红着脸”把原本静止的画面写活了,这就是动词的作用。这些句子也让我们产生了对这些景物的喜爱之情。似乎这些植物也有了性格。这就是拟人的作用。我们读着读着,就很容易在内心油然而生一种情感——秋天,我爱死你了。
   6、学生选择其中任意一段练习感情朗读。
   7、指名学生分小节(第二、三、四、五小节)朗读。
  (四)深入理解课文意蕴
   1、面对着这样美丽的秋景,诗人的内心又涌出怎样的想法呢?我们来看诗歌的第六小节。
   2、指名朗读。
   3、你是怎么理解这两句话的?
    ①“柔韧的梳子”、“井井有条”——许多植物的果实成熟了,高低错落,颜色分明,让人赏心悦目,显得井井有条。
    ②“发亮的汗珠”、“闪耀”——秋天这个丰收的季节里,人们在田野上辛勤劳动,洒下勤劳的汗水,然而内心却是喜悦的,他们收获的不仅仅是成熟的果实,更是一种希望。这句话也暗含着:只有付出辛勤的汗水,才能收获累累硕果。
   4、教师小结:你们看,诗人就是使人,他们的诗句中往往是“话中有话”。所以我们又是在读诗歌的时候也要学会读“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5、老师又要考考大家了,你认为诗歌的最后一个小节,作者又蕴含了怎样的“言外之意”呢?
    (“黄叶”是秋天的象征,因为作者喜爱秋天的美丽景色,喜爱秋天的丰收景象,她想让这醉人的景色永留心田,永驻人间,哪怕只是一年的光阴,他也希望能透过这片枯黄的树叶来勾起对秋天的美好回忆。通过“珍藏”、“黄叶”来表达了世人对秋天的赞美和依恋之情。)
   6、练习读好最后一个小节。
   7、练习感情朗读全文,尝试背诵部分内容。(配乐《秋日的私语》)
  (五)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选择诗中所描绘的一种景象,以“走进秋天”为题写一段话。

 

习作一

教学目标:
   1、读懂习作要求,知道本次字作是写按自己心愿设立的一个节日,而不是现实中的一个节日。
   2、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重点:能把设立的这个节日的原因和怎样渡过这个节日的过程写清楚。
  教学难点:想象人们怎么渡过节日的情景,交待具体。
  教学准备:师生搜集有关节日的来历和传说。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激趣导入。
   1、师: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节日很多,大家说说看,你知道哪些节日?
   2、学生谈谈自己知道的节日名称。
   3、教师相机询问节日的来历、传说或节日里的特殊活动,学生交流。
   4、师:每个节日的创设无不寄托着人们的美好情感与愿望,刚才大家说到的那些节日,寄托了人们怎样的情感呢?
   5、学生知道哪个就说哪个。
  二、展开想象,指导说。
   1、引导学生看图,让学生自己联想是要设立什么节。
    (1)设立“爱鸟节”——鸟儿是人类的朋友,我们要保护它。
    (2)设立“丰收节”——农民们庆祝丰收。
   2、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想还可以设立什么新的节日。
    (1)学生独立思考一会儿,确定一个节日的名称。
    (2)集体交流。(重点指导学生为节日取一个恰当的名字。)
    (3)启发学生发现问题:要想让大家对你想设立的那个节日也感兴趣,进而赞同你的意见,你认为应该从哪些方面来介绍一下你的想法呢?
      A、为什么要设立这个节日?
      B、想象自己或别人怎样渡过节日的情景。(节日当天的特殊活动)
      C、节日设立的意义。
   3、学生练习口头表述。
    (1)自己根据以上几点组织语言。
    (2)四人小组内说一说,然后互相提建议。
    (3)指名说,集体评议。(强调“听”,围绕上述几点评议,修改)
    (4)教师读范文《快乐的体育节》,学生听后谈收获。(*要把想象的过节时的情景说具体。)
    (5)自己再次完善表述。

