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仓库货物堆码原则:论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来源:百度文库 编辑:九乡新闻网 时间:2024/07/07 12:50:43

论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

2010年07月  作者:杨美萍 赵前卫  来源:人民网  浏览次数:20    责任编辑:高杰简介: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在强化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但这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常常要看媒 ...内容:

     大众传媒作为社会大系统中的一个子系统,对于社会和谐稳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控制力量,在强化社会规范,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方面的作用不可替代,但这种作用能否充分发挥,常常要看媒体能否准确把握新闻报道的平衡。平衡的新闻报道能促进社会不同利益群体的沟通,疏导公众不满情绪,从而有助于防微杜渐,消除社会不安定因素。

  目前,我国改革开放事业进入更深层次,更需要大众传媒以平衡的报道反映各种睿智的见解和具有开拓性的实践,使公众的思想观念及时得以更新,从而推进各项改革举措的出台和顺利实施。那么什么是新闻报道的平衡?如何在新闻作品中达到新闻的平衡呢?

  一、对平衡概念的界定

  我国的新闻传播学者较早对新闻报道平衡进行关注的是孙旭培先生,孙先生在《论新闻报道的平衡》一文中,对平衡概念作出这样的界定:“平衡就是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因素时,还要顾及其他因素,特别是相反的因素,在突出报道一种主要意见时,还要注意点出其他意见,特别是相反的意见。”孙先生的定义主要是针对具体的微观层面的报道而言的。笔者认为新闻报道平衡既要关注微观平衡又要关注宏观的整体的平衡,结合中国的情况而言,由于体制改革的强烈冲击,我国原有的利益格局被打破,贫富差距急剧扩大,客观上形成了社会强势群体与弱势群体的分化。因为强势人群对于媒体和广告商更有吸引力,所以在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在数量上所占的比率大,上媒体的机会也更多,而且多以正面报道为主。而所谓的弱势人群,一方面上媒体的机会少,另一方面上了媒体多以负面报道出现。这样一种现实就是一种宏观上的不平衡。以平衡的报道反映弱势群体与强势群体不同的生活现状与愿望,唤起全社会对缩小群体利益差距的关注,就成为了必要。不能只关注对媒体对广告商更有吸引力的强势人群。要想达到这样的一种平衡,就要求记者在报道时首先要有平衡思维方式,其次要求表达上的平衡。本文主要从表达层面来论述平衡问题。

  二、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

  平衡是新闻报道的基本原则之一,它要求新闻从业人员不仅要有平衡的思维方法,更应当以具体可感的操作形式直接从新闻写作中表现出来。熟练掌握平衡手法对提高报道的可信度与准确性大有帮助。平衡的手法丰富多彩,并随报道的需要而变换形态,本文仅对常用的平衡手法稍作归纳。

  1、两面提示法:所谓的两面提示法是对某些存在对立因素的问题或现象,在提示一方观点或有利材料的同时,也以某种方式提示对立一方的观点。两面提示由于给对立观点以发言机会,给人一种公平感。记者在采访中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人们对同一事物存在截然相反的看法,事件当事人之间利益冲突,矛盾尖锐,或者事物存在利与弊、先进与落后等相反因素。为了使报道既公平准确又不失力度,记者就必须大胆而谨慎地运用平衡术,从不同的信息源获取信息,从相对的立场观察问题,并将对立面的事实和观点同时摆出来加以比较,让受众自己从鲜明的对照中得出对事物的判断。这样做能避免记者明确表态时不恰当的倾向性可能造成的报道失误,也能防止对一方利益的忽略而造成伤害。倡导两面挖掘采访法的艾丰就善于挖掘事物中的对立。艾丰有不少新闻作品运用了两面提示法,在对矛盾的直接揭示中显示出平衡的力量。1988年,他在《人民日报》发表经济述评《不同评价缘何而生?试析对当前改革形势的认识》(1988年11月25日),全文紧紧围绕改革的正面作用和负面作用展开,把改革经历了十年发展之后的形势精炼地概括为四对矛盾:改革理论、改革措施的进展,同改革总体实效相对滞后的矛盾;对经济发展和经济改革的总体评价,同利益主体多元化后产生的不同价值取向的矛盾:对改革具体措施的作用期望过高过急,同对改革具体措施的副作用防范不严不足的矛盾;社会发展变化的加速,同社会失衡现象的增多的矛盾。这些对立面的比较分析显示出记者对社会发展状况客观而深刻的认识,也容易得到读者认同。

