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低频经颅磁1650一次:攀登医学高峰 创造生命奇迹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14 10:54:43
攀登医学高峰 创造生命奇迹 ——记中科院院士、第二军医大学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院长吴孟超(上) 本报记者 李争平 姜天骄 通讯员 张 鹏 肖 鑫 吴孟超(左三)带领医护人员查房(4月14日摄)。 新华社记者 王建民摄

4月18日,星期一,中午。手术室的门终于打开了,吴孟超大夫微笑着向记者走来。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不敢相信这位精神矍铄的主刀医生是已经年届九旬的老人。看得出来,手术结果让老人家满意。身边的助手说,患者肝脏上的瘤子足有碗口大,位置深,粘连重,难以剥离,稍有不慎就会造成肝脏大出血。吴老经过3个多小时的手术,又完成了一件医学杰作。

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孟超的名字,可以说家喻户晓。从医68年来,他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理论和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层次专业人才,使我国的肝脏外科水平处于国际领先地位。他获得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我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是名副其实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听老人讲述他的人生感悟,听他的学生、医护人员和患者讲述老人的传奇故事,记者深切触摸到老人对党、对国家、对人民的赤子情怀。

“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

1940年春天,18岁的吴孟超从马来西亚回到祖国。他想到延安去,到抗战前线去,由于关山阻隔,吴孟超只好在昆明继续求学。1943年秋天,吴孟超考取了同济医学院,成为“中国外科之父”裘法祖的学生,他立志要当最好的外科医生,治病救人。

1949年上海解放时的情景,在老人心中就像是发生在昨天的事情,“那天,天蒙蒙亮,我打开南京路医院宿舍临街的窗户,发现冰凉的马路边躺着一排排和衣而卧的解放军战士。沿街商铺的门静静地关着。我被眼前这支纪律严明、秋毫无犯的军队震撼了。共产党能领导出这么好的部队,肯定能给国家和民族带来新希望。我一定要加入这支队伍,跟党走。”

同年8月,第二军医大学前身上海华东军区人民医学院招聘医护人员,吴孟超应聘入院当上了外科医生。1956年3月,吴孟超光荣地加入中国共产党。同年5月,他如愿参军入伍,成为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军医,实现了从军报国的愿望。

1958年,恩师裘法祖受聘为二医大长海医院兼职教授。在裘教授悉心指导下,吴孟超手术水平日渐精进。但做个“开刀匠”不是吴孟超的追求,该朝哪个方向发展呢?裘教授指点他:“世界医学发展很快,但肝脏外科目前仍很薄弱,我国医学界在这方面还是一片空白。我国又是肝脏病高发地区,你如果有决心,就往这个方向努力吧。”

老师的话,让吴孟超茅塞顿开。从此,他义无反顾地向肝胆外科高峰攀登。

书写吴孟超医学传奇的文字浩如烟海。简而言之,几十年间,在党和国家的关怀下,在军队的支持下,在同事和学生的帮助下,他战胜了数不清的艰难险阻,创立了“五叶四段”解剖学理论,奠定了中国肝脏外科的理论基础;创立间歇性肝门阻断切肝法,提高了肝脏切除术的安全性;成功实施了以中肝叶切除术为代表的一系列标志性手术,创立了肝脏外科的关键技术体系,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创建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肝脏疾病研究和诊疗中心,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专业人才,成为当之无愧的“中国肝脏外科之父”。

吴孟超说:“我这一生有三条路走对了:回国、参军、入党。如果不是在自己的祖国,我也许会很有钱,但不会有我的事业;如果不在人民军队,我可能是个医生,但不会有我的今天;如果不是加入党组织,我可能会做个好人,但不会成为无产阶级先锋队的一分子。”

“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

年届九旬的吴孟超仍然有一双灵巧的手,这双神奇的手,挽救了数以万计危重肝病患者的生命,至今,他的手术量仍然保持着年平均200台,且都是疑难危重手术。

肝脏是人体的“营养库”和“化工厂”,肝脏血管极其丰富,解剖极其复杂,一直被视作外科手术的禁区。在我国,肝脏外科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还是空白。吴孟超不怕风险、敢于挑战,在“禁区”中不断创造奇迹。

1975年春节刚过,安徽农民陆本海挺着大肚子,步履艰难地走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问过病情,吴孟超不禁吃了一惊。他判断,这是一种罕见的特大肝海绵状血管瘤。国际上通常将直径在5厘米以上的肝海绵状血管瘤划分为“巨大”,而陆本海的这个瘤子,检查显示直径达68厘米,手术风险实在太大了,稍有不慎,瘤子一旦破裂,病人的生命将不复存在。