                   第二课时
  一、理清条理,练习写。
   1、师:我们把自己想要设立的节日说出来了,下一步,咱们就要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回忆一下,你认为想写好这篇习作,应该注意些什么呢?
   2、学生回答,补充。
    (1)写出设立什么节日,设立的原因,过节时的情景,以及节日带来的意义。
    (2)由条理地写,语句要通顺。
    (3)写完后要认真修改。
   3、学生独立完成习作草稿,教师巡视,相机个别指导。
  二、师生评议,完善习作。
   1、请写得快的学生念自己的习作草稿,采用师生、生生互评的方式,评议习作的优点与不足。
   2、学生修改习作,然后定稿、誊写。

练习一

[教学要求]
   1.处处留心,了解水獭的正确读音,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2.熟记成语,积累词汇。
   3.朗读背诵名人名言。
   4.说话训练,指导学生分场合控制说话的音量。
   5.学写毛笔字。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第一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3.练习。
  二、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复习讨论:
    (1)用音序查字法查字典应该怎么查?
    (2)怎样给加点字选择正确义项?(将表中提供的解释带入词中进行比较,看其搭配是否相宜,然后决定取舍。)
   3.练习。
     学生自己查字典,同座位互相交流,教师巡回指导。比一比谁查得又快又对。
   4.反馈。
     交流讨论查字典的结果,并说说自己是怎样查的,应该选择哪一个义项,教师相机点拨。注意:若学生字典不统一,表格中“在字典中的页码”一列的答案可能也不一致。最后一列“应该选择的解释”分别是①、③、③、②(供参考)。
  三、教学第三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指导。
    (1)出示:广场上。
    (2)指名读,讨论这一句缺少什么,应该怎样把它补充完整?(“广场上”是个地方,这一句缺的是“有什么”或“怎么样”。)
    (3)启发想象,让学生先口头练说,相互交流。
    (4)让学生各自在书上填写。
   3.练习。
     按上面的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完成其它三条练习,同座之间互相讨论,练说。其中第二小题,教师可适当点拨:这一句缺少的是“谁有”或“哪里有”。
   4.反馈。
     指名读补充完整的句子,师生评议,及时分析辨正典型的错误。

                      第二课时口语交际
口语交际:学会感谢

一、创设情景。

刚才有个同学悄悄地在我的桌子上放了一个苹果,老师要感谢感谢他,谁来替老师对他表示感谢?

采访被感谢的同学:你的心里是什幺样的感觉?

一个小小的感谢会让我们感到甜蜜和温暖,让我们学会感谢吧!

二、设置不同场景练习。

1、  父母踏着晨钟送你上学;

2、  同学为你解决了学习疑难;

3、  医生为你解除病痛

            ……

三、说说感谢时要注意什幺?

1、  表达清楚,说清楚想说的意思;

2、  态度真诚。

3、  表情动作真实自然。

四、你得到谁的帮助?如果还没来得及感谢,请向他当面道谢。

五、师:我们应该感谢每一个向我们伸出援助之手、奉献真诚之心的人。

                      第三课时
  教学第七题
  7.学写毛笔字。(略)