  2、立体分析法:我们常说,事物是复杂的,要一分为二地看。但事实上,激烈变动的现代社会中有很多事物仅仅看到其对立的两面还不够,还要重视各种非对立的相关因素的存在,这样才能在了解事物全貌的过程中得出准确认识。因此,记者在报道一些复杂的社会问题时,多侧面立体剖析就成为必然要求。运用立体分析法时要处理好平衡与倾向性的关系,任何作品都具有主观性,绝对客观的报道是不存在的,所以新闻应该是允许倾向性存在的。这种倾向性应该建立在立体分析的基础上,要不然就会给读者一种明显偏颇的印象。比如《南方周末》的一篇文章《南大扩校计划遇阻调查》,在分析背后的力量的一节中,作者主要把这种力量归因于房地产商的商业化操作,而没有继续挖掘更深层次的原因。南京大学作为中国的一流大学,全国综合实力排名前五,江苏省排名第一的大学,建立新校区的决策背后的力量决不会仅仅是房地产商的利益,因为这会关系到南京市的城市规划,江苏省的人才资源保障等。在该文中作者没有进行全面的分析。

  3、留有余地法:指在报道中话不要说的太满太绝,因为事物是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现在看上去正确的事情,将来不一定正确,尤其是对一些预测性的报道,报道留有余地,避免绝对化的判断。当前有少数媒体对同一件事情的报道经常会出现前后相矛盾之处,这让受众有点无所适从,同时也影响了媒体的自身形象。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记者在报道时没有全面分析,把话说的太满。不过这种现象已有很大的改观,大多数的媒体在报道时开始注意到平衡性的重要。如《环球时报》的独家报道《朝鲜外交四面出击》,对朝鲜积极推行多边外交政策,缓和朝鲜半岛紧张局势所取得的成就作了全面报道。在报道最后一部分,记者笔锋一转,指出:朝与美、日、韩积怨太久,任何小小的摩擦都有可能引发激烈的对峙与冲突,甚至导致朝鲜与三方关系出现倒退,朝鲜多边外交取得进展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样的判断立足于朝鲜半岛的实际情况,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4、辩论法:为了引导受众全面深入地认识某种复杂现象或问题,记者可以在新闻写作中设想出甲方乙方进行辩论,或将社会人士的看法集中起来形成辩论,为不同观点提供交流碰撞的机会。辩论各方的见解并无绝对的对错之分,最终目的也并非为了形成某种定论,只是为受众提供不同的思路以便更全面更理智地认识社会现象。比如人民网的观点碰撞这个栏目就是为不同观点不同意见的发言提供一个平台,真理总是愈辩愈明,主持人会针对社会上新出现的热点问题,给网友们开出辩题,让网友们自由辩论,最近,关于大学生论文该不该取消、温州政府叫停炒房团等的讨论如火如荼,使官方的媒体成为了观点自由表达的市场。尊重了受众的自由议论的权力,又有利于思想的统一和问题的解决。

  5、质疑法:指记者在报道中针对社会上对某一问题的主要看法或其它媒体报道的主要倾向提出质疑,使人们注意到问题的另一面。这一手法能有效促进新闻报道宏观平衡的实现。比如,我们国家的经济发展一直保持着较快的速度,长期以来以GDP作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指标,这种做法被很多学者提出质疑,认为过分追求GDP与可持续发展的精神相背,是以牺牲总体的社会效益换来了经济的片面发展。这种质疑得到了决策层的回应,改变了传统的一切以GDP为核心的发展思维,促进了国家新的发展思维的提出——绿色GDP的概念。媒介的批判精神对唤起公众的理性思考和保持社会机体的健康有重要意义。当某种社会现象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而且看法过于集中于问题的一面时,媒体有责任呈现睿智的异见。

论新闻写作中的平衡手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视觉新闻”的写作技巧浅析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的特点及写作方法-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现场见闻的特点与写作-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消息写作如何“用事实说话”-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精湛的新闻写作技巧是新闻意境的表现-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浅谈如何搞好新闻写作及新闻策划的体会-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与写作》:新媒体是一种观念的改变-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浅谈人物访谈的新闻写作技巧-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1精湛的新闻写作技巧是新闻意境的表现-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媒体对艺术创作的影响-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网络新闻导语的文体特征分析-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行业报:适者生存与适度生存-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詹国枢札记:疑似标题党-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从网络新闻写作特殊规律谈怎样为网络媒体写新闻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真实,一个并不复杂的职业要求-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构筑起四道防线-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用好文字记者的第三只眼睛-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群众立场站不稳,不是好媒体-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李东东“讲传统谈新闻”(11):用良心守望社会 -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读图时代的挑战与报纸总编辑的应对之策-文章-新闻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报道对象的选择与对社会舆论的影响-教育培训的专家-中国新闻培训网 新闻培训讲稿 [转] 第二代新闻导语的写作手法3