吴孟超微笑着对陆本海说:“不要怕,我们就来试一试这个第一次,好不好?”二医大和长海医院调集了15个科室40多名医务人员,吴孟超带着助手制订了周密的手术方案。

手术的惊险,令参加过那次手术的医生今天说起来仍然不寒而栗。整整12个小时的手术,切下的肿瘤竟重达18公斤!直到今天,这起病例仍然是世界之最。

走下手术台,吴孟超就和陆本海一同住进了病房,整整一个星期他日夜守候。36年过去了,已经80多岁的陆本海依然健康地活着,还经常给吴孟超打电话,唠家常。

对于湖北女孩王甜甜来说,同样是吴爷爷给了她第二次生命。2004年9月,王甜甜从北京外国语学院毕业不久,中肝叶长了个巨大的海绵状血管瘤。中肝叶是肝脏“禁区中的禁区”,许多医院都望而却步。着急万分的父母几经打探找到了吴孟超,这是他们最后的希望。

吴孟超的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是1963年初完成的。那是世界第一例中肝叶切除术,被西方医学界惊叹为世界外科界的奇迹。

吴孟超决定再闯中肝叶禁区。2004年9月18日,吴孟超带领姚晓平教授,用了5个小时成功将王甜甜中肝叶海绵状血管瘤完全切除。

“中肝叶切除术我们已经做过十几例。甜甜这个手术难度确实大,我们在手术中也创造了肝门阻断切除的纪录,前后阻断4次共103分钟才将瘤子切下来。”说起那次手术,吴孟超记忆犹新,“瘤子有排球那么大,放在一个脸盆里都快满了。”吴孟超又一次创造了奇迹。

为了手术台前那份从容不迫,吴孟超要付出多少超越常人的艰辛啊。

“如果医生在风险面前过多考虑自己的名利得失,那无数病人就可能在医生的犹豫和叹息中抱憾离开人世。我们是党培养出来的人民军医,要把挽救病人生命作为终身追求。”这是吴孟超经常告诫学生的一句话。

“只有学生超过了我,我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

每当看到医院挂号窗口前排着长长的队,吴孟超心里都充满忧虑:“那么多的肝癌患者眼巴巴地等着救命,光靠一两个人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要抓紧培养年轻人才。”

一件事,令吴老的学生沈锋终生难忘:一次吴老带我手术,肝创面缝合时,我一不小心将针扎在吴老手上,吴老轻轻“哎哟”了一声,惊得我一身冷汗。肝癌病人多为乙肝病毒携带者,有较强的传染性,手术中医生都格外小心,防止划伤手指引起感染。“继续,不要慌!”吴老泰然自若的神情,稳住了我紧张的心情,迅速缝合好创面。护士赶过来给吴老打免疫针,吴老笑着说:“外科医生碰到这种事很正常,不用太紧张。”

作为一位医学战略家,在人才培养上吴孟超拥有深邃的目光和超常的胆识。

1987年,他把王红阳送到德国科学院马普生化所学习。现在,王红阳已经成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在生物信号转导领域拥有许多重要发现和研究成果。

1989年,他将郭亚军派往美国哈佛大学麻省总医院深造,创建了国外有实验室、国内有基地的“哑铃模式”国际合作和人才培养模式,培养了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学术带头人,为我国肝胆外科发展储备了大量高层次优秀人才。

1992年,吴孟超利用个人的影响,帮助沈锋赴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和芝加哥Rush医学中心学习,回国后在肝癌综合治疗方面取得了突出成就。

1993年1月,为了开辟肝胆外科新领域,吴孟超把目光投向肝移植。他安排杨甲梅以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卢斯大学考察学习。

间歇性肝门阻断法是吴孟超创立的经典肝脏手术止血理论,已被中国肝胆外科界沿用了几十年。但是,吴孟超并不把这个理论看做是绝对真理,他不断指导和鼓励学生改进止血技术方法。2004年,他指导学生周伟平教授完成不阻断下腔静脉的全肝血流阻断切肝法。2006年,在他的鼓励和支持下,杨甲梅教授完成了国内首例半肝完全血流阻断下的无血切肝术,使手术效果大大提高。

如今,王红阳、孙君泓、杨甲梅、杨广顺、郭亚军、丛文铭、沈锋等,都已成为国内外著名专家和相关领域的领军人才。他们只是吴孟超学生中的几个优秀代表,还有众多吴孟超的学生活跃在肝胆外科一线。

看着一个个学生在肝胆外科领域大步前行,老人欣慰地笑了:“只有学生超过了我,我才是一个成功的老师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