5、天安门广场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四-六自然段。
   2、学会课文中的生字词。
   3、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1-2)自然段中的生字词,理解(1-2)自然段。
   2、能掌握一些读通、读好课文的方法。
   3、通过学文,感受天安门的雄伟壮观。
  教学重点: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教学方法:自读自悟、讨论法。
  教具准备:1、幻灯片、小黑板。
       2、布置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天安门的资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激趣交流:
   1、谁去过天安门广场,你有什么感受?
     其他同学想不想去游览?
     今天老师就领大家一起去北京游览天安门广场,开心吗?
   2、板书课题:1、天安门广场
   3、学生交流有关“天安门”的资料。
    △现在,我们就来到了天安门广场。(天安门是中国明清两代皇城的正门,建于明代,名“承天门”,重建于清代,改称“天安门”。)
    △天安门广场位于北京市中心,南北长880米,东西宽500米,面积达44万平方米,可容纳100万人举行盛大集会。
  二、初读、交流收获。
   1、自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遇到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2)、力求读通句子,注意长句的适当停顿。
    (3)、小组交流,通过自读课文你读懂了哪些内容?
   2、会读的同学请举手,不会读的同学没关系,请你再读读,相信你准能读。(教师重点辅导)。
  三、精读§1。
   1、谁愿意来读第一自然段?
   2、纠正读或模仿读。
   3、说说第一次到天安门广场留下了什么印象?
   4、你能通过朗读把你的感受告诉大家吗?
   5、练读后指名读。
  四、精读§2。
   1、检查初读课文的情况(方法同学习第一自然自然段)
   2、读了这段话,你有问题吗?
    相机理解:雕梁画栋
   3、天安门及其天安门前的金水桥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同桌交流。
    △集体交流。
     (雄伟壮丽、格外挺拔……)
    △天安门雄伟壮丽,金水桥格外挺拔,让人不忍离去,让我们一起再来感受一下。
   4、齐读第二自然段。
     学这一自然段,可加入一个说话训练,学习这一自然段的写作方法,以《我们的教室》或〈〈花坛〉〉为题说一段话。
  五、指导书写:
    瓦 栋
  作业布置:
   1、抄写生字词语。
   2、摘录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板书设计:
               1、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或简笔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2~§6,理解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2、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能背诵§4~§6。
   3、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能凭借课文质疑并展开想象。
  教具准备:准备广场周围建筑群的示意图。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读§1-§2。
   2、默写“雕梁画栋”。
  二、学习§3:
   1、谁愿意读§3。
   2、纠正读或模仿读,重点读好:
     广场中央矗立着/高大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碑身正面是毛泽东主席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金光闪闪的大字。
   3、自读§3,拿出相关的简易图,读后在小组中摆出各建筑物的方位关系。
   4、集体交流。
   5、完成课后第4题的小练习。
   6、这些建筑物及其他建筑物十分雄伟壮丽,你产生了什么想法?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表现给大家听。
  三、学习§4:
   1、读读课文§4,你有困难或疑问吗?
   2、用上“因为……所以……”,根据课文内容说说:
    (1)为什么全国人民“无比向往”天安门?
    (2)为什么说天安门是新中国的象征?
   3、是啊,你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深信你也一定很向往天安门广场,让我们一起随作者再游览一下,再回忆那庄严的场面。
   4、齐读§4。
  四、学习§5-§6。
   1、请你读读课文第5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晨曦中天安门城楼的雄姿,这时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2、同桌交流和集体交流。
   3、小结:是的,我们仿佛看到了“五星红旗与旭日一同升起”,中国也像初升的太阳一样蓬勃向上,日益强大,多自豪哪!
   4、读§6,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小组交流。
    △集体交流:节日的广场绚丽、热闹!
  五、指导写字:
    你觉得哪些字需要大家帮忙的?[碑煌]
  六、作业布置:[任选两个]
   1、选词填空。
   2、背诵四、五、六自然段。
   3、观看记录片。

  板书设计:
              1、天安门广场
            天安门  新中国的象征    意
          雄 纪念碑  五星红旗与旭日同升 义
          伟 纪念堂  节日到来 美丽热闹 非
          壮 博物馆            凡
          丽 人民大会堂

6 徐悲鸿励志学画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7虎门销烟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另有两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侮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
    通过阅读末段,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实验目标:
    让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旧中国的屈辱历史,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而外。
  教具准备:
    《鸦片战争》录像、《虎门销烟》课件、网络
  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掌握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相配的词语。
   2、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3、通过上网搜集和处理资料,了解林则徐以及虎门销烟的背离景资料。

  一、课前准备:观看《鸦片战争》
  二、谈观后感受自然导入
    师:这是一部老电影了,但我却是看了一遍一遍了,因为作为一名中国人,这段历史是永远不能忘却的。你们看完了以后,想说些什么呢?
    (生自由谈论。)
    师:影片中谁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说说你的理由。
    (可自由谈,只要说出理由就行,相机激发学生的爱国情,引出主人公林则徐)
    师:你们了解林则徐吗?
    先调动学生已知,大致说说对林则徐的认识,引导学生上网查询。然后师总结。
  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提醒:不动笔墨不读书。掌握生字词。
     出示要求:自读课文
     (1)借助拼音读准生字。
     (2)画出由生字组成的词语,想象它们在句子中的意思,并标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检查自学效果。
     (3)出示词语。
       鸦片 欺侮 盐巴 虎门销烟
       历史 装点 顿时 伟大壮举
     (4)指名读词,重点读准翘舌音、后鼻音。
     (5)解释词义,了解词语掌握情况。
     (6)分自然段指名试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四、练习巩固
   1、描红。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精读课文第二至六自然段。
   2、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课文
   1.虎门销烟是个怎样的事件?从课文中找一两个词语来说明。(引导学生读读文章的第一、第六自然段,首尾联系,理解“值得纪念”是不同寻常的意思,“伟大壮举”是指伟大的举动)(板书:伟大壮举)
    过渡:课文中说虎门销烟是“伟大壮举”,在“壮”下加“△”,“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读读全文,找一找哪些句子能表现“壮”,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你能从哪些地方体会到这一事件的“壮”?
    (2)读后交流。引导学生体会这一段以销烟前场面的隆重、壮观体现了事件之“壮”。①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除了百姓还有文武官员、外国商人。②隆重,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新搭起的礼台上“彩旗林立”;官员“身着朝服”。(板书:场面:壮观、隆重)
    (3)指导朗读。
      这一段我们应该怎样读?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试读,教师根据学生读的情况,组织评议,教师适时点拨,然后再读,要求学生读出场面的壮观、隆重,特别提示要把描写人多、场面隆重的词语读好。
   3.学习第三至五自然段。
    (1)过渡:销烟前的场面是这样的壮观、隆重,可见虎门销烟是一次“伟大壮举”。接下来第三、四、五自然段写了这个“伟大壮举”的经过。默读第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虎门销烟的经过)(板书:经过)让学生概括说说主要经过:下令、销烟、结果。
    (2)从“虎门销烟”的经过中,哪里看出“壮”?
      ①指名读第三自然段中描写下令销烟情景的句子。让学生说一说哪些词句写出了事件的“壮”?从中能体会到什么?
       交流:“群情沸腾”、“礼炮轰鸣”反映人民禁烟的强烈愿望,林则徐“一声令下”,说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这些词语都写出了事件之“壮”。
       指导诵读:抓住上面这些词语进行诵读,让学生读出中国人民激昂奋发之情,读出气势,显示出“壮”来。先学生试读,再指名读,评价,指点,最后齐读。②指名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边听边想:是分几步销烟的?
       (第一步:撒盐巴教师为主概括)(第二、第三步:抛鸦片、倒石灰让学生自己概括)(板书:撒盐巴抛鸦片倒石灰)
       自由读描写销烟方法的句子,看看课文用什么词表示这三步的先后顺序,并用“先……再……然后……”这几个词语复述工人是怎样销烟的。(板书:先再然后)
       指导朗读;这样的销烟方法真是简易、独特,而且有效。教师引读。师:“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只见……,先向……,再把……,然后又把……顿时,……”然后,自由练读,结合插图在头脑产生图像,通过销烟的过程感悟这是一次“伟大壮举”。然后,指名读。最后齐读第三自然段。
    (3)老百姓的反映怎么样呢?自读第四自然段,读时你想到什么?想想应该怎么读?
    教师点拨:①从“跳哇、叫哇”想到销烟大得人心、大快人心。②从“成千上万”、“欢呼声”想到销烟的声势撼天动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你能把这一段读得更好吗?把欢天喜地的“壮情”和撼人的力量读出来。
    (4)想不想来看看当时的情景?师播放虎门销烟的课件,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5)结果如何?请自读第五自然段,再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朗读体会“伟大壮举”战果之大。
  三、拓展练说
   (1)教师引导看图:看看咆哮的大海,看看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再看看林则徐的塑像,你想说些什么?可以结合现实总结出:中国人民不可侮。(板书)指导朗读。
   (2)出示第六自然段。练读,最后齐读。
   (3)说说你们读完这句话后有什么想说的?
   (4)师总结,激发孩子们为了中国的强大而努力学习。
   (5)齐读课文。引读: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一天——1839年6月3日。
  四、学法练笔
   1、齐读第三自然段
   2、师出示“……先……再……然后……”及练笔要求。
   3、小组合作练说,并互评。
   4、推荐或自荐说,师生共评。
   5、怎么说就怎么写。
  五、练习巩固
   1、小练笔
   2、同桌互相复述课文。

习作二

一、教学目标
    《语文课程标准》第二学段习作要求中指出“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和自信心”所以本节课我拟订了以下两个教学目标:
    (一)先简单地写自己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再选取自己相貌、性格、爱好等说说。最后和同学们交流、评议。
    (二)能够运用自己平时积累的语言材料,特别是有新鲜感的词句,把自己各方面有顺序地说出来。

  二、教学过程分三个环节

  第一环:激趣导入,引出课题。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上动起来,特别是三年级学生作文刚刚入门,就得引发他们的积极性。我根据小学生对新事物好奇的特点。(先让学生在课前每人准备一张相片或一面镜子)上习作课时让学生自己看相片或照镜子观察自己的相貌,把自己的相貌最有特点的地方记下来。然后想一想自己的性格,平时喜欢静或喜欢动等等,还有爱好是什么?(如看书、画画、体育等等),还有自己最特长的是什么?(如体育、舞蹈等)让学生各抒已见后,教师小结:每个同学都熟悉自己,如果能把你说的写出来,大家一听作文内容就知道是你,那么你就成功了,这样自然地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望。

  第二环:细读要求,明确要点。
    这一环主要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等方式,明确写作要求,重在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的精神,教会学生如何审清习作提示。我的做法是:首先让学生读一读习作提示,想一想本次的要求是什么?同学之间讨论,明确习作训练的要求是:一简单写出自己的姓名、年龄、在哪所学校上几年级。二、重点写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等。三、能根据习作内容,给文章定个题目。四、作文写完后,认真修改。

  第三环,拓宽思路,展开思维。
    学生明确了写作内容和要求后,我便把重点放在指导学生,把自己的相貌、性格、爱好、特长、介绍清楚,所以我采用看—想—议—说—评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观察思考。
    看,看看自己的外貌有什么特点。想,想想自己的性格,平时有什么爱好,有什么特长,但是对于三年级的学生来说,刚刚作文起步,再加上生活范围有限。感知水平不高,积累较少,因而常常感到“没东西可写”,又由于年龄特点,为了帮助学生有一个作文感知,我先在学生面前对自己的姓名、年龄、教那年级,(简单说),相貌、性格、爱好、特长(重点说)说一遍,学生有一定的作文思路,如何去介绍好自己写下来。
    说——评,在学生进行充分讨论后,我让各学习小组选一名代表,把他们的构思的内容说出来,让大家评一评是否合符要求,在练习说的过程中,我采用了个别说、评说、同桌说、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把自己的构思内容说出来。真正做到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以及”与他人分享习作的快乐“通过看——想——议——说——评”这几个环节,以及师生、学生之间、互动交流、学生的思维有了写作的概念,产生“乐于书面表达”的欲望,增强了习作的自信心,老师引导学生把说的内容写下来,写作文自然就不再是“难于上青天”的事了,

  四、教学体会
    这次习作训练课,力求体现了“自主、合作、创新”的设计理念,不但激发了学生的习作兴趣,而且培养了学生观察、思考、表现,评价的能力,借助镜子和相片细细观察自己的外貌,收到了较好的效果,《课文课程标准》提到了“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已是这节课的写照。

  板书设计:
                        自我介绍
                   姓名、年龄、学校、年级 (略写)
                   相貌、性格、爱好、特长 (详写、重难点)

练习2

教学目的:

1、  学习如何写线路,了解当地地名的由来。

2、  读背成语和名言。

3、  写好带有木字旁的字,注意它的变化。

4、  口语交际:介绍我的朋友。

教学课时: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学会看示意图

1、教师指导学生认识图标,弄清方向标,学会估算距离等。

2、投影出示:如果小芳从家到学校,你能帮她说说如何走吗?

听教师讲解,然后在小组内交流从学校到小芳家的住址和走法。并选1——2名同学在全班交流。

小组内交流讨论

二、写写画画自己的家庭住址和走法

1、先向小组内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住址,再说说如何走,互相评议。

2、自由写写画画,设计一张家庭住址“名片”。

3、集体评议。

教师巡回指导

三、说说家乡地名的由来和变迁

1、根据自己收集的资料,和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第二课时
一、教学第四题
1.复习背诵学过的成语。

 2.准确认读。
(1)学生自读8条成语,不认识的字查字典或问老师。
(2)教师范读正音。
(3)学生自由练读。
3.了解大意。
(1)请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已经懂了的成语的意思。
(2)教师重点讲解分析以下三条成语的意思:
       以身许国:把自己献给国家。
       忧国忧民:忧虑国家大事和人民的疾苦。
       浩气长存:盛大、刚直的正气或精神永远留存。
 4.熟读成诵。
 (1)指名读。
 (2)学生自由读。
 (3)同座位相互练习背诵。
 (4)集体背诵。
 (5)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成语。
 二、教学第五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目。
 (2)教师请学生讲解题目要求。
 2.读正确,读通顺。
 (1)让学生借助工具书自由读。
 (2)指名试读,教师正音。
 3.了解大意,指导朗读。
 (1)教师范读,学生思考:这两句名言的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2)指名试说,教师相机点拨。(第一句大意:人生在世,谁能避免一死呢?但要死得壮烈,死得有价值。我愿留下一颗赤心,以彪炳史册,昭示后人。“汗青”是指史书。)
 (3)在学生了解大意的基础上,指导学生朗读,要边读边体味这两句名言所蕴含的坚定的信念和远大的抱负。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 照汗青。”
      “风声、/ 雨声、/ 读书声,// 声声入耳;家事、/ 国事、/ 天下事,// 事事关心。”
 (4)指名朗读,师生评议,及时表扬读得好的同学。
 4.熟读成诵。
 (1)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练读,练背。
 (2)同座位之间互背。
 (3)集体背诵。
 (4)指名背诵。
 5.巩固积累。背诵学过的一些名人名言。

                       第三课时 口语交际
  介绍我的朋友

  一、介绍朋友,指导选材
   1、激趣引入
     你在生活中肯定结识了许多的朋友,这些朋友中有些我们都不认识,你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你的好朋友吗。
   2、提出要求
     自由读口语交际训练要求,你知道了什么要求。
     (学生自由发言)
   3、你准备向大家介绍哪些小伙伴
     学生自由说自己的伙伴(小组交流)
     (老师在巡视中,引导学生在众多的伙伴中,选择最了解的来介绍)
  二、讲伙伴,指导交际
   1、指导:为了让大家了解你的小伙伴,请你把这位小伙伴的姓名、性别、年龄、与自己的关系,他做过的什么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讲给大家听。
    (抽在巡视中发现的有代表性的学生说)
   2、组织大家评议,肯定优点,提出修改的地方。
  四、表演,练习对话
    学生三人一组,自由搭配练习。愿意上台表演的就上来表演。
  五、评议、选最佳角色
    大家认真观看别人的表演,提出自己的意见。
    (先请平时不太大胆的学生上台表演,多鼓